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方案治疗复方血凝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高白血病

HA方案治疗复方血凝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高白血病

一、HA方案对复方血宁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引起高白细胞症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杨亮[1](2021)在《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p53抑制白血病细胞kasumi-1增殖的体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中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为侧重点,以浙贝黄芩汤、化疗为干预措施,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asumi-1移植瘤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实验体系,阐释浙贝黄芩汤通过降低wip1表达促进p53转录调节功能恢复,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部分逆转化疗耐药。方法1.构建移植瘤模型:20只5-6周龄雄性NOD/SCID小鼠左腋皮下注射对数生长期kasumi-1细胞5 ×106/只,观测肿瘤体积,达到50mm3判定造模成功。2.荷瘤小鼠分组给药:将2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组、化疗组、中药组及联合组,每组5只。模型组:生理盐水0.3ml灌胃d1-d14;化疗组: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3mg/kg尾静脉注射d1-d3+注射用阿糖胞苷40mg/kg尾静脉注射d1-d7;中药组:浙贝黄芩汤醇提物溶液0.3ml(2.4 g/kg)灌胃d1-d14;联合组:注射用盐酸柔红霉素3mg/kg尾静脉注射d1-d3+注射用阿糖胞苷40 mg/kg尾静脉注射d1-d7+浙贝黄芩汤醇提物0.3ml(2.4g/kg)灌胃d1-d14。3.观测指标:观察各组荷瘤小鼠精神状态、皮毛光泽度、捕捉灵敏度等一般状况,每3天测量小鼠体重,绘制体重增长曲线;每3天测算皮下移植瘤体积并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分离测量移植瘤重量并计算抑瘤率;尾静脉采血检测血常规、涂片观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制作骨髓细胞及移植瘤单细胞涂片,检测骨髓及肿瘤细胞形态;制作移植瘤及各脏器病理切片,HE染色后观察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RT-PCR检测肿瘤组织wip1、p53 mRNA相对表达量,探索浙贝黄芩汤抑制皮下移植瘤增殖与调控wip1、p53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1.成功构建白血病模型鼠,成瘤率高、成模时间短。20只NOD/SCID小鼠左腋皮下接种kasumi-1细胞5×106个/只,第4天接种部位出现实性结节,第7天所有小鼠皮下结节体积达到50mm3判定造模成功,造模成功率100%,第10天开始用药干预。2.浙贝黄芩汤改善小鼠生存状态,影响小鼠体重增长。①随着移植瘤体积的增大及治疗的推进,各组小鼠陆续出现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嗜睡、对捕捉反应迟钝、皮毛光泽度下降等。②每3天测量小鼠体重,用药前20只小鼠体重均值为(22.98±0.30)g,第15天各组小鼠体重分别为:模型组(27.95±1.21)g、化疗组(27.06±1.90)g、中药组(24.67±0.73)g、联合组(24.33± 1.16)g。各组小鼠体重均增长,增长速度为模型组>化疗组>中药组>联合组,其中联合组小鼠体重最低。3.浙贝黄芩汤抑制小鼠皮下移植瘤增殖。①用药前20只小鼠移植瘤平均体积为197.79mm3,第15天各组移植瘤体积分别为:模型组(1956.10±443.92)mm3、化疗组(606.23±172.54)mm3、中药组(1178.24±471.40)mm3、联合组(434.51±125.10)mm3。治疗过程中各组小鼠移植瘤体积逐渐增长,增长速度为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联合组,其中联合组移植瘤体积最小。各治疗组移植瘤体积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相对模型组的肿瘤增殖率(T/C)为:化疗组22.47%、中药组55.94%、联合组13.85%,中药组>化疗组>联合组。②第15天称量各组移植瘤重量分别为:模型组(2.23±0.22)g、化疗组(0.77±0.14)g、中药组(1.31±0.32)g及联合组(0.32±0.35)g,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联合组。中药组瘤重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且与化疗组瘤重相近(p>0.05);联合组瘤重最小,与模型组、化疗组及中药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抑瘤率(RI)分别为化疗组65.47%、中药组41.26%及联合组85.65%,中药联合化疗能明显抑制移植瘤细胞增殖。4.浙贝黄芩汤对小鼠全血细胞计数的影响。荷瘤前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2.44±0.88)×109/L、血红蛋白含量(125.20±4.60)g/L、平均血小板计数(214.80±40.34)×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6.48±0.24)fL,荷瘤第25天(用药结束后)采血检测血常规。①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模型组(5.59±1.26)× 109/L、化疗组(3.50±0.63)× 109/L、中药组(5.75±2.19)× 109/L及联合组(4.82±1.76)× 109/L,四组小鼠白细胞均升高,以模型组和中药组升高最为明显,与荷瘤前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涂片未见白血病细胞。②四组小鼠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模型组(138.20±7.05)g/L、化疗组(114.80±5.68)g/L、中药组(123.60±11.63)g/L、联合组(117.80±11.76)g/L。各治疗组血红蛋白较荷瘤前下降,模型组较荷瘤前升高,三个治疗组血红蛋白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各组小鼠血小板计数分别为:模型组(1009.8±101.42)× 109/L、化疗组(396.00±232.27)×109/L、中药组(772.00±144.30)×109/L、联合组(186.00±43.60)×109/L。模型组、化疗组及中药组小鼠血小板较荷瘤前升高,联合组较荷瘤前减少,四组血小板数量为: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联合组。三个治疗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血小板计数最少,与其他三组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四组小鼠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别为:模型组(5.96±0.15)fL、化疗组(6.86±0.26)fL、中药组(6.25±0.24)fL、联合组(6.84±0.13)fL,联合组较荷瘤前升高(p<0.05),中药组与荷瘤前持平。5.浙贝黄芩汤对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涂片、肿瘤细胞涂片及各脏器组织病理的影响。①各组小鼠外周血中均有数量不等的噬多色红细胞,少量中、晚幼粒细胞,偶见原始细胞,数量0%-1%。②模型组小鼠移植瘤细胞弥漫散在分布,细胞大小不等,异型性明显,核浆倒置,细胞核不规则,核仁可见且深染,可见核分裂象,无腺样结构,无癌巢,背景有嗜酸性粒细胞。各治疗组可见细胞弥漫变形坏死,出可见弥漫性的细胞核固缩、深染、不规则、碎裂甚至消失。脾、肝等组织器官组织形态基本正常,无明显白血病细胞浸润。6.浙贝黄芩汤下调wip1、上调p53表达。各组小鼠移植瘤wip1mRNA相对表达量为:化疗组>联合组>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wip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上调(4.3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wip1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调(0.17倍),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移植瘤p53mRNA相对于模型组的表达量为:中药组>联合组>模型组>化疗组。化疗组p53mRNA表达是模型组的0.26倍,联合组p53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当,中药组p53mRNA表达是模型组的4.9倍,中药组与余三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浙贝黄芩汤通过降低wip1表达促进p53转录调节功能恢复,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部分逆转耐药。

