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开发粮食资源大豆浓缩蛋白的营养研究

黑龙江省新开发粮食资源大豆浓缩蛋白的营养研究

一、黑龙江省新开发的食物资源浓缩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燕[1](2020)在《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高温灭菌乳(UHT乳)具有常温下保质期长的特点,在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量非常高,UHT乳在贮藏过程中经常发生品质和风味劣变问题,对乳品工业带来很大的困扰。本论文以工业产品UHT乳和巴氏杀菌乳(PAST乳)为目标,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热稳定性、乳蛋白的降解和氧化作用,以期为液态乳的科学生产和贮藏提供理论依据。首先研究了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PAST和UHT灭菌对乳的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没有显着的影响,但能导致维生素C的损失(7.9%~12.8%)和少量胶体钙(0.7%)解离成游离钙。PAST乳冷藏(2~4°C)7 d后,能保持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维生素C的损失率增加到19.7%,游离钙的含量增加了12.3%;PAST乳有轻微的哈败味和塑料味。UHT乳常温贮藏6个月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维生素C和泛酸的损失率分别为27.1%和35.0%,游离钙的含量增加了6.5%,乳胶体稳定性降低;UHT乳出现了塑料味、氧化味、金属味、陈腐味等不良风味。乳胶体稳定性的本质是酪蛋白胶束的稳定性。PAST和UHT灭菌后乳蛋白的降解率分别为2.2%和6.1%,部分酪蛋白解聚,但是PAST乳和UHT乳均保持优良的胶体稳定性。PAST乳冷藏7 d后,有27.2%酪蛋白发生了降解,非蛋白氮含量增加了27.3%,~40%的β-乳球蛋白和α-乳白蛋白及~25%的血清白蛋白进入胶束相;乳胶体保持着很好的稳定性。UHT乳贮藏6个月后,乳蛋白降解率为29.5%,非蛋白氮含量增加了82.4%;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αs1-酪蛋白、αs2-酪蛋白、β-酪蛋白在胶束相的比例下降,酪蛋白胶束粒径增大,乳胶体稳定性显着降低。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还原反应在贮藏过程中持续进行,氧化改变了乳蛋白的组成和结构。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主要是氨基酸侧链氧化、氨基酸N-端氧化、蛋白裂解、乳糖基化和美拉德反应。UHT乳蛋白的氧化程度显着地高于PAST乳;UHT乳氧化修饰产物以蛋氨酸氧化物(M+O、M+2O)、焦谷氨酸、赖氨酸乳糖基化和蛋白质N-末端乳糖基化产物为主;蛋氨酸亚砜和焦谷氨酸是PAST乳主要的氧化修饰产物。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UHT乳蛋白氨基酸侧链氧化、热损伤、乳糖基化程度逐渐增加;PAST乳贮藏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氨基酸侧链氧化,其它氧化修饰程度较低。加热和贮藏过程中乳清蛋白的氧化、脱酰胺作用和热损伤程度高于酪蛋白。PAST杀菌强度不足以引发乳蛋白的美拉德反应和蛋白质交联作用;UHT灭菌强度能够引发美拉德反应,并且酪蛋白的美拉德反应程度高于乳清蛋白,贮藏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继续进行,并引发了乳蛋白质的交联作用。乳铁蛋白的保留量是评价优质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之一。建立了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乳铁蛋白的铁饱和度越高,热稳定性越高。热处理强度超过72°C/15 s,乳铁蛋白开始变性和降解,降解产物为35~60 k Da和20~25 k Da的蛋白片段;热处理强度越高,蛋白片段含量越高,其含量随着铁饱和度的增加而降低。天然无铁型乳铁蛋白对致病菌的抑菌活性高于天然含铁的乳铁蛋白;热处理对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抑菌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经过85°C/15 s热处理,半饱和型和饱和型乳铁蛋白的抑菌活性增加。杀菌后和冷藏7 d的PAST乳均对大肠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UHT灭菌乳中未检出天然结构的乳铁蛋白,但杀菌后和贮藏1个月的UHT乳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从理论上认识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成和结构变化,对工业生产中合理改进工艺参数保证UHT乳货架期内质量稳定和营养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

松芳[2](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彭菁[3](2017)在《沙米蛋白和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沙米,学名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sum(L.)Moq.),是藜科的一年生沙生植物。作为食品原料时,沙米多指它的种子。沙米在我国民间有1300多年的采食历史,现在我国沙区人民仍保持食用沙米的传统。目前沙米产品仍然采用传统的加工方式,原料利用率低,产品种类单一。原料性质是食品加工的重要基础,通过对食品原材料的相关知识全面的了解可以更科学地对食品原材料进行加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食物资源。但是目前关于沙米加工性质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沙米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沙米的开发利用:一是沙米主要化学组成成分的含量与分布;二是沙米麸皮和外胚乳中蛋白的营养及理化性质;三是沙米淀粉的颗粒及理化性质;四是沙米在烘焙产品曲奇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沙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及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淀粉和蛋白是沙米的主要组成成分。沙米种子中70%以上的蛋白集中在沙米麸皮中,而淀粉主要分布在外胚乳中,被双子叶的胚环绕着。沙米麸皮和外胚乳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高,外胚乳蛋白中Lys含量更高。因此,沙米粉或者分离出的蛋白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食品成分或添加物,提高食品的蛋白含量及营养价值,同时也可以从麸皮中获得大量分离蛋白,提高沙米综合效益。另外,研究结果显示沙米麸皮和外胚乳中蛋白组成差异性明显,分开研究具有必要性。2.沙米麸皮中蛋白质(B-pro)以球蛋白为主,而外胚乳中蛋白质(S-pro)以清蛋白为主。B-pro和S-pro纯度分别为94.33%db、91.80%db,S-pro颜色更白。B-pro和S-pro的功能性质随pH的变化均符合植物蛋白的一般规律。总体而言,不同pH条件下S-pro的功能性均优于B-pro。与大豆分离蛋白(SPI)和鸡蛋蛋白(EP)相比,B-pro和S-pro的持油性及发泡性较好,而溶解性、持水力及乳化性较弱。3.实验室水平分离的淀粉中含有0.83%db蛋白质和0.56%db脂肪。沙米淀粉颗粒为球形,表面光滑,其平均颗粒粒径约为1μm,小于所有谷物淀粉。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沙米淀粉的晶体结构为A型,结晶度为36.75%。直链淀粉含量为26.31%db,略低于玉米淀粉。沙米淀粉膨胀度、溶解度、淀粉糊粘度、老化速度较低,糊化温度范围更大、糊化焓较高、抗沉凝性、热稳定性及抗剪切能力较好,而透光率较差。这些独特的性质例如极小的粒度、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剪切稳定性可能在食品或非食品领域有独特的应用。4.适量添加沙米粉米粉可以有效改善曲奇的疏松度,但添加量过大,曲奇的品质会发生劣变。在本试验的条件下,以混合面粉质量为基准,沙米粉的最适宜添加量为10%,糖粉、黄油添加比例分别为27.5%和65%时,开发出的曲奇疏松、细腻,甜度适宜,回味良好,香气浓郁,总体品质最好。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4](2018)在《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含有蛋白、多肽、异黄酮、低聚糖、皂苷、磷脂、亚精胺、植酸、维生素E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平衡人体氨基酸、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癌、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调整雌激素水平等生理活性,在食品、保健品、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大豆活性成分在生理功能、提取方法、种质筛选、分子生物学机制、综合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充分开发大豆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选育专用型品种对于促进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展望,旨在提高对大豆活性成分重要价值的认识,充分开发利用大豆产品,为发展大豆产业提供参考。

