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结直肠癌 NFκB 和 IκBα 的影响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结直肠癌 NFκB 和 IκBα 的影响

一、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NFκB和IκBα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梅泽文[1](2021)在《甲壳素衍生物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缓解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原因不甚明确且难以彻底治愈的肠道疾病,其发病部位主要位于结肠的中远端。临床上的治疗手段常常采用抗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甚至手术进行治疗,但容易复发,给病人身心造成极大的负担。甲壳素是自然界储量第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可降解得到壳聚糖(chitosan,CS)、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GLcN)等聚合度不同的系列衍生物,安全无毒,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调节肠道稳态等作用,显示出重要的研发价值。但是,目前对于各种衍生物缓解结肠炎症状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实验室前期研究为基础,构建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深入分析甲壳素衍生物(Chitin derivatives,CDs)的抗炎活性,并对其在UC干预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为后续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用2.5%的DSS诱导小鼠UC模型,并灌胃甲壳素衍生物进行干预(高低剂量分别为200 mg/kg、50 mg/kg)。14 d实验周期结束后,根据表观数据评价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剂量下的壳聚糖CS、壳寡糖COS与高剂量GLcN对UC模型小鼠体重减轻、进食量降低、DAI升高、结肠长度缩短、脾脏指数升高、组织病理症状严重等表观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2.取小鼠结肠组织,分析结肠细胞因子、氧化应激酶、炎症信号通路、肠屏障功能等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表明,两种剂量下的CS、COS与高剂量GLcN能显着降低UC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6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同时上调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在m RNA转录与蛋白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抑制了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的活化;此外,还能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与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从而降低了结肠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3.分别收集第1、7、11、14 d的小鼠粪便,以及第14 d的结肠内容物,对肠道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剂量下的CS、COS与高剂量GLcN在缓解UC症状的同时,能显着改善UC引起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与致病菌丰度提升等表现。对第14 d小鼠肠道内容物的分析发现,CSL、COS2500、COS1500L、GLcNL组能显着改善UC引起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两种剂量下的CS、COS和GLcN均能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与DSS组相比,CSL、COS2500L、GLcN能显着提升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014)的丰度,CSL、COS2500、COS1500、GLcNL能显着升高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ceae_UCG-001)的丰度;两种剂量下的CS、COS和GLcN均能显着降低志贺-大肠杆菌(Escherichia-Shigella)的丰度,CS、COS2500H、COS1500、GLcNH能显着降低拟杆菌(Bacteroides)有害菌的丰度;此外,CS、COS和GLcN还能显着改善因UC导致的肠道微生物碳水代谢(Carbohydrate metabolism)与传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等相关代谢途径基因上调的状况。综上,两种剂量的CS、COS与高剂量GLcN可通过抑制炎症过度活化、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修复结肠屏障功能、维持肠道菌群多样性等作用方式,改善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为甲壳素衍生物在食品、医药、畜牧养殖等领域的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刘素萍[2](2021)在《四神丸调控树突状细胞活化治疗脾肾阳虚型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大黄灌胃法建立脾肾阳虚型结肠炎小鼠模型,观察四神丸(SSP)对UC的影响,以及对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探讨SSP调控树突状细胞分化而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1.小鼠脾肾阳虚型UC模型复制及药物治疗方法:40只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ormal)、正常小鼠加用四神丸组(Normal+SSP)模型组(DSS)、四神丸组(DSS+SSP),每组10只。第一阶段复制“脾虚”模型:给正常组及正常小鼠加用四神丸组小鼠灌以蒸馏水,每只1 m L/d,模型组各组小鼠灌胃大黄溶液,每只1 mL/d,连续灌胃7 d;第二阶段复制“脾肾阳虚”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第8 d在模型组小鼠臀部左右交替注射氢化可的松25 mg/(kg·d),同时予以2.5%(w/v)DSS溶液自由饮用,连续7 d,其它组予蒸馏水饮用。末次注射氢化可的松、给予DSS后次日,按体表面积换算,正常小鼠加用四神丸组和四神丸组给予5 g/kg四神丸混悬液连续灌胃7 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给药7 d后处死,采集小鼠外周血、结肠组织和脾脏。2.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疗效评价:各组小鼠每天下午15时称重并记录体质量,同时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变化。第8 d开始收集每只老鼠的新鲜粪便,并按照隐血测试盒说明书操作。用2%戊巴比妥钠将小鼠深度麻醉,采集新鲜血液,提取血清,检测T3、T4、T指标;分离小鼠肛门至回盲部结肠部分和小鼠脾脏,测量结肠长度,称定结肠与脾脏质量,计算结肠单位长度重量以及脾脏质量指数,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制作结肠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结肠的病理情况并采集图片,采用双盲法进行病理评分。采用ELISA检测结肠黏膜组织IL-10、TNF-α、IFN-γ、IL-12、IL-6、IL-1β等因子水平。3.树突状细胞的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亚群CD103+CD11c+CD324+、CD103+CD11c+TNF-α+、CD103+CD11c+INOS+细胞数量,探究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免疫学机制。4.TLR4/NF-κB通路蛋白分析:采用Western Bloting方法,对TLR4/NF-κB信号通路核心蛋白及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分析,探究四神丸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5.实验数据分析:采用Graph Pad Prism software8.0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以平均数±标准((?)±s)表示,以P<0.05为统计结果有显着差异。结果:1.