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一、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金禹含[1](2021)在《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的研读、整理,归纳出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高频穴位、归经分布、常用组方配穴方法及联合其他外治法等内容。总结出针灸治疗痤疮的选穴、配伍处方规律及操作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以期望为临床应用针灸疗法治疗痤疮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文献来自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近20年)公开刊物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中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昔全文期刊数据库),将关键词为“痤疮”、“粉刺”、“青春痘”、“针灸”、“针刺”的针灸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纳入文献研究范畴。根据设置的文献资料筛选标准对纳入的文献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应用频数分析整理痤疮的病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分型以及文献中应用针灸取穴及治疗方法,寻找治疗痤疮使用的高频腧穴以及腧穴归经等,总结出针灸治疗痤疮的腧穴配伍规律及操作方法。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对临床常见的肺胃热盛型痤疮进行针对性的针灸处方拟定,设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该针灸处方的疗效,以检验本次文献研究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3篇文献。其中着重论述痤疮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的文献54篇,论述痤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36篇,提及配合其他中医外治法的文献48篇,合计应用腧穴68个,共1083频次。临床试验结果:①治疗组(两法联用组)及对照组(口服中药组)均能有效使肺胃热盛型痤疮病患的GAGS积分及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类法评级降低,治疗时均可有效改善痤疮带来的瘙痒、疼痛等症状,疗效显着。②治疗组(两法联用组)在降低Pi1lsbury四级改良分类法评级、GAGS积分及每个分区区域皮损分值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组)。③治疗组(两法联用组)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总有效率、显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口服中药组)。结论:根据录入的93篇文献进一步确定目前痤疮的临床分型以肺胃热盛型最为多见,而且针灸的治疗效果最佳。依据文献中使用的穴位频次高低、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导师经验,归纳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经验用穴为:曲池(LI11)、合谷(LI4)、足三里(ST36)、大椎(GV14)、肺俞(BL13)、三阴交(SP6)、局部阿是穴、膈俞(BL17)、内庭(ST44)、心俞(BL15)。将总结出的针灸处方及操作方法用于临床试验,并与口服中药疗法对比。临床试验结果:针刺治疗组与中药对照组治疗痤疮均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痤疮患者的皮损消退情况,以及GAGS评分有明显改善作用。但两组临床治愈率存在差异,证实针灸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肺胃热盛型痤疮的疗效显着,对病患痤疮瘙痒、红肿热痛等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

唐可[2](2020)在《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平痤汤联合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对照组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两组总疗程为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4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4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试验的人数为77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1)治疗4周后,对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治疗轻中度(肺胃蕴热型)痤疮。(2)治疗4周后,对皮损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比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轻中度痤疮患者皮损情况。(3)治疗4周后,对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够有效改善中医证候。(4)对于治疗前后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5)随访后对两组复发率比较分析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较单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复发率低。结论: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明显降低寻常痤疮患者皮损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徐妍[3](2020)在《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面部损容性皮肤病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评估,系统评价疾病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索心理因素和生活质量与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面部损容性皮肤病患者共129例为病例组,其中包括脂溢性皮炎3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31例、痤疮32例、玫瑰痤疮36例。对照组为同时期本院职工及其家人、同事、同学或朋友等,共入选120例。入选的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按照本研究实施方案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问卷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表;(2)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问卷调查表;(3)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4)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运用SPSS 21.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有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两组间性别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SAS、SDS及DLQI评分中位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S、SDS、DLQI与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与患者发生抑郁和焦虑状态,生活质量下降密切相关,尤其是对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3四种损容性皮肤病组间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显示,四种损容性皮肤病之间SAS、SDS、DLQ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脂溢性皮炎最低,玫瑰痤疮最高。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玫瑰痤疮、痤疮对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玫瑰痤疮的影响最大。另外,女性与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要高于男性(P<0.05)。结论1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得生活质量下降。2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对患者心理存在影响,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状态。3玫瑰痤疮较痤疮、脂溢性皮炎及激素依赖性皮炎对心理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更大。图6幅;表9个;参184篇。

