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透气面料的发展趋势

防水透气面料的发展趋势

一、防水透湿织物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曹田田[1](2021)在《PAN/PU复合电纺纤维的宏量制备及其防水透湿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水透湿产品越来越受到外出登山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仅可以防水,而且可以及时地将人体产生的汗液排出体外,使人体皮肤和服装之间的微环境更舒适。静电纺纳米纤维因其直径小,具有多孔结构使织物的透气性好,适合用于防水透湿织物的开发。聚氨酯(PU)链段上既有亲水性基团也有疏水性基团,因此不仅可以透湿和透汽,同时也具有疏水的功能。聚丙烯腈(PAN)可纺性好,化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等良好,人们大多将其作为静电纺丝技术的原料。本文首先设计了一款高均匀宏量喷头,采用四根条形喷头组合而成,解决了之前无针式喷头中纺丝液接触面积大,溶剂挥发快的问题,而且每根条形喷头之间距离为10cm,射流之间不会相互影响。然后采用聚丙烯腈和聚氨酯为原料,在设计好的纺丝机上进行纺丝,用以探究PAN和PU的质量比以及浓度对纳米纤维膜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纳米纤维膜进行透湿量,透气性,接触角等测试,从而确定当质量分数为16wt%,PAN/PU的比例为8:2时,纳米纤维膜具有最优性能,纳米纤维膜静态水接触角达到120.30°,透气率为40.59mm/s,孔隙率为81.87%,透湿量为8530.03g/(m2·24h),断裂应力为6.82MPa,为产业化生产防水透湿产品提供了参考。其次为进一步提高纳米纤维膜的疏水性能,采用氟硅烷对二氧化钛进行疏水改性,然后加入到质量分数为16wt%,PAN与PU的质量比为8:2的纺丝液中,增大了表面的粗糙度。当改性二氧化钛的浓度为2%时,接触角达到141.50°,透气率为59.75mm/s,透湿率为8029.67g/(m2·24h),断裂伸长率为64.95%,耐水压为7.91k Pa,UPF值为489,具有良好的防水透湿性能。通过不同浓度的纺丝液来制备出具有梯度结构的防水透湿膜,探究不同孔径对防水透湿膜透气性,耐水压性的影响。采用两种质量分数的纺丝液,分别是16wt%和12wt%的,纺丝时间比为1:1,2:1,1:2,结果表明,当纺丝时间比为2:1时,接触角为138.12°,透气率为20.18mm/s,孔隙率为85.54%,透湿率为9029.48g/(m2·24h),静水压值为12.37k Pa,断裂应力为8.996MPa,断裂伸长率为43.75%,UPF值为428.29,直径孔径梯度结构的纳米纤维膜耐水压性能有了较大的提升。最后将纺丝时间比为2:1的纳米纤维膜与双组分PP/PE无纺布采用热风复合工艺进行复合,探究热风温度和热风时间对纳米纤维膜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风时间为2min,热风温度为139°时,复合织物的剥离强力最大为33.105c N,孔隙率为74.39%,透气率为23.584mm/s,透湿率为7759.717g/(m2·24h),静水压值达到18.24k Pa,接触角为131.46°。

孙琪琪[2](2021)在《层压复合羊毛织物服用性能及其环境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羊毛针织物在有风环境中保暖性不佳,且防风、防水性能不理想、保形性较差。为此,相关研究者及纺织企业采用层压复合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功能羊毛面料,以期提升羊毛面料防风性能,赋予其在户外环境抵御液态水或者雨、雪、雾等的能力,使其在秋冬季有风环境条件下也具备良好的热湿舒适性能,并具有更好的保形性能。目前针对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层压复合工艺技术以及服用性能的改良,缺乏产品应用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课题针对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研究,进一步考查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以真正满足人们对羊毛的功能需求。课题将普通单层羊毛织物、双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三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层压复合羊毛织物及其面层材料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测评研究。接着,通过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和三维扫描,评价层压复合羊毛织物触觉、外观性能以及服装成型效果。最后,通过测试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织物热阻、湿阻,进一步探讨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适用环境条件。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层压复合工艺对羊毛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通过透气率、耐静水压值、沾水等级、透湿量、热阻、湿阻指标的测试,发现在防风性能方面,层压复合工艺能够显着提升羊毛织物的防风效果(p<0.05),预计在大风环境中能够避免人体因热量散失而产生寒冷的感觉;在防水性能方面,层压复合工艺中防水高聚物薄膜的使用,能够有效提升面料的防水效果;在保暖性能方面,羊毛针织物经层压复合后,面层织物蓬松性下降,导致纤维内部束缚的静止空气减少,因此在标准测试环境下,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相比其面层材料,热阻显着降低(p<0.05),织物保暖性能相对更差;在透湿性能方面,羊毛织物与防水透湿高聚物薄膜经层压复合后,透湿性能降低、蒸发阻力上升。(2)层压复合工艺对羊毛织物物理机械性能及风格特征的影响在织物层面,通过测试实验样品的刚韧度、柔软度、平滑度、悬垂系数、折皱回复角等与织物手感风格相关的物理机械性能指标,发现层压复合工艺能够提升面料的弯曲刚度和抗皱性能,并使面料的柔软度和悬垂性下降;以秋冬季挺括风格羊毛外套的面料要求为标准,通过灰色近优评价,得到织物综合感官性能的优劣顺序为:双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三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普通单层羊毛织物,即层压复合工艺的使用能够使普通羊毛针织物更适用于秋冬季挺括风格羊毛外套的开发。在服装层面,通过三维扫描技术获取不同类型服装的着装三维形态特征,发现层压复合工艺能够提升单层羊毛针织物的服装成型效果,使其更加挺括、不易起皱。(3)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环境适用性研究通过测试不同环境条件下织物及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发现三种织物及服装总热阻均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且当风速达到4m/s时,三层层压复合羊毛服装的热阻显着高于双层层压复合羊毛服装和普通单层羊毛服装(p<0.05);在不同相对湿度水平下,三种织物总湿阻均与风速呈显着的负相关(p<0.05);在不同风速水平下,三种织物的总湿阻均与相对湿度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在高湿环境中,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透湿性能会进一步降低,因此不适合在此类环境中穿着,但随着环境风速的上升,织物湿阻下降,层压工艺对织物透湿的负面影响将会弱化,因此在高风力等级的环境条件中,有利于实现三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防风”和“透湿”的平衡。而在风力等级较低的环境中(风速在2m/s及以下),双层层压复合羊毛服装与三层层压复合羊毛服装的热阻差异并不显着(p>0.05),且双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湿阻比三层层压复合羊毛织物更低,因此在低风力等级的环境条件中,双层层压复合羊毛服装同时具有较好的防风保暖性能和透湿性能,是适宜穿着的服装类型。

刘春晖[3](2021)在《高舒适的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防水透湿纳米纤维膜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如纳米级小直径、微米级孔径及孔道互相连通等特点,能够防止水或易污染液体的渗透,同时允许水蒸气通过,近年来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日常防护服装、建筑墙体、医疗卫生以及水处理等领域。其中聚氨酯/含氟聚氨酯(PU/FPU)纤维膜因具有优异的热舒适性、较低的表面能和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因此在PU/FPU基体材料中可引入具有不同功能的高聚物组分,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其防水透湿纳米纤维膜,结合热压复合技术将纤维膜与基布复合应用在防水透湿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热压复合技术,将作为黏合剂组分的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引入到PU/FPU纺丝溶液中,制备得到PU/FPU/PVB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在系统调控聚合物PVB相对含量的基础上,结合热压复合诱导纤维膜间产生一定的物理熔接结构,通过增加纤维间的抱合力、黏合力提升纤维膜的力学性能,使其复合后的纳米纤维面料最佳断裂强度达到89.6 MPa、断裂伸长率为48.6%,这是未经过热压复合PU/FPU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强度的2倍,断裂伸长率的1.5倍。