张帅[2](2019)在《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复方黄黛片是纯中药复方制剂,其中雄黄为君药,主要成分为硫化砷。2009年复方黄黛片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药证书(国药证字Z20090053),现已成为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共识的一线用药。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分析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对心、肝、肾等脏器的影响,总结处理对策,为复方黄黛片临床安全应用及APL疗效地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198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67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0医院)收治的2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研究对象,以复方黄黛片治疗前、治疗中/完全缓解(CR)后的不良反应、血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为研究指标,分析及总结复方黄黛片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对肝、肾、心电图的影响及处理对策。结果:1、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时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转氨酶升高、恶心、呕吐、便秘、皮疹、黄疸、皮肤瘙痒、眼睑水肿、面部水肿,其中胃肠道反应最多见,发生率达58.7%;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9.00%、19.04%、5.63%、5.19%。经对症治疗均获缓解。2、入院时WBC≤10×109/L者,经复方黄黛片(10.4±5.7)d的治疗,90.04%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22.11%的患者白细胞超过10×109/L,最高达220×109/L;复方黄黛片继续治疗(15.1±6.9)d后可降至正常;治疗前WBC>10×109/L者,治疗(18.4±9.1)d时,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3、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前34例患者肝酶异常,发生率14.72%,其中ALT≥80U/L者5例,最高值为346.0U/L;AST≥80U/L者2例,最高值为80.6U/L。复方黄黛片治疗过程中或CR时31例患者出现肝酶异常,发生率13.42%,其中ALT≥80U/L者10例患者,最高值为256.0U/L;AST≥80U/L者10例,最高值为93.7U/L。治疗前后肝酶异常者经保肝治疗均恢复正常。复方黄黛片治疗前后ALT分别为19.2±6.2U/L、23.8±7.9U/L,两者间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黄黛片治疗前后AST分别为16.5±5.8U/L、19.3±6.3U/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前Cr、BUN高于正常检测值上限者分别为3例、1例;低于正常检测值下限者均为2例,治疗期间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Cr分别为63.9士16.6μmol、54.6士13.2μmo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UN分别为4.5士1.6mmol、3.8士1.5mmol,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前15.59%的患者QT间期≥440ms,其中5例于CR时恢复正常;治疗中/CR时5.50%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且≥440ms,均未给予治疗。治疗前后QT间期分别为421.36士19.4ms、419.39士26.44ms,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黄黛片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2、在诱导缓解过程中,复方黄黛片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不同程度的进行性增高,但无类似维甲酸综合征的出现;3、复方黄黛片引起可逆性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AST、ALT增高,给予保肝治疗可恢复正常,复方黄黛片无需减量或停服;4、诱导治疗APL过程中,复方黄黛片对肾功能无影响,对心脏无明显毒性作用;5、复方黄黛片不良反应少,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田妍[3](2019)在《复方黄黛片单药序贯化疗对儿童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复方黄黛片(RIF)单药诱导缓解、序贯化疗缓解后治疗对儿童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长期生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于1997年10月至2010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O医院)治疗的18例初治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年龄均≤15岁,经检测染色体t(15;17)或融合基因PML-RARa 阳性,临床诊断APL,未接受过任何治疗,且资料齐全。体重≥50kg的患儿起始给予RIF 5片(0.27g/片),每日3次,餐后口服;根据胃肠道反应逐渐加量,1周以后增至10片,每日3次;7例患者不能耐受胃肠道反应者,给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H)和/或阿糖胞苷(A)静滴,1-2周,至胃肠道反应好转后再次给予RIF 口服;体重<50kg的患儿剂量减半;所有患儿服药至血液学缓解(HCR)。获得HCR的患儿接受RIF与联合化疗交替治疗。联合化疗2周为1疗程,RIF 4周为1疗程。初始疗程间隔1个月,10个疗程后,疗程间隔为4个月,再治疗5个疗程,缓解后治疗共持续5年。缓解后治疗RIF用法用量同诱导缓解治疗。化疗方案如下:HAC(高三尖杉酯碱2mg/m2,第1-2天,静滴;阿糖胞苷100mg/m2,第1-3天,静滴;环磷酰胺800-1200 mg/m2,第3天,静注);HAD(高三尖杉酯碱2mg/m2,第1-2天,静滴;阿糖胞苷100mg/m2,第1-3天,静滴;柔红霉素40 mg/m2,第3天,静注);HAE(高三尖杉酯碱2mg/m2,第1-2天,静滴;阿糖胞苷100mg/m2,第1-3天,静滴;足叶乙甙100mg/m2,第1-3天,静滴);HAM(高三尖杉酯碱2mg/m2,第1-2天,静滴;阿糖胞苷100mg/m2,第1-3天,静滴;米托蒽醌6mg/m2,第3天,静滴)。结果:1、18例患儿,17例获HCR,HCR率为94.4%,获HCR的中位时间为54(48-73)天。2、18例患儿,17例获MCR,MCR率为94.44%,其中5例患儿获HCR的同时PML/RARa融合基因阴性,其余12例获MCR的中位时间为5.27(2.1-7.4)月。3、18例患儿,1例在RIF治疗的第15天ED,死亡原因为颅内出血。该例患儿为高危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WBC急剧升高,于治疗第12天达最高,WBC计数为72.4×109/L,在治疗的第14天诊断为DIC。4、获HCR的17例患儿随访至2017年5月31日,其中1例(5.9%)于HCR后的23个月血液学复发,予RIF诱导缓解后再获HCR。5、17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为131(78-218)月,5年OS和DFS分别为94.4%和88.9%。6、18例患儿,15例(83.3%)出现了不同程度的WBC增高,WBC计数最高值中位数97(18.3-164.4)×109/L,达WBC计数最高值中位时间21(11~26)天;5例(27.8%)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ED,余4例给予肝素、新鲜冰冻血浆(15ml/kg/d)及冷沉淀治疗后分别于第6、7、13和21天纠正;少数患者出现如下消化道不良反应,其中3例恶心,2例呕吐,2例腹痛、1例腹泻、2例1-2级的肝损害;其它不良反应:1例患儿出现面部水肿。结论:单药RIF诱导缓解,序贯化疗缓解后治疗儿童初治APL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HCR率及长期生存率,副作用较少,儿童患者亦可耐受,可作为儿童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的选择。

