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性和非癌性组织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性和非癌性组织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变和非癌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赵张颖[1](2021)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全血锌、铁、钙、铜变化及对缺铁性贫血发生关系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与体内锌、铁、钙、铜变化、缺铁性贫血(IDA)是否存在相关性,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9月-2021年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5-13岁儿童,选取有消化道症状(包括反复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腹部B超或CT检查无明显异常的儿童125例,其中男68例,女57例。所有儿童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部分儿童行组织学检查诊断是否存在Hp感染,存在Hp感染儿童共28例。通过电化学分析法测定两组儿童中微量元素锌(Zn)、铁(Fe)、钙(Ca)、铜(Cu)的含量。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对三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进行检测,运用亚铁嗪比色法检测血清铁(serum iron,SI),运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使用SPSS.25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儿童中微量元素Zn、Fe、Ca、Cu、Hb、MCV、MCH、MCHC、SI、SF水平的变化。结果:1.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中儿童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p阳性组锌、铁含量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钙、铜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阳性组中锌、铁的缺乏率分别为71.4%、32.1%,Hp阴性组中锌、铁的缺乏率为29.8%、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钙、铜缺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p阳性组Hb、MCV、MCH、MCHC、SI、SF均低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中缺铁性贫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儿童缺铁性贫血检出率高于Hp阴性组。结论: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性别无关。2.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导致人体内锌、铁元素缺乏,当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有必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查,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从而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上对于原因不明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崔秀杰[2](2021)在《致瘤微生物HPV和H.pylori调控mTOR信号通路介导恶性转化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致瘤微生物(包括病毒或细菌)诱发的慢性感染是导致细胞增殖失控继而诱导恶性转化的重要因素。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WHO/IARC)的一项报告指出,世界上约17%癌症发生与某些肿瘤相关病毒或细菌的感染直接有关。研究已证实,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PV)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是引发人类癌症的Ⅰ级致癌病原体(HPV和H.pylori占可以引发人类癌症的病原体比例分别为31.5%和22.0%)。宫颈鳞状上皮和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紊乱和恶性转化是环境因子(外因)与宿主调控应答(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解析HPV和H.pylori感染相关的炎癌转化机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有效降低宫颈和胃相关恶性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始动因素。HPV转化基因E6和E7在组织中持续表达,介导宿主肿瘤抑癌蛋白p53和退化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的降解。此外,HPV感染可通过导致宿主基因的不稳定性增高、宿主基因甲基化模式改变、非编码RNA的失调等参与推进宫颈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H.pylori定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可通过调控RUNX3、P53、E-cadherin和β-catenin等致瘤相关分子促进恶性转化,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此外,H.pylori感染后其毒力因子CagA通过Ⅳ型分泌系统将肽聚糖注入胃粘膜上皮细胞,引发胃区域感染炎症微环境、刺激宿主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是介导恶性转化的早期趋动力。探究HPV和H.pylori致病机制是早期识别和干预肿瘤的基础性研究工作。HPV和H.pylori感染可通过与宿主细胞中不同的模式识别受体以及信号通路相互作用诱导炎癌转化。HPV除了可以抑制p53和pRb基因表达外,还与主要的上游通路:生长因子受体、Notch受体、Ras和PI3KCA等相互作用激活和改变mTOR信号通路,刺激宿主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诱导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化。H.pylori感染除了可通过刺激胃粘膜上皮释放细胞因子,还可通过识别NOD样受体、Notch受体和Toll样受体等多种模式识别受体活化NF-κB、Wnt、JNK和mTOR等信号通路,形成H.pylori促进炎性因子表达的正反馈环路,参与调节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宿主免疫应答和炎症响应,介导非可控性炎症增加炎癌转化的风险。研究证据表明,HPV/H.p感染通过影响mTOR信号通路中的基因突变以及上游信号分子的激活导致mTOR通路活化,而该通路的激活可进一步导致遗传不稳定、增殖失控、凋亡抵抗和代谢特性改变,最终导致感染细胞的恶性转化。mTOR信号通路可能在HPV和H.pylori感染所诱导的恶性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究HPV和H.pylori感染激活mTOR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以及该通路在HPV和H.pylori诱导恶性转化中的生物学作用,将有助于提高疾病的监测防控,为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目的在于:(一)解析HPV-16转化基因E7通过调控miR-106a激活mTOR介导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功能与机制。(二)解析H.pylori通过调控髓系分化标志基因MYADM激活mTOR介导胃恶性转化的机制。第一部分:HPV-16 E7上调miR-106a靶向LKB1激活mTOR信号通路调控宫颈鳞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自噬高危型HPV-16感染与宫颈鳞癌关系最为密切,其转化基因E6和E7的持续表达是导致子宫颈恶性转化的主要病因。E6和E7分别通过降解抑癌因子p53和pRb,导致细胞增殖紊乱、诱导细胞转化。E6和E7还可通过上调转录因子调控宿主microRNAs(miRNAs)影响宿主基因表达,进而破坏细胞生长和生存机制的稳定,导致宫颈恶性转化甚至宫颈癌。miR-106a是miR-17家族的一员,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似乎具有组织或细胞特异性。目前有关miR-106a在HPV相关宫颈癌,尤其HPV及其转化基因是否可以调控宿主miR-106a的表达尚不清楚。因此,研究miR-106a在HPV阳性宫颈癌中的作用及机制,对于揭示HPV致癌的分子调控机制,选择有效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文献报道mTOR(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激活可能与HPV病毒感染相关。研究表明,宫颈癌中HPV-16 E7能够降低抑癌基因LKB1的表达,而LKB1是mTOR上游关键的节分子。多项研究包括我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已报道,LKB1/AMPK/mTOR信号通路在宫颈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抑癌因子LKB1通过激活其下游AMPK,负向调控mTOR,抑制细胞增殖、转化及迁移等。LKB1也能够通过调控PTEN影响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进展。然而,在HPV阳性宫颈癌中miR-106a的作用如何,其分子机制是否与LKB1/AMPK/mTOR通路有关?高危HPV-16感染能否对宿主细胞miR-106a表达发挥调控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究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及临床意义。2.揭示miR-106a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与自噬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3.探究HPV-16转化基因E7对miR-106a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与结果1.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高表达且与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RT-qPCR结果显示,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显着升高。ROC曲线显示,miR-106a可以较好地区分宫颈鳞癌组织与非肿瘤组织。miR-106a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肿瘤直径、高级别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呈显着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和脉管入侵等参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miR-106a高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淋巴管入侵等因素有关。提示miR-106a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2.LKB1是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的新靶点。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交叉结果获得98个miR-106a的潜在靶基因,其中LKB1引起我们的关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LKB1是miR-106a的直接靶点;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HaCaT相比,宫颈癌细胞系(CaSki、SiHa和HeLa)中miR-106a表达升高,尤其在HPV-16阳性CaSki中升高最显着。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106a可负向调控LKB1表达。RT-qPCR结果显示,LKB1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显着降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LKB1与miR-106a表达高度负相关。临床病理学参数相关性分析显示,LKB1低表达与宫颈癌患者恶性病理学特征相关。以上结果显示,LKB1是miR-106a的直接靶点。3.miR-106a通过靶向LKB1促进宫颈癌CaSki细胞增殖。CCK-8、平板克隆和EdU实验结果显示,miR-106a显着促进宫颈癌CaSki细胞的增殖,而LKB1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但在宫颈癌SiHa和HeLa细胞(两者均LKB1表达缺失)中miR-106a促进增殖作用较弱。在CaSki细胞中采用LKB1的rescue实验进一步验证,平板克隆和EdU结果均显示,LKB1可逆转miR-106a对宫颈癌细胞CaSki的促进增殖作用。以上实验证实miR-106a通过靶向LKB1促进宫颈癌CaSki细胞的增殖。4.miR-106a通过靶向LKB1负性调控HPV-16阳性宫颈癌细胞自噬。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iR-106a抑制宫颈癌细胞自噬,而LKB1促进宫颈癌细胞自噬;并且miR-106a可以抑制雷帕霉素、饥饿诱导的细胞自噬。但与CaSki细胞相比,在LKB1缺失的SiHa和HeLa细胞中,miR-106a对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不明显。进一步LKB1的rescue实验证明,LKB1可以逆转miR-106a对细胞自噬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说明,miR-106a通过靶向LKB1抑制HPV-16相关宫颈癌的自噬。自噬流检测结果显示,miR-106a可以抑制CaSki细胞中自噬小体(黄色斑点)和自溶溶酶体(红色斑点)的数量,且miR-106a明显抑制了雷帕霉素和饥饿所诱发的自噬流,而LKB1促进宫颈癌细胞的自噬流。以上结果说明miR-106a抑制CaSki细胞自噬是通过靶向LKB1实现的。5.miR-106a通过靶向LKB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在HPV-16阳性CaSki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06a可以激活mTOR信号通路。LKB1的rescue实验显示,LKB1过表达减弱miR-106a对mTOR表达促进的作用;此外,敲低LKB1可部分逆转敲低miR-106a对mTOR水平的影响。说明在HPV-16阳性CaSki细胞中miR-106a通过靶向LKB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6.HPV-16 E7激活miR-106a的表达并调控其功能。RT-qPCR结果显示,在HPV-16 E7稳定表达细胞系RPE1-E7和HaCaT-E7中,miR-106a表达显着增加;使用干扰组合(siRNA198和siRNA209)分别选择性地敲低CaSki细胞中HPV-16E6E7和HPV-16E6,观察干扰E7对miR-106a的表达影响。结果显示,与CaSki-siE6细胞相比,miR-106a在CaSki-siE6E7细胞中的表达显着降低。说明敲低E7部分抑制了 miR-106a的表达。此外,RT-qPCR显示,在HPV-16 E7阳性的宫颈鳞癌组织中,miR-106a表达与E7表达呈正相关。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载体(Vector)相比,上述两种E7-表达细胞中LKB1表达降低;然而,当E7细胞转染miR-106a抑制剂时,LKB1可部分恢复表达,说明E7通过激活miR-106a抑制LKB1表达。