同时,热诱导产生的物理熔接结构在不破坏纤维膜形貌结构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降低纤维膜的孔径,使其耐水压从13.5 kPa大幅增加到51.6 kPa(防暴雨功能:耐水压≥35 kPa),透湿量为7.6 kg m-2 d-1(防暴雨功能:透湿量≥2.2 kg m-2 d-1),且明显优于市场主流产品PTFE微孔膜(透湿量2.5-3.5 kg m-2 d-1),有望占据“可呼吸”服装面料领域的高端市场,满足其在一般化学防护服、野外作战服和医用防护服等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热诱导物理熔接的PU/FPU/PVB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虽具有较好的防水性和热舒适性,但力学性能仍不够高,影响了面料的实际应用。因此,结合对低熔点高聚物的研究分析,本文在PU/FPU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制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溶液共混引入低熔点聚合物组分热塑性聚氨酯(TPU),利用静电纺丝技术进一步制备PU/FPU/TPU防水透湿纳米纤维膜,利用TPU组分受热熔融的特点,结合热压复合技术,制备得到具有物理熔接结构的PU/FPU/TPU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这种物理熔接结可大幅度提高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力学性能,使其断裂强度提升至100.9MPa,断裂伸长率提升至51.5%。同时也研究了热压温度和TPU含量对纳米纤维面料防水性和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120°C,TPU相对PU含量为50 wt%时,PU/FPU/TPU-50纳米纤维面料的耐水压提升至60 kPa,透湿量提升至8.6 kg m-2 d-1。为了进一步满足极端环境中上述热诱导物理熔接的PU/FPU/TPU-50纳米纤维面料在防护服装方面的耐用需求,还需继续增强面料的力学性能和防水性,因此本文将疏水性及力学性能优异的硅烷功能化氧化石墨烯(FG)组分掺杂到上述PU/FPU/TPU-50纳米纤维膜中,结合热压复合技术,对其复合后FG对纤维膜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及其面料表面润湿性、防水性、热舒适性和防污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FG浓度为1.5 wt%时,优化后的PU/FPU/TPU-50/FG-1.5纳米纤维面料断裂强度提升至127.59 MPa,断裂伸长率提升至70.3%,耐水压提升至80.4 kPa,同时还具有优异的透湿量(7.6 kg m-2 d-1),达到了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在极端环境中的实际应用要求。

顾海宏[4](2021)在《PU纳米纤维多孔膜的超疏水改性和热湿传递CFD模拟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氨酯(PU)多孔纤维膜,由于表面粗燥度的增加而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同时,静电纺膜的多孔结构(孔径大小和孔隙率)和PU软链段的极性基团(聚醚或聚酯的端羟基),赋予PU多孔纤维膜一定的透湿性能。因此,PU多孔纤维膜可用作户外服装的功能性(防水透湿)材料。本文采用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乙酸丁酯(Bu Ac)的混合溶剂配置PU纺丝溶液,制备出表面光滑无损的薄膜。对比采用DMF作为溶剂所制备的静电纺丝膜,从溶剂的物理特性,分析采用DMF作为溶剂时PU多孔纤维膜表面产生孔眼缺陷的原因。研究了纤维直径、膜孔径大小、孔隙率对PU多孔纤维膜疏水性、透气性以及透湿性的影响,为超疏水PU多孔纤维膜的开发提供可用的基体。采用两步法,通过水热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疏水二氧化硅(Si O2)纳米颗粒。首先,通过正硅酸乙酯(TEOS)的水解和缩合获得亲水Si O2颗粒。然后,添加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使HDTMS的羟基与Si O2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从而使Si O2颗粒具有疏水性。本文分析了HDTMS与TEOS的摩尔比对Si O2颗粒疏水性的影响,发现当HDTMS与TEOS摩尔比为2:40时,所制备的Si O2颗粒具有超疏水性(水接触角,WCA:156.1°)。此时,Si O2粉体的滑动角(SA)为3.6°,水滴可以从Si O2粉体表面滚落。分析了TEOS水热时间对Si O2颗粒疏水性的影响,发现当水热时间从120 min减少到60min时,得到的Si O2颗粒仍然具有超疏水性(WCAs≥154.8°,SAs≤5.5°)。这种反应时长较短的超疏水Si O2颗粒的简便制备方法,为工业生产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可能。具有多孔结构的静电纺PU纤维膜可用作防水透湿材料,但是由于PU软段中的极性基团,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容易渗入膜中。本文将超疏水性Si O2颗粒接枝到PU多孔纤维膜上以构造粗糙的表面并赋予低表面能,从而改善PU多孔纤维膜的疏水性。首先,利用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基酯)(4,4’-MDI)对PU多孔纤维膜进行化学改性,以获得活性基团,然后将其与(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偶联。之后,将处理过的薄膜添加到疏水Si O2颗粒的制备溶液中。在此期间,Si O2颗粒构筑了薄膜的粗糙表面,HDTMS使薄膜具有疏水性表皮。所制备的薄膜表现出显着的疏水性,对不同的水溶液均呈现出水高接触角(WCA)和低滑动角(SA)的特性。经过多次循环拉伸后,改性膜表现出持久的疏水性(WCA在152.7°至154.9°之间变化,SA在5.0°至6.5°之间波动)和高透气性(8.4kg·m-2·d-1)。此外,疏水膜具有超亲油性,对各类油具有高渗透通量。并且,在30个分离循环中,依然可以有效分离(98.5%)二氯甲烷-水混合物。在3D模型中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研究了多孔纤维膜的热和水蒸气的传递,以改善薄膜的热舒适性。通过Digimat软件构建了具有不同纤维朝向和孔隙率的3D模型。采用渗透率反映模型多孔结构的差异。不同孔隙率的CFD模拟(表观速度)和实验(透气率)的确定系数(R2)为0.965,证明了3D模型的准确性。通过COMSOL软件分析了纤维朝向和孔隙率对热和水蒸气传递的影响。由于在整个模拟域内没有温差,所以热传导(10-9 W/m2)和水分对流(10-14 mol·m-2·s-1)很微弱。当渗透率从1.002 m2增加到1.200m2时,热对流通量从1236.6 W/m2增加到1298.8 W/m2,水蒸气扩散通量从0.382 mol/(m2·s)增加到0.402 mol/(m2·s),这意味着通过调节纤维朝向提高渗透率有利于热和水蒸气的传递。当孔隙率从44.87%增加到50.15%时,热对流通量从1207.74 W/m2增加到1282.44W/m2,透湿率(WVT)从0.0273 mol/(m2·s)增加到0.0290 mol/(m2·s)。结果表明,孔隙率对热对流和水蒸气传输的影响比渗透率更大,因为渗透率随孔隙率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孔隙率的CFD模拟和实验的热对流通量的R2和WVT分别为0.983和0.820,这证明了CFD模拟在热和水蒸气的传递中的有效性。

姚琛琛[5](2021)在《负载ZnO的聚氨酯/聚砜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透湿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防水透湿膜以其协同防水与透湿功能性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防护、过滤以及膜蒸馏等领域,根据其固有结构和润湿特性可将防水透湿膜主要分为亲水无孔膜和疏水微孔膜,其中疏水微孔膜的综合性能更优,更具发展前景。目前制备微孔膜的方法有涂膜法、熔喷法、双向拉伸法、静电纺丝法等,其中静电纺丝具有制备工艺简单、膜结构便于调控、易于复合或掺杂等优点,因此静电纺丝已成为一种便捷的手段应用于制备防水透湿微孔膜。聚氨酯(PU)由于大分子链上同时含有亲水和疏水基团以及其出色的力学性能被视为制备防水透湿微孔膜合适的原材料,但是疏水性不足且热稳定性差等缺点限制其进一步的应用。聚砜(PSF)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这使得它在许多领域(如水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医学和反渗透)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课题将以聚氨酯和聚砜为原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防水透湿微孔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性能。首先,课题针对聚氨酯材料存在疏水性和热稳定性不足等缺点,以聚砜为改性剂,采用共混改性的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复合纳米纤维膜(PU/PSF质量比分别为10:0、9:1、7:3和5:5),考察探究了不同PU/PSF质量比对纳米纤维膜的多孔结构、防水透湿及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砜的引入不仅增强了聚氨酯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而且进一步增加其热稳定性,其中PU-7/PSF-3复合纳米纤维膜相较于其他纤维膜显示出相对较好的防水透湿性能及热稳定性。然而,其防水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考虑到纤维膜的防水性能是纤维膜多孔结构与疏水表面的集中体现,因此课题将进一步从优化多孔结构和增强疏水性两个方面入手来改善聚氨酯与聚砜复合膜的防水性能。在本课题中先通过在纤维表面共价键合纳米颗粒来增加表面粗糙度,继而引入低表面能疏水剂来降低表面能,从而实现纤维膜防水性能的提升。