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临床

心肌损伤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临床

一、重症肌无力并心肌损害的病因与临床(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静[1](2021)在《益气温阳法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回顾性观察益气温阳法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筛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导师门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纳入符合标准的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30例;纳入患者共观察9个月,一共5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包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观察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的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S)总积分、QMGS各肌群积分、生活质量评分(MGQOL-15)积分的变化,胸腺的不同情况对治疗前后的影响,治疗的安全性、针刺不良事件和患者依从性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患者30例,入组患者均完成了 9个月的治疗和5个时点的量表评分。(1)人口学资料统计:①入组患者男性19例(63.3%),女性11例(36.7%),男性发病年龄的高峰期为46~60岁,女性发病年龄的高峰期为31~45岁;②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总男女比例为1.72:1;③46~60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共10例(33.3%);④性别与年龄分布无明显统计意义(P>0.05)。(2)临床资料统计:①病程据病历资料分为5个时段,患病≤5年的患者22例(73.3%),其中小于1年的患者5例,1~5年的患者17例;②发病诱因中26例(86.7%)患者找不到明显诱因,2例患者因妊娠诱发、2例患者因情绪波动诱发;③入组治疗前,20例(66.7%)患者既往频繁复发,10例(33.3%)患者无复发;④中医辨证分型脾肾阳虚证15例(50%)、肺脾肾虚证11例(36.7%)、脾胃气虚证4例(13.3%);⑤西医临床分型Ⅰ型患者11例(36.7%)、Ⅲa型9例(30%)、Ⅲb 型 4例(13.3%)、Ⅳb 型 3例(10%)、Ⅱa型2例(6.7%)、Ⅳa型1例(3.3%);⑥首发症状分布中11例(36.7%)为单侧眼睑下垂,3例(10%)为双侧眼睑下垂,3例(10%)为双侧眼睑下垂伴复视,单侧眼睑下垂伴复视、胸腺瘤、言语不利、四肢乏力、双侧眼睑下垂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各2例(各占6.7%),复视、抬颈无力、眼睑下垂伴抬颈无力的患者各1例(3.3%);⑦合并西药分类情况中服用溴吡斯的明+激素(醋酸泼尼松龙/强的松/甲泼尼龙)的患者有9例(30%),单纯服用溴吡斯的明的有7例(23%),服用激素治疗和无结合西药治疗者各4例(各占14%),服用环磷酰胺者2例(7%),服用激素+他克莫司、溴吡斯的明+激素+吗替麦考酚酯、溴吡斯的明+他克莫司、溴吡斯的明+激素+硫唑嘌呤者各有1例(各占3%)。(3)治疗5个时点疗效性指标:①QMGS总积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各治疗时点总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QMGS各肌群评分也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各治疗时点各肌群积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总有效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趋势,治疗9个月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3.33%;④将入组患者依据胸腺情况分为2组,胸腺无异常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腺异常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入组患者依从性高,均完成了 5个观察时点的量表评价,未出现药品安全性事件和针刺严重不良事件。研究结论1.益气温阳法指导下针药结合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可明显降低患者重症肌无力定量总评分(QMGS)、QMGS各肌群评分、MGQOL-15生活质量评分,且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延长总体下降趋势明显,疗效确切;2.益气温阳法治疗9个月的总有效率逐步上升,治疗9个月后总有效率为93.3%。3.胸腺有无异常对治疗的结局疗效可能无影响;4.针药结合治疗安全性好,无不良事件发生。

苗艳敏[2](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钟富秀[3](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weakness,ICU-AW)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2)明确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以便医护人员更好识别ICU-AW。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就诊某省心脏医学中心CPB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CPB资料和超声测量的数据。按超声诊断标准分为ICU-AW组和非ICU-AW组,对收集的资料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其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结果(P<0.05)的所有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取方差膨胀因子<3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P<0.05)作为独立风险因素。