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SLANE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与分析

TOPSLANE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与分析

一、TOPSLANE(拓能)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研究表明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菅影超[2](2020)在《基于MRI生成伪CT的预测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方法之一,其主要利用放射线杀死肿瘤,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放射治疗从最初的全身放射治疗到适形放射治疗,再发展到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IGRT依据图像克服因摆位和肿瘤移动所造成的误差,目前,计算机断层成像(CT)作为放射治疗过程中的基准图像,医生可以根据其勾画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以及危及器官(OAR)。还可以根据CT得到组织的电子密度值(ED),用于后期的剂量计算。虽然CT的图像质量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快捷,但是其低对比度密度分辨率较低,从而限制了肿瘤的轮廓信息,患者还会受到电离辐射。相比CT,磁共振成像(MRI)不仅提供了优越的软组织对比度,而且拥有多种序列图像,医生可根据不同的序列图像对各组织或器官进行区分,常与CT共同应用于放射治疗,主要用于靶区与OAR的勾画。考虑到CT电离辐射影响患者健康、同时扫描两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两者配准融合过程引入误差等弊端,仅使用MRI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MRI与ED无关,不能直接用于后期的剂量计算以及基于X光的患者定位,需要应用相关算法根据MRI获得电子密度信息或者HU值,即生成伪CT(pCT)。近年来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基于MRI的CT图像的转换,比如基于组织分割法、基于图谱法、2D深度卷积神经网络(2D-DCNN)。组织分割的方法比较费时费力,而且在空气与骨骼的连接处误差较大。基于图谱的方法虽然相对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但是存在较大部分的骨骼与空气的误转换问题,并且该方法对配准的要求较高。2D-DCNN将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结合,采用端到端的学习方式,依据训练模型预测结果,虽然该方法提高了骨骼与空气处的误差,但是其只应用了图像的层内特征,从而造成预测结果有较严重的误转换问题,而且还存在较严重的伪影,所以需要进一步改善。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级联的网络(CNN-LSTM)和基于3D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3D-DCNN),将图像层与层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CNN-LSTM将CNN与循环神经网络(RNN)级联,CNN部分采用U-net网络的下采样层,通过多个3ⅹ3的卷积核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卷积之后的池化层起到二次提取特征的作用,获得具有空间不变性的特征。几次反复卷积池化处理,将输出作为RNN的输入,由于常规的RNN无法很好的处理信息长期依赖问题,我们采用LSTM提取相邻图像层之间的信息。采用MAE作为损失函数,对所得误差应用Adam随机优化函数进行反向传播,进一步对参数优化处理,直至获得最小预测误差。基于3D网络模型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3D数据端到端的映射函数,主要分为上采样和下采样。上采样主要是采用多次卷积层、池化层轮替的网络结构学习MRI和CT之间的关系;下采样主要采用反卷积、反池化操作进行逆运算。卷积过程中的上万个乃至上百万个参数主要用来提取特征,比如边缘、线条、角落,随着卷积层层数的增加,所提取的特征也越来越高级,但是这并不代表越多的卷积层就会有助于网络的训练,它还受到卷积核的大小和特征面数目的影响。在训练过程中,这些参数随着预测误差不断优化,本文使用MAE度量网络的输出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使用Adam优化函数进行参数的优化处理,直到获得最小误差。一旦模型训练完成,就会依据学习的参数进行结果的预测。本研究采集了13例Cyber Knife治疗的头部脑瘤患者的CT与MRI数据,通过回顾性离线分析,对基于组织分割法、基于图谱法、2D-DCNN、CNN-LSTM、3D-DCNN五种预测算法进行对照比较。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CNN-LSTM和3D-DCNN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配准误差、结构相似度(SSIM)和骨骼的DSC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其中3D-DCNN算法的准确性与鲁棒性都优于其他方法,能更准确的得到pCT。

NationalCancerCenter/NationalCancerQualityControlCenter[3](2020)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指南》文中指出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进入精准放疗时代。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为放疗的主要设备,能否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使之可靠运行,是保证放疗精确实施的先决条件。本指南为国内医疗机构制定本单位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控方法提供指导,范围涵盖机械性能、安全联锁、剂量学性能、图像引导、特殊照射等多方面内容。在制定指南时,以已发布的国内外相关标准为依据,旨在将国内各机构的质控项目统一化。使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的医疗机构应配备相应的质控人员,建议每台加速器至少配1名医学物理师。对于日检项目,由技师或医学物理师完成;对于月检及年检项目,由医学物理师完成。参加质控的人员须持证上岗并经过完善培训,测量结果由高年资医学物理师审核并存档。

刘锐锋[4](2020)在《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及多线束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世界范围及我国恶性肿瘤的第1位,造成严重的医疗卫生负担;靶向治疗为驱动基因阳性不可手术NSCLC的主要系统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最佳联合治疗策略尚不明确,放疗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与单独EGFR-TKI比较的临床获益尚存争议。以上问题目前均尚未发现系统性的研究报告。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全面检索世界范围内关于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Thoracic Radiotherapy,TRT)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明确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治疗N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比较真实世界中单独应用埃克替尼与埃克替尼联合胸部病灶放疗治疗的III/IV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EGFR突变阳性的NSCLC的临床疗效差异。论文第三部分针对EGFR-TKI应用中不可避免出现获得性耐药的临床问题,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索不同剂量碳离子束和X射线辐照两种EGFR突变细胞株PC-9(19 DEL)和H1975(21外显子L858R和20外显子T790M双突变)的辐射生物学差异,为不同LET射线在不同EGFR突变状态NSCLC中的应用及利用多线束克服EGFR-TKI耐药提供基础理论依据。通过本系列研究的开展,以期为不可手术NSCLC的综合治疗提供较为全面的研究证据。方法(1)循证医学研究:采用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的方式,分别检索外文数据库: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CENTRIAL),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全面收集中英文发表的关于EGFR-TKI联合TRT或化放疗(Chemo-radiotherapy,CRT)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合并,对该类患者的疾病缓解率(Response rate,RR)、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安全性结局进行全面评价,为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这种治疗模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首次采用埃克替尼联合TRT或单独埃克替尼治疗的EGFR突变阳性的III/IV期或术后复发转移的NSCLC患者,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均衡匹配后,比较两种治疗模式在胸部原发灶RR、PFS、OS、埃克替尼耐药时间及毒副反应发生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各临床因素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疾病缓解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复发转移模式的差异,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估计两组PFS和OS方面的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OS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体外细胞实验:体外培养两种EGFR突变细胞株PC-9和H1975,选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进行实验,利用等同剂量的碳离子束和X射线进行辐照后,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生存分数(Survival fraction,SF)、拟合细胞存活曲线,观察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提取乏氧诱导因子-1a(Hypoxic induction factor-1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检测VEGF和HIF-1α蛋白的表达。