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小鼠的疗效评价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肛门肉眼可见出血,肛门污秽,体重增长较慢甚至负增长,DAI评分出现显着性的升高,小鼠出现体质量明显下降、结肠长度明显缩短和结肠单位长度重量升高,小鼠脾脏增重、脾重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小鼠通过四神丸灌胃治疗3-5 d后症状出现反转,6-7 d后明显得到恢复,小鼠体重逐渐稳定,DAI评分出现下降,小鼠结肠长度延长,小鼠脾脏减轻、脾重指数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四神丸可有效改善脾肾阳虚型UC小鼠症状。通过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可见明显上皮脱落,腺体减少,溃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经四神丸治疗后的小鼠结肠上皮有所恢复,趋于完整,杯状细胞丰富度回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无明显溃疡形成。提示四神丸可有效缓解脾肾阳虚型UC小鼠的病理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3、T4、T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四神丸治疗后,T水平明显上升(P<0.01),提示四神丸可升高脾肾阳虚型UC小鼠的T水平。ELISA检测结肠细胞因子发现,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组织中的TNF-α、IL-12、IL-6、IL-1β因子高度表达,IL-10、IFN-γ因子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神丸组小鼠经灌胃治疗7 d后,TNF-α、IL-12、IL-6、IL-1β因子的表达显着受到抑制,IL-10、IFN-γ因子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四神丸可调控脾肾阳虚型UC小鼠结肠中细胞因子的水平。2.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UC小鼠树突状细胞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D103+CD11c+CD324+、CD103+CD11c+TNF-α+、CD103+CD11c+INOS+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组CD103+CD11c+CD324+、CD103+CD11c+TNF-α+、CD103+CD11c+INOS+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四神丸可降低脾肾阳虚型UC小鼠炎性树突状细胞的表达。3.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UC小鼠TLR4/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TRAF6、Myd88、TAB2蛋白表达显着上调,IκB蛋白水平被显着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NF-κB、TRAF6、Myd88、TAB2蛋白表达均出现下降,Iκ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四神丸能够有效调控TLR4/NF-κB通路信号核心蛋白及下游蛋白的表达。结论:四神丸可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UC可能是通过干预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调控DC的表达来实现的。

罗波文[3](2017)在《嗜酸乳杆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旨在应用细胞系氧化应激模型、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等技术手段,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嗜酸乳杆菌与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之间的内在关系及阐明NF-κB信号通路在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过程中的介导作用。研究结果将为揭示嗜酸乳杆菌调控仔猪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嗜酸乳杆菌在仔猪饲料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所得出在结果如下:(1)细胞存活率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H2O2浓度处于1.21.8 mM时,细胞的存活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着(P>0.05),此时其存活率为60%左右。细胞上清液SOD、GSH-Px、CAT活力随着H2O2作用浓度升高,SOD、GSH-Px、CAT活性显着下降(P<0.05),MDA差异不显着。细胞内MDA含量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SOD、GSH-Px、CAT差异不显着。以上结果提示:1.2 mM的H2O2能造成IPEC-J2细胞的氧化应激,可以作为构建体外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终浓度。(2)正常条件下细胞活力随着嗜酸乳杆菌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氧化应激状态下IPEC-J2细胞活力也随着嗜酸乳杆菌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菌浓度大于1.0×108CFU·m L-1时,细胞的存活率超过对照组;当嗜酸乳杆菌浓度大于1.0×109 CFU·m L-1时,细胞存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细胞上清液中各组中SOD、GSH-Px活力存在显着差异,而CAT活力差异不显着。细胞内MDA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随着嗜酸乳杆菌作用浓度升高,SOD、GSH-Px活性显着增加(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添加了嗜酸乳杆菌组中,细胞浆内ZO-1、Occludin、Cla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和过氧化氢组(P<0.05)。过氧化氢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3)过氧化氢能够显着提高细胞内磷酸化IκBα。嗜酸乳杆菌预处理后,P-IκBα蛋白显着下降。Bay抑制剂则能逆转这种下降。嗜酸乳杆菌能显着提高细胞内磷酸化NF-κB蛋白的表达量(P<0.05)。嗜酸乳杆菌可以显着地提高细胞内TLR2蛋白表达(P<0.05)。三种抑制剂均能显着地抑制细胞内TLR2蛋白的表达(P<0.05)。嗜酸乳杆菌能够显着提高细胞内IL-1β蛋白的表达(P<0.05)。PDTC、Bay、小白菊内酯预处理均能抑制这种高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和嗜酸乳杆菌都能提高细胞内Myd88 mRNA的表达(P<0.05)。与嗜酸乳杆菌组相比,Bay抑制剂预处理后能下调Myd88 mRNA的表达,PDTC预处理组反而显着增强了该基因的表达,小白菊内酯差异性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TLR2、TLR3mRNA表达显着下降,其余各组间差异性不显着。与对照组、过氧化氢组和嗜酸乳杆菌组相比,PDTC和小白菊内酯组均能显着下调TLR4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bay抑制剂组和小白菊内酯组均显着下调p65 mRNA的表达量,而嗜酸乳杆菌组和嗜酸乳杆菌预处理组显着增强p65 mRNA的表达(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氧化氢组、嗜酸乳杆菌组以及bay预处理组均显着提高IKKβmRNA相对表达量(P<0.05)。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IκBα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其余各组差异不显着。过氧化氢能够显着提高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嗜酸乳杆菌预处理能显着下调肿瘤坏死因子的高表达(P<0.05)。嗜酸乳杆菌显着提高IL-1β、IL-8 mRNA相对表达量(P<0.05)。bay和小白菊内酯抑制剂能显着减缓这种高表达(P<0.05)。综和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1.2 mM的H2O2能造成IPEC-J2细胞的氧化应激,可以作为本试验构建体外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终浓度。嗜酸乳杆菌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增强细胞的抗氧化水平,降低胞浆内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嗜酸乳杆菌预处理能显着下调TNF-α等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减缓过氧化氢诱导IKK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发生。