基于独立风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内部验证和图形校准对列线图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本研究CPB术后所有患者的横截面积、肌肉层厚度和肌肉纤维进入腱膜的角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ICU-AW组患者肌肉下降较明显。(2)本研究共纳入473例患者,其中ICU-AW组241例,非ICU-AW组232例,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为50.95%。男性患者253例,发生ICU-AW共140例,占比55.34%;女性患者220例,发生ICU-AW共101例,占比45.91%。(3)在241例ICU-AW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5.69±11.59)岁,其中41~60岁的患者123例,占比例最高为51.04%;体重指数超重的患者119例,占比接近一半为49.38%。(4)CPB术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大部分为II级和III级,总占比88.4%。ICU-AW组心功能III级和IV级占比例大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3.88±8.72)%,ICU-AW组低于非ICU-AW组。患者术前巴氏量表分级大部分为III级,占比81.8%,ICU-AW组I级多于非ICU-AW组,而III级却低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CPB时间为(129.43±59.9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9.93±39.06)min,平均手术时间(266.67±87.11)min,ICU-AW组均高于非ICU-AW组。患者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II)为(22.29±3.52)分,ICU-AW组高于非ICU-AW组。(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巴氏量表分级、钙离子、白蛋白、乳酸、总胆红素、肌酐、尿素、肌钙蛋白、肌酸激酶-1、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手术时间、最低鼻温、滤液输出量、术中输注红细胞、术中输注血小板、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肾功能不全、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血红蛋白、血小板、术后低蛋白血症、肝功能不全及疾病转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7)基于以上7个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结果显示一致性指数为0.818,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95%CI=0.718~0.856);标准曲线和预测曲线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9。结论:CPB术后患者的肌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ICU-AW患者的肌肉萎缩较明显。CPB术后患者ICU-AW的发生率较高,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CPB术后患者心功能III级以上,较低的射血分数,较差的自理能力,较长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高的APACHE-II评分,较低的最低鼻温,较长的机械通气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基于以上因素,ICU-AW发生率较高。性别、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白蛋白、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APACHE-II评分是CPB术后患者发生ICU-AW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CPB术后患者ICU-AW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符合度,有助于医护人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王超楠[4](2021)在《健脾益气补髓方对EAMG大鼠药效活性作用机制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的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作用相关调控蛋白Mfn1/2、Opa1、Drp1和Fis1机制的影响,同时对健脾益气补髓方及其药味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研究,基于能量代谢的角度及针对重症肌无力主要“靶点”的对症治疗方面,阐释了健脾益气补髓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并对健脾益气补髓方进行内在质量评价,为保证稳定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用注射免疫抗原的主动免疫方式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大鼠模型(EAMG),通过观察临床症状、体重变化及检测模型大鼠外周血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 R-ab)水平,评价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的影响。2、取健脾益气补髓方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组(强的松组),模型组等各组大鼠腓肠肌组织标本,通过标本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和制片、脱蜡和水化、抗原修复、标本固定、血清封闭、一抗和二抗孵育、DAB显色、复染、封片,按照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流程操作,NIS-ELEMNT BR图像分析系统加载生成的图像,采用显微镜观察及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统计分析实验各组别腓肠肌组织中Mfn1,Mfn2,Opa1,Drp1,Fis1五个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作用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差异。