王诗琪[4](2019)在《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特殊的亚型,其特点是出血倾向严重,病程中极易引发出血和栓塞,易并发DIC,且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早期病死率高。随着近年来对APL生物学特性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深入,APL的治疗在白血病治疗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或ATO)及中药砷剂等药物的临床应用,使APL成为化疗可治愈的恶性血液疾病。目前的APL患者可以获得较高的缓解率,故APL患者缓解后的长期生存已成为关注的重点。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第967医院(原解放军210医院)研究的复方黄黛片是纯中药复方制剂,其中雄黄为君药,主要成分为硫化砷,现已成为APL治疗的一线用药。本研究通过复方黄黛片治疗APL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以期客观评估复方黄黛片的疗效及APL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进而为降低接受复方黄黛片治疗的APL患者复发率,延长其生存期,提高治愈率提供可信依据。方法对198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间收治的以复方黄黛片为诱导缓解治疗、以复方黄黛片与化疗序贯交替为缓解后治疗方案的231例AP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入院时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预后分层、早幼粒细胞细胞形态学分型、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例、合并DIC与否、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治疗疗程数、CR1天数作为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了解其CR、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并对可能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自198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231例APL患者,经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均获得CR,复发率为13.33%,复发后死亡12例,死亡率为60%;再次获得CR的7例,CR2率为35%。5年OS率为91.37%,5年RFS率为86.33%。2.CR后治疗<10疗程的RFS率为66.76%,OS率为78.52%,CR后治疗≥10疗程的RFS率为94.44%,OS率为97.22%,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性别、入院时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预后分层、早幼粒细胞细胞形态学分型、CR1天数、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例、合并DIC与否对APL长期生存期均无影响(P>0.05)。结论1.以复方黄黛片为诱导缓解治疗,复方黄黛片与化疗序贯交替的缓解后方案是APL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有效治疗方案。2.坚持CR后治疗≥10疗程可有效提高RFS率和OS率,是影响长期生存的因素。3.年龄、性别、入院时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预后分层、早幼粒细胞细胞形态学分型、CR1天数、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比例、合并DIC与否等因素对接受复方黄黛片治疗的APL患者长期生存不产生影响。

姜明[5](2017)在《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白血病住院患者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收集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血液内科确诊的初治白血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控制白血病发生发展,指导本地区白血病三级预防、疾病监测规范的开展,以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针对2014年4月-2017年4月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血液内科初治白血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应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构成比对白血病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本情况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既往史、生活习惯等。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初治白血病住院患者233例,AL患者151例,占64.8%;CL患者56例,占24.0%,其他26例,占11.2%;存活159例,死亡71例,缺失3例,有明确死因的71例。2.男性患者130例(55.8%),女性103例(44.2%),男女性别比为1.26:1;年龄分布在9-89岁,平均年龄为54.3±17.2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7.4%;已婚患者193例(82.8%)占绝大多数;地区分布以外县患者134例(57.5%)比例最高;职业分布中,无业患者87例(37.3%)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农民66例(28.3%);患者既往疾病史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史和血栓史,分别占17.2%、12.0%和11.6%;100例患者有不良生活习惯,比例为42.9%,其中吸烟史46例(46.0%),饮酒史30例(30.0%)。232例(99.6%)患者有首发症状,其中贫血症状180例(77.3%),浸润症状100例(42.9%)。治疗前ECOG评分≤2分的患者179例(76.8%)。3.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151例(64.8%),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27例(11.6%);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124例(53.2%);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患者56例(24.0%),其中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39例(16.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blastic Leukemia,CLL)患者17例(7.3%);其他类型白血病患者26例(11.2%)。AML患者亚型以M2、M3和M4为主,分别占33.1%、19.4%和20.2%。4.本研究的AL患者年龄分布在9-89岁,平均年龄为51.9±18.3岁,年龄对AL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史、血栓史对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首发症状出血对初始治疗缓解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ECOG评分对初始治疗缓解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分患者治疗缓解情况优于高分患者。