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一、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雷[1](2021)在《角膜病损切除加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角膜病损切除加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对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71例(71眼)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角膜病损切除加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观察其疗效。将71例(71眼)患者按照病情程度分为轻、中度两组,轻度46例(46眼),中度25例(25眼),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71例患者中痊愈59例(83.1%),显效7例(9.9%),无效5例(7%)。46例(46眼)轻度患者中,痊愈43例(93.5%),显效3例(6.5%),无效0例(0%)。25例(25眼)中度患者中,痊愈16例(64%),显效4例(16%),无效5例(20%);2.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1.角膜病损切除加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轻中度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2.患者的病情程度与此方法的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病情程度越重,治疗效果越差。

罗顺荣,吴护平,谢智文,林志荣,方颉,肖显文,刘昭升,董诺,商旭敏[2](2020)在《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2,4.736;P=0.000)。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丁刚,高芯,位宁,王巧玲,王旭[3](2020)在《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经验。方法收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30例(30眼),溃疡深度为角膜浅中基质层,溃疡范围为直径≤6mm。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观察组给予2%硝酸银涂布于角膜溃疡表面并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只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观察12个月。观察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及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结果观察组15例角膜溃疡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1.26±5.37)天。对照组10例角膜溃疡愈合,平均时间为(45.10±6.50)天。观察组角膜溃疡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t=-5.57,P=0.000)。两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均优于治疗前(t=5.07,3.19;P=0.000,0.011)。治疗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t=-2.22,P=0.039)。结论硝酸银涂布对于病变位于浅中基质层的真菌性角膜炎具有良好疗效,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减少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罗顺荣,吴护平,林志荣[4](2020)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2例(82眼),在联合用药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行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角膜溃疡愈合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溃疡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观察时间为6个月至3年,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形成不同程度瘢痕71例(愈合率87%),其中视力提高且不需要再次手术患者52例;病情仍然进一步加重,急性期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8例,急性期行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患者1例;溃疡稳定但再次复发加重并行角膜移植术患者2例。结论: 角膜胶原交联术是真菌性角膜溃疡新的治疗方法,且其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简单、安全、有效。