葛晋宏[4](2020)在《阳和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阳虚痰凝型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将72例聚合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阳和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对照组用异维A酸软胶囊治疗,两组均外用痤疮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后填写病例观察表,每例患者均进行主症量化评分、次症量化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等,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并进行3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1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主症量化评分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和6周后,主症量化评分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治疗4周后较治疗2周后和治疗6周后较治疗4周后主症量化评分明显减小,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治疗在减少皮损方面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量化评分改善度相似。3次症量化评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进行次症量化评分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后组间次症量化评分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分别组内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次症量化评分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6周后在次症改善方面均有明显疗效,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分析治疗前与治疗6周后DLQI评分组内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DLQ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DLQI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评价治疗组仅1例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6复发率分析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内的复发率,治疗组为15.79%,对照组为5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和汤加味联合火针能明显改善阳虚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

方元芝[5](2020)在《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座疮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和优势,以期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的方法,并更进一步为火针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将62例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座疮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治疗组予毫火针辨证治疗痤疮,每次选取(面、胸、背部)7-8个皮损点刺,并清除黑头粉刺或脓疱分泌物,再辨证取穴点刺(风热证取肺俞穴、大椎穴;湿热证取胃俞穴、大肠俞穴;冲任失调取肝俞穴、肾俞穴、膈俞穴),每隔1天1次,2周为1疗程。对照组白天予局部皮损外涂过氧化苯甲酰凝胶1次,睡前外涂维A酸乳膏1次,交替用药,连续使用,2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后评价并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复发率,得出结论。成果:治疗4周结束后,总共收集62例患者,其中治疗组30例,脱落1例患者,对照组29例,脱落2例患者。1.基线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痤疮分级和中医证型经卡方检验,P>0.05,说明两组的性别、痤疮分级和中医证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说明两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痤疮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在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情况下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经检验后均P>0.05,说明两组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治疗4周后,两组的皮损分布、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皮损总积分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后,两组的皮损分布、皮损总积分有差异(P<0.05),而两组的皮损数量、程度、颜色、肿痛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4周后,毫火针组有8例痊愈,16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0%。西药外治组有5例痊愈,9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9.0%。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4周后,毫火针组风热证、湿热证、冲任失调这三种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随访1个月后,随访到所有治疗有效的47例患者中,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组有1例复发,对照组有4例复发,两组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可见两种疗法安全有效。结论:1.毫火针疗法和西药外治法对青春期寻常型痤疮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毫火针疗法的疗效优于西药外治法。2.与西药外治法相比,毫火针疗法在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患者的整体皮损情况,尤其在减少皮损分布方面疗效更明显。3.毫火针疗法与西药外治法在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患者的皮损数量、程度、颜色、肿痛方面疗效相当。4.毫火针疗法与西药膏法在防治痤疮复发方面疗效相当。5.毫火针可有效辨证治疗风热型、湿热型、冲任失调这三种中医证型的痤疮,其不良反应轻,操作安全简便,值得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丁嘉瑶[6](2020)在《基于时间节律凉血消痤饮治疗冲任失调型女性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因时之序”的理论基础,探讨凉血消痤饮结合时间节律施治对于女性冲任失调型寻常型痤疮的1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病例要求,纳入60例符合条件的女性冲任失调型寻常型痤疮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名,试验组予口服凉血消痤饮结合月经时间节律加减,对照组内服痤疮灵颗粒,两组均外涂玫芦消痤膏。4周为一疗程,共治8周。通过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8周的皮损评分进行疗效判定,同时观察两组中医症候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DHEAS、T、E2、SHBG、IGF-1水平。最终完成试验疗程的试验组共30名,对照组共28名。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研究结果:(1)试验组及对照组显愈率分别为66.67%、42.86%,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治疗方案疗效更佳。(2)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痤疮皮损,且均在4周时已起效,但试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3)试验疗程完成时,试验组经前皮损、月经情况等中医症候均较首诊时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治疗后血清DHEAS、T水平下降,E2水平上升,随之相应的T/E2比值下降,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较对照组改善明显,SHBG、IGF-1水平无显着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均不显。试验组有效拮抗雄激素,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T/E2比值。