3、取上述实验各组大鼠脾脏、胸腺及腓肠肌,HE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检视分析组织学病理形态学,并对腓肠肌中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测定。4、采用Ellman法对健脾益气补髓方药及其中药味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研究,同时进行有效成分与药效活性进行相关项研究。5、采用液质联用技术、HPLC-ELSD指纹图谱分析和多组分定量分析对本方药物质基础进行多方位质量评价研究。结果:1.模型建立:首次免疫后45天进行第2次加强免疫,EAMG模型大鼠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颤抖进一步剧烈,无法抬颈,头部紧贴台面,触及上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进一步减轻,EAMG组大鼠外周血清中Ach R-ab分泌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01)。2.EAMG体重及症状:与EAMG组大鼠比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大鼠,从给药20天开始,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加较EAMG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健脾益气补髓方改善EAMG体重及临床症状。3.EAMG外周血清中Ach R-ab抗体水平:EAMG组在整个灌胃期间直至结束,大鼠外周血清抗体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与EAMG相比较,中药各剂量组大鼠外周血清Ach R-ab水平明显降低,中药高剂量组与强的松组相比,EAMG外周血清Ach R-ab水平降低程度相当,未见明显差异(p=0.22>0.05)。4.调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使线粒体处于稳态的五个蛋白Mfn1,Mfn2,Opa1,Drp1,Fis1免疫组化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标记阳性蛋白呈棕黄色或浅黄色,阴性未见黄色蛋白显示。其中对照组相关蛋白表达量较高,阳性程度较高,分布面积较大,造模后动物肌肉中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表达显着下降,模型组中五种相关蛋白表达量减少,比较对照组,表达强度降低(P<0.01);给予健脾益气补髓方药后,线粒体中五种蛋白表达上调,使线粒体融合分裂重回动态平衡,维持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合成的稳定,保障线粒体的稳定发挥,促进线粒体功能机制的恢复。5.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形态学影响结果:脾脏正常组,脾脏内含大量淋巴组织,脾脏实质分红髓、白髓及边缘区三部分;白髓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其又可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两部分。动脉周围淋巴鞘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淋巴小结由大量B细胞构成;空白对照组脾脏结构未见异常,未见明显的生发中心。模型组脾脏呈萎缩状,其内淋巴细胞含量明显减少,白髓内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残存或几乎消失,红髓内细胞成分显着减少,可见大量含铁血黄素分布,脾脏储血及造血功能严重破坏。健脾益气补髓方与阳性药给药组中,脾脏中白髓内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面积可见不同程度增加,高中剂量组中白髓成分增加较多,阳性药物与低剂量组中白髓成分呈增加趋势,整体红髓功能改善,增加储血及造血功能。胸腺属于中枢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早期分化的场所。淋巴干细胞在其内分裂、分化,能过连续不断地向周围淋巴器官及淋巴组织输送处女型淋巴细胞。胸腺表面的被膜薄层结缔组织伸入胸腺实质形成小叶间隔,分隔胸腺形成胸腺小叶,每个小叶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胞密集,染色较深,髓质中含较多的上皮细胞,染色较浅。正常对照组:胸腺组织内皮质和髓质染色清晰,皮质内富含胸腺细胞,是T细胞的前身;髓质内含较多胸腺上皮细胞,偶见胸腺小体。模型组胸腺呈萎缩状,细胞成分明显减少,髓质内淋巴细胞分化障碍,凋亡细胞成分增多,可成星空状。皮质成分减少,明显变薄。提供胸腺功能障碍。阳性药物组和给药组中,胸腺中髓质中细胞凋亡形成的星空现象明显减少,增加皮质和髓质细胞成分,增加胸腺功能,其中高中剂量增加胸腺中细胞成分的作用较好,阳性药物组与低剂量组效果相接近。腓肠肌肌肉组织:正常组肌肉切面红染,可见肌细胞内明显的肌纤维,肌膜较为完整和清晰,肌纤维上的条纹明暗规则整齐可见明带和暗带和Z线。模型组萎缩的肌纤维缩小,颜色较浅,肌纤维边缘变直或下陷,成明显角状,肌纤维间的间隙增宽。此外,肌膜核的数量、形态和位置亦表现异常。横切面上,肌纤维周围的肌膜核增多,纵切面上,肌膜核密集或呈链状排列,可见核移位。横切面上可见肌膜核位于肌纤维的中央部,称为核内移。肌肉细胞浅染,普遍性的萎缩,纤维变性和水肿肌间疏松,明带和暗带和Z线疏松、模糊消失,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单一视野中细胞肌细胞和数量增加。阳性药物组和给药组中,肌膜的完整性,清晰度,纤维提条纹纹理整齐度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肌肉染色程度增强,明带和暗带和Z线结构清晰度增强,改善肌肉功能代谢,增加肌细胞形态功能的恢复。肌膜恢复最完整,清晰,肌细胞较整齐,纤维变性,水肿皆得到缓解。6.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健脾益气补髓方药提取物及药材及有效成分对乙酰胆碱酯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7.健脾益气补髓方药内在质量评估研究: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好,LC-MS技术共鉴定出24个指纹峰中的13个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橙皮苷、毛蕊花糖苷和党参炔苷是本方药的重要化学标志物。