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至地黄汤治疗“血精”16例

二至地黄汤治疗“血精”16例

一、二至地黄汤加味治疗“血精”16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花[1](2021)在《基于经后期阴长理论对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二至地黄汤加减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所致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患者的月经情况、中医证候、性激素水平、抗苗勒管激素、基础体温曲线的影响,依据经后期阴长理论探讨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的临床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防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月经不调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56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所致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予以二至地黄汤加减与坤泰胶囊,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总疗效、月经情况、中医证候评分、AMH、FSH、LH、E2及FSH/LH比值水平、BBT曲线变化及安全性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月经情况、中医证候评分、AMH、FSH、LH、E2、FSH/LH 比值水平及BBT曲线变化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1.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62.96%,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提示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DOR所致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疗效更佳。2.月经情况、中医证候方面:治疗后,两组月经情况及中医证候皆有所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提示二至地黄汤加减更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与月经情况。3.性激素方面:治疗后,两组FSH、E2皆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两组LH皆有所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组FSH/LH有所改善(P<0.05),对照组FSH/LH无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说明在降低FSH水平、提高E2水平及改善FSH/LH比值方面二至地黄汤加减疗效优于坤泰胶囊,但在改善LH水平上,与坤泰胶囊疗效相当。4.AMH方面:治疗后,两组AMH皆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AMH水平上,二至地黄汤加减及坤泰胶囊疗效相当。5.BBT方面:治疗后,两组BBT双相例数均有所增加,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说明二至地黄汤加减改善BBT效果优于坤泰胶囊。6.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未有任何不良反应,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皆未见异常。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经后期阴长理论,运用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DOR所致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效恢复OR,促使月经按时来潮。同时,研究对象在治疗期间未有任何不良反应,表明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本病安全可靠。

崔庆科[2](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高镇涛(koo chun to)[3](2019)在《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近20年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总结近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及特点。希望能找出目前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临床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作用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数据库国内外关于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组间均衡性比较、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疗效。2.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的频数及规律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5.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7项研究各项偏倚风险的评估结果:在随机序列的产生中,有16个研究(占28.07%)分别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投币法、抽签法,评定为“低风险”,其中有2个研究(占3.51%)按照就诊的顺序随机法,评定为“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中,录入文献均无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3个研究(占5.26%)提及盲法,但无详细叙述,其他研究都没有对实施者进行盲法,包括纳入患者,也没有使用测量人员盲法,评估“高风险”的实施和测量偏倚;只有1项(1.75%)纳入研究报告失踪或排除情况,失踪人数<20%,被评为“低风险”,其他研究未提及,因此无法作出判断;所有纳入的研究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潜在风险,如提早终止研究、特别的试验设计、欺骗行为等,评定为“风险未知”。总结以上,本研究纳入57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57个研究结局共5347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84,I2=0%),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总有效率[OR=4.61,95%CI(3.86,5.51,P<0.00001)]。