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樊荣[1](2021)在《胰腺炎应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的效果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作为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外科疾病,发病迅速、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致死率高。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复杂,病程较快,根据大部分研究成果,急性胰腺炎主要是由炎性因子引发,表现为连锁性的级联瀑布效应,急性胰腺炎的炎症恶化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及多器官衰竭(MOF),甚至导致死亡现象发生。如今医疗技术在不断更新进步,相比以往医学水平,现如今医学界对于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更加了解,在治疗措施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优势,然而并不能阻止死亡率的节节攀高。乌司他丁是从人体尿液中提取出来的一种高效蛋白酶抑制剂,其对心肌抑制因子可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消除氧自由基,达到阻止组织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上,乌司他丁将发挥出一定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乌司他丁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在医学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争议。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在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抑酸、液体复苏等相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单独应用奥曲肽和应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比较与分析。方法给予两组患者禁食水、胃肠减压、抗感染、解痉止痛、抑酸、液体复苏等相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与奥曲肽0.3mg与生理盐水250ml混合,12小时泵入;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乌司他丁10万U加入500ml的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1次/d,3d后减量为5万U,两组均连续治疗7~14d。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试验组血淀粉酶分别为(104.06±131.99),(199.43±227.89);白细胞值分别为(6.18±2.37),(6.36±2.43);C反应蛋白分别为(7.33±15.04),(4.12±2.93);血糖分别为(5.64±1.05),(6.56±2.77);血钙分别为(2.17±0.12),(2.15±0.13),除血钙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关键在于抑制胰酶的活性并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常规治疗如液体复苏、抗感染等并不能有效抑制和修复胰酶的进一步损害。奥曲肽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治疗药物,这种治疗药物的主要功效在于阻止胰腺分泌、减轻胃肠负担,除此之外,奥曲肽也对胰腺细胞有一定的修复功能。虽然奥曲肽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表现出一定的效果,但是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乌司他丁作为一种酸性糖蛋白,在抑制胰酶活性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同时还能抑制全身性的炎症现象,达到保护患者器官功能的作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使治疗效果更加显着,同时还能对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更高效的临床效应。

严海艺[2](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syndrome,HRS)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功能性肾衰竭,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较快,存活率极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靶点、环节及途径,现阶段,西医治疗措施的疗效有限,联合中医治疗或许是一条理论可行,效果可期的研究道路。已有不少个案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及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确实能提高整体疗效,改善短期内肝肾功能水平,延长生存,具有一定的优势意义。但因证据等级不高,尚需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来论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研究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及 CNKI、Wanfang、VIP、CBM),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依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完善筛选及质量评估后,提取能反映治疗疗效的相关指标(总有效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随访期间死亡率)和能反映治疗措施安全性的相关指标(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同质性较好的部分,以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合成,而异质性较大的数据,则选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Revman5.3。对经异质性检验I2≤50%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I2>50%,首先分析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尝试亚组分析,若亚组分析无法解决研究结果的异质性问题,则对相关数据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R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Mantel-Haenszel法;连续性变量选用均数差MD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倒方差法(inverse variance)。最终获得的合并统计量需采用z检验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概率(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概率(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采用森林图展示,并对I2值提示具有一定异质性(0%<12≤50%)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以判断所获得结果是否可靠及稳定。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s)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潜在偏倚。对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用Excel表进行统计,记录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及具体单味药的使用频率。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了 14篇文献,涉及1041名肝肾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3名,女性患者388名,男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具体从整体疗效、肾功能、肝功能、远期预后及不良反应几个方面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总有效率有关于整体疗效的评估,共有13篇文献提供了关于总有效率的有效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I2=0%,OR=4.21,95%CI=[3.00,5.91],P<0.00001)。2.肾功能短期肾功能改善情况选择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来评估,有11篇文献提供了关于SCr的有效数据、10篇文献提供了关于BUN的有效数据。因两项数据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SCr,I2=95%;BUN,I2=92%),根据治疗前基线水平和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手段进行亚组分析。SCr共分为5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治疗前SCr<180 μmol”组I2=0%,MD=-17.57,95%CI=[-18.50,-16.64],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治疗前SGr≥180μmol”组12=0%,MD=-54.97,95%CI=[-67.42,-42.52],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 I2=0%,MD=-30.11,95%CI=[-39.93,-20.30],P<0.00001。④“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仅包括1项研究,MD=-143.00,95%CI=[-168.11,-117.89],P<0.00001。⑤“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1项研究,MD=-59.80,95%CI=[-69.90,-49.70],P<0.0001。