(5)试验组出现2例轻度胃脘不适,调整服药时间后缓解,两组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结论:从“因时之序”理论出发,凉血消痤饮结合月经时间节律施治,对于女性冲任失调型寻常型痤疮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魏冰[7](2020)在《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认为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使我们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能够针对病人的临床问题,选择与应用当前最佳证据(知识),作出科学的诊治决策,并付诸于临床实践,以期获得良效,求得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进步。循证医学通过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的方法,将符合既定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合并进行Meta分析,增加样本量、提高检验效能,减少偏倚。痤疮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痤疮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可产生抑郁、社会孤立和自杀意念。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可能是治疗痤疮的一个方法。本研究拟对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新的证据。目的:系统评价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service system,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文献筛检纳入诊断为痤疮的患者,干预措施为丹参酮胶囊或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丹参酮胶囊,对照组为安慰剂、不治疗或者常规西药;结局指标为痊愈率、总有效率、复发率、血清性激素水平(T、FSH、LH、E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皮脂分泌率。纳入的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运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当文献数大于9篇,绘制漏斗图以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异质性过大时应该进行亚组分析,对纳入文献不足或其它无法进行Meta分析时应用描述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1684篇文献,最终纳入26篇文献,全部为中文发表。在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与西药对比的情况下,治疗组共有1062例,对照组共有1005例,在丹参酮胶囊单纯与西药对比的情况下,研究组共有840例,对照组共有814例,均符合痤疮的诊断标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6篇文献,通过对纳入文献的观察,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标准,分别为:(1)疗效标准一:痊愈:皮损消退率≥90%;显效:皮损消退率60%89%;有效:皮损消退率20%59%;无效:皮损消退率≤19%或损害增多。(2)疗效标准二:痊愈:皮疹消退≥90%,没有新皮疹出现;显效:皮疹消退率70%90%,可有5个以下新皮疹出现;进步:皮疹消退率40%69%,可有10个以下新皮疹出现;无效:皮疹消退在40%以下,或不断出现新皮疹出现,炎症没有控制。所以本次研究对按照不同标准分别进行Meta分析,以减少文献的异质性来源。1痊愈率疗效标准一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痊愈率高于西药组[RR=1.88,95%CI(1.58,2.22),Z=7.24,p<0.00001]。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痊愈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0.97,1.42),Z=1.62,p=0.10]。疗效标准二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痊愈率高于西药组[RR=1.65,95%CI(1.07,2.53),Z=2.28,p=0.02]。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痊愈率高于西药组[RR=1.45,95%CI(1.03,2.03),Z=2.14,p=0.03]。2总有效率疗效标准一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RR=1.10,95%CI(1.07,1.13),Z=6.17,p<0.00001]。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3,95%CI(0.98,1.09),Z=1.17,p=0.24]。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口服)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98,1.12),Z=1.25,p=0.21]。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外用)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0,95%CI(0.91,1.10),Z=0.00,p=1.00]。疗效标准二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RR=1.05,95%CI(1.01,1.10),Z=2.20,p=0.03]。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总有效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8,1.17),Z=1.58,p=0.11]。3复发率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复发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44,95%CI(0.16,1.26),Z=1.53,P=0.13]。4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66,1.40),Z=0.20,P=0.84]。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82,95%CI(0.49,1.36),Z=0.79,P=0.43]。5血清性激素水平5.1睾酮水平(T)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降低睾酮水平优于单纯西药组[RR=-14.88,95%CI(-18.05,-11.72),Z=9.21,P<0.00001]。5.2血清黄体生成素(LH)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06,95%CI(-1.69,-1.81),Z=0.07,P=0.94]。5.3促卵泡素(FSH)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促卵泡素水平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49,95%CI(-0.39,1.38),Z=1.09,P=0.28]。5.4雌二醇(E2)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组治疗痤疮的雌二醇水平与西药组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07,95%CI(-7.73,9.86),Z=0.24,P=0.81]。6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只纳入一篇文献,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在降低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率方面优于单独西药治疗。结论1.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的效果。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且不增加复发率、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2.丹参酮胶囊单独用药治疗痤疮的疗效呈现优于西药治疗的趋势,而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低于西药治疗的趋势。此结论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3.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的睾酮水平优于单独西药的治疗效果;在血清黄体生成素水平、雌二醇水平、促卵泡素水平方面,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治疗痤疮与单独西药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脂分泌率方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只纳入一篇文献,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丹参酮胶囊联合西药在降低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率方面优于单独西药治疗。