在E7表达细胞中,CCK-8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高于空载体细胞。而转染miR-106a抑制剂后,E7细胞的细胞增殖率降低。说明HPV-16E7可以激活miR-106a的表达并调控其增殖功能。7.HPV-16 E7通过激活转录因子c-Jun上调miR-106a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Jun在E7-表达的RPE1和HaCaT细胞中表达显着升高;CaSki敲低E7(采用的干扰组合策略同前),c-Jun表达降低,敲低c-Jun后,miR-106a表达随之降低。c-Jun的rescue实验显示,c-Jun可以部分逆转E7敲低后引起的miR-106a表达降低。CHIP-PCR实验结果显示,c-Jun可以直接结合到miR-106a的启动子区调控miR-106a转录。以上实验结果证明,HPV-16 E7通过上调转录因子c-Jun表达促进宫颈癌中miR-106a的转录。结论和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讨论了 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miR-106a在HPV-16阳性宫颈鳞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而且与患者恶性病理学特征相关。研究发现抑癌基因LKB1是miR-106a的新靶点,miR-106a通过靶向抑制LKB1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抑制自噬进而发挥致癌作用。此外,HPV-16E7通过转录因子c-Jun可上调miR-106a的表达并促进细胞增殖功能。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PV-16致癌的分子机制,寻找HPV相关宫颈癌的治疗新靶点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第二部分:H.pylori通过NF-κB上调MYADM激活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恶性转化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引发的炎症是介导恶性转化的重要基础。H.pylori定植于胃粘膜上皮细胞通过上调NF-κB、AP-1和IRFs等转录因子,进一步诱导IL-1β、IL-8和TNF-α等炎癌跨越细胞因子产生,激活下游NF-κB、Wnt/β-Catenin、EGFR、FAK和mTOR等信号通路,形成H.pylori促进炎性因子表达的正反馈环路,增加炎癌转化风险。MYADM(Myeloid-associated differentiation marker,髓系相关分化标记基因)是近年来鉴定得到的一种在多能祖细胞中表达、并在髓系分化过程中上调的造血相关标记基因。相关研究显示,MYADM可编码蛋白酪氨酸激酶FAK亚家族,在多种炎症以及肿瘤中表达异常。例如,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从单纯性脂肪肝到脂肪变性、炎症和坏死再到肝硬化的演变过程中,MYADM的表达逐渐升高。MYADM在黑色素瘤、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肿瘤中高表达且与肿瘤转移以及不良预后有关。然而,MYADM在胃部恶性转化中的表达变化和生物学功能,以及是否与H.p感染相关尚未有报道。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可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上皮细胞增殖。然而,在H.pylori感染的胃粘膜上皮组织、细胞中MYADM的表达以及功能如何?H.pylori感染能否调控宿主细胞MYADM表达以及调控机制如何?下游分子机制是否与PI3K/Akt/mTOR通路有关?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1.探究MYADM在H.pylori感染相关恶性转化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探究H.pylori是否可以调控MYADM的表达以及其分子机制。3.揭示MYADM在胃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与结果1.MYADM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Oncomine、GEO、TCGA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MYADM在胃癌中表达显着上调。RT-q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YADM表达显着升高;与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YADM表达明显升高;MYADM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高于人永生化胃粘膜上皮细胞GSE-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相对应癌旁组织样本相比,胃癌组织中MYADM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MYADM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2.MYADM高表达与胃癌进展以及胃癌病人预后不良相关。IHC结果显示,MYADM表达随胃炎到胃癌进展过程呈现表达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癌旁组织相比,MYADM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TCGA和GEO数据库(GSE15459、GSE62254、GSE15459,GSE62254 和 GSE22377)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YADM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RFS)再次进展生存期(PPS)显着低于MYADM低表达患者。以上结果显示,MYADM高表达与胃炎到胃部恶性转化以及胃癌患者不良预后之间具有潜在关系。3.MYADM促进体内外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局部浸润能力。平板克隆、CCK-8和EdU结果显示,MYADM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和划痕实验表明,MYADM促进胃癌细胞体外的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YADM抑制胃癌细胞EMT过程。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显示,与对照组Lv-shNC相比,Lv-shMYADM组裸鼠皮下成瘤生长速度明显慢于Lv-shNC组,瘤体较小、重量较轻;RT-qPCR结果显示MYADM在Lv-shMYADM组裸鼠瘤体表达显着低于Lv-shNC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实验显示,与Lv-shNC组相比,Lv-shMYADM组裸鼠肺转移灶较少,荧光信号明显减弱;HE染色显示,在Lv-shNC组出现瘤体包膜破坏和局部浸润现象,部分肿瘤侵犯到瘤体周围肌肉组织。而Lv-shMYADM组裸鼠瘤体包膜完整,没有明显浸润情况;并且IHC结果显示MYADM和ki67蛋白在Lv-shMYADM组表达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提示,MYADM与胃癌的异常增殖、迁移、侵袭相关,MYADM在体内可以促进胃癌细胞成瘤以及发生局部浸润、转移的能力。4.MYADM 激活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发现,敲低 MYADM 后,p-PI3K、p-AKT、p-mTOR、p-p70S6K 和 p-4E-BP1 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I3K、AKT、mTOR、p70S6K 和 4E-BP1总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相反,过表达MYADM后,p-PI3K、p-AKT、p-mTOR、p-p70S6K 和 p-4E-BP1 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mTOR、p70S6K和4E-BP1总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以上结果显示,MYADM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细胞功能。5.幽门螺杆菌感染上调MYADM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以不同浓度幽门螺杆菌(Hp11637和26695)分别感染GES-1、AGS和MKN-45细胞不同时间,结果显示MYADM在H.pylori感染后表达升高,并且具有感染的浓度和剂量依赖性。RT-qPCR、IHC检测发现,H.pylori阳性临床胃炎组织中MYADM表达显着高于H.pylori阴性胃炎组织。在幽门螺杆菌SS1单独/联合MNU灌胃小鼠模型中,发现H.pylori SS1单独/联合MNU感染组小鼠MYADM表达高于未感染组。以上结果显示,MYADM可能在H.pylori感染可以上调MYADM表达。6.幽门螺杆菌通过NF-κB信号通路激活转录因子c-Jun诱导MYADM表达。PROMO和JASPAR预测调控MYADM的转录因子c-Jun;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CHIP-PCR结果表明,c-Jun可以结合到靶基因MYADM启动子区,MYADM是c-Jun直接靶点;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明,c-Jun可以正向调控MYADM表达。H.pylori感染GES-1、AGS和MKN-45细胞诱导的MYADM表达上调,而敲低c-Jun可以部分抑制H.pylori感染诱导的MYADM表达上调。以上实验证明,c-Jun在H.pylori感染所介导的MYADM表达上调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探究H.pylori上调c-Jun激活MYADM的分子机制,Western blot检测GES-1、AGS和MKN-45细胞中H.pylori相关信号通路抑制剂对MYADM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NF-κB抑制剂Bay11-7082显着抑制H.pylori感染诱导的MYADM表达;RT-qPCR结果显示,Bay1 1-7082可以抑制H.pylori感染GES-1、AGS和MKN-45细胞诱导的MYADM表达上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加入Bayl1-7082后基本解除了H.pylori感染诱导的c-Jun和MYADM表达上调。以上结果证明,NF-κB信号通路是H.pylori感染后通过激活转录因子c-Jun诱导MYADM表达上调的重要途径。结论与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系统地研究了 MYADM在H.pylori感染相关的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MYADM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胃恶性转化的演进过程相关,且MYADM在H.pylori阳性胃炎以及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与胃癌病人预后不良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转录因子c-Jun表达促进MYADM转录,进而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胃癌细胞在体内外增殖、侵袭和转移的能力。说明MYADM可能是H.pylori相关胃恶性转化的潜在靶点。以上研究有助于阐明H.pylori致胃恶性转化的新机制,为制定有效的H.pylori相关胃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发现新靶点提供实验依据。

从禹[3](2020)在《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伴有中重度上皮内瘤变(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EN)、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alsia,IM)的 CAG 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发展密切相关。CAG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H.pylori感染相关,此外与基因多态性、年龄、MI、饮酒、吸烟、高盐饮食等因素相关。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对其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导师魏玮教授临床治疗CAG效方胃康宁配方颗粒,围绕炎症及凋亡两个机制开展动物实验,观察胃康宁颗粒干预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探索其效应机制。实验一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目的:观察胃康宁颗粒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诱导CAG模型大鼠的疗效。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CAG造模组。BC组10只,CAG造模组9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每日5ml/kg生理盐水灌胃,正常饮食,自由饮水。CAG造模组给予每日灌胃120 μ g/mL的MNNG灌胃液,5ml/kg,0.03%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自由饮水。连续造模至第31周起,每2周随机抽取4只CAG造模组大鼠,进行胃黏膜病理形态组学检查,直至4只大鼠病理均示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表明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MC组),胃康宁高剂量组(WH组),胃康宁中剂量组(WM组),胃康宁低剂量组(WL组),叶酸组(FC组)。WH组、WM组、WL组生药给药剂量分别为相当于生药的42.84g/kg/d(胃康宁高浓度灌胃液10ml/kg)、21.42g/kg/d(胃康宁中浓度灌胃液10ml/kg)、10.71g/kg/d(胃康宁低浓度灌胃液10ml/kg)。FC组予叶酸1.614mg/kg/d(叶酸片溶液10ml/kg)。BC组、M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至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集全小弯侧及近大弯侧上至食管端下至十二指肠端的胃黏膜组织,常规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SPSS 26分析数据。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造模期间,空白组大鼠体毛顺滑浓密,毛色洁白有光泽。活动度较高,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高。精神状态佳,灌胃、称重等操作时情绪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模型组大鼠体毛枯槁稀疏,易脱落,毛色晦暗偏米黄。活动度低,喜蜷卧,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低。精神状态萎靡,灌胃、称重等操作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以及抓咬撕挠实验操作者行为。部分大鼠肛周污染,大便稀溏。干预结束后,MC组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较干预前未见明显改善。与MC组比较,WH组、WM组大鼠体毛较洁白顺滑,活动度较好,对饲养笼搬动、投喂食水等活动以及声响反应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精神状态及情绪较为稳定,大便黄褐色成形;FC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等与MC组差异不明显,大便黄褐色成形;WL组大鼠大鼠体毛、活动度、反应度、精神状态、情绪大便情况等基本介于WL组、WM组及MC组之间。