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内提升与课外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珉[1](2021)在《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
何萍[2](2021)在《基于生活感悟能力培养的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探究》文中提出
史洋[3](2021)在《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我国近现代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为考察对象,目的是探寻作为近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艺术学校,在近现代艺术教育历史进程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研究过程关注私立艺术学校与公立艺术学校教育之间互补的紧密关系,通过“肇始”开篇,阐述近现代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兴起缘由与发生发展;进而围绕“立存”展开论述,着重讨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制度的“归化”,即对近半个世纪私立艺术学校办学机制关乎“道统”问题的历史纠葛给予事实明辨;以“运转”为线索,针对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多元机制,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阐释;推出“突围”主题,重点揭示长达半个世纪私立艺术学校本土化教育的抉择,表明私立艺术学校顺势而为但又艰辛的办学历程,而这恰恰是这一段历史时期私立艺术教学校办学的重要特点。进入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面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方针下,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教育主权收归国有,此时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历史退场成为必然。如是,以“回望”为主旨的结论性阐述,贯通历史发展的多重脉络,为我国近现代百年艺术教育史的书写补上至关重要的篇章而使之完整。与此同时,本文在对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进行探究外,亦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历史的多层次背景,进一步阐明作为我国近现代艺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历史进程中的特殊贡献,突出其作为公立艺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平衡近现代各种艺术教育力量中所发挥的中坚作用。
徐永梅[4](2020)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既是贯彻执行国家的要求,又是新时代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部编版教科书是教育部按照国家要求直接编写的全国统一教材,部编版教科书自投入使用之日起,开启了“一纲一本”的新时代。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利用教科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编写者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完善。本研究选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情况对其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进行了具体的划分。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隐性内容中包括国家层面和民族层面。国家层面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五项具体的内容,民族层面包含民族名称等六项具体内容。在对教科书进行具体分析时,按照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即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综合性学习以及习作共六部分,依次对其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种类比较丰富;呈现方式多样、贯穿始终;注重显隐性的相互结合;注重图文结合。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团结教育具体内容分布不均衡,在各个板块中的分布不均衡,涉及的少数民族数量较少以及少数民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针对发现的主要问题,笔者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是坚持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选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增进民族团结教育具体内容的均衡性;协调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各个板块中分布的均衡性;适量增加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相关内容;增强少数民族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对教师的建议是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合理利用插图及其他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对教科书中的内容适当扩展,多渠道多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张承志[5](2020)在《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文学的闯将,刘半农短暂的一生集新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杂文家、战士、诗人、学者等于一身,是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刘半农几近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着译内容多是以抨击时弊、启迪昏懵、开拓创新、审视国民性、宣扬人道主义等等为切入点,进而透射出刘半农文学创作的轨迹及思想嬗变的过程。从整个五四时期的一段时间范畴来看,刘半农不仅接受了进化论的有效整合,而且又承接了五四启蒙传统的高昂与激情。尽管这期间的“潜隐”遭到了历史上相关人士的质疑与批评,但是从历史语境和思想诱因上可以发现“权威性”下的覆盖式理解遮蔽了历史差异性的存在和与五四精神延长线上的“共振”,抑或是,历史的错位与距离在原初的意义上更能廓清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思想个性、认识问题和一些反思中的复合化问题。当时代的误读由歧出、偏至而回归到理性之时,当一种新的学术思路的强光唤醒沉寂已久的资料之时,重新发现历史的微缩细节、个人的心路历程及做出多元反思性的科学研究,必定会使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价值再次浮出历史地表。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刘半农的相关着译文献的梳理与探究,来解析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语言学史、考古史上的诸多文学实绩。