获得数据采用SPSS17.0和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SF比较采用t检验;细胞周期阻滞、凋亡率及HIF-1α、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检验水准a=0.05。结果(1)循证医学研究中,共有16项前瞻性单臂研究和14项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被纳入进行Meta分析。12项单臂研究(包括446例患者)报告了TRT联合EGFR-TKI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知的NSCLC的RR和生存结果,其中CR、PR、SD和PD分别为0.06(95%CI 0.03-0.09)、0.44(95%CI 0.38-0.49)、0.29(95%CI 0.24-0.34)和0.15(95%CI 0.11-0.19),1年和2年OS分别为0.52(95%CI0.44-0.60)和0.26(95%CI 0.18-0.33)。4项单臂研究(182例患者)报告了CRT联合EGFR-TKI治疗EGFR基因状态未知NSCLC的RR和生存结果,其中CR、PR、SD和PD分别为0.12(95%CI 0.02-0.22)、0.41(95%CI 0.27-0.55)、0.31(95%CI 0.16-0.46)和0.14(95%CI 0.01-0.30,),1年和2年OS分别为0.83(95%CI0.71-0.94)和0.67(95%CI 0.54-0.81)。TRT或CRT联合EGFR-TKI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7项临床对照研究(包括695例患者)报道了TRT+TKI vs.单药TKI治疗EGFR突变型NSCLC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疾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95%CI)和p值分别为[1.69(1.44-1.98),p<0.00001]和[1.35(1.25–1.46,p<0.00001],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优于单独TKI组;生存率方面,1年和2年OS合并效应量的RR(95%CI)和p值分别为[1.22(1.06-1.41),p=0.007]和[1.56(1.09-2.23),p=0.02],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优于单独TKI组;安全性方面,间质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功异常方面两组间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均高于单独TKI组。7项研究(包括493例患者)报道了TRT+TKI vs.TRT的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ORR和DCR的RR(95%CI)和p值分别为[1.40(1.22-1.61),p<0.00001]和[1.13(1.05-1.21,p=0.0007],生存率方面,1年和2年OS的RR(95%CI)和p值分别为[1.42(1.16-1.74),p=0.0006]和[1.71(1.15-2.54),p=0.008],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优于单独TRT组;安全性方面,皮疹和腹泻方面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RT+TKI组均高于单独TRT组。(2)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共纳入56例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其中埃克替尼+TRT组28例,单独埃克替尼组28例。两组比较,近期疗效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ORR方面埃克替尼+TRT组显着优于单独埃克替尼组(p=0.019);生存情况方面,1、2年PFS和1年OS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OS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为0.032,中位OS为40.8月vs.25.7月,中位PFS为20.3月vs.13.3月,埃克替尼+TRT组均优于单独埃克替尼组;亚组分析显示,ECOG 2分(HR0.43,95%CI 0.03-0.79)、腺癌(HR 0.44,95%CI 0.02-0.81)、EGFR 19 DEL突变(HR 0.43,95%CI 0.08-0.93)和入组前进行化疗(HR 0.65,95%CI 0.15-0.97)亚组中埃克替尼+TRT组获益更明显;多因素分析显示,埃克替尼耐药时间及总应用时间与PFS和OS均成正相关(p=0.000),患者近期疗效与患者PFS和OS也密切相关(p=0.000)。毒副反应方面,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埃克替尼+TRT组高于单独埃克替尼组;而埃克替尼药物相关的皮疹、腹泻、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外细胞实验中,碳离子照射对两种细胞存活抑制较X射线均明显,存活分数明显下降;同等剂量下,碳离子束照射对PC-9细胞存活分数的影响更大,剂量越大,与H1975细胞的差值就越大;但在X射线照射组,两种细胞在不同剂量下存活分数较为相似,说明两种细胞对X射线的辐射敏感性较为一致;细胞存活曲线拟合的碳离子相对于X射线对PC-9和H1975细胞的RBE值分别为2.86和1.85。细胞辐照后24h检测凋亡率,碳离子较X射线辐照所致两种细胞的凋亡更加显着,且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这种差异更加显着。PC-9和H1975细胞凋亡率进行比较,无论是1、2、4Gy同等剂量的X射线或碳离子辐照,PC-9细胞均显示出较H1975细胞更高的凋亡率,特别是PC-9细胞经碳离子辐照后其凋亡率最高,说明碳离子辐照会导致PC-9细胞更高的凋亡率,且随剂量的增大,这种差异更加显着。细胞周期阻滞方面,无论是碳离子还是X射线均对PC-9和H1975细胞S期影响不明显,辐照主要改变G1期和G2/M期的再分布,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碳离子对PC-9和H1975细胞在1、2、4Gy剂量组与0Gy对照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X射线仅在2、4Gy单次较大剂量辐照下才显示出G2/M期阻滞效应,两种细胞之间比较在各剂量组中均无明显差异。RT-PCR结果显示,PC-9和H1975细胞中HIF-1αmRNA水平在碳离子和X射线各剂量组中下降均不明显,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碳离子和X射线在各个剂量组下进行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碳离子对PC-9和H1975细胞中VEGF mRNA的水平有一定下调作用,在4 Gy剂量组下调结果最为显着,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对H1975细胞作用更为明显,但X射线却无明显下调作用;两种细胞之间进行比较,碳离子在4Gy剂量组下对H1975细胞中VEGF mRNA水平的下调作用较PC-9细胞更为显着,且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WB检测两种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与0Gy对照组比较,无论碳离子和X射线,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种细胞中各剂量组变化均不明显,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两种射线对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碳离子辐照下两种细胞在2、4 Gy剂量组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辐照下仅在4Gy剂量组与0Gy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离子辐照下,H1975细胞VEGF蛋白的下降较PC-9细胞更为显着,特别是在2、4 Gy剂量组,二者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当前有限研究证据表明,与其他治疗手段比较,如单独TKI、单独TRT、CRT或最佳方案的化疗,TRT联合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能显着提高近期疾病缓解率,同时改善生存率,甚至对于EGFR基因突变状态未知的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和生存获益,且未增加TKI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发生。(2)埃克替尼联合胸部放疗与单独埃克替尼比较在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NSCLC中,提高了肺部原发灶的近期缓解率,改善了总生存期,但增加了放疗相关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特征个体化选择,并密切关注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3)对于不同EGFR突变型NSCLC细胞株,PC-9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在碳离子及大剂量X射线辐照下较H1975更高;碳离子相对于X射线,具有更高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同等剂量下具有显着降低细胞克隆存活率、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促进G2/M期阻滞等效应,而且碳离子具有显着下调H1975细胞中VEGF水平的作用,提示碳离子可能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水平而逆转EGFR-TKI耐药、改善肿瘤化疗敏感性。