朱辉,张德纯[4](2011)在《双歧杆菌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spp)是一属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是人体肠道内重要的生理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1]。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它对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蔡

齐占朋[5](2009)在《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表面分子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诱导人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人大肠癌Lovo细胞与不同浓度WPG(10μg/ml,20μg/ml,40μg/ml,80μg/ml,160μg/ml,320μg/ml,200μl/孔)共孵育一定时间(24h、48h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WPG对Lovo细胞的抑制作用。人大肠癌Lovo细胞与80u g/ml的WPG共孵育72小时后,采用荧光素FITC标记的Annexin V检测WPG对大肠癌Lovo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Lovo细胞与80μg/m l WPG共孵育72 h后,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WPG对大肠癌Lovo中N 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10μg/ml~320μg/ml的双歧杆菌WPG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双歧杆菌WPG浓度增大,作用时间延长,其抑制效果越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的大肠癌细胞早期凋亡细胞占12.02%,双歧杆菌WPG处理组大肠癌细胞早期凋亡细胞占36.7 5%,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最示:空白对照组大肠癌细胞的NF-κB阳性产物存在于胞浆和胞核,胞核较多,其NF-κB阳性细胞密度为(1 05.48±9.2 6)个,双歧杆菌WPG处理组大肠癌细胞NF-κB的阳性产物也存在于胞浆和胞核,但主要位于胞浆,其NF-κB阳性细胞密度为(63.27±8.6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1)。结论双歧杆菌WPG具有抑制大肠癌Lovo细胞增殖和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凋亡信号分子NF-κB的活化有关。

丁喜顺[6](2009)在《长双歧杆菌细胞壁完整肽聚糖的分离及其免疫、抑瘤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生理性益生菌,它的存在直接影响消化道的健康。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是双歧杆菌发挥抗肿瘤、抗感染以及免疫赋活等多种生理功能的主要成份,是一种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WPG是双歧杆菌细胞壁中的重要组分,是未经物理破碎并保持细菌细胞壁骨架完整性的细胞壁结构,是由多糖和肽聚糖聚合而成的“袋形”结构。目前,对WPG的生理功能及功能机制研究的较多,而对分离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微生态制剂常用菌株长双歧杆菌为研究材料,经工艺选择及优化得到了一条工艺简单、成本低、制造周期短的WPG分离工艺,解决了长期以来研究者制备WPG困难的窘境。另外以长双歧杆菌为研究材料也属国内外首次。按此工艺方法制备的分离物经溶菌酶溶解试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证明是肽聚糖;化学组分分析显示WPG由69.78%蛋白质、10.60%氨基己糖及10.60%中性糖组成;氨基酸分析显示肽聚糖的结构性氨基酸(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苏氨酸:丝氨酸)摩尔比率为:3.5:1:0.7:0.3:0.3;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所提取的肽聚糖仍保持着长双歧杆菌菌体的细胞形态,证明所提取的肽聚糖为完整肽聚糖。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WPG能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的增殖;对人胃癌及人乳腺癌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在本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对人肝癌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

付艳茹[7](2009)在《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研究了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 6069)完整肽聚糖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提取工艺,并对提取的完整肽聚糖进行了质量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采用发酵工程研究方法,对婴儿双歧杆菌菌株的适宜培养温度、适宜培养基、培养终点、离心条件、冷冻干燥保护剂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改良的TPY培养基,婴儿双歧杆菌菌株经培养后发酵液活菌数可达5×109cfu/mL,冻干菌粉活菌数可达2.8×1011~3.0×1011cfu/g,其增菌效果高于高密度发酵法。根据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结构可知磷壁酸与细胞壁通透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首先抽提磷壁酸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外界物质更好的作用于细胞和细胞内容物质更容易排出,然后脱掉胞膜上的脂肪类物质,最后用复合酶酶解细胞内的蛋白质类物质。通过试验确定完整肽聚糖提取工艺路线为:10%TCA在70℃搅拌1hr;用乙酸钠、氯仿、甲醇混合液脱脂24hrs;用浓度为2000U的胰酶和碱性蛋白酶共同处理12hrs,最后通过离心清洗去除杂质。针对改良法和Sekine法所提取的完整肽聚糖做了全面的结构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改良法所提取的完整肽聚糖其超微结构完整,氨基己糖含量为20.04 mg/g;蛋白质含量为339.6 mg/g;中性糖含量为500.01 mg/g;总脂含量为36.84 mg/g;磷含量为0.3 mg/g。实验证明,与传统Sekine法相比,改良法所获得完整肽聚糖不仅品质没有劣化,还缩短了提取时间并节约了成本。本试验通过测定脾脏指数、观察ConA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脾脏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检测血清中IFN-γ、IL-12、TNF-α的含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以及肿瘤细胞中癌基因Bcl-2和抑癌基因Bax蛋白的表达程度,从而发现,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试验小鼠的细胞免疫可产生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调节作用;对体外移植性小鼠肝癌H22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其抗肿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

李莹[8](2009)在《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通过摸索增加细胞通透性的方法,使外源酶容易进入细胞内与底物作用,确定出一条周期短、效率高的制备完整肽聚糖的方法,这对实现完整肽聚糖工业化生产具有促进作用。试验内容及结果如下:摸索物理渗透法、冻融法、珠磨法、溶菌酶法、去除磷壁酸等增加细胞通透性的方法,确定三氯乙酸可以有效去除细胞壁磷壁酸,增加细胞通透性,通过优化最终确定完整肽聚糖的提取路线为:10% TCA在70℃搅拌1hr,然后用乙酸钠、氯仿、甲醇混合液脱脂24hr,用酶活力为3500U的胰酶和碱性蛋白酶共同处理12hr,最后通过离心清洗去除杂质。改良后制备完整肽聚糖的方法不仅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其获得完整肽聚糖的得率是Sekine法的5.86倍。按改良法制备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样品,其氨基酸组成成分分析、氨基己糖含量(20.04 mg/g)、总糖含量(528.89 mg/g)、总脂含量(37.16 mg/g)、蛋白含量(329.47 mg/g)、磷含量(0.21 mg/g)及透射电镜观察的形态与Sekine法制备的完整肽聚糖一致,说明改良法提取的完整肽聚糖品质没有弱化。通过MTT法检测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抑制肿瘤的效果,以抑制率大于30%为敏感的标准,婴儿双歧杆菌全菌、完整肽聚糖、完整肽聚糖超声破碎样对乳腺癌细胞均不敏感;500ug的完整肽聚糖(抑制率为51.21%,作用最强)、100ug的完整肽聚糖(抑制率为34.77%)对胃癌细胞均敏感,说明肽聚糖结构的完整性可以提高其抑制肿瘤的效果。