在回归历史现场的前提下,以理解和同情的姿态进入他的文学世界,从宏观性的视角对他整体的文学实绩进行观照;从境遇与体验、渴念与实践出发,进行作品论和作家论的深入探讨,力图拨云祛障,进而对刘半农的文学思想、创作心理、艺术理念等方面进行剖析,由此来确定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论文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确定与缘起、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进行了历史性与宏观性的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和概括出3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确定和阐释了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论文第一章立足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角度谈及刘半农由清末民初上海“鸳鸯蝴蝶派”的才子到平民文学家、新文学闯将的转变。其中,借助刘半农的着译作品来分析其与“鸳鸯蝴蝶派”的纠葛与距离;考察其现代通俗小说理念的改良;阐释其平民文学意识的生成以及民间文学的实绩;解读《双簧信》的历史动因、建构与生成。论文第二章以刘半农新诗的开拓为聚焦点。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的诞生、论争、理念构想等来论述刘半农新诗的尝试与启蒙审美特征。其中《扬鞭集》与《瓦釜集》的实践、“误读下”的散文诗、争议纷纭的“她”与“它”字等等既包蕴和彰显了五四启蒙命题中的应有之意,又呈现出五四开放性、现代性的特征。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刘半农的散文创作和相关理论,并考察刘半农在这一段时期的思想嬗变过程。从加入《新青年》阵营到《语丝》时期是刘半农散文创作的高峰时期。然而,当刘半农获得法国文学博士而归国后,他自己渐渐地进入了“沉潜”阶段,《论语》上的相关杂文似乎在宣告“五四时期的斗士兼文学家”的刘半农“落伍”了,但各中的缘由与事实并非如此。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刘半农的着译小说文本。他的着译小说是在五四启蒙视域之下的对现代化国族想象的继承与发扬,具有启发昏懵、融汇中外、传授新知、关注切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及批判国民性的丰富意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对五四时期的社会面相、道德伦理价值及新女性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与思考。论文第五章主要围绕着刘半农一生的功绩进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力图复原与说明历史上的一些相关细节。在刘半农的后半段时期,保家爱国的“斗士精神”依旧不减、矢志不渝的“真”与“诚”贯穿于他的全部精神理想与艺术的探索之中、多学科的学术实绩与献身教育的功绩是他与时俱进的一个体现,其文论及身后的评价则可以为全面理解五四提供新的视角和诠释,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论文的结语指出,对新文学闯将刘半农的作家与作品的探索与研究,毋宁说是以刘半农作为文学的原点而回到五四的历史现场的阐释与反思。
刘懿凡[6](2020)在《试论《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文中指出整本书阅读是2017年最新推出的高中语文非常重要的创新教学版块,而现有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文献侧重在指导策略上,多为理论方法的介绍或个人教学经验的总结,缺少对学生阅读心理实地调查分析去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困惑,从而缺乏从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方案;本论文以高中语文必修课指定阅读的三本书之一的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研究对象,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访谈形式,在总结与归纳学生阅读的困惑及学生对老师对整本书阅读的祈求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索,设计出达到“懂、通、透、化”教学目的具体教学策略方案,以弥补整本书阅读缺乏具体实施教学方案的不足。笔者把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将简要介绍“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及学习任务群研究的由来,接着再将对此次选题的研究意义进行论述。最终把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学术着作阅读教学策略、《乡土中国》阅读教学的相关文献与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从《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对象的价值入手,从全书的主题内容以及语言风格方面对其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概述。第三部分基于访谈调查结果,通过对目前高中生对这本书阅读访谈的调查结果归纳总结出学生在出现的陌生感、生疏感、无力感、距离感、乏味感五点困惑。第四部分是在访谈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乡土中国》的阅读指导策略,第五部分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达到“懂通透化”为目标,具体设计了具有操作性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方案;结束语部分展示了《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研究成果的期待与关注。
张丽[7](2020)在《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秋季学期,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全面推广使用。部编本博取众家之长,在价值观念、教材结构、单元设置、选文编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注重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它的使用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阅读教学上的新挑战。本文以“‘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将“三位一体”理念融入到小学高年段部编本的阅读教学中,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教学实践等方法探究有效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以彰显部编本的编写价值,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素养。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从编写背景、总体特色、创新之处等方面对比部编本和苏教版的差异,并结合部编本界定“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概念、特点与价值。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分析小学高年段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和教师“三位一体”阅读教学实践的情况,找出目前阅读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致因。然后结合新课标、阅读素养和部编本编写意图,针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重难点,探究部编本“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一是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遵循普通单元和特殊单元不同的编排特点,构建相应的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二是从单篇课文的角度,探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种课型,在叙事性文本、说明性文本、诗歌类文本和文言文等不同文体中的教学策略,构建灵活且实用的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最后,本文通过教学实践、课堂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评价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效用,即对促进一线教师的部编本阅读教学、积极提升了学生阅读素养;同时也反思了“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在结构、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提出改善方法和研究方向。