孔慧广[5](2018)在《亚麻籽饼粕中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麻籽中蛋白的平均含量为21%,脱除油脂后其饼粕中蛋白质的含量可高达40%,其氨基酸组成合理,营养价值可与大豆蛋白相媲美,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本文通过对亚麻籽冷榨饼中蛋白质的提取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为其在食品工业中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以亚麻籽冷榨饼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对亚麻籽蛋白进行提取,考察提取液pH、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料液比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亚麻籽分离蛋白(FPI)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到最佳工艺为:提取液pH 9.5、提取温度35℃、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料液比1:3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亚麻籽分离蛋白的蛋白含量(干基)为84.32%,蛋白质的提取率达58.13%。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两种方式对FPI进行干燥处理,对其结构性质和功能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燥方式显着影响着蛋白质的结构性质,两种干燥后的亚麻籽分离蛋白产品内部的巯基暴露,氧化交联形成来了二硫键;疏水集团增多;二级结构中除β-转角的结构含量升高外,其余三种结构含量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喷雾干燥引起蛋白结构变化的程度大于真空冷冻干燥,但干燥方式并未影响蛋白质的亚基结构组成;喷雾干燥方式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的微观结构有较大差别,前者呈现有褶皱的椭球状结构,后者为疏松多孔得片层状结构,前者的体积密度高于后者。结构性质影响着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真空冷冻干燥分离蛋白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起泡稳定性均优于喷雾干燥分离蛋白,而前者的起泡性比后者较差。以乙醇浓度、浸提时间、浸提固液比、浸提温度、醇洗次数为单因素,醇洗后亚麻籽浓缩蛋白(FPC)的蛋白含量为指标,结合正交设计试验确定了醇洗浓缩蛋白的最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固液比1:16、醇洗温度50℃、醇洗40 min、醇洗2次;此条件下蛋白质的回收率为75.82%,蛋白质含量为56.19%。分别制备超滤亚麻籽浓缩蛋白(UFPC)和超声辅助亚麻籽分离蛋白(USPI),对比FPI、FPC、UFPC、USPC的功能性质差异,与市售的大豆分离蛋白(SPI)作比较,并对上述四种蛋白产品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四种蛋白质产品的持水性和吸油性均较市售的SPI好,尤其是FPC的持水性,在中性条件下达11.52 g/g,但其溶解性和界面性质较差;FPI的起泡性质、持水性和吸油性均优于市售SPI,但其溶解性较低,乳化性质较差;超声波辅助提取后的USPI较FPI蛋白质纯度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其溶解性,持水性、吸油性、乳化性和起泡稳定性均有较大的改善,除其溶解性低于SPI外,其余功能性质均较SPI好;四种蛋白中的生氰糖苷含量较原料(RM)中均有所降低,特别是超滤法制备的UFPC,产品中未检出;提取方式也大幅度降低了蛋白产品中植酸的含量,对于其营养性质有一定的强化作用;醇洗法和超滤法对亚麻籽蛋白中的单宁酸有很好的脱除作用;超声波由于其空化作用增加了三种抗营养因子的溶出,使得USPI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均较FPI高。

杨智明[6](2017)在《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文中研究表明在草地放牧系统中,草食动物对植物有着强烈影响,同时草地植物对家畜生产形成制约。开展草地家畜放牧研究,对深入理解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生态过程的维持以及生产实践至关重要。在冬季,放牧家畜饲养研究是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的薄弱环节,冬季家畜舍饲技术方法的缺失制约着家畜生产实践。基于草地放牧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指导草地生产实践的迫切性,本文开展了松嫩草地放牧系统绵羊放牧与冬季舍饲研究。在放牧季,主要开展了不同放牧强度、休牧制度处理下绵羊对草地植被、土壤的影响研究;在充分考虑绵羊选择性采食的前提下,首先从时空的视角,进行了绵羊采食行为的时空特征研究;其次从草、畜营养供需平衡的视角,进行了草地牧草能量、蛋白质以及矿物元素的供给及绵羊对营养需求的平衡性研究;最后,从生产的角度,进行了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生产性能的分析。在冬季,开展了绵羊粗饲料供给技术研究,开展了碱蓬对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绵羊饲料配方的研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放牧强度对草地牧草现存量影响无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对绵羊喜食牧草具有显着影响,放牧导致草地喜食牧草产量降低。中度放牧干扰不能维持草地较高的植物多样性,放牧会导致干旱年份草地植物多样性的降低。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密度、土壤水分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长期持续重度放牧有使土壤变的紧实的趋势。放牧强度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积极。短期放牧能导致土壤速效氮的降低。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对放牧强度敏感,放牧强度增大,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长期放牧会导致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放牧强度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在土壤深层。随着放牧强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并且,放牧强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2)在松嫩草地,长时间连续休牧并不能维持草地最大生产力,适度放牧则有利于提高草地生产力。春季、秋季休牧对于草地现存量、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维持草地高的现存量和植物多样性出发,松嫩草地较适宜的休牧制度是4只羊/公顷的放牧强度下春季或秋季休牧。采用季节动态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对草地的影响不比持续稳定放牧强度的休牧制度优越。休牧制度对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无影响。4只羊/公顷或休牧更有利于土壤全钾含量的维持。持续稳定放牧压能够显着降低表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季节动态放牧压或休牧能够显着降低中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草地表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休牧制度敏感,休牧制度不能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物含量对休牧制度响应积极。(3)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草地植物群落斑块状分布密切相关,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聚类模式。绵羊采食轨迹的空间分布具有方向性。绵羊对草地上同一植物群落存在重复访问的现象,并且随着放牧时间延长,重复访问的面积逐渐增大。放牧强度对绵羊重复访问特定植物群落存在显着影响,放牧强度增大,绵羊重复访问特定的植物群落所在的斑块越多。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是“拓展式”利用模式。并且,不同放牧强度,绵羊对草地的拓展利用模式不同。中等放牧强度(4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先降低后增大;强度放牧(6只/hm2)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拓展模式是逐渐增大。随着放牧时间的持续进行,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逐渐增大。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具有局部性的特征。在松嫩羊草草地放牧系统,草地适宜利用率的确定应该充分考虑家畜选择性采食。在确定松嫩羊草草地适宜利用率时,应该依据家畜喜食牧草的数量进行核算。(4)放牧强度对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无影响。在放牧季,放牧绵羊代谢能摄入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7、8、9月,绵羊代谢能摄入量低于绵羊代谢能需求,需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影响了绵羊每天粗蛋白的摄入量,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蛋白质的摄入。