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30个研究结局共2591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可接受(P=0.62,I2=0%),总有效率[OR=4.37,95%CI(3.43,5.57,P<0.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5个研究结局共2510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97,I2=0%),总有效率[OR=4.43,95%CI(3.38,5.82,P<0.00001)]。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2个研究结局共220例病例,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尚可接受(P<0.18,I2=44%),总有效率[OR=4.35,95%CI(1.97,9.61,P=0.0003)]。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7个研究结局共66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71,I2=0%),总有效率[OR=2.13,95%CI(1.52,2.98,P<0.0001)]。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14个研究结局共1383例病例,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65,I2=0%),总有效率[OR=3.12,95%CI(2.45,3.96,P<O.00001)]。2.中医证候分布:前4位频数高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44频次)、肾虚(22频次)、肾阳虚(16频次)、肾阴虚(8频次),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所以,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基本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在本文研究所得文献的261篇,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方药中,共涉及药物有192种,总使用频次为3638味次,使用频次大于等于2的药物有138种,共出现358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8.51%;使用频次少于2的药物有54种,出现54次,占总用药频次的1.49%。出现25味次以上(包含25味次)的药物有37味,其中在文献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顺序为: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当归、枸杞子、山茱萸、山药、仙灵脾、香附、续断、党参、女贞子、白术、柴胡、茯苓、墨旱莲、川芎、杜仲、丹参、黄芪、巴戟天、桑寄生、赤芍、甘草、肉苁蓉、牡丹皮、阿胶、紫石英、覆盆子、何首乌、紫河车、仙茅、泽兰、炙甘草、郁金、益母草、五灵脂。药物种类分析:所研究的文献中记述的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192味中药,分别属于19个药物种类。分类规范,参照《中药学》分别是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等。入选研究的文献中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药物类别排名前7,频数高的类别是:补虚药(22.63%):常用的补气药有山药、党参、白术、黄芪、甘草、人参、西洋参等,常用的补血药有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何首乌等,常用的补阳药有菟丝子、仙灵脾、续断、杜仲、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仙茅、鹿角霜等,常用的补阴药有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龟板、麦冬、桑葚、黄精等。清热药(11.58%):常用的清热药有赤芍、牡丹皮、生地黄、黄芩、山栀子、黄柏等。止血药(11.58%):常用的止血药有五灵脂、艾叶、蒲黄、三七、仙鹤草、茜草根、炮姜、艾叶炭、苎麻根等。活血化瘀药(11.03%):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川芎、丹参、泽兰、郁金、益母草、红花、桃仁、川牛膝、牛膝、鸡血藤、延胡索等。理气药(7.37%):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陈皮、青皮、枳壳、木香、乌药、橘叶、川楝子等。解表药(5.79%):常用的解表药有柴胡、桂枝、升麻、荆芥、薄荷、紫苏梗、葛根等。安神药(5.26%):常用的安神药有紫石英、合欢皮、龙骨、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前7种药物类别中占全部的累计比列高达75.26%。药物聚类分析: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利用SPSS 25.0软件对上述归纳整理的药物出现频数大于18次的48种药物建立数据库,共得出5个聚类方:C1方:鹿茸(鹿角片、鹿角胶、鹿角霜)、肉苁蓉、山茱萸、覆盆子、墨旱莲、仙灵脾、巴戟天、续断、熟地黄、杜仲、菟丝子、紫河车、五味子;C2方:山药、党参、黄芪、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茯苓;C3方:补骨脂、陈皮、泽兰、白术、五灵脂、白芍、仙茅、肉桂、紫石英、红花、当归、川芎;C4方:生地黄、龟板、柴胡、郁金、丹参、赤芍、牡丹皮、益母草;C5方:何首乌、桃仁、香附、桑寄生、枸杞子、阿胶、女贞子。结论:1.Meta 分析:(1)中药、中西药结合、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皆优于西药治疗。(2)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3)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近20年的文献提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2.中医证候分布、病机治法与用药规律:(1)主要的中医证候分别为肾虚肝郁、肾虚、肾阳虚、肾阴虚。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分布与肾密切相关。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病以肾虚为主,兼有肝郁等主要病因病机。(2)治法上应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等。(3)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以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为主导,并兼以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安神药。(4)根据药性理论(性味、归经),聚类出的5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的黄体功能不全:肝肾亏虚证,脾肾气虚证,肾虚、气滞血瘀证,肝郁气滞、血瘀有热证,肾虚血瘀证。