杨萍[8](2020)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其中,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四者相融共生,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素养的提升,必须深入文本,着力挖掘文本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教学价值。其中,以语言教学价值为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教学价值都在语言教学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无论教材如何改版,鲁迅作品自选入语文教材以来始终在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鲁迅作品中独特的语言运用、深邃的思维魅力、丰富的审美内容、强烈的人文情怀,都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要素具有较高贴合度。可以说,鲁迅作品无论是“质”还是“量”上,对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此,论文以鲁迅作品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绪论,首先阐述问题研究的缘起,对“语文核心素养”和“教学价值”等核心概念做界定,并阐述了“语文核心素养”和“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相关研究现状,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背景和资料支撑,以及对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进行阐明。第二部分是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分析依据,主要从鲁迅作品本身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以及语文教材的编者意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教学价值的分析,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进行阐述,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从思维的角度论述作品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从审美的角度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自然之美、人性内涵;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作品的树人立人思想、责任担当意识、独立思考精神、济世爱人情怀。第四部分是教学价值的实现策略,分别是在语言学习中提升语言素养、在语言实践中加强思维训练、在作品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在语言习得中传承文化精神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具体可操作的实现策略。
王青青[9](2020)在《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历来是重视诗歌的国度,诗歌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当前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增加现代诗歌的篇目,诗歌题材范围有所变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不同学段的现代诗歌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诗歌文本解读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因而,关注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问题,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近现代以来的现代诗歌教学发展历程和当前的教学状况对小学现代诗歌教学进行总体分析。研究中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小学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趋向于关注诗歌的艺术特点,注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体验。其次,对当前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编排特点进行梳理。从诗歌的篇目分布和题材变化两方面对统编版和原人教版教科书进行对比,从而发现统编版教科书中对现代诗歌的关注度提升,诗歌篇目在各学段的分布更为均衡,注重对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的培养。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和课例分析对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状况进行剖析,根据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态度、学习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同时,从现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引导、现代诗歌的情感来源对教学内容的引导以及学生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影响这三个维度,对七节小学现代诗歌教学课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近现代以来现代诗歌教学发展历程,发现当前小学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着诗歌诵读缺乏针对性;背景分析缺乏贯通性;诗歌多元解读难以实现等问题。据此,从涵泳品读,强化诗歌形象;多元解读,关注独特体验;整合资源,关注认知特点三个方面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刘芷维[10](2020)在《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散文作为独特而优美的文体代表,一直以来被文学界所认可推崇。而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研究基于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情况,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个维度进行调查。发现当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部分教师教学设计创新能力薄弱,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散文文体知识,教学方法忽略学情等问题;部分初中生也存在学习散文后不能举一反三,散文学习兴趣匮乏,散文学习收获有限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有:部分教师对新教材创新认知不足,与学情联系较差,过分看重应试教育等。本研究根据这些问题及成因制定了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时应立足教材开拓创新,重视散文文体本身进行深入地解读,联系学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总之,本研究希望立足于教学实际,通过对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更好的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内提升与课外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内提升与课外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3)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本文针对性研究 |