郑博元[8](2019)在《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发表在国内期刊有关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文献整理、分析,统计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高频经脉、高频穴位等,为中医针灸治疗现代痤疮疾病取穴提供基本理论。方法:通过利用文献检索引擎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严格按照本课题关键词、文献年限进行搜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对所选穴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总结出针灸治疗取穴特点。结果:整理出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450篇,涉及穴位共有98个穴位,涉及十四经脉,以膀胱经、胃经、任脉、脾经、大肠经、督脉、肾经、肺经使用最为频繁,高频次取穴处方:大椎、肺俞、阿是穴、膈俞、曲池、肝俞、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脾俞、合谷。所取腧穴以头面部及项背部局部取穴为主,针灸治疗方式以火针最为多见,其他各种方式结合使用。结论: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经络和穴位选择范围比较广泛,但重点涉及的经脉和使用的穴位却比较集中。提示在针灸治疗痤疮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对这些所属经脉及其经穴部位多加重视。

陈柴棋[9](2019)在《清热除湿法治疗胃肠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清热除湿法治疗女性胃肠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辨证、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女性胃肠湿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加味茵陈蒿汤口服联合外用夫西地酸)、和对照组(多西环素口服联合外用夫西地酸),每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根据治疗前后的详细相关记录,比较痤疮病情GAGS积分、严重程度分级以及中医症候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同时使用Cardiff痤疮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患者在年龄、病程、GAGS积分、严重程度分级、中医症候评分以及CADI评分等指标经过统计学检验,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二组女性胃肠湿热型痤疮患者GAGS积分、痤疮严重程度分级、中医症候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二组皮损疗效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组皮损疗效有效率分别为76.67%、46.67%;二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组皮损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3.34%、16.67%;治疗后,二组患者CAD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二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茵陈蒿汤治疗针对女性胃肠湿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显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加味茵陈蒿汤治疗对改善女性胃肠湿热型患者生活质量显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