孙良超[5](2019)在《新型可注射性NBCA及碘化油基准标记物用于食管癌放疗边界确认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食管癌同步放化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而准确确定和追踪食管癌病灶范围是精准放疗的前提。现有的检查手段在确定和追踪食管癌靶区方面精确性不够,特别是在头脚方向的病灶长度的确定,阻碍了食管癌精准放疗的开展。本课题通过临床前研究,确定作为基准标记物的最佳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并对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碘化油混合物作为新型基准标记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1.利用小鼠皮下植入基准标记物模型,在小鼠皮下注射4种配比(1:1~0.1ml,1:1~0.15ml,1:3~0.1ml,1:3~0.15ml)的NBCA联合碘化油混合物,利用注射过程中和注射后7周内小鼠局部和全身性异常反应、标记物表面皮肤状态得分、体重等,监测近期和远期不良反应;利用植入后每周行CT扫描,获得标记物CT值及标记物体积随时间变化信息,并分析其代谢降解特点。2.通过将不同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的混合物(1:1~0.1ml,1:1~0.15ml,1:3~0.1ml,1:30.15ml)注入皮下组织内,在第1、2、3、5、7周固定时间点取基准标记物周围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获取标记物刺激皮下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信息。借助CD68和Ly6G单克隆抗体标记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研究不同配置不同时间点的密度变化。3.根据前两部的研究结果,综合比较不同配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视性指标,确定最佳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根据国家标准设计实验,验证新型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果:1.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NBCA联合碘化油在小鼠皮下注射,所有组合中无明显并发症及严重毒性反应。(2)NBCA联合碘化油植入小鼠后,总体趋势是随着时间进展,标记物表面皮肤黏膜会很快恢复正常。2.NBCA联合碘化油具有持续显影能力。(1)连续7周,能持续显影的合格率为42/48,87.5%。3.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能清晰显像。除1:3-0.1ml配置外,其余配置均标记成像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可清晰辨认,均无伪影。4.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小鼠黏膜刺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局部的急性炎症反应期,是机体的一种局限性的正常修复防御机制。5.NBCA联合碘化油基准定位功能受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的影响。(1)当注射比例为1:1时,0.1ml注射体积比0.15ml低体重1.98g,p<0.001。(2)当注射体积为0.15ml时,1:1的注射比例会比1:3的注射比例抑制体重2.08g,p<0.001。(3)通过对照组对比发现,除1:3-0.15ml外,其余三组配置均抑制小鼠生长。(4)皮肤状态受时间和混合比例交互影响,注射后5周前,1:1的注射比例对皮肤的刺激优于1:3,p值均小于0.05。(5)不同配置组显影率不同,1:1-0.1ml,11/12;1:1-0.15ml,12/12;1:3-0.1ml,8/12;1:3-0.15ml,11/12。(6)1:1的混合比例产生的显影体积大于1:3,均p<0.05,且差值逐渐变大;1:3体积的下降速度更大。(7)0.1ml产生的体积平均比0.15m小0.79 cm3,P=0.001。(8)随着时间推移,1:1比1:3产生的CT值更高,p=0.039。(9)所有标记物的中性粒细胞在第3周开始降到最低水平;而巨噬细胞从第3周开始增速变大,第7周时最高。6.急性全身毒性反应、细胞毒性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皮下植入反应的检测结果,新型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视性。基础实验表明混合比例为1:3,注射体积为0.15ml时候其基准标记物各项指标最佳,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马攀[6](2019)在《超声引导术中放疗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IORT)是手术中对可见肿瘤、瘤床区或易复发转移部位,在直视下的单次大剂量放疗,是多个肿瘤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由于缺少三维(Three-Dimentional,3D)图像和剂量分布信息,目前仅凭肉眼观察和经验设定治疗参数,这种方法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此外,因无法实现术中与术后放疗的3D剂量叠加,也会影响术后放疗的效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一、超声引导术中模拟定位方法;二、IORT计划设计方法和系统;三、IORT球囊状施照器设计及评价测试。该研究内容与第二项研究内容相关,是它的延伸应用。通过第一项和第二项研究建立超声引导的IORT方法,通过第三项研究使术中电子束能够产生球面剂量分布。材料与方法:我们首先依据IORT临床要求和可用设备条件建立超声引导IORT的模拟定位方法和IORT计划设计方法,设计能够实现上述方法的硬件(超声模体、多功能限光筒及其配件)和软件(蒙特卡罗模拟IORT计划系统);然后加工硬件,研发IORT计划系统,并使用伽马分析的方法评估计划系统的准确性,以及使用上述硬件和软件测试模拟定位方法和计划设计方法;最后使用已研发的蒙特卡罗模拟模型建立适用于IORT球囊状施照器的设计方法和建立适用于圆形剂量分布曲线定量评估的方法,以及加工并测试球囊状施照器。结果:使用研制的多功能限光筒及其配件实现了术中超声模体图像的采集,建立并用超声模体测试通过了超声引导IORT的模拟定位方法和IORT计划设计方法;研发了用于蒙特卡罗IORT计划设计的系统,其百分深度剂量和最大剂量点深度处的离轴剂量模拟结果和3D水箱测量结果伽马分析符合2%/2mm的检测要求;建立了完整的图像引导IORT技术;建立了基于蒙特卡罗模拟设计适用于电子束IORT球囊状施照器的方法,设计了适用于4,6,9和12 MeV电子束,球囊直径为5 cm,准直筒直径为2 cm的球囊状施照器,引入圆度的概念用于量化评估球囊状施照器球面剂量分布(剂量分布曲线的圆度在冠状位为0.01~0.12 cm,而横断位为0.05~1.38 cm),加工了9MeV电子束施照器并完成了初步测试(球囊状施照器剂量分布测量结果与模拟结果一致,在冠状位上需进一步改善)。结论:本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并测试超声引导IORT方法,并很好地解决了 IORT中采集超声图像完成模拟定位的问题。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设计电子束IORT球囊状施照器用于产生球面剂量分布的方法,并完成了加工和初步测试。本研究提出的超声引导IORT方法简易可行,不仅弥补了目前IORT单凭经验,缺乏精确剂量数据支持的现状,而且也为术后外照射放疗提供准确的3D IORT剂量分布,提高放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孙洪瀑[7](2018)在《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25I粒子是目前常用的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近距离放疗的放射性粒子。由于其优良的放射物理优势,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将其用于脊柱转移癌治疗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报道。目前,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在细节上尚存在一些疑问和困难:脊柱转移癌近距离治疗中,松质骨对粒子射线半价层的准确数据缺失;现有的布源方案源自软组织肿瘤近距离放疗模型,不适合脊柱转移癌的实际;放疗效率可进一步优化;治疗效率可进一步优化。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本论文围绕该模型完成理论、技术和实现验证,进行了不同密度松质骨125I粒子射线半价层检测、模型验证和实际检测、临床原理性验证、器械设计与辅助软件编撰。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不同骨密度的椎体松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的检测[目的]检测不同骨密度松质骨下125I粒子射线的半价层,建立骨密度-射线半价层关系函数方程。[方法]首先对获得的脊椎节段,定量CT(QCT)的骨密度(BMD)检测。然后,制备松质骨兴趣区(ROI)实验样本块,测量松质骨块厚度(D)。将TLD元件与125I粒子分别置于松质骨块的两侧1h。RGD3D型热释光剂量仪对照射后TLD元件的读数,根据剂量仪读数-照射剂量转换曲线函数,将仪器读数转换为照射剂量,作为125I籽源的剂量率(RDR)测量值(mGy/h)。渐次消减松质骨厚度,重复检测125I籽源RDR。