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

一、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孙运娟[1](2021)在《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高频骑行路径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垚君[2](2021)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病害机理分析与治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梦莹[3](2021)在《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空前繁荣,大众旅游的新时代已经来临。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国家各部委密集地出台了许多政策性文件来促进研学旅游的发展。研学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成为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以及今后重点的发展方向。中东铁路是一条百年铁路,沿线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且极具研学旅游价值。做好中东铁路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的开发工作,将为黑龙江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研学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本文以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学旅游开发研究。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大量国内外研学旅游和中东铁路的研究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总结,界定研学旅游、中东铁路滨绥线、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框架。其次,查阅中东铁路滨绥线的史料,对从1898年开始修筑到1952年回归祖国的这段历史进行梳理,再通过实地调研,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7国家标准为指导,构建中东铁路滨绥线研学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体系。再次,结合理论指导及实地调研,揭示目前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着:开发思路战略不清晰、深度和导向性不够、地方重视程度不足、研学旅游人才不足、宣传不到位等深层次的原因。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开发策略:第一,在研学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坚持市场化的系统化的开发,保证全线“一盘棋”,统筹开发,深入推进;第二,加强研学旅游开发导向性,包括历史教育、文化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等导向;第三,地方政府也应建立配套的政策,给予部门协调、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扶持;第四,建立研学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合格的研学旅游人才;第五,加强中东铁路滨绥线研学旅游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以上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四条切实可行的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路线,供相关部门和企业参考借鉴。

司道光[4](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指出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巩长琦[5](2020)在《基于保护性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研究》文中指出铁路往往是通往近代化桥梁的标志,中东铁路的建设不仅是铁路的引进,也随之带来了铁路教育和铁路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的问题,经过本文对中东铁路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东铁路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对研究东北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由此引发对其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研究中东铁路的建筑价值是非常多的,包括历史人文价值、建筑技术价值、宗教艺术价值等等。目前中国保存的完整的工业遗产中中东铁路工业遗产是典型的代表,也是现在我们十分看重对其保护的意义所在。本文经过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东铁路修建的背景出发,介绍中东铁路建筑的各种风格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研究,最后介绍中东铁路建筑群功能转变的历程,对中东铁路建筑群有个完整的体系阐述,对认识中东铁路及中东铁路建筑群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中东铁路及中东铁路的建筑是在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时建造的,有一定的殖民特点,使中东东北的主权受到了侵犯,人民的尊严受到了侮辱,同时中东铁路也打开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接近世界的大门,促进了哈尔滨工商业和近代化的发展。因为中东铁路的建设由此兴起了20多个城市。由于每个时期统治者不同,它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也不同,总体而言,中东铁路受俄罗斯、伪满洲国、日本等国的影响比较多。中东铁路建筑的风格种类有许多,比较典型的是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俄罗斯风格建筑、日式风格建筑、伪满洲国风格建筑等。中东铁路的修建使哈尔滨的交通更加便利,俄国到哈尔滨的距离缩短,当然也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原因,有大量的俄侨迁入哈尔滨,他们的来到,带来了宗教和艺术,促进了哈尔滨文化建筑、医疗建筑、宗教建筑等发展,改变了哈尔滨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东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与世界接轨做了铺垫,由于各国文明的交融,促进了哈尔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并带来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使哈尔滨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魅力。