2.大鼠成模情况:第41周,造模组4只杀检大鼠胃黏膜组织全部出现固有腺体减少,判定为造模成功。3.大鼠死亡情况:BC组大鼠死亡1只。模型组大鼠自第31周起每周杀检4只,至第41周成模,共6次,共杀检大鼠24只。此外造模期间共死亡大鼠11只。大鼠意外死亡原因考虑为灌胃操作不当、打架撕咬、不耐受造模药物以及衰老死亡等。4.组织病理学:(1)HE染色评价: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的萎缩评分和总评分显着高于B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B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相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MC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C组和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M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显着低于WL组(P<0.05),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WM组大鼠胃黏膜HE染色萎缩、炎症、肠化、异型增生评分及病理评分总分与WH组、WL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AB-PAS 染色: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高于 BC 组(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WM组和FC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显着低于于MC组(P<0.05);WL组大鼠胃黏膜组织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MC组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与FC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AB-PAS染色肠化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二基于IL-11/JAK2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效应机制目的:验证胃康宁是否通过IL-11/JAK2/STAT3信号通路及下游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方法:实验动物及造模、分组、干预方法同实验一。麻醉大鼠后各组大鼠腹主动脉取血2ml,离心,-80℃保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1水平。摘离全胃,迅速沿大弯侧剪开,生理盐水漂洗后,取胃窦部胃黏膜组织2块,约4mm*4mm,-80℃保存,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11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水平,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结果:(1)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1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显着升高(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胃康宁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叶酸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WM组大鼠血清IL-11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WH组、WM组间大鼠血清IL-11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Western Blot 法检测胃黏膜组织 JAK2、STAT3、p-STAT3、Cyclin D1蛋白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和Cyclin D1表达显着升高(P<0.05);p-STAT3表达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C组大鼠胃黏膜Cyclin D1表达显着降低(P<0.05),JAK2、STAT3以及p-STAT3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JAK2、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JAK2表达显着低于低剂量组(P<0.05),STAT3、p-STAT3以及Cyclin D1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间以及WM组、WL组间大鼠胃黏膜上述指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法检测胃黏膜组织Bax、Bcl-xL、Bcl-2 mRNA表达MC组与BC组对比:MC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Bax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MC组对比:FC组、WH组、WM组、WL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WH组、WM组、WL组与FC组对比:WH组、WM组大鼠胃黏膜的Bcl-xL和Bcl-2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Bax mRNA表达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组、WM组、WL组间对比: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Bcl-2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WL组(P<0.05),BaxmRNA表达显着高于WL组(P<0.05);WH组大鼠胃黏膜Bcl-xL mRNA表达显着低于WM组(P<0.05),两组Bax mRNA及Bcl-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组大鼠胃黏膜Bcl-2 mRNA 表达显着低于 WL 组(P<0.05),两组 Bcl-xL mRNA 及 Bax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NNG溶液灌胃联合雷尼替丁饲料自由食用方法可以成功复制CAG大鼠模型。(2)本研究以“虚、郁、滞、瘀”系统分析CAG的病机特点,并验证了以此认识为组方指导思想的胃康宁组方对CAG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证实其在改善CAG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表现、一般情况以及提高大鼠体重、饮食水量等方面效果优于叶酸。证明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存在量效关系。(3)CAG模型大鼠存在血清IL-11及胃黏膜JAK2、STAT3、Cyclin D1蛋白、Bcl-2、Bcl-xL基因水平升高,胃黏膜Bax基因水平下降,表明CAG模型大鼠血清炎症水平升高,胃黏膜细胞凋亡水平异常,细胞周期进程紊乱。(4)胃康宁能够改善CAG模型大鼠的血清IL-11水平以及胃黏膜Cyclin D1蛋白、Bax、Bcl-2、Bcl-xL基因表达水平,表明抗炎、促凋亡、减缓细胞周期进程可能是胃康宁治疗CAG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赵兵[4](2020)在《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端粒缩短是反应细胞衰老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同龄正常人缩短,提示CAG或与胃黏膜衰老有关,然相关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既往临床研究证实,导师根据“胃天年”理论运用固本通络汤治疗CAG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然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与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PO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从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角度探讨CAG的发病机制以及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方法:(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实验设计,收取30例CAG患者及30例CNAG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诊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以确定两组患者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检测患者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及衰老与CAG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明确CAG发病的分子机制。(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回顾性的收取经固本通络汤治疗3个月后胃窦部黏膜病理至少改善一个等级的患者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胃窦部病理标本进行再切片,通过检测胃窦部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以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因子p53mRNA表达,探讨固本通络汤对端粒调控网络及细胞衰老通路关键基因p53的影响,从而明确固本通络汤疗效发挥的机制。研究结果:(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基线比较:性别、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与CNAG组相比,CAG患者中有Hp感染史者更多、病程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吸烟史、饮酒史、熬夜、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生冷及高盐饮食、胃癌家族史及现症感染Hp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理情况比较:CAG组患者中,伴萎缩22例(占73.3%)、伴肠化29例(占96.7%)、伴异型增生1例(占3.3%),两组患者胃黏膜病理积分有明显差异(t’=9.682,P<0.001)。两组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均不符合正态分布,C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0.67,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中位数为1.06,CAG组较CNAG组相对端粒长度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97.000,P=0.024)两组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比较:胃黏膜TRF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8,P=0.434);TRF2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9,P=0.054);POT1mRNA在CN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5,P=0.226);TRF1、TRF2、POT1蛋白在CAG组均高表达,与CNAG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p53mRNA在CAG组高表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0,P=0.796)。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CAG组及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年龄均无相关性(CAG 组:r=-0.303,P=0.131;CNAG 组:r=-0.195,P=0.302)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p53mRNA 及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AG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r=-0.396,P=0.031),回归方程Y=-0.321X+1.099(F=3.438,P=0.074),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因而不能用p53mRNA表达水平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CNAG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TRF1、TRF2、POT1及p53mRNA水平均无相关性;CAG组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其中TRF2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1X+1.249(F=1.741,P=0.198),提示该回归方程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用TRF2蛋白表达量预测CAG胃黏膜端粒长度,POT1蛋白表达量与端粒长度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03X+1.272(R2=0.206,F=7.249,P=0.012),CNAG 组胃黏膜端粒长度与 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无相关性。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TRF1、TRF2、POT1、p53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r=-0.410,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Y=-5.018X+11.54(R2=0.181,F=12.81,P<0.001);胃黏膜病理积分与 TRF1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4,P=0.682),与TRF2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9,P=0.008),与 POT1mRNA 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052,P=0.695),与p53mRNA表达水平亦无相关性(r=0.037,P=0.778);胃黏膜病理积分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与TRF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1.974X+0.534(R2=0.437,F=45.04,P<0.001),与 TRF2 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Y=0.848X-1.457(R2=0.138,F=9.312,P=0.003),与POT1蛋白表达量回归方程为 Y=1.743X+0.814(R2=0.294,F=24.15,P<0.001)。CAG发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RF1与POT1蛋白表达阳性为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95%CI:1.84-149.03),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95%CI:1.64-50.54)。