托娅[9](2008)在《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传统发酵酸马奶中分离鉴定的240株乳杆菌中,经前期大量实验确立的一株具有明显益生特性的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b. casei Zhang)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其对实验小鼠的的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前期的大量研究表明,益生菌Lb. casei Zhang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和降胆固醇、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对机体有益的功能特性。本课题以前期的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益生菌Lb. casei Zhang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方面的功能特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本课题实验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动物活体试验方法,Lb. casei Zhang制备成热致死菌体和活菌制剂各分成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灌服小鼠15天,测定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观察ConA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脾脏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IL-12、IL-1α、TNF-α的含量。第二部分: Lb. casei Zhang活菌制剂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灌服小鼠。分别于第3、7、11、15天,摘取脾脏,计算脾指数;RT-PCR法测定脾脏中IL-2和IL-2RαmRNA的转录水平,并从小鼠局部肠粘膜免疫组织及免疫细胞着手,对服用Lb. casei Zhang后小鼠肠道局部免疫组织一Peyer’s结的数量计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粘膜CD3+、IgA+细胞数量并通过图象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第三部分:以荷H22肝癌小鼠为模型,用Lb. casei Zhang活菌制剂分高、中、低三个剂量灌服小鼠12天后,滴片法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计算脾指数,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肿瘤细胞中癌基因Bcl-2和抑癌基因Bax蛋白的表达程度,从分子水平探讨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第四部分:以荷H22肝癌化疗小鼠为模型,观察Lb. casei Zhang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作用。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联用Lb. casei Zhang活菌制剂高、中、低三个剂量灌服小鼠12天后,计算脾指数、肿瘤生长抑制率,并对小鼠肠道局部免疫组织一Peyer’s结进行计数计分;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率。通过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总体结论是:具有明显益生特性的乳杆菌Lb. casei Zhang对实验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肠道粘膜免疫可产生多方面的、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调节作用;对体外移植性小鼠肝癌H22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对化疗药环磷酰胺(CTX)具有明显的减毒增效作用,其抗肿瘤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

王晓庆[10](2008)在《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的抑瘤作用及对其信号转导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双歧杆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从信号转导这一层次探索青春双歧杆菌的抑瘤途径。方法将青春双歧杆菌体外直接作用于大肠癌LoVo细胞,以MTT法、流式细胞仪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测定了双歧杆菌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细胞凋亡、酪氨酸激酶(PTK)的活性以及核因子(NF-κB)的活化状况的影响。结果本实验中MTT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对体外培养的大肠癌LoVo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双歧杆菌的浓度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越强,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经浓度为1×107CFU/ml的青春双歧杆菌作用72h后,其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到52%,经浓度为1×1011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72h后,其对大肠癌LoVo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到78%(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浓度为1×109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48h后能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G1期,在细胞周期G1峰的左侧出现了凋亡峰。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凋亡发现,双歧杆菌具有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细胞周期所得结果一致,肿瘤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9.48±0.91)%,经浓度为1×107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48h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为(26.37±2.41)%,经浓度为1×109CFU/ml的双歧杆菌作用48h后,肿瘤细胞的凋亡率为(40.99±1.66)%(P<0.05)。双歧杆菌作用组PTK的荧光强度显着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表明双歧杆菌能降低大肠癌LoVo细胞PTK的活性。免疫组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双歧杆菌作用组的NF-κB的表达明显低于肿瘤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发现双歧杆菌对肿瘤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可以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将肿瘤细胞阻滞在G1期,同时降低肿瘤细胞PTK的活性,抑制NF-κB的活化。双歧杆菌抑制肿瘤的途径可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影响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信号分子的活性与表达。图[17]表[5]参[59]