杨星哲[10](2019)在《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痤疮是发生在皮脂腺的一种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中国大陆痤疮患病率为39.2%,欧洲为57.8%,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可以达到90%以上,在成年人中,发病率甚至可以达到50%。痤疮好发于面部和胸背部。痤疮病变部位常伴有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类型的皮疹,导致患者产生生理性病变和心理上的痛苦。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P.acnes)被认为是痤疮的病原菌,在痤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acnes能够诱导局部炎症,在毛囊管上皮角化过度的进程中,也有P.acnes的参与。痤疮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是炎症,和肿瘤坏死因子(TNF)通路的激活、补体系统的激活、中性粒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控制炎症是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黄芩是治疗痤疮等皮肤炎症性疾病的常用中药。黄芩苷(C21H18O11)是从黄芩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黄芩苷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运用Kligman法在新西兰兔中构建兔耳痤疮模型,评估黄芩苷对痤疮的治疗作用。通过对治疗前后兔耳痤疮样本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系统揭示黄芩苷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为黄芩苷治疗痤疮的有效性提供实验证据,为黄芩苷治疗痤疮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运用Kligman法来建造新西兰兔的兔耳痤疮模型,评价黄芩苷对痤疮的治疗作用。2.通过H&E染色方法评估兔耳痤疮模型建立成功与否,在组织学角度评价黄芩苷对兔耳痤疮模型的治疗效果。3.观察经高、中、低剂量的黄岑苷治疗以后,兔耳痤疮的个数变化,以此为基础,计算出对黄芩苷对痤疮的治愈率。4.游标卡尺测量兔耳痤疮模型和黄芩苷高、中、低剂量治疗后的兔耳厚度变化和痤疮直径变化,评价黄芩苷对兔耳痤疮模型的治疗效果。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测定痤疮新西兰兔模型血清中TNFA,IL1B,NFKB1和IL8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6.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检测黄芩苷治疗前后的兔耳痤疮样本中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兔耳痤疮模型和黄芩苷治疗后TNFA,IL1B,NFKB1和IL8在痤疮组织中的表达情况。8.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NFA,IL1B,NFKB1和IL8在兔耳痤疮组织和黄芩苷治疗后兔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黄芩苷能够治疗兔耳模型的痤疮。Kligman法构建的新西兰兔耳痤疮模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兔耳的肿胀程度明显加强。经黄芩苷治疗后,兔耳痤疮模型的肿胀程度和痤疮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即痤疮模型中的兔耳厚度、痤疮病损的直径明显减小,痤疮病灶的个数明显减少。2.痤疮兔耳模型组织学分析:我们发现痤疮兔耳模型较对照组相比,出现了典型的痤疮造模成功的表现。比如皮肤组织过度角化,表皮及毛囊上皮的颗粒层发生比较明显的增生,毛囊口有角化物堆积,漏斗部扩大如壶状,真皮内部发生炎性细胞浸润较多的现象。经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黄芩苷治疗后,痤疮兔耳毛囊口的扩张状况明显减轻,其内部的角化物发生明显的疏松现象,炎症细胞也显着减少。3.黄芩苷对新西兰兔痤疮模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TNFA、IL1B、IL6、IL8在兔耳痤疮模型血清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经高、中、低剂量黄芩苷治疗后,其含量均显着降低。4.黄芩苷对兔耳痤疮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经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对照组、痤疮模型组和黄芩苷治疗组之间有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痤疮模型组和对照组相比,上调基因有1325个,下调基因有1187个。黄芩苷用药组和痤疮组相比,上调基因有350个,下调基因有411个。在痤疮组上调的基因里(和对照组相比),应用黄芩苷后下调的有179个,占黄芩苷用药组下调基因总数的43.6%。和对照组相比,在痤疮模型组下调的基因里,应用黄芩苷后上调的有105个,占黄芩苷用药组下调基因总数的30%。黄芩苷治疗痤疮的有效机制可能是使痤疮组上调的基因得到下调,下调的基因得到上调。5.黄芩苷对兔耳痤疮组织TNF通路的调节作用: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通路分析,可以发现,和对照组相比,痤疮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的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可知,TNF通路中多个关键基因(如TNFA、IL1B、IL8、TNFRSF1B、NFKB1、REL等)的表达量均被上调,而黄芩苷可以显着抑制这些基因的上调。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黄芩苷能显着抑制痤疮发病时TNF通路中TNFA、IL1B和NFKB1的上调。6.黄芩苷对痤疮兔耳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的抑制作用:经对照组、痤疮模型组和黄芩苷用药组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通路分析表明,黄芩苷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吞噬细胞途径、细胞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补体凝血级联途径,其中富集最显着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包括中性粒细胞的募集、抗原的提呈、补体系统的激活和FCγ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经差异表达基因表达量分析可知,参与中性粒细胞募集的4个基因在痤疮组表达上调,应用黄芩苷后下调。免疫组化结果也显示,大量中性粒细胞募集到痤疮部位,并被黄芩苷抑制。补体系统富集了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5个经典途径特异性基因(C1QA、C1QB、C1QC、C1R和CC1S)、1个旁路途径特异性基因(CFB)、2个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共有基因(C2和C4BPA)。痤疮组和对照组比,除C2上调不明显外,其他7个补体系统基因均发生了明显上调;痤疮组和黄芩苷组比,除C4BPA下调不明显外,其他7个补体系统基因在黄芩苷处理后明显下调。结论1.黄芩苷可以显着抑制兔耳痤疮模型的痤疮炎症表现。2.黄芩苷可以显着抑制新西兰兔痤疮模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3.痤疮发生过程中多条感染、炎症相关通路被激活,如TNF信号通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等,黄芩苷治疗能够显着抑制这些通路的活化。研究表明,黄芩苷通过显着抑制痤疮发生过程中多条炎症反应通路的激活,进而改善痤疮症状。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黄芩苷治疗痤疮的分子机制,为黄芩苷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论文一 针灸疗法治疗痤疮的选穴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论文二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观察研究资料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痤疮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4 疗效观察及观察指标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判定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8 随访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入组基本资料
        5.2 试验结果分析
        5.3 不良反应
        5.4 两组患者安全性等级比较分析
        5.5 随访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6.3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立论立题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痤疮的中医认识及治疗
        1.1 痤疮的病名
        1.2 痤疮的病因病机
        1.3 痤疮的中医治疗
        1.4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2.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
        2.2 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3 痤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二)
附录1 临床病例观察评价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选择
        1.1.2 调查方法
