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抗生素和/或激素后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三例

应用抗生素和/或激素后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三例

一、抗菌素和/或激素应用后出现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三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琴[1](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廖勇[2](2018)在《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策略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耐药应对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过去40余年,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逐年增加,毛孢子菌属已成为引起临床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侵袭性毛孢子菌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致死性、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由于不能及时诊断,又缺乏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死亡率高居不下(53%-76%)。毛孢子菌菌血症(包括:导管相关菌血症)是最主要感染类型,占到侵袭性毛孢子菌病的58.8-74.7%;毛孢子菌属已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真菌菌血症排名第二的常见病原酵母菌。2014年欧洲制定的《少见侵袭性酵母菌感染诊疗指南》是目前全球唯一涉及毛孢子菌病的诊疗指南(正文共15页,但涉及毛孢子菌病仅2页),但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导致上述指南和建议仅是基于体外药敏实验、动物实验、病例报道或样本量较小的病例分析,而非多中心、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来源的数据支撑;因此,指南建议的循证医学等级较低,且对于疾病预后的评判以及其他相关重要问题并无针对性具体方案,特别是毛孢子菌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导管管理仍无针对性具体建议。此外,近年来毛孢子菌属对氟康唑敏感性有下降趋势。目前,针对毛孢子菌菌血症只有伏立康唑和氟康唑被推荐临床应用,一旦出现氟康唑耐药而伏立康唑又不能获取(经济不发达地区),必然会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由于现存上述多种相关临床问题,目前制定综合、有效的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方案仍较困难。研究目的由于发病率较低,自1975年首次报道至今,毛孢子菌菌血症仍无大样本、系统性的回顾分析和临床对照研究。通过对本院电子病历系统及PubMed数据库40年时间段病例的整理,初步揭示其全球流行病学趋势,并对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策略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指导临床预后的评判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其次,通过对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生物膜状态和游离状态的体外联合药敏实验,为导管相关菌血症封管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实验室依据。最后,通过体外、体内诱导实验和临床病例分析的方法,探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影响。基于上述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为临床一线医生制定更全面的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方案提供建议和依据。研究方法和结果第一部分毛孢子菌菌血症预后因素分析与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基于本院电子病历数据系统及对PubMed数据库(1975年至2014年)纳入185例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收集重要临床信息并分类统计,并对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案与患者终末结局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全球报道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病例前30年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欧洲,后10年主要在亚洲和南美洲。患者平均年龄47岁,但后10年成年人比例有所下降,新生儿、儿童及老年人的比例上升;受累人群始终以男性为主。血液系统疾病是最常见基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占比最高;但后10年急性白血病的比例下降,例如糖尿病、早产及实体肿瘤等其他基础病患者的比例上升。多数患者发病前或发病时,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使用或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病史。59.46%的患者伴有单个深部组织器官或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肺脏、皮肤、肝脏、肾脏和脾脏。形态学方法结合生化试验(45.41%)是最常用的临床鉴定方法,后10年更多使用分子学鉴定方法。阿萨希毛孢子菌是最常见的毛孢子菌临床分离株(75%)。109例患者出现了负面结局(死亡/病情加重),76例患者则是正面结局(治愈/病情改善);后10年患者预后较前30年改善不明显。单因素分析时,使用抗细菌药物、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伴有细菌菌血症以及未进行菌种鉴定与临床负面结局相关;此外,单纯真菌血症(不伴有侵袭性组织/器官感染)、感染后拔除中心静脉置管以及外周血粒细胞水平恢复正常与临床正面结局相关。前30年,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最常用的抗真菌治疗方案;而后10年,唑类抗真菌药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尽管唑类抗真菌药广泛应用,但患者的整体预后改善不明显。对抗真菌治疗方案的分析发现:使用伏立康唑或唑类抗真菌药联合两性霉素B治疗与患者正面结局相关;然而,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与患者负面结局相关。不同治疗方案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唑类抗真菌药联合两性霉素B与两性霉素B的临床结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抗真菌治疗方案之间临床结局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生物膜/游离状态)体外联合药敏研究参照CLSI制订的病原酵母菌标准化方案M27-A3,结合棋盘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6株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分离株的游离状态,进行三种常用抗真菌药(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的体外联合药敏实验;基于96孔板构建阿萨希毛孢子菌生物膜,并结合棋盘法进行生物膜体外联合药敏实验。游离状态时,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显示出最高比例的协同效应(81.25%)。生物膜状态时,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显示出最高比例的协同效应(87.5%);伏立康唑SMIC90从?1,024μg/mL下降至64μg/mL,两性霉素B SMIC90从1024μg/mL下降至32μg/mL。第三部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影响阿萨希毛孢子菌标准株CBS2479分别进行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固定浓度、氟康唑梯度浓度以及环孢素A固定浓度诱导,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诱导阶段每代及诱导终点检测诱导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经过诱导培养,氟康唑梯度浓度联合环孢素A固定浓度诱导获得的耐药株,氟康唑MIC值上升了8-16倍,伊曲康唑MIC值上升了4-8倍,伏立康唑MIC值上升了2倍;氟康唑梯度浓度诱导获得的耐药株,氟康唑MIC值上升了32倍,伊曲康唑MIC值上升了8-16倍,伏立康唑MIC值上升了2-4倍。耐药株在无药培养基中进行连续传代后发现,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联合组耐药株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MIC值恢复或接近初始状态;而氟康唑单药组耐药株的耐药表型稳定。使用环磷酰胺对实验小鼠进行定期免疫抑制,制备标准株CBS2479菌悬液进行鼠尾静脉接种,从而构建氟康唑干预下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持续感染模型。分组进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氟康唑联合环孢素A、氟康唑、环孢素A和空白对照;记录小鼠生存情况,取心脏、肺脏、肝脏及肾脏进行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测(HE及亮绿染色)并对分离菌株检测氟康唑敏感性。经过氟康唑体内干预,氟康唑单药组中90%分离株的氟康唑MIC值出现不同程度升高(2-4倍),而氟康唑联合环孢素A中仅有60%分离株的氟康唑MIC值上升2倍。