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早期智力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的关系分析

脑梗死早期智力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的关系分析

一、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程显[1](2021)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是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两个热点领域。文献计量学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情报进行定量分析,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对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进行直观定量分析,以期勾勒出该领域发展的整体图景,为制定干细胞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Web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时间限制为1999年至2018年,分别对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利用HistCite、VOSviewer和Medical Text Indexer等软件或在线工具对文献特征和医学主题词随时间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领域:年度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Stroke的发文量和共被引次数均排名第一,是本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Michael Chopp和Cesario V.Borlongan是发文量最大、最具学术影响力的两位研究作者;美国和中国是学术贡献最多的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合作密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均来自这两个国家;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研究最多的细胞类型,内皮祖细胞的研究数量正快速增加。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领域:年度发文量逐渐增多;哈佛大学、卡罗林斯卡学院、京都大学和隆德大学是研究活跃的机构;美国的发文量稳居世界第一,远超其他国家;中国的发文量较本世纪初期有了明显增加,目前居世界第二;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NSCs 和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Cs)是研究最广泛的细胞类型,其中iPSCs的临床转化处于领先地位,NSCs的临床前数据已经有丰富积累,ESCs由于伦理障碍和畸胎瘤风险而面临临床转化受阻。结论: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和帕金森病这两个热点领域,美国是研究贡献最多的国家,中国在近二十年内取得巨大进步。目前,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MSCs和NSCs是研究最广泛的细胞类型;在帕金森病领域,iPSCs和NSCs是研究最多的细胞类型,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行为学和影像学研究目的: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理想实验动物。光化学法制作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具有操作微创、可重复性好的优势。本研究从行为学和影像学两个方面评价光化学法制作的缺血性脑卒中灵长类模型的合理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成年雄性食蟹猴为实验动物,利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皮层梗死,制作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动物模型。在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对食蟹猴进行改良Kito量表评分和多模态磁共振扫描(3D-TI、3D-T2和BOLD序列)。比较实验动物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时期的行为学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改良Kito评分结果,在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食蟹猴均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运动系统评分在第3天显着高于第1天(P=0.024)。在造模后第1天,病灶体积与面部感觉评分(r=0.791,P=0.034)、手运动评分(r=0.805,P=0.029)和总评分(r=0.786,P=0.036)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在造模后第3天,病灶体积与意识评分(r=0.749,P=0.005)、感觉系统评分(r=0.637,P=0.026)和总评分(r=0.777,P=0.003)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以双侧F1区为感兴趣区进行脑功能连接分析,其结果显示,在造模后第1天,左侧F1区与右侧小脑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右侧F1区与右侧V1区、右侧Brodmann 5区的功能连接减弱,与右侧F7区之间功能连接增强;在造模后第3天,左侧F1区与右侧F1区的功能连接减弱,右侧F1区与左侧黑质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均可见Kito量表评分与病灶体积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合理性。功能影像结果提示,该动物模型可以表现出小脑交叉失联络、双侧初级运动皮层功能连接减弱等改变,较好的模拟了人类脑梗死后的部分神经网络改变。第三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前研究目的:干细胞治疗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是决定其能否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重要依据。尚没有灵长类动物模型用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前评价。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评价国内自主研发的NSC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后续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前期证据。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立体定向脑内注射组、经鼻粘膜注射组、经颈动脉注射组和对照组。我们采用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头部磁共振扫描和组织病理等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我们比较治疗后组间改良Kito量表评分和病灶体积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NSCs治疗组实验动物的体重3月内无明显下降,血常规、肝肾功能和肿瘤标志物在9月内未见异常,解剖肝、脾、肺、肾、睾丸未见肿瘤形成,头部磁共振扫描检查无明显新生肿物。有效性方面:实验动物在接受NSCs治疗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改善,但是与对照组相比,改良Kito量表、病灶体积的差异无显着性。结论:N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安全可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对改善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第四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机制研究目的:外泌体和多模态脑影像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早期诊断、预后预测、治疗靶点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本研究旨在通过外泌体miRNA测序和功能磁共振分析的方法,探索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对不同途径NSCs移植6周后的血浆外泌体进行miRNA测序,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然后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以双侧运动相关脑区(F1至F7区)为感兴趣区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比较不同途径NSCs移植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脑区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结果:我们选择差异表达倍数排名前二十的miRNA进行文献回顾,发现大部分外泌体miRNA缺乏神经保护的证据支持,只有三个差异表达外泌体miRNA的变化趋势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包括立体定向注射组miR-182下调、经鼻粘膜注射组miR-92a-3p下调和经动脉注射组miR-143-3p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全部miRNA分析相比,治疗组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在细胞杀伤、病毒成分、电子载体等富集趋势下降;在细胞聚集、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等富集趋势增加。KEGG信号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位于胞吞作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等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经鼻粘膜注射组右侧F5区与右侧23b区、左侧F6区与左侧24c’区之间功能连接增强;经颈动脉注射组多个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增强。结论:NSCs移植后外泌体miR-182、miR-92a-3p和miR-143-3p表达下调可能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因子。NSCs移植可能通过增加部分运动相关脑区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王帅帅[2](2020)在《一种适合基层医院LVDS筛查工具的制作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开发一个简单的筛查工具,能快速、有效地预测LVDS患者。2.评估该工具的实际使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急性缺血性卒中(31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这些患者在入院后接受了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颈CTA、头颅MRA、DSA检查。将客观性强的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凝视麻痹、高级智能障碍、肢体瘫痪、言语障碍、面瘫、舌瘫、巴氏征作为筛查脑大血管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患者初选指标。根据患者血管检查资料将纳入患者分为LVDS组和非LVDS组。计算各项初选指标对LVDS患病率影响系数(即权重系数),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筛查指标。计算筛查指标权重系数,确定分值,制作筛查工具。2.使用该筛查工具对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入院后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并有完整脑血管资料患者(693例)进行评分。根据血管资料将患者分为LVDS组与非LVDS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筛查工具曲线下面积AUC。利用截断值图,计算出该筛查工具的最佳截断值(判断LVDS患者标准)。评估该筛查工具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结果:1.纳入314例患者初选指标权重系数:意识障碍3.33、凝视麻痹2.88、高级智能障碍2.49、肢体瘫痪1.32、言语障碍1.17、面瘫1.4502372、舌瘫1.17、巴氏征1.32。筛查指标权重系数:意识障碍3.38、凝视麻痹3.23、高级智能障碍2.42、肢体瘫痪1.62、言语障碍1.35。制作出筛查工具CGC-FAST量表。2.纳入患者693病例进行评估,大血管病变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占30%。CGC-FAST筛查工具最佳截断值≥3分时Youden指数最高(0.64),即该工具判断LVDS标准≥3分,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69、0.95、0.87、0.87。CGC-FAST量表的AUC为0.84、准确性为0.73。结论:CGC-FAST量表作为一种简单、快速、有效识别LVDS患者的筛查工具更适用于无法快速进行血管评估的基层医院。