白细胞计数(WBC)、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突变对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AL患者首发症状出现贫血患者118例(78.1%)、继发感染患者68例(45.0%),对AL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ECOG评分对AL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6.脏器衰竭是本院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占38.0%,其次为出血,占29.6%,感染、疾病原发难治分别占11.3%和9.9%。结论:1.本研究的白血病住院患者中,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以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为主,以外县患者居多,职业以无业和农民为主。2.年龄、ECOG评分、高血压史、血栓史、首发症状出血、WBC、染色体核型、融合基因突变可能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因素。3.年龄、贫血、继发感染和ECOG评分可能是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4.脏器衰竭、出血和感染可能是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谢淑君[6](2017)在《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复方黄黛片和三氧化二砷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复方黄黛片在该疾病诱导缓解治疗中的确切疗效与安全性,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的优化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采用单盲、平行、随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病例30例,随机分为口服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为诱导治疗方案的复方黄黛片组(治疗组)14例,和以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为基础方案的三氧化二砷组(对照组)16例。统计和比较两组病人诱导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分析、骨髓形态、基因和染色体,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其它主要不良事件,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和分析两组病人的数据,得出结论。结果:1、复方黄黛片组诱导治疗的完全缓解率(CR,complete remission)为92.8%,三氧化二砷组完全缓解率则为100%,二者完全缓解率无统计学意义。复方黄黛片组达CR时间为43.76±9.51天,而三氧化二砷组为39.96±8.60天,两组达CR时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的诱导缓解率相似,但复方黄黛片组达CR所需时间稍长于三氧化二砷组。2、诱导缓解后,两组的PML-RARα基因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直至研究结束,两组血液学、分子学均呈持续缓解,未出现复发。3、两组PT、APTT恢复时间无差异,但Fib、D-二聚体恢复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复方黄黛片组凝血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三氧化二砷组缩短,说明复方黄黛片组对凝血功能的恢复有裨益,并可减少治疗过程中血液制品的输注量。4、诱导治疗中两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尿血。5、诱导治疗过程中,两组在高白细胞峰值、高白细胞的持续时间及相关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6、心电图异常、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说明以复方黄黛片为主的诱导治疗方案与静脉用砷剂有着相似的安全性。结论:1、以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为基础的诱导治疗方案的完全缓解率等同静脉用三氧化二砷,但达完全缓解的时间稍长。2、以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可缩短凝血功能恢复时间,减少早期出血及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并可减少治疗中的血制品输注。3、两组心电图异常、肝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说明以复方黄黛片为主的诱导治疗方案与静脉用砷剂有着相似的安全性。因此,以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诱导治疗方案是可行的临床选项,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这一完全口服方案可作为常规诱导治疗方案在临床中推广。

杨诗雨[7](2016)在《口服砷剂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维持期治疗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比较以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和以静脉砷剂为基础的经典维持治疗方案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维持期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生存质量水平的差异,为探索复方黄黛片为主的维持期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共纳入病例25例,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2例,随机分为以复发黄黛片为基础的口服方案组(治疗组)和ATO为基础的经典治疗方案组(对照组)。经过5周期的维持治疗,通过观察两组组间每周期及全部周期治疗前后的有效性、安全性指标和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并对相应指标及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成果:一、5个治疗周期内,治疗组与对照组外周血均无异常细胞出现,融合基因检测均维持阴性,每周期结束后两组疗效性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发黄黛片为基础的维持治疗方案与经典维持治疗方案具有相似的疗效,该方案能够维持患者分子学缓解,为远期生存提供可能。二、两组在维持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两组生化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以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维持治疗方案具有与经典方案相似的安全性。三、维持治疗后治疗组的生存质量调查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黄黛片为主的维持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四、治疗期间治疗组人均总治疗费用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黄黛片为主的维持治疗方案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结论:总而言之,复方黄黛片为基础的完全口服方案用于维持期的疗效性与安全性不亚于ATO为基础的方案,在节约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前者比后者更有优势。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的维持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可靠性,并且更便捷、更易被患者接受,也许能够作为适应人群的常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李恩琴[8](2012)在《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相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较少见的一种类型,是以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临床以凝血异常性出血为特征,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和维A酸受体a (RARa)基因相互融合形成PML/RARa基因为APL的发病基础,也是分子靶向治疗的基础。