马丹[4](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张永[5](2018)在《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论文以当归六黄汤医案为研究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当归六黄汤的组方配伍、证候要素、主治症候及临床加减变化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文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文献,排除重复文献,共计735篇,统计得医案475则。根据医案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符合要求的医案有446则。本论文涉及的统计学方法有频次统计、黄金分割方法、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论文数据库的组建分两个部分:1、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组建数据,为频次统计与关联分析提供数据准备;2、用Excel2003建立高频药物与高频症状的数据库,为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提供数据准备。结果1、一般资料(1)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性;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90岁,平均39.1岁。(2)中医疾病以汗证、盗汗、消渴、内伤发热、绝经前后诸症、不寐、瘿病、心悸、口疮、淋证等为主。(3)中医证型主要涉及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湿热蕴结、阴虚湿热、瘀血阻络、肾阴虚、肝肾阴虚及风热证等。(4)西医疾病以2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甲亢、口腔溃疡、肺结核、慢性咽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为主。(5)四气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为主。2、脉症分析根据黄金分割法原理,61.8%以上的为核心症状,百分比在38.2%—61.8%之间的症状为主要症状。其中所占比例大于或等于61.8%的症状有脉细、舌质红。百分比在38.2%—61.8%的症状有盗汗、脉数、心烦、舌苔薄、舌苔黄。因自汗与乏力所占百分比为37.4%,与38.2%接近,故亦可纳入。3、组方分析(1)频次统计结果:单味药生地黄频次统计最高,2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频次最高,3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黄芩”频次最高。(2)关联分析结果:单味药生地黄与全方关系最密切,2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与全方关系最密切,3味药组合“生地黄、当归、黄连”与全方关系最密切。(3)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当归六黄汤被降维为因子F1(黄连黄芩黄柏生地黄当归)与因子F4(当归熟地黄生地黄黄芪)。(4)组方药物剂量结果:生地黄最高频次用量节点15克,当归、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最高频次用量节点都是10克,黄芪最高频次用量节点30克。平均剂量黄芪22.5g>生地黄15.4g>熟地黄14.1g>当归11.9g>黄芩10.1g>黄柏9.6g>黄连7.4g。4、证素分析(1)高频症状因子分析拟辨证结果:因子F2、F4为火热证;因子F9、F12、F17、F18、F16为阴虚证;因子F3为痰湿证;因子F13、F11为湿热证;因子F6、F8、F10、F14为气虚证。(2)在因子分析基础上的聚类分析拟辨证结果:C2(阴虚湿热证);C3(阴虚火旺证);C4(痰湿证);C6(心脾气虚证);C9(阴虚证);C11(肾阳虚证);C12(阴虚证);C13(气虚证)。综上当归六黄汤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湿热。5、加减分析(1)加减药频次结果:牡蛎、甘草、浮小麦、五味子、龙骨、白术、白芍为最常见加减药物。(2)加减药物分类结果:收涩药、补气药、安神药、滋阴药及利水渗湿药是常见加减药物类别。(3)加减药物聚类分析结果:C1(山楂神曲麦芽)、C2(山药山茱萸五味子)、C3(桑叶女贞子)、C4(太子参)、C5(麦冬玄参大黄)、C6(地骨皮鳖甲牡丹皮)、C7(酸枣仁柏子仁柴胡)、C8(糯稻根须碧桃干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C10(知母龟甲)、C11(薏苡仁桃仁赤芍牛膝)、C12(丹参)、C13(甘草桂枝白芍大枣)、C14(白术防风)、C15(茯苓泽泻陈皮)、C16(栀子石膏)。结论1、当归六黄汤临床运用突破以往“汗证”的局限,现已涉及各个系统疾病,体现“异病同治”之理。“寒温甘苦”的性味特点,体现了该方“甘润养血滋阴,苦寒坚阴泻火,甘温益气固表”的性味配伍特点。2、当归六黄汤的最佳适应症为:盗汗,心烦,自汗,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舌质红,脉细数”为其辨证要点。“失眠、口干、身热、脉弦、大便干、神疲、舌苔少、舌苔腻”等为当归六黄汤的次要临床表现。现行教材言其主治“发热盗汗”,此处“发热”应为“身热”,更符合临床实际。3、单味药角度,生地黄是当归六黄汤的组方核心;2味药组合角度,“生地黄、当归”是当归六黄汤组方核心;3味药组合角度,“生地黄、当归、黄连”是当归六黄汤组方核心。“生地黄、当归”为该方阴虚病机的配伍关键。当归六黄汤的组方配伍特点是血中求阴,兼顾清热泻火、益气固表;组方剂量上重用补益药,独重黄芪。4、当归六黄汤的证候要素主要涉及阴虚、气虚、湿热,且该方的病机以阴虚为主,并见湿热为特点。5、临床加减重视“方随证转”而“合方化裁”:若气虚不纳者,化裁七味都气丸加“山药、山茱萸、五味子”;若阴虚盗汗甚者加“桑叶、女贞子”;若阴虚燥结者,化裁增液汤或增液承气汤加“麦冬、玄参、大黄”;若阴分伏热者,化裁青蒿鳖甲汤加“地骨皮、鳖甲、牡丹皮”;阴虚火旺者,化裁大补阴丸加“知母、龟甲”;若阴虚神志不安者,化裁天王补心丸加“酸枣仁、柏子仁、柴胡”;若表虚不固者,化裁牡蛎散或玉屏风散加“糯稻根须、碧桃干、牡蛎、龙骨、浮小麦、麻黄根”或“白术、防风”;若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汗证者化裁黄芪建中汤加“甘草、桂枝、白芍、大枣”;若阴虚热盛化火毒者,化裁黄连解毒汤加“栀子、石膏”等。