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药通过调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五种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线粒体融合分裂重回动态平衡,维持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合成稳定,以保障线粒体的稳定发挥,使线粒体恢复其细胞能量工厂的功能,保证细胞正常生命运动。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融合分裂影响能量代谢的研究,除免疫学之外,从另一个角度阐释健脾益气补髓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机制。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阳性药物组和给药组中,通过脾脏中免疫细胞及增加储血及造血功能;增加胸腺中细胞成分(T细胞前身)的作用较好;这说明本方药的免疫调节功能取得实质性病理改善;改善肌肉功能代谢,增加肌细胞形态功能的恢复。从而起到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MG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自身循环抗体阻塞乙酰胆碱感受器在突触后神经肌的结合位点造成,乙酰胆碱酶抑制剂是一种症状治疗方法,它减慢乙酰胆碱的水解,使得更多的乙酰胆碱激活正常的乙酰胆碱受体,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短期缓解和改善。至今,乙酰胆碱酶抑制剂是一线和第一步治疗MG的方法,例如吡斯的明已被安全用于临床60多年,但毒副作用较大,天然产物抗乙酰胆碱酯酶作用安全性高。基于此,本项目开展了健脾益气补髓方提取物、健脾益气补髓方中药味及健脾益气补髓方中单体化合物在对症治疗方面的体外药效活性,结果表明本方药具有很好的抑制乙酰胆碱酶活性,这也是本方药治疗MG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之一。

鄢敏[5](2021)在《凝集蛋白agrin抗体致重症肌无力及agrin在肌肉再生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神经肌肉接头(NMJ)是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与肌纤维之间的突触连接,负责将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给与肌纤维。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突触蛋白在突触区域高度聚集,尤其是作为神经递质受体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ACh R),这样的结构保证了神经信号在运动神经元和肌肉之间快速而可靠的传递。Agrin-LRP4-Mu SK信号通路对NMJ的形成及维持起关键性的作用,其中的凝集蛋白(agrin)、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Mu SK)是NMJ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分子。Agrin通过与LRP4结合并激活受体Mu SK,磷酸化DOK7促使肌纤维膜中ACh R的聚集而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证实,缺乏该信号通路中任何一种分子的突变小鼠均不能形成NMJs而无法存活。在NMJ处ACh R聚集受损将扰乱神经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导致重症肌无力(MG)和先天性肌无力综合症等病症的发生。MG是一种累及NMJ的自身免疫性疾病。MG患者表现出典型的自发性眼、四肢肌肉疲劳无力、吞咽困难,严重者可死于呼吸困难。MG主要是由于机体自身产生抗NMJ结构相关蛋白的抗体而引起,虽然ACh R抗体是导致MG的主要病因,但仍有部分患者为ACh R抗体阴性。研究者在抗ACh R抗体阴性的不同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Mu SK抗体,抗LRP4抗体以及抗agrin抗体。然而抗agrin抗体是否直接导致MG尚不清楚。Agrin蛋白是agrin-LRP4-Mu SK信号通路中最早被发现的NMJ形成关键分子。按照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神经型agrin(N-agrin)和肌肉型agrin(M-agrin)。N-agrin主要由运动神经元合成,经轴索转运后被释放至突触基底层。N-agrin内部其C端的第三个层粘连蛋白样结构域(LG3)中含有8个氨基酸残基(Z8)的剪接插入物,与LRP4胞外的β1结构域特异性结合形成四聚体,激活Mu SK,Mu SK再通过磷酸化DOK7高效介导ACh R聚集及突触后膜分化,促进NMJ的形成。M-agrin由肌肉细胞和其他非神经性细胞分泌,因其LG3结构域上缺乏Z8序列,丧失了激活Mu SK的能力,所以不具备诱导ACh R高效聚集这一功能。在抗ACh R抗体阴性的MG患者体内检测到抗agrin抗体,但究竟是N-agrin抗体还是M-agrin抗体能够促进MG的发生,目前并不清楚。为此,本文第一部分构建了N-agrin和M-agrin原核表达载体,进而表达和纯化了两种agrin蛋白。接下来利用N-agrin和M-agrin分别主动免疫A/J小鼠,并通过检测肌力、NMJ形态和电生理,重复性电刺激等实验,发现主动免疫M-agrin的小鼠没有呈现MG样症状,但免疫N-agrin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MG样症状。N-agrin主动免疫A/J小鼠的体重和肌肉收缩力下降,m EPP幅度、频率和EPP振幅降低,同时观察到NMJ处ACh R簇碎片化,抗N-agrin抗体处理的C2C12肌肉细胞ACh R簇减少。结果表明抗N-agrin抗体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碍了agrin-LRP4-Mu SK信号通路的传递,使得神经肌肉接头处的ACh R聚集碎片化,大小、面积以及密度减少,神经肌肉突触传导受损,从而在机制上阐明了抗N-agrin抗体导致MG发病的分子机制。杜氏肌萎缩(DMD)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致死性肌病,由肌纤维膜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完全缺失所导致,是进行性肌萎缩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之一。DMD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的肌无力和萎缩,腓肠肌假性肥大和盆带肌无力为首发症状。