中东铁路的修建带来了大量的人口,为哈尔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由于工人数量的增加,使哈尔滨更容易发动工人运动,争取自身的权利,为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开展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中东铁路除了对经济、产业、生活习惯、行政区划、人口的影响之外,还对建筑、艺术、文化、教育都产业了影响。哈尔滨中东铁路具有特色的建筑,包括了民用、工业、住宅、公共、文化等建筑。由于中东铁路的建筑历史悠久,许多建筑都面临着改造和重修的处境,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对中东铁路这块的保护和研究,最大的保护方法就是更新利用,在原有的功能上进行修改,在建筑功能转变的历程主要讲了圣索菲亚教堂、天主教波兰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红军街38号住宅、兆麟小学、教育书店、革命领袖纪念馆、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建筑物。

赵瑞[6](2020)在《基于模型静动力测试的悬索桥损伤诊断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梁是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命脉,也是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交通是否可以正常运转。由于桥梁结构与其他结构相比,不仅承担自重、预加应力等永久荷载,而且承担人群、车辆、风等变化较大的动态荷载和偶然荷载,所以其损伤是不可避免的。未被及时发现的损伤逐渐积累,萌生结构性能的劣化,极有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破坏并发生事故。因此,桥梁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悬索桥作为现代大跨桥梁的代表形式,因其优越的受力性能、较长的跨越距离、优美的结构形式被诸多大型工程所选用。但也存在结构形式复杂、构件多样、在各种因素及各类荷载的作用下容易产生损伤的缺点,所以对于悬索桥结构的损伤诊断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建立了一座1:100的悬索桥试验模型进行静动力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挠度、应变、频率等基础数据并与有限元模型对比后修正有限元模型保证其准确性,然后以等效应变法对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损伤,采集不同损伤数据,以多种方法对其损伤类型、损伤程度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调研国内外大跨度悬索桥资料,参考已有桥梁试验模型设计经验,设计并建立一座可模拟各类损伤的悬索桥模型,所有构件均采用钢材制作,满足构件可拆卸、可替换、模型可模拟各种损伤工况、经济性好等条件,并以模型为载体进行损伤识别试验。(2)模型静动力试验。设计试验模型静动力荷载试验方案,安装各类传感器采集试验数据。在无损状态下完成主梁恒载试验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对比分析。其次调整模型至未加载状态,并对主梁、吊杆进行不同程度的损伤,重复恒载过程,观察分析试验模型静力响应,完成静力损伤诊断。(3)提出Winger-Vill(简称WVD)交叉项在损伤识别中的应用,借助MATLAB设计时频分析程序,利用ANSYS建立悬臂梁、简支梁两种不同边界的梁式结构有限元模型进行移动质量和冲击的加载,采集各个测点的加速度数据进行分析,验证WVD交叉项可以识别结构损伤。(4)根据静力实测数据修正悬索桥有限元模型,并以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对象,设计主梁、主缆、吊杆损伤工况,对模型予以一定激励,采集各测点加速度数据,通过设定阈值筛选交叉项能量分布,对比试验模型在有损和无损状态下的交叉项幅值,结果表明WVD交叉项可以较为明确的识别悬索桥结构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

曲蒙[7](2019)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东铁路建筑遗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热点。然而,纵观当前对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大多数只针对某一方面,缺乏将整个铁路附属遗产相互关联、统一为整体的系统性研究。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跳出传统保护思路,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城镇和遗产廊道整合至同一体系内,增强中东铁路文化遗产完整性;另一方面突破以往分析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组构理论,构建针对于遗产区域格局特征和空间演化过程的量化模型以及针对中东铁路遗产地的分类评级模型,并对各项遗产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为例,重新解读概念意义和特征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遗产地斑块-遗产廊道-城镇基质”的研究思路。同时,借鉴景观生态学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景观指数浓缩景观特征信息,将其中反应斑块结构特征和内部物种特征的指数提取并引至遗产保护中,结合空间组构理论,建立空间量化模型,解读该模型在研究遗产区域空间演化机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具体量化干线遗产地空间特征奠定基础。继而,将该研究思路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相融合,从景观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该遗产体系的形成背景、分布规律、发展特征,解读中东铁路时期各遗产地斑块的布局模式和肌理形态,揭示其在遗产廊道内所承担的历史功能和风貌特点,据此分析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下,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受铁路工业促发而形成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空间地域特征及其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其次,将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样本导入分析模型,对遗产地斑块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量化研究,对比其在中东铁路时期与当前时期的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导致改变的诱因,揭示其空间特征和遗产分布特征。