在此,课题先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在PU-7/PSF-3纤维膜表面引入羧基作为活性位点,然后采用水热法制备ZnO纳米颗粒和物理超声的方法制备ZnO@CS纳米颗粒,而后进一步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实现ZnO@CS纳米颗粒共价键合到纤维膜的表面,最后通过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进行疏水改性。以上研究表明,当利用2wt%的HDTMS处理复合膜时接触角可达149°,透湿率可达9.6 kg/m-2/d。除此之外,由于ZnO纳米颗粒的引入,纳米纤维膜还具有较优异的光催化活性、抗菌效果与抗紫外性能。因此,PU/PSF-ZnO纳米纤维膜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防水透湿膜,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张君[6](2021)在《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研制及测量》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服装一直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装舒适性能是人们购买衣物时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暖体假人因其类人的外形和测试的可靠性成为了服装热湿阻测试的首选。但其价格昂贵,测试效率低下。本课题据此进行了既兼顾暖体假人的热湿测试原理,又可简便实施热湿性能的检测仪器的研制,涉及仪器的设计与加工、性能的测试与对比研究,完成了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研制。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设计与加工方法,对圆筒仪进行整体的设计,采用模块化的理念将圆筒仪分成五个部分进行独立设计,包括供水部分、圆筒部分、水温控制部分、水循环部分以及数据检测部分。供水部分使用连通器原理设计制作制作的水箱可以实现自动供水;圆筒部分主要分析了上下绝热盖及内外筒的设计要求,并测试了4种类皮肤的防水透湿织物,选择了性能最佳的一块作为圆筒仪织物皮肤,而且研究了多种织物皮肤的拼接方式,得到了最佳方案并应用在了圆筒仪上,最终圆筒部分可实现防水透湿,作为了织物热湿阻测试的实验区域;水温控制部分采用温控系统,基于PID控制模块,得到了最优参数,可快速达到预设温度并保持稳定;水循环部分设计了循环水路,使圆筒仪内部各处水温保持一致;数据监测部分选取了温湿度测试仪器和电量监测仪器,实施温湿度与功率的监测,便于热湿阻性能指标的计算。圆筒仪各部分加工成形后,进行组装得到可进行织物热湿阻测试的圆筒仪。2)对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对织物热湿阻进行表征。明晰了圆筒仪的基本功能和测试指标,以及圆筒仪的热阻、湿阻、耦合热湿阻的测试步骤;据于热阻湿阻的理论公式,得到了适用于圆筒仪的织物热湿阻和耦合热湿阻计算公式,可用于织物的热阻和湿阻表征。通过对织物透湿率和织物湿阻理论的研究,得到了织物透湿率与织物湿阻之间的关系式,并据此使用透湿法测试织物湿阻。3)对圆筒仪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其稳定性测试结果的CV值小于5%,表明圆筒仪的测试结果稳定,圆筒仪和YG606E纺织品热阻测试仪测试的织物试样热阻对比结果差异率小于7%,表明两者的织物热阻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圆筒仪热阻测试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且对于热阻在0.0460~0.0550 m2·K·W-1之间的织物,圆筒仪的热阻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稳定性也更好;圆筒仪与YG601H电脑型织物透湿仪蒸发法测试了织物试样的湿阻,两者织物测试结果差异率大部分小于7%,圆筒仪湿阻测试具有准确性,对湿阻在50 m2·Pa·W-1以上的织物,圆筒仪的湿阻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稳定性也更好。

余西[7](2020)在《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的结构设计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们越发追求穿着防护性和热湿舒适性。防水透湿膜不仅可以阻止液态水的渗透,还能有效传导水蒸气,广泛应用于冲锋衣、野战军服、医用手术服等防护服装。目前市场上的防水透湿膜主要包括热塑性聚氨酯(TPU)亲水无孔膜、聚四氟乙烯(PTFE)疏水微孔膜。TPU亲水膜的防水性是依靠其无孔实体结构,而透湿性取决于分子中亲水链段对水蒸气的“吸附-扩散-解吸”作用,所以TPU亲水膜透湿性能差,且无法透气。PTFE微孔膜内部孔道尺寸介于液态水和水蒸气之间,对液态水/水蒸气能选择性传质,从而具备防水透湿性能,且水蒸气在微孔中的扩散比在亲水链段间的传质更为容易,所以PTFE微孔膜具有更为优异的透湿性能。然而,PTFE微孔膜难以降解、弹性差,且生产工艺复杂。所以需要开发简单可行的生产工艺,制备具有高耐水压和高透湿率的新型防水透湿膜。静电纺丝具有操作简单、原料来源范围广等技术优势,所获得的纳米纤维膜表现出孔隙率高、孔径小、孔道连通性好等结构特点,因而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科研人员通过静电纺丝法一步制备了具有高耐水压、高透湿率的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然而,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在进一步提升人体穿着热湿舒适性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仅能通过汗液蒸发被动散热,无法在多变天气环境中主动调节皮肤表层微环境温度;且其防泼水性能差,易粘附皮肤表面的汗水和外界的液态水,导致其透湿散热性能降低。因此,亟需开发具有优异热湿舒适性的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本文将围绕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热湿舒适性的提升,进行结构设计和机理研究。通过对纤维膜微观结构和表面能的协同调控实现了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使纤维膜对液态水具备优异的抗粘附性,从而赋予纤维膜稳定的排汗散热功能。同时掺杂不同类型热管理功能材料,制备了一系列热湿舒适性逐渐增强的超疏水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此外,还研究了纤维膜框架结构对其防水性和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规律。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利用湿度诱导聚合物射流相分离成孔的方法调控纤维的表面结构,通过构建聚偏氟乙烯(PVDF)-溶剂-水的三元体系相图,分析了不同湿度环境中PVDF射流的相分离行为,构筑了具有类苦瓜表皮粗糙结构的PVDF纳米纤维;同时通过核壳纺丝法引入低表面能的FPU,改变壳层纺丝液的灌注速率以调控FPU负载量,在PVDF纳米纤维表面构筑了低表面能的FPU“铠甲”,最终纤维膜具有稳定的超疏水表面,多次负重摩擦测试后依然维持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为154o);且纤维膜中疏水小孔结构能有效阻止液态水的渗透,纤维膜耐水压为53k Pa。研究结果表明,协同调控纤维膜表面微观结构和表面能可以获得超疏水表面,为后续超疏水表面的构筑确立了调控准则;最终获得的纳米纤维膜具备稳定的超疏水特性和优异的透湿性能(透湿率为13.1kg m-2 d-1),有效避免纤维膜对液态水、汗水的粘附,使其能保持优异的透湿排汗散热功能。(2)在超疏水PVDF/FPU纳米纤维制备研究的基础上,在聚氨酯(PU)纳米纤维中引入高导热氮化硼(BN)纳米片和低表面能FPU,BN在纤维表面产生纳米级粗糙度,FPU有效降低了纤维的表面能,从而获得了超疏水的PU/FPU/BN纳米纤维膜(水接触角为153o),且纤维膜具备疏水小孔结构,表现出优异的防水性能,耐水压为32k Pa。同时,研究聚合物-溶剂-非溶剂体系组成对纤维堆积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调节BN纳米片的负载量和纺丝环境相对湿度,成功在纤维膜中构筑了三维互连的BN导热框架,在保证纤维膜高透湿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其导热性能的大幅提升。最终获得的纳米纤维膜不仅可以透湿排汗散热(透射率为11.6kg m-2 d-1),还可以高效传导散热(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导热系数分别为17.9W m-1 K-1、0.29W m-1 K-1),能迅速将人体皮肤上的热量传递到周围环境中,让穿戴者保持凉爽和舒适。(3)将静电纺丝与静电喷雾技术相结合以制备双层复合防水透湿膜,通过高浓度PU/FPU溶液静电纺丝构筑纳米纤维微孔膜,利用稀溶液静电喷雾构筑多孔层。通过调控体系中组分构成,控制Ti O2纳米颗粒被PU/FPU包裹,从而搭接形成三维互连的疏水小孔框架,获得了具有稳定的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为156o)和优异防水性能(耐水压为51k Pa)的复合双层膜。同时,研究Ti O2纳米颗粒粒径对太阳光反射率的影响规律,构筑了能大幅提升PU/FPU纤维膜热反射性能的Ti O2粘连框架,且PU/FPU纳米纤维膜和层都具有连通孔道结构,对水蒸气具有高传质速率。最终双层复合膜不仅具有良好的透湿性能(透湿率为11.8kg m-2 d-1),还具有优异的热反射性能,在太阳光400-2500nm波段反射率高达85.7%,能有效反射太阳光辐射热量、减小阳光照射环境下皮肤表面温度的升高,适用于户外降温。(4)通过溶液共混引入具有主动热储存/释放功能的正十八烷相变胶囊(PCC)和低表面能FPU,获得了玉米棒状结构的PU/FPU/PCC纳米纤维,PCC在纤维表面形成纳米级凸起,从而纤维膜具有稳定的超疏水性能(水接触角为153o)。通过调控PCC的负载量,降低纳米纤维的直径和纤维膜的孔径,从而纤维膜防水性能大幅提升(耐水压高达84k Pa)。同时,PCC中正十八烷的固/液可逆相转变行为赋予了纤维膜温度调节功能,PCC/PU间的强结合力与PCC稳定的封装结构,避免复合纤维中相变胶囊的脱落和正十八烷的泄漏,多次循环加热/冷却过程后,纤维膜依然具有高相变焓。所制备的PU/FPU/PCC复合纤维膜不仅具有高透湿率(11.4kg m-2 d-1),还具有稳定的蓄热调温功能(相变焓为74J g-1),实现了纤维膜在多变天气环境中对人体的温度调温,不仅在炎热环境中可以降温,又能在天气变冷时保暖。