三、相关概念解释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目的与意义 |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肇始——近现代私立艺术学校的兴起 |
第一节:私立艺术学校萌发的背景 |
一、私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
二、近代私立艺术学校教育的面貌 |
第二节:进步思潮对私立艺术教育的推动 |
一、洋务运动推动下的艺术与技艺专门教育 |
二、私立艺术学校与美育思想传播 |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私立艺术学校教育 |
一、私立艺术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
二、学制转变对私立艺术学校产生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立存: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多元办学资源影响私立艺术学院的性质 |
一、私立教育制度构成的历史渊源 |
二、教学资源的调整与“归化”之路 |
第二节:多方力量影响下私立艺术学校的发展 |
一、维新派开启私立艺术学校发展之路 |
二、同类教育性质的教会学校出现与扩张 |
三、私立学校逐步“官学”化 |
第三节:从社会作用看私立学校走向道统 |
一、公立与私立及教会学校的教育平衡 |
二、私立艺术学校是新兴美育教育的实践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转:私立艺术学校发展的机遇与困境 |
第一节:政策制度给予私立艺术学校发展空间 |
一、晚清新学影响下的私立艺术学校基本面貌 |
二、私立艺术学校教育与教学制度的完善 |
第二节:私立艺术学校的管理机制 |
一、专门学校令的颁布与促进私立艺术学校教育 |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办学应对措施 |
第三节:私立艺术学校遭遇的困难 |
一、战时教育中的私立艺术学校办学特点 |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艰难维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围:私立艺术学校本土化教育的左右抉择 |
第一节:借鉴域外:公立学校教育模式的形成 |
一、取师日本:洋务派的优选途径 |
二、效法美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
三、学习苏联:新中国学制的确立与教育变革 |
第二节:从教授技能到传播美育:专业课程教学观念的成熟 |
一、面向市场的商业技能传授 |
二、美育在私立艺术学校中的推广 |
第三节:不自觉到自觉:私立艺术学校自身特色教育模式的探索 |
一、艺术理论教学得到重视 |
二、学报校刊对艺术教育本土化的推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回望:私立艺术学校历史性退场解读 |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对私立学校的逐步改造 |
一、以俄为师,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育改造 |
二、影片《武训传》批判,成为教育改造的引爆点 |
第二节:私立与教会立学校的公立化转变 |
一、教会学校的合并与改造 |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逐步退场 |
第三节:私立学校艺术教育的延续 |
一、私立艺术学校的思想改造 |
二、私立艺术学校的人才流向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重要近现代教育文献选摘 |
附录二: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概况统计(1912-1949) |
附录三:1912-1949 出版艺术理论专着统计表 |
附录四:为论文搜集资料的访谈选编 |
致谢 |
(4)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1.民族团结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
2.国家重视民族团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用以指导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 |
3.语文学科的文化观,使教科书成为传播民族文化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 |
4.青少年时期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形成国家观、民族观的重要时期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教科书 |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
3.民族团结教育 |
(四)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五)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
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思想 |
2.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 |
3.中国历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思想 |
(六)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4.研究思路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类型划分 |
(一)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类型划分依据 |
1.《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2.学界相关研究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具体划分 |
1.民族团结教育显性内容 |
2.民族团结教育隐性内容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统计分析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 |
1.课文 |
2.语文园地 |
3.口语交际 |
4.习作 |
5.快乐读书吧 |
6.综合性学习 |
7.小结 |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
(一)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优点 |
1.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2.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比较丰富全面 |
3.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
4.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多样,贯穿始终 |
5.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注重图文结合 |
(二)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
