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和脑部疾病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和脑部疾病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脑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成,周桂银,杜自力,曹芳[1](2021)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脑血管破裂引发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除了手术治疗,尚未发现有效地促进恢复的长期干预治疗方法。趋化因子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的细胞因子,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趋化因子在出血性卒中中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出血性卒中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李艳伟[2](2021)在《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团队前期稳定、可重复的针刺镇痛效应平台,探究针刺上调血液中趋化因子CXCL1(The 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趋化因子CXC配体1)是否作用于脑发挥镇痛作用,并阐明脑中趋化因子CXCL1及其受体CXCR2(The chemokine(CX-C motif)receptor 2,趋化因子CXC受体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为针刺镇痛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1.AIA(Adjuvant Induced Arthritis,佐剂性关节炎)小鼠血清CXCL1作用部位的实验研究: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以AIA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染料AF750标记CXCL1重组蛋白,尾静脉注射模拟针刺升高血液CXCL1,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进一步动态验证血液中CXCL1升高后是否富集于脑。2.针刺对脑中CXCL1蛋白和基因含量的影响:以手针针刺AIA大鼠双侧足三里穴为针刺镇痛效应平台,主要效应指标为测量大鼠造模侧(右侧)足底热辐射痛阈值,在针刺第7天后取脑组织:包括SI(the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区)、mPFC(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内侧前额叶皮质,一种大脑皮层结构,包括ACC(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扣带回),PrLC(prelimbic cortex,边缘前皮质),ILC(infralimbic cortex,缘下回)),NAc(nucleus accumbens,伏隔核),PAG(periaqueductal gray,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MY(Amygdala,杏仁核)以及RVM(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延髓头端腹内侧区),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核团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各核团CXCL1阳性细胞,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SI脑区中CXCL1 mRNA表达量的变化。3.SI脑区中CXCL1-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ELISA技术检测SI脑区中CXCR2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SI脑区中CXCR2、阿片肽受体MOR(μ-Opioid receptor)、KOR(κ-Opioid receptor)、以及DOR(δ-Opioid receptor)mRNA表达量的变化,为明确在SI脑区中表达CXCR2的细胞,分别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CXCR2+Neu N+DAPI、CXCR2+GFAP+DAPI共染,其中Neu N为神经元细胞标记物、GFAP为星型胶质细胞标记物。结果:实验一:验证了AIA小鼠血清CXCL1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进一步验证了AF750标记的血液中升高的CXCL1重组蛋白可通过血脑屏障入脑。实验二:针刺AIA大鼠可升高SI脑区中CXCL1的蛋白含量1.复制针刺镇痛效应平台:造模后24h,模型组、针刺组大鼠痛阈值均低于盐水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针刺第3天至第7天,针刺组大鼠痛阈值均高于模型组(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2.多个脑区ELISA蛋白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SI脑区针刺组CXCL1蛋白含量升高(P<0.01),mPFC、NAc、AMY、PAG、RVM脑区针刺组CXCL1蛋白含量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表明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3.大脑皮层SI脑区中CXCL1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I脑区中CXCL1为细胞浆膜表达,提示SI脑区的神经细胞具有产生CXCL1能力。免疫荧光半定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SI脑区CXCL1阳性细胞百分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合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的结果,推测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可能来自于血液循环。4.SI脑区中CXCL1 mRNA表达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L1 mRNA表达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验证了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来自血液循环。实验三:针刺升高SI脑区中的CXCL1可能通过上调神经元CXCR2受体,刺激神经元表达阿片肽受体发挥镇痛效应1.针刺对SI脑区中CXCR2蛋白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R2蛋白含量有升高趋势(P=0.085),针刺组CXCR2蛋白含量升高(P<0.01);与AIA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蛋白含量升高(P<0.05);表明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R2的蛋白含量。2.针刺对SI脑区中CXCR2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R2mRNA(P<0.05)、针刺组CXCR2 mRNA(P<0.01)表达量均升高;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 mRNA表达量升高(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SI脑区中CXCR2的mRNA表达量。3.SI脑区中CXCR2的表达细胞:CXCR2与神经元细胞(Neu N)有共染,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没有共染;提示SI脑区神经元细胞可表达CXCR2。4.针刺对SI脑区中MOR、KOR、DOR mRNA表达量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KOR mRNA表达量升高(P<0.01),针刺组MOR mRNA表达量升高(P<0.05),针刺组DOR mRNA表达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提示针刺可上调AIA大鼠SI脑区中KOR、MOR的基因含量。结论:1.针刺可升高AIA大鼠SI脑区中CXCL1蛋白含量,且CXCL1主要来源于血液循环。2.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上调SI脑区中神经元上CXCR2受体、促进神经元表达阿片肽受体有关,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夏影[3](2021)在《朊病毒感染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变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类侵袭人类及多种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神经元丢失、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朊病毒感染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通常会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研究表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与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并且M-CSF在朊病毒病感染的动物模型中后期表达升高,但M-CSF变化与Pr P的相关性仍不清楚。