杨蓉蓉[3](2020)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痴呆症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深入探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的关系并且积极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本研究是基于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随访资料,(1)描述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且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探讨2型糖尿病与不同分型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在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索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关系中的作用;(3)研究2型糖尿病、不同类型脑血管疾病对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影响以及2型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最后进一步估计脑血管疾病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瑞典全国双生子登记系统,基线调查期间(1998年3月至2002年9月),44919例≥40岁的双生子受邀参与双生子的全生命过程研究项目,以此作为研究人群的基线调查。在排除基线时患有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后,以43238例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44275例未发生痴呆症的双生子作为研究对象,随访直至2016年12月。研究对象的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信息是通过瑞典全国的病人住院登记系统获得。统计分析方法:(1)根据随访期间新发病例计算脑血管疾病、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并按照联合国公布的瑞典标准人口分别计算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及发病密度;2)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以随访期间新发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患者作为病例组,以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和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b.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以及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交互作用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3)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设计:以双生子对子当中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病例,而另一位未发生脑血管疾病或痴呆症者为对照,控制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b.2型糖尿病、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GEE模型)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来分析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血管疾病-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4)利用结构方程分析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致痴呆症发病风险中的中介效应。结果:(1)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的累积发病率为11.43%,发病密度为7.1/1000人年,男性均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脑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随访期间,研究人群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为7.50%,发病密度为4.6/1000人年,女性痴呆症的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高于男性,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按照2000年瑞典标准人口计算的痴呆症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心脏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其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1.48(1.35-1.61),主要是增加脑梗死(OR=1.61,95%CI:1.46-1.79)以及动脉阻塞(OR=1.98,95%CI:1.30-3.01)的发病风险,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关(OR=1.13,95%CI:0.96-1.32);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发病风险没有关系,其OR(95%CI)为1.13(0.91-1.41)。未发现不健康生活方式(过量饮酒及不规律的体育锻炼)与2型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发病风险有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下降(OR=1.49,95%CI:1.19-1.8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3)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调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吸烟、过量饮酒、规律体育锻炼、BMI、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后,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OR=1.14,95%CI:1.03-1.27)。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度有所上升(OR=1.42,95%CI:1.13-1.79)。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42,95%CI:1.21-1.67)、脑梗死(OR=1.43,95%CI:1.28-1.61)、脑出血(OR=1.42,95%CI:1.10-1.82)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但未发现动脉阻塞(OR=1.11,95%CI:0.82-1.51)、蛛网下腔出血(OR=1.08,95%CI:0.67-1.75)与痴呆症之间有关。双生子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与痴呆症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关联(OR=1.23,95%CI:0.96-1.56)。经检验,上述非匹配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双生子配对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中起重要作用。2型糖尿病和脑梗死对痴呆症的发病风险不存在相加或相乘交互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2型糖尿病增加痴呆症发病风险总效应的18.1%。结论:1998-2002年至2016年期间,瑞典双生子人群脑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77%和7.9/1000人年;痴呆症的标化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分别为0.30%和2.8/1000人年。2型糖尿病可能增加脑梗死、动脉阻塞以及痴呆症的发病风险;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可能增加痴呆症的发病风险。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脑梗死、2型糖尿病-痴呆症、脑梗死-痴呆症关系中起一定的作用。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王垚[4](2019)在《苁山滋肾方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量表评价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是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该病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的步态异常、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认知下降以及二便障碍。目前VP缺乏系统的诊断标准,目前诊断上主要依靠症状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核磁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白质损害或基底节区多发梗死灶。该病目前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对多巴制剂的反应认知不一。中医药治疗因其多靶点的优势,在治疗上有一定特色。导师陈志刚主任认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病机在于肝肾不足、络减髓消,并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以滋补肝肾,填精益髓为法,自拟“苁山滋肾方”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了疾病的进程。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和临床疗效的观察仍然需要大样本量的研究加以证实。目的:①通过中西医量表评价“苁山滋肾方”的临床疗效;②初步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证候学特征及其与量表指标的关系;③初步探讨各量表评价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筛查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共50例(纳入标准参考Winikates等提出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标准及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及疗效标准)。入组时全部予中西医量表评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第三部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入组后分为中药组40例及西药组10例。其中中药组予自拟方规律服用6个月,西药组予口服左旋多巴-苄丝肼50/12.5 mg,每日3次。对两组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后1、3、6个月进行量表评定。统计软件采用SPSS 22.0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中药组40例患者及西药组10例患者在UPDRS量表第三部分分数、MoCA、MMSE、ADL量表上均未见到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后中药组患者PSQI分数较入组时明显好转(P<0.05)。患者经过中药治疗后精神体力、日间功能及小便控制上较入组时好转,分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治疗对于运动障碍尤其是步态障碍相关的分数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治疗对于VP患者的精神体力、睡眠质量及小便控制症状起到帮助;对于步态障碍及认知障碍的进展起到延缓作用。患者中医证候上主要集中于肝肾不足证、痰热动风及血瘀动风证。三种证候患者经治疗后均为未见明显病情进展,提示中药可能起到延缓病情的作用。