BUN共分为4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I2=39%,MD=-2.27,95%CI=[-2.43,-2.11],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 I2=0%,MD=-7.73,95%CI=[-9.40,-6.06],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I2=97%,经敏感性分析无法解决异质性问题,对该组研究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Cao YJ 2018其MD=-13.30,95%CI=[-15.99,-10.61],ChaiM2018 其 MD=-2.08,95%CI=[-2.69,-1.47],YaoY 2018其MD=-2.89,95%CI=[-3.30,-2.47]。④“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 1 项研究,MD=-1.60,95%CI=[-2.86,-0.34],P=0.01。结合SCr及BUN的数据结果分析,在改善短期肾功能方面,联合中医治疗更有优势。3.肝功能短期肝功能改善情况选择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来评估,共计有6篇文献报道ALT水平、6篇文献报道TBIL水平、6篇文献报道ALB水平、3篇文献报道PTA水平。ALT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12=55%),以“ALT=200IU/L”为界限分为2个亚组:①“ALT<200IU/L”组I2=0%,MD=-47.66,95%(CI=[-53.52,-41.81],P<0.00001。②“ALT≥200IU/L”组I2=0%,MD=-32.36,95%CI=[-40.05,-24.66],P<0.00001。ALB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3%),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3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0%,MD=4.50,95%CI=[3.45,5.54],P<0.00001。②“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仅有1项研究,MD=10.01,95%CI=[6.54,13.48],P<0.00001。③“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1.90,95%CI=[1.00,2.80],P<0.0001。TBIL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70%),以“TBIL=150μmol/l为分界线,分为2 个亚组:①“TBIL<150μmol/l”组 I2=31%,MD=-25.09,95%CI=[-26.96,-23.22],P<0.00001。②“TBIL≥150μmol/l”组 I2=0%,MD=-48.31,95%CI=[-61.07,-35.56],P<0.00001。PTA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0%),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2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11%,MD=9.54,95%CI=[6.79,12.28],P<0.00001。②“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22.20,95%CI=[14.27,30.13],P<0.00001。结合4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改善短期肝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4.远期预后有关于远期预后的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篇报道了随访期间死亡率,进行数据合并,I2=0%,OR=0.27,95%CI=[0.12,0.61],P=0.002,虽然数据较少,但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远期死亡率。5.安全性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项研究报道了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分别是Qie LX2014(多巴胺联合中药灌肠),Qin XY2011(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Yao Y2018(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中药口服),此三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且后两者不良反应的产生多与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方式有一定关系。经文献描述,一定程度上说明联合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保障,但证据等级不够充分。6.用药分析本次纳入的14项研究共有4种中医治疗手段: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其中除3篇联合应用中成药(2篇使用丹红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1篇使用丹参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外,余试验均采用联合中草药治疗。经统计,11篇文献共计使用47种中药,共计使用频次115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种类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此三者总合计为75次,占总频次的65.21%。使用最多9种中药依次是白术、茯苓、黄芪、丹参、泽泻、当归、桂枝、附子、大黄。中草药的使用,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药物使用情况略有差异。口服汤药治疗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6味药依次是白术、泽泻、茯苓、黄芪、丹参、附子,其主要用药思路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以补益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4味药依次是大黄、白术、丹参、红花,其主要用药思路为祛瘀泄浊,兼顾扶正。穴位贴敷治疗仅有1例,使用大蒜、芒硝。经药物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研究结论联合中医手段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短期肝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就远期指标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可降低肝肾综合征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限。现阶段因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有限,对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安全性评估不足,但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手段较多,可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经药物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肝肾综合征方面确实能提高疗效,改善肝肾功能及远期预后情况,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进行一定推广。未来可视具体情况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或纳入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来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

徐嘉蔚[3](2015)在《从肝纤维化大鼠胃动素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变化探讨“肝病实脾”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血清转氨酶(ALT、AS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肝组织病理形态、血清胃动素(MTL)、胃窦和空肠平滑肌细胞胃动素受体(MTLR)、胃窦及空肠平滑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肠道菌群指纹图谱(ERIC-PCR)、门静脉内毒素及肝组织Toll样受体4(TRL4)表达的变化,阐明慢性肝损伤病理过程中“肝病传脾”的发生机制;并予逍遥散早期干预治疗,与逍遥散去健脾药物对比研究,以探讨“肝病实脾”治法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7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去健脾药物组(对照组)、逍遥散组(实验组)四组;正常组10只,其余各组20只。采用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8周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各组于牛血清白蛋白尾静脉注射同时开始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逍遥散去白术、茯苓、生姜、炙甘草的中药颗粒剂,实验组给予逍遥散颗粒剂,正常组与模型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给药直到处死前,用药时间为2个月。各组于末次攻击后24小时处死留取标本,观察各组血清肝功能水平、肝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血清MTL、胃窦和空肠平滑肌细胞MTLR、胃窦及空肠平滑肌[Ca2+]i水平、肠道菌群结构改变、门静脉内毒素及肝组织Toll样受体4(TRL4)表达水平。结果:1.