为了评估朊病毒感染后M-CSF的表达情况,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朊病毒感染的啮齿类动物脑组织中M-CSF的水平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朊病毒感染的啮齿类动物脑组织中M-CSF表达水平升高。将朊病毒感染的SMB细胞系进行M-CSF特异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在SMB-S15细胞中M-CSF表达水平升高。我们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M-CSF在朊病毒感染细胞的各亚细胞组分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M-CSF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膜组分中,与SMB-PS细胞相比,M-CSF在SMB-S15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组分中略有升高。我们利用免疫细胞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SMB细胞,探究M-CSF的受体CSF1R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中CSF1R转录及翻译水平均升高。利用ELISA检测朊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中CSF1R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朊病毒感染后脑组织CSF1R表达水平升高。利用免疫共沉淀分析朊病毒感染终末期的仓鼠脑匀浆,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的终末期仓鼠脑组织中M-CSF与Pr P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SMB细胞中检测到M-CSF与Pr P存在相互作用。将朊病毒感染的小鼠脑组织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在多个脑区均观察到M-CSF与Pr PSc的共定位。通过免疫荧光发现,在仓鼠脑组织中M-CSF与Pr P共定位。形态学分析显示,M-CSF信号主要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不存在共定位。通过形态学分析,CSF1R主要分布在神经元中,而非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利用免疫组织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正常对照小鼠中IL-34主要分布在神经元,朊病毒感染后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本研究利用朊病毒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模型和朊病毒感染细胞模型,通过多种实验方法,探究朊病毒感染后M-CSF及其受体CSF1R含量变化、分布定位情况及其与朊病毒的相关性,并阐释IL-34在朊病毒感染后脑组织分布情况。证明了M-CSF与Pr P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可能与Pr PSc结合能力更强;推测M-CSF可能由小胶质细胞分泌作用于表达其受体CSF1R的神经元,Pr PSc可能会影响M-CSF与CSF1R结合进而影响其下游功能;朊病毒感染后IL-34与CSF1R结合能力下降并作用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上的其它受体。这些结果有助于解释M-CSF/CSF1R在朊病毒病中的具体分子机制,并为了解朊病毒病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陆露,刘秀秀,李政懋,韩峰[4](2021)在《脑血管源性细胞间通讯异常与脑疾病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以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为主要代表的脑部疾病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加重社会医疗负担。近年来,脑内神经血管单元不同类型细胞组分(脑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联系与脑疾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不同脑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病理过程中,它们结构本身和通讯耦联功能产生着相应的变化。该综述在总结前人对细胞间通讯异常以及其与脑部疾病发作机制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分子机制进行论述,以期找到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新靶点或新方法。

杨桐[5](2020)在《FKN/CX3CR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和意义Fractalkine(FKN,亦称CX3CL1)是趋化因子CX3C亚类中的唯一成员,通过与受体CX3CR1特异性结合,募集炎症细胞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成骨表型转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第一次探讨了FKN/CX3CR1在VMSC成骨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过程中的作用,并研究了FKN/CX3CR1在VSMC成骨表型转化中的分子信号通路。载脂蛋白E(Apo E)是清除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留的受体配体。缺乏载脂蛋白E(Apo E-/-)的小鼠被广泛用作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模型[15,16]。本研究应用Apo E和CX3CR1双基因缺陷小鼠(Apo E-/-/CX3CR1-/-),观察CX3CR1缺陷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并检测FKN/CX3CR1在VSMCs中的表达;通过检测成骨转化标志蛋白(包括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VSMCs标志蛋白(包括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α-actin,α-SMA)、平滑肌22α蛋白(smooth muscle 22α,SM22α))的表达,明确FKN/CX3CR1对VSMC成骨转化的影响;应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敲低或过表达VSMCs中CX3CR1水平,探讨FKN/CX3CR1在VSMC成骨转化中的作用;进一步应用Jak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及Stat(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抑制剂AG490,探讨FKN/CX3CR1是否通过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以及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以及破骨细胞转录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剂(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和其配体RANKL的表达,进而阻断RUNX2激活的VSMC成骨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总之,本研究探讨FKN/CX3CR1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RUNX2、抑制OPG的表达,进而促进VSMC成骨转化和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机制,旨在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提供新的策略及思路。2.材料与方法(1)构建高脂诱导的ApoE-/-及ApoE-/-/CX3CR1-/-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实验小鼠模型通过将Apo E-/-小鼠(华阜康,中国)与CX3CR1-/-小鼠(No.005582,美国杰克逊实验室)杂交产生Apo E-/-/CX3CR1-/-双基因敲除小鼠,由于既往文献报道RANK和RANKL与女性雌二醇和孕激素密切相关[17],因此本研究仅选取Apo E-/-及Apo E-/-/CX3CR1-/-的雄性小鼠用于实验。Apo E-/-/CX3CR1-/-小鼠通过PCR方法进行鉴定,并将Apo E-/-及Apo E-/-/CX3CR1-/-小鼠寄养于SPF级动物房中并给予高脂饮食饲喂30周。高脂饲料(含一般材料78%,猪油16.4%,植物油3.6%,植物油2%)由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及细胞钙化模型的建立离体实验中,本课题采用6至8周龄野生型C57BL/6J小鼠、Apo E-/-小鼠及Apo E-/-/CX3CR1-/-小鼠3种小鼠的胸主动脉VSMCs进行原代培养,选取第3-8代细胞用于实验。贴块法培养血管平滑肌原代细胞,将细胞放置于含有5%CO2的37℃恒温细胞培养箱培养,直至细胞从组织块周围爬出。将上述细胞以5×105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并在含有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的高糖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24小时后移除旧培养基,并用成骨培养基(OM)代替以建立钙化模型,该实验所用成骨培养基由高糖培养基、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U/ml)和链霉素(100μg/ml)、10m Mβ-甘油磷酸钠、50μg/ml抗坏血酸以及10-8 mol/L地塞米松组成,并同时在该成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趋化因子FKN(R&D Systems,258-MF)(0,10,30,50ng/ml)继续培养,根据细胞生长速度及细胞密度,每2-3天更换新鲜成骨培养基。