李杰[6](2018)在《精血消愈汤治疗湿热瘀阻型精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精血消愈汤治疗精囊炎(湿热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明确清热凉血消瘀止血法对精囊炎的作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将符合本研究规范的72例精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云南白药散剂(4g/瓶,0.5g/1次,1日3次)与精血消愈汤(150ml/次,3次/日)治疗,对照组口服云南白药散剂(4g/瓶,0.5g/1次,1日3次)联合西药盐酸多西环素胶囊(0.1·12片/盒,1粒/1次,2次/1日)治疗,总疗程一共为4周,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观察指标的相关数据(中医证候积分、精液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积分等)录入Excel表格,并用SPPS 22软件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共纳入72例,共剔除、失访7例,治疗组按要求最终完成33例,对照组完成32例,脱落率9.72%。2.两组病例之间在年龄、病程构成、治疗前的相关观察指标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8.48±5.05)、(11.50±5.21),有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的精液常规检查中红细胞计数积分分别为(1.30±0.95)、(1.72±0.81),有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4周后分别治愈8例(24.24%)和2例(6.25%)、显效10例(30.30%)和8例(25.00%)、有效9例(27.27%)和11例(34.38%)、无效6例(18.18%)和11例(34.38%),总有效率分别为81.82%、65.63%,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精血消愈汤可以有效改善精囊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精液常规检查中的红细胞数目;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广建[7](2017)在《桂枝茯苓方治疗慢性血精性精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河北省中医院男科门诊的慢性血精性精囊炎(chronic hematospermia seminal vesiculitis,CHSV)患者为研究对象,系统观察桂枝茯苓方对慢性血精性精囊炎患者的精液参数、镜下红细胞数量、精浆果糖含量、最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MFR)、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AFR)、精囊腺宽度以及精囊腺体积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基于“破血逐瘀,通因通用”的治疗思路,观察桂枝茯苓方对慢性血精性精囊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并从精浆生化、尿流动力学及影像学等角度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省中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慢性血精性精囊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编号,按照病程≤3个月、3-12月、≥12月分层均衡,采用统计学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云南白药组、桂枝茯苓方组2组。共有109例纳入临床观察,其中云南白药组53例,桂枝茯苓方组56例。全部患者停用其他药物与治疗方法,经洗脱期15天后,云南白药组给予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4次;桂枝茯苓方组服用中药桂枝茯苓方,由省中医院煎药室煎煮并制成膏方,保质期90天,每日1剂,分2次冲服。2组均以30天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的精液参数、镜下红细胞数量、精浆果糖含量、精囊腺宽度、精囊腺体积以及尿流率检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评估桂枝茯苓方的安全性。结果:1期间共有12例患者失联,脱失率11%,其中云南白药组脱落病例5例,桂枝茯苓方组脱落病例7例,最终共完成临床观察病例97例,云南白药组48例,桂枝茯苓方组49例;2 2组患者年龄均数在22-65岁之间,经t检验,P=0.618;2组病程均数在1-16.5月之间,经Mann-Whitney U检验,P=0.622,认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3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云南白药组48例中,临床治愈7例(14.58%),显效10例(20.83%),有效15例(31.25%),总有效率为66.67%;桂枝茯苓方组49例中,临床治愈19例(38.78%),显效18例(36.73%),有效7例(14.29%),总有效率为89.80%。经行×列表的卡方检验,χ2=16.487,p=0.001,2组的有效率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提示桂枝茯苓方治疗慢性血精性精囊炎的临床疗效优于云南白药;4精液总量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3.43±1.26ml变为治疗后3.43±1.24ml,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3.78±1.27ml变为治疗后的4.13±1.19ml,经t检验,2组治疗前后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2组对精液总量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5精子活动率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24.75±7.62%变为治疗后27.75±7.14%,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23.29±4.47%变为治疗后的32.98±8.07%,经mann-whitneyu检验,2组治疗前后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提高精子活动率且优于云南白药组;6精子前向运动率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18.77±6.84%变为治疗后22.06±6.30%,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17.55±3.63%变为治疗后的25.67±6.38%,经mann-whitneyu检验,2组治疗前后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提高精子前向运动率且优于云南白药组;7精液红细胞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43.96±14.02个/hp降低至治疗后20.13±19.41个/hp,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45.29±13.81个/hp下降到治疗后的8.71±14.65个/hp,经mann-whitneyu检验,2组治疗前后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降低精液中红细胞数量且优于云南白药组;8精浆果糖含量