对体内诱导获得的MIC值升高菌株进行免疫抑制小鼠接种并检测氟康唑敏感性。氟康唑联合环孢素A组菌株体内传代后最终氟康唑MIC值基本恢复初始状态,而氟康唑单药组菌株基本稳定。病例来源同第一部分,对明确诊断为血液系统疾病且接受骨髓移植后出现毛孢子菌菌血症的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获得19例患者,14例未接受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接受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抗真菌长周期治疗的5例患者中,4例患者的抗排异治疗方案中使用了钙调磷酸酶抑制剂(3例使用环孢素A、1例使用他克莫司),上述4例患者都最终痊愈;而使用环磷酰胺联合氟达拉滨作为抗排异治疗方案的患者死亡。研究结论第一部分病例一患者持续接受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且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导致继发毛孢子菌菌血症。由于接受卡泊芬净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药物,而伏立康唑应用不及时;且对于导管管理未给予针对性措施,最终预后不良。这提示目前毛孢子菌菌血症的临床治疗仍存在大量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患者预后的评估、治疗药物的选择和导管管理的具体措施仍有待解决。病例二患者由于存在的特殊遗传背景,14年间病情不断反复、不规范服用唑类药物,菌株出现对氟康唑耐药,提示对于需要长期使用唑类药物治疗的毛孢子菌病患者,需要制定更为全面、科学的治疗策略,从而避免或减少诱导耐药的发生。自1975年首次报道以来,全球毛孢子菌菌血症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报道从北美洲和欧洲逐渐扩展至亚洲和南美洲,累及人群从成年人扩展至新生儿、儿童和老年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仍是最常见基础病,但其他更多类型的基础病占比上升;低中性粒细胞血症、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使用、化疗以及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患者发生毛孢子菌菌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近年来患者的基础状态更为复杂,对临床诊疗工作提出更多挑战。尽管在近年来唑类抗真菌药广泛应用,但患者的整体预后改善不明显。使用抗生素、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中心静脉置管未拔除、伴有细菌菌血症或侵袭性组织/器官感染,以及未进行菌种鉴定时,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预后不良。伏立康唑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如果临床无法获取伏立康唑,可考虑使用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稳定后氟康唑单药治疗。如果伴有持续低中性粒细胞血症,建议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配合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水平的恢复。此外,对于导管相关毛孢子菌菌血症,建议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拔除中心静脉置管,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临床研究发现,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较大比例为导管相关菌血症,该类感染属于生物膜相关感染;前一部分的研究结果也证实拔除导管可改善患者预后。但如果患者现有导管无法拔除时,需要考虑进行封管治疗。本部分的研究证实,所有抗真菌药单药对毛孢子菌生物膜的抑制活性都不强(单药SMIC高于既往封管液推荐浓度),所以不推荐单独作为封管液用于阿萨希毛孢子菌导管相关菌血症的封管治疗;而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协同效应最好,联合后两种药物的SMIC均出现显着降低(达到封管液推荐药物浓度)。因此,该组合是导管相关阿萨希毛孢子菌菌血症封管液的最佳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留置导管或拔除导管风险较大的重症患者(例如我院的病例一)。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研究发现,氟康唑是唑类药物中最常用的治疗选择;本部分体外及动物体内实验研究证实,钙调磷酸酶在阿萨希毛孢子菌对氟康唑的获得性耐药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应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部分阻断获得性耐药的发生,且即使出现耐药,该表型在脱离药物应激压力后可出现转复。同时,临床相关系列病例分析发现,对于特定人群具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临床直接应用需求。因此,建议对于骨髓移植后同时需要接受抗排异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作为抗排异方案配合氟康唑使用;而对于其他需要长期接受氟康唑治疗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患者(例如本院的病例二),还需要进一步筛选出病原真菌特异性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进行临床应用,从而减少氟康唑长期应用出现临床耐药。全文总结作为一名专业型博士研究生,从临床问题出发,以解决临床现实问题为目的。基于对本院病例一诊疗工作的深入分析,针对现有指南存在的不足(2014年欧洲版《少见侵袭性酵母菌感染诊疗指南》是目前全球唯一涉及毛孢子菌病的诊疗指南;正文共15页,但涉及毛孢子菌病仅2页,且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具体化建议较少);选择毛孢子菌菌血症有待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和相关基础研究。同时,针对病例二长周期治疗后菌株出现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现象(全球首例14年追踪随访患者),以及全球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临床耐药的趋势,进行体外诱导实验、动物体内诱导实验以及临床系列病例分析,探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在阻断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中的临床价值。基于全球40年时间段报道185例毛孢子菌菌血症的病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自1975年首次报道以来,该病虽然少见,但全球报道病例的数量逐渐增加,疾病发生的地区和人群更为广泛。血液系统疾病是最常见基础病,但其他更多类型基础病的比重在逐渐增加;危险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抗细菌药物使用或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病史,且近年来患者病情更为复杂多样。多数患者伴有单个深部组织器官或播散性感染,最常累及的部位是肺脏、皮肤、肝脏、肾脏和脾脏。尽管近年来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被更为广泛应用,但患者临床预后未见明显改善;说明指南仅推荐抗真菌药的治疗方案并不能解决患者的综合临床问题,因此,急需制定更为全面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临床预后。基于本课题的结果对患者进行相对全面的临床预后评估:如果具有使用抗细菌药物、预防性/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伴有细菌菌血症或中心静脉置管未拔除、以及菌株菌种未进行鉴定的情况,患者临床预后多数不佳;如果患者仅是单纯真菌血症(未伴有其他侵袭性组织或器官感染)则临床预后更好(现有指南未论述)。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来源的首个毛孢子菌菌血症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感染病学会期刊,并对于毛孢子菌菌血症患者制定全面的治疗方案提出具体化的建议:1、首选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毛孢子菌菌血症的抗真菌治疗;如果临床无法获取伏立康唑,可考虑使用氟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治疗方案(现有指南未论述),病情控制后再使用氟康唑单药治疗。2、伴有低中性粒细胞血症的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配合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水平的恢复,从而改善临床预后(现有指南未论述)。3、导管相关毛孢子菌菌血症的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尽早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如果病情不允许,建议考虑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的组合进行封管治疗(现有指南未论述)。对于骨髓移植后需要接受抗排异治疗的感染患者,建议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作为抗排异治疗方案配合氟康唑使用;而对于其他需要长期接受氟康唑治疗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筛选出病原真菌特异性的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进行临床应用;该联合方案可能是减少临床长期用药导致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临床策略,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支撑。