丁金友[8](2020)在《建筑用聚氨酯阻燃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容易受空气中水分的影响产生霉变、开裂等现象,这在降雨量高、空气湿润的地区中尤为常见。一旦出现霉变开裂等现象,不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还会影响建筑美观,增加维护成本,降低使用寿命,严重威胁到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防水透湿膜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现代方案在国外拥有广泛的应用市场,而我国的防水透湿膜产业才刚刚起步。同时,由于我国对防水透湿膜的阻燃性能未有明确规定,关于防水透湿膜的阻燃研究也少见报道,造成大量高分子易燃防水透湿膜充斥在市场中,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另一方面,自2020年起,防水透湿膜家族的主要成员——聚四氟乙烯功能膜(PTFE)将面临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法规》更为严格的限制。因此市场上急需一款具有阻燃能力且性能上足以替代PTFE功能膜的产品。本文以聚氨酯(PU)为主要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一种阻燃防水透湿膜。首先研究了PU、LiCl、含氟疏水剂(FPU)的添加量对纤维膜的耐水压、透湿量(WVT)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防水透湿膜的最佳配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种合适的阻燃剂,考察了阻燃剂浓度和纺丝距离对纤维膜阻燃性能及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确定了阻燃防水透湿膜的最佳纺丝配方;最后,在前文基础上开发了两种商品化功能膜,并探究了阻燃防水透湿膜的中试化生产的可行性。具体工作如下:(1)通过溶液性质分析、形貌分析、孔径分析、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分别考察了PU、LiCl、FPU的浓度对纤维膜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提高PU和LiCl浓度可增加纤维膜透湿量,而LiCl和FPU浓度的增加可提高耐水压。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受纤维直径和直径分布的影响而呈现复杂的变化。最终确定了纺丝液组分为PU 16wt%,FPU 2wt%,LiCl 0.006wt%时,得到的纤维膜可以兼顾防水透湿性能和力学性能,耐水压达62.25kPa,透湿量为741.3608g/(m2·24h),强度为147.45cN,断裂伸长率为201.2%,断裂强度为14.8MPa。(2)通过垂直燃烧实验、极限氧指数测试(LOI)、同步热分析(TG)等方式讨论了不同纤维膜的燃烧过程,考察了阻燃剂浓度与接收距离对改性纤维膜的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阻燃剂在提高纤维膜阻燃能力的同时对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而接收距离主要改变的是纤维直径及直径分布,受其影响更深的是防水透湿性能。最终得到综合性能最佳的功能膜的纺丝液配方是:K522阻燃剂5wt%,接收距离20 cm。得到的阻燃防水透湿膜的耐水压达35.63 kPa,透湿量1311.26 g/(m2·24h),断裂伸长为411%,强力达到67.6 cN,断裂强度为7.39 MPa,极限氧指数27.8%,加热尺寸收缩率<1%,燃烧残炭率4.6%,燃烧时离火即熄。(3)采用超声波热点压法将阻燃防水透湿膜与无碱玻纤网复合,得到的复合功能膜在性能各方面接近PU功能膜,其力学性能更强,达到52MPa。中试生产实验表明,在维持性能相当的情况下,PU功能膜的产能达到1300m/8h。

颜妃妃[9](2020)在《医院寝具用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艾滋病毒、乙肝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的出现,院内感染防控成为扼制传染病蔓延的重中之重。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在医患个人防护与病床之间隔离防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寝具污染而造成的交叉感染问题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院内的寝具以棉质材料为主,然而它们容易滋生细菌,易被携带病菌的液体污染等缺点。所以,如何制备一种疏水、透湿能隔离细菌与病毒的医用面料是院内感控的关键。防水透湿膜是医用寝具用面料、防护服的理想原料,其主要加工方法有以下两种:(1)多孔PTFE膜与基膜热压复合(2)利用PTFE乳液对基膜进行表面处理。因为复合工艺与浸渍工艺对防水透湿的结构与性能有很大影响,所以如何通过合适的复合与浸渍工艺制备得到符合院内防控工作要求的面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首先以疏水性好的PTFE膜为微孔层,将其分别与PET/PA6无纺布、特卫强(Tyvek)进行热压复合,研究了胶黏剂与热压工艺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然后,用乳液浸渍法对PET/PA6无纺布、Tyvek和细菌纤维素膜(BC)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浸渍工艺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探索了两种工艺获得的防水透湿膜在医用寝具上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热压法:(1)选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TPU)为粘接剂,PTFE膜为微孔层,PET/PA6无纺布及Tyvek为基膜,通过热压法制备了三层复合膜,研究发现:(1)当以PET/PA6无纺布为基膜且温度由110℃升高到130℃时,由于TPU熔融后粘度下降,TPU熔体对复合膜孔结构的阻塞程度增大,造成复合膜的平均孔径与孔密度下降,使得其透湿量下降,但剥离强度提高。当温度恒定为120℃且压力提高到10MPa时,熔融的TPU严重阻塞了膜的孔,从而影响复合膜的透湿性,但提高其剥离强度。(2)当Tyvek为基膜时,除了TPU的影响外,Tyvek(HDPE)本身会发生部分熔融,也会影响PTFE膜的微孔结构,从而影响复合膜的透湿性与剥离强度。压力为5MPa时,在110℃下,复合膜的透湿量和剥离强度分别是138g/(m2×h)、2.72cN/mm。当温度达到130℃时,Tyvek与TPU同时发生熔融造成孔被严重阻塞,复合膜的透湿量为105g/(m2×h),下降了23.9%。在120℃下,压力增加到10MPa,其透湿性进一步下降而剥离强度进一步提高。(2)为了避免TPU对孔结构的影响,在没有使用TPU的情况下,制备了两层复合膜,研究发现:(1)当以PET/PA6无纺布为基膜且温度从240℃升高到260℃时,基膜部分熔融后形成的熔体对微孔层阻塞的程度增大,从而复合膜的透湿量呈下降趋势,但剥离强度呈上升趋势。当温度为240℃且压力从5MPa提高10MPa时,PET/PA6共混熔体严重阻塞复合膜的孔结构,影响复合膜透湿量,但剥离强度提高。(2)当以Tyvek为基膜且压力为5MPa时,在135℃下,复合膜的透湿量和剥离强度分别是143g/(m2×h)、2.14cN/mm。当温度升高到145℃时,熔融的Tyvek造成膜的孔被堵塞的程度增大,复合膜的透湿量为87.3g/(m2×h),下降了38.9%。当温度恒定为140℃且压力提高到10MPa时,复合膜的透湿性有所下降,但其剥离强度有所提高。(二)浸渍法:用PTFE乳液作为浸渍液对PET/PA6无纺布、Tyvek及BC进行表面处理。研究发现:(1)当浸渍液浓度为20wt%,随着浸渍时间的增加,基膜的PTFE涂覆量逐渐增加,后期趋于稳定。基膜的涂覆量与基膜的表面特性和孔结构直接相关。三种基膜的亲水性由强到弱的顺序:BC>PET/PA6无纺布>Tyvek;而它们的平均孔径由大到小顺序为:PET/PA6无纺布>BC>Tyvek,造成PET/PA6无纺布的涂覆量最大,BC次之,Tyvek最小。涂覆量增加,一方面造成基膜表面被PTFE膜包裹地程度增加,使得处理后的基膜滚动角下降;另一方面造成基膜的孔被阻塞的程度增大,从而影响其透湿性。(2)当浸时间为15min,随着浸渍液浓度的增加,基膜的PTFE涂覆量近乎呈线性增加。因为三种基膜的涂覆量程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PET/PA6无纺布>BC>Tyvek,所以经过表面处理的PET/PA6无纺布的透湿性与滚动角变化最大,BC次之,经过PTFE乳液表面处理的Tyvek的性能变化最小。

张腾[10](2020)在《基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静电纺丝膜的防水透湿织物的设计与制备》文中指出防水透湿织物是一种集防水、透湿和防风性能于一体的功能织物。其在一定水压范围内能阻止水的通过,同时能使人体产生的汗液蒸气透过织物而不在织物和皮肤之间形成一层冷凝液而达到透湿效果,被称为“可呼吸织物”。这类织物能满足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穿着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户外服、滑雪服、消防服、医用防护服、宇航服等服装,此外还有具有防水需求的鞋类、雨衣、帐篷等。商业化的防水透湿织物有三类,分别是高密织物,涂层织物和层压织物。防水透湿膜作为层压型防水透湿织物的功能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着名的GORE-TEX面料,是以PTFE双向拉伸微孔膜为功能层,设计微孔直径远小于水滴直径(20μm)而大于水蒸气直径(0.0004μm)来达到防水透湿的效果。该面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在行业内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但其工艺的复杂性,面料的低耐久性,原料的生理毒性,较差的降解性和环保性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攻克此项“卡脖子”技术已然成为目前功能面料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静电纺丝技术是制备微纳米纤维膜的一项成熟技术,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静电纺丝膜具有微纳米孔径,高孔隙率,连通孔道结构和高比表面积的特点,且通过原材料和工艺参数的调整可实现膜结构及性能的灵活调控,是一种具有良好可行性的制备高防护性,舒适性和环境友好型防水透湿膜的方法。