最后,将(D,Ln RDR),并输入EXCEL建立表格,绘制D-Ln RDR离散图,TREND分析后获得D-Ln RDR关系直线方程函数和拟合指数R2,计算相应骨密度松质骨125I粒子射线半价层值(HVL)。进而,同样的分析方法,汇总不同骨密度下松质骨125I粒子射线半价层值,获得BMD-LnHVL关系直线方程函数和拟合指数R2。同样的方法,检测和计算椎体皮质骨、不同骨水泥配比对125I射线半价层。[结果]松质骨块D-Ln RDR呈线性关系,拟合指数R2大于0.9。经EXCEL线性分析,获得不同骨密度的椎体松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关系线性方程,HVL=(324.59-BMD)/59.289),R2=0.8243。受限于皮质的厚度及设备的局限,无法完成对椎体皮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的检测。HVL骨水泥1:1=7.5826mm,HVL骨水泥3:2:1=5.374mm。[结论]椎体松质骨D-LnRDR呈现为负的线性关系,随着椎体松质骨厚度的增高,125I籽源的剂量率呈相应比率的线性下降;椎体松质骨BMD-LnHVL呈现负的线性关系,随着椎体松质骨密度的增高,125I籽源射线半价层呈线性下降;骨水泥对125O射线具有较强的阻隔/吸收效应。第二部分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并进行理论验证。[方法]首先,建立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在特定骨密度椎体松质骨部挖除部分骨质(模拟肿瘤溶骨性破坏区),将125I(单粒出厂活度=0.8mCi,校准活度=0.73 mCi,n=10,)以手工方式插入肿瘤溶骨性破坏区瘤壁边缘骨内,粒子间距=3*HLV,实际粒子间距≈7mm。瘤灶直径20mm,类圆形体,空腔以邻近肌肉组织填塞替代肿瘤瘤体。CT验证造模成功后,将TLD元件分置于椎体后缘、椎间孔、椎弓横突前、椎缘45°处、椎缘前方、瘤灶上方椎间盘、瘤灶中央。TLD元件的平面面向肿瘤瘤灶,与肿瘤边缘切向平行;瘤灶中央部TLD置于肌肉组织中央(瘤灶中央),检测各部位的放射剂量率及放射剂量。然后,完成模型相关指标的计算:处方剂量(Pd),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最小周边剂量(mPD)、辐射剂量-体积密度、辐射剂量-表面积密度、照射区域内“冷点”辐射剂量计算与粒子间距的计算、近距离放疗效率计算。评价模型效果。[结果]按照实验要求成功完成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实体的建立。椎体后缘(皮质缺失状态)、椎间孔、椎弓横突前、椎缘45°处、椎缘前方、瘤灶上方椎间盘、瘤灶中央处125I位置籽源初始照射剂量率(cGy/h)分别为1.52、0.25、0.22、0.30、0.42、0.91、4.10,相应的6个半衰期照射剂量(cGy)分别为 3179.76、524.62、458.65、619.41、867.85、1895.76、10323.55。椎体后缘(皮质缺失状态)、椎间孔、椎弓横突前、椎缘45°处、椎缘前方、瘤灶上方椎间盘面剂量(cGy/cm2)分别为 19873.50、3278.91、2866.54、3871.33、5424.09、11848.52。按照125I粒子为点源简化模式计算:粒子植入点外1*HVL、1.5*HVL、2*HVL和3*HVL松质骨处的6个半衰期辐射剂量照射剂量Max(cGy)分别为 5300、4770、2650、1320。以粒子植入点外 1*HVL、1.5*HVL、2*HVL和3*HVL处为肿瘤照射边界计算,瘤区内照射体密度(cGy/cm3)为516.2、424.9、400.7、293.8,面密度(cGy/cm2)为 299.4、267.0、271.1、227.2。照射区域内“冷点”辐射剂量计算:植入间距=3*HVL和植入间距=2*HVL时,6个半衰期“冷点”辐射剂量最低509cGy、1022 cGy。[结论]实验检测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放射剂量分布,印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剂量分布效果。通过理论计算,验证粒子植入间距Max=3*HVL,仍可以达到对肿瘤的杀伤效应,起到对肿瘤细胞拦阻的效果;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具有较高的放射效率和更好的适形特性:1、肿瘤-粒子空间分布的适形、辐射剂量-肿瘤的适形;2、肿瘤内部细胞活跃度-粒子照射剂量的适形,可实现125I辐射对肿瘤杀伤/杀灭、控制肿瘤进展、拦截浸润体进展的作用。第三部分同轴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并125I植入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目的]原理性验证同轴穿刺-粒子植入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并125I植入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可能性及效果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柱转移癌患者88例,男45例,女43例,年龄29-79岁,中位年龄56岁。采用DSA引导下完成PVP(n=30)、PVPI手术(n=58)。其中PVPI手术病例中,采用可控性粒子肿瘤边缘分布技术实施手术病例28例。术后进行照射物理指标评价、影像学评价、VAS疼痛评分、生存率(术后生存时间,计算术后6m、12m及24m生存率)。绘制患者生存数据的Kaplan-Meier曲线。统计学分析术前与术后疼痛情况的VAS评分。[结果]对5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125I粒子植入并骨水泥成形手术。每例患者植入粒子10-30枚,中位植入数22枚。粒子总活度范围6.4-20.4mCi,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 90~140Gy。脊髓剂量 ≤40 Gy,其他危及器官的剂量<25 Gy。复诊在院随访65人,电话随访23人。随访时间6-24个月。79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肿瘤进展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及其他疾病。影像学检查显示粒子呈离散样分布于肿瘤边缘、瘤灶内及骨水泥体边缘处。分布效果良好。粒子分布偏量值max≈1.8cm。术后72h后,患者顽固性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VAS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m、12m及24m生存率分别为92%、40.8%、10.2%。[结论]1、经预弯处理后,单针经椎弓根穿刺布源可实现TPS要求下的可控性粒子布源;2、相对于多针穿刺布源技术,单针穿刺具有相对优势;3、在脊柱转移癌PVPI手术,粒子布源的位置可相对集中于骨水泥分布区域外肿瘤边缘部及肿瘤边缘-瘤灶周围骨区域,以增加放射效率。第四部分125I籽源脊柱肿瘤边缘植入辅助操作器械及软件系统研制[目的]设计器械,实现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实现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要求,并设计和编撰与该植入模式向配套的植入辅助软件,有利于术中监测和评价近距离放疗效果。[方法]改造现有的PVP针具,设计和制造配套的进深-导向套筒、角度盘,在模拟肿瘤溶骨性破坏的人体椎体上完成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实现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同时,编撰操作辅助软件将肿瘤自身空间坐标体系和检测—监测坐标体系归于同一个体系,基于空间几何定位和三角函数计算,即可确定植入籽源的数量、粒子植入路径和立体空间坐标。植入籽源后,可在没有靶区组织图像的情况下即可验证籽源植入的完成质量,即时分析实际植入的籽源在靶区中的空间分布是否能够达到治疗要求。[结果]器械设计制(改)造达到预期效果,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编撰软件可实现术中即时监测和评估作用,可提高操作效率。第五部分IL6在125I粒子引起放射性脊髓炎中的作用[目的]评价IL6在放射性脊髓炎中的作用,寻找可行的干预处理方法。[方法]临床筛选5例放射性脊髓炎疑似病例,检测外周血及脑脊液中IL6水平。通过RT-PCR检测、Western blot检测、BCA法蛋白定量、免疫组化等试验方法检测大鼠RM模型脊髓组织中IL-6的水平、NT和iNOS的变化;观察应用IL6抗体、PERK干扰剂、iNOS抑制剂氨基胍后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脑脊液(CSF)中IL-6水平同总NO水平明显呈现正相关。IL-6参与125I诱导的放射性脊髓细胞死亡。IL-6能够调控ROS相关因子,并激活PERK信号通路。干扰PERK后同样能够降低RM诱导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并降低NT和iNOS的表达水平。通过ELISA检测了IL6的分泌水平,amin也能够明显抑制125I诱导的IL6的分泌。[结论]通过对125I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筛查后发现IL6的水平明显增高,且同NO水平呈正相关,拮抗IL6和iNOS后,能够显着降低125I造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的死亡情况;进一步对机制研究发现IL6能够增加NT和iNOS的表达水平,同时激活PERK-eIF2 α信号通路,沉默该通路上的PERK,能够减弱125I造成的脊髓神经细胞的死亡情况,同时能够降低NT和iNOS的水平;在125I大鼠模型的体内实验显示iNOS抑制剂氨基胍能够明显降低125I诱导的炎症反应,并降低了 IL6水平。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可借助本器械采用单通道同轴穿刺下步进式多锥面边缘粒子植入实现。辅助软件系统可有效地完成术中检测与即时评价功能。不同于软组织肿瘤的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疗模式,骨肿瘤近距离放疗须有其自有的特点,尤其是在脊柱转移癌的治疗中,这些特点需要加以重视:1、瘤灶及其周边范围内组织类型复杂,尤其是骨组织对射线的阻隔/吸收效应需要更多的重视;2、脊柱区集中分布有对放射线高敏感的器官及组织,在提高放射治疗效率的同时,需要高度重视以避免严重的附带损伤;3、由于缺乏高效的监视-引导设备,如何实现术中实时监测和即时评价,是提高手术效率并降低误差的关键。本研究有助于解决上述困难。