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例如三氧化二砷,ATO)为基础的联合蒽环类化疗药组成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目前儿童APL的主流治疗方案,使得儿童AP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高到70%以上,已经成为一种仅通过药物即可治愈的恶性血液病。而蒽环类化疗药引起的心脏和肝脏损伤等副作用以及疾病早期死亡仍然是儿童APL治疗的一大挑战。国内外有关儿童APL的报道有限,目前尚无针对儿童APL患者的国际统一标准治疗方案。为了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或者消除ATRA、 ATO的不良反应,减少蒽环类化疗药的用量并降低儿童APL的复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剂量,大样本量回顾性及前瞻性儿童APL临床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儿童AP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在近30年明显提高,但是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部分儿童APL患者家庭因经济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放弃治疗,这成为我国儿童APL治疗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性分析儿童APL患者放弃治疗的原因,对于合理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本病的认识,推广儿童医疗保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儿童APL治疗失败率并提高长期生存率意义重大。复发与诱导缓解失败仍然是目前儿童白血病治疗的难题,而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是唯一有可能治愈此类儿童的补救治疗手段。但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配型与排斥仍是目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性研究并寻找排斥性小、来源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血液学领域探索的热点。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细胞)具有发育成多种细胞的能力,它是通过在分化成熟的体细胞中转染入几个特定的转录因子以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获得可以不断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携带突变细胞来源的iPS细胞,这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药物筛选、选择细胞及基因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取自病人无突变皮肤细胞来源的iPS细胞若能分化为造血干细胞,将为其自身移植提供丰富可靠的细胞来源。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儿童较少见的一种急性白血病APL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比较,同时对部分放弃治疗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优化儿童APL的治疗方案,结合中国国情从家庭经济学方面降低儿童APL的放弃治疗率,由此降低儿童APL的治疗失败率,提高其长期生存率,同时通过iPS细胞的技术研究探索其在白血病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第一部分四种化疗方案治疗119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目的:探讨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为基础的四种化疗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和预后。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1997年7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于我国中南部6大综合及专科医院儿科血液病房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四种化疗方案分别为:方案1为内部方案(protocol developed in house);方案2为PETHEMALPA99修改方案(modified from the PETHEMALPA99);方案3为欧洲APL93修改方案(modified from the europen-APL93);方案4为英国血液委员会推荐标准方案(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研究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四种方案相对应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88.9%、87.5%、97.1%和87.5%,无统计学差异。但方案2和方案3具有更高的3.5年无病生存率(3.5-DFS)、更低的复发率、药物毒性(包括肝脏、心脏毒性和维甲酸综合征)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案2和方案3治疗初诊儿童APL患者能提高总体临床疗效和预后,可能由于其包含特殊的药物组成有关。第二部分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放弃治疗的原因探讨研究背景和目的:放弃治疗是儿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与患儿家长的社会经济学因素密切相关。此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儿童APL患者放弃治疗的原因及如何降低治疗失败率。研究方法:成功收集与随访158例1997年9月至2008年12月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广东省广州市儿童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的初诊儿童APL临床病例,随访并回顾性研究和分析放弃治疗的具体原因。研究结果:158例病例中有39例(24.5%)放弃治疗,39例放弃治疗患者中的37例(94.9%)成功随访并研究分析,放弃的原因主要与经济困难、相信APL无法治愈、女孩、年龄小于5岁和父母受教育水平低(P<0.05)有关。结论:为了降低儿童APL的治疗失败率,需要推广儿童医疗保健及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本病的认识,并在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间建立全面充分沟通,以及整个社会人口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第三部分儿童白血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造血分化研究目的:将携带罗伯逊易位[Rob(13;22)]的白血病患者的皮肤细胞重编程,构建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株并使其向造血细胞分化,研究该细胞株能否在裸鼠体内重建造血,产生白血病以及罗伯逊易位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以携带Rob(13;22)的一岁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为亲代细胞(命名为TC细胞),用分别携带OCT4, SOX2, KLF4, C-MYC, NANOG和LIN28基因的5种慢病毒感染TC细胞,使其重编程为人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株(命名为TZ4);并用免疫荧光法检验TZ4iPS细胞膜表面标记SSEA3和SSEA4、在免疫缺陷裸鼠肌肉注射TZ4细胞致畸胎瘤的形成来检测其干细胞的多能性;核型分析比较TZ4与其亲代TC细胞的染色体变异;体外诱导TZ4分化为血液血管母(HB)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检测诱导分化的HB细胞表面标志CD34和CD45,并用HB细胞尾静脉注射亚致死剂量照射的裸鼠观察其能否在体内重建造血。