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是一类有具有良好拉伸强度和低温性能的热塑性弹性体,并且具有加工性能优良,耐弱酸、碱,易于回收的优点,主要用于橡胶制品、树脂改性剂、粘合剂和沥青改性剂,但在静电纺丝纤维膜方面鲜有报道。基于其优良的性能和本体疏水的特性,本研究以SBS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设计和制备了一系列防水透湿织物。首先探讨了SBS纺丝膜的成型工艺,结构和性能。通过调节纺丝液的浓度、推进速度,金属Li+的添加量等几个关键电纺因素,有效调控了SBS纺丝膜的形貌和表面润湿性,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防水透湿性及力学性能SBS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结果表明,随着SBS浓度的升高,SBS纺丝膜纤维直径逐渐增大,串珠逐渐减少,串珠尺寸逐渐增大。随着Li Cl浓度的升高,SBS纺丝膜的纤维直径逐渐减小。同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当SBS浓度为9 wt%,Li Cl含量为0.004 wt%时,纺丝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此时的SBS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63.9 k Pa),透湿性能(4.1 kg/m2/d)和防风性能(5.69 mm/s)。为了提升SBS基纺丝膜的防水性能,本研究通过在纺丝液中添加疏水改性微纳米SiO2粉体,一步法构筑具有串珠结构微凸表面的SBS/SiO2纺丝膜。本文以500 nm SiO2粉体为原料,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对其进行疏水改性。考察了改性pH值和SiO2的添加量对SBS/SiO2纺丝膜形貌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制备了具有良好防水透湿性SBS/SiO2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结果表明,pH值为5.5时,SBS/SiO2纺丝膜纤维表面微凸机构明显,SiO2的添加量升高,SBS/SiO2纺丝膜纤维中SiO2分布状态增多,纤维表面SiO2形成的突起也逐渐增多。当改性pH值为5.5,SiO2含量为2.0 wt%时,SBS/SiO2电纺纤维膜/涤纶复合织物的耐水压为66.9 k Pa,透湿量为6.50 kg/m2/d,静电纺丝膜的防水透湿性能得到改善。为了进一步提升SBS基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的防水透湿性能,本研究设计了两步法后处理工艺,采用多巴胺原位聚合的方法在SBS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上形成亲水层,同时利用聚多巴胺(PDA)的超强黏附性将疏水型气相纳米SiO2(7-40 nm)附着在纤维表面,形成仿荷叶表面超疏水结构。本研究得到的SBS/PDA/SiO2纺丝膜的接触角大于150°,为超疏水表面。本研究还考察了多巴胺浓度,SiO2添加量的影响。随着多巴胺浓度的升高,SBS/PDA/SiO2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防水性能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透湿性能逐渐降低。随着SiO2浓度的提高,SBS/PDA/SiO2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的防水性能逐渐增强,透湿性能逐渐降低。当多巴胺浓度为1.0 wt%,SiO2添加量为2.0 wt%时,SBS/PDA/SiO2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96.4 k Pa)和透湿性能(6.12kg/m2/d)。本研究也对比了不同形态纳米粒子对SBS基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的影响。将片层纳米蒙拓土(SD-1)与球型SiO2相比,结果表明。片层的蒙拓土(SD-1)没有球形SiO2对SBS基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的影响明显。SBS/PDA/SD-1纺丝膜/涤纶复合织物的透湿量为6.27 kg/m2/d,相较于SBS纺丝膜的透湿量提高了52.9%,有明显改善,而静水压为65.7,防水性改善不明显。防水透湿功能织物的市场需求巨大,静电纺丝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工业化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聚合物被开发,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防水透湿功能织物将是大势所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防水透湿织物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水透湿织物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PAN/PU复合电纺纤维的宏量制备及其防水透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透湿织物
        1.2.1 防水透湿织物定义
        1.2.2 防水透湿机理
        1.2.3 防水透湿织物的种类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静电纺丝技术概论
        1.3.2 静电纺丝影响因素
        1.3.3 静电纺丝技术的应用
        1.3.4 静电纺丝宏量技术发展
    1.4 防水透湿纳米纤维膜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PAN/PU纳米纤维膜的宏量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纺丝喷头的设计及防水透湿膜的制备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复合纺丝液的制备
        2.2.3 PAN/PU混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3 测试方法与表征
        2.3.1 扫描电镜测试
        2.3.2 红外光谱测试
        2.3.3 孔径和孔隙率测试
        2.3.4 透气率和透湿率测试
        2.3.5 接触角和耐水压测试
        2.3.6 力学性能测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PAN/PU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形貌
        2.4.2 红外结果分析
        2.4.3 孔径和孔隙率分析
        2.4.4 透气率和透湿率分析
        2.4.5 接触角和耐水压分析
        2.4.6 力学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TiO_2/PAN/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改性TiO_2/PAN/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改性二氧化钛的制备
        3.2.3 复合纺丝液的制备及纺丝参数
    3.3 测试方法与表征
        3.3.1 扫描电镜测试
        3.3.2 红外光谱测试
        3.3.3 孔径和孔隙率测试
        3.3.4 透气率和透湿率测试
        3.3.5 接触角和耐水压测试
        3.3.6 力学性能测试
        3.3.7 紫外线屏蔽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改性防水透湿膜的表面形貌
        3.4.2 改性二氧化钛及防水透湿膜的红外测试
        3.4.3 改性防水透湿膜的孔径和孔隙率
        3.4.4 改性防水透湿膜的透气率和透湿率
        3.4.5 改性防水透湿膜的接触角和静水压
        3.4.6 改性防水透湿膜的力学性能
        3.4.7 改性防水透湿膜的紫外线屏蔽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TiO_2/PAN/PU梯度复合膜的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复合纺丝液的制备及纺丝参数
    4.3 测试方法与表征
        4.3.1 扫描电镜测试
        4.3.2 孔径和孔隙率测试
        4.3.3 透气率和透湿率测试
        4.3.4 接触角和耐水压测试
        4.3.5 力学性能测试
        4.3.6 紫外线屏蔽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具有梯度结构防水透湿膜的表面形貌
        4.4.2 具有梯度结构防水透湿膜的孔径和孔隙率
        4.4.3 具有梯度结构防水透湿膜的透气率和透湿率
        4.4.4 具有梯度结构防水透湿膜的接触角和静水压
        4.4.5 具有梯度结构防水透湿膜的力学性能
        4.4.6 具有梯度结构防水透湿膜的紫外线屏蔽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度结构膜/双组分非织造布热风复合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热风复合织物的制备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复合织物的制备
    5.3 测试方法与表征
        5.3.1 厚度和平方米克重
        5.3.2 孔径和孔隙率测试
        5.3.3 透气率和透湿量测试
        5.3.4 接触角和耐水压测试