柴磊[8](2017)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认为手术、化疗以及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而其中放射治疗被70%的肿瘤患者使用。放疗的目标是将能量沉积于肿瘤内部,而肿瘤外部无能量沉积,但由于放射线的散射无法做到这一目标,因此实际中,放疗的要求是高剂量区集中于靶区内部,在耐受剂量内保护正常组织。对此,当今提出的精确放疗包含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出束”。随着放疗的发展,精确放疗的手段从适形放疗发展到调强放疗再到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由于不同位置的肿瘤放射敏感性不一样,经研究发现,同样的总剂量,大剂量照射治疗后,肿瘤的敏感性会增加,并且合理的大剂量照射还能激发抗肿瘤免疫机制,从而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手段,通过精确定位单次大剂量照射对靶区进行照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及敏感器官。本文基于已被大量使用的直线加速器,提出了适用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的概念,将当今医院已使用的加速器通过软件及硬件的优化实现可精确实施立体定向放疗。本文针对放疗定位、剂量计算、计划优化以及出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及实现:首先,本文研究了放射线类的图像引导方式,由于其成像时间不可忽略无法实时监控、图像本身模糊以及引入额外剂量的缺陷,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红外的双目定位系统。双目定位系统采用亚像素级的边缘提取,利用相机直接线性变换标定配合不均匀晶格修正算法,实现了空间中1mm精准度的三维定位功能,利用体膜上多个特征球与CT图像进行配准从而达到治疗中心实时定摆位功能;最后使用支持向量机对定摆位结果进行有效性判断,提供给医生消除呼吸带来的治疗中心偏移的手段。其次,作为计划优化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常用的剂量计算模型以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笔形束核卷积的剂量计算方法,通过推导将笔形束核卷积演算为笔形束叠加方式,使用的加速器测量数据作为笔形束核,并对组织非均匀性以及轮廓非均匀性进行了校正。本文总结了常用的调强技术后,基于靶区的凹凸性提出了基于靶区分割的调强优化算法,通过对靶区轮廓的曲率遍历找到需要分割的凹形区域,将原靶区分割为多个靶区的加减组合,在靶区分割的基础上使用单纯形算法对各个分割靶区的射野权重进行优化,最终得到射野强度通量图。最后,将立体定向放疗的出束方式分为静态调强、动态调强以及旋转调强方式,在获得射野强度通量图的基础上,分别对射野强度图进行子野分割或叶片轨迹生成。对于静态调强方式,介绍了基本子野分割算法后,本文优化并实现了子野数目最优算法;对于动态调强,介绍了基本叶片轨迹算法后,本文实现了最短照射时间叶片轨迹生成算法;对于旋转调强,本文实现了照射弧等间隔子野分割算法。本文基于直线加速器放疗方式的基础,研究并实现了适用型立体定向放疗系统,保证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出束的精确放疗。

李军[9](2016)在《基于Varian clinac-IX直线加速器放疗系统的技术分析和临床剂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射治疗的理想目标是仅在肿瘤部位产生剂量沉积,而正常器官组织无剂量沉积。现代放疗技术虽然还没有达到此种水平,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精确放疗技术朝此理想化目标跨越了一大步。精确放疗其核心在于“精确定位、精确计划设计、精确治疗”。为实现精确放射治疗,在放射物理层面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确保放射剂量投射准确;针对不同肿瘤患者选择最优的放射治疗技术,如何设计出最优化的放射治疗计划;以及如何确保放射治疗计划能准确实施。本文旨在利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放疗科Varian clinac-IX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及配套使用的Varian Eclips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指型电离室、MatriXX剂量仪、二维电离室矩阵和COMPASS三维验证系统等设备所构成的完整放射治疗体系,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分别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为确保射线投射准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高能X射线和电子束在水中吸收剂量的测量与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确保射线“质”的准确。研究结果表明,用指型电离室在水模体中测量,并使用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277号报告的计算方法得出在有效测量点的吸收剂量值与标准计算值之间的误差在0.17%0.54%之间,满足国家规定(≤2.0%)的要求,研究指出了加速器输出射线的能量大小是准确的;(2)研究加速器质量保证工作中常见的三种电离室(0.01 cm3、0.125 cm3以及0.6 cm3)的剂量响应特性,了解其性能特点,确保剂量监测的准确,从而能保证射线出束“量”的准确;(3)研究多叶准直器参数对射线传输的影响,并将这些参数引入到治疗计划系统中,通过TPS计算和实测比较得出,80%等剂量线面积重合度都大于95%,曲线的分离度均小于3 mm,研究指出了测量多叶准直器(Multileaf Collimator,MLC)的参数是保证射线传输和剂量计算准确性的必要条件;(4)研究IGRT全碳纤维治疗床对射线投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GRT全碳纤维治疗床对6 MV X线的衰减因子在0.9810.997,对15 MV X线的衰减因子在0.9840.999,所以设计放疗计划时必须使用虚拟床模式,确保当加速器机架旋转至IGRT全碳纤维治疗床的斜下方或正下方时,治疗床对射线的衰减可以得到与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的补偿修正,保证射线投射准确。其次,针对三维适形放疗、固定野调强放疗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这三种目前主流的放疗技术,分别以头颈部的鼻咽癌、胸部的乳腺癌、腹部盆腔的宫颈癌、多中心放疗的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以及危机器官在治疗靶区内的保护海马的全脑照射为例,进行放疗技术的比较剂量学研究,其中鼻咽癌、宫颈癌以及海马保护全脑照射都是进行调强和旋转容积调强放疗两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参数比较研究,而乳腺癌则是这三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参数比较研究,全中枢神经系统则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旋转容积调强放疗技术能获得更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和更低的危及器官剂量受量,同时治疗跳数MU和治疗时间T更短,但旋转容积调强放疗技术对加速器自身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并且优化过程耗时较长,降低了治疗的效率。另一方面,以宫颈癌5野调强计划为例,研究四组条件变量对剂量学参数的影响,这些条件变量包括X线能量(6 MV和15 MV)、治疗体位(仰卧位和俯卧位)、MLC调强方式(动态和静态)、剂量计算算法包括各向异性分析算法和笔形束卷积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条件变量应是俯卧体位、各向异性算法(Anisotropic Analytical Algorithm,AAA)剂量算法、MLC动态调强滑窗以及能量为15 MV的高能X线。最后,分析剂量验证和位置验证的必要性。一方面,利用德国IBA公司的MatriXX、COMPASS剂量验证系统的技术优势,以食管癌为例进行剂量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食管癌等中心处绝对剂量能够很好的与TPS达到一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γ通过率均在97%以上,从PD(Percent Different)值来看,GTV(Gross Tumor Volume)、CTV(Clinical Target Volume)、PTV(Planning Target Volume)的D95%、Dmean平均差异在2%以内;脊髓D1%平均差异2.04%;左肺和右肺的V5-30以V10为界差异呈逐渐增大趋势,处于1.5%以内;心脏V20-40差异也呈逐渐增大趋势,平均值差异为2.68%。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千伏级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技术优势,并以肺癌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为例进行位置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x、y、z轴上的平均摆位误差分别为(0.05±0.16)、(0.09±0.32)、(-0.02±0.13)cm;系统误差在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分别为:0.28、0.37、0.25 cm;随机误差左右、头脚、前后方向分别为0.16 cm、0.32 cm、0.13 cm;CTV在x、y、z三个方向上的外扩值分别为0.82 cm、1.16 cm、0.72 cm。