        1.1.3 调查内容及工具
        1.1.4 统计学方法
        1.1.5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1.2.2 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类型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1.3 讨论
        1.3.1 面部损容性皮肤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分析
        1.3.2 面部损容性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
    1.4 小结
    1.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2.1 前言
    2.2 常见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2.2.1 脂溢性皮炎
        2.2.2 激素依赖性皮炎
        2.2.3 痤疮
        2.2.4 玫瑰痤疮
    2.3 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与心理因素、生活质量的关系
    2.4 常见评估量表
    2.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 B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附录 C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D 抑郁自评量表(SDS)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阳和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观察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
        2.6 终止/中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组疗法
        3.2 对照组疗法
        3.3 疗程
        3.4 随访
        3.5 注意事项
    4 观察方法及指标
        4.1 主症评分细则
        4.2 次症评分细则
        4.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见附表2)
        4.4 观察方法
        4.5 安全性评价
        4.6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
    2 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量化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症量化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评价
    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从阳虚痰凝论治痤疮
    2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3 阳和汤组方原理及方药分析
        3.1 组方原理
        3.2 方药分析
    4 火针的分析
    5 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5.1 疗效比较
        5.2 主症量化评分分析
        5.3 次症量化评分分析
        5.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分析
        5.5 安全性分析
        5.6 复发率分析
    6 特色与创新之处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一、痤疮定义及流行病学调查
        二、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目前西医治疗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一、痤疮的历史渊源
        二、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诊疗标准
        一、病理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实施方案
        三、注意事项
        四、观察指标(见附录1)
        五、疗效评价
        六、不良事件观察和评价
        七、两组复发率的评价标准
        八、安全性评价
        九、统计学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病例入组情况
        二、基线数据情况
        三、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四、随访情况
        五、不良事件情况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疗效分析
    第二节 临床疗效探讨
        一、选择火针疗法的依据
        二、选穴的依据
        三、研究不足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单随机分组表
    附录2: 痤疮观察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6)基于时间节律凉血消痤饮治疗冲任失调型女性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和研究
        1.1 古代文献中痤疮病名的记载
        1.2 痤疮病因病机
        1.3 痤疮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 西医学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和研究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中止和脱落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治疗方案
        2.3 疗程
        2.4 健康宣教
    3. 观察项目及判定标准
        3.1 一般情况
        3.2 皮损变化及评分标准
        3.3 中医症候变化及评分标准
        3.4 实验室检测情况
        3.5 安全性观察
        3.6 观察时间点
        3.7 疗效判定
    4. 数据处理方法
    5. 数据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皮损情况分析
        5.3 疗效分析
        5.4 中医症候分析
        5.5 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5.6 不良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冲任失调型痤疮与中医药论治
        1.1 肾
        1.2 肝
        1.3 脾胃
        1.4 相兼为病
    2. 时间节律
        2.1 时间节律基本内容
        2.2 月经时间节律
    3. 月经时间节律与冲任失调型痤疮
    4. 组方及常用药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1.1.2 痤疮的临床表现
        1.1.3 现代西医对痤疮分型
    1.2 中医学对痤疮的认识
        1.2.1 古代中医学对痤疮病名的认识
        1.2.2 中医学对痤疮分型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1.3.1 现代西医治疗
        1.3.2 中医治疗
    1.4 小结
第2章 文献分析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方法
        2.2.2 检索范围与检索词
        2.2.3 数据处理
    2.3 统计结果
        2.3.1 经脉使用情况
        2.3.2 前十一个主要穴位及归经情况
        2.3.3 穴位部位分布情况
        2.3.4 治疗手段特点
    2.4 针灸治疗痤疮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2.4.1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2.4.2 针灸治疗痤疮高频穴位
        2.4.3 穴位配伍多样
        2.4.4 选穴的分布部位
        2.4.5 针灸方法多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清热除湿法治疗胃肠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临床疗效观察
        5.疗效评定标准
        6.安全性观察
    (三)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治疗前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二组年龄比较
        2.二组的病程比较
        3.二组治疗前严重程度比较
        4.二组治疗前GAGS积分比较
        5.二组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6.二组治疗前CADI比较
    (三)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1.组内前后比较
        2.二组8周后比较
        3.二组治疗后痤疮严重程度比较
        4.临床疗效比较
        5.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观察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医病因病机
    (二)加味茵陈蒿汤方药分析
    (三)对照组用药选择依据
    (四)生活质量分析
    (五)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痤疮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痤疮是一种高发的炎症性疾病
    
