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细菌性腹膜炎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

兔细菌性腹膜炎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

一、细菌性腹膜炎家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坤铭[1](2021)在《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变化及桂皮醛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及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退行性疾病,以膝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以及继发的软骨下骨破坏为主要病理表现。其症状表现以膝关节进行性疼痛、肿胀、活动不利、关节绞索以及关节畸形等为主,严重者还可致残。我国成人KOA总患病率约为15%,大于60岁者达50%,且与性别关系密切,女性则从8.8%逐渐增加到42.7%。中医学认为KOA发病以肝肾亏损、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为标,应归属于“骨痹”“筋痹”“痛痹”的范畴。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温经通脉、活血通络,对治疗OA均有良好疗效,且大大降低了口服西药产生的副作用。其君药桂枝的主要有效成分桂皮醛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缓解滑膜及软骨细胞的炎症、保护软骨的作用。目前KOA的治疗方法中,除了手术、微创等治疗,患者需要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长期的服药给患者的胃肠及肝肾功能造成了程度不一的副作用,损害了患者的整体机能,许多患者因此无法继续服药,只能忍受疼痛。研究发现,KOA患者也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且血液及尿液检测氨基酸代谢失调。因此,深入研究KOA患者的肠道菌群状况以及桂皮醛在缓解关节炎症的同时,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对于降低常规治疗的副作用,稳定患者长期规律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有重要意义。目的:1.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情况,找出差异微生物与代谢产物。2.研究桂皮醛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3.初步探索桂皮醛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1.临床试验观察KO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肠道菌群与代谢产物的差异分别选取KOA患者与正常人的粪便样本,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LC-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样本的肠道菌群及代谢多样性,找出两组样本的差异微生物及相关代谢产物。2.动物实验研究桂皮醛调节肠道菌群干预KOA的免疫机制用膝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法建立KOA兔模型,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予桂皮醛灌胃,对照组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灌胃,模型组造模后不做任何干预自然饲养,空白组不造模不干预。治疗4周后取材。①取各组兔粪便样本,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②光镜下观察各组兔滑膜组织的病理表现。③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兔关节液内的炎性因子含量:TNF-α、IL-12、IL-10。④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兔滑膜组织中M1和M2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和Arg-1的表达。⑤用反转录聚合酶链技术检测各组兔关节液内M1和M2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c、CD206的水平。结果:1.临床试验观察KO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差异1.1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芽殖菌属(Gemmiger)、放线菌门、放线菌属(Actinomyces)中的在患者组有显着差异;这些微生物可能与关节损伤有关。1.2代谢组学检测结果:经过筛选,3种代谢产物在KOA患者和正常人中有显着差异,分别为异亮-脯(Isoleucine-Proline)、苯丙-缬(Phenylalanine-Valine)、苯丙-异亮(Phenylalanine-Isoleucine)二肽化合物。2.体内实验研究桂皮醛对兔KOA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2.1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表明:桂皮醛和双氯芬酸钠均能够降低兔膝关节液内促炎因子TNF-α、IL-12水平,但二者的效果相比,差异不显着;二者均能提高抗炎因子IL-10水平,但差异不显着。说明桂皮醛和双氯芬酸钠均有缓解关节滑膜炎症的作用,二者的疗效相似。2.2免疫组织化学法实验证明:桂皮醛能够降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的平均光密度值,提高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光密度值,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桂皮醛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强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 Western Blot法实验证明:桂皮醛能够降低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的表达,提高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的表达,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桂皮醛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强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RT-PCR实验证明:桂皮醛能够下调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11c基因的水平,上调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基因的水平,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且对照组双氯芬酸钠对CD11c和CD206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不明显。2.5肠道菌群检测结果:①各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比较中,正常组>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且各组存在组间差异性。②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Chloroplast、木霉菌目(Streptophyta)、丁酸单胞菌(Butyricimona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臭菌科(Odoribacteraceae)的丰度升高,说明关节炎的发病与上述菌种丰度的增高有关;③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的韦荣氏菌科(Veillonell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消化球菌科(Peptococcaceae)丰度升高,提示桂皮醛可以通过稳定上述菌群的丰度缓解关节炎症;④相对于模型组,实验组和空白组均显示出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丰度的升高,说明桂皮醛可恢复模型组肠道菌群状态近似于正常的水平,且韦荣氏菌科、考拉杆菌属可被认为是模型组菌群从失调到好转的标志性微生物。⑤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与巨噬细胞标志物和炎性因子具有相关性,说明二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巨噬细胞极化。结论:1.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和其代谢物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显着差异,Chloroplast、木霉菌目、丛毛单胞菌科、臭杆菌科、丁酸单胞菌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异亮-脯(Isoleucine-Proline)、苯丙—缬(Phenylalanine-Valine)、苯丙-异亮(Phenylalanine-Isoleucine)二肽化合物的增高可能与膝关节的发病有关。2、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是糖代谢、脂代谢和免疫调节共同参与的结果,可能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过量有关。3.桂皮醛可通过稳定兔肠道中的韦荣氏球菌科、考拉杆菌属、消化球菌科,调节M1/M2巨噬细胞极化,缓解关节滑膜组织的炎症,恢复兔KOA模型肠道菌群接近正常状态。