总之,在射线投射准确性方面,本文的研究结果解释了Varian clinac-IX加速器系统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对射线的准确投射产生影响,而了解这种影响是进行精确放疗的基础;在计划优化设计方面,本文的研究结果解决了各种典型病例的计划最优化设计方法,即获得满意的靶区剂量分布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受量;在剂量验证和位置验证研究方面,本文的研究分析了验证的必要性,提供了临床上验证的具体方法,可为临床肿瘤放射物理应用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赵凯[10](2016)在《3D打印个体化经皮椎弓根导向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正、逆向工程和3D打印技术设计可用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经皮椎弓根导向板,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实验组5例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其中4例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1例患者采用经皮螺钉固定术,平均年龄52.6岁,穿刺椎体共6组,胸椎2组,腰椎4组,分别获得CT数据,利用逆向工程软件重建、导入UG NX8.5中设计椎弓根导向板,最后导入3D打印机获得导向板,再将此导向板用于该患者的手术治疗。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术中发现导向板和皮肤贴合紧密,导向板在应用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术中透视显示穿刺钉道与设计完全一致,骨水泥注入位置准确,无穿破椎弓根及骨水泥外漏等情况发生。椎体高度恢复正常,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愈合情况良好。结论:3D打印技术和逆向工程软件设计的经皮导向板能使医生术中快速准确的确定穿刺点,并保证穿刺方向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同时达到准确,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放射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精确性。

二、TOPSLANE(拓能)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OPSLANE(拓能)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2)基于MRI生成伪CT的预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与成果
    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对象和方法
    1.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Cyber Knife的简介
    1.2 样本数据
        1.2.1 数据的获取
        1.2.2 数据预处理
    1.3 预测方法
        1.3.1 基于组织分割法
        1.3.2 基于图谱法
        1.3.3 2D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1.3.4 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网络级联算法
        1.3.5 3D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二 结果
    2.1 五种算法的pCT与原始CT的定性比较
        2.1.1 五种算法的pCT与原始CT的图像质量比较
        2.1.2 五种算法的pCT与原始CT的DRR比较
    2.2 五种算法的pCT与原始CT的定量比较
        2.2.1 误差比较
        2.2.2 几何评价
三 讨论
    3.1 预测结果分析比较
    3.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MRI的合成CT生成方法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及多线束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肺癌概述
    1.2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现状
    1.3 EGFR生物学特性及EGFR-TKI概述
    1.4 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TRT)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研究
        1.4.1 EGFR-TKI联合放疗的临床前研究
        1.4.2 EGFR-TKI联合TRT或放化疗(CRT)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
        1.4.3 EGFR-TKI耐药患者的局部放疗
        1.4.4 EGFR突变阳性患者一线TKI联合局部放疗的研究
    1.5 不同LET射线对不同EGFR基因状态NSCLC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研究
        1.5.1 LET与射线类型
        1.5.2 不同EGFR基因状态NSCLC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研究
        1.5.3 多线束对NSCLC细胞株辐射敏感性研究
    1.6 放疗敏感性相关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1.7 研究思路及方法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7.3 研究流程图(图1-7)
第二章 EGFR-TKI联合胸部放疗或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或晚期NSCLC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2 检索策略
        2.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2.2.4 文献质量评价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筛选结果
        2.3.2 纳入研究一般特征描述
        2.3.3 质量评价结果
        2.3.4 Meta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研究结果总结
        2.4.2 比较其他相关研究结果
        2.4.3 与其他相关研究安全性的比较
        2.4.4 本研究局限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埃克替尼联合胸部放疗治疗EGFR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技术路线及病例筛选流程图(图3-1)
        3.2.2 病例选择
        3.2.3 药物治疗
        3.2.4 放射治疗
        3.2.5 基线资料的匹配
        3.2.6 观测指标
        3.2.7 统计学分析
        3.2.8 随访及评估
    3.3 结果
        3.3.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3.2 患者治疗情况
        3.3.3 胸部放疗情况汇总
        3.3.4 近期疗效评价
        3.3.5 疾病进展情况
        3.3.6 生存分析
        3.3.7 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3.3.8 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3.3.9 近期疗效对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
        3.3.10 毒副反应的比较
    3.4 讨论
        3.4.1 研究结果总结
        3.4.2 比较其他研究结果
        3.4.3 本研究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3.5 小结
第四章 碳离子与X线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2 研究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照射条件
        4.2.3 辐射后细胞克隆存活分数的测定
        4.2.4 RBE(相对生物学效应)的计算
        4.2.5 辐照后细胞增殖水平的测定
        4.2.6 辐照后细胞周期阻滞的测定
        4.2.7 辐照后细胞凋亡率的测定
        4.2.8 RNA的提取及RT-PCR试验
        4.2.9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VEGF和 HIF1α蛋白的表达
        4.2.10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细胞存活情况
        4.3.2 辐照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3 辐照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4 辐照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4.3.5 辐射对细胞HIF-1α和 VEGF mRNA水平的影响
        4.3.6 辐射对细胞HIF-1α和 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不足之处分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型可注射性NBCA及碘化油基准标记物用于食管癌放疗边界确认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基准标记物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材料与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小鼠植入后基础生命体征和行为活动观测结果
        1.2.2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因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1.2.3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因素对皮下组织刺激反应的影响