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7.71±1.66μmol/一次射精上升至治疗后13.25±2.79μmol/一次射精,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7.29±1.11μmol/一次射精上升到治疗后的15.95±3.35μmol/一次射精,经t检验,2组治疗前后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提高精浆果糖含量且优于云南白药组;9精囊腺宽度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2.83±0.43cm降低至治疗后2.61±0.43cm,经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2.85±0.54cm下降到治疗后的1.81±0.42cm,经t检验和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改善精囊腺宽度且明显优于云南白药组;10精囊腺体积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11.25±3.91cm3降低至治疗后10.10±3.43cm3,经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11.71±5.73cm3下降到治疗后的4.84±2.24cm3,经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改善精囊腺体积且明显优于云南白药组;11mfr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13.29±2.86ml/s上升至治疗后14.44±2.41ml/s,经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13.02±3.12ml/s升高到治疗后的18.22±2.33ml/s,经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提高最大尿流率且明显优于云南白药组;12afr变化比较:云南白药组由治疗前的8.29±2.41ml/s升高至治疗后9.04±2.85ml/s,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桂枝茯苓方组由治疗前的7.71±2.07ml/s上升到治疗后的10.49±2.75ml/s,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并且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桂枝茯苓方组可以提高平均尿流率且明显优于云南白药组。结论:桂枝茯苓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精液中红细胞数量,提高患者的最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降低精囊腺的宽度,恢复精囊腺的体积,而且可以显着提高精浆中果糖的含量,说明桂枝茯苓方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尿道阻力,改善精囊腺的扩张和淤积,恢复精路的通畅,从而有效治疗慢性血精性精囊炎,而且可以通过改善精囊腺体的分泌功能,提高了精子质量,从而显着减轻的血精性精囊炎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家庭幸福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桂枝茯苓方治疗慢性血精性精囊炎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蔡滨,孙大林,赵红乐,谷亚龙,陈广辉,陈兵,金保方[8](2016)在《金保方辨治血精症经验》文中研究表明血精症是男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药在辨治血精症上有其独特优势,金保方提出凉血止血、滋阴降火是治血精之标,清热化湿是治血精之变,补肾固冲是治血精之本,同时根据标本缓急灵活运用理血、清源、固本三法,收效甚好。预防调护方面,强调定期排精的重要性。

陈兵,孙大林,陈广辉,金保方[9](2015)在《滋阴凉血法在血精治疗中的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滋阴凉血法在血精治疗中的地位作一综述,以期加深滋阴凉血法对血精治疗的认识。血精是男科常见疾病,严重危害男性的身心健康,而中医药在治疗血精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其中以滋阴凉血法治疗血精最为常见。滋阴凉血法是治血精之常,不仅广泛应用于血精的治疗过程中,而且比之西药效果更好。

张佳莉[10](2015)在《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对近30年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进行整理研究,旨在把握现代中医男科学理论的研究热点,总结规律,丰富中医男科学的内涵,为研究中医男科学提供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有利于中医男科学更好的发展。方法:通过应用文献法对近30年的中医男科学领域的文献进行收集梳理,文献搜索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级中医男科项目、第一批至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中中医男科学专家的理论思想、国家级中医男科奖励项目三个方面,将所得文献按时间顺序、文献类别、专家姓名、疾病名称进行归类,并以疾病名称分类为主;最后采用归纳演绎法以科学性为原则凝练学者的学术观点,将相同类型的理论观点进行对比,加以总结分析。结果: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等疾病,而对于其他男科疾病及男科综合理论相对少且弱,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分型、诊治方法、方药治疗机制、特色方药等方面。结论:近30年来中医男科学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然而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因机治则,多是根据各医家临床经验及理论知识总结得来;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不统一;实验性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因此,本人认为中医男科学理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对中医男科疾病的因机治则方面,采用实验性手段展开探索性研究,加强其科学性与可重复性;建立统一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促使中医研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拓宽实验基础研究层面,积极开展中药配伍、剂型、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在研究男性不育、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的同时,加强其他男科疾病与综合性理论的研究,致力于平衡发展。