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6、7、9月,绵羊每天粗蛋白摄入量不能满足营养需求,需人工补充。草地牧草中K、Na、Mg、Fe能够满足绵羊的需求。牧草中Ca、Mn、Zn元素低于绵羊营养需求,必须进行人工补充。放牧强度对绵羊的生产性能有显着影响,适度放牧有利于绵羊获得高的日增重。适度放牧绵羊产羔率、繁殖成活率明显高于重度放牧。适度放牧有利于羔羊获得高的初生重和平均日增重。高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有明显的负面影响。(5)冬季舍饲状态下,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能够促进绵羊粗饲料采食量并提高绵羊生产性能。多样化的粗饲料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但是,多样化粗饲料组合促进家畜采食的积极效果具有时效性。给绵羊饲喂碱蓬能够影响绵羊血液生理生化特征。日粮中添加碱蓬改变了绵羊血液中Na、Cl、Cd、ALT浓度。尤其是在羊草中添加碱蓬使得绵羊血液中Cd浓度升高的结果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盐生植物进行反刍动物饲草资源开发利用时,需要对盐生植物所含的矿物元素对家畜本身乃至通过食物链传递的安全性给予深刻的评价。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松嫩草地绵羊放牧系统利用模式为:适宜的放牧制度为连续放牧,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春季或秋季休牧。适宜的放牧强度为4只羊/hm2(包括羔羊)。草地放牧开始于3月中下旬;3月中旬至5月中旬,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休牧方式或放牧。当饲草不足时可采用放牧+补饲的饲养模式——“放一半,补一半”;5月中旬至9月中旬,采用“早出晚归”的出牧制度,进行全天放牧。应该给绵羊补充Ca、Zn、Mn等矿物元素;9月中旬,进行割草,草地留茬高度约为4-8 cm,刈割牧草制作干草,用于冬季绵羊舍饲。9月末至10月,利用草地残茬进行放牧,并注重能量、蛋白的补充。降雪封盖草地后,进入冬季舍饲阶段。在绵羊冬季舍饲时,应当供给多样化的粗饲料,并且较理想的饲料配方是:玉米11.72%,豆粕4.01%,食盐0.10%,玉米秸秆30.00%,羊草54.17%。

高嘉唯[7](2017)在《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对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红芸豆籽粒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可溶性纤维、抗氧化剂,并且脂肪含量低,是现代保健功能食品开发的重要资源。本研究为抗氧化肽在植物油中的抗氧化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碱溶酸沉的方法对英国红芸豆蛋白质进行分离提取;其次,研究了酶水解法制备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的条件;再采用超滤分离的方法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最后,将三组不同分子量(MW<1000 Da,10003000 Da,30005000 Da)的抗氧化肽组分,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大豆油中,采用碘量法对大豆油过氧化值(POV)进行检测分析;最后通过差示热量扫描仪(DSC)检测分析,利用等温线和非等温线分析技术,确定大豆油氧化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评价三种组分抗氧化活性肽在大豆油中热诱导氧化反应的抗氧化能力,试验结果如下:1.英国红芸豆总蛋白质的提取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明确最优提取参数。结果表明,浸提时间对英国红芸豆蛋白的提取率影响最小,料液比对英国红芸豆蛋白的提取率影响最大。验证结果表明:当浸提液p H值为10,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2 h,英国红芸豆蛋白质提取率最高为82.83%。2.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与分离优化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酶解工艺。首先以水解度和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对枯草杆菌产生的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糜蛋白酶进行筛选,并利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方法设计酶解工艺。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水解英国红芸豆蛋白,其水解产物的抗氧化能力最强,最优酶解条件是p H值为10,时间2 h,温度55℃,加酶量4000 u/m L,该条件下总抗氧化能力达到187.80 U/mg pro。将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溶液经过截流分子量为5000 Da、3000 Da、1000 Da的超滤膜进行分离,得到分子量为30005000 Da、10003000 Da、小于1000 Da的三种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最后将超滤组分分别冷冻干燥备用。3.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对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大豆油POV值的检测分析显示,不同分子量的英国红抗氧化肽在大豆油中具有不同的抗氧化效果评价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对大豆油热诱导氧化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量为10003000 Da的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性最强,并且抗氧化肽与维生素E在植物油热氧化中存在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了未添加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大豆油(含VE)氧化反应的活化能为62.24 KJ/mol,而添加了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10003000 Da)的大豆油(含VE)氧化反应的活化能最高为80.88 KJ/mol,再次验证10003000 Da的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在大豆油中的抗氧化效果最好。综上所述,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对大豆油的热氧化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分子量小于1000 Da,10003000 Da,30005000 Da三种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在大豆油的热氧化中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其中分子量10003000 Da的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抗氧化效果最好。

阚丽娇[8](2017)在《不同豆类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组分研究》文中指出豆类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经常食用豆类,可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消化道疾病的风险。豆类这些健康的益处主要归因于其含有的膳食纤维和植物化学物(如多酚类物质)。豆类种类繁多,且各种豆类所含品种纷杂。目前对不同豆类(特别是同类、不同品种的豆)营养成分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对比较少。本研究选定了10种不同种类的豆子(红芸豆、白芸豆、大豆、黑豆、红豆、绿豆、豇豆、豌豆、扁豆、蚕豆)以及26种不同品种芸豆,系统地测定了其营养成分的含量(蛋白质、膳食纤维、淀粉等),并提取了脂溶性植物化学物和可溶性酚类物质,采用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用(LC-MS)定性定量分析其植物化学物组成,同时采用化学方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10种不同豆类的营养成分组成。豆类中的脂肪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大豆和黑豆中脂肪含量较高,分别为14.9222.19%和14.1320.45%,而其他几种豆类中脂肪含量较低(2.5412.45%)。亚油酸和亚麻酸是大多数豆类最主要的脂肪酸,而豌豆的部分品种主要脂肪酸为C20:0。大豆和黑豆蛋白质含量(38.2147.96%)要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豆类(15.0220.22%)。豆类中的氨基酸以赖氨酸(0.902.23%)为主。豆类富含膳食纤维,其总膳食纤维含量为27.6047.93%。许多豆类都是抗性淀粉的重要来源(6.8414.65%),除了大豆(≤0.10%)、黑豆(≤0.20%)和部分品种的豌豆(1.842.17%)。2、10种不同豆类的抗氧化组分分析。水溶性酚类物质:10种豆类中共鉴定出6种花色苷,分别为飞燕草色素-3-半乳糖苷、飞燕草色素-3-葡萄糖苷、矢车菊色素-3-半乳糖苷、矢车菊色素-3-葡萄糖苷、牵牛花色素-3-半乳糖苷和天竺葵色素-3-葡萄糖苷。