二、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NFκB和IκBα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NFκB和IκB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甲壳素衍生物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缓解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IBD发病数据
        1.1.1 IBD简介
        1.1.2 发病现状
        1.1.3 发病因素
        1.1.4 UC的治疗方式
    1.2 实验性结肠炎的造模方式
    1.3 甲壳素衍生物
        1.3.1 分类
        1.3.2 甲壳素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耗材及测序平台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甲壳素衍生物灌胃材料的准备
        2.2.2 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疾病评价
        2.2.3 结肠组织H&E染色
        2.2.4 炎症因子的测定
        2.2.5 结肠RNA提取与实时定量PCR分析
        2.2.6 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蛋白水平表达量
        2.2.7 结肠内容物菌群高通量分析
        2.2.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CDs对DSS诱导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3.1.1 CDs对结肠炎小鼠体重和DAI的影响
        3.1.2 CDs对于结肠炎小鼠进食量的影响
        3.1.3 CDs对于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3.1.4 CDs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病理损伤的影响
        3.1.5 CDs对结肠炎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3.2 CDs对结肠炎小鼠炎症的缓解作用
        3.2.1 CDs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3.2.2 CDs对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炎性酶的影响
    3.3 CDs对结肠炎小鼠肠屏障功能的改善
    3.4 CDs对炎症通路信号表达的抑制作用
    3.5 CD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5.1 CDs对肠道菌群的动态干预
        3.5.2 CDs对UC小鼠菌群影响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4.1 小结
    4.2 讨论
        4.2.1 CDs干预对UC表观数据的影响
        4.2.2 CDs干预对炎症因子与炎性酶含量的影响
        4.2.3 CDs干预对肠屏障功能与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
        4.2.4 CDs干预对UC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影响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2)四神丸调控树突状细胞活化治疗脾肾阳虚型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1 中医药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研究概况
        1.1 UC的病因病机
        1.2 UC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1.3 UC各分型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2 树突状细胞
        2.1 DC的来源及分布
        2.2 DC在肠黏膜免疫屏障中的作用
    3 DC与UC的关系
        3.1 DC诱导免疫耐受调节UC
        3.2 DC调节Th17/Treg细胞间平衡
        3.3 DC调节Th1和Th17 细胞间平衡
    4 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依据
        4.1 四神丸的方源
        4.2 四神丸的方剂配伍特点
        4.3 四神丸的现代药理概况
        4.4 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临床研究概况
        4.5 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药理学概况
        4.6 四神丸治疗UC与树突状细胞之间的关系
    5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主要药物和试剂
        1.3 实验主要药物和试剂的配制方法
        1.4 实验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造模
        2.3 给药方法
        2.4 一般情况观察
        2.5 小鼠外周血的采集
        2.6 小鼠结肠与脾脏的采集
        2.7 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
    3 实验步骤
        3.1 病理切片的制作及HE染色
        3.2 结肠组织中IL-10、TNF-α、IFN-γ、IL-12、IL-6、IL-1β表达水平的Elisa检测
        3.3 流式细胞术
        3.4 结肠组织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每组小鼠一般情况变化
        5.2 每组小鼠结肠长度、体质量、结肠重量及单位长度重量的变化
        5.3 每组小鼠结肠黏膜病理损伤HE染色比较
        5.4 四神丸对小鼠脾脏重量及脾脏指数的影响
        5.5 四神丸对小鼠T3、T4、T的影响
        5.6 四神丸对IL-10、TNF-α、IFN-γ、IL-12、IL-6、IL-1β因子表达的影响
        5.7 四神丸对树突状细胞表达的影响
        5.8 四神丸对结肠组织中TLR4/NF-κB通路信号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6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1 四神丸是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基础方剂
    2 四神丸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疗效评价
    3 四神丸调控炎性树突状细胞水平与药效关系的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3)嗜酸乳杆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仔猪应激
        2.1.1 仔猪断奶与应激
        2.1.2 仔猪应激模型的构建
        2.1.3 仔猪断奶应激与抗氧化系统
        2.2 嗜酸乳杆菌益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2.2.1 嗜酸乳杆菌的特点
        2.2.2 嗜酸乳杆菌的益生功能
        2.2.3 嗜酸乳杆菌与仔猪抗氧化
        2.3 NF-ΚB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3.1 NF-κB与仔猪应激的发生
        2.3.2 NF-κB与益生菌
        2.4 试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猪小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的建立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1.3 试剂配置
        1.1.4 试验分组与设计
        1.1.5 试验细胞
        1.2 试验方法
        1.2.1 IPEC-J2细胞培养
        1.2.2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影响
        1.2.3 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检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_2O_2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H_2O_2对IPEC-J2细胞上清液中MDA含量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2.3 H_2O_2对IPEC-J2细胞内MDA含量及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嗜酸乳杆菌对氧化应激条件下IPEC-J2的修护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1.3 试验分组及设计