        1.2.4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因素对显影稳定性及降解吸收影响
        1.2.5 时间、混合比例和注射体积对基准标记物显影CT值的量化影响
        1.2.6 结果汇总
        1.2.7 结论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不同配置基准标记物对局部皮下组织病理影响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材料与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配置组合的NBCA联合碘化油皮下刺激反应镜下表现
        2.2.2 利用CD68抗体研究基准标记物对巨噬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
        2.2.3 利用LY6G抗体检测基准标记物对中性粒细胞密度变化的影响
        2.2.4 构建新型基准标记物
    2.3 讨论
    2.4 小结
三、NBCA联合碘化油作为新型基准标记物生物相容性检测
    3.1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
        3.1.1 实验对象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试验结果
        3.1.4 结论
    3.2 细胞毒性试验
        3.2.1 实验对象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
        3.2.4 结论
    3.3 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
        3.3.1 实验对象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
        3.3.4 结论
    3.4 皮内反应试验
        3.4.1 实验对象和材料
        3.4.2 实验方法
        3.4.3 试验结果
        3.4.4 结论
    3.5 讨论
    3.6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基准标记技术结合图像引导放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超声引导术中放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术中放疗理论基础
        1.1 放射生物学基础
        1.1.1 正常组织放射生物学
        1.1.2 肿瘤放射生物学
        1.2 局部控制率和剂量
        1.3 局部控制率和并发症
    2 术中放疗的优势
        2.1 术中放疗能提高治疗增益比
        2.2 术中放疗能诱导肿瘤免疫
        2.3 术中放疗能完全或部分替代外照射放疗
        2.4 术中放疗的辐射防护更容易
        2.5 术中放疗适应症更广
    3 术中放疗设备及存在的问题
        3.1 术中放疗设备
        3.1.1 电子束术中放疗设备
        3.1.2 低能X射线术中放疗设备
        3.2 术中放疗存在的问题
        3.2.1 高度依赖医生个人经验
        3.2.2 无法评估三维剂量
        3.2.3 流程复杂
        3.2.4 电子束术中放疗无法产生球面剂量分布
    4 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4.1 超声引导术中放疗
        4.2 设计新型施照器
        4.3 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5.小结
第一部分 超声引导术中放疗模拟定位方法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模拟定位装置的作用
        2.2 术中放疗模拟定位的特点
        2.3 术中放疗模拟定位装置
        2.4 多功能限光筒对超声成像的影响
    3 结果
        3.1 术中放疗模拟定位装置
        3.1.1 术中放疗多功能限光筒
        3.1.2 多功能限光筒配件
        3.1.3 超声模体
        3.1.4 超声耦合垫
        3.2 多功能限光筒对超声成像的影响
        3.3 超声引导模拟定位方法
    4 结论及讨论
第二部分 术中放疗计划设计方法及系统
    1 背景
        1.1 解析模型
        1.2 蒙特卡罗模拟模型
        1.3 目前术中放疗计划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放疗计划设计
        2.2 术中放疗计划系统功能
        2.2.1 术中放疗计划系统基本功能
        2.2.2 术中放疗计划系统图像登记
        2.2.3 三维补偿器
        2.3 Mobetron加速器蒙特卡罗建模
        2.3.1 BEAMnrc模拟Mobetron加速器机头
        2.3.2 EGSnrc模拟参数设置
        2.4 蒙特卡罗模型评估
    3 结果
        3.1 术中放疗计划系统基本功能
        3.2 三维补偿功能
        3.3 蒙特卡罗模型
        3.3.1 PDD和OAR
        3.3.2 伽马分析
        3.4 术中放疗计划设计方法流程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术中放疗球囊状施照器的设计及测试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球囊状施照器设计
        2.1.1 设计概要
        2.1.2 散射箔的设计
        2.1.3 调制器的设计
        2.2 建模与剂量计算
        2.2.1 蒙特卡罗建模
        2.2.2 剂量计算
        2.3 球囊状施照器测试
        2.3.1 球囊状施照器加工要求
        2.3.2 球囊状施照器测试方法
    3 结果
        3.1 散射箔
        3.2 径向厚度
        3.3 施照器几何结构
        3.4 能谱和角分布
        3.5 模拟剂量分布
        3.6 圆度和表面积
        3.7 球囊状施照器测试
        3.7.1 加工精度
        3.7.2 EBT3胶片剂量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综述:腹部肿瘤图像引导的术中放疗研究
    1 前言
    2 术中放疗及其流程
    3 术中放疗存在的问题
        3.1 术中放疗依赖于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
        3.2 术中放疗中存在较高风险
        3.3 术中放疗流程复杂
    4 可能的解决途径
        4.1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4.1.1 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定义
        4.1.2 摆位误差
        4.2 图像引导影像系统
    5 小结
参考文献
课题基金资助
在校发表文章及参加会议
致谢
个人简历

(7)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不同骨密度的椎体松质骨~(125)I粒子半价层的检测
    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分布近距离放疗模型的建立
    实验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同轴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并~(125)I植入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125)I籽源脊柱肿瘤边缘植入治疗辅助操作系统的研制
    一、~(125)I籽源脊柱肿瘤边缘植入治疗的器械研制
    二、肿瘤边缘一粒子空间定位仿真系统软件的研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IL6在~(125)I粒子引起放射性脊髓炎中的作用实验研究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材料和仪器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立体定向放疗的优势
        1.1.2 立体定向放疗的发展历史
    1.2 立体定向系统组成及实现方法
    1.3 立体定向放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实时引导精确定位
    2.1 基于双目的定位系统
    2.2 双目定位系统设计
    2.3 特征球空间精确定位
        2.3.1 相机标定
        2.3.2 图像处理
        2.3.3 立体匹配
        2.3.4 双目立体三维重建
    2.4 治疗中心及病人姿态实时定位
        2.4.1 定位流程
        2.4.2 定位原理
    2.5 呼吸控制
        2.5.1 SVM介绍
        2.5.2 基于SVM的呼吸判断
    2.6 定位结果及讨论
        2.6.1 三维重建验证
        2.6.2 治疗中心定位验证
        2.6.3 呼吸判断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定向放疗剂量计算
    3.1 剂量计算模型
    3.2 基于测量数据的剂量计算
        3.2.1 规则射野剂量计算
        3.2.2 非规则射野剂量计算
    3.3 基于模型剂量计算
        3.3.1 原射线散射线分离法
        3.3.2 蒙特卡罗(Monte Carlo,MC)法
        3.3.3 核函数卷积法
    3.4 笔形束累加剂量计算的研究与实现
        3.4.1 笔形束叠加原理及推导
        3.4.2 笔形束核获取
        3.4.3 组织不均匀校准
        3.4.4 轮廓不均匀校准
        3.4.5 基于笔形束叠加的剂量计算
    3.5 剂量计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立体定向放疗调强优化