李雅丽[2](2020)在《猫常见疾病CBC与SAA临床检测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小动物临床实验室检查设备越来越完善,尤其是荧光免疫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的使用,可以给宠物医生一个很好的诊断思路和对疾病的预后判断。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搜集河南郑州一家宠物医院接诊的360例猫的临床常见疾病病例,其中猫细菌性疾病94例,病毒性疾病111例,寄生虫疾病52例,其它炎症性及非炎症性疾病103例。94例细菌性疾病包括36例细菌性肠炎,5例肾盂肾炎,21例细菌性膀胱炎,15例子宫积脓,1 7例胆管肝炎;111例病毒性疾病包括31例猫泛白细胞减少症,1 2例猫疱疹病毒病,33例猫杯状病毒病,6例白血病和29例猫传染性腹膜炎:52例寄生虫疾病包括13例球虫病,21例蛔虫病,10例钩虫病和8例滴虫病;103例其它疾病包括31例急性胰腺炎,16例猫慢性肾病,24例猫口炎,5例支原体感染和27例猫特发性膀胱炎。对以上360例病例分别进行CBC和SAA的检测,并记录CBC中白细胞分类中的数值,包括白细胞总数(WBC)、颗粒数细胞(GRANS)、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及SAA值,比较CBC和SAA对各类疾病感染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且对每一类疾病中的典型病例进行了CBC和SAA结果的记录,比较CBC和SAA对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的灵敏性。通过对CBC中的WBC、GRANS、LYM、MON和SAA值变化幅度的多少,比较它们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无论对细菌性疾病,还是支原体、病毒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SAA相对于CBC来说,表现得更灵敏,尤其是对病毒性疾病,SAA上升的十分显着,有利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CBC受外界及患病猫本身的因素很大,很容易造成错误的结果,而SAA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相对更准确,更有利于疾病的判断。在宠物医院最好将CBC和SAA二者结合,这样更能快速而准确的诊断疾病,提高动物福利。