研究结果:TZ4iPS细胞被成功建立,具有多能干细胞的特性(表达多能性表面标志SSEA3、SSEA4,并能形成畸胎瘤),核型分析结果显示:TC和TZ4的核型均保留了Rob(13;22), TZ4核型为46,XX,+5,Rob(13;22)(q10;q10), TZ4被成功诱导分化为HB细胞,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HB细胞标志CD34、造血干细胞标志CD45,将HB细胞静脉注射亚致死剂量照射的裸鼠后未见造血和白血病形成。结论:罗伯逊易位Rob(13;22)的白血病患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能重编程为iPS细胞,该iPS细胞具有多能干细胞的特性;其核型发生了变异,但是仍旧保留了与特征性的亲代皮肤成纤维细胞相同的核型Rob(13;22)(q10;q10);该iPS细胞具有诱导分化的能力,能被成功诱导分化为血液血管母细胞;但体内实验未见造血重建和白血病发生,该体内实验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郑伟[9](2012)在《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对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的影响及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对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的影响及临床观察。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收集于我院及齐鲁医院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中药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加益气养阴解毒方汤剂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及LDH水平变化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中药组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总缓解率为80%,与对照组(7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中医证候疗效(80%)显着优于对照组(4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可显着降低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明显改善患者气阴两虚症状,提高缓解率。

焦志真[10](2012)在《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中的临床对照观察》文中提出背景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的认识不断深入,APL的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自80年代初,以分子靶向治疗为目的的全反式维甲酸的出现,使APL的缓解率超过了90%,治愈率超过了70%,APL从难治之症变为有良好治疗前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砷剂,源于中药的化合物,自19世纪,就被西方学者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临床工作者通过不断总结临床疗效,发现砷剂通过诱导分化细胞凋亡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缓解达到80%左右。随后,陈竺、王振义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其作用机理,使砷剂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近来的研究还表明单独应用砷剂,或联合维甲酸作为APL的一线治疗,不但可以获得长期的缓解,还可以减少治疗相关毒副作用。砷剂在APL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复方黄黛片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复方砷制剂在APL缓解期治疗的研究,尤其是在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后巩固强化治疗中的应用显得更具意义,这同样也为扭转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白血病治疗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通过对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中的对照观察,进一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在预防复发、提高患者长期无病生存率及减少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中的确切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诊断为APL,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5例患者,按照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两组(复方黄黛片联合化疗组,维甲酸联合化疗组)。并对用药后的血象、骨髓象、基因、肝肾功能指标,治疗中出现的相关毒副作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复方黄黛片联合化疗组与维甲酸联合化疗组相比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但相关毒副作用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黄黛片在APL巩固强化期的治疗是有效合理,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的。

二、HA方案对复方血宁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引起高白细胞症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方案对复方血宁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引起高白细胞症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p53抑制白血病细胞kasumi-1增殖的体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复方治疗AML的临床研究进展
        1 协定方
        2 经典方
        3 经验方
        4 院内制剂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1 斑马鱼
        2 果蝇
        3 大鼠
        4 小鼠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用药品配制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复方黄黛片单药序贯化疗对儿童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
    3.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防治
    4. 支持治疗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分析
(三) 结果
    1. 患者资料
    2. 疗效评估
    3. 不良反应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白血病住院患者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白血病
    1.2 白血病分类
    1.3 白血病的病因研究
    1.4 白血病流行病学特征
    1.5 白血病的治疗
    1.6 研究目的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白血病诊断标准
    2.2 研究内容
        2.2.1 基本情况
        2.2.2 临床表现
        2.2.3 体能评分
        2.2.4 实验室检查
        2.2.5 治疗方案
        2.2.6 不良反应
        2.2.7 初始治疗缓解情况
        2.2.8 预后分析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白血病住院患者基本情况