与此同时,将遗产地斑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地图导入模型,模拟遗产地斑块在城镇基质中的时空演进过程,揭示其与城镇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遗产地空间目前在城镇基质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分析,将模型中能够高度概括上述特征的量化指标提取出来,并结合其他针对遗产本体品质的指标,归纳、总结、建立针对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的分类评级模型。该模型从遗产地斑块的形状特征、遗产地斑块的空间异质性以及遗产地斑块与周边基质的关系三方面评价。根据结果为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划分等级,通过对每一级别遗产地特征的聚类分析,揭示遗产区域在遗产廊道内的保护现状和存在价值,并为后续遗产廊道划分价值区段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本文从遗产廊道、遗产地斑块和城镇基质三个层面对中东铁路干线遗产进行景观生态学保护策略的探索。遗产廊道层面提出将所有遗产元素关联重构,在整合遗产要素的同时,融合沿线景观,通过分类评级系统重估遗产廊道价值区段。遗产地斑块层面注重历史信息的传递和山水格局的稳定度以及优势度保持,提出相应措施以提升遗产地的空间品质。城镇基质层面注重调整历史空间当前角色,使其更加适应当代历史城镇发展,并适当进行良性干扰以达到遗产地斑块与城镇基质的动态性可持续发展。

张家浩[8](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姚宁[9](2016)在《大顶子山水库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文中指出本文客观的评估大顶子山水库生态系统的价值,对大顶子山水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使用条件价值法、生态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成果参照法等方法,对大顶子山水库的物质生产、调蓄洪水、涵养水源、水质净化、休闲旅游、生物栖息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得出大顶子山水库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48.3775亿元,是哈尔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1%。其中调蓄洪水的价值最大(23.74亿元),占大顶子山水库生态系统总价值的49.07%;其次是蓄水价值功能价值(17.76亿元),占大顶子山水库生态系统总价值的36.71%。大顶子山水库的服务功能以调蓄洪水、供水蓄水位主;发电和保证航运等功能为辅。计算其服务功能价值将有利于哈尔滨市生态经济账户的建立,为松花江梯级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沈悦[10](2014)在《东省铁路研究(1897-19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省铁路是沙皇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后,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和经营的一条铁路。关于东省铁路初建时期的历史,特别是铁路勘测和施工过程,以及铁路早期运营情况,在我国学术界尚鲜见系统研究。本论文使用独有的俄文史料文献,具体研究了1897年到1913年东省铁路初建时期的状况。重点研究铁路的勘测和建设情况、铁路正式通车十年内的运营情况,以及铁路附属地管理情况。力求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当时的历史。

二、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3)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旅游整体发展形势
        二、旅游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三、研学旅游的价值受到重视
        四、中东铁路滨绥线具有极高的研学旅游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研学旅游研究现状
        二、中东铁路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学旅游
        二、中东铁路滨绥线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大思政”育人理念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三、体验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学旅游视角下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第一节 中东铁路滨绥线修建历史
        一、沙俄统治时期(1898-1917 年)
        二、国际共管、中苏暂管时期(1918-1924 年)
        三、中苏共管时期(1924-1935 年)
        四、伪满统治时期(1935-1945 年)
        五、中长铁路时期(1945-1952 年)
    第二节 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体系
        一、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
        二、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分类
        三、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调查梳理
        四、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资源体系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开发现状与问题
        一、研学旅游开发程度严重不足
        二、研学旅游形式比较单一
        三、没有形成完整的研学旅游开发模式
        四、研学旅游相关人才严重缺乏
        五、研学旅游形象较为模糊
    第二节 问题原因分析
        一、研学旅游开发思路和战略不清晰
        二、研学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且导向性不强
        三、地方政府部门对研学旅游重视程度较低