血清肝功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明显升高,TP、ALB明显降低,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ALT(P<0.01)、AST (P<0.05)均降低,TP(P<0.01)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ALB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ALT、AST、TP、ALB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在ALT. AST. TP. ALB方面均有所恢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纤维化评分及胶原纤维百分比: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及胶原纤维面积比均明显增加,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实验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减轻、胶原纤维面积比均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纤维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所减轻,胶原纤维面积比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TL及下游信号: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MTL、胃窦及空肠平滑肌细胞MTLR.[Ca2+],均降低,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血清MTL(P<0.01)、胃窦及空肠平滑肌细胞MTLR (P<0.01)、[Ca2+](P<0.01, P<0.05)较模型组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空肠平滑肌细胞MTLR、胃窦平滑肌[Ca2+]i升高较模型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TL、胃窦平滑肌细胞MTLR、空肠平滑肌[Ca2+]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清MTL、胃窦及空肠平滑肌细胞MTLR、[Ca2+]均升高,其中胃窦平滑肌细胞MT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RIC-PCR: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而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恢复,其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组肠道菌群结构。5.内毒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组织TLR4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对照组肝组织TLR4表达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肝组织TLR4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肝组织TLR4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存在胃动素及下游信号表达减少导致胃肠动力减弱,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并引起门静脉内毒素的升高,肝组织TLR4表达增加,是慢性肝损伤病理过程中“肝病传脾”的发生机制之一。2.逍遥散可增加胃动素及下游信号表达,促进胃肠动力,恢复肠道菌群,降低门静脉内毒素,下调肝组织TLR4表达,进而减轻肝功能损害,延缓肝纤维化进展,而去掉健脾药物后将降低逍遥散对肝脏的保护作用,阻断这种“肝病传脾”发生机制的作用可能是“肝病实脾”治法的重要作用机制。

曾子芸[4](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方国栋[5](2013)在《全程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对大鼠SAP干预及肠黏膜屏障保护的优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研究大承气汤加味方通腑导滞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坏死、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血钙及肝功能的作用;2、明确全程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通腑导滞较单纯早期运用对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干预优势。方法:采用肠壁穿刺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SAP模型。将造模后的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造模组、早期大承气汤加味方组(早期组)、全程大承气汤加味方组(全程组)、奥曲肽治疗(Octreotidetreatment,OT)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38只;然后每组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4h、6h、24h、48h),4h、6h亚组各7只,24h、48h各12只。造模后各组大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于4h、6h、24h、48h取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并进行病理评分;采血检测大鼠血淀粉酶(amylase,AMY)、TNF-α、血钙及肝功能浓度;取肠组织行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蛋白表达。结果:1、4h、6h、24h、48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胰腺病理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4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时早期组、OT组、全程组胰腺病理评分均低于造模组(P<0.05),但早期组、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时OT组、全程组胰腺病理评分均低于造模组及早期组(P<0.05),造模组与早期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6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TNF-α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4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时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TNF-α浓度均低于造模组(P<0.05),早期组、全程组血TNF-α浓度均高于OT组(P<0.05),但早期组与全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血TNF-α浓度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h、6h、24h、48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肠组织HMGB1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4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时早期组、OT组、全程组肠组织HMGB1水平均低于造模组(P<0.05),但早期组、OT组、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时早期组、OT组、全程组肠组织HMGB1水平均低于造模组(P<0.05),OT组、全程组肠组织HMGB1水平均低于早期组(P<0.05),但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h时假手术组、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钙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24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钙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但6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时OT组、全程组血钙浓度均高于造模组及早期组(P<0.05),但造模组与早期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血钙浓度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钙浓度均高于造模组(P<0.05),OT组、全程组血钙浓度均高于早期组(P<0.05),但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h、6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ALT、AST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ALT、AST浓度均低于造模组(P<0.05),早期组、OT组、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时造模组、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ALT浓度及24h时血AST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24、48h时早期组、OT组、全程组血ALT、AST浓度均低于造模组(P<0.05),OT组、全程组血ALT、AST浓度均低于早期组(P<0.05),但OT组与全程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时造模组、早期组、全程组血AST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6、血AMY与血ALT、血AST均呈正相关关系(r = 0.771,P<0.001;r = 0.936,P<0.001)。7、血 AMY 与血钙呈负相关关系(r=-0.303,P<0.001)。8、血钙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93,高于0.50(P<0.05)。结论:1、大承气汤加味方通腑导滞能明显降低SAP大鼠胰腺坏死程度,有效抑制炎症因子TNF-α及HMGB1,显着改善血钙及肝功能;2、大承气汤加味方通腑导滞能降低SAP大鼠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可能与其保护肠黏膜屏障、减少细菌移位、降低内毒素的作用有关;3、全程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通腑导滞较单纯早期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在降低SAP大鼠胰腺坏死程度,改善血钙及肝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4、全程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通腑导滞较单纯早期运用能更有效抑制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减少