(3)构建CX3CR1基因敲低及过表达的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将带有CX3CR1敲低和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转染野生型小鼠VSMCs,构建出CX3CR1敲低及过表达的VSMCs。将与小鼠基因序列无关的sh RNA作为阴性对照(sh Control),在CX3CR1敲低载体的转染实验中,将野生型小鼠VSMCs以5×104细胞/孔的密度接种到24孔板中,并在无血清生长培养基中孵育。当细胞融合度达到约50%时,将慢病毒以30的感染复数进行转染(MOI=30)。3-4天后,通过GFP阳性细胞/总细胞的百分比评估转染效率,并通过免疫印迹印迹和RT-PCR分析转染效率。CX3CR1过表达载体的转染及验证过程与上述描述的相同。(4)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小鼠主动脉及其切片钙化的定性及定量检测当VSMCs在成骨培养基以不同浓度的FKN(0,10,30,50ng/ml)培养7或14天后,吸弃旧培养基后用PBS轻洗,加入4%多聚甲醛常温固定15分钟。固定后用PBS冲洗3次后加入1%茜素红染液(p H 4.2,Sigma-Aldrich)5分钟后吸弃,染色后用双蒸水冲洗3次,在显微镜下观察钙化结节。接下来量化分析茜素红染色程度,用10%的十六烷氨基吡啶将上述处理的VSMCs脱钙,450nm用分光分度计检测OD值。Apo E-/-和Apo E-/-/CX3CR1-/-小鼠生理盐水灌注、主动脉弓部分取材,用4%多聚甲醛常温固定24小时后,将主动脉组织块在一系列浓度梯度乙醇中脱水后,包埋在石蜡中,切成3μm厚的连续切片,并用茜素红染色以检测血管钙化情况。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也用于查看切片。在室温下用1%茜素红染液染色15分钟,染色后将主动脉和主动脉切片用双蒸水洗涤3次。通过邻甲酚酞络合物比色法(Calcium Kit,Abcam)检测主动脉弓部分钙浓度。(5)免疫荧光及共聚焦显微镜实验细胞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中,将贴壁小鼠VSMCs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冲洗,并在室温下用4%多聚甲醛固定15分钟;组织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中,将主动脉弓部分的血管组织埋入OCT胶(Tissue-Tek,Alle-giance)切成7μm厚的切片备用,继而将细胞贴片或组织贴片用0.1%Triton-100打孔10分钟,再用PBS洗涤,然后在室温下用5%驴血清封闭1小时,加入一抗并在4℃下湿盒中孵育过夜,用PBS中洗涤未结合的一抗,然后在室温下孵育二抗1小时,用PBS洗涤3次后,然后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孵育以染色细胞核,然后加入防荧光淬灭封片剂封片。用共聚焦显微镜(Leica,German)拍照。(6)免疫印迹通过细胞裂解液获得蛋白样品,并采用BCA蛋白质测定试剂盒(Thermo Scientific,USA)测定蛋白质浓度。蛋白质样品通过SDS-PAGE分离胶并转移至NC膜(Bio-Rad,Hercules,美国),将膜在含有0.05%Tween-20(TBST)和5%脱脂奶粉的TBS中在室温下封闭1小时,然后在4℃下,一抗孵育过夜。用TBST洗涤后,将膜与第二抗体在室温下孵育2小时。使用Odyssey扫描仪软件(Li-COR Bioscience)扫描蛋白质,并使用Image J 6.0进行定量。不同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蛋白表达进行标准化比较。(7)RT-PCR用RNA分离试剂盒(Sangon Biotech,中国上海)从VSMCs中分离总RNA。使用i Script逆转录试剂(Bio Rad,US)将RNA逆转录为c DNA,使用2íSYBR green PCR预混液(Bimake,China),然后进行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将样品加热到95℃3分钟,然后进行39个循环:95℃10s,57℃30s,72℃10s,72℃10s,65℃5s和95℃5s,最终4℃保存。各基因表达用-??CT公式与对照组的基因表达进行标准化比较。(8)统计分析除非另有说明,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误的形式表示,所有实验均至少进行三次独立实验。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Student T-test,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或者two-way ANOVA重复检验方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titive measurement deviation analysis)并应用Tukey多重比较测试进行比较。使用Graph Pad Prism 7.0软件绘制数据,当P<0.05说明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3.结果(1)CX3CR1-/-缺陷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转化Apo E-/-小鼠和Apo E-/-/CX3CR1-/-小鼠均给予30周的高脂饮食后取主动脉弓,Apo E-/-小鼠主动脉弓切片中,通过茜素红染色可发现明显可见的血管钙化灶;在Apo E-/-/CX3CR1-/-双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切片中并未见到明显钙化斑块。此外,定量分析显示Apo E-/-/CX3CR1-/-小鼠主动脉内钙含量明显低于Apo E-/-小鼠。与此相一致的是,成骨标志物(包括OPN、BMP2和ALP)在Apo E-/-小鼠的主动脉中大量表达,但在Apo E-/-/CX3CR1-/-小鼠的主动脉中没有明显表达。FKN(50ng/ml)孵育Apo E-/-小鼠VSMCs7天后,OPN、BMP2和ALP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Apo E-/-/CX3CR1-/-小鼠VSMCs未观察到明显增强。在浓度为50ng/ml FKN孵育7天的Apo E-/-小鼠主动脉取材培养的VSMCs中成骨标志蛋白(包括OPN、BMP2和ALP)明显表达,但并未在Apo E-/-/CX3CR1-/-小鼠VSMCs中发现明显的表达增强。(2)FKN及其特异性受体CX3CR1均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上调FKN/CX3CR1的表达分别采用免疫印迹法及RT-PCR法检测了FKN及CX3CR1在VSMCs中的蛋白和m RNA表达。结果显示,FKN及CX3CR1在VSMCs的细胞膜及胞质中均有表达。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40μg/ml)孵育VSMCs72小时后,FKN及CX3CR1的表达量均有显着升高,提示FKN及CX3CR1可通过高脂诱导途径参与了VSMC成骨转化。(3)FKN/CX3CR1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转化及钙化将VSMCs在浓度梯度的FKN(0,10,30,50ng/ml)中培养7天及14天后发现,FKN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VSMC成骨转化(FKN浓度为50 ng/ml的成骨培养基中培养14天时,VSMCs钙化程度达到的峰值),表现为茜素红染色显示红色钙化结节增多,脱钙后的OD值升高,以及成骨标志物(包括OPN、BMP2和ALP)的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与此同时,VSMCs标志物α-SMA和SM22-α的蛋白和m RNA表达显着减少。为了进一步明确FKN/CX3CR1在VSMCs向成骨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使用慢病毒介导的方法分别敲低和过表达VSMCs中的CX3CR1水平。结果表明,CX3CR1敲低抑制FKN(50ng/ml)诱导的VSMCs中成骨标志物(包括OPN、BMP2和ALP)的表达,而CX3CR1过表达则促进了FKN诱导的VSMCs中成骨标志物的表达。(4)RUNX2、RANK/RANKL和OPG参与了FKN/CX3CR1调控的VSMC的成骨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FKN浓度依赖性地促进VSMCs中RUNX2蛋白和m RNA水平的表达,在50ng/ml FKN孵育14天时达到峰值;与此相一致,RANK和RANKL的蛋白及m RNA表达也呈浓度依赖性增高,而血管钙化抑制因子OPG的蛋白及m RNA表达量则在FKN浓度为50ng/ml时显着下降。CX3CR1敲低的VSMCs中,FKN(50ng/ml)诱导的RUNX2的表达显着低于野生型VSMCs;而OPG的表达高于野生型VSMCs。而在CX3CR1过表达的VSMCs中,FKN(50ng/ml)诱导的RUNX2表达显着高于野生型VSMCs;而OPG的表达低于野生型VSMCs。高脂饮食诱导30周后,Apo E-/-小鼠主动脉中RUNX2、RANK和RANKL大量表达,而Apo E-/-/CX3CR1-/-小鼠主动脉则无明显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RUNX2、RANK和RANKL与α-SMA共定位表达,提示主动脉的VSMCs中存在活跃的成骨过程;作为成骨过程的抑制因子,在Apo E-/-和Apo E-/-/CX3CR1-/-小鼠主动脉中OPG的表达则与RUNX2、RANK/RANKL相反。提示RUNX2、RANK/RANKL活化和OPG抑制共同参与了FKN/CX3CR1调控的VSMC成骨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5)Jak2/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FK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转化Jak/Stat是参与成骨细胞中合成代谢的信号通路并调节成骨转化的重要分子。