李崇云[5](2020)在《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85例患者分析,对比激光共焦显微镜与实验室诊断方法的优劣,观察真菌性角膜炎不同致病菌属在活体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特点及规律,探讨其对真菌性角膜炎菌种鉴别的可行性,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我科并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共85例85眼,入院后第一天均行角膜刮片镜检、真菌培养及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分析三种临床诊断方法对首诊和非首诊患者的检出率情况,及在实验室检查阴性的患者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的检出率情况,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患者的菌丝特点及与角膜其他类菌丝结构的鉴别要点,对不同致病菌属的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特点进行分析,包括菌丝的形态、长度、直径、分支角度、浸润深度及角膜组织改变,探讨菌种的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结果:85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30例,男女比1.8:1;患者年龄7~74岁,平均50.7± 19.2岁,其中农民63例,占74.1%;发病诱因以角膜外伤为主(48例,56.4%),其中植物性外伤37例(43.5%)。培养阳性的三种菌属中,职业分布均以农民为主,占66.7%-100%;首位致病诱因为角膜外伤,占50.0%-66.7%,其中33.3%-50.0%为植物性外伤,三种菌属职业分布及致病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1)三种诊断方法敏感性:入院后75例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发现菌丝,阳性率88.2%,角膜刮片镜检阳性55例,阳性率64.7%,真菌培养阳性36例,阳性率42.3%,其中镰刀菌属26例(72.2%),曲霉菌属6例(16.7%),链格孢菌属4例(11.1%);角膜刮片镜检和真菌培养的结果与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2.4%和42.4%;在角膜刮片镜检和真菌培养阴性的病例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的阳性率分别达73.3%和79.6%。在16例首诊和69例非首诊病例中,激光共焦显微镜真菌阳性分别为15例(93.8%)和60例(87.0%),角膜刮片镜检阳性11例(68.8%)和44例(63.8%),真菌培养阳性8例(50%)和28例(40.6%);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高于实验室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种检测方法对首诊和非首诊患者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2)不同菌属在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菌丝鉴别:共焦显微镜下镰刀菌属多为树枝状菌丝(80.8%),分支角度为82.7°±6.7°,长度255.7±85.8um,直径3.8±0.8um,浸润深度160.4±115.8um,部分(23.1%)菌丝旁有高反光圆形孢子;曲霉菌属多为蠕虫状(83.3%),分支角度为45.1°±10.1°,长度101.4±50.5um,直径2.9±0.5um,浸润深度77.3±33.9um,未见孢子;链格孢菌属多为树枝状(75.0%),分支及少,分支角度为63.3°±20.4°,菌丝长度216.0±82.6um,直径4.6±0.9um,浸润深度108.2±57.8um,大部分(75.0%)菌丝旁有高反光圆形孢子;镰刀菌和链格孢菌以树枝状菌丝为主,曲霉菌以蠕虫状菌丝为主,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镰刀菌和链格孢菌菌丝长度均大于曲霉菌(P<0.0001);链格孢菌菌丝直径大于镰刀菌和曲霉菌,镰刀菌大于曲霉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镰刀菌分支角度大于链格孢菌和曲霉菌(P<0.0001),链格孢菌分支角度大于曲霉菌(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三种菌属菌丝浸润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链格孢菌大部分有孢子,曲霉菌未见明显孢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共焦显微镜下真菌菌丝需与角膜组织神经纤维、树突状细胞浸润、前弹力层崩解后形成的网状结构、增生的角膜纤维组织结构、角膜内走形的新生血管、基质药物结晶进行鉴别。3)不同菌属感染后角膜组织改变:发现角膜基质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树突状细胞、星状连接细胞及内皮层高反光炎性细胞附着。上皮下及浅基质层树突状细胞在曲霉菌占83.3%,镰刀菌占23.1%,链格孢菌占25.0%,曲霉菌明显多于镰刀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浅基质层星状连接细胞在镰刀菌中占88.5%,曲霉菌占50.0%,链格孢菌占25.0%,镰刀菌属明显多于链格孢菌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菌属基质层均有炎性细胞浸润,且内皮层大部分存在高反光炎性细胞附着,无明显差异(P>0.05)。4)预后分析:85例患者中,58例(71.6%)接受单纯药物治疗,16例(19.8%)辅以病灶切除、基质注射、前房冲洗术,6例(7.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例(1.2%)行眼球摘除术;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阳性病例菌丝浸润深度及形态特征,发现菌丝浸润深度与预后相关(P<0.01),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及眼球摘除术的患者菌丝浸润深度明显大于其他治疗患者;菌丝形态差异与预后无相关(P>0.05)。分析患者病程与菌丝浸润深度的关系,发现入院前病程一周内的患者菌丝平均浸润深度为78.3±27.1um,明显小于病程一周以上患者(P<0.05),病程一周以上患者菌丝浸润深度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菌属中,镰刀菌69.2%表现为重度,曲霉菌50%表现为重度,链格孢菌75%表现为重度,三种菌属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菌属大部分经药物治疗达到临床痊愈水平,曲霉菌和链格孢菌感染患者药物治愈率较镰刀菌高,镰刀菌感染患者手术率较其他菌属高,但三种菌属预后水平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以镰刀菌属为主,其次为曲霉菌属和链格孢菌属,三种致病菌属均在农民群体多发,角膜外伤尤其是植物性外伤为主要致病原因。激光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阳性率明显优于实验室检查,对非首诊患者和实验室检查阴性患者,激光共焦显微镜均有较高的敏感性,明显优于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根据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菌丝特点及角膜组织变化,可以对三种常见致病菌属进行初步鉴别,并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真菌性角膜炎的预后与菌丝浸润的深度相关,与菌丝形态特征无明显相关;患者病程与菌丝浸润深度相关,病程小于一周菌丝浸润深度明显小于病程大于一周的患者;三种常见致病菌属在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水平上无明显差异,大部分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效。