1.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各个类型上的分布不够均衡 |
2.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的分布不够均衡 |
3.民族团结教育民族层面的内容涉及的少数民族数量较少 |
4.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有关少数民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待加强 |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选编建议及教学建议 |
(一)教科书编写者选编建议 |
1.坚持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选编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符的内容 |
2.增进民族团结教育具体内容的均衡性 |
3.协调在各个板块中分布的均衡性 |
4.适量增加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相关内容 |
5.增强少数民族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
(二)教师教学建议 |
1.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 |
2.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
3.合理利用教科书中的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教育 |
4.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注意与各个板块设置的教育侧重点相结合 |
5.对教科书中的内容适当扩展,多渠道多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确立与缘起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三、文献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从才子到闯将:跳出“鸳蝴派”与骂倒王敬轩们的双簧信 |
第一节 刘半农与“鸳鸯蝴蝶派”的距离 |
第二节 现代通俗小说创作理念的改良 |
第三节 平民的启示与“平民文学”的生成 |
第四节 文学革命中的无畏斗士:从《双簧信》说起 |
第二章 新诗之开拓 |
第一节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刘半农的新诗理念与创新 |
第二节 《瓦釜集》、《扬鞭集》的实践 |
第三节 “误读”下的散文诗 |
第四节 浮出历史地表的“她”与“它” |
第三章 “跑入与落伍”:以散文创作和理论为中心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界说:启蒙、批判与审美 |
第二节 投入《新青年》的阵营与散文“杂感”的凸显 |
第三节 “斗士的重现”:《语丝》时期批判的再延续 |
第四节 《论语》时期的“潜隐与疏离” |
第五节 从传统到现代:刘半农散文“体制”的建构 |
第四章 启蒙视域下的着译小说文本 |
第一节 文学、历史与荒诞的启蒙建构 |
第二节 穷人命运的思考与国民性批判 |
第三节 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与认同 |
第四节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五章 新文化视野中的历史考察与定位 |
第一节 刚劲操守者的批判与呐喊 |
第二节 “我手写我口”:矢志不移的“真”与“诚” |
第三节 博才多艺的学教生涯 |
第四节 叫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以来的毁誉褒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刘半农研究和纪念文献辑要 |
附录二 :刘半农的发表在《世界日报·副刊》(1926-1933 年)及其相关栏目上的小说、杂文、译诗、民歌 |
附录三 :刘半农发表在《人间世》(1934 年)上的杂文、诗歌 |
附录四 :刘半农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和《北京大学月刊》(1918-1925 年)上的信函、杂文及其他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试论《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对象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乡土中国》:透析中国乡村生活方式的社会学专着 |
一、关于乡土本色 |
二、关于文字下乡 |
三、关于差序格局 |
四、关于礼治秩序 |
五、关于权力构成 |
第二节 《乡土中国》:采用通俗易懂表述方式写的学术着作 |
第三节 《乡土中国》: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对象的价值分析 |
一、了解中国社会历史及儒家文化 |
二、提高思辨能力,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
三、美学与艺术的滋养 |
四、语言修辞训练 |
第二章 高中生阅读整本《乡土中国》的心理困惑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陌生感:初次通读整本学术专着的胆怯与迷茫 |
第二节 生疏感:理解恍若隔世乡村生活的隔膜与迷惑 |
第三节 无力感:把握全书逻辑和读法时的无序和迷航 |
第四节 距离感:认同《乡土中国》价值的质疑与迷思 |
第五节 乏味感:感知非文学表达方式时的不适与迷趣 |
第三章 针对高中生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 |
第一节 消除陌生感: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介绍与评论 |
第二节 摆脱生疏感:引导学生结合考察原生态村落通读 |
第三节 减轻无力感: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梳解逻辑 |
第四节 缩小距离感:引导学生依据自身体验解析价值 |
第五节 化解乏味感:引导学生品味文风以提升理趣 |
第四章 《乡土中国》的“懂、通、透、化”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图解《乡土中国》的内容体系,带领学生读懂 |
第二节 探究《乡土中国》的结构条理,引领学生读通 |
第三节 品评《乡土中国》的表达特点,促使学生读透 |
第四节 阐述《乡土中国》的时代变迁,帮助学生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三位一体”阅读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与选文的解读 |
第一节 部编本的编写背景 |
第二节 部编本的总体特色 |
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针砭时弊,助益课堂教学 |
三、兼具科学性与时代性 |
第三节 部编本的创新之处 |
一、教材结构 |
1.单元结构 |
2.单元栏目 |
二、选文分析 |
1.总篇数 |
2.选文标准 |
三、阅读教学 |
四、其他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释义与价值研究 |
第一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相关的“三位一体”概念辨析 |
二、本文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1.“精读”与“教读” |
2.“略读”还是“自读” |
3.关于“课外”阅读 |
4.“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定义 |
第二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特点 |
一、整体性 |
二、层次性 |
三、差异性 |
四、互补性 |
第三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的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1.教育价值 |
2.文化价值 |
3.思维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1.教学价值 |