其中山西产小黑豆中花青素总量最高,为19.14 mg/100 g,该黑豆中的总酚含量也最高,为7.30 mg没食子酸/g,因而拥有最高的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抗氧化值(94.97μM Fe(II)/g)。脂溶性植物化学物:所有豆子中均含有γ-生育酚和δ-生育酚,只有少量豆子中发现了α-生育酚。大豆中的生育酚总量最高(90.40120.96μg/g),其次为黑豆(66.13100.76μg/g)。豆类中最主要的类胡萝卜素为全反式叶黄素和全反式玉米黄质素。扁豆和红芸豆中类胡萝卜素总量较高,分别为4.5321.34μg/g和8.2920.95μg/g。10种豆类的脂溶性组分的抗氧化能力较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低于0.23μmol Trolox/g。3、26种芸豆的营养成分组成。26种芸豆的脂肪含量较低,均低于3%。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脂肪酸总量的47.5467.26%。芸豆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22.0632.63%),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例为29:10036:100,以赖氨酸为主。芸豆具有较高含量的膳食纤维(29.3246.77%)和抗性淀粉(9.1618.09%)。4、26种芸豆的抗氧化组分分析。水溶性酚类物质:26种芸豆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253.79 mg没食子酸/g和0.197.05 mg芦丁/g。且发现TPC(total phenolic content,总酚含量)和FRAP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2=0.8030)。脂溶性植物化学物:26种芸豆样品的生育酚总量为12.8368.35μg/g,以γ-生育酚为主,还包括少量的δ-生育酚。26种芸豆中均未检测到类胡萝卜素。5、26种芸豆豆皮的颜色分析、花青素的组成及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26种芸豆豆皮中共检测出16种花色苷,包括5种花青素单体。天竺葵色素、矢车菊色素、牵牛花色素、飞燕草色素、锦葵色素和花青素总量分别为00.71mg/g、01.44 mg/g、00.41 mg/g、04.45 mg/g、00.27 mg/g和05.84 mg/g。研究发现颜色参数c和飞燕草色素含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R2=0.7454)。芸豆豆皮的总酚含量为0.2535.11 mg没食子酸/g。26种豆皮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显着,抗氧化活性FRAP和ORAC(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值分别为34.001066.40μM Fe(II)/g和4.00491.33μmol Trolox/g。非白色芸豆豆皮的抗氧化活性要明显高于白色豆皮的抗氧化活性。

包淋斌[9](2016)在《大豆素在猪养殖中应用》文中指出大豆素是一类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肿瘤、抑菌、抗氧化、类雌激素、增强免疫机能等特殊的生物活性作用。多数学者发现其可调控动物机体养分代谢,改善饲料利用率,并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改善动物产品品质,提高动物免疫机能和生产性能等作用,因此本文对大豆素应用于猪生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为大豆素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韩晶[10](2016)在《黑龙江芸豆主栽品种蛋白质营养价值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是芸豆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主栽品种有白沙克、En、英国红、紫花、日本红和西班牙白芸豆等。本研究以黑龙江主栽芸豆品种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其次,采用酶解法研究了制备芸豆抗氧化肽的酶解条件。最后,利用超滤法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对芸豆抗氧化肽进行分离纯化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研究。1测定了白沙克、En、英国红、日本红、西班牙白和紫花芸豆种子主要营养成分,黑龙江芸豆主栽品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0.4%、20.33%、22.03%、17.91%、17.91%和19.17%,脂肪含量分别为8.04%、8.46%、5.51%、8.12%、7.27%和2.56%,总糖含量为4.52%、5.42%、5.22%、4.93%、4.51%和4.50%。2 6种芸豆蛋白质的等电点在pH 4.0左右,蛋白质的提取率在90%左右,蛋白质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51.39kDa。采用Osborne法分级提取英国红、西班牙白、日本红、En、紫花和白沙克芸豆中的四种蛋白质,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各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芸豆蛋白质中清蛋白含量分别为70.61%、66.40%、72.54%、69.16%、72.98%和65.79%,球蛋白的含量为11.14%、14.93%、9.81%、12.71%、12.82%和12.09%,醇溶蛋白的含量为6.71%、7.73%、7.88%、5.78%、6.41%和6.03%,谷蛋白的含量为7.29%、8.17%、8.67%、7.50%、7.32%和6.70%。说明清蛋白是芸豆蛋白质中主要的蛋白质。3在六种芸豆中选择三种蛋白质含量偏高的芸豆,即英国红、白沙克和En芸豆,用比值系数对氨基酸的组成分析和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评价。英国红、白沙克和En芸豆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英国红、En、白沙克芸豆蛋白必需氨基酸评分分别是31、40、5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0.34、48.47、67.32,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分别为65.46、72.48、77.16,生物价(BV)分别为64.97、41.13、61.18,营养指数(NI)分别为67.41、44.72、62.98。对芸豆蛋白质营养分析表明,芸豆蛋白的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标准模式,说明芸豆蛋白质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容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资源。4采用酶解法制备芸豆抗氧化肽,选用芸豆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英国红芸豆作为原料,以英国红芸豆蛋白为研究对象,用多种蛋白酶对芸豆蛋白质进行酶解,以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最终筛选出碱性蛋白酶作为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优蛋白酶。以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溶液pH和加酶量为条件,以总抗氧化能力为指标,确定碱性蛋白酶酶解英国红芸豆蛋白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为55℃,酶解时间为2.0h,pH为10,加酶量为4000 u/mL时,总抗氧化能力最强,此时的总抗氧化能力为186.97 U/mgpro。5通过超滤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分离纯化芸豆酶解液,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得到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1407.75 Da、5214.35 Da、4821.70 Da、3311.31 Da、375.66 Da和119.78 Da的六个组分。它们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74.44%、78.85%、80.24%、82.49%、83.02%、84.99%,总抗氧化能力分别为197.17 U/mgpro、208.78 U/mgpro、216.51U/mgpro、245.04 U/mgpro、221.56 U/mgpro、215.31 U/mgpro,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分别为205.09 U/mgpro、219.87 U/mgpro、226.03 U/mgpro、251.64 U/mgpro、233.62 U/mgpro、216.55 U/mgpro,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分别为135.55 U/mgpro、155.43 U/mgpro、166.35 U/mgpro、181.59 U/mgpro、170.53 U/mgpro和165.20 U/mgpro。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分子量为3311.31 Da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6对平均分子量分别为11407.75 Da、5214.35 Da、4821.70 Da、3311.31 Da、375.66 Da和119.78 Da的六个组分,进行ACE抑制性的测定,其结果分别为19.24%、18.55%、15.76%、13.62%、14.23%和17.76%。从结果可以看出,芸豆的抗氧化肽也具有ACE抑制性,但主要表现为抗氧化活性。