        5.3.5 力学性能测试
        5.3.6 紫外线屏蔽性能测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复合织物的厚度和平方米克重
        5.4.2 复合织物的孔径和孔隙率
        5.4.3 复合织物的透气率和透湿率
        5.4.4 复合织物的接触角和静水压
        5.4.5 复合织物的力学性能
        5.4.6 复合织物的紫外线屏蔽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2)层压复合羊毛织物服用性能及其环境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羊毛及层压复合织物研究现状
    2.1 羊毛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2.1.1 羊毛热湿舒适性能研究
        2.1.2 羊毛接触舒适性及手感风格研究
    2.2 层压复合织物研究现状
        2.2.1 层压复合工艺
        2.2.2 层压复合工艺在羊毛面料上的应用
    2.3 研究现状总结
3 层压复合工艺对羊毛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样品
        3.1.1 样品选择
        3.1.2 基本规格参数测试
    3.2 测试指标与方法
        3.2.1 防风性能
        3.2.2 防水性能
        3.2.3 隔热性能
        3.2.4 透湿性能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防风性能比较
        3.3.2 防水性能比较
        3.3.3 隔热性能比较
        3.3.4 透湿性能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层压复合工艺对羊毛织物物理机械性能及风格特征的影响
    4.1 织物物理机械性能测试
        4.1.1 实验样品
        4.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织物感官性能的灰色近优评价
        4.2.1 灰色近优法基本原理
        4.2.2 灰色近优法综合评价织物感官性能
    4.3 基于三维扫描的服装成型效果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层压复合羊毛织物的环境适用性研究
    5.1 织物实验
        5.1.1 实验样品
        5.1.2 测试指标与方法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服装实验
        5.2.1 实验样品
        5.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舒适的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透湿材料简介
        1.2.1 防水透湿材料含义
        1.2.2 防水透湿材料防水和透湿机理
        1.2.3 防水透湿材料种类
        1.2.4 防水透湿材料制备方法
    1.3 静电纺防水透湿膜的研究现状
        1.3.1 直接纺丝法
        1.3.2 后处理改性法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高舒适的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内容
        2.2.1 PU/FPU/PVB和 PU/FPU/TPU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制备
        2.2.2 PU/FPU/TPU-50/FG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制备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形貌表征
        2.3.2 结构表征
        2.3.3 力学性能测试
        2.3.4 润湿性测试
        2.3.5 防水性测试
        2.3.6 热舒适性测试
3.PU/FPU/PVB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结构分析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TPU浓度对热熔胶网膜形貌的影响
        3.2.2 PVB含量对PU/FPU/PVB纤维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3.2.3 PVB含量对PU/FPU/PVB纤维膜孔径结构的影响
        3.2.4 PVB含量对PU/FPU/PVB防水透湿面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5 PVB含量对PU/FPU/PVB防水透湿面料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2.6 PVB含量对PU/FPU/PVB防水透湿面料防水性和热舒适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PU/FPU/TPU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结构分析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热压温度对PU/FPU/TPU纤维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4.2.2 热压温度对PU/FPU/TPU防水透湿面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TPU含量对PU/FPU/TPU纤维膜微观形貌的影响
        4.2.4 TPU含量对PU/FPU/TPU纤维膜孔径结构及其面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TPU含量对PU/FPU/TPU防水透湿面料防水性和热舒适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PU/FPU/TPU-50/FG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结构分析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硅烷功能化石墨烯(FG)的红外表征
        5.2.2 FG含量对PU/FPU/TPU-50/FG纤维膜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
        5.2.3 FG含量对PU/FPU/TPU-50/FG防水透湿面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5.2.4 FG含量对PU/FPU/TPU-50/FG纤维膜直径分布和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5.2.5 FG含量对PU/FPU/TPU-50/FG防水透湿面料防水性、热舒适性和防污性的影响
        5.2.6 PU/FPU/TPU-50/FG防水透湿面料的产业化研究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奖励
致谢

(4)PU纳米纤维多孔膜的超疏水改性和热湿传递CFD模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防水透湿织物
        1.1.1 高密织物
        1.1.2 涂层织物
        1.1.3 层压织物
    1.2 PU防水透湿织物
    1.3 静电纺PU多孔纤维膜
        1.3.1 纺丝液性质
        1.3.2 纺丝工艺参数
        1.3.3 外界环境
    1.4 PU多孔纤维膜的疏水化
        1.4.1 PU的分子结构
        1.4.2 含氟物的疏水改性
        1.4.3 有机硅的疏水改性
    1.5 热湿传递的机制
        1.5.1 热湿传递性能
        1.5.2 热湿传递的模型分析
    1.6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PU多孔纤维膜和超疏水SiO_2粉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PU多孔纤维膜的制备
        2.2.3 超疏水SiO_2粉体的制备
        2.2.4 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静电纺PU膜的宏观形貌
        2.3.2 PU多孔纤维膜的微观形貌
        2.3.3 PU多孔纤维膜的疏水透湿性能
        2.3.4 SiO_2颗粒的疏水性和表面形貌
        2.3.5 TEOS水热时间对疏水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疏水SiO_2@PU膜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PU多孔纤维膜的制备
        3.2.3 PU膜的表面接枝
        3.2.4 PU膜的疏水改性
        3.2.5 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薄膜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3.3.2 薄膜的疏水性
        3.3.3 SiO_2@PU膜的超疏水性和透湿性的持久性
        3.3.4 SiO_2@PU膜的油吸附量与油通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U多孔纤维膜热湿传递的CFD模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研究方法
        4.3.1 多孔纤维膜的3D模型
        4.3.2 CFD模拟
        4.3.3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4.3.4 数值求解和验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多孔结构对表观速度的影响