肌肉再生能力低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发现杜氏肌萎缩模型mdx小鼠肌肉中agrin表达降低,同时agrin在肌卫星细胞中表达,而肌卫星细胞是肌肉再生的重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探索M-agrin在肌肉再生中的作用,因此本文第二部分实验构建了肌肉条件性敲除agrin突变小鼠(HSA-agrinf/f),并利用心脏毒素(CTX)构建肌肉损伤再生模型,发现HSA-agrinf/f小鼠肌肉损伤后新生成肌管显着减少,再生能力降低,肌肉再生过程中肌卫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表明M-agrin在肌肉再生过程中对肌卫星细胞增殖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肌萎缩疾病中肌肉再生能力弱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探索肌萎缩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加倩[6](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7](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魏仁贤[8](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熊兴江[9](2020)在《《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治疗面神经炎、四肢无力、颈椎病、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皮肌炎体会》文中认为《千金要方》小续命汤为治疗中风、风痱病的经典名方。在古代,中风内涵极为广泛,包括面神经炎、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脑出血后遗症、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颈椎病、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皮肌炎、低钾麻痹、末梢神经炎等疾病。研究发现,①该方在面神经炎、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神经系统疾病,皮肌炎等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极为常见,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②突然出现的肢体活动不利,面瘫,痛觉减退,而神志正常,排除火热证,则是辨证关键;③该方为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有效方,配合艾灸,常能1周治愈;④在治疗面神经炎伴高血压病,或伴急性脑血管疾病时,一般不升高血压,还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体现了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⑤在治疗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时,能迅速改善症状;⑥该方为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的基础治疗方,长期服用能改善肢体无力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延缓病情进展,但远期预后多不佳;⑦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时,能显着改善肌力,逐步停减激素,部分患者行胸腺瘤手术后,重症肌无力症状仍有反复者同样适用;⑧在皮肌炎、颈椎病等治疗中也具有一定作用;⑨生麻黄是小续命汤中君药,为起效关键,多从6 g起,逐步递增。另外,该方禁用于脸红,心率快,血压高,大便不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弦劲有力,直冲寸口者。

张修铭(Cheung Shou Ming)[10](2019)在《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思想及临床用药相关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查阅邓铁涛教授关于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学术研究及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其应用在防治重症肌无力的“治未病”思想,以期唤起临床医生重视“治未病”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综合运用中医各种特色疗法防治重症肌无力,突显中医药优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方法:1.文献调研法:对邓铁涛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提出目标、要求,并从自身出发实践。整理出相关医案文献、临床用药相关规律等,再次汇总出邓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并请老师修订、总结。培养出一名合格的中医人才,建立出一套可供借鉴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传承的模式。2.数据挖掘:收集《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和《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医案及验方》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处方等进行研究,从证治方药进行聚类,为重症肌无力中医药治疗规范化、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并对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病例里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证型、治法、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对其药物功效进行系统聚类,并发掘药物配伍规律,并作出总结。3.总结:根据邓铁涛教授对于重症肌无力临证思维的运用,在实例中总结其临证思维、用药规律等,验证其“治未病”中治“已病”的思想。成果:邓铁涛教授通过对《黄帝内经》、《兰室秘藏》、《医林改错》等各家学说和养生心得的研究,总结出“重视脾胃、兼顾五脏”的“治未病”中心思想。为验证邓教授在重症肌无力治“已病”中“治脾”和“五脏相关、防治传变”思想,收集了 34位其曾诊治过的患者处方,分析其疗效、用药规律等,证明其有效性。临床统计表明:在已经收录的161份重症肌无力处方中,女性患者比例居多,相同发病的年龄高峰为18岁以下及40岁以上,占到总患者人数的四分之三。以症状分型来讲,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眼肌型和全身型的患者人数最多,共占总人数超过一半。