1.2 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的多个致病因素中起核心作用
    
1.3 免疫机制参与了痤疮的发病过程
    
1.4 一些胞外酶是引起痤疮炎症的作用物
    
1.5 中性粒细胞参与了痤疮的炎症反应
    
1.6 基因研究的进展证实痤疮皮损局部存在基因水平的改变
    2.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和诊疗
    
2.1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2.2 中医对痤疮的辨证论治
综述二、黄芩苷治疗痤疮及其药理作用
    1. 黄芩苷治疗痤疮优势明显
    
1.1 黄芩苷是从黄芩根中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
    
1.2 黄芩苷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突出
    
1.3 黄芩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 黄芩苷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
    
2.1 抑制P.acnes
    
2.2 抑制雄激素水平
    
2.3 抗炎作用
    
2.4 免疫调节作用
    
2.5 治疗循环系统疾病
    
2.6 抗癌作用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的转录组分析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TNF通路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黄芩苷对痤疮动物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途径的调节作用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的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D]. 金禹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平痤汤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肺胃蕴热型)的临床观察[D]. 唐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面部损容性皮肤病对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徐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阳和汤加味联合火针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晋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毫火针治疗青春期轻中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观察[D]. 方元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时间节律凉血消痤饮治疗冲任失调型女性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丁嘉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丹参酮胶囊治疗痤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魏冰.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8]针灸治疗痤疮选穴规律的文献研究[D]. 郑博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清热除湿法治疗胃肠湿热型痤疮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 陈柴棋.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黄芩苷治疗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痤疮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杨星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复方甲硝唑痤疮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