        4.4.2 多孔结构对热传递的影响
        4.4.3 多孔结构对水蒸气传递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负载ZnO的聚氨酯/聚砜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透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透湿概述
        1.2.1 防水透湿原理
        1.2.2 防水透湿膜制备方法
        1.2.3 防水透湿膜应用
    1.3 静电纺丝技术
        1.3.1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1.3.2 静电纺丝技术影响因素
        1.3.3 静电纺丝防水透湿膜的应用
    1.4 聚氨酯材料在防水透湿领域的应用
        1.4.1 聚氨酯概述
        1.4.2 聚氨酯防水透湿膜的改性方法与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研究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2 聚氨酯/聚砜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设备
        2.2.2 PU/PSF静电纺丝液的制备
        2.2.3 PU/PS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PU/PSF纳米纤维膜的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U/PSF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微结构
        2.3.2 PU/PSF纳米纤维膜的孔径与孔隙率
        2.3.3 PU/PSF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
        2.3.4 PU/PSF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实验证明
    2.4 本章小结
3 负载ZnO的PU的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设备
        3.2.2 羟基化ZnO纳米颗粒的制备
        3.2.3 壳聚糖包覆的ZnO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紫外光引发丙烯酸接枝PU/PSF膜的纤维表面
        3.2.5 AA-PU/PSF与ZnO@CS的交联
        3.2.6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自制ZnO的形貌与分析
        3.3.2 ZnO@CS的形貌与分析
        3.3.3 PAA-PU/PSF纳米纤维膜的形貌与分析
        3.3.4 负载ZnO颗粒的PU/PSF纳米纤维膜的形貌及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PU/PSF-ZnO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及除染料、抗菌功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设备
        4.2.2 HDTMS-PU/PSF-ZnO纤维膜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HDTMS质量分数纤维膜的形态与结构分析
        4.3.2 PU/PSF-ZnO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分析
        4.3.3 PU/PSF-ZnO纤维膜的染料降解分析
        4.3.4 PU/PSF-ZnO纤维膜的抗菌性能分析
        4.3.5 PU/PSF-ZnO纤维膜的抗紫外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6)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研制及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服装热湿舒适性及其评价方法
        1.2.1 主观评价
        1.2.2 客观评价
        1.2.2.1 织物的热湿传递性能评价
        1.2.2.2 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评价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与方案
第2章 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研制
    2.1 圆筒仪整体的设计理念与结构组成
        2.1.1 整体设计思想
        2.1.2 圆筒仪结构组成
    2.2 圆筒仪各部分的设计
        2.2.1 圆筒仪供水部分的设计与加工
        2.2.1.1 自动加水方式的选择
        2.2.1.2 自动加水水箱的原理与加工制作
        2.2.2 圆筒仪圆筒部分的设计与加工
        2.2.2.1 圆筒仪皮肤结构的设计
        2.2.2.2 出汗壳体的加工
        2.2.2.3 防水透湿织物的选择
        2.2.3 圆筒仪水温控制部分的设计与加工
        2.2.3.1 加热模块各元件的介绍与搭建
        2.2.3.2 PID控制
        2.2.3.3 加热丝铺设方式研究
        2.2.4 圆筒仪数据监测部分的设计与选取
        2.2.4.1 功耗记录装置
        2.2.4.2 环境温湿度检测装置
    2.3 影响因素分析
    2.4 圆筒仪各部分组装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指标分析
    3.1 圆筒仪的主要功能与测量指标
        3.1.1 基本功能
        3.1.2 测量指标
    3.2 圆筒仪测试原理与测试步骤
        3.2.1 测试原理
        3.2.1.1 圆筒仪热阻测试原理
        3.2.1.2 圆筒仪湿阻测试原理
        3.2.2 测试步骤
        3.2.2.1 圆筒仪热阻测试步骤
        3.2.2.2 圆筒仪湿阻测试步骤
        3.2.2.3 圆筒仪热湿阻耦合测试步骤
    3.3 圆筒仪热湿阻测试结果计算
        3.3.1 圆筒仪热阻值计算
        3.3.2 圆筒仪湿阻值计算
        3.3.3 圆筒仪耦合热湿阻分析
        3.3.4 透湿率与织物湿阻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验证分析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样品织物基本性能比较
        4.1.2.1 厚度测量
        4.1.2.2 透气性测量
        4.1.2.3 样品织物基本性能分析
        4.1.3 对比仪器介绍
        4.1.3.1 YG606E纺织品热阻测试仪
        4.1.3.2 YG601H电脑型织物透湿仪
    4.2 仪器稳定性
    4.3 实验结果对比
        4.3.1 热阻对比分析
        4.3.2 湿阻对比
    4.4 标准测试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实验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的结构设计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水透湿膜的种类
        1.2.1 亲水无孔膜
        1.2.2 疏水微孔膜
    1.3 防水透湿膜的制备方法
        1.3.1 熔融挤出法
        1.3.2 双向拉伸法
        1.3.3 相分离法
        1.3.4 闪蒸法
        1.3.5 静电纺丝法
    1.4 静电纺防水透湿膜的研究现状
        1.4.1 直接纺丝法制备防水透湿膜
        1.4.2 后处理改性法制备防水透湿膜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排汗散热聚偏氟乙烯/氟化聚氨酯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PVDF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4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纺丝环境湿度对PVDF纳米纤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
        2.3.2 纺丝环境湿度对PVDF纳米纤维膜防水/透湿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3.3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2.3.4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超疏水性能研究
        2.3.5 PVDF/FPU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导热聚氨酯/氮化硼纳米片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U/FPU/BN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BN含量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3.3.2 不同BN含量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导热性能研究