        1.1.4 试验细胞
        1.1.5 嗜酸乳杆菌
        1.2 试验方法
        1.2.1 IPEC-J2细胞培养
        1.2.2 嗜酸乳杆菌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
        1.2.3 嗜酸乳杆菌对细胞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1.2.4 Western blot检测嗜酸乳杆菌对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
        1.3 数据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嗜酸乳杆菌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嗜酸乳杆菌对氧化应激条件下细胞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2.3 嗜酸乳杆菌对IPEC-J2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NF-ΚB通路在嗜酸乳杆菌对氧化应激条件下IPEC-J2细胞的调控作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试验分组及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及收集
        1.2.2 嗜酸乳杆菌对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1.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1.2.4 引物设计和合成
        1.2.5 c DNA合成
        1.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1.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嗜酸乳杆菌对NF-ΚB通路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2.2 嗜酸乳杆菌对细胞因子相关蛋白的影响
        2.3 嗜酸乳杆菌对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
        2.4 嗜酸乳杆菌对细胞因子相关MRNA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总体结论、创新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4)双歧杆菌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形成
2 保持宿主基因组的稳定性
3 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
4 诱导一氧化氮的合成
5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6 影响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
7 影响肿瘤血管的生成
8 展望

(5)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一、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研究概况
        (一) 中医有关肿瘤的记载
        (二) 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
        (三) 中医对肿瘤病机的认识
        (四) 中医对肿瘤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和研究概况
        (一) 大肠癌的发病机制
        (二) 大肠癌的侵袭转移
        (三) 大肠癌的治疗
    三、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一)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二) 双歧杆菌在体内的数量及分布
        (三) 双歧杆菌及表面分子WPG的生物活性
    四、结语
实验研究
    一、材料试剂
    二、仪器设备
    三、研究方法
        (一) 提取双歧杆菌WPG
        (二) MTT法检测Lovo细胞的活性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Lovo细胞凋亡作用
        (四)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Lovo细胞NF-κB表达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长双歧杆菌细胞壁完整肽聚糖的分离及其免疫、抑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双歧杆菌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1.1.2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3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1.2 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研究进展
        1.2.1 肽聚糖的组成与结构
        1.2.2 肽聚糖的分类
        1.2.3 肽聚糖的合成
        1.2.4 肽聚糖的代谢
        1.2.5 肽聚糖的免疫作用机制
    1.3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分离纯化、免疫调节及抑瘤作用的研究现状
        1.3.1 WPG 的分离纯化
        1.3.2 WPG 的免疫调节作用
        1.3.3 WPG 的抑瘤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及主要试剂
        2.1.2 细胞株及单个核淋巴细胞来源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工业化分离方法的研究
        2.2.2 长双歧杆菌 WPG 的初步鉴定及相关分析
        2.2.3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免疫活性的研究
        2.2.4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抑瘤活性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工业化分离方法的研究
        3.1.1 活菌计数结果及WPG 制备得率
        3.1.2 磷壁酸去除方法的选择
        3.1.3 TCA 法去除磷壁酸温度及时间条件的优化
        3.1.4 脱脂方法的确定
        3.1.5 消化酶的选择及消化条件的确定
    3.2 长双歧杆菌 WPG 的初步鉴定及相关分析
        3.2.1 溶菌酶消化试验
        3.2.2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3.2.3 氨基酸组分分析
        3.2.4 WPG 其它化学组分分析
        3.2.5 电镜观察
    3.3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免疫活性的研究
    3.4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抑瘤活性的研究
        3.4.1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人胃癌细胞 MGC803 增殖的影响
        3.4.2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人肝癌细胞 HepG2 增殖的影响
        3.4.3 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4 讨论
    4.1 WPG 分离方法
    4.2 WPG 的初步鉴定与分析
    4.3 WPG 的免疫活性研究
    4.4 WPG 的抑瘤活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概述
        1.1.1 双歧杆菌形态特性
        1.1.2 双歧杆菌生物学特性
        1.1.3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1.1.4 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
    1.2 婴儿双歧杆菌菌粉生产工艺研究
        1.2.1 婴儿双歧杆菌菌种的选育
        1.2.2 婴儿双歧杆菌菌种的培养
        1.2.3 真空冷冻干燥
        1.2.4 婴儿双歧杆菌菌粉的保藏
        1.2.5 双歧杆菌制品的应用
        1.2.6 双歧杆菌菌粉研究进展