魏亮妹[5](20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病灶及脑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及灯盏细辛注射液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及脑结构的相关性;2、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后伴有认知功能损害治疗后的认知功能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1、采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对纳入的1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评分,分为认知正常组、认知障碍组,比较二组梗死灶特点的差异;再将脑卒中的不同部位(单病灶)所测的MMSE的七个亚项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从中选取16例伴有明显认知障碍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与1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脑结构分析,探讨卒中后伴有认知障碍与脑结构形态的关系。2、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标准,分为两组:组观察组(常规西药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相关行为学量表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1、与认知正常组进行对比,不同梗死灶组MMSE量表总分及各亚项认知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丘脑梗死患者定向力、即刻回忆、延时回忆、计算力及注意力、视空间损害明显,基底节区梗死患者时间定向力损害明显,侧脑室旁梗死患者计算力及注意力、延时回忆、语言、视空间损害明显;额叶梗死患者即刻回忆、延时回忆、语言损害明显;颞叶梗死患者在即刻回忆、语言、视空间损害方面更明显;顶叶梗死患者地点定向力、语言损害明显;枕叶梗死患者视空间损害明显;小脑梗死患者可能损害视空间,脑干梗死可能与即刻回忆、注意力及计算力、延时回忆损害有关。2、基于VBM脑组织分割后比较,相对于正常对照组,认知障碍组灰质及脑脊液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质与认知正常组相比无差异。并经过取FDR为58,P=0.001矫正后,仍显示所选的脑区均存在萎缩,未见灰质增加区域,其中萎缩较为明显的脑区有额中回、颞中回、海马舌回、小脑前叶、小脑后叶、中央前回及扣带回。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组除Stroop色词A个数、对照组除Stroop色词B时间无统计学意义,MMSE、数字广度、画钟实验、连线、ADL评分、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观察组还是对照组经过2周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之障碍,但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经比较分析,MMSE、Stroop色词A时间、Stroop色词A个数、Stroop色词B个数、数字广度-总数、连线1时间、连线1错误个数、连线2错误个数、画钟实验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ADL、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卒中的部位密切相关。2、脑结构形态的改变可能是发生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3、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少的致残率,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域损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丽敏,刘中霖,容小明,刘军,肖颂华,吕瑞妍[6](2012)在《不同亚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影像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不同亚型认知功能障碍(CI)患者脑影像学特征。方法 381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被分为4个临床亚型,其中:(1)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55例;(2)血管性痴呆(VD)152例;(3)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ADVR)133例;(4)不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ADNVR)41例。对照组102例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与381例CI患者均进行CT和(或)MRI检测。结果 VCIND、VD、ADVR、ADNVR与对照组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分别为23(41.8%)、90(59.2%)、68(51.1%)、12(29.3%)、15(14.7%),经检验CI四亚型均高于对照组,ADNVR明显低于ADVR和VD亚型(P<0.05);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34.5%)、114(75.0%)、26(19.5%)、3(7.3%)、19(18.6%),经检验ADNVR组明显低于其它组,而VD组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脑萎缩发生率分别为29(52.7%)、73(48.0%)、98(73.7%)、35(85.4%)、35(34.3%),经检验ADNVR与ADVR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但该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不同亚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白质病变、脑梗死与脑萎缩的发生率均较高,脑白质病变与ADVR和VD的发生可能有关,而与ADNVR相关性较小;脑梗死与VD的发生明显有关,而与ADNVR相关性较小;脑萎缩与ADNVR与ADVR的发生明显有关。