刘文慧[3](2020)在《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体系,构建一个良好、简易的诊断模型,并评价模型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可能性的预测作用。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筛选最终纳入179例,根据临床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常见的实验室指标以及感染可能性评分(Infection Probability Score,IPS)、器官衰竭序贯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建立PCT联合IPS评分诊断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联合IPS评分对患者发生感染的预测效能。2.2015年1月-2018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经筛选后纳入179例作为造模组;筛选247例来自2018年7月-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2018年1月-2019年10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最终纳入122例作为验证组。根据临床诊断将组中病例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造模组,选入年龄、体温、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 ratio,NE%)、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动脉血乳酸(Lacticacid,Lac)、血清白蛋白(Serumalbumin,Alb)、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SOFA 评分9项与感染相关的预测变量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将诊断模型进一步在验证组中进行验证,利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1.模型组179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者123例(68.72%),其中肺部感染99例(80.49%)、腹腔感染49例(39.84%),合并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40例(32.52%)。验证组122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84例(68.85%),主要为肺部感染63例(75%)和腹腔感染36例(42.86%),合并有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50例(59.52%)。2.模型组肝衰竭患者总体近期住院病死率为68.16%,其中感染组病死率(75.61%)明显高于非感染组。验证组总体短期住院病死率为55.74%,感染组病死率(67.86%)同样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在评价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的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优势比(OR)=3.822,95%可信区间(95%CI):1.714~8.523,P=0.001]和 IPS 评分(OR=1.125,95%CI:1.030~1.230,P=0.009)为肝衰竭合并感染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PCT联合IPS评分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预测能力最佳[ROC曲线下面积(AUC)=0.857,95%CI:0.801~0.913],显着高于PCT(AUC=0.803)和IPS评分(AUC=0.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CT联合IPS评分的阳性似然比较高(3.40),阴性似然比最低(0.28)。4.在探索建立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中,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温、PCT、CRP、Lac、SOFA评分为肝衰竭并发感染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建立的感染早期诊断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0.899,95%CI:0.846~0.93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6.2%、80.4%。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重复性较好(AUC=0.953,95%CI:0.899~0.98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91.7%、84.2%。结论:肝衰竭并发感染患者病死率极高,感染主要类型为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研究发现PCT、IPS评分均能预测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两者预测效能相当,而PCT联合IPS评分较两者则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针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对肝衰竭并发感染早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总准确度较高,在同地区不同中心患者中显示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