(2)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研究治疗前后病理资料比较:萎缩、肠化、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的构成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萎缩、肠化治疗前后积分及治疗前后总积分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慢性炎症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异型增生病例数仅为1例,因而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胃黏膜端粒长度的比较:治疗前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为0.30±0.16,治疗后为0.32±0.19,治疗前后差值为-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7),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治疗前后的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前后TRF1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RF2及POT1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因此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2及POT1mRNA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法证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治疗前后胃黏膜p53mRNA表达水平比较:治疗后p53mRNA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通过对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1)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较CNAG患者缩短,端粒的缩短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2)CAG患者胃黏膜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CNAG患者;CAG患者胃黏膜TRF2、POT1蛋白表达量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呈负相关,考虑CAG患者胃黏膜端粒缩短与TRF2、POT1蛋白的过表达有关。(3)CAG患者的p53mRNA表达水平与胃黏膜端粒长度存在轻度负相关,CAG患者中端粒长度缩短伴随着p53mRNA表达增高,初步考虑为p53通路的激活以介导细胞衰老,防止端粒过短被识别为DNA损伤,引起染色体不稳定而发生癌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4)本研究60例受试者胃黏膜病理积分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呈负相关,与TRF2mRNA表达水平及TRF1、TRF2及POT1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胃黏膜端粒长度、TRF2mRNA表达水平、TRF1、TRF2、POT1蛋白表达量均可以预测胃黏膜的病变程度。(5)TRF1和POT1蛋白表达阳性是CAG的独立危险因素,TRF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16.54倍,POT1蛋白表达阳性者发生CAG的风险是阴性者的9.11倍。临床上对胃黏膜TRF1及POT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CAG诊断和预后的参考指标。通过对固本通络汤治疗后胃黏膜病理改善者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发现:(1)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胃黏膜相对端粒长度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胃黏膜端粒长度有影响。(2)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TRF1mRNA的表达水平。(3)固本通络汤治疗前后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说明固本通络汤对TRF1、TRF2、POT1蛋白表达有影响。(4)固本通络汤可以下调p53mRNA表达水平,初步考虑固本通络汤可能是通过延缓端粒缩短的速度,为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机会,阻断p53介导细胞衰老通路的激活,从而达到延缓胃衰老、逆转CAG的作用,然其机制尚有待于进行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做进一步的验证。

熊佳惠[5](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月霞[6](2020)在《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安胃二号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人中,诊断为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治疗组在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予口服安胃二号方免煎颗粒治疗12周,对照组在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予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谷氨酰胺颗粒治疗12周。两组患者中伴Hp感染者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2周后再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足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胃镜及病理疗效、临床总体疗效、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Hp清除率,并观察药物的安全性。治疗结束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中痊愈、显效及有效患者中医症状、胃镜及病理的远期疗效。结果:本研究70例患者中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共有63例。1.基础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分布、胃镜及病理积分和分布、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中医症状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症状总有效率为61.3%,治疗组的症状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胃镜疗效: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胃镜总有效率为74.2%,治疗组的胃镜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病理疗效:治疗后治疗组各病理积分及病理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除活动性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他各病理积分及病理总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除异型增生积分下降幅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生积分及病理总积分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生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异型增生方面两组患者的疗效均较高,差异不明显(P>0.05),但治疗组异型增生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体病理疗效为87.5%,对照组总体病理疗效为64.5%,治疗组的总体病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总体疗效:治疗组32例患者中痊愈5例,显效3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31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3%,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血清胃蛋白酶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I、PGI/PGI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的PGI、PGI/PGII水平上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7.Hp清除率:治疗组18例Hp阳性患者有17例转阴,对照组16例Hp阳性患者有13例转阴,治疗组的Hp清除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81.3%;8.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9.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28例患者中复发3例,对照组19例患者中复发7例,对照组复发率为36.8%,高于治疗组的10.7%(P<0.05)。结论: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组织病变情况,能提高血清胃蛋白酶原中PGI、PGI/PGII水平,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安全性高且远期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蔺莉[7](2020)在《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癌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被认为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因子,细菌毒力因子及引发的慢性炎症都参与了胃黏膜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H.pylori单独的致癌性并不强,许多内外协同因素可能会增强H.pylori的致癌性,比如亚硝酸盐的协同作用。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以及H.pylori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仍不明确。阐明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的致病机制对于胃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模拟H.pylori临床感染过程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探讨H.pylori慢性感染或协同亚硝基化合物(MNNG)诱导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以人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为靶细胞,选取CagA+H.pylori J99株单独或联合MNNG连续感染诱导12个月,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细胞模型,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细胞克隆形成、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ELISA法检测IL-8的浓度;克隆球形成和细胞表面标志测定细胞的肿瘤干细胞(CSC)样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样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2以C57BL/6J小鼠为对象,使用CagA+H.pylori SS1株单独或联合MNNG灌胃,反复感染胃黏膜12个月,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动物模型,定期处死部分小鼠,采集胃黏膜标本和血清,快速尿素酶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观察H.pylori的感染状况;ELISA检测血清中IL-8的浓度;电镜和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EMT和CSC等相关蛋白的表达。3收集72例临床病理学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获取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分为H.pylori感染组(40例)和H.pylori非感染组(32例)。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IL-8和Wnt2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H.pylori感染与临床表现、IL-8和Wnt2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存曲线和生存回归分析H.pylori感染、IL-8表达、Wnt2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 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异常增殖、抵抗凋亡、耐药性增高、IL-8表达和分泌加强,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CSCs样和间质细胞样的标志物显着增高。同时,NF-κB和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均被活化。联合应用MNNG可显着加强H.pylori慢性感染对GES-1细胞的诱导效应。提示在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的共同调控下,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发生CSC样和间质细胞样改变。2 CagA+H.pylori SS1株能够成功感染小鼠胃黏膜,在H.pylori长期、反复、慢性感染刺激下,小鼠胃黏膜逐渐发生了异常增生、粘膜内囊肿及腺瘤样息肉变、癌前病变等病理学改变,IL-8表达和释放增高、炎性反应明显;Cyclin D1、Bcl2和Bax蛋白表达显示粘膜细胞异常增生和凋亡降低。同GES-1一样,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CSCs样和间质细胞样的标志物增高,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被异常激活。协同MNNG作用显着提高H.pylori的感染效应。提示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致小鼠胃黏膜Wnt/β-catenin/IL-8通路异常活化,粘膜细胞发生炎性反应、呈现CSC样、EMT样及癌前病变病理改变。3临床胃癌患者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显着高于未感染者,且IL-8表达与Wnt2的表达呈正相关。早期及无淋巴结转移者IL-8和Wnt2表达阳性率均低于进展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IL-8和Wnt2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激活胃黏膜细胞Wnt/β-catenin/NF-κB/IL-8调控通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及肿瘤干细胞样和间质细胞样改变,促发胃黏膜炎性反应和癌前恶性转化。临床H.pylori感染阳性胃癌活化Wnt/β-catenin和NF-κB通路降低患者生存率。