胡晶晶[7](2009)在《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针治疗前后MRI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头针对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所致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颅脑MRI及临床症状的影响。为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治疗方法的优选提供临床根据。方法:108例确诊的CI所致VaD患者均为2005年9月~2007年6月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神经内科以及武汉市中心医院康复科的住院及门诊病例。92例患者最终完成观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头针治疗组(47例)和西药治疗组(45例)。头针治疗组取穴: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制订的《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均为双侧取穴。局部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30号1.5寸毫针进行针刺。针尖与头皮呈15°左右夹角,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沿刺激线刺入1.0~1.5寸,再快速连续捻转,速度应保持在220次/min左右,每次捻转2~3min,留针30min,每15min重复捻转1次,1次/d,6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d,连续治疗5个疗程,共30d。西药治疗组:尼莫地平片,口服,每次40mg,3次/d,6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d,连续治疗5个疗程,共30d。各组分别于治疗30d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结束后2个月统一评定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颅脑MRI片下的外侧裂宽度、第三脑室宽度、平均脑室宽度、额角指数、尾状核指数、侧脑室体积指数,并运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Blesse痴呆量表(BBS)、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智能评分。结果:经过30d的治疗后,两组HDS、BBS和MMSE得分上升,ADL得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DS、ADL、BBS和MMSE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头针与西药疗效相当。治疗后两组患者颅脑MRI各指标变化均不明显(P>0.05),说明头针治疗和西药治疗对颅脑MRI各指标的影响不大。结论:头针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颅脑形态指标,但可以改善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