二、黑龙江省新开发的食物资源浓缩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新开发的食物资源浓缩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乳的组成和性质
        1.2.1 乳蛋白
        1.2.2 乳脂质
        1.2.3 乳糖
        1.2.4 其他乳成分
    1.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乳蛋白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1.3.1 乳体系的胶体稳定性
        1.3.2 热诱导的酪蛋白解聚作用
        1.3.3 热诱导的乳清蛋白变性和乳清蛋白-酪蛋白间相互作用
        1.3.4 其他因素对乳蛋白热稳定性的影响
        1.3.5 UHT乳在贮藏过程中稳定性的变化
    1.4 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和乳蛋白氧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4.1 乳铁蛋白热稳定性及热降解产物的生物学功能
        1.4.2 蛋白氧化作用及其对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乳样品的采集
    2.2 测定方法
        2.2.1 基本成分的测定
        2.2.2 乳物理性质的测定
        2.2.3 感官评价
        2.2.4 乳蛋白的测定
        2.2.5 氧化还原蛋白质组分析
        2.2.6 乳铁蛋白的测定
        2.2.7 乳铁蛋白铁饱和度的检测
        2.2.8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2.9 圆二色谱分析
        2.2.10 抗菌活性测定
    2.3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及感官品质影响的研究方法
    2.4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稳定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2.5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氧化的研究方法
    2.6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
    2.7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建立
    2.8 乳铁蛋白的纯化
    2.9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的研究
    2.10 数据处理
第3章 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质量品质和感官品质影响
    3.1 引言
    3.2 热处理对乳化学成分的影响
        3.2.1 热处理对主要成分和pH的影响
        3.2.2 热处理对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2.3 热处理对维生素C和泛酸的影响
        3.2.4 热处理对乳钙的释放作用
    3.3 热处理对乳物理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3.1 热处理对脂肪球和酪蛋白胶束粒径的影响
        3.3.2 乳脂肪球形态变化
        3.3.3 热处理对乳黏度的影响
        3.3.4 感官评价
    3.4 乳贮藏期间化学成分的变化
        3.4.1 乳成分变化
        3.4.2 乳pH变化
        3.4.3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3.4.4 维生素C和泛酸含量变化
        3.4.5 钙释放量的变化
    3.5 乳贮藏期间物理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
        3.5.1 粒径变化
        3.5.2 乳脂肪球形态和大小的变化
        3.5.3 乳黏度变化
        3.5.4 感官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热稳定性
    4.1 引言
    4.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氮分布特征
        4.2.1 不同热处理强度下氮分布特征
        4.2.2 贮藏过程中氮分布特征
    4.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降解作用
        4.3.1 热处理对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降解作用
        4.3.2 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降解作用
    4.4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特征
        4.4.1 热处理对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分布行为的影响
        4.4.2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行为
    4.5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分在乳胶体溶液中分布特征
        4.5.1 热处理乳蛋白组分在胶束相和乳清相分布行为的影响
        4.5.2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组分在胶束相和乳清相的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蛋白的氧化作用
    5.1 引言
    5.2 乳蛋白氧化修饰产物
    5.3 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修饰
        5.3.1 热诱导的乳蛋白氨基酸侧链氧化
        5.3.2 热诱导的乳蛋白氧化裂解
        5.3.3 乳蛋白的热降解
        5.3.4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5.4 贮藏过程中乳蛋白氧化作用
        5.4.1 乳蛋白侧链氨基酸的氧化修饰
        5.4.2 乳蛋白的裂解
        5.4.3 乳蛋白的热损伤作用
        5.4.4 乳蛋白的糖基化修饰
    5.5 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氧化作用
        5.5.1 热诱导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氧化修饰
        5.5.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特异性氨基酸残基的氧化修饰
        5.5.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热损伤
        5.5.4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美拉德反应
    5.6 乳蛋白的非酶促裂解和蛋白质交联作用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及降解产物的抑菌性
    6.1 引言
    6.2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作用
        6.2.1 乳铁蛋白的热降解
        6.2.2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铁蛋白的降解
        6.2.3 热处理和贮藏过程中乳铁蛋白的抑菌性活性
    6.3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研究
        6.3.1 乳铁蛋白热稳定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6.3.2 乳铁蛋白热变性特征
    6.4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
        6.4.1 牛乳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制备
        6.4.2 不同铁饱和度乳铁蛋白的热稳定性
    6.5 热变性乳铁蛋白的结构及其抑菌活性
        6.5.1 远紫外圆二色谱分析
        6.5.2 凝胶电泳分析
        6.5.3 HPLC分析
        6.5.4 乳铁蛋白降解物的抑菌活性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田野调查
        (二)民族志书写
        (三)文献研究
        (四)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结构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一 青稞(???)之名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一 青作农耕
        二 秋收与储藏
        三 青作农耕工具
        四 青作农耕仪式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一 “硪塔”(?)——炒与磨
        二 糌粑种类
        三 糌粑的食用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第二节 糌粑“伴侣”