胡奕[8](2019)在《RACK1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中的作用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最新的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数据表明胃癌位于全球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五位及第三位。我国是胃癌发病大国,全球每年新发的胃癌患者中,半数以上来自中国。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阐明胃癌的发病机制,制定有效的胃癌防治策略至关重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WHO列为I类致癌原,是胃癌的主要病因。Hp阳性患者的胃黏膜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进一步进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并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Hp感染主要在这一胃黏膜病理演变阶段中扮演着“启动子”的角色,Hp感染诱导的胃内炎症在Hp致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Hp的不同毒力因子可与宿主的受体或靶蛋白相互作用,导致炎症信号通路(例如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促炎因子的释放,此过程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我们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分析Hp阳性及阴性胃癌的差异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发现NF-κB信号通路与Hp感染密切相关。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1,RACK1)为胞浆的支架蛋白,已有研究报道其可通过负性调控WNT及NF-κB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的进展。此外,肿瘤基因图谱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表明RACK1在胃癌中的表达低于癌旁。但何种机制调控RACK1的表达尚不清楚。众多基因参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RACK1可作为NF-κB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者,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炎症因子的释放。此外,新近研究利用全基因组RNAi技术筛选特异调控Hp感染致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基因,通过对646个激酶及激酶相关基因进行干扰并检测p65的入核率,发现RACK1可调控Hp感染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但相关机制未阐明。整合素(Intergrin,ITG)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跨膜蛋白,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免疫应答、细胞周期进展、细胞死亡、侵袭、转移及血管形成)。ITG可与Hp的毒力因子相互作用并激活下游的致癌信号通路,参与Hp致病过程。RACK1与ITG-β相结合并调控后者的功能,但是Hp感染、RACK1、ITG-β及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如何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体内外实验系统探讨RACK1、ITG-β1及NF-κB信号通路在Hp致癌中的作用,为Hp的致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Hp相关胃癌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材料与方法:(一)RAC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1.提取TCGA数据库胃癌信息并分析RACK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收集不同病理分期的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CK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芯片(90对胃癌及癌旁)中的RACK1表达,并分析RACK1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RACK1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关系;3.qRT-PCR方法检测不同分化阶段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RACK1 mRNA表达水平。(二)Hp感染对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体内外研究:1.生物信息学分析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功能;2.建立Hp活菌体外与GES-1细胞共培养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qRT-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3.构建Hp感染蒙古沙鼠动物模型,Giemsa及PCR方法检测Hp在胃黏膜的定植,H&E方法检测Hp感染介导的胃黏膜病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的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三)RACK1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1.Hp活菌与RACK1过表达稳转GES-1细胞共培养,qRT-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2.生物信息学分析ITG-β1参与的生物学进程及ITG-β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通过GEPIA及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ITG-β1与胃癌患者的预后关系;3.通过体外Hp活菌与GES-1细胞共培养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ITG-β1的表达;4.Hp活菌与RACK1低表达AGS细胞共培养,Western blot检测ITG-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5.Hp活菌与ITG-β1低表达AGS细胞共培养,qRT-PCR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6.同时干预RACK1及ITG-β1的表达水平,观察RACK1对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是否通过ITG-β1。(四)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的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1.生物信息学分析RACK1、ITG-β1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的表达;2.收集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胃黏膜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病变阶段RACK1、ITG-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一)RAC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为了说明RACK1在胃癌中的作用,我们利用了TCGA数据库分析RACK1在胃癌及癌旁的表达,结果显示RACK1在胃癌中的表达显着低于癌旁。我们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23对胃癌及癌旁标本(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标本)及90对胃癌及癌旁标本(组织芯片)中RACK1的表达。Western blot数据显示RACK1在87%(20/23)的胃癌标本中的表达低于癌旁。与此结果相一致,免疫组化结果同样显示胃癌中RACK1的表达低于癌旁。我们利用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876例胃癌患者中RACK1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低表达RACK1的胃癌患者预后差。与分化程度差的胃黏膜上皮细胞(AGS及HGC-27细胞)相比,分化程度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及SGC-7901细胞)的RACK1 mRNA表达水平更高。(二)Hp感染对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体内外研究:胃癌患者中RACK1的表达下调,我们进一步阐明Hp感染对RACK1表达及经典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我们利用不同MOI的三种细菌(野生型的Hp ATCC43504、7.13菌株及cagA-7.13菌株)作用于GES-1细胞并检测RACK1、P65及p-P65(Ser 536)的表达,结果显示Hp感染以MOI=100:1或200:1作用于GES-1细胞时可下调RACK1及上调p-P65(Ser 536)的表达,且此过程不依赖于Hp的毒力因子CagA。为了进一步验证此结果,我们利用野生型的Hp ATCC43504(MOI=100)及TNF-α(1ng/ml or 10 ng/ml)刺激GES-1细胞0、15、30、45、60及75分钟。虽然Hp感染及TNF-α处理组别均可上调p-P65(Ser 536)的表达及下调IκBα的表达,但只有Hp感染组的RACK1表达下调。此外,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TNF-α,A20和IκBα)的表达上调,进一步提示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体外结果,我们构建了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Giemas染色及PCR方法均提示Hp成功定植于胃黏膜。H&E染色结果提示在cagA+及cagA-7.13菌株组,部分老鼠的食管-胃结合部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上皮增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RACK1、IκBα及核中的P65表达,结果提示Hp感染可下调RACK1及IκBα的表达、上调核内P65的表达。RACK1的表达水平与IκB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核内P65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三)RACK1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为了进一步说明RACK1是否可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我们构建了RACK1过表达稳转GES-1细胞并感染Hp ATCC 43504菌株75分钟。与GES-1对照组相比,RACK1过表达组的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及靶基因表达下降。我们的前期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中的胃癌数据发现ITG介导的信号通路与Hp感染呈正相关且ITG-β1参与众多生物过程。而ITG-β1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且高表达ITG-β1的胃癌患者预后差。此外,Hp感染可上调ITG-β1的表达。敲减内源性的RACK1可上调整合素β-1及p-P65(Ser 536)的表达。而敲减ITG-β1的表达可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及NF-κB信号通路的靶基因表达。为了进一步说明ITG-β1在RACK1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我们在过表达RACK1的AGS细胞中转入ITG-β1过表达质粒并感染Hp ATCC43504菌株75分钟,qRT-PCT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均提示过表达RACK1的同时补入ITG-β1可恢复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四)胃黏膜不同病理阶段的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我们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了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RACK1、ITG-β1的表达,结果显示两组间的RACK1及ITG-β1的表达无差异。与此结果一致,RNA测序结果显示RACK1、ITG-β1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表达无差异。为了揭示Hp感染在哪个病变阶段影响RACK1、ITG-β1及p-P65(Ser 536)的表达,我们收集了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患者的胃黏膜并检测上述指标的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p感染在癌前病变阶段(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下调RACK1及上调ITG-β1的表达,而Hp感染可在慢性胃炎阶段上调p-P65(Ser536)的表达。以上结果提示Hp感染可在体内下调RACK1并上调ITG-β1及p-P65(Ser536)的表达。结论:1.Hp感染可下调RACK1的表达及促进经典NF-κB信号通路激活,此过程不依赖于毒力因子CagA。2.RACK1可通过调控ITG-β1的表达负性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活性,在Hp感染致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张云展[9](2019)在《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DH1 SNPs、mRNA及蛋白表达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或Hp)相关胃病(H.pylori-related gastric diseases,简称HPGD)胃黏膜组织中上皮钙粘蛋白(E-cadherin)基因(CDH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mRNA表达水平及其蛋白定性定位情况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及中医证候的关联,试图从内、外及综合因素角度解释HPGD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机制,为胃恶性病变的形成发展起一定预判和警示作用;同时为中医证候群类趋同性寻找生物学依据。此外,通过分析CDH1 SNPs与mRNA表达的关系,探索基因多态性影响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机理。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窥镜室和胃肠外科被诊断为慢性胃炎、胃溃疡或胃癌患者,共668例。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受试者症状、体征资料进行收集并填写临床观察表,通过四诊资料进行证候辨别,由资深医师进行复核。