钟永海[8](2009)在《AD和MID患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水平关系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AD和MID患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112例门诊和住院AD和MID患者,测定脑CT9项指标和MMSEl 1项因子。结果:AD组三、四脑室、基底池、外侧裂、前后角、脑沟及侧脑室的宽度大于MID组,时间地点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和计算及图形描画等5项因子分明显低于MID组;AD组三、四脑室、前角和侧脑室宽度分别与地点定向、注意计算、阅读和语言理解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MID组后角、三脑室、侧脑室及脉络丛球部宽度分别与时间、定向、阅读理解及图形描画因子分呈显着负相关。结论:AD患者脑室系统扩大和认知损害程度比MID患者严重而广泛。MMSE测查结果结合有关病史是MID早期诊断及与AD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李学[9](2006)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 随着医学由单纯的生物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问题日益得到重视。急性脑梗死患者也同样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感知觉、言语、抽象思维及其记忆功能减退或部分消失,由于上述认知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病前下降,不能正常与外界交流,这往往和躯体症状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障碍不仅是影响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脑血管病全面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其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及时采取干预性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 既往已有较多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研究,认知功能与梗死的部位相关性已被广泛认可,而与梗死大小相关性尚有较多的争议,这可能与研究的方法及所选择对象不同有关。 关于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该研究即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影像学分型,更为准确地评价梗死大小与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24~72小时内行颅脑MRI检查确定梗死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作出影像学分型,于发病1周内,在患者床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龚氏修订的韦氏成人智

王立存,张玉莲,冯新义,郭家奎[10](2005)在《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二、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计置学分析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行为学和影像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代表性学术论文
致谢