2.训练价值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1.以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 |
2.以教师为对象的问卷调查 |
二、学生问卷结果整理与分析 |
三、教师问卷结果整理与分析 |
第二节 小学六年级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小说单元“三位一体”教学案例 |
1.精读课文《桥》的案例分析 |
2.精读课文《穷人》的案例分析 |
3.略读课文《在柏林》案例分析 |
4.快乐读书吧——《童年》的案例分析 |
5.小说单元案例总评 |
二、习作单元“三位一体”教学案例 |
1.习作单元案例分析 |
2.习作单元案例总评 |
第三节 六年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忽视个体差异性 |
2.忽视课文文体性 |
3.忽视单元整体性 |
4.忽视文化与审美 |
二、原因分析 |
1.对学情的关注不足 |
2.对部编本的认识不足 |
3.对语文综合素养的理解不足 |
4.可借鉴的经验成果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
第一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 |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 |
二、阅读素养的必备条件 |
1.“阅读素养”的定义 |
2.积极阅读者的阅读品格与阅读能力 |
三、部编本的教学要求 |
1.编写特点 |
2.使用建议 |
第二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难点 |
一、“三位”课型与文体特征 |
二、“一体化”的内在联结 |
三、“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 |
第三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 |
一、“三位一体”整体设计思路 |
1.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2.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二、精读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1.叙事性文本的教学模式 |
2.说明性文本的教学模式 |
3.诗歌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
4.文言文类文本的教学模式 |
三、略读课文“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1.略读课文的一般性教学模式 |
2.文体特征下的略读教学 |
四、课外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
1.版块式教学模式 |
2.“快乐读书吧”教学模式 |
五、多篇文本“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 |
1.“1+X”阅读教学模式 |
2.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 |
一、评价标准 |
1.“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 |
2.“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评价方式 |
1.课堂观察记录表 |
2.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二节 人文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
一、精读课文《书戴嵩画牛》教学分析 |
1.《书戴嵩画牛》“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书戴嵩画牛》案例分析 |
二、精读课文《月光曲》教学分析 |
1.《月光曲》“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月光曲》案例分析 |
三、略读课文《京剧趣谈》教学分析 |
1.《京剧趣谈》“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京剧趣谈》案例分析 |
四、《伯牙鼓琴》课外阅读教学分析 |
1.拓展阅读“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伯牙鼓琴》课外阅读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习作单元“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案例分析 |
一、精读课文《匆匆》教学分析 |
1.《匆匆》“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匆匆》案例分析 |
二、精读课文《那个星期天》教学分析 |
1.《那个星期天》“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那个星期天》案例分析 |
三、《习作》及例文教学分析 |
1.《习作》及例文“三位一体”设计思路 |
2.《习作》及例文案例分析 |
第四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反思 |
一、教学原则的反思 |
二、教学实践的反思 |
三、教学评价的反思 |
第五节 “三位一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改善建议 |
一、拓展课外阅读库 |
二、完善文体阅读教学模式 |
三、增强阅读教学的创新性 |
四、建立更加灵活的评价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A 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 B 小学教师阅读教学情况问卷调查 |
后记 |
参考文献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 |
1.1.2 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 |
1.1.3 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实际问题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教学价值 |
1.2.2 语文核心素养 |
1.3 研究综述 |
1.3.1 语文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2 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相关研究 |
1.3.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2.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分析依据 |
2.1 鲁迅作品的特点 |
2.1.1 语言精练简要 |
2.1.2 情感真挚深沉 |
2.1.3 思想深邃深刻 |
2.1.4 题材广泛丰富 |
2.2 语文核心素养 |
2.2.1 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
2.2.2 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 |
2.3 语文教材的编者意图 |
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鲁迅作品教学价值分析 |
3.1 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教学价值 |
3.1.1 丰富的语言风格 |
3.1.2 灵活的遣词造句 |
3.1.3 丰富的表达方式 |
3.1.4 精巧的修辞手法 |
3.2 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教学价值 |
3.2.1 严密的逻辑思维 |
3.2.2 强烈的辩证思维 |
3.2.3 深刻的批判思维 |
3.2.4 独特的创造思维 |
3.3 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教学价值 |
3.3.1 独特的语言魅力 |
3.3.2 丰富的自然之美 |
3.3.3 深沉的人性内涵 |
3.4 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教学价值 |
3.4.1 树人立人思想 |