于内镜下检查者或胃癌切除术者病变部位钳取胃黏膜组织4块(溃疡者宜在溃疡周围钳取)。采用HE染色法观察胃黏膜形态学变化,包括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癌变6种病理改变并进行程度判断(无、轻度、中度、重度)。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美蓝染色法检测Hp感染情况,其中一项为阳性即可诊断Hp阳性;并根据美蓝染色结果对Hp感染程度进行判定。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胃黏膜组织CDH1-160、-347位点基因多态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胃黏膜组织CDH1 mRNA表达量。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胃黏膜组织CDH1蛋白进行定性定位检测,根据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构成将胃黏膜分为上皮表层区、胃小凹区、固有层腺体区和腺体基底区,分别对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判定(采用阳性细胞百分率和染色强度相结合进行蛋白定性,定位分为仅胞膜、仅胞浆、膜浆共表达三类)。根据胃黏膜病理评估及证候辨别,将受试者进行两种分组:病理组(胃黏膜正常组、炎症组、萎缩组、癌前病变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和癌变组);证候组(脾胃湿热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气虚证组、瘀血内阻证组及无证型组)。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核,且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一般资料(一)不同病理组一般资料 胃癌患者男性比例高于胃黏膜正常者,胃黏膜正常者、炎症组、萎缩组以及癌前病变组受试者年龄显着低于胃癌组;正常对照组和炎症组Hp感染率均显着低于胃黏膜萎缩组、癌前病变组、重度异型增生组及癌变组,同时Hp感染程度与胃黏膜炎症程度及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以胃黏膜正常组作为参照组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年龄和Hp感染前提下,男性表现为胃黏膜炎症、重度异型增生以及胃癌的比例分别是女性的2.062倍、2.621倍、5.857倍;在排除性别、年龄的影响因素下,Hp阳性者表现为胃黏膜炎症、萎缩、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的比例分别是Hp阴性者的1.784倍、7.193倍、10.173倍、14.462倍、16.835倍;同时控制性别、Hp感染因素后,年龄在55-64岁以及65岁以上发生胃癌的风险是45岁以下者的3.750倍和5.542倍。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二)不同证候组一般资料 脾气虚证组患者男性分布比例显着低于瘀血内阻证组,脾气虚证组和瘀血内阻证组患者年龄均高于无证型组者,Hp感染者无证型组Hp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余证候组。以无证型组作为参照组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排除性别、年龄的前提下,Hp阳性者表现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和瘀血内阻证的比例分别是Hp阴性者的16.256倍、16.973倍、10.497倍、17.412倍;在排除性别和Hp感染与否的前提下,年龄在55-65岁(不含65岁)者表现为脾胃湿热证、脾气虚证和瘀血内阻证的比例分别是年龄小于45岁者的10.039倍、12.804倍、12.094倍。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二、中医证候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在Hp阴性受试者中,胃黏膜正常组表现为无证型的比例最大(38.89%),而无证型者表现为胃黏膜正常的比例亦最高(84%)。胃黏膜炎症组受试者与胃黏膜正常组相比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即与胃黏膜正常组相比,胃黏膜炎症组表现为脾气虚证的比例升高。Hp阳性者中,无论何种病理组脾胃湿热证出现的比例均较高;胃癌组与胃黏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并且胃癌组出现脾气虚证和瘀血内阻证的比例高于胃黏膜正常组和癌前病变组。三、CDH1 SNPs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和中医证候的关系(一)CDH1 SNPs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关系 CDH1-160和-347位点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之间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无论Hp感染与否,均未发现CDH1-160、-347位点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仍存在一些趋势。Hp阳性者中,携带CDH1-347G/GA基因型者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的比例较表现为胃黏膜正常者呈上升趋势;携带-347 G/G基因型者出现胃黏膜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癌变的比例较表现为胃黏膜正常者呈下调趋势;同时携带GA等位基因者出现胃黏膜萎缩和癌前病变的比例较表现为胃黏膜正常者呈上升趋势。Hp阴性者中,携带CDH1-160C/A伴-347G/GA基因型者胃黏膜出现重度异型增生的比例较胃黏膜正常、炎症和癌前病变者呈上升趋势。Hp 阳性者中,携带CDH1-160C/C伴-347G/G基因型者胃黏膜出现正常的比例较出现胃黏膜炎症、癌前病变和癌变者呈上升趋势。为排除性别、年龄、Hp感染以及中医证候对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本研究以胃黏膜正常组作为参照组,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两位点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关系,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Hp感染、中医证候的情况下,携带CDH1-160 C/A基因型者发生胃黏膜炎症的可能性是携带CDH1-160C/C基因型者的3.529倍;携带CDH1-347 G/GA基因型者发生重度异型增生的可能性是携带CDH1-347 G/G基因型者的4.821倍,进一步明确胃黏膜炎症的发生与CDH1-160位点有关,而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发生与CDH1-347位点关系密切。(二)CDH1 SNPs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尚未发现CDH1-160、-347位点与中医证候存在统计学相关。但携带CDH1-160 A/A基因型以及携带CDH1-160A/A伴-347G/G基因型且Hp 阳性者形成脾气虚证的比例较表现为脾胃湿热证的比例更为明显。为排除性别、年龄、Hp感染以及胃黏膜病理对中医证候的影响,本研究以无证型组作为参照组,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两位点与中医证候的关系,发现在控制性别、年龄、Hp感染、胃黏膜病理的情况下,尚未发现CDH1-160、-347位点与证候存在统计学相关,可能由个别组样本量较少所致。四、CDH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和中医证候的关系在胃黏膜正常组中,Hp 阳性者较Hp阴性者胃黏膜CDH1 mRNA表达显着升高。Hp阳性者中胃黏膜癌前病变组CDH1 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胃癌组。而无论Hp感染与否,不同中医证候胃黏膜组织mRNA表达水平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五、E-cadherin蛋白定性定位表达与胃黏膜病理改变和中医证候的关系(一)E-cadherin蛋白定性定位表达与胃黏膜病理改变①上皮表层区:Hp阴性者中尚未发现病理改变与该区域E-cadherin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Hp 阳性重度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该区域E-cadherin呈胞浆或膜浆共表达的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病理组。②胃小凹区:Hp阴性者中未发现胃黏膜病理改变与该区域E-cadherin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Hp 阳性胃黏膜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及胃癌组该区域E-cadherin较正常组、炎症组、萎缩组多呈胞浆表达,重度异型增生组E-cadherin胞浆表达比例显着高于癌前病变组。③固有层腺体区:Hp阴性者中尚未发现胃黏膜病理与该区域E-cadherin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Hp阳性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以及癌变组胃黏膜固有层腺体细胞E-cadherin呈胞浆表达比例显着高于正常组,重度异型增生组胃黏膜固有层腺体细胞该蛋白胞浆表达较炎症者显着增加,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组该区域E-cadherin胞浆表达显着高于萎缩组,而癌变组该区域E-cadherin胞浆表达显着高于癌前病变组。④腺体基底区:Hp阴性者不同病理分组间腺体基底区E-cadherin表达无统计学差异。Hp 阳性胃癌组该区域E-cadherin胞浆表达显着高于正常组。(二)E-cadherin蛋白定性定位表达与中医证候①上皮表层区、胃小凹区:尚未发现中医证候与以上两区域该蛋白表达存在统计学相关。②固有层腺体区:Hp阴性者中不同证候组该区域E-cadherin表达情况无显着性差异。Hp阳性者中瘀血内阻证组该区域E-cadherin蛋白胞浆或膜浆共表达显着高于无证型组。③腺体基底区:Hp阴性者中不同证候组该区域E-cadherin表达情况无统计学差异。Hp 阳性者中瘀血内阻证组该区域E-cadherin蛋白胞浆表达比例显着高于脾胃湿热证和肝胃不和证组。六、CDH1 SNPs与mRNA表达的关系无论Hp感染与否,均未发现CDH1-160位点以及-160合并347位点多态性与CDH1 mRNA相对表达量有统计学相关。Hp阴性者中,携带CDH1-347 G/GA基因型者胃黏膜组织CDH1 mRNA相对表达量较携带CDH1-347 G/G基因型者显着升高;但在Hp感染者中,CDH1-347位点不同基因型间CDH1 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男性、高龄、Hp感染是胃黏膜癌变的危险因素,而HPGD中医证候的形成与年龄、Hp感染关系更为密切。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关联。2.Hp阴性者中,携带CDH1-347杂合基因型者胃黏膜组织CDH1 mRNA呈高表达状态,且CDH1-160、-347均为杂合基因型是胃黏膜重度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携带CDH1-347杂合基因型者若感染Hp则更易发生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胃癌,而在该过程中CDH1基因表达水平由高转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黏膜常伴随胃小凹、固有层腺体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而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更为常见。提示CDH1-347位点可能是胃黏膜恶性病变的易感基因,且对该基因转录活性有一定调节作用;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对胃黏膜恶性病变具有预警意义。3.携带CDH1-160 A/A基因型且感染Hp者出现脾气虚证的趋势较为明显;瘀血内阻证者可能常伴随胃黏膜腺体细胞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情况;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医证候间的差异可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强弱程度有关。提示CDH1-160位点可能影响Hp阳性者脾气虚证易感性,而胃黏膜腺体E-cadherin蛋白异位表达可能对瘀血内阻证HPGD者具有一定普适性。

谢川[10](2016)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全球癌症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胃癌男、女性新发病人数分别占癌症的第4位和第5位,男、女胃癌病死率分别占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位和第5位。我国是胃癌发病大国,全球每年新发胃癌半数以上在中国。大多数胃癌病例确诊时已处晚期,治疗方法有限、预后不佳。明确胃癌的发生机制,制定有效的胃癌一级预防策略迫在眉睫。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一种最严重的DNA损伤形式,其精确修复依赖于DNA损伤信号通路的激活传递及各种修复蛋白的协同发挥功能。细胞自噬对基因组稳定亦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自噬的缺陷可通过影响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关键蛋白的活性导致DNA修复异常。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缺陷易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而这种基因组的不稳定性毫无疑问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的始动因素,然而其确切致癌机制尚不清楚。Hp感染是否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DSBs?DNA损伤反应信号通路及细胞自噬如何变化?Hp感染是否可以通过干扰DNA的修复机制进而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引起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异常......?本研究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为阐明Hp的致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一)Hp感染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DSBs的体内外研究:1.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异型增生(dysplasia,Dys)和胃癌(gastric cancer,GC)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病变阶段γH2AX(DSBs的检测指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2.通过建立Hp活菌体外与GES-1细胞共培养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γH2AX的表达,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DSBs;3.构建Hp感染蒙古沙鼠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胃黏膜组织γH2AX的表达。(二)Hp感染对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影响:1.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标本DNA损伤修复通路、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Hp感染的关系;2.