王芳[4](2020)在《MPV、NLR及WBC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最常发生的感染,容易诱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产生,预后较差,易复发。研究发现腹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生素的应用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依靠腹腔穿刺术中腹水培养阳性或者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计数≥250×106/L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目前需要寻找新的灵敏生物标志物,用于指导临床经验性抗菌治疗,从而优化SBP患者管理。本文的研究旨在评估外周血中炎症指标与SBP发生的相关性,探究基于NLR、MPV建立的多因素联合模型对SBP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并明确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合并腹水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肝硬化并发症、Child-Pugh评分、WBC、HGB、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MPV、PDW、血清肌酐、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腹水PMN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与SBP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基于NLR、MPV的多因素联合模型。通过绘制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并计算其诊断SBP的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析17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基本特征,肝硬化的病因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占60.3%,酒精性肝炎占23.0%,丙型病毒性肝炎和其他病因肝病分别占10.9%,5.7%。SBP组患者与非SBP组患者Child-Pugh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SBP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增多,并发症的主要包括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SBP组患者PDW、MPV、NLR、WBC、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P<0.05),多因素分析回归分析证实,MPV(OR=1.908,95%CI:1.353-2.691,P=0.001),NLR(OR=1.116,95%CI:1.005-1.238,P=0.040),WBC(OR=1.200,95%CI:1.044-1.379,P=0.010)是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联合模型,公式为:-10.353+0.151×NLR+0.651×MPV+0.206×WBC,根据ROC曲线分析,模型的AUC为0.875,截断值为0.18时,敏感度76.67%,特异性为81.69%,NLR、MPV、WBC的AUC分别0.769、0.795、0.707,均小于模型诊断SBP时的AUC,表明模型诊断SBP的价值高于NLR、MPV、WBC。结论:1、SBP组NLR、MPV、PDW、WBC、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BP组,NLR、MPV、WBC是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基于MPV、NLR、WBC组成的模型与MPV、NLR、WBC单独诊断相比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胡利萍[5](2020)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临床指标、FCGR2A、SNAP-23相关ELISA验证和代谢组学进行分析,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的潜在标志物,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风险预测。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被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各178例患者,首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数据处理,计量数据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应用单因素法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危险因素,且对其进行Wald检验,并对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的相关表达,及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抗凝治疗后的相关表达,对临床相关指标、FCGR2A和SNAP-23进行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最后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和肝硬化非血栓组血清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用SIMCA-P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PLS-DA)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对门静脉血栓组分析,找出差异性代谢物。结果:对肝硬化合并PVT组(178例)与肝硬化非PVT组(178例)患者完成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民族、病因、吸烟史、高血压史及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有行脾脏切除术史(χ2=11.237,P=0.001)、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NSBB)史(χ2=14.126,P=0.001)、Child-Pugh分级(χ2=18.28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临床症状相比,腹痛(χ2=4.791,P=0.021)、腹胀(χ2=3.275,P=0.041)、纳差(χ2=3.578,P=0.034)、呕血/黑便(χ2=4.292,P=0.046)、发热(χ2=7.251,P=0.005)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影像学检查相比,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t=3.239,P=0.001)、脾脏长度(t=2.731,P=0.003)、脾脏厚度(t=3.012,P=0.040)腹水量(t=3.15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与肝硬化非PVT组并发症比较,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χ2=15.261,P=0.000)、上消化道出血(χ2=13.347,P=0.000)、自发性腹膜炎(χ2=16.282,P=0.000)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的危险因素(OR=1.029,5.321,0.836,1.985,0.514,10.283,1.875),(P=0.040,0.045,0.010,0.002,0.045,0.005,0.008)。通过ELISA验证FCGR2A和SNAP-23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组(72例)和肝硬化非血栓组(72例)患者的变化,FCGR2A、SNAP-23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83,1.015),(P=0.001,0.000)。对FCGR2A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06和0.806。对SNAP-23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的面积AUC为0.862,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67和0.958。对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进行ROC曲线分析,可直观看到曲线下面积更大,提示FCGR2A或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两种统计方法比较,FCGR2A约登指数法敏感度(Se)高,但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特异度(Sp)高。SNAP-23则相反。并通过两种方法计算出FCGR2A和SNAP-23临界值。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所计算的人数,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真阴性(TN)较高,如果通过约登指数法计算,则可能发生因误诊而导致的无效费用,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临床价值更高。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治疗前后辅助检查相比,血小板计数、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CGR2A、SNAP-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PVT组(72例)与肝硬化非PVT组(72例)患者、肝硬化合并PVT组中FCG2A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肝硬化合并PVT组中SNAP-23升高明显组和升高不明显组相比较后分别进行1H-NMR检测后,根据各组数据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发现各组件均存在显着差异,随机排列模型产生的解释率等发现模型文件存在显着差异,并通过差异找寻各组件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根据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找到含量明显升高的代谢物。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是13.05%,临床症状增加明显且更严重,并发症发生程度更严重。肝硬化合并PVT组患者血栓的多发生在门静脉主干,FCGR2A、SNAP-23、D-dimer、FDP、ALB、PLT、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切除术、Child-Pugh分级均是肝硬化合并PVT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FCGR2A、SNAP-23联合D-dimer、FDP、PLT对PVT诊断较单个检测提高,肝硬化患者FCGR2A明显上调、SNAP-23明显下调可能提示门静脉血栓,FCGR2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升高。SNAP-23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特异性升高更明显,提示SNAP-23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参数。通过约登指数法和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计算出FCGR2A、SNAP-23临界值,并期望应用于临床。约登指数法计算后人数均高于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假阳性(FP)较高,而黄金分割优选法真阴性(TN)较高,故黄金分割优选法(0.618法)更优化,临床实用价值更高。使用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肝硬化合并PVT存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国内外目前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尚缺乏关于FCGR2A或SNAP-23研究,则为FCGR2A或SNAP-23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均表明FCGR2A、SNAP-23可能成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独立的潜在标志物。