        3.1.1 人口学特征
        3.1.2 既往史及家族史
        3.1.3 生活习惯
    3.2 白血病住院患者各类分布情况
        3.2.1 急、慢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分布情况
        3.2.2 AML住院患者亚型分布情况
        3.2.3 白血病住院患者年龄分组与分型的情况
    3.3 白血病患者首发临床症状情况
    3.4 白血病住院患者初始检查情况
        3.4.1 白血病住院患者实验室辅助检查情况
        3.4.2 白血病住院患者骨髓检查情况
        3.4.3 白血病住院患者融合基因检查情况
        3.4.4 白血病住院患者染色体核型检查情况
        3.4.5 白血病住院患者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情况
    3.5 白血病住院患者ECOG评分情况
    3.6 白血病继发感染情况
    3.7 白血病住院患者继发感染致病菌分布情况
    3.8 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比较分析
        3.8.1 人口学特征对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3.8.2 既往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对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3.8.3 首发症状对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3.8.4 实验室检查指标对AL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3.8.5 ECOG评分对AL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3.8.6 不同治疗方案对AL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3.9 AL住院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9.1 人口学特征对AL患者预后的影响
        3.9.2 既往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对AL患者预后的影响
        3.9.3 首发症状对AL患者预后的影响
        3.9.4 ECOG评分对AL患者预后的影响
        3.9.5 不同治疗方案对AL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3.9.6 不良反应对AL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3.9.7 影响AL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10 白血病住院患者死因分析
        3.10.1 白血病住院患者死因分布情况
        3.10.2 白血病分型与结局分布情况
        3.10.3 白血病患者治疗效果与结局的分布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白血病住院患者一般情况
        4.1.1 白血病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4.1.2 白血病住院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
        4.1.3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分布情况
        4.1.4 白血病住院患者首发临床症状情况
        4.1.5 白血病住院患者初始检查情况
        4.1.6 白血病患者ECOG评分情况
        4.1.7 白血病住院患者继发感染情况
    4.2 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
        4.2.1 AL患者基本情况对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4.2.2 症状体征与辅助检查对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4.2.3 ECOG评分对AL住院患者初始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4.2.4 不同治疗方案对AL住院患者治疗缓解情况的影响
    4.3 AL住院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院白血病患者死因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现况
        1.1.1 APL的病因
        1.1.2 发病机制
        1.1.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1.4 APL的诊断及危险分层
        1.1.5 APL的治疗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概述及研究进展
        1.2.1 中医病因病机
        1.2.2 中医辨证论治
        1.2.3 中药复方制剂复方黄黛片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病例与方法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分组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终止试验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主要治疗用药
        2.2.2 治疗方案
    2.3 分析指标
        2.3.1 疗效性评价指标
        2.3.2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2.4.1 疗效评价
        2.4.2 安全性评价
    2.5 观察终点
    2.6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资料分析
        3.1.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1.2 两组诱导治疗方案组成比较
        3.1.3 治疗前两组肝肾功能、心肺情况比较
    3.2 疗效性指标结果
        3.2.1 治疗后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
        3.2.2 两组达CR时间比较
        3.2.3 两组治疗前后PML-RAR α基因转阴情况比较
    3.3 安全性指标结果
        3.3.1 高白细胞血症
        3.3.2 凝血功能情况
        3.3.3 不良事件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4.1 复方黄黛片的中医理论依据
    4.2 复方黄黛片的现代研究进展
    4.3 诱导治疗结果分析
        4.3.1 APL缓解率与达CR时间分析
        4.3.2 融合基因在APL诱导治疗中的意义
    4.4 安全性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7)口服砷剂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维持期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概述
        1.1 病因
        1.2 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分类及并发症
        1.4 治疗相关进展
    2. 祖国医学对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治疗
        2.3 中医单药及复方制剂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选择
        2.2 病例分组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病例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
    3. 研究方案
        3.1 用药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3.5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3.6 生存质量评价
    4 统计分析
        4.1 基线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结果