刘涛[3](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指出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贺赟[4](2017)在《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目的总结和探讨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暗色丝孢霉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治状况,并对国内外暗色丝孢霉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通过CNKI、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检索1987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结果本文共纳入文献107篇,共计有116例患者为暗色丝孢霉病。其中暗色丝孢霉病感染临床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型为主,其他感染临床类型包括系统性、角膜型、浅表型感染和甲暗色丝孢霉病等。该病诱因以上皮屏障被破坏、特发性免疫功能异常最为多见,其次为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提供相关信息但未发现诱因及基础疾病的患者占32.65%(32/98)。病原学诊断主要依据真菌镜检、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分子鉴定,有超过1/2的病例(62株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有近1/3的病例(45株菌)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治疗上我国以系统性抗真菌治疗为主,伊曲康唑为近20年来该病最常用药。107例提供预后信息的患者中因该病死亡10例,占9.35%(10/107);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型死亡率最高,共6例,占此型已知预后人数的75%(6/8)。结论近年来,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感染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感染类型以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为主,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死亡率较高。各科医生应提高该病各型临床及病原诊断水平,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并积极开展分子鉴定,同时尽可能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信息。第二部分: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应用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暗色真菌临床分离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并为建立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的体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不同来源的7属10种50株暗色真菌进行YeastOne药敏试验,并与CLSIM38-A的标准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所纳入的暗色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基本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符,YeastOne方法和CLSI M38-A方法对非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基本符合率较高。结论YeastOne方法测试非棘白菌素类药物时和标准化方法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采用YeastOne方法测试棘白菌素类药物对丝状真菌的药敏时通过观察MEC更准确。