二、二至地黄汤加味治疗“血精”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至地黄汤加味治疗“血精”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经后期阴长理论对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中医对月经先期的研究进展
        1.1 DOR与月经先期的关系
        1.2 对月经先期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辨治进展
    2、西医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发病因素
        2.3 卵巢储备功能评估
        2.4 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3.研究方法
    4.观测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及观测方法
    5.疗效判定标准
    6.统计学处理
    7.研究结果
        7.1 两组患者收集及脱落情况
        7.2 一般资料分析
        7.3 研究结果统计
    8.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立论依据
        1.1 经后期生理特性
        1.2 DOR所致月经先期,病在经后期阴分
        1.3 DOR所致月经先期,治疗注重肾阴恢复
        1.4 二至地黄汤加减组方特点及用药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 月经情况、中医证候方面
        2.2 性激素方面
        2.3 AMH方面
        2.4 BBT方面
        2.5 总体疗效方面
    3.创新点
    4.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西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
    1.2 黄体功能不全在中医学范畴的认识
    1.3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的Meta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评价结果
    2.6 meta分析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的来源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4 数据的规范化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4.1 meta分析
    4.2 黄体功能不全的中医证候及用药的分析与讨论
    4.3 黄体功能不全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组方与临床应用是方剂研究的关键
        1.2 当归六黄汤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医案数据分析在方剂研究中的可行性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当归六黄汤文献研究
    1 当归六黄汤概述
        1.1 功用主治
        1.2 组方药物
    2 历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的认识
        2.1 明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2.2 清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2.3 近代医家对当归六黄汤认识
    3 当归六黄汤近代研究概况
        3.1 基础研究
        3.1.1 成分研究
        3.1.2 药理研究
        3.1.3 病机研究
        3.2 临床研究
        3.2.1 糖尿病
        3.2.2 更年期综合症
        3.2.3 甲亢
        3.2.4 口腔溃疡
        3.2.5 心律失常
        3.2.6 呼吸系统疾病
        3.2.7 皮肤病
        3.2.8 术后汗证
        3.2.9 其他疾病
    4 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标准
        1.4 筛除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规范化
        2.1.1 全身症状
        2.1.2 头面部位
        2.1.3 胸胁部位
        2.1.4 其他部位
        2.1.5 舌脉症状
        2.1.6 药物规范
        2.2 数据库组建
        2.3 统计学方法
        2.3.1 黄金分割
        2.3.2 关联规则
        2.3.3 聚类分析
        2.3.4 因子分析
        2.3.5 运用软件
    3 技术路线图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年龄统计
        1.2 性别统计
        1.3 中医病证统计
        1.3.1 中医疾病统计
        1.3.2 中医疾病分类统计
        1.3.3 中医证型统计
        1.4 西医疾病统计
        1.4.1 西医疾病统计
        1.4.2 西医疾病分类统计
        1.5 性味统计
        1.5.1 四气统计
        1.5.2 五味统计
        1.6 结果分析
    2 当归六黄汤脉症分析
        2.1 单个脉症统计
        2.1.1 症状统计
        2.1.2 舌象统计
        2.1.3 脉象统计
        2.2 组合脉症统计
        2.2.1 2个症状组合
        2.2.2 3个症状组合
        2.2.3 4个症状组合
        2.3 结果分析
    3 当归六黄汤组方分析
        3.1 组方结构分析
        3.1.1 频次统计
        3.1.2 关联分析
        3.1.3 因子分析
        3.1.4 结果分析
        3.2 组方剂量分析
        3.2.1 当归用量统计
        3.2.2 黄芪用量统计
        3.2.3 生地黄用量统计
        3.2.4 熟地黄用量统计
        3.2.5 黄芩用量统计
        3.2.6 黄连用量统计
        3.2.7 黄柏用量统计
        3.2.8 结果分析
    4 当归六黄汤证素分析
        4.1 高频症状频次统计
        4.2 证素因子分析
        4.2.1 KMO检验及Bartlet检验
        4.2.2 碎石图
        4.2.3 总方差解释表
        4.2.4 因子旋转
        4.2.5 因子拟辨证
        4.3 证素聚类分析
        4.3.1 聚类树状图
        4.3.2 聚类组合
        4.3.3 聚类组合拟辨证
        4.4 结果分析
    5 当归六黄汤加减分析