        一 酥油奶渣酸奶
        二 茶与酒
        三 蕨麻与糖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第三节 共食
        一 时间与空间
        二 “好吃”还是“好想”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一 器具分类
        二 象征特点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一 饮食与礼仪
        二 饮食禁忌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三 祭品及其象征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一 “桑什糌”(?)
        二 “切”(?)
        三 “朵玛”(?)
        四 “协玛”(?)
        五“夏卓”(?)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一 “苏”(?)
        二 “栗”(?)
        三 “朵”(?)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一“鲁卓”(?)
        二 “鲁朵”(?)
        三 “塔鲁”(?)
    第五节 加持食物
        一 尼其(?)
        二 “撮则”(?)
        三 “希喇”(?)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一 饮食行为
        二 饮食观念
        三 烹饪方式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一 主食变辅食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沙米蛋白和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食品原料性质的研究意义
        1.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2 淀粉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2 沙米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状况
        2.1 沙米的生物学特征
        2.2 沙米的产量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3 沙米的营养价值及综合利用
        3.1 沙米的营养价值
        3.2 沙米的开发利用进展
        3.3 沙米作为食品原料的潜力分析
    4 本研究的目及意义
    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主要研究内容
        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沙米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及分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米的结构与形态
        2.2 沙米主要化学组成含量及分布
        2.3 沙米麸皮和外胚乳中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2.4 麸皮和外胚乳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沙米麸皮和外胚乳蛋白的理化及功能性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米麸皮蛋白和外胚乳蛋白特点
        2.2 沙米麸皮蛋白和外胚乳蛋白SDS-PAGE电泳
        2.3 沙米麸皮蛋白和外胚乳蛋白热性质
        2.4 沙米麸皮蛋白和外胚乳蛋白表面疏水度
        2.5 沙米麸皮蛋白和外胚乳蛋白功能特性随pH的变化规律
        2.6 与大豆分离蛋白、鸡蛋蛋白的功能特性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沙米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米淀粉化学组成
        2.2 形态结构
        2.3 晶型及结晶度
        2.4 膨胀力和溶解度
        2.5 淀粉糊透明度和沉凝性
        2.6 淀粉糊黏度特性
        2.7 淀粉热性质
        2.8 流变特性
        2.9 凝胶特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沙米粉对曲奇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描述词的确立
        2.2 沙米添加量对曲奇品质的影响
        2.3 糖粉加量对甜度的影响
        2.4 黄油添加量对曲奇感官品质的影响
        2.5 沙米曲奇配方正交试验
        2.6 沙米曲奇的质量指标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的主要活性成分
    1.1 大豆蛋白
    1.2 大豆多肽
    1.3 大豆异黄酮
    1.4 大豆低聚糖
2 大豆其它活性成分
    2.1 大豆皂苷
    2.2 大豆磷脂
    2.3 大豆亚精胺
    2.4 其它
3 展望

(5)亚麻籽饼粕中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亚麻籽的分布和生态学特性
    1.3 亚麻籽的化学组成
        1.3.1 亚麻籽油
        1.3.2 亚麻籽蛋白
        1.3.3 木脂素
        1.3.4 亚麻胶
        1.3.5 抗营养因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亚麻籽及其饼粕中生氰糖苷的脱除方法
        1.4.2 亚麻籽蛋白的提取方法
        1.4.3 亚麻籽蛋白的理化性质
        1.4.4 亚麻籽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碱溶酸沉制备亚麻籽分离蛋白的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工艺流程及蛋白质提取步骤
        2.3.3 碱溶酸沉的单因素实验
        2.3.4 正交试验设计
        2.3.5 分析方法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2 碱溶酸沉提取工艺的优化
        2.4.3 亚麻籽分离蛋白的主要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干燥方式对亚麻籽分离蛋白结构的影响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蛋白质的制备
        3.3.2 微观结构的观察
        3.3.3 蛋白质体积密度的测定
        3.3.4 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
        3.3.5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3.3.6 二硫键、巯基含量的测定
        3.3.7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2 微观结构的观察
        3.4.3 体积密度的分析
        3.4.4 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分析
        3.4.5 表面疏水性的分析
        3.4.6 二硫键、巯基含量的分析
        3.4.7 SD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干燥方法对亚麻籽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原料与试剂
        4.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蛋白质的制备
        4.3.2 主要成分的测定
        4.3.3 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亚麻籽分离蛋白样品的基本成分
        4.4.2 两种干燥方式对亚麻籽分离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4.4.3 两种干燥方式对亚麻籽分离蛋白持水性的影响
        4.4.4 两种干燥方式对亚麻籽分离蛋白吸油性的影响
        4.4.5 两种干燥方式对亚麻籽分离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
        4.4.6 两种干燥方式对亚麻籽分离蛋白起泡性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醇洗法制备亚麻籽浓缩蛋白的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原料与试剂
        5.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醇洗蛋白制备的流程及工艺步骤
        5.3.2 正交试验设计
        5.3.3 功能性质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单因素实验结果
        5.4.2 正交试验优化
        5.4.3 功能性质的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亚麻籽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与仪器
        6.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6.2.2 试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蛋白质的制备