刘玉清[5](2008)在《中西医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外阴阴道炎,70%-75%的妇女一生至少感染一次,40%-45%的女性经历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不超过5%的成年女性感染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fifiasis,RVVC)。因此研制疗效好、少或无毒副作用的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综述在刘英杰教授的指导下,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对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综述。西医方面:从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中,85%-90%为白色念珠菌,其他非白色念珠菌包括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等。从临床上不能区分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更易产生耐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中非白色念珠菌有上升趋势。单剂量、短疗程口服、局部抗念珠菌治疗和非处方药广泛应用可能与非白色念珠菌比例上升有关。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由此说明了从中药中寻找有效的抗真菌作用药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医方面:概括阐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中药的研究进展,归纳出中药可通过对真菌细胞结构、功能及大分子生成等多方面、多途径的影响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并对中药抗真菌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展望。

谢娟,杨美平,吴建兵,袁艳霞[6](2000)在《抗菌素和/或激素应用后出现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三例报告》文中认为

郭子英[7](1979)在《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认为 近年来由于免疫性疾病的增多,器官移植术的开展,临床上广谱抗菌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肿瘤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体内生物平衡紊乱,免疫力受抑制等,深部真菌病逐渐增多。深部真菌病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皮肤粘膜深层和各脏器与器官的感染。为引起注意,防止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仅就有关诊断治疗提出几个问题,以供参考。