由所用的中药来看,以药物四气可见以温性药为主,占总用药次数的近一半。以药物五味来说,甘味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次数的45%。以药物归经来说,以归脾经的药物为主,归肺、肾、肝、心药物次之。最常用的中药是前12味的黄芪、甘草、白术、升麻、柴胡、何首乌、陈皮、党参、枸杞子、五爪龙、太子参、山茱萸。在各种药对组合中,以脾肾、脾肺或心或肝之兼证治疗用药为主。由此可得出邓老运用“治脾”和“五脏相关、防治传变”指导实践重症肌无力早期防治及诊治的理论及方法,并树立其“治未病”思想,总结其临床用药相关规律,供后人传承及借鉴。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邓铁涛教授在重症肌无力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皆有建树。运用邓铁涛的“治脾”和“五脏相关、防治传变”思想在重症肌无力“已病”上行之有效。其“治未病”理论方法能调整人体机能、五脏六腑,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情志明显好转,不易受外邪入侵;对于重症肌无力兼证皆有成效。

二、重症肌无力并心肌损害的病因与临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肌无力并心肌损害的病因与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温阳法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流行病学特征
        1.1 重症肌无力概念及临床特点
        1.2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定义及临床特点
        2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发病原因
        3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免疫机制研究
        3.1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的免疫机制研究
        3.1.1 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促炎作用
        3.1.2 细胞因子的免疫抑制作用
        3.2 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免疫机制研究
        3.3 补体激活的免疫机制研究
        4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西医治疗进展
        4.1 免疫抑制药物疗法
        4.1.1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
        4.1.2 阿托珠单抗(Obinutuzumab)
        4.1.3 奥法木单抗(Ofatumumab)
        4.1.4 贝利木单抗(Belimumab)
        4.1.5 依库丽单抗(Eculizumab)
        4.1.6 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
        4.1.7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4.2 免疫调节干预疗法
        4.2.1 胸腺手术切除(Thymectomy)
        4.2.2 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SCIG)
        4.2.3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transplant,AHSCT)
        5 小结
    综述二 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祖国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MG的认识
        1.1 “痿”论
        1.2 “痿痹”论
        2 现代中医学家对MG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1.1 从整体辨证
        2.1.2 从局部脏腑辨证
        2.2 中药治疗
        2.2.1 以补益脾胃为主
        2.2.2 以补脾益肾养肝为主
        2.2.3 以调补元阳为主
        2.2.4 以平调五行为主
        2.3 单纯针灸、针药结合治疗
        2.3.1 单纯针灸
        2.3.2 针药结合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临床分型
        1.5 纳入标准
        1.6 脱落终止病历标准
    2 研究步骤
        2.1 查阅资料、患者招募
        2.2 观察分析
        2.2.1 观察时间
        2.2.2 观察项目指标
        2.3 统计处理
        2.4 伦理学要求和患者知情同意书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布情况
        3.2 治疗前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3.2.1 病程、发病诱因、既往复发、胸腺情况、中西医分型
        3.2.2 首发症状分布情况
        3.2.3 治疗前合并西药分类情况
        3.3 治疗前后比较
        3.3.1 QMGS总积分各评价时点比较
        3.3.2 QMGS各肌群积分各评价时点比较
        3.3.3 治疗各个时点总有效率变化
        3.3.4 MGQOL-15生活质量量表总积分各评价时点比较
        3.3.5 胸腺不同状况对治疗前后的影响
        3.4 治疗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
        3.5 依从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1.1 研究结果情况
        4.1.2 治疗对象的情况
        4.2 治疗方法的选择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MGFA临床分型
附录2 益气温阳法治疗方案
附录3 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QMGS)
附录4 MGQOL-15生活质量评分
附录5 药品安全性评价分级