    1.3 婴儿双歧杆菌完肽聚糖
        1.3.1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概述
        1.3.2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提取
        1.3.3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质量分析
        1.3.4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研究进展
        1.3.5 抗肿瘤机理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方案的设计
2 婴儿双歧杆菌菌粉生产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种鉴定试验结果
        2.2.2 菌粉生产工艺的研究
    2.3 小结
3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提取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标准品的获得
        3.2.2 不同方法对抽提磷壁酸的影响
        3.2.3 TCA 法提取完整肽聚糖工艺的优化
        3.2.4 形态学检查
        3.2.5 化学组分分析
        3.2.6 溶菌酶溶解试验结果
        3.2.7 婴儿双歧杆菌WPG 的主要成分
        3.2.8 不同种方法提取婴儿双歧杆菌WPG 的得率比较
    3.3 小结
4 婴儿双歧杆菌动物体内外试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卫生指标分析结果
        4.2.2 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及胸腺指数测定结果
        4.2.3 ConA 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试验
        4.2.4 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
        4.2.5 细胞因子IFN-γ、IL-12、TNF-α的测定
        4.2.6 荷瘤小鼠一般状况
        4.2.7 婴儿双歧杆菌WPG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2.8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4.2.9 婴儿双歧杆菌WPG 对H_(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4.2.10 婴儿双歧杆菌WPG 对H_(22) 荷瘤小鼠肿瘤细胞Bcl-2 和Bax 表达的影响
    4.3 小结
5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双歧杆菌的特性及功能
        1.1.1 双歧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双歧杆菌对宿主的生理功能
        1.1.3 双歧杆菌的免疫增强作用
        1.1.4 双歧杆菌的抑瘤作用
    1.2 肽聚糖概述
        1.2.1 肽聚糖的特性及功能
        1.2.2 肽聚糖研究进展
    1.3 增加细胞通透性原理与方法
        1.3.1 细胞壁的结构及特性
        1.3.2 增加细胞通透性的方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培养基及试剂
        2.1.2 主要器材
    2.2 试验设计
        2.2.1 婴儿双歧杆菌菌泥制备
        2.2.2 Sekine 法制备完整肽聚糖标准样品
        2.2.3 不同方法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2.2.4 婴儿双歧杆菌 WPG 提取工艺的优化
        2.2.5 完整肽聚糖化学特性的研究
        2.2.6 完整肽聚糖形态观察
        2.2.7 完整肽聚糖体外抑制肿瘤细胞(MTT 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婴儿双歧杆菌菌泥制备
    3.2 Sekine 法制备 WPG 标准品
        3.2.1 Sekine 法制备过程中各步处理后重量及得率
        3.2.2 Sekine 法制备后离心清洗与透析比较
        3.2.3 Sekine 法制备过程中去污剂作用效果
        3.2.4 Sekine 法制备过程中各步酶解处理效果
    3.3 不同方法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1 物理渗透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2 冻融法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3 珠磨法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4 溶菌酶法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5 去除细胞壁中磷壁酸对增加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4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优化工艺
        3.4.1 不同作用温度和时间对抽提磷壁酸的影响
        3.4.2 不同脱脂方法对提取 WPG 的影响
        3.4.3 酶的种类、浓度、反应时间对提取 WPG 的影响
        3.4.4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提取工艺路线及得率
    3.5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化学特性的研究
        3.5.1 氨基酸组成
        3.5.2 氨基己糖含量
        3.5.3 总糖含量
        3.5.4 总脂含量
        3.5.5 蛋白质含量
        3.5.6 磷含量
    3.6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形态学鉴定结果
    3.7 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完整肽聚糖体外肿瘤细胞抑制试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益生菌概念的由来
    1.2 益生菌的来源和主要菌种
    1.3 益生菌的特点
    1.4 益生菌的生理功能
    1.5 益生菌作用机理
    1.6 乳酸菌免疫调节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1.6.1 乳酸菌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6.2 乳酸菌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1.6.3 乳酸细菌与其免疫活性的关系
    1.7 乳酸菌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1.7.1 抗肿瘤作用
        1.7.2 抗肿瘤机制
    1.8 关于 Lb. casei Zhang
    1.9 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2 实验一 益生菌 Lb. casei Zhang 活菌及灭活菌制剂对正常小鼠免疫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菌种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器具
        2.1.4 试剂
        2.1.5 仪器
    2.2 方法
        2.2.1 Lb. casei Zhang 的来源及制剂制备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饲喂方式
        2.2.3 小鼠体重及免疫脏器指数(Immune organ index, IOI)的测定
        2.2.4 Lb. casei Zhang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代谢水平的影响(MTT 法)
        2.2.5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评价(巨噬细胞吞噬试验-Lb. casei Zhang 对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2.6 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及胸腺、脾指数测定结果
        2.3.2 ConA 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实验
        2.3.3 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
        2.3.4 细胞因子 IFN-γ、IL-12、IL-1α、TNF-α的测定
    2.4 讨论