方超[6](2020)在《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感染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为辅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生物学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是一种新型炎症标志物,但关于HNL的研究仍然较少。本研究检测感染性疾病患者HNL、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探讨HNL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评估对于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细菌感染时HNL水平的升高是否有差异,并将实验室炎症指标进行联合检测,以期优化诊断模式。观察血流感染患者血清HNL水平动态变化趋势,评估其在疗效判断中的价值。方法1.收集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530例住院感染患者(男344例,女186例)及67例健康体检者(男43例,女24例)、风湿性疾病(30例)、实体肿瘤(40例)、髓系白血病患者(25例)的血液样本。2.采集血标本,检测HNL、PCT、CRP等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3.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将临床样本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及健康对照组,进一步按照感染部位,感染细菌种类分为不同亚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各实验组及亚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HNL试剂盒检测变异系数CV=3.5%,标准线性均>0.99。血清HNL水平明显高于血浆(P<0.05)。2.按感染原因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各组HNL水平为170.9(110.4-263.1)μg/L、HNL 77.5(55.6-119.0)μg/L;应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性能,HNL、PCT及CRP对于健康人群中细菌感染诊断效能分别为:0.89(0.86-0.92)、0.77(0.71-0.83)、0.88(0.84-0.92)。对于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诊断效能分别为0.81(0.76-0.86)、0.64(0.58-0.70)、0.73(0.68-0.79)。联合分析HNL、PCT及CRP诊断细菌感染及鉴别诊断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AUC分别为0.96(0.95-0.98,P<0.05)、0.86(0.82-0.90,P<0.05),均相比各单一炎症指标更高,其最佳临界值为0.84。3.根据具体感染部位将细菌感染组分为血流感染组等亚组,各亚组HNL水平均升高,对于血流感染和腹腔感染的诊断,HNL的诊断效能最高,AUC分别达到0.94(0.89-0.99)和0.96(0.93-0.99)。软组织感染时AUC为0.82(0.74-0.91)。4.根据感染细菌种类分组,HNL、CRP水平在革兰阳性细菌(GPB)感染组与革兰阴性细菌(GNB)感染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CT在感染GPB感染组中升高不如GNB感染组(P=0.0258),不同种类细菌亚组之间的HNL(P=0.3464)、PCT(P=0.898)、CRP(P=0.0916)水平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5.风湿疾病患者与实体肿瘤患者HNL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1356,P=0.0699),但伴有感染时HNL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373,P=0.0113);而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感染组(P=0.7493)与未感染组(P=0.7542)相对正常人HNL水平均明显升高。6.使用抗菌药物治疗4天后,CRP开始显示出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缓慢,而HNL(P=0.0427)及PCT(P=0.0488)水平均在治疗2天后即呈现下降趋势。55%患者的HNL水平在治疗4天后显着降低,治疗6天时已有90%的患者HNL水平均降至正常范围。而在治疗6天时仍有40%的患者PCT水平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1.HNL试剂盒线性稳定,变异系数满足试验要求。血清中HNL水平高于血浆。2.血清HNL诊断细菌感染比PCT、CRP有更高的诊断效能,与单一炎症指标相比,HNL/PCT/CRP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3.HNL不但在血流感染、腹腔感染组水平明显增高,在软组织感染和尿路感染组也高于健康对照组,这点与PCT不同。4.HNL水平与感染的细菌种类无关,革兰阳性细菌感染与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HNL水平均显着升高。5.HNL可用于风湿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并发感染的辅助诊断,但不能用于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的辅助诊断。6.血流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治疗后,HNL水平下降更快,可以及时评价治疗效果。

刘凯[7](2017)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总结近几年间我们中心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经验方案,评价溶栓抗凝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此类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运用腔内微创技术,构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从而避免传统开腹结扎造模对机体带来的手术应激,分析评价ASMVT的病理生理学发展;3.掌握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检测疾病早期的血清学指标,评估溶栓治疗对于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治疗作用;4.分析溶栓药物t-PA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分析其抗纤维化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本博士课题研究方法遵循转化医学思想,首先总结临床经验,发现问题,进而构建动物模型,观察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规律以及早期的血清学指标变化,评估溶栓治疗对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以及抗纤维化作用。结果:1.回顾5年间收治的ASMVT患者,总结其发病高危因素以及临床特征,在阶梯式治疗模式的指导下,68例患者单纯腔内治疗24例,手术治疗19例,腔内联合手术治疗25例,其中暂时性腹腔开放患者6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总治愈率为97.6%。与单纯手术治疗组相比,腔内联合手术组小肠切除范围明显减少。明确了联合式的阶梯治疗对于ASMVT患者地预后是有益的。2.运用腔内微创技术,成功构建了 ASMVT的大动物模型,避免了传统手术结扎造模对机体的应激打击,极大程度上模拟了人体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下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模型基础。3.ASMVT的早期血清学指标中,IFABP敏感性最高,在2h即刻达到高峰;其次是GST于6h达到最高值,D-二聚体和D-乳酸在8h后最高;最后是乳酸脱氢酶反应时间最慢。早期的溶栓治疗能及时有效地改善肠管血供,对轻度缺血的肠管有保护作用。4.t-PA与IFABP有着正相关的关系,t-PA可能会对缺血肠管起着保护作用。TGF-β和α-SMA与t-PA的表达呈负相关,t-PA对缺血肠管有着抗纤维化的作用。结论:及时的诊断以及合理地选择溶栓治疗,能改善ASMVT的肠功能损害,溶栓药物t-PA的合理应用会对缺血肠管有着抗纤维化作用。