本研究发现FKN(50ng/ml)可促进Jak2和Stat3的磷酸化,从而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Jak2特异性拮抗剂AG490显着抑制FKN诱导的RUNX2、OPN、BMP2和ALP的表达。4.结论本研究发现FKN及其特异性受体CX3CR1在高脂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和VSMC成骨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机制为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上调RUNX2、RANK/RANKL以及其他成骨标志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抗钙化蛋白OPG的表达,最终促进VSMCs转化为成骨表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病灶的形成。FKN/CX3CR1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的关键调控分子,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可能同时起到抑制炎症反应和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的作用,从而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和干预措施。

窦报敏[6](2020)在《脊髓CXCL1-CXCR2介导针刺足三里抗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针刺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诱导的AIA(Adjuvant Induced Arthritis,佐剂性关节炎)炎性痛大鼠双侧足三里可升高血液中CXCL1(The 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趋化因子CXC配体1)含量,且血液中CXCL1参与针刺镇痛,同时脊髓中CXCL1含量也升高。本研究在针刺双侧足三里对AIA大鼠镇痛有效的平台上,旨在探究针刺足三里上调AIA大鼠血液中CXCL1是否作用于脊髓发挥镇痛作用,并阐明脊髓中CXCL1及其受体CXCR2(The chemokine(C-X-C motif)receptor 2,趋化因子CXC受体2)介导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刺抗炎性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针刺对脊髓CXCL1蛋白和基因含量的影响:采用0.1ml CFA右侧足底皮内注射,建立CFA诱导的AIA炎性痛模型,观察针刺双侧足三里对AIA大鼠造模侧热辐射痛的影响;在针刺第7天后取脊髓,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脊髓CXCL1含量的变化,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脊髓CXCL1m RNA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XCL1的平均荧光强度。2.血液CXCL1的作用器官筛查: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采用染料Alexa Fluor750(AF750)标记CXCL1重组蛋白,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通过Perkin Elmer3D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实时动态观测血液中CXCL1增高后在全身的富集部位,尾静脉注射后即刻及活体观测结束后解剖取大鼠各器官进行离体观测。3.调控脊髓CXCL1介导针刺镇痛效应:采用鞘内注射CXCL1中和抗体及CXCL1重组蛋白,不同程度的降低针刺组脊髓中CXCL1含量,或升高模型组脊髓中CXCL1浓度,观察对热辐射痛及脊髓致痛因子COX2含量的影响。4.脊髓CXCL1-CXCR2脱敏参与针刺镇痛机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脊髓部位全蛋白及膜蛋白CXCR2的含量、下游致痛物质COX2(Cyclo-oxygen-ase 2,环氧和酶2)和PGE2(Prostaglandin E2,前列腺素E2)的含量;采用RT-q PCR方法检测脊髓部位CXCR2m RNA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XCR2含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将CXCL1、CXCR2分别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神经元细胞的标记物Neu N共染,确定CXCL1及CXCR2在脊髓的表达细胞;采用Western-Blot检测脊髓脱敏蛋白GRK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2,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6(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kinase 6,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6)、β-Arrestin1/2(Beta-Arrestin1/2,抑制蛋白β-Arrestin1/2)含量变化。探索针刺调控CXCL1-CXCR2信号通路的镇痛机制。结果:实验一:针刺双侧足三里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发现针刺上调的脊髓CXCL1主要来源于血液。1.针刺具有镇痛效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相对于盐水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可升高造模侧热辐射痛阈值,从针刺第一天起效(P<0.01),一直持续到第7天(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2.脊髓CXCL1蛋白含量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CXCL1含量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CXCL1含量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CXCL1含量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脊髓CXCL1蛋白含量。3.脊髓背角CXCL1平均荧光强度: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及针刺组CXCL1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XCL1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上调脊髓背角CXCL1蛋白含量。4.脊髓CXCL1 m RNA含量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L1 m RNA含量升高,模型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L1 m RNA有升高趋势,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对脊髓产生CXCL1影响较小。5.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血液中升高的CXCL1可随血液循环通过血-脊髓屏障及血脑屏障进入脊髓与脑,脊髓中升高的CXCL1部分来源于血液中的CXCL1;提示血液CXCL1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实验二:脊髓CXCL1介导针刺镇痛效应6.中和脊髓CXCL1的调控结果:(1)足底热辐射痛阈值:与针刺组相比,针刺+低剂量CXCL1中和剂组第一天针刺后1h、6h、20h及第二天针刺后1h均降低,且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高剂量CXCL1中和剂组第一天针刺后1h、6h、20h均变化不大,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针刺后1h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脊髓致痛因子COX2: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针刺+高剂量CXCL1中和剂组COX2含量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低剂量CXCL1中和剂组COX2含量上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高剂量CXCL 1中和剂组COX2含量变化不明显,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低剂量CXCL1中和抗体可明显拮抗针刺镇痛效应。7.重组脊髓CXCL1的调控结果:(1)足底热辐射痛值:与模型组比较,模型+低剂量CXCL1重组蛋白组第一天针刺后1h、6h、20h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针刺后1h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高剂量CXCL1重组蛋白组第一天针刺后1h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第一天针刺后6h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天针刺后20h升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天针刺后1h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脊髓致痛因子COX2: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高剂量CXCL1重组蛋白组,COX2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针刺组比较,模型+重组蛋白高剂量组COX2含量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高剂量CXCL1重组蛋白可模拟针刺镇痛效应。