宫月荣[6](2019)在《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的治疗策略及视力预后》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于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患者的治疗,尚无系统化的方案或者指南。本研究旨在观察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复发患者的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的治疗效果及其视力预后,以探讨复发患者的合理化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真菌性角膜炎(FK)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及青岛眼科医院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治疗患者1448例,术后复发患者112例(112眼)作为研究对象。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出现植床浸润、前房内蘑菇样脓样渗出、瞳孔区脓团、前房积脓液平重新出现等均提示真菌复发。共焦显微镜是复发患者的主要确诊手段。而对复发患者进行手术时切取的感染的角膜组织或抽取的房水、玻璃体等组织的真菌涂片检查查到真菌菌丝或者所取组织进行真菌培养结果有真菌生长,是真菌复发的主要病原学确诊依据。1、根据患者的复发体征迅速判断复发起始部位,并根据起始复发的部位不同进行以下分类:1)植床复发:植床出现灰白色浸润灶,伴有或不伴有植片-植床交界面少许脓性物附着或者少许前房积脓。或者植床浸润灶累及角膜植片。2)前房复发:前房角位置或虹膜表面出现孤立的蘑菇样脓性渗出。3)后节复发:虹膜后组织真菌复发而产生脓液,脓液由后房越过瞳孔区进入前房时,在晶状体表面沉着而形成瞳孔区脓团。感染累及后部玻璃体时,B超检查会提示玻璃体混浊。4)不典型部位复发: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为前房积脓液平重新出现,不伴有裂隙灯检查下可见的植床、植片等浸润灶或者前房角位置出现孤立的蘑菇样脓性渗出或者瞳孔区的脓团覆盖或者玻璃体混浊等可以确定确切复发部位的复发表现。2、根据真菌复发出现的时间进行以下分类:1)早期复发: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8天内出现的真菌复发为术后早期复发。2)迟发性复发: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2周之内无真菌复发表现,在术后2周以后出现的真菌复发为迟发性复发。3、复发患者给予加强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措施如下:①0.5%氟康唑滴眼液每15分钟一次或者1%伏立康唑滴眼液每15分钟一次;②5%那他霉素滴眼液每小时一次或0.25%两性霉素B滴眼液每小时一次。③氟康唑注射液或伏立康唑注射液结膜下注射:3mg,1-2次/天;或者两性霉素B注射液5ug/0.lml,1-2次/天。另外,对于部分植床复发的患者,需同时给予角膜基质内注射抗真菌药物。4、经上述积极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案治疗3-5天,若不能控制病情则进行下面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植床复发:①LK术后植床复发:a.小范围且位于浅层植床的复发病灶,施行病灶切除术联合结膜瓣遮盖术;b.复发病灶范围大或位于深层植床者,实施穿透性角膜移植术。②PK术后植床复发:a.复发病灶宽度≤2mm,施行复发病灶区角膜全层切除术,将原植片与植床重新缝合;b.复发病灶宽度>2mm,或植床复发累及植片,则施行再次PK术,更换大直径的角膜植片;c.复发病灶累及角巩膜缘及小部分巩膜组织,且复发病灶宽度>2mm,施行构造性补片PK术,即保留原角膜植片,彻底切除植床复发病变组织后,取甘油保存的既往角膜移植后剩余的带有部分巩膜组织的环形植片,裁剪成与缺损区大小及形状一致的植片填补于缺损区。2)前房复发:前房内注射氟康唑注射液或伏立康唑注射液(0.lmg,1-2次/天),效果不佳者,施行探查手术,术中取出脓团,探查脓团周围组织,若脓团附近植床有浸润灶,则切除植床病灶。3)后节复发:玻璃体腔注射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注射液0.lmg或两性霉素B注射液5ug,1次/天;若效果不佳者行晶状体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或全部玻璃体切除术。若发生了全眼球炎,只能施行眼内容剜除术。4)不典型部位复发:前房注射抗真菌药物,效果不佳者,行前房灌洗,并手术探查寻找复发部位。术中仔细寻找、辨认复发病灶并将其彻底切除,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上述相应手术治疗;若巩膜广泛受累,眼内组织感染严重,发生严重的眼内炎,只能施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或者眼球摘除术。5、随访:所有患者均于出院后1,2,3月复查、随访,然后每半年复查随访一次至术后2年。随访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是否复发。