检测Hp活菌体外与GES-1细胞共培养后DNA损伤修复通路、细胞自噬相关指标的变化;3.利用Ad-m RFP-GFP-LC3腺病毒检测Hp活菌作用GES-1细胞后自噬流的变化;4.流式细胞术检测Hp活菌与GES-1细胞培养后细胞周期变化;5.Hp活菌与Rad51过表达或敲除的GES-1细胞共培养,检测DSBs及相关指标的变化。(三)细胞自噬对Hp诱导GES-1细胞DSBs损伤修复的影响:1.Hp活菌与自噬干预后GES-1细胞共培养,检测DSBs及相关指标、Rad51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变化;2.同时干预GES-1自噬水平及Rad51表达水平,观察自噬对DNA损伤修复的调节是否依赖于Rad51的表达。结果:(一)Hp感染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DSBs的体内外研究:我们通过检测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标本中γH2AX的表达,发现其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γH2AX表达与胃癌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转移相关,与胃癌预后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γH2AX在Hp阳性IM与Dys组织的表达高于Hp阴性组。通过构建Hp活菌体外与GES-1细胞共培养,发现Hp感染可诱导GES-1细胞发生DSBs。进一步在蒙古沙鼠模型进行验证,发现Hp感染可诱导蒙古沙鼠胃黏膜上皮细胞γH2AX的高表达。上述实验结果提示:Hp体内外感染均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DSBs。(二)Hp感染对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影响:我们检测了不同胃黏膜病变阶段中DNA损伤修复通路、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DNA损伤修复通路及细胞自噬参与胃黏膜的癌变过程,且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其中Beclin-1、p62和BRCA2表达与胃癌预后呈正相关,而p-ATM(S1981)、Rad51表达与胃癌预后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各病变阶段Hp阳性亚组与Hp阴性亚组间的差异,发现:(1)在CNAG和IM病变阶段,Hp阳性亚组中p-ATM(S1981)、p-Chk2(T68)、p-p53(S15)的表达均高于Hp阴性亚组;(2)在Dys病变阶段,Hp阳性亚组中Rad51的表达低于Hp阴性亚组。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发现Hp活菌作用GES-1细胞6h后即可激活DNA损伤反应信号通路以及细胞自噬,诱导细胞发生S期阻滞;但随着作用时间延长,12h后Rad51蛋白表达和自噬水平均呈下降趋势;转染Rad51质粒对Hp诱导的GES-1细胞DSBs起保护作用,敲除Rad51则作用相反。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Hp感染12月亚组蒙古沙鼠胃黏膜组织p62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Hp感染18月亚组蒙古沙鼠胃黏膜组织Rad5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上述实验结果提示: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在胃黏膜癌变早期发挥重要的抗癌屏障作用;Hp感染可激活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信号通路及细胞自噬,但随着感染时间延长,Hp感染可下调自噬水平并导致DNA同源重组修复能力下降。(三)细胞自噬对Hp诱导GES-1细胞DSBs损伤修复的影响:我们采用两种自噬激动(Rapamycin和饥饿处理)及自噬抑制剂(3-MA和Baf A1)对GES-1细胞进行预处理,后与Hp活菌共培养;发现上调自噬可促进GES-1细胞Rad51表达,减少DSBs发生,而抑制自噬则下调GES-1细胞Rad51表达,并促进DSBs发生;进一步行补救实验(即在上调自噬的同时敲除Rad51或抑制自噬的同时过表达Rad51),发现细胞自噬对DSBs的保护作用依赖于Rad51的表达。结论:1.Hp感染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DNA双链断裂并激活DNA损伤应答信号通路;DNA损伤应答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早期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抗癌屏障作用。2.Hp感染可通过抑制细胞自噬水平,降低Rad51表达,进而影响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变和非癌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变和非癌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全血锌、铁、钙、铜变化及对缺铁性贫血发生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2.主要试剂
    3.主要仪器和设备
    4.标本采集
    5.试验方法及步骤
    6.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情况
    2.Hp感染与全血锌、铁、钙、铜之间的关系
    3.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致瘤微生物HPV和H.pylori调控mTOR信号通路介导恶性转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HPV-16 E7上调miR-106a靶向LKB1激活mTOR信号通路调控宫颈鳞癌细胞的异常增殖与自噬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补充附图
    第一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pylori通过NF-κB上调MYADM激活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恶性转化
    前目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Western blot原始数据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概论
        2 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保护因素
        5 诊断学
        6 临床治疗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概念、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治疗的认识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研究概况及本团队研究基础
        1. 中医药治疗CAG机制
        2. 本团队研究前期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
    实验一 胃康宁颗粒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IL-11/JAK2信号通路研究胃康宁干预CAG模型大鼠效应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
讨论
    1. CAG模型大鼠的制备
    2. 疗效学实验结果
    3. 效应机制及通路选择
    4. 胃康宁通过抗炎、调控细胞凋亡途径治疗CAG模型大鼠
    5. JAK/STAT通路与胃康宁起效机制
参考文献
结语
    结论
    创新点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附: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GA、GIM、Dys
        1.2 病因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
        1.5 治疗
        1.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
        2.4 实验研究
        2.5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3.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现状
        3.1 端粒概述
        3.2 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
        3.3 端粒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研究
        3.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4. 周斌教授从“胃天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1 “胃天年”理论的创立及学术思想溯源
        4.2 周斌教授基于“胃天年”理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述要
        4.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AG患者胃黏膜端粒长度、TRF1、TRF2、POT1mRNA及蛋白表达与p53mRNA表达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固本通络汤治疗CAG的机制探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疾病相关标准
        2.1 中医辨证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2.1 胃镜诊断标准
        2.2.2 病理诊断标准
        2.3 病情分级及评分标准
        2.3.1 中医症状分级及评分标准
        2.3.2 胃镜分级及评分标准
        2.3.3 病理分级及评分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与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观察指标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3 疗效观察指标
        3.3.1 症状观察
        3.3.2 胃镜观察
        3.3.3 病理检查
        3.3.4 血清PG检测
        3.3.5 Hp检测
        3.3.6 远期疗效测定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2 胃镜疗效判定标准
        4.3 病理疗效判断标准
        4.4 总体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4.5 血清胃蛋白酶原疗效判断标准
        4.6 Hp清除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病例资料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2.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2.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2.2 基础病情资料分析
    3 疗效比较
        3.1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3.1.1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3.1.2 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
        3.1.3 两组患者症状疗效比较
        3.2 胃镜疗效比较
        3.2.1 两组患者胃镜积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胃镜疗效比较
        3.3 病理疗效比较
        3.3.1 两组患者病理积分比较
        3.3.2 两组患者病理总积分比较
        3.3.3 两组患者病理疗效比较
        3.4 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3.5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比较
        3.6 Hp清除率比较
        3.7 安全性比较
        3.8 远期疗效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古代医家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方法
        1.4.1 中药复方治疗
        1.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1.4.4 中医外治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1 幽门螺杆菌感染
        2.2.2 胆汁反流
        2.2.3 免疫因素
        2.2.4 年龄因素
        2.2.5 饮食及生活习惯
        2.2.6 精神心理因素
        2.3 临床诊断
        2.4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相关性研究
        2.5 现代医学治疗
        2.5.1 一般治疗
        2.5.2 药物治疗
        2.5.3 内镜下治疗
    3 安胃二号方方药分析
        3.1 安胃二号方的创制、方药组成和功效
        3.2 安胃二号方的药理学研究
    4 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胃镜疗效分析
        4.3 病理疗效分析
        4.4 总体临床疗效分析
        4.5 血清蛋白酶水平变化分析
        4.6 Hp清除率分析
        4.7 用药安全性分析
        4.8 远期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1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2 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
        1.3 慢性炎症与胃癌
    2 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
        2.2 食物因素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
        2.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亚硝酸盐的协同作用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干细胞
        4.1 肿瘤干细胞
        4.2 胃癌干细胞(gastric CSCs,GCSCs)
        4.3 上皮间质样转化(EMT)与胃癌干细胞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激活的相关信号通路
        5.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5.2 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
        5.3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
        5.4 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
    6 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性损伤
        6.1 H.pylori共存性胃炎(coexisting gastritis)
        6.2 与H.pylori相关的胃黏膜病变
    7 结语