实验三:针刺升高脊髓CXCL1可能促使脊髓CXCR2受体脱敏8.针刺具有镇痛效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相对于盐水组足底热辐射痛阈值降低(P<0.01);针刺可升高造模侧热辐射痛阈值,从针刺第一天起效,一直持续到第7天,针刺第1-5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7天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改善AIA大鼠炎性痛。9.脊髓全蛋白CXCR2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R2含量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全蛋白CXCR2的含量。10.脊髓膜蛋白CXCR2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R2升高,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膜蛋白CXCR2的含量。11.脊髓背角CXCR2的平均荧光强度: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CXCR2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平均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XCR2平均荧光强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背角CXCR2的含量。12.脊髓CXCR2m RNA的变化: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XCR2m RNA升高,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XCR2m RNA降低,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对脊髓产生CXCR2影响较小。13.脊髓CXCL1及CXCR2的表达细胞:CXCL1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及神经元细胞(Neu N)均有共染;CXCR2与神经元细胞(Neu N)有共染,与星形胶质细胞(GFAP)没有共染;提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表达CXCL1,神经元细胞表达CXCR2。14.脊髓脱敏蛋白的变化:与盐水组比,针刺组GRK2、GRK6、β-Arrestin1/2升高,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GRK2、β-Arrestin1/2升高,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GRK6未升高(P>0.05);提示针刺不影响脊髓脱敏蛋白的含量。15.脊髓致痛因子COX2、PGE2的变化:(1)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和针刺组COX2升高,模型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针刺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COX2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PGE2升高,针刺组降低,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PGE2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可下调脊髓致痛因子COX2、PGE2的含量。结论:1.基于针刺双侧足三里改善AIA大鼠炎性痛效应,发现血液升高的CXCL1是针刺上调脊髓CXCL1的重要来源。2.脊髓中CXCL1参与针刺镇痛。3.针刺升高脊髓CXCL1可促使脊髓CXCR2受体脱敏,下游致痛因子COX2、PGE2下降,发挥镇痛作用4.针刺导致脊髓部位CXCL1-CXCR2受体脱敏的机制与GRK6通路无关,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究。

陈嘉[7](2020)在《朊病毒感染脑组织低丰度细胞因子筛选及其与朊病毒病相关性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朊病毒感染后可观察到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的活化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升高,但一些低丰度和不常见的细胞因子却鲜有报道。为了评估朊病毒感染过程中罕见细胞因子的潜在变化,我们利用Luminex方法分析筛选了感染不同羊瘙痒因子的小鼠脑组织17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干扰素诱导的蛋白10(IP10)、角质形成细胞趋化因子(KC)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在朊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中含量上调,随后利用三种细胞因子的商品化ELISA试剂盒和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特异性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P10、M-CSF和KC,发现三种细胞因子在朊病毒感染小鼠终末期脑组织中的转录水平异常升高,应用数字PCR技术确认了IP10在多种羊瘙痒因子感染小鼠脑组织中转录水平上调。对朊病毒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集的脑组织进行动态分析发现,三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随病程呈时间依赖性增加,在感染终末期动物脑组织中IP10含量的增加尤为明显。此外,研究发现45例散发型克-雅病患者脑脊液中IP10的含量虽然组内差异较大,但整体明显高于非朊病毒病患者。为揭示IP10与朊病毒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规律,我们利用IP10特异性免疫组织荧光方法对羊瘙痒因子139A和ME7感染小鼠终末期的脑组织切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的皮层、海马和丘脑中,IP10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存在共定位,而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不存在共定位;利用CXCR3特异性免疫蛋白印迹、细胞免疫荧光、RT-PCR方法,证实IP10的主要受体CXCR3在朊病毒感染小鼠终末期脑组织中蛋白及转录水平异常升高;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发现CXCR3主要分布于朊病毒感染的海马、皮层、丘脑及小脑等四个脑区的细胞浆中,尤其在丘脑分布更为明显,且CXCR3的颗粒样沉积会出现在脑组织空泡的周围;特别是对朊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连续切片进行IP10、CXCR3与PrPSc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发现在朊病毒感染海马、皮层、丘脑及小脑四个脑区的相同位置均可观察到PrPSc、IP10、CXCR3三者共同的阳性信号,提示CXCR3-IP10与PrPSc斑块形成具有明显关联性。在本研究中首次发现了M-CSF作为重要细胞因子在朊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显着变化,丰富了IP10和KC在朊病毒感染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变化特征,同时初步探究了CXCR3-IP10与朊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CXCR3-IP10与朊病毒病理形成的因果关系,为丰富朊病毒病致病机制提供可信证据。

张钊,楚世峰,董一筱,陈乃宏[8](2020)在《趋化因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药物研发新方向》文中研究表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为成年起病、快速进行性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生存期短。ALS可用药物甚少,其病因复杂,表现为多系统损伤导致的综合征。神经炎症对ALS的病理进程起关键作用,趋化因子做为炎症的主要介质,在ALS病人样本中表达明显异常,且对ALS的免疫微环境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然而,目前针对ALS中趋化因子作用的分析较为匮乏。本综述主要探讨趋化因子介导的免疫调控在ALS病理进展中的作用、与趋化因子相关的ALS潜在治疗药物,以及免疫微环境对ALS研发热点的影响等内容,以期为研究基于趋化因子的ALS创新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李欣欣[9](2020)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2015年WHO预计我国有3百万梅毒流行患者,占全球梅毒流行患者的15%。约10%的梅毒患者最终进展为神经梅毒,引起痴呆、意识障碍、失明、瘫痪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对患者本人,其家庭及国家都是极大地负担。目前诊断神经梅毒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脑脊液检查等综合判断。