6、治疗评价:1)治疗预后良好:经治疗,复发感染灶去除,无活动性真菌感染表现,且患者有一定的视力。2)治疗预后不良:经治疗,未能控制感染而行眼内容剜除术或者眼球摘除术;或者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中途放弃治疗。7、数据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以平均值±标准差(SD)表示,并使用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分类变量以频率和百分比表示,并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各组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和青岛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而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1448例,包括PK术937例(937/1448,64.7%)和LK术511例(511/1448,35.3%),最终7例(6.3%)患者因治疗效果不满意而中途放弃治疗,12例(10.7%)患者因感染未能控制而行眼内容剜除术或者眼球摘除术。预后良好患者占83.0%(93/112)。1.微生物结果:接受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n=1448)和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术后复发患者(n=112)的微生物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真菌性角膜炎角膜移植术后复发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组(n=93)和预后不良组(n=19)的微生物学结果也无显着性差异。但曲霉菌属在LK术后真菌复发患者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在PK术后真菌复发患者中所占比例(P=0.008)。2.不同复发部位的良好预后率为:植床复发64/69(92.8%),前房复发14/14(100%),后节复发10/16(62.5%),不典型部位复发5/13(38.5%)。植床复发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后节复发患者(P<0.01)及不典型部位复发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房复发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后节复发患者(P=0.019)和不典型复发患者(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植床复发与前房复发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节复发与不典型复发的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复发组与迟发性复发组预后良好率无统计学差异(P=0.518)。3.PK术后复发组与LK术后复发组的比较:因真菌性角膜炎而行治疗性PK手术者937例,术后81例真菌复发(81/937,8.6%);因真菌性角膜炎而行治疗性LK手术者511例,术后31例真菌复发(31/511,6.1%),二者的术后复发率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79);但LK术后复发患者的良好预后率(30/31,96.8%)明显高于PK术后复发患者(63/81,77.8%;P=0.017)。真菌性角膜炎LK术后真菌复发的唯一部位是植床。而中央深部植床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有25例(25/31,80.6%)患者的真菌复发部位在中央深部植床。在31例LK术后真菌复发的患者中,有30例(30/31,96.8%)患者经治疗取得良好预后,1例(1/31,3.2%)患者因病情恶化迅速而最终行眼球摘除术。PK术后真菌复发感染会发生在多种部位,具体结果如下:植床(69/81,85.2%)、前房(14/81,17.3%)、后节(16/81,19.8%)和非典型部位复发(13/81,16.0%)。经积极的治疗后,63例患者(63/81,77.8%)预后良好,7例患者(7/81,8.6%)中途终止治疗,11例患者(11/81,13.5%)最终行眼球摘除术或者眼内容剜除术。4.预后良好的复发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随访结果:预后良好的患者,在2年的随访期间,BCVA维持良好。结论对于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患者来说,因初始感染程度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角膜移植手术方法与患者的治疗预后有相关性;患者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不同的感染复发部位与患者的治疗预后有相关性。对于不同的复发部位而给予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会使大多数复发患者取得良好预后并且拥有足以正常生活的BCVA。