        四、研学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不足
        五、研学旅游的宣传推广不到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研学旅游开发策略与路线设计
    第一节 开发策略
        一、坚持研学旅游品牌化、系统化开发
        二、加强研学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导向性
        三、地方政府部门加强对研学旅游的重视与管理
        四、注重研学旅游人才培养
        五、加强研学旅游宣传和推广工作
    第二节 路线设计
        一、哈尔滨中央大街及附近区域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二、哈尔滨大直街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三、横道河子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四、绥芬河中东铁路研学旅游路线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2.2.1 前期施工准备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2.3.1 客观影响因素
        2.3.2 主观语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4.1.1 墙体构筑技术
        4.1.2 楼面构筑技术
        4.1.3 屋架构筑技术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5.1.1 壁炉采暖技术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保护性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成因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现状
        (二)国外现状
    二、课题主要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及保护性的理论
    一、中东铁路的概述
        (一)中东铁路的发展状况
        (二)中东铁路的影响和作用
    二、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的理论
    三、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的保护性价值
        (一)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及保护性的现状
        (二)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三)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的保护措施
        (四)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及保护性的价值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基于保护性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体系
    一、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的分类
    二、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的风格
        (一)中东铁路建筑新艺术风格
        (二)折衷主义风格建筑设计研究
        (三)俄罗斯风格建筑设计研究
        (四)日式风格建筑设计研究
        (五)伪满洲国风格建筑研究
    三、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的特征及影响
        (一)新艺术风格建筑的特征及影响
        (二)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特征及影响
        (三)俄罗斯风格建筑的特征及影响
        (四)日式风格建筑的特征及影响
        (五)伪满洲国风格建筑的特征及影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基于保护性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研究
    一、建筑实用功能的概念
    二、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分区
        (一)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
        (二)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与文化建筑
    三、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转变及利用
        (一)自然的利用
        (二)社会的利用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案例分析
    一、圣索菲亚教堂
    二、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
    三、红军街38号住宅
    四、兆麟小学
    五、革命领袖纪念馆
    六、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模型静动力测试的悬索桥损伤诊断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1.3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1.3.1 基于结构静力参数的损伤识别
        1.3.2 基于结构动力参数的损伤识别
        1.3.3 基于新兴智能算法的损伤识别
        1.3.4 基于模型修正的损伤识别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试验模型设计制作与安装
    2.1 悬索桥简介
    2.2 桥梁结构试验模型研究现状
    2.3 试验模型设计
        2.3.1 模型相似分析
        2.3.2 模型整体与局部设计
    2.4 试验模型加工安装
        2.4.1 模型制作
        2.4.2 模型安装
    2.5 本章小结
3 试验模型的静动力加载测试分析
    3.1 概述
    3.2 试验模型静动力测试系统设计
        3.2.1 主要试验内容
        3.2.2 测试系统数据采集流程介绍
        3.2.3 传感器的选择
        3.2.4 试验模型中重要构件的编号
    3.3 试验模型静动载测试下无损与损伤分析
        3.3.1 试验工况
        3.3.2 主梁各控制截面挠度值测试
        3.3.3 吊索拉力值测试
        3.3.4 主梁应变测试
        3.3.5 固有频率测试