3.4.2 责任担当意识 |
3.4.3 独立思考精神 |
3.4.4 济世爱人情怀 |
4.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的实现策略 |
4.1 在语言学习中提升语言素养 |
4.1.1 强调对语言知识的教学 |
4.1.2 加强朗读教学培养语感 |
4.1.3 注重写作训练发展语用 |
4.2 在语言实践中加强思维训练 |
4.2.1 通过语言分析培养思维 |
4.2.2 强调分层次的思考逻辑 |
4.2.3 依据文本类型培养思维 |
4.3 在作品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
4.3.1 文本细读感受语言魅力 |
4.3.2 赏析人物体悟人性内涵 |
4.3.3 结合课外进行审美创造 |
4.4 在语言习得中提升文化理解 |
4.4.1 帮助学生加深鲁迅理解 |
4.4.2 联系现实传承文化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祝福》教学设计 |
附录3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统编版教科书中增加现代诗歌比重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注现代诗歌教学 |
(三)现代诗歌教学应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
(二)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概述 |
一、近现代以来小学现代诗歌教学发展历程 |
(一)清末民初 |
(二)民国时期 |
(三)新中国成立后 |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编排特点 |
(一)现代诗歌篇目分布 |
(二)现代诗歌题材分类 |
第二章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
一、小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知 |
(二)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 |
(三)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和途径 |
二、现代诗歌教学课例分析 |
(一)现代诗歌表达方式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
(二)现代诗歌情感来源对教学内容的引导 |
(三)学生认知特点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
第三章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诗歌诵读缺乏针对性 |
(一)诗歌诵读目标迷失 |
(二)诵读评价缺乏针对性 |
二、背景分析缺乏贯通性 |
(一)背景介绍平面化 |
(二)背景分析脱离教学 |
三、诗歌多元解读难以实现 |
(一)诗歌解读难度较大 |
(二)诗歌题材范围受限 |
(三)诗歌解读过度拔高 |
(四)诗歌意象分析碎片化 |
第四章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改进策略 |
一、涵泳品读,强化诗歌形象 |
(一)呈现目标,明确诵读方法 |
(二)创设情景,强化诗歌形象 |
二、多元解读,关注独特体验 |
(一)重视感悟,培养直觉思维 |
(二)诗歌类比,提供教学支架 |
三、整合资源,关注认知特点 |
(一)结合单元主题,关注认知特点 |
(二)整合资源,进行迁移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散文内涵的研究 |
2.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案例研究法 |
(四)研究价值 |
一、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含义、依据与意义 |
(一)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含义 |
1.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
2.使用部编版教材进行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独特含义 |
(二)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依据 |
1.课标要求 |
2.部编版教材本身要求 |
3.学情要求 |
(三)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1.独特的情感体验 |
2.全面的能力提升 |
二、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学生方面 |
2.教师方面 |
三、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成因 |
(一)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
1.教学设计:重经验,轻创新 |
2.教学内容:重知识,轻素养 |
3.教学方法:重讲授,轻学情 |
4.部分学生散文学习兴趣匮乏,情感收获较少 |
5.部分学生课外散文阅读较少,课内外衔接弱 |
(二)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问题成因 |
1.部分教师对新教材解读能力不足 |
2.部分教师联系学情较差,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少 |
3.部分教师过分看重应试教育 |
五、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
(一)散文阅读教学立足教材开拓创新 |
1.联系教材创新教学设计 |
2.依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 |
3.根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 |
(二)重视散文文体本身进行深入解读 |
1.深入解读文本 |
2.依据散文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
3.根据散文特点选取教学方法 |
(三)结合学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
1.教学设计结合学情,引发学生兴趣 |
2.教学内容结合学情,强调联系 |
3.教学手段结合学情,合理使用多媒体 |
4.课外阅读结合学情,加以拓展延伸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内提升与课外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 [1]漫画中的社会思潮研究 ——以1919-1937年上海所刊漫画为中心的考察[D]. 李佳珉. 上海大学, 2021
- [2]基于生活感悟能力培养的高中现当代散文教学探究[D]. 何萍. 宁夏大学, 2021
- [3]近现代江南地区私立艺术学校教育变迁研究[D]. 史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D]. 徐永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文学闯将 ——刘半农论[D]. 张承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6]试论《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D]. 刘懿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部编本小学语文高年段“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研究[D]. 张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价值研究[D]. 杨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9]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D]. 王青青.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部编版教材下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研究[D]. 刘芷维. 渤海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