附录6 针刺不良事件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问题
    4 研究目的
    5 研究意义
    6 操作性定义及相关概念
    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列线图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2 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ICU患者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健脾益气补髓方对EAMG大鼠药效活性作用机制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重症肌无力大鼠药效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模型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重症肌无力大鼠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实验重症肌无力大鼠免疫器官病理改善作用
        3.1 HE染色方法
        3.2 健脾益气补髓方对免疫器官病理影响
        3.3 讨论
第二章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及质量标准控制方法研究
    1 背景
    2 健脾益气补髓方质量评价体系建立
        2.1 健脾益气补髓方指纹图谱的建立
        2.2 健脾益气补髓方中13 种单体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2.3 聚类分析(HCA)
        2.4 主成分分析(PCA)
        2.5 OPLS-D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2.6 讨论
    3 健脾益气补髓方提取物、健脾益气补髓方中药味及健脾益气补髓方中单体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
        3.1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凝集蛋白agrin抗体致重症肌无力及agrin在肌肉再生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NMJ的形成与功能维持
    1.2 Agrin-LRP4-MuSK信号通路
        1.2.1 Agrin蛋白对NMJ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1.2.2 LRP4是agrin-LRP4-MuSK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
        1.2.3 MuSK蛋白保证了NMJs的形成及功能的发挥
    1.3 重症肌无力与自身免疫
        1.3.1 抗ACh Rs抗体
        1.3.2 抗MuSK抗体
        1.3.3 抗LRP4抗体
        1.3.4 抗agrin抗体
        1.3.5 其他类型的抗体
    1.4 杜氏肌萎缩与肌肉卫星细胞及肌肉再生
    1.5 Agrin与肌肉再生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及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引物设计及目的基因的扩增
        2.2.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3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2.2.4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表达蛋白
        2.2.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2.2.6 EAMG小鼠模型的建立
        2.2.7 免疫后小鼠抗体检测
        2.2.8 肌力测定
        2.2.9 倒挂悬网实验测定
        2.2.10 肌肉收缩力测定
        2.2.11 肌肉电生理
        2.2.12 神经肌肉接头染色
        2.2.13 真核表达载体pFLAG-CMV1-N-agrin的构建
        2.2.14 HEK293T细胞系培养及目的蛋白的表达
        2.2.15 C_2C_(12)细胞系培养
        2.2.16 小鼠基因型鉴定
        2.2.17 荧光定量PCR
        2.2.18 CTX肌肉损伤再生模型建立
        2.2.19 肌肉单纤维分离与培养方法(参照 Shan et al,Stem cells.2014)
        2.2.20 肌卫星细胞分离培养与诱导分化
        2.2.21 HE染色
        2.2.22 统计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抗N-agrin抗体致重症肌无力
        3.1 N-agrin及M-agrin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纯化
        3.1.1 N-agrin及M-agrinDNA片段扩增及产物鉴定
        3.1.2 N-agrin及M-agrin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1.3 N-agrin及M-agrin蛋白纯化及鉴定
        3.2 重症肌无力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
        3.2.1 主动免疫后小鼠症状
        3.2.2 免疫N-agrin蛋白小鼠体重下降
        3.2.3 主动免疫小鼠肌力功能检测
        3.3 N-Agrin免疫后小鼠神经肌肉接头传导受损
        3.4 N-agrin免疫后小鼠的NMJ呈现片段化改变
        3.5 N-agrin免疫小鼠的抗体处理肌肉细胞AChR簇减少
        3.5.1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5.2 N-agrin和M-agrin蛋白表达及鉴定
        3.5.3 抗N-agrin抗体处理的C_2C_(12)肌肉细胞AChR簇减少
    第二部分:Agrin在肌肉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3.6 Agrin在肌卫星细胞中表达
        3.7 肌肉特异性敲除agrin小鼠的构建及鉴定
        3.8 HSA-agrin~(f/f)小鼠新肌管生成减少
        3.9 Agrin敲除抑制肌卫星细胞激活和分化