第二章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亚硝基化合物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间质样和干细胞样改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结果
        1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异常增殖
        2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凋亡抵抗
        3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发生EMT,迁移、侵袭能力增强
        4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出现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5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GES-1 细胞致炎因IL-8 分泌增高
        6 Wnt/β-catenin/NF-κB/IL-8 通路调控CagA~+H.pylori诱导的GES-1 细胞EMT和CSCs样特性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亚硝基化合物诱导小鼠胃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癌前病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实验动物及幽门螺杆菌SS1
        4 实验方法
    结果
        1 小鼠CagA~+H.pylori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2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的变化
        3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发生EMT和 CSCs样转化
        4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炎性反应
        5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激活胃黏膜细胞的Wnt/β-catenin和NF-κB信号通路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标本获取
        3 实验研究
    结果
        1 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pylori感染状况
        2 胃癌组织中IL-8 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3 胃癌组织中Wnt2 蛋白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4 胃癌组织中IL-8与Wnt2表达相关性
        5 H.pylori、IL-8和Wnt2 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6 H.pylori感染、IL-8和Wnt2 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分析
    讨论
    小结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RACK1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中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RACK1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细胞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TCGA数据库胃癌信息提取及分析
        2.2.2 胃黏膜病理组织标本的取材及处理
        2.2.3 病理学实验及结果判定
        2.2.4 细胞培养及Western blot检测
        2.2.5 qRT-PCR 实验
        2.2.6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胃癌及癌旁组织RACK1 的表达
        2.3.2 RACK1 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2.3.3 RACK1 在不同分化阶段胃黏膜细胞中的表达
    2.4 讨论
第3章 Hp感染对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及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KEGG分析与GO分析
        3.2.2 细菌培养
        3.2.3 构建体外Hp感染细胞模型
        3.2.4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各目的蛋白表达
        3.2.5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
        3.2.6 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的构建
        3.2.7 胃黏膜病理组织标本的取材及处理
        3.2.8 病理学实验及结果判定
        3.2.9 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蒙古沙鼠模型中各目的蛋白表达
        3.2.10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功能
        3.3.2 Hp活菌对细胞的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毒力因子CagA在其中的作用
        3.3.3 Hp活菌对NF-κB信号通路靶基因表达的影响
        3.3.4 Hp感染对蒙古沙鼠胃黏膜上皮细胞RACK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RACK1 调控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机制
    4.1 实验材料
        4.1.1 质粒及慢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质粒转染
        4.2.2 慢病毒稳转细胞系的建立
        4.2.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Western blot检测
        4.2.6 qRT-PCR检测
        4.2.7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调控RACK1对Hp感染介导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4.3.2 RACK1 参与调控NF-κB信号通路的机制探讨
    4.4 讨论
第5章 黏膜不同病理阶段的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5.1 实验材料
        5.1.1 临床组织标本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主要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2 免疫组化检测
        5.2.3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生物信息学分析RACK1、整合素β-1在Hp阳性及阴性胃癌中的表达
        5.3.2 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阶段RACK1、整合素β-1及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及与Hp感染的关系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9)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DH1 SNPs、mRNA及蛋白表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
        一、幽门螺杆菌概述
        二、胃黏膜生理屏障
        三、Hp引起胃病的致病机理
        四、Hp相关胃病
    第二节 E-cadherin与Hp相关胃病
        一、E-cadherin的概述
        二、E-cadherin与Hp
        三、E-cadherin与HPGD
        四、CDH1 SNPs与HPGD
    第三节 中医证候与Hp相关胃病及SNPs、蛋白的关系
        一、中医证候的概述
        二、中医证候与HPGD
        三、HPGD中医证候与SNPs
        四、HPGD中医证候与相关蛋白的表达
    第四节 回顾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Hp相关胃病胃黏膜病理改变、Hp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E-cadherin SNPs与胃黏膜病理改变、Hp及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E-cadherin转录水平与胃黏膜病理改变、Hp及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胃黏膜病理改变、Hp及证候的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胃黏膜组织CDH1 SNPs与mRNA的表达关系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与材料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致谢
详情摘要

(10)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Hp感染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DSBs的体内外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临床组织标本及资料收集
        2.1.2 标准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胃黏膜病理组织标本的取材及处理
        2.2.2 组织切片H&E染色、Giemsa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 γH2AX表达
        2.2.3 病理结果判定和免疫组化染色评分
        2.2.4 细菌培养
        2.2.5 GES-1 细胞培养及体外Hp感染GES-1 细胞模型的构建
        2.2.6 Western blot检测GES-1 细胞中 γH2AX的表达
        2.2.7 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GES-1 细胞DSBs发生
        2.2.8 Hp感染蒙古沙鼠模型的构建
        2.2.9 蒙古沙鼠胃黏膜标本 γH2AX的表达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病理标本总体情况
        2.3.2 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标本 γH2AX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
        2.3.3 γH2AX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2.3.4 Hp体外诱导GES-1 细胞DSBs
        2.3.5 Hp诱导蒙古沙鼠胃黏膜上皮细胞DSBs
    2.4 讨论
第3章 Hp感染对DNA损伤修复信号通路及细胞自噬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免疫组化检测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标本DNA损伤修复通路、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3.2.2 Hp活菌对GES-1 细胞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细胞自噬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
        3.2.3 免疫组化检测蒙古沙鼠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3.2.4 过表达或干扰Rad51对Hp诱导GES-1 细胞DSBs的影响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标本DNA损伤修复通路、细胞自噬关键蛋白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
        3.3.2 DNA损伤修复通路、细胞自噬关键蛋白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3.3.3 Hp活菌对GES-1 细胞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细胞自噬的影响
        3.3.4 Hp感染对蒙古沙鼠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通路和细胞自噬的影响
        3.3.5 Rad51在Hp诱导GES-1 细胞DSBs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3.4 讨论
第4章 细胞自噬对Hp诱导GES-1 细胞DSBs损伤修复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主要溶液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干预细胞自噬对GES-1 细胞DSBs损伤修复的影响
        4.2.2 干预细胞自噬GES-1 细胞DSBs损伤修复影响的机制探讨
        4.2.3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细胞自噬对GES-1 细胞DSBs损伤修复的影响
        4.3.2 细胞自噬影响GES-1 细胞DSBs损伤修复的机制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变和非癌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全血锌、铁、钙、铜变化及对缺铁性贫血发生关系探讨[D]. 赵张颖. 延安大学, 2021(11)
  • [2]致瘤微生物HPV和H.pylori调控mTOR信号通路介导恶性转化的机制[D]. 崔秀杰. 山东大学, 2021(10)
  • [3]基于IL-11/JAK2研究胃康宁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疗效及效应机制[D]. 从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基于人胃黏膜端粒调控网络与衰老学说探讨固本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D]. 赵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安胃二号方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慢性胃炎并癌前病变湿郁脾胃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月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 蔺莉. 兰州大学, 2020(01)
  • [8]RACK1调控NF-κB信号通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癌中的作用及机制[D]. 胡奕. 南昌大学, 2019(01)
  • [9]Hp相关胃病中医证候与CDH1 SNPs、mRNA及蛋白表达关系研究[D]. 张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的影响[D]. 谢川. 南昌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性和非癌性组织端粒酶活性增强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