沈尧鸣[8](1979)在《银屑病的现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银屑病是比较多见、慢性、容易复发的皮肤病。现代医学对它的研究可分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细胞学、生化学、免疫学、细菌学、遗传学、临床学,治疗学。现综述如下: 一、组织细胞学 1.初发皮疹组织学变化

钱倩,陈钟英[9](1978)在《抗菌素的临床应用(续完)》文中研究说明 第三类氯霉素与合霉素氯霉素为广谱抗菌素、合霉素是人工合成的含右旋异构体与左旋异构体各一半,其中左旋异构体的抗菌效能和氯霉素相同。氯霉素对肠道细菌敏感,但近年来耐氯霉素的痢疾杆菌与伤寒杆菌在增长。它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与立克次体也很敏感。氯霉素可口服、肌注与静滴。口服后吸收很快而且完全,吸收后弥散进许多组织,可透入眼睛的各部分,能透入正常脑脊液、胸水、腹水及胎盘。正常脑脊液中氯霉素浓度是血清浓度的一半,是常用抗菌素中透人脑脊液含量

刘世恒[10](1978)在《外科血行播散性念珠菌病(文献综述)》文中认为 由于外科科学的发展,各科大手术及新技术广泛的开展,大面积烧伤治疗的生存期和治愈率不断的延长和提高,随着全身及局部抗菌素长期大量的使用,大静脉内插管及静脉内高营养,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及放射治疗长期广泛的应用,近年来血行播散性念珠菌感染在外科领域内有增加的趋势,国外已成为外科严重合并症之一,国内亦有报导。目前对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仍存在着困难,治疗尚不具备无毒性的药物,因此,死亡率还很高。在外科日益发展情况下,有必要将血行播散性

二、抗菌素和/或激素应用后出现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三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菌素和/或激素应用后出现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三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1.4.2 经验性治疗
        1.4.3 预防性的治疗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1.1 纳入标准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2.1.3 实验分组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终点
    2.3 样本来源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2.4.1 基本信息
        2.4.2 预后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3.4 临床预后指标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1.1 年龄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4.1.3 稳定期肺功能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4.3 口腔黏膜白斑
    4.4 临床预后指标
        4.4.1 机械通气
        4.4.2 住院天数
        4.4.3 住院死亡率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4.4.5 住院费用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2)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策略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耐药应对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毛孢子菌菌血症预后因素分析与治疗策略的临床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阿萨希毛孢子菌临床株(生物膜/游离状态)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对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获得性耐药的影响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与学术工作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
二、出版专着
三、主持基金及人才项目
四、获得学术任职 致谢

(3)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全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检测暗色真菌体外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参加学术会议、活动 致谢

(5)中西医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概况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
        第三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诱发因素
        第四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第五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第六章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七章 非白色念珠菌外阴阴道炎
        第八章 妊娠期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第九章 念珠菌耐药性的研究
        第十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预防
        第十一章 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诊治的热点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中草药抗真菌研究回顾
        第三章 中草药复方抗真菌研究回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体会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抗菌素和/或激素应用后出现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三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毛孢子菌菌血症治疗策略与阿萨希毛孢子菌氟康唑耐药应对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 廖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3]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4]中国大陆地区暗色丝孢霉病(1987年-2017年)回顾性分析[D]. 贺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02)
  • [5]中西医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D]. 刘玉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6]抗菌素和/或激素应用后出现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三例报告[J]. 谢娟,杨美平,吴建兵,袁艳霞.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0(04)
  • [7]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 郭子英. 山东医药, 1979(09)
  • [8]银屑病的现代研究[J]. 沈尧鸣. 皮防战线, 1979(01)
  • [9]抗菌素的临床应用(续完)[J]. 钱倩,陈钟英. 江苏医药, 1978(05)
  • [10]外科血行播散性念珠菌病(文献综述)[J]. 刘世恒. 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外科学分册, 1978(01)

标签:;  ;  ;  ;  ;  

应用抗生素和/或激素后皮肤黏膜念珠菌病三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