趋化因子是一类小分子细胞因子,通过与G蛋白偶联跨膜受体结合发挥其诱导定向趋化炎症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根据趋化因子的功能,主要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有促进炎症的作用,促使免疫细胞到达炎症部位;另一类有促稳态作用,参与控制细胞在正常组织或发育过程中的迁移。相当一部分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查异常,特别是免疫细胞透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得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增高。但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或蛋白含量增加不只见于神经梅毒,在许多其他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也可升高,且HIV感染的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其脑脊液中白细胞和蛋白也是升高的。先前Wang等报道在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中,只有趋化因子CXCL13、CXCL10和CXCL8升高。Wang等的研究是通过Raybio公司一种定量趋化因子抗体芯片完成趋化因子筛查的,而Raybio公司还有一种半定量趋化因子抗体芯片,两种芯片所检测的趋化因子并不完全相同。【目的】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说明存在异常表达的趋化因子,化学趋化免疫细胞募集和驻留。我们的研究拟应用Raybio公司半定量趋化因子抗体芯片筛查,并进一步研究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异常表达,及其在协助诊断神经梅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46例神经梅毒脑脊液及血清,以同时期收集的47例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作对照。应用Raybiotech人趋化因子抗体芯片C1检测4对神经梅毒与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38种趋化因子的表达差异。应用Raybiotech CCL24及CXCL7 ELISA试剂盒检测神经梅毒及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CCL24及CXCL7含量。应用q RT-PCR方法检测神经梅毒及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裂解液CXCL8及其受体CXCR1等趋化因子及受体m RNA的表达差异。【结果】神经梅毒较非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除CXCL13(p<0.0001),CXCL10(p<0.0001),CXCL8(p<0.0001)表达增高外,CCL24(p=0.0185)及CXCL7(p<0.0001)表达也增加。神经梅毒较非神经梅毒患者血清中CCL24含量差异(1079±165.2pg/ml,1641±356.2pg/ml,p=0.2830)无统计学意义,CXCL7含量(5.511±0.4946ng/ml,6.741±0.4094ng/ml,p=0.0004)降低,脑脊液中CCL24含量(6.082±1.137pg/ml,1.773±0.4565pg/ml,p=0.0037)及CXCL7含量(664.3±73.19pg/ml,431.1±90.54pg/ml,p=0.0118)均升高。脑脊液中CCL24及CXCL7含量增加基本不受不同神经梅毒分期影响(p>0.05)。脑脊中CCL24(AUC=0.791)及CXCL7(AUC=0.6624)在协助诊断神经梅毒中有一定的价值。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XCL7含量与脑脊液蛋白浓度呈正相关(r=0.4436,p=0.0033),CCL24含量与脑脊液蛋白浓度(r=0.05484,p=0.7174)无明显相关性。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CL24,CXCL7含量与细胞计数(CCL24,r=0.2748,p=0.0645;CXCL7,r=-0.02615,p=0.8694),VDRL滴度(CCL24,r=-0.02845,p=0.8903;CXCL7,r=0.08473,p=0.7077)及血清RPR滴度(CCL24,r=0.06733,p=0.6641;CXCL7,r=-0.2196,p=0.1733)等无明显相关性。神经梅毒较非神经梅毒脑脊液中CXCL8(p=0.0209)及其受体CXCR1(p=0.0429)表达增加,而包括CCL24,CXCL7,CXCL13,CXCL10及其受体在内的多种趋化因子及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趋化因子CCL24,CXCL7,CXCL13,CXCL10及CXCL8在神经梅毒脑脊液中表达异常,其中CCL24及CXCL7在神经梅毒脑脊液中含量升高属首次报道。未发现神经梅毒脑脊液中增多的趋化因子CCL24,CXCL7,CXCL13,CXCL10及其受体在脑脊液白细胞中表达升高。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改变,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持续损伤,激活血小板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神经梅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

朴健民[10](2020)在《MicroRNA 381通过LRRC4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脑淋巴管阻塞后急性脑缺血神经损伤的修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急性脑缺血是脑血管功能不全的表现,死亡率高。然而,对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micro RNA 381(mi R-381)通过LRRC4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对大鼠脑淋巴管阻塞(CLB)后的急性脑缺血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CLB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将56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MCAO组、CLB+MCAO+micro RNA 381抑制剂组、CLB+MCAO+micro RNA 381模拟组、CLB+MCAO+AMD3100和CLB+MCAO+micro RNA 381模拟+AMD3100组。改良神经严重度评分(m NSS)用于评估神经损伤,TTC染色用于测定梗死体积,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用于评价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法用于测定Brd U阳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突生长抑制因子-A(Nogo-A)等,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用于评价micro RNA 381、LRRC4、SDF-1、CXCR4、p ERK、Slit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LRRC4是micro RNA 381的靶基因。与CLB+MCAO组比较,CLB+MCAO+micro RNA 381抑制剂组和CLB+MCAO+AMD3100组的m NSS、梗死体积、凋亡率、TNF-α、IL-1β、IL-6和Nogo-A含量及LRRC4表达均升高(其中CLB+MCAO+AMD3100组>CLB+MCAO+micro RNA381模拟+AMD3100组),而脑组织中Brd U阳性细胞数、NGF、IL-10含量及SDF-1、CXCR4、p ERK、Slit2、VEGF表达则降低(CLB+MCAO+AMD3100组<CLB+MCAO+micro RNA 381模拟+AMD3100组)。CLB+MCAO+micro RNA 381模拟组的结果与CLB+MCAO+micro RNA 381抑制剂组和CLB+MCAO+AMD3100组的结果相反。结论:Micro RNA 381的上调抑制LRRC4,而被抑制的LRRC4通过激活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脑淋巴管阻塞后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损伤的修复。

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脑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脑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内出血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1 脑内出血与CCR1
    1.2 脑内出血与CCL2/CCR2
    1.3 脑内出血与CCL12、CCL17、CCL21
    1.4 脑内出血与CXCL12
    1.5 脑内出血与CX3CR1
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2.1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MCP-1
    2.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CCL5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CCL20
    2.4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CXCL12
3 展望