王宇歆[8](2008)在《凉血活血方有效组分治疗腹腔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瘀症是腹腔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主证或兼证,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治则。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曾对活血化瘀治则与方药进行过不少研究,对复方丹参方与其他治则中药协同作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本研究选用对腹腔感染性疾病针对性较强的四味活血药——大血藤、牡丹皮、赤芍和延胡索组成凉血活血方,从四味药有效组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入手,观察凉血活血方对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后期形成的腹腔粘连的疗效,对其作用机理亦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和红外分光光度计对四味中药的成分进行分析和定量,并依据文献报道和临床用药经验确定凉血活血方的有效组分;采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动物模型,应用有效组分剂和传统煎剂口服给药的方法,观察凉血活血方治疗3天后腹腔感染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对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TNF-α、IL-1、IL-6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对肠系膜血管血流、肠粘膜组织微循环血流、肠粘膜组织氧含量以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仍采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腹腔粘连动物模型,应用有效组分剂和传统煎剂口服给药,观察凉血活血方治疗14天后腹腔粘连小肠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血浆内毒素,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清TNF-α、TGF-β1、ICAM-1、MMP-1、TIMP-1和VEGF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对肠屏障功能和粘连组织羟脯氨酸(OHP)、Ⅰ、Ⅲ型胶原以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结果:确定了凉血活血方的六类有效组分为:有机酸类(绿原酸)、皂苷类(大血藤总皂苷)、萜类化合物(芍药苷)、挥发油类(丹皮酚)、多糖类(丹皮多糖)和生物碱类(延胡索乙素),提取、分离各有效组分制备成凉血活血方组分剂;腹腔感染时应用凉血活血方可以改善小肠组织血液灌流和氧含量,保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IL-6的血清含量;腹腔粘连时应用凉血活血方可以保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血浆内毒素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粘连组织中羟脯氨酸、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和微血管密度,降低TNF-α、TGF-β1、ICAM-1、TIMP-1、VEGF的表达水平,提高MMP-1的表达水平,从而减少腹腔粘连的形成。相同剂量时,煎剂组效果与组分剂组持平。结论:凉血活血方的六类有效组分通过多条途径干预CLP术后大鼠肠血液循环、屏障功能以及腹腔炎症和粘连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改善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各种症状,减少后期腹腔粘连的形成。凉血活血方是治疗腹腔感染性疾病有效的活血化瘀方剂。两种不同剂型的疗效差别,涉及到许多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黄文奕[9](2006)在《加替沙星对家兔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治疗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替沙星对家兔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的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治疗作用,为加替沙星用于临床治疗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改良三维试验检测CTX-M-22表型;2)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药物对产CTX-M-22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β-内酰胺酶对药物的水解。4)采用家兔建立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动物模型,选择最佳大肠杆菌建模浓度。将家兔随机分为四组,以10%BaSO4肉汤作佐剂,分别腹腔注射1×108、2×108、1×109、2×109cfu/ml四个剂量浓度的产CTX-M型ESBLs大肠杆菌建模,检测各组家兔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记录死亡时间,存活兔子第10天处死,取大网膜做病理检查。5)加替沙星对家兔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治疗作用,用2×108cfu/ml剂量浓度造模后,将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孢他啶组及加替沙星组,检测各组体温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记录兔子存活情况及大网膜病理变化。结果:CTX-M-22表型为ESBLs阳性,对头孢噻肟的水解程度明显强于头孢他啶,不能水解加替沙星。各模型组家兔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给菌前比较有明显变化。其中2×108cfu/ml组的死亡率适中(40%),而且各个时间段均有死亡,体温升高持续时间最长,大网膜病理检查示有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有脓肿形成。加替沙星组家兔的死亡率,腹腔脓肿发生率显着降低,治疗结束时升高的外周血白细胞明显下降,与头孢他啶组和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TX-M-22是典型的CTX-M家族ESBLs。以10%BaSO4肉汤作佐剂,用2×108cfu/ml的大肠杆菌腹腔注射家兔后,可以建立一个感染程度适中,病理改变和临床相似,可比性强,重复性好的细菌性腹膜炎模型。加替沙星对产CTX-M型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性腹膜炎有较好疗效。