        6.3.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的测定
        6.3.3 抗营养因子的测定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蛋白质产品的基本成分
        6.4.2 蛋白质产品功能性质的对比
        6.4.3 抗营养因子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放牧家畜的采食
        1.2.2 放牧对草地的影响
        1.2.3 草地的放牧管理
        1.2.4 放牧家畜的营养
        1.2.5 放牧家畜的补饲
        1.2.6 松嫩草地放牧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地区的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点
    2.3 土壤特征
    2.4 植被类型及特征
    2.5 草地与农业资源利用
第3章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3.1 试验设计
    3.2 试验方法
    3.3 植被与土壤指标测定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结果分析
        3.5.1 草地现存量变化
        3.5.2 草地植物多样性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3 草地土壤水分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4 草地土壤容重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5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6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3.5.7 草地有机质对的放牧强度的响应
    3.6 讨论
        3.6.1 放牧强度对草地现存量的影响
        3.6.2 放牧强度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
        3.6.3 放牧强度与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关系
    3.7 小结
第4章 休牧制度对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方法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4.4.2 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特征
        4.4.3 草地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特征
        4.4.4 草地土有机质变化
    4.5 讨论
        4.5.1 休牧制度对草地现存量与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4.5.2 放牧对草地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绵羊采食行为空间特征与草地利用率变化
    5.1 试验设计
    5.2 试验方法
    5.3 指标测定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5 结果分析
        5.5.1 草地植物群落空间分布与绵羊采食轨迹特征
        5.5.2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5.5.3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率
        5.5.4 绵羊对牧草的利用
    5.6 讨论
        5.6.1 绵羊对草地空间的利用特征
        5.6.2 绵羊对草地的利用程度
    5.7 小结
第6章 绵羊营养平衡及生产性能
    6.1 试验设计
    6.2 试验方法
    6.3 指标测定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5 结果分析
        6.5.1 绵羊能量摄入的变化
        6.5.2 绵羊粗蛋白摄入的变化
        6.5.3 草地牧草矿物营养水平与绵羊对矿物营养的需求
        6.5.4 绵羊体重和日增重变化特征
        6.5.5 放牧强度对绵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6.5.6 放牧强度对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6.6 讨论
        6.6.1 绵羊能量、粗蛋白供需平衡
        6.6.2 绵羊矿物营养供需平衡
        6.6.3 放牧强度对绵羊生产性能的影响
    6.7 小结
第7章 冬季多样化粗饲料组合对绵羊的影响
    7.1 试验设计与方法
    7.2 指标测定
    7.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4 结果分析
        7.4.1 绵羊采食量变化特征
        7.4.2 绵羊粗饲料采食组成及营养
        7.4.3 绵羊日增重变化特征
    7.5 讨论
    7.6 小结
第8章 冬季盐生植物(碱蓬)对绵羊生理特征的影响
    8.1 试验设计与方法
    8.2 指标测定
    8.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4 结果分析
        8.4.1 羊草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8.4.2 绿豆秸秆中添加碱蓬对绵羊血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8.5 讨论
    8.6 小结
第9章 冬季放牧绵羊舍饲技术——饲料配方
    9.1 试验设计
    9.2 试验方法
    9.3 指标测定
    9.4 数据统计与分析
    9.5 结果分析
        9.5.1 饲料配方对绵羊体重的影响
        9.5.2 绵羊阶段性日增重变化特征
        9.5.3 绵羊平均日增重变化特征
        9.5.4 饲养成本分析
    9.6 讨论
    9.7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致谢

(7)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对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芸豆概述
        1.1.1 英国红芸豆的资源概况
        1.1.2 英国红芸豆的营养与功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芸豆蛋白质的制备
        1.2.2 抗氧化肽的研究
        1.2.3 抗氧化肽在食品中的应用
        1.2.4 DSC法评价抗氧化剂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1.3 选题背景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英国红芸豆蛋白质的提取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验方法
    2.2 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与分离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试验方法
    2.3 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对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试剂
        2.3.3 主要仪器设备
        2.3.4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英国红芸豆蛋白质的提取
        3.1.1 蛋白质溶液标准曲线
        3.1.2 pH值对英国红芸豆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1.3 料液比对英国红芸豆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1.4 浸提温度对英国红芸豆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1.5 浸提时间对英国红芸豆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3.1.6 提取英国红芸豆蛋白正交试验结果
        3.1.7 验证试验
    3.2 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的制备与分离
        3.2.1 不同蛋白酶酶解英国红芸豆蛋白的能力
        3.2.2 碱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研究
    3.3 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对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3.3.1 大豆油POV值的测定
        3.3.2 非等温线分析
        3.3.3 等温线分析
        3.3.4 大豆油的氧化动力学分析
        3.3.5 等温线分析与非等温线分析的相关性验证
4 讨论
    4.1 英国红芸豆蛋白质的提取
    4.2 碱性蛋白酶酶解英国红芸豆蛋白质的研究
    4.3 英国红芸豆抗氧化肽对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同豆类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豆类研究现状