惠玲,宋金鑫,程燕,吴洁,朱海峰,程钰,刘先宁[7](2019)在《不同程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综合治疗的效果及临床转归。方法:收集我院2017-11/2018-02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5例85眼,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11项综合措施治疗,围手术期药物治疗,应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8mo,观察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及最终疾病转归。结果:真菌性角膜溃疡平均住院时间12d,85眼中有79眼(93%)治愈,好转5眼(6%),无效1眼(1%)。结论:真菌性角膜溃疡采用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据病变深度及范围分别行角膜清创术、碘酊烧灼术、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性角膜移植术等综合方法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保留及恢复视力。

罗顺荣,吴护平,林志荣,刘昭升,董诺,方颉,谢智文[8](2018)在《重视真菌性角膜炎个性化手术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感染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一种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更为多见。由于就诊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病情延误,且因缺乏特异性的抗真菌药物,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盲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故患者在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后,医师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时,应根据角膜炎病灶的位置、大小、深度、病情进展情况、真菌菌种培养结果及患者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及时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预后效果。

吴尚国[9](2017)在《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眼科常见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致盲率极高,诊治难度较大,对患者的视力和正常生活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当前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相关研究报道较多,随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眼科临床医师和研究学者对该病的临床治疗也逐渐引起重视。抗真菌药物、手术、二者联合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等均是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案,各具一定的优势和不足。本文重点对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疗法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概述,以供参考。

李青,赵桂秋,林静,王谦,郭彦丽,刘莹[10](2014)在《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高,临床上因缺乏高效、低毒和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治疗较为棘手。穿透角膜移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角膜供体缺乏限制了该手术的开展。寻求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比较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与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对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210例210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1例,2个组患者基线特征匹配。观察组患者采用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法,对照组应用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法,对2个组间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视力和平均疗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轻、中、重度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0%、90.41%、77.78%;对照组分别为52.38%、80.00%、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211、2.214、2.356,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9%,对照组为7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40,P=0.002)。观察组治疗的平均视力为0.44±0.04,明显好于对照组的0.2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5);观察组治疗疗程平均为(22.4±1.8)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3.2±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7,P<0.05)。结论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和药物治疗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 ,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治疗效率,明显优于角膜溃疡清创联合药物治疗法。

二、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提纲范文)

(1)角膜病损切除加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的治疗策略及视力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着1
英文论着2

(7)不同程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2术后随访及疗效判断
2结果
3讨论

(8)重视真菌性角膜炎个性化手术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断方法
    (一) 确认病史
    (二) 眼科检查
    (三) 实验室检查
二、真菌性角膜炎的手术治疗方法

(9)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1.1 嘧啶类抗真菌药物
    1.2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1.3 多烯类及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2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治疗
    2.1 角膜移植手术
    2.2 羊膜移植手术
3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中医治疗
4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病损切除加碘酊烧灼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D]. 李海雷.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低温等离子消融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罗顺荣,吴护平,谢智文,林志荣,方颉,肖显文,刘昭升,董诺,商旭敏. 中华眼科杂志, 2020(10)
  • [3]硝酸银涂布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经验[J]. 丁刚,高芯,位宁,王巧玲,王旭.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08)
  • [4]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J]. 罗顺荣,吴护平,林志荣.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20(08)
  • [5]激光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D]. 李崇云. 山东大学, 2020(02)
  • [6]真菌性角膜炎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后真菌复发的治疗策略及视力预后[D]. 宫月荣. 山东大学, 2019(03)
  • [7]不同程度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J]. 惠玲,宋金鑫,程燕,吴洁,朱海峰,程钰,刘先宁. 国际眼科杂志, 2019(04)
  • [8]重视真菌性角膜炎个性化手术治疗的研究[J]. 罗顺荣,吴护平,林志荣,刘昭升,董诺,方颉,谢智文.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1)
  • [9]真菌性角膜溃疡治疗的研究进展[J]. 吴尚国. 中外医学研究, 2017(17)
  • [10]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J]. 李青,赵桂秋,林静,王谦,郭彦丽,刘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4(09)

标签:;  ;  ;  ;  ;  

抗真菌药物联合4%碘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