许攀峰,俞红娣,周建英,俞云松,陈亚岗[10](2005)在《家兔大肠杆菌性腹膜炎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建立一个稳定、简易、经济且在病理学,细菌学都与临床相接近的细菌性腹膜炎模型。方法 以10 %BaSO4 肉汤作佐剂,用1×10 8、3×10 8、1×10 9、2×10 9、4×10 9cfu/ml 5个浓度的大肠杆菌家兔腹腔注射,观察家兔一般情况、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变化,记录死亡时间,存活家兔第10天处死,取大网膜病理检查。结果 5组家兔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给菌前比较有明显变化。3×10 8cfu/ml组的死亡率适中(4 5 % ) ,而且各个时间段均有死亡,体温升高持续时间最长,大网膜病理检查示有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有脓肿形成。结论 以10 %BaSO4 肉汤作佐剂,用3×10 8cfu/ml的大肠杆菌腹腔注射家兔后,可以得到一个感染程度适中,病理改变和临床相似,可比性强,重复性好的细菌性腹膜炎模型。

二、细菌性腹膜炎家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菌性腹膜炎家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变化及桂皮醛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及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失调与骨关节炎疾病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概述
        (一) 骨关节炎发病机制
        (二) “肠-骨”轴
        (三) 肠道菌群与关节炎的相关性
        (四)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OA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桂皮醛的生物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1. 抗炎作用
        2.抗菌活性
        3. 抗肿瘤作用
        4. 心脏保护功能
        5. 产热效应
        6. 抗糖尿病
        7. 抗肥胖作用
        8. 抗血栓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基于肠道菌群与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生物学特征
        0 研究对象
        1 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肠道菌群与巨噬细胞极化探讨桂皮醛干预兔膝骨关节炎的免疫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Lequesne MG 评分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介