(2)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AIA小鼠血清CXCL1作用部位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实验二 针刺调控AIA大鼠疼痛相关脑区CXCL1表达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实验三 AIA大鼠脑中CXCL1/CXCR2参与针刺镇痛的初步机制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阿片肽及趋化因子参与疼痛调节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朊病毒感染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朊病毒病概述
        1.1.1 朊病毒病
        1.1.2 朊病毒病诊断
    1.2 朊病毒
        1.2.1 朊病毒学说
        1.2.2 细胞型朊蛋白——PrP~C
        1.2.3 PrP~(Sc)的形成
        1.2.4 PrP~(Sc)的检测
        1.2.5 朊病毒与免疫反应
    1.3 M-CSF及其受体
        1.3.1 M-CSF基因与亚型
        1.3.2 M-CSF与疾病关系概述
        1.3.3 M-CSF受体概述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1 朊病毒毒株、细胞和动物模型
        2.1.2 仪器及设备
        2.1.3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耗材
        2.1.4 免疫印迹相关试剂耗材
        2.1.5 免疫荧光及免疫组织化学相关试剂耗材
        2.1.6 常用试剂旳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裂解细胞及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2.3 提取RNA及反转录
        2.2.4 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蛋白分离
        2.2.5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2.2.6 BCA浓度测定与ELISA
        2.2.7 免疫组织化学(IHC)
        2.2.8 免疫荧光(IF)
        2.2.9 免疫共沉淀(Co-IP)
3 结果与分析
    3.1 朊病毒感染啮齿类动物脑组织中高表达的M-CSF与PrP~(Sc)存在相互作用
    3.2 朊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中高表达的M-CSF与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不存在共定位
    3.3 朊病毒感染细胞中高表达的M-CSF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质中
    3.4 朊病毒感染细胞中M-CSF与PrP存在相互作用
    3.5 朊病毒感染的小鼠脑组织高表达的CSF1R主要分布在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不存在共定位
    3.6 正常小鼠脑组织中IL-34主要在神经元表达,朊病毒感染后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脑血管源性细胞间通讯异常与脑疾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神经血管单元构成细胞间通讯的结构和功能平台
    1.1 神经血管单元
    1.2 神经血管耦联
2 脑血管源性细胞间通讯异常参与介导脑疾病模式及机制
    2.1 脑血管源性分泌蛋白调控细胞间通讯模式
    2.2 星形胶质细胞承前启后调控不同类型细胞间通讯模式
    2.3 小胶质细胞双向调控细胞间通讯模式
    2.4 脑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的细胞间通讯模式
3 展望

(5)FKN/CX3CR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CX3CR1参与高脂诱导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转化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FKN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转化及钙化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RUNX2、RANK/RANKL和 OPG参与了FKN/CX3CR1 调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Jak2/Stat3 信号通路介导了FKN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转化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FKN/CX3CR1 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脊髓CXCL1-CXCR2介导针刺足三里抗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针刺足三里对AIA大鼠脊髓CXCL1 的影响及其来源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调控脊髓CXCL1对针刺镇痛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实验三 基于脊髓CXCL1—CXCR2 脱敏的针刺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趋化因子介导疼痛的研究进展
    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概况
    2 趋化因子与疼痛的关系
    3 调节趋化因子介导针灸镇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朊病毒感染脑组织低丰度细胞因子筛选及其与朊病毒病相关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朊病毒及朊病毒病
        1.1.1 朊病毒概述
        1.1.2 朊病毒病概述
        1.1.3 朊病毒相关细胞因子
    1.2 趋化因子CXCL10及其受体CXCR3
        1.2.1 趋化因子
        1.2.2 CXCL10/CXCR3概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朊病毒模型
        2.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SMB细胞系培养
        2.2.2 细胞裂解液的制备
        2.2.3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2.2.4 脑组织蜡块的制备
        2.2.5 RNA提取
        2.2.6 设计引物
        2.2.7 实时定量PCR
        2.2.8 数字PCR
        2.2.9 免疫印迹
        2.2.10 免疫组织化学
        2.2.11 免疫荧光
        2.2.12 酶联免疫吸附
        2.2.13 Luminex多重细胞因子检测
        2.2.14 蛋白浓度测定
        2.2.1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脑组织中IP10、KC、M-CSF变化特征
        3.1.1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脑组织中天然免疫因子变化特征
        3.1.2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终末期脑组织中IP10、KC、M-CSF含量升高
        3.1.3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终末期脑组织中IP10、KC、M-CSF转录上调
        3.1.4 朊病毒感染啮齿动物终末期脑组织中IP10、KC、M-CSF的分布特征
        3.1.5 朊病毒感染过程中脑组织IP10、KC、M-CSF的动态表达水平
        3.1.6 朊病毒患者脑脊液中IP10含量升高
    3.2 朊病毒感染中IP10-CXCR3信号通路的特征性变化
        3.2.1 朊病毒感染脑组织IP10与神经细胞的关系
        3.2.2 CXCR3在朊病毒感染动物脑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特征
        3.2.3 朊病毒感染动物和细胞模型中CXCR3的转录特征
        3.2.4 朊病毒感染动物脑组织中CXCR3的分布
        3.2.5 CXCR3-IP10与PrPSc沉积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多种朊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脑组织中CXCL10、KC、M-CSF变化情况
    4.2 CXCL10-CXCR3在朊病毒感染中的特征性变化
5 结论
    5.1 筛选出朊病毒感染脑组织罕见细胞因子IP10、KC、M-CSF
    5.2 阐明朊病毒感染脑组织IP10/CXCR3与朊病毒病相关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趋化因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药物研发新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趋化因子及其功能
    1.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2 趋化因子功能
2 ALS
3 趋化因子在ALS病理进程中的作用
    3.1 参与ALS的CC类趋化因子
        3.1.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CL2
        3.1.2 MIP-1α/CCL3
        3.1.3 CCL5/RANTES
        3.1.4 CCL11/Eotaxin-1