3 实验二 益生菌 Lb. casei Zhang 不同作用时间对小鼠细胞免疫及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
        3.1.1 实验菌种
        3.1.2 实验动物
        3.1.3 实验器具
        3.1.4 试剂
        3.1.5 仪器
    3.2 方法
        3.2.1 Lb. casei Zhang 的培养
        3.2.2 试验动物及饲喂方式
        3.2.3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3.2.4 小鼠脾脏中 IL-2 和 IL-2RαmRNA 转录水平的测定
        3.2.5 小鼠肠道 Peyer’s 结(Peyer’s patches,PP)观察
        3.2.6 小肠的取材、切片的制备及免疫组化
        3.2.7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3.3.2 脾脏中 IL-2 和 IL-2R mRNA 转录水平的测定
        3.3.3 小肠 Peyer’s 结的计数、计分、结构观察
        3.3.4 光镜观察小肠各段组织结构
        3.3.5 小肠粘膜 CD3+ 、IgA+细胞数及表达强度
    3.4 讨论
    3.5 小结
4 实验三 益生菌 Lb. casei Zhang 对 H22 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4.1 材料
        4.1.1 实验菌种
        4.1.2 实验动物
        4.1.3 瘤株
        4.1.4 鸡红细胞(chicken red blood ce11,CRBC)
        4.1.5 实验器具
        4.1.6 试剂
        4.1.7 仪器
    4.2 方法
        4.2.1 Lb.casei Zhang 的培养
        4.2.2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4.2.3 分组及处理
        4.2.4 腹腔巨噬细胞吞噬 CRBC 功能的测定
        4.2.5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4.2.6 对移植性肿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4.2.7 血清 TNF-β含量测定
        4.2.8 H22 肿瘤细胞Bcl-2 和Bax 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4.2.9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
        4.3.1 荷瘤小鼠一般状况
        4.3.2 Lb. casei Zhang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4.3.3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4.3.4 Lb. casei Zhang 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4.3.5 Lb. casei Zhang 对H22 荷瘤小鼠血清TNF-β含量的影响
        4.3.6 Lb. casei Zhang 对H22 荷瘤小鼠肿瘤细胞Bcl-2 和Bax 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5 实验四 益生菌 Lb. casei Zhang 对化疗荷 H22 肿瘤小鼠的减毒增效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
        5.1.1 实验菌种
        5.1.2 实验动物
        5.1.3 瘤株
        5.1.4 实验器具
        5.1.5 试剂
        5.1.6 仪器
    5.2 方法
        5.2.1 Lb. casei Zhang 的培养
        5.2.2 小鼠肝癌模型的建立
        5.2.3 分组及处理
        5.2.4 小鼠脾指数的测定
        5.2.5 对荷瘤小鼠肿瘤抑制作用的研究
        5.2.6 小鼠肠道 Peyer’s 结计数、计分观察
        5.2.7 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PCNAmRNA 表达
        5.2.8 流式细胞仪 PI 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率
        5.2.9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
        5.3.1 荷瘤化疗小鼠一般状况
        5.3.2 荷瘤化疗小鼠脾指数测定
        5.3.3 荷瘤化疗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测定
        5.3.4 荷瘤化疗小鼠小肠Peyer’s 结的计数、计分
        5.3.5 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 PCNA 阳性表达率
        5.3.6 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率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的抑瘤作用及对其信号转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双歧杆菌抑瘤作用及其对肿瘤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进展
    1.1 双歧杆菌在体内的数量及分布
    1.2 双歧杆菌对宿主的生理作用
    1.3 双歧杆菌的抑瘤作用的现状
    1.4 双歧杆菌对肿瘤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研究现状
    1.5 生物应答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2 实验部分
    2.1 第一章 双歧杆菌的抑瘤作用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第二章 双歧杆菌对大肠癌信号转导机制的影响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件

四、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大肠癌NFκB和IκBα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甲壳素衍生物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缓解及作用机制研究[D]. 梅泽文.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四神丸调控树突状细胞活化治疗脾肾阳虚型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素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嗜酸乳杆菌对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氧化应激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罗波文.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4]双歧杆菌抗肿瘤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朱辉,张德纯.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1(08)
  • [5]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体外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D]. 齐占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长双歧杆菌细胞壁完整肽聚糖的分离及其免疫、抑瘤活性的研究[D]. 丁喜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7]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生产工艺及其抗肿瘤作用机理的研究[D]. 付艳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8]婴儿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提取及其理化特性的研究[D]. 李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9]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D]. 托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06)
  • [10]双歧杆菌对大肠癌的抑瘤作用及对其信号转导的影响[D]. 王晓庆. 安徽理工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结直肠癌 NFκB 和 IκBα 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