        3.3.6 试验模型静动力加载有无损分析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悬索桥试验模型数值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小
        4.1.1 单元的性质与选择
        4.1.2 空间有限元模型建立
    4.2 有限元模型修正
    4.3 有限元模型的试算分析
        4.3.1 主梁挠度计算值
        4.3.2 吊索拉力计算值
        4.3.3 主梁应变计算值
        4.3.4 固有频率计算值
    4.4 本章小结
5 WVD交叉项损伤识别方法阐述与有限元梁结构损伤试验验证
    5.1 时频分析方法概述
        5.1.1 线性时频分析
        5.1.2 双线性时频分析
    5.2 WVD交叉项的产生与提取
        5.2.1 交叉项的产生
        5.2.2 算例说明
        5.2.3 交叉项的提取
    5.3 WVD交叉项在有限元梁式结构模型损伤中的试验验证
        5.3.1 悬臂梁有限元模型在激励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5.3.2 悬臂梁有限元模型在移动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5.3.3 简支梁有限元模型在激励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5.3.4 简支梁有限元模型在移动荷载下损伤识别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WVD交叉项在悬索桥有限元模型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6.1 桥梁有限元模型模拟损伤类型
    6.2 吊索损伤识别研究
        6.2.1 试验工况设计
        6.2.2 试验测试与分析
    6.3 主梁损伤识别研究
        6.3.1 试验工况设计
        6.3.2 试验测试与分析
    6.4 主缆损伤识别研究
        6.4.1 试验工况设计
        6.4.2 试验测试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内容简述
    1.3 研究综述
        1.3.1 中东铁路与干线城镇的研究
        1.3.2 景观生态学与遗产保护的研究
        1.3.3 空间分析法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1.3.4 遗产地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景观生态学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 景观的结构层级和功能特征与遗产保护
        2.1.1 景观结构层级与遗产保护
        2.1.2 景观功能特征与遗产保护
    2.2 斑块和廊道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2.1 斑块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2.2 廊道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3 空间量化模型与遗产保护
        2.3.1 景观指数与空间量化
        2.3.2 其他模型与空间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观生态学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
    3.1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的形成
        3.1.1 中东铁路的起源与概况
        3.1.2 遗产地斑块的分布特点
        3.1.3 遗产廊道的内涵
    3.2 遗产地斑块的初始格局
        3.2.1 总体格局
        3.2.2 功能组群格局
    3.3 遗产地斑块在廊道内的历史职能与特色
        3.3.1 度假休闲职能
        3.3.2 工商业及商品集散职能
        3.3.3 资源开采职能
        3.3.4 军事防御职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的格局变化与时空演进
    4.1 量化模型与研究范围
        4.1.1 量化指标的选择
        4.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4.2 斑块空间发展的演进形态
        4.2.1 中东铁路时期斑块空间形态
        4.2.2 斑块格局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4.2.3 当前时期斑块空间的构型特征
    4.3 斑块与基质的空间关系量化
        4.3.1 轴线模型的生成
        4.3.2 中东铁路时期斑块空间的组织机制
        4.3.3 当前时期斑块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在廊道中的分类评级
    5.1 依据遗产地斑块特征选取指标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建立层次结构
        5.1.3 评价因子释义
    5.2 依据专家系统确定权重
        5.2.1 确定权重原则与方法
        5.2.2 建立评分标准
    5.3 评级系统在遗产廊道中的应用
        5.3.1 分类评级系统的优势体现
        5.3.2 遗产地斑块在廊道内的等级划分
        5.3.3 依据等级聚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的景观生态学保护策略
    6.1 廊道遗产的结构性完善
        6.1.1 遗产要素的关联整合
        6.1.2 沿线景观的动态融合
        6.1.3 主体区段的价值重估
    6.2 斑块品质的系统性提升
        6.2.1 历史信息传播的延续性与无阻抑流通
        6.2.2 山水格局的稳定性与优势度保持
        6.2.3 自然生态的系统性恢复与景观重塑
    6.3 基质景观的动态性发展
        6.3.1 历史空间的角色适应与定位调整
        6.3.2 边界空间的协调过渡与过滤渗透
        6.3.3 历史城镇的整体调控与良性干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评级系统专家问卷
附录2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评级系统权重计算
附录3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空间句法分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9)大顶子山水库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2.2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概念与相关方法