        3.9.1 HSA-agrin~(f/f)小鼠肌生成因子MyoD表达下降
        3.9.2 HSA-agrin~(f/f)小鼠肌卫星细胞增殖受抑制
第4章 讨论
    4.1 抗N-agrin抗体致重症肌无力
    4.2 Agrin在肌肉再生中的作用
第5章 结论
    5.1 抗agrin抗体诱导小鼠重症肌无力表型
    5.2 肌肉中agrin缺陷引起肌肉再生受损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8)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9)《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治疗面神经炎、四肢无力、颈椎病、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皮肌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方证溯源
2 方证特征
    2.1 在现代医学疾病方面
    2.2 在症状方面
    2.3 在病史方面
3 治疗急危重症
    3.1 面神经炎
    3.2 面神经炎伴高血压病、脑梗死
    3.3 不明原因的四肢无力
    3.4 颈椎病
    3.5 急性脊髓炎
    3.6 急性神经根炎
    3.7 多发性硬化
    3.8 重症肌无力
    3.9 运动神经元病
    3.10 皮肌炎
4 临床运用体会

(10)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思想及临床用药相关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
        1.1.1 重症肌无力的流行病学
        1.1.2 西医对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理的认识
        1.1.3 重症肌无力的危害
        1.1.4 西医的治疗方法
        1.1.5 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不足之处
    1.2 中医诊治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认识
        1.2.2 中医的病因病机研究
        1.2.3 一般分型和辨证论治
        1.2.4 重症肌无力危象之中医治疗
        1.2.5 现代中医之研究进展
    1.3 邓铁涛对重症肌无力病因病机之认识及诊治
        1.3.1 病因病机之认识
        1.3.2 对重症肌无力之诊治
    1.4 小结
第二章 邓铁涛“治未病”思想指导重症肌无力防治
    2.1 邓铁涛对“治未病”的见解
    2.2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的思想理论
    2.3 邓铁涛防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实践
        2.3.1 “未病先防”在于“调”
        2.3.2 “已病防变”在于“治”
        2.3.3 “癒后防复”在于“控”
    2.4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的价值
第三章 基于中医辅助平台探讨邓铁涛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用药规律
    3.1 临床资料
        3.1.1 纳入标准
        3.1.2 重症肌无力诊断依据及排除标准
        3.1.3 中医的诊断标准、证候分类
        3.1.4 疗效评定
    3.2 研究方法
        3.2.1 处方来源与筛选
        3.2.2 研究工具
        3.2.3 数据的收集及规范化
        3.2.4 数据库的建立
        3.2.5 数据挖掘分析过程
        3.2.6 统计学方法
    3.3 临床资料分析
        3.3.1 性别、年龄构成
        3.3.2 症状分型
        3.3.3 治疗结果
    3.4 研究结果
        3.4.1 频次统计
        3.4.2 四气统计
        3.4.3 五味统计
        3.4.4 归经统计
        3.4.5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3.4.6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则分析
        3.4.7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4.8 药物用量分析
    3.5 讨论
        3.5.1 用药规律探究
        3.5.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5.3 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已病防变”之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重症肌无力并心肌损害的病因与临床(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温阳法治疗难治性重症肌无力系列案例研究[D]. 杨雅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体外循环术后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现况调查及列线图的构建[D]. 钟富秀.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健脾益气补髓方对EAMG大鼠药效活性作用机制及质量评价研究[D]. 王超楠.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凝集蛋白agrin抗体致重症肌无力及agrin在肌肉再生中的作用研究[D]. 鄢敏. 南昌大学, 2021(02)
  •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千金要方》小续命汤治疗面神经炎、四肢无力、颈椎病、急性脊髓炎、急性神经根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皮肌炎体会[J]. 熊兴江.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2)
  • [10]邓铁涛诊治重症肌无力治未病思想及临床用药相关规律[D]. 张修铭(Cheung Shou M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心肌损伤重症肌无力的病因及临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