        3.3.3 环境相对湿度对复合纳米纤维膜形貌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3.3.4 环境相对湿度对复合纳米纤维膜防水/透湿/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热反射聚氨酯/二氧化钛纳米颗粒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PU/FPU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4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4.3.2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润湿性分析
        4.3.3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4.3.4 PU/FPU/TiO_2 纳米纤维膜的热反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蓄热调温聚氨酯/相变胶囊防水透湿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分析
        5.3.2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润湿性分析
        5.3.3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5.3.4 PU/FPU/PCC纳米纤维膜的蓄热调温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等情况
致谢

(8)建筑用聚氨酯阻燃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工程中的渗漏问题
        1.2.1 常见的渗漏位置
        1.2.2 建筑渗漏的原因
        1.2.3 渗透过程
        1.2.4 渗漏问题的解决方案
    1.3 建筑用防水透湿膜现状及作用机理
        1.3.1 建筑用防水透湿膜的现状
        1.3.2 建筑用防水透湿膜生产方式
        1.3.3 作用机理
    1.4 燃烧及阻燃机理
        1.4.1 燃烧机理
        1.4.2 阻燃机理
        1.4.3 常见阻燃剂及其阻燃机理
    1.5 静电纺丝技术
        1.5.1 静电纺丝技术发展
        1.5.2 静电纺丝技术原理
        1.5.3 静电纺丝技术应用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意义
第2章 PU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分析
    2.1 前言
    2.2 PU防水透湿膜的制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溶液配制
        2.2.4 溶液性质测试
        2.2.5 纤维膜制备
        2.2.6 纤维膜结构和性能表征
    2.3 结构与性能分析
        2.3.1 PU聚合物浓度对功能膜的影响
        2.3.2 盐浓度对功能膜的影响
        2.3.3 疏水剂浓度对功能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水透湿膜的阻燃改性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阻燃防水透湿膜的制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溶液配制
        3.2.4 纤维膜制备
        3.2.5 纤维膜结构和性能表征
    3.3 结构与性能分析
        3.3.1 不同阻燃剂对功能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2 阻燃剂浓度对功能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3.3.3 接收距离对功能膜阻燃性能的影响
        3.3.4 燃烧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用阻燃防水透湿膜产品开发
    4.1 前言
    4.2 GF/PU复合功能膜的制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GF与PU阻燃防水透湿膜的复合
    4.3 GF/PU复合功能膜的性能
        4.3.1 GF/PU复合功能膜防水透湿性能
        4.3.2 GF/PU复合功能膜力学性能
        4.3.3 GF/PU复合功能膜阻燃性能对比
    4.4 中试生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医院寝具用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院内个人防护材料
    1.3 医用防水透湿膜的研究进展
        1.3.1 防水透湿机理
        1.3.2 防水透湿膜材料及制备技术
        1.3.3 防水透湿膜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防水透湿复合膜热压工艺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热压复合膜的制备
        2.2.3 热压复合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膜与PTFE微孔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3.2 热压工艺对复合膜结构与性能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膜表面疏水化处理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PTFE乳液表面疏水改性膜材料的制备
        3.2.3 复合膜的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TFE乳液乳液浓度与平均粒径的关系
        3.3.2 基膜的基本性能表征结果
        3.3.3 浸渍工艺对改性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静电纺丝膜的防水透湿织物的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功能织物简介
        1.2.1 功能织物定义
        1.2.2 功能织物分类
        1.2.3 功能织物的制备方法
    1.3 防水透湿织物概述
        1.3.1 防水透湿织物概念
        1.3.2 防水透湿织物的防水透湿机理
        1.3.3 防水透湿织物的发展历程
        1.3.4 防水透湿织物的分类
        1.3.5 防水透湿织物的制备方法
    1.4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1.4.1 静电纺丝原理及影响因素
        1.4.2 静电纺丝技术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2 SBS纤维膜的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BS浓度的影响
        2.3.2 纺丝液推进速度的影响
        2.3.3 LiCl含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SBS/SiO_2纤维膜的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酸性(pH=5.5)改性条件下SiO_2浓度的影响
        3.3.2 碱性(pH=9.5)改性条件下SiO_2浓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SBS/PDA/SiO_2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复合织物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4.3 实验结果
        4.3.1 盐酸多巴胺浓度的影响
        4.3.2 SiO_2浓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SBS/PDA/SD-1纤维膜的制备及防水透湿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盐酸多巴胺浓度的影响
        5.3.2 SD-1浓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防水透湿织物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PAN/PU复合电纺纤维的宏量制备及其防水透湿应用研究[D]. 曹田田. 东华大学, 2021(09)
  • [2]层压复合羊毛织物服用性能及其环境适用性研究[D]. 孙琪琪. 东华大学, 2021(01)
  • [3]高舒适的防水透湿纳米纤维面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春晖.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4]PU纳米纤维多孔膜的超疏水改性和热湿传递CFD模拟的研究[D]. 顾海宏. 浙江理工大学, 2021(06)
  • [5]负载ZnO的聚氨酯/聚砜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防水透湿性能研究[D]. 姚琛琛. 东华大学, 2021(09)
  • [6]圆筒式织物热湿阻测试仪的研制及测量[D]. 张君. 东华大学, 2021(09)
  • [7]纳米纤维防水透湿膜的结构设计及其热湿舒适性能研究[D]. 余西. 东华大学, 2020(01)
  • [8]建筑用聚氨酯阻燃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丁金友. 东华大学, 2020(01)
  • [9]医院寝具用防水透湿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颜妃妃. 东华大学, 2020(01)
  • [10]基于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静电纺丝膜的防水透湿织物的设计与制备[D]. 张腾.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防水透气面料的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