        1.5.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
        1.5.2 价值评估方法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大顶子山水库库区概况
    2.2 大顶子山水库库区植被
    2.3 大顶子山水库库区水文
    2.4 旅游业
    2.5 交通运输
        2.5.1 陆路交通
        2.5.2 水路运输
第3章大顶子山水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大顶子山水库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大顶子山水库评价指标体系
        3.2.1 大顶子山水库直接产出
        3.2.2 大顶子山水库间接产出价值
第4章大顶子山水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4.0 数据来源
    4.1 大顶子山直接产出
        4.1.1 水产品产出
        4.1.2 农产品产出
        4.1.3 大顶子山水库能源产出
        4.1.4 大顶子山水库旅游产出
        4.1.5 大顶子山水库航运产出
    4.2 大顶子山水库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接产出
        4.2.1 大顶子山水库调蓄洪水
        4.2.2 大顶子山水库陆路交通产出
        4.2.3 大顶子山水库供水与蓄水价值
        4.2.4 大顶子山水库的水质净化价值
        4.2.5 大顶子山水库林地价值
        4.2.6 生态栖息地
    4.3 评估结果分析
第5章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省铁路研究(1897-1913)(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状况
    三、原始资料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五、论文的创新
    六、论文的难点与不足
第1章 东省铁路的建设
    1.1 东省铁路的勘测
        1.1.1 勘测准备
        1.1.2 各地段的勘测
        1.1.3 铁路干线东端走向的确定
        1.1.4 勘测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2 东省铁路的施工
        1.2.1 筑路工区的划分
        1.2.2 施工计划与技术规程
        1.2.3 施工准备
        1.2.4 工程局迁至哈尔滨
        1.2.5 主要工区施工进展
        1.2.6 主要桥梁的建造
    1.3 铁路枢纽哈尔滨的建设
        1.3.1 老哈尔滨的建设
        1.3.2 埠头区的建设
        1.3.3 新市街的建设
    1.4 大连市和大连港的建设
        1.4.1 商港位置的选择
        1.4.2 市区和港口的建设
        1.4.3 东省铁路公司海运局的设立
    1.5 义和团运动与筑路中断
        1.5.1 义和团运动前的施工进展
        1.5.2 沿线义和团的抗俄斗争
    1.6 小结
第2章 东省铁路的运营
    2.1 东省铁路移交
        2.1.1 东省铁路管理局
        2.1.2 东省铁路管理局的任务
        2.1.3 东省铁路投入运营
    2.2 日俄战争时期的东省铁路
        2.2.1 日俄战争时期东省铁路的作用
        2.2.2 铁路状态与军需协调
        2.2.3 8 月 20 日前的东省铁路
        2.2.4 撤离辽阳期间的东省铁路南部支线
        2.2.5 1904 年末的东省铁路
        2.2.6 奉天战役前后的东省铁路
    2.3 日俄战争后东省铁路的运营
        2.3.1 提高运营能力的措施
        2.3.2 财务状况
        2.3.3 货运和客运情况
        2.3.4 邮电通讯情况
        2.3.5 河运情况
        2.3.6 移民情况
    2.4 小结
第3章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管理
    3.1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行政管理
        3.1.1 民政机构
        3.1.2 自治活动
    3.2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司法制度
        3.2.1 法院
        3.2.2 交涉局
    3.3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保卫机制
        3.3.1 铁路护路部队
        3.3.2 外阿穆尔铁路旅
        3.3.3 警察
    3.4 东省铁路附属地的文化卫生
        3.4.1 教育
        3.4.2 宗教
        3.4.3 卫生
    3.5 东省铁路公司同中方签署合同与协定的执行情况
        3.5.1 地亩征用合同
        3.5.2 森林租让合同
        3.5.3 煤斤开采合同
        3.5.4 电报合同
        3.5.5 邮政合同
        3.5.6 税关协定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相关条约与合同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放数据的城市高频骑行路径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D]. 孙运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桥病害机理分析与治理方法研究[D]. 刘垚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中东铁路滨绥线历史文化资源研学旅游开发研究[D]. 李梦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保护性的哈尔滨中东铁路建筑实用功能研究[D]. 巩长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模型静动力测试的悬索桥损伤诊断模拟研究[D]. 赵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D]. 曲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9]大顶子山水库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 姚宁. 黑龙江大学, 2016(06)
  • [10]东省铁路研究(1897-1913)[D]. 沈悦. 吉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哈尔滨松花江大桥价值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