(2)一种适合基层医院LVDS筛查工具的制作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制作LVDS筛查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分组
        1.2.2 评估初选指标
        1.2.3 确定筛查指标
        1.2.4 制作筛查量表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初选指标比较
        2.2 初选指标对LVDS患病率影响系数
        2.3 筛查指标对LVDS患病率影响系数
        2.4 筛查量表CGC-FAST量表
第二部分 评估筛查量表
    1 对象与方法
        1.1 收集病例,记录数据
        1.2 评估筛查工具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筛查指标比较
        2.2 纳入患者评分概况
        2.3 评估CGC-FAST表的价值
        2.4 CGC-FAST表阳性预测值趋势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部分评估病例
    2.部分权重病例
综述 脑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的筛查评估及再通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
    前言
    1 筛查评估
        1.1 概况
        1.2 评估量表
    2 再通治疗及预后
        2.1 静脉溶栓
        2.2 动脉溶栓
        2.3 机械取栓术
        2.4 补救性支架植入
        2.5 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
        2.6 抗凝治疗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研究人群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情况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收集
        1.1.3 疾病的诊断
        1.1.4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1.2.2 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症的发病情况
    1.3 讨论
        1.3.1 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状况
        1.3.2 痴呆症的流行状况
    1.4 小结
二、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数据收集
        2.1.3 疾病的诊断
        2.1.4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及新发脑血管疾病的类型
        2.2.2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2.3 讨论
        2.3.1 2型糖尿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2.3.2 2型糖尿病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2.3.3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2.3.4 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的交互作用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关系
        2.3.5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的可能作用机制
        2.3.6 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在2型糖尿病与脑梗死关系中的作用
    2.4 小结
三、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脑血管疾病在此关系中的作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收集
        3.1.3 疾病的诊断
        3.1.4 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3.2.2 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3.2.3 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3.3 讨论
        3.3.1 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3.3.2 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3.3.3 遗传和早期生活环境对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关系的作用
        3.3.4 脑梗死在2型糖尿病与痴呆症关系中的作用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与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苁山滋肾方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量表评价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综述: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认识现状
    1 流行病学研究
    2 诊断标准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神经影像学检查
    6 治疗
    7 中医认识
    8 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病例资料
    1. 采集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1.2 病史病程
        1.3 查体及辅助检查
        1.4 中西医评价量表
    2. 治疗药物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3.2 西医量表评价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安全性评估
    4 诊断标准
        4.1 VP中医诊断标准
        4.2 VP西医诊断标准参考Winikates等提出的诊断标准符合
    5 纳入标准
    6 排除标准
结果
    1 资料分析
        1.1 一般资料
        1.2 患者中医症候分布及中医颤证评分
    2. 性别及脑白质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关系
    3 治疗前后评估
        3.1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3.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
        3.3 统一帕金森病评估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
        3.4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
        3.5 颤证中医诊断及疗效标准评价
讨论
    1 诊断标准
    2 VP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 VP的影像学
    4 ADL量表
    5 VP的认知障碍
    6 VP与UPDRS第三部分评分
    7 VP与睡眠障碍
    8 中医老年颤证及疗效标准
    9 中医证候分布及中医规律
    10 UPDRS第三部分及中医颤证疗效评定标准对于VP评估的优劣
问题与困惑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病灶及脑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及灯盏细辛注射液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梗死部位及脑结构的相关性
    1.研究方案
        1.1 病例来源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4 临床量表评定:MMSE
        1.5 影像学资料
        1.6 试验方法
        1.7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一般资料研究
        2.2 不同部位的认知情况
        2.3 认知障碍与脑结构形态的相关性
    3.讨论
        3.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概念及诊断
        3.2 卒中后认知障碍筛查量表
        3.3 脑梗死数量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3.4 脑卒中及脑卒中的病灶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3.5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灰质体积的变化及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
    4.结论
第二部分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干预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4.试验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干预方案
        4.3 关于合并治疗
        4.4 观察指标
        4.5 研究步骤
        4.6 安全性指标
    5.统计学处理
    6.结果
        6.1 一般信息资料分析
        6.2 相关认知域评分资料分析
    7.安全性评价
    8.讨论
        8.1 中医对中风及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8.2 对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和药物选择
        8.3 评价量表的选择
        8.4 灯盏细辛注射液的相关研究
    9.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不同亚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影像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CI组
        1.1.2 对照组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认知功能障碍不同亚型组与对照组脑影像学情况 (表1)
3 讨论

(7)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针治疗前后MRI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诊疗标准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1.1 发病率
    1.2 危险因素
2 发病机制
    2.1 中医的认识
    2.2 西医的认识
        2.2.1 VD和脑梗死:
        2.2.2 VD和脑萎缩:
        2.2.3 VD和脑白质疏松:
3 诊 断
    3.1 VD的分类
    3.2 诊断标准
    3.3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vascular cognetive impairment, VCI)
    3.4 影像学诊断
        3.4.1 结构影像学:
        3.4.2 功能影像学:
        3.4.3 其他诊断方法:
4 治 疗
    4.1 中医治疗
        4.1.1 中药治疗:
        4.1.2 针灸治疗:
    4.2 西医治疗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4 高压氧
    4.5 非药物疗法
5 问题与展望

四、脑梗死早期智能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食蟹猴模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研究[D]. 杨程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一种适合基层医院LVDS筛查工具的制作与评估[D]. 王帅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3]2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与痴呆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瑞典全国双生子人群的研究[D]. 杨蓉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苁山滋肾方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量表评价临床研究[D]. 王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伤与病灶及脑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及灯盏细辛注射液干预的临床研究[D]. 魏亮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不同亚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影像学特征[J]. 王丽敏,刘中霖,容小明,刘军,肖颂华,吕瑞妍. 中外医疗, 2012(07)
  • [7]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针治疗前后MRI的对比分析[D]. 胡晶晶.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8]AD和MID患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水平关系的分析研究[J]. 钟永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01)
  • [9]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分型与认知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关系的研究[D]. 李学. 郑州大学, 2006(11)
  • [10]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J]. 王立存,张玉莲,冯新义,郭家奎. 疑难病杂志, 2005(06)

标签:;  ;  ;  ;  ;  

脑梗死早期智力障碍与脑影像学改变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