    4.1 调强放疗技术
    4.2 调强优化模块
        4.2.1 射野方向优化
        4.2.2 射野强度优化
        4.2.3 目标函数
    4.3 调强优化算法
        4.3.1 确定性优化算法
        4.3.2 随机性优化算法
    4.4 基于凹凸形状的调强算法的研究及实现
        4.4.1 基于图形的靶区切割
        4.4.2 基于图形分割的调强优化
    4.5 调强优化结果
        4.5.1 凹形形状分割结果
        4.5.2 靶区优化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野强度图转化
    5.1 基于多叶光栅的调强放疗
    5.2 静态调强模式
        5.2.1 子野分割基本算法
        5.2.2 子野数目最优算法
        5.2.3 子野分割对比
    5.3 动态调强模式
        5.3.1 叶片轨迹基本算法
        5.3.2 叶片轨迹最短照射时间算法
    5.4 旋转调强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Varian clinac-IX直线加速器放疗系统的技术分析和临床剂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放射治疗及适应症
        1.1.2 外照射放疗技术的分类
    1.2 精确放射治疗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
    1.3 三个问题在Varian clinac-IX系统中的现状分析及必要性研究
        1.3.1 射线投射准确性问题
        1.3.2 放射治疗计划最优化设计问题
        1.3.3 放疗计划实施的准确性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Varian clinac-IX直线加速器及其放射治疗系统技术分析
    2.1 Varian clinac-IX加速器基本原理及构成
        2.1.1 基本原理
        2.1.2 基本构成
    2.2 Varian clinac-IX放疗技术特点
        2.2.1 MLC技术
        2.2.2 IMRT技术特点
        2.2.3 VMAT调强技术特点
        2.2.4 EPID技术
        2.2.5 基于OBI系统的Cone Beam CT技术
        2.2.6 Eclipse TPS系统
    2.3 放射治疗一般流程
        2.3.1 制定治疗方案
        2.3.2 治疗体位选择及固定
        2.3.3 影像学资料获取
        2.3.4 靶区和OARs勾画
        2.3.5 计划设计和评估优化
        2.3.6 放疗计划验证
        2.3.7 放疗实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剂量投射准确性研究
    3.1 高能X射线和电子束水中吸收剂量的测量与计算
        3.1.1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3.1.2 测量和计算结果
        3.1.3 测量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2 三种指型电离室的剂量响应特性研究
        3.2.1 材料准备和研究方法
        3.2.2 电离室剂量响应特性测量结果
        3.2.3 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3.3 IGRT全碳纤维治疗床的剂量学研究
        3.3.1 材料准备及研究方法
        3.3.2 实验测量结果
        3.3.3 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
    3.4 加速器MLC物理参数的测量与验证的研究
        3.4.1 材料准备与研究方法
        3.4.2 MLC参数测量结果
        3.4.3 实验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种典型肿瘤的临床放疗技术选择研究
    4.1 鼻咽癌的IMRT和VMAT计划对比研究
        4.1.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2 两种计划剂量学参数对比结果
        4.1.3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
    4.2 乳腺癌 3D-CRT、IMRT及VMAT三种计划对比研究
        4.2.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4.2.2 三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比较结果
        4.2.3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
    4.3 宫颈癌IMRT和VMAT计划比较研究
        4.3.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3.2 IMRT和VMAT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对比结果
        4.3.3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
    4.4 全中枢神经系统放疗中不同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
        4.4.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4.2 3D-CRT和IMRT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对比结果
        4.4.3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
    4.5 全脑照射中不同调强放疗计划对保护海马的剂量学研究
        4.5.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5.2 IMRT和VMAT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对比结果
        4.5.3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IMRT计划设计中四类条件变量选择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病例选择
        5.1.2 体位固定与影像获取
        5.1.3 勾画靶区及OARs和临床要求
        5.1.4 评估指标
    5.2 单变量和多变量剂量学参数对比结果
        5.2.1 单变量的剂量学参数比较
        5.2.2 组合变量剂量学参数比较
    5.3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5.3.1 选用俯卧位治疗体位
        5.3.2 选用AAA剂量计算算法
        5.3.3 选用SW调强运动方式
        5.3.4 选用 15MV的X射线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放疗计划剂量验证和摆位位置验证研究
    6.1 放疗计划剂量验证
        6.1.1 放疗计划剂量验证必要性分析
        6.1.2 验证设备
        6.1.3 以食管癌为例进行VMAT剂量验证研究
    6.2 放疗实施的过程中的摆位位置验证研究
        6.2.1 放疗摆位位置验证的必要性
        6.2.2 KV-CBCT位置验证系统
        6.2.3 以肺癌为例进行KV-CBCT位置验证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3D打印个体化经皮椎弓根导向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及实验材料、仪器及主要试剂
    2.实验组方法与步骤
    3.传统手术方法
    4.质量控制
    5.统计分析
    6.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四、TOPSLANE(拓能)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2]基于MRI生成伪CT的预测算法研究[D]. 菅影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指南[J]. NationalCancerCenter/NationalCancerQualityControlCenter.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0(04)
  • [4]放疗联合EGFR-TKI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及多线束辐照EGFR突变细胞株的放射生物学研究[D]. 刘锐锋. 兰州大学, 2020(01)
  • [5]新型可注射性NBCA及碘化油基准标记物用于食管癌放疗边界确认的可行性研究[D]. 孙良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6)
  • [6]超声引导术中放疗技术研究[D]. 马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7]脊柱转移癌125I粒子肿瘤边缘布源近距离放疗模型研究[D]. 孙洪瀑.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5)
  • [8]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D]. 柴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9]基于Varian clinac-IX直线加速器放疗系统的技术分析和临床剂量学研究[D]. 李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11)
  • [10]3D打印个体化经皮椎弓根导向板的设计及临床应用[D]. 赵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标签:;  ;  ;  ;  

TOPSLANE全身X线立体定向放疗系统物理精度测试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