(2)猫常见疾病CBC与SAA临床检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CBC
        1.1.1 CBC的概念
        1.1.2 CBC的分类
        1.1.3 CBC的临床意义
    1.2 SAA
        1.2.1 SAA的结构
        1.2.2 SAA的生化特性和测量方法
        1.2.3 SAA的生物学功能
    1.3 猫临床常见疾病
        1.3.1 细菌性疾病
        1.3.2 病毒性疾病
        1.3.3 寄生虫疾病
        1.3.4 其他疾病
    1.4 CBC和SAA在猫临床常见疾病上的应用
    1.5 CBC的的研究进展
    1.6 SAA的研究进展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仪器
    2.2 检测方法
        2.2.1 参考范围
    2.3 其他检查方法
        2.3.1 病史及临床症状调查
        2.3.2 物理检查法
        2.3.3 血清学检查
        2.3.4 X线检查
        2.3.5 B超检查
        2.3.6 尿液检查
        2.3.7 粪便显微镜检查
        2.3.8 李凡他检查
        2.3.9 PCR检查
3. 结果
    3.1 猫细菌性疾病CBC和SAA的检查结果
    3.2 猫病毒性疾病CBC和SAA的检查结果
    3.3 猫寄生虫疾病CBC和SAA的检查结果
    3.4 其他疾病的CBC和SAA的检查结果
4 讨论
    4.1 猫细菌性疾病CBC和SAA的结果分析
    4.2 猫病毒性疾病CBC和SAA的结果分析
    4.3 猫寄生虫疾病CBC和SAA的结果分析
    4.4 其他疾病的CBC和SAA的结果分析
    4.5 CBC和SAA在猫常见疾病临床应用的灵敏性的比较分析
    4.6 CBC和SAA在猫常见疾病临床应用的准确性的比较分析
    4.7 CBC和SAA在猫常见疾病临床应用的实用性的比较分析
    4.8 CBC和SAA在猫常见疾病临床应用的方便性的比较分析
    4.9 CBC和SAA在猫常见疾病临床应用的经济性的比较分析
    4.10 CBC与SAA在实验研究中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3)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降钙素原联合感染可能性评分对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感染的诊断标准
        1.3 转归的判断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感染部位
        2.3 感染与肝衰竭患者的转归
        2.4 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2.5 PCT、IPS评分及IPS评分联合PCT对肝衰竭并发感染预测能力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衰竭并发感染的早期诊断评分模型的建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造模组预测变量转换为二分类变量
        2.2 造模组预测变量间的共线性检验
        2.3 造模组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及评分模型的建立
        2.4 感染早期诊断模型对肝衰竭并发感染的诊断效能评价
        2.5 验证组对肝衰竭并发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及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MPV、NLR及WBC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2.1 肝硬化诊断标准
        3.2.2 SBP诊断标准
        3.2.3 Child-Pugh评分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3.5.1 一般资料
        3.5.2 实验室检测方法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SBP组与非SBP组的基本特征比较
    4.2 SBP组与非SBP组的临床特征的比较
    4.3 SBP危险因素的多变量分析及模型建立
    4.4 模型和MPV、NLR、WBC诊断SBP的 ROC曲线面积
    4.5 模型和MPV、NLR、WBC对 SBP诊断的评估指标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
        1.4 检查项目及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临床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对象
        1.3 检测项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 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对象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细菌感染分组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采集及处理
        2.2.2 样本检测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试剂盒性能验证
    3.2 不同类型感染患者HNL与 PCT、CRP诊断效能比较
    3.3 不同部位细菌感染HNL、PCT、CRP水平分析
    3.4 不同种类细菌感染HNL与其他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3.5 不同疾病患者HNL水平改变
    3.6 血流感染患者治疗前后HNL与其他炎症指标水平动态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临床感染相关常用炎症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绪论
第一部分: ASMVT的阶梯式治疗总结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腔内微创方法构建ASMVT动物模型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ASMVT病理生理学探究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导管溶栓对缺血肠管的保护作用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t-PA与远期肠管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中文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
致谢

(8)凉血活血方有效组分治疗腹腔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凉血活血方药物有效组分提取及鉴定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凉血活血方对实验性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干预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凉血活血方对感染性腹膜粘连的干预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中西医防治腹腔粘连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加替沙星对家兔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加替沙星的对CTX-M型ESBLS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加替沙星对家兔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体内治疗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第四代新型氟喹诺酮药物—加替沙星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详细摘要

(10)家兔大肠杆菌性腹膜炎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 果
    1 一般情况
    2 体温变化
    3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
    4 家兔死亡情况
    5 病理改变
讨 论

四、细菌性腹膜炎家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膝骨关节炎患者肠道菌群与代谢变化及桂皮醛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肠道菌群及巨噬细胞极化影响的研究[D]. 谢坤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猫常见疾病CBC与SAA临床检测的比较研究[D]. 李雅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3]肝衰竭合并感染早期诊断模型的建立[D]. 刘文慧. 苏州大学, 2020(02)
  • [4]MPV、NLR及WBC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诊断中的价值研究[D]. 王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5]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与FCGR2A、SNAP23相关临床研究[D]. 胡利萍.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方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病理生理学发展及其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D]. 刘凯. 南京大学, 2017(08)
  • [8]凉血活血方有效组分治疗腹腔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D]. 王宇歆. 天津医科大学, 2008(05)
  • [9]加替沙星对家兔产CTX-M型ESBLs细菌感染性腹膜炎的治疗作用[D]. 黄文奕. 苏州大学, 2006(04)
  • [10]家兔大肠杆菌性腹膜炎模型的建立[J]. 许攀峰,俞红娣,周建英,俞云松,陈亚岗. 浙江预防医学, 2005(05)

标签:;  ;  ;  ;  ;  

兔细菌性腹膜炎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动态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