        5.1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1.1 加减药频次统计
        5.1.2 加减药物分类统计
        5.2 加味药物聚类分析
        5.2.1 聚类树状图
        5.2.2 聚类类别
        5.3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当归六黄汤学术理论探讨
        1.1 东垣疾病观:脾胃内伤百病乃生
        1.2 东垣病机观:升降失常阴火上乘
        1.3 当归六黄汤:甘温升阳甘寒降火
    2 研究方法讨论
        2.1 资料规范化中关于发热与身热之辨
        2.2 基于方剂特点的数据分析方法选择
    3 研究结果讨论
        3.1 组方特点:血中求阴补泻兼顾
        3.2 病机特点:阴虚为本并见湿热
        3.3 选方要点:善抓主证兼顾次症
        3.4 临床加减:方随证转合方化裁
        3.5 剂量结构:重用补益独重黄芪
结论
创新与问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表格21
附件3:表格31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精血消愈汤治疗湿热瘀阻型精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药品及规格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总体疗效比较
        3.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4 精液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积分比较
        3.5 安全指标监测
        3.6 不良反应
        3.7 失访情况
    4.讨论
        4.1 精血消愈汤治疗精囊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4.2 精血消愈汤组成与方解
        4.3 盐酸多西环素胶囊联合云南白药散剂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
        4.4 精血消愈汤对精囊炎的临床症状和精液中红细胞的影响
        4.5 预防与调护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桂枝茯苓方治疗慢性血精性精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精症的中医药诊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金保方辨治血精症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
2 湿热下注,灼伤血络
3阴液不足,正气亏损
4讨论

(9)滋阴凉血法在血精治疗中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精的辨证论治
2 滋阴凉血法治疗血精的临床研究
3 总结

(10)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中医男科学发展概要
2 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研究热点及学术进展
    2.1 男性不育
        2.1.1 因机治则
        2.1.2 辨证分型
        2.1.3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2.1.4 专病专方
        2.1.5 文献分析讨论
    2.2 前列腺炎
        2.2.1 因机治则
        2.2.2 辨证分型
        2.2.3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2.2.4 治疗手段研究
        2.2.5 专病专方
        2.2.6 前列腺炎相关性疾病研究
        2.2.7 文献分析讨论
    2.3 前列腺增生
        2.3.1 因机治则
        2.3.2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2.3.3 配伍机制研究
        2.3.4 专病专方
        2.3.5 并发症探讨
        2.3.6 文献分析讨论
    2.4 阳痿
        2.4.1 因机治则
        2.4.2 方药治疗机制研究
        2.4.3 治疗手段研究
        2.4.4 各类型阳痿探讨
        2.4.5 文献分析讨论
    2.5 其他男科疾病
        2.5.1 性功能障碍
        2.5.1.1 阴茎异常勃起
        2.5.1.2 早泄
        2.5.1.3 性欲低下
        2.5.1.4 遗精
        2.5.1.5 不射精
        2.5.2 睾丸附睾精囊疾患
        2.5.2.1 睾丸疼痛
        2.5.2.2 附睾结节
        2.5.2.3 附睾炎
        2.5.2.4 附睾结核
        2.5.2.5 血精
        2.5.3 前列腺疾患
        2.5.3.1 前列腺痛
        2.5.3.2 前列腺癌
        2.5.4 男性顽固性尿频
        2.5.5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2.6 男科综合理论
        2.6.1 腺性精育说
        2.6.2 睾主藏精主生殖说
        2.6.3 内肾外肾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二至地黄汤加味治疗“血精”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经后期阴长理论对二至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血热型月经先期的临床研究[D]. 李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黄体功能不全近20年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D]. 高镇涛(koo chun to).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当归六黄汤组方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精血消愈汤治疗湿热瘀阻型精囊炎的临床研究[D]. 李杰.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7]桂枝茯苓方治疗慢性血精性精囊炎的临床研究[D]. 王广建. 河北医科大学, 2017(12)
  • [8]金保方辨治血精症经验[J]. 蔡滨,孙大林,赵红乐,谷亚龙,陈广辉,陈兵,金保方. 山东中医杂志, 2016(05)
  • [9]滋阴凉血法在血精治疗中的地位[J]. 陈兵,孙大林,陈广辉,金保方. 中医药导报, 2015(24)
  • [10]中医男科学现代理论的分析[D]. 张佳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二至地黄汤治疗“血精”1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