        4.2.1 两组患者五个周期的血液分析情况比较
        4.2.2 两组患者五个周期的维持治疗后PML/RARa融合基因情况比较
        4.3 安全性指标结果比较
        4.4 不良反应观察
        4.5 两组维持治疗前后生命质量评价(FACT-G量表评分)情况比较
        4.6 治疗组与对照组维持治疗总费用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相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四种化疗方案治疗119例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放弃治疗的原因探讨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儿童白血病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建立与造血分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附录

(9)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对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的影响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筛选
        1.3 一般资料
治疗方法
    1. 观察用药
    2. 治疗方案
        2.1 化疗方案
        2.2 中医治疗
        2.3 并发症及对症支持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性指标
    4. 标本采集及测定
        4.1 血清VEGF测定
        4.2 血清LDH测定
    5. 疗效标准
        5.1 西医疗效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血清VEGF、LDH水平与临床参数相关性
    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DH水平比较
    4. 两组不同疗效间血清VEGF、LDH水平比较
    5. 两组缓解率比较
    6.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则治法
    2 组方基础及科学依据
        2.1 益气养阴解毒方组成
        2.2 中药功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3 立方原则及配伍特点
    3 VEGF与急性白血病
        3.1 概述
        3.2 血清VEGF水平相关临床参数
        3.3 测定VEGF的临床意义
    4 LDH与急性白血病
        4.1 概述
        4.2 LDH与临床参数相关性
        4.3 血清LDH测定的临床意义
    5 VEGF与LDH相关性分析
    6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10)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中的临床对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其发病机理的认识
        1.1 病因学研究进展
        1.2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3 西医治疗进展
    2 中医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认识
        2.1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2.2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辨证治疗
        2.5 中医治疗进展
    3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病例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
    2 治疗方案
        2.1 用药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
        2.4 观察项目及观察指标
        2.5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分析
    4 结果及分析
        4.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及基线指标资料比较
        4.2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第二、第三疗程后外周血检查的比较
        4.3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第二、第三疗程后两组骨髓涂片检查的比较
        4.4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与巩固治疗三个疗程后PML-RARα检测
        4.5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第二、第三疗程后外周血检查的比较
        4.6 观察组与对照组第一、第二、第三疗程后肝肾功能检查的比较
        4.7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复方黄黛制剂的处方来源
        1.1 雄黄、青黛研究背景
        1.2 复方黄黛片的中医理论阐述
        1.3 复方黄黛片的组成及分子机制
    2 复方黄黛片对APL治疗的临床应用
        2.1 诱导缓解
        2.2 缓解后治疗
        2.3 复发及难治性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3.1 疗效结果分析
        3.2 安全性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HA方案对复方血宁诱导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引起高白细胞症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浙贝黄芩汤调控wip1-p53抑制白血病细胞kasumi-1增殖的体内研究[D]. 杨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分析及处理对策的研究[D]. 张帅.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3]复方黄黛片单药序贯化疗对儿童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的回顾性研究[D]. 田妍.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生存影响因素的分析[D]. 王诗琪.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白血病住院患者病例分析[D]. 姜明. 吉林大学, 2017(04)
  • [6]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D]. 谢淑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
  • [7]口服砷剂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维持期治疗的临床观察[D]. 杨诗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8]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相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D]. 李恩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9]益气养阴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对患者血清VEGF、LDH水平的影响及临床观察[D]. 郑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10]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中的临床对照观察[D]. 焦志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HA方案治疗复方血凝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高白血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