    3.2 参与ALS的CXC类趋化因子
        3.2.1 CXCL1/Gro-α
        3.2.2 CXCL10/IP-10
        3.2.3 CXCL12/SDF-1
    3.3 参与ALS的CX3C类趋化因子
4 与趋化因子相关的ALS潜在治疗药物
    4.1 Plerixafor(AMD3100)改善ALS屏障通透性
    4.2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
    4.3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4.4 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
    4.5 雷公藤红素(Celastrol)
    4.6 人参皂苷Rg1
5 ALS治疗热点与免疫微环境
6 总结与展望

(9)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苍白密螺旋体的结构利于其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
    1.2 我国梅毒患者基数大,发病率高
    1.3 神经梅毒概述
    1.4 神经梅毒的诊断困境与挑战
    1.5 神经梅毒血液及脑脊液中生物标记物
    1.6 本研究拟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CCL24,CXCL7,CXCL13,CXCL8及CXCL10选择性升高
    3.2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CCL24及CXCL7 含量显着增加
    3.3 脑脊液中CCL24及CXCL7 含量不受不同神经梅毒分期影响
    3.4 脑脊液及血清中CCL24及CXCL7 在诊断神经梅毒中的作用
    3.5 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CCL24及CXCL7 含量与脑脊液蛋白浓度,细胞计数,VDRL滴度及血清RPR滴度的相关性分析
    3.6 趋化因子及其相应受体在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中的表达
4 讨论
5 小结
    主要特色和创新点
    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苍白密螺旋体的结构使得其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宿主防御及免疫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论文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10)MicroRNA 381通过LRRC4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脑淋巴管阻塞后急性脑缺血神经损伤的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1.1 急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
        1.1.1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点
        1.1.2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1.1.3 缺血性脑卒中对于细胞凋亡的影响
    1.2 MircoRNA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1.2.1 MicroRNA的定义及生物学作用
        1.2.2 MicroRNA在脑缺血中的表达及发生、发展、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1.3 SDF-1/CXCR4信号通路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1.3.1 SDF-1/CXCR4信号通路的定义
        1.3.2 SDF-1/CXCR4信号通路的生物学作用
        1.3.3 SDF-1/CXCR4信号通路与Micro RNA的关系
        1.3.4 SDF-1/CXCR4信号通路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1.4 LRRC4在脑缺血中的作用
        1.4.1 LRRC4的定义
        1.4.2 LRRC4在胶质瘤中的作用
    1.5 脑淋巴管回流
        1.5.1 脑淋巴管的定义及生理
        1.5.2 脑淋巴管回流障碍与脑缺血的关系
    1.6 与脑缺血相关的个别基因及蛋白
        1.6.1 VEGF在脑缺血中的正性保护作用
        1.6.2 ERK在脑缺血中的正性保护作用
        1.6.3 Slit2在脑缺血中的正性保护作用
        1.6.4 Nogo-A在脑缺血中的负性作用
        1.6.5 NGF在脑缺血中的正性保护作用
        1.6.6 IL-10 在脑缺血中的正性保护作用
        1.6.7 TNF-α、IL-1β、IL-6在脑缺血中的负性作用
    1.7 本研究所涉及的特殊试剂
    1.8 立项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
    2.4 动物模型的建立
        2.4.1 动物的选择
        2.4.2 实验分组
        2.4.3 脑淋巴管阻塞动物模型的制作
        2.4.4 大脑中动脉阻塞动物模型的制作
    2.5 改良神经严重度评分(m NSS)
    2.6 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TTC)染色
    2.7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2.8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 T)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
    2.9 微管相关蛋白 2(MAP2)染色
    2.10 流式细胞术
    2.11 免疫荧光
    2.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13 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
    2.14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2.15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LRRC4是microRNA 381 的靶基因
    3.2 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神经功能评分
    3.3 microRNA 381 上调、LRRC4下调减少脑梗死体积
    3.4 各组大鼠神经元形态学变化
    3.5 microRNA 381 上调和LRRC4下调减少细胞凋亡
    3.6 microRNA 381 的上调和LRRC4的下调降低神经元细胞凋亡
    3.7 各组大鼠Brd U阳性表达
    3.8 各组大鼠TNF-α、IL-1β、IL-6、IL-10、NGF和Nogo-A的含量
    3.9 各组大鼠脑组织microRNA 381 表达及LRRC4、SDF-1、CXCR4、ERK、Slit2、VEGF m RNA的表达
    3.10 各组大鼠脑组织中LRRC4、SDF-1、CXCR4、ERK、Slit2和VEGF的蛋白表达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脑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J]. 宋建成,周桂银,杜自力,曹芳. 海南医学, 2021(24)
  • [2]脑CXCL1-CXCR2参与针刺改善AIA大鼠炎性痛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艳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朊病毒感染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变化特征研究[D]. 夏影.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4]脑血管源性细胞间通讯异常与脑疾病机制研究[J]. 陆露,刘秀秀,李政懋,韩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1(05)
  • [5]FKN/CX3CR1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钙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D]. 杨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6]脊髓CXCL1-CXCR2介导针刺足三里抗炎性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窦报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朊病毒感染脑组织低丰度细胞因子筛选及其与朊病毒病相关性初探[D]. 陈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8]趋化因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药物研发新方向[J]. 张钊,楚世峰,董一筱,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0(06)
  • [9]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中趋化因子的表达[D]. 李欣欣. 浙江大学, 2020(01)
  • [10]MicroRNA 381通过LRRC4调节SDF-1/CXCR4信号通路促进脑淋巴管阻塞后急性脑缺血神经损伤的修复[D]. 朴健民.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中枢神经系统和脑部疾病产生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