        1.1.1 豆类主要营养成分
        1.1.2 豆类中的抗氧化组分
    1.2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选题意义
    1.3 拟解决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10 种豆类主要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组分分析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化学成分分析
        2.3.2 中性糖的测定
        2.3.3 脂肪酸的分析
        2.3.4 氨基酸的分析
        2.3.5 可溶性酚类化合物分析
        2.3.6 脂溶性植物化合物分析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不同豆子的化学组成
        2.5.2 不同豆子的中性糖组成
        2.5.3 不同豆子的脂肪酸组成
        2.5.4 不同豆子的氨基酸的组成
        2.5.5 可溶性酚类物质分析
        2.5.6 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的测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品种芸豆中主要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组分分析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
        3.2.2 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化学成分分析
        3.3.2 中性糖的测定
        3.3.3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分析
        3.3.4 脂肪酸的分析
        3.3.5 氨基酸的分析
        3.3.6 可溶性酚类物质测定
        3.3.7 脂溶性植物化学物的测定
    3.4 统计学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不同品种芸豆的化学组成
        3.5.2 不同品种芸豆中中性糖组成
        3.5.3 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
        3.5.4 不同品种芸豆的脂肪酸组成
        3.5.5 不同品种芸豆的氨基酸组成
        3.5.6 不同品种芸豆的生育酚组成
        3.5.7 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芸豆豆皮的花青素组成及抗氧化活性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
        4.2.2 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豆皮颜色的测定
        4.3.2 提取花青素
        4.3.3 花青素提取物水解
        4.3.4 UPLC-DAD-MS分析
        4.3.5 总原花青素含量测定
        4.3.6 总酚含量的测定
        4.3.7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4 统计学分析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芸豆豆皮的颜色测定
        4.5.2 芸豆中花色苷的鉴定
        4.5.3 芸豆豆皮的花青素含量
        4.5.4 芸豆豆皮中总酚和原花青素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黑龙江芸豆主栽品种蛋白质营养价值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黑龙江芸豆的资源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
        1.2.2 芸豆总蛋白质及分级蛋白质提取方法的研究
        1.2.3 活性肽生理功能
        1.2.4 抗氧化肽
        1.2.5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
        1.2.6 抗氧化肽分离纯化的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黑龙江芸豆主栽品种蛋白质营养价值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六种芸豆种子主要营养成份分析
        2.2.2 六种芸豆蛋白质的提取
        2.2.3 芸豆蛋白质等电点测定
        2.2.4 芸豆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2.2.5 芸豆蛋白质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2.2.6 芸豆蛋白质中氨基酸分析
        2.2.7 芸豆蛋白营养价值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芸豆中主要营养成份分析
        2.3.2 芸豆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2.3.3 芸豆蛋白质的提取率
        2.3.4 六种芸豆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2.3.5 芸豆蛋白质中各级蛋白的含量
        2.3.6 芸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
        2.3.7 芸豆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芸豆蛋白质抗氧化活性肽的制备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芸豆抗氧化肽的酶解工艺路线
        3.2.2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3.2.3 水解度的测定
        3.2.4 不同蛋白酶酶解芸豆蛋白
        3.2.5 蛋白酶最优条件的选择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蛋白酶酶解英国红芸豆蛋白的能力
        3.3.2 碱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红芸豆蛋白抗氧化活性肽的分离纯化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超滤分离
        4.2.2 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25凝胶柱层析分离
        4.2.3 芸豆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检测
        4.2.4 测定芸豆抗氧化肽的ACE抑制率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标准品的分离结果
        4.3.2 芸豆抗氧化肽分离结果
        4.3.3 芸豆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的检测结果
        4.3.4 芸豆抗氧化肽的ACE抑制率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黑龙江省新开发的食物资源浓缩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态乳热处理和贮藏对乳蛋白的稳定性及氧化作用研究[D]. 刘海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2]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3]沙米蛋白和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及应用[D]. 彭菁.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大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孙明明,王萍,李智媛,吕世翔,王冠,韩英鹏,李文滨. 大豆科学, 2018(06)
  • [5]亚麻籽饼粕中蛋白的提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D]. 孔慧广. 河南工业大学, 2018(11)
  • [6]松嫩草地绵羊放牧及舍饲方式[D]. 杨智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5)
  • [7]芸豆蛋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对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D]. 高嘉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7(08)
  • [8]不同豆类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组分研究[D]. 阚丽娇. 南昌大学, 2017(02)
  • [9]大豆素在猪养殖中应用[J]. 包淋斌. 江西饲料, 2016(05)
  • [10]黑龙江芸豆主栽品种蛋白质营养价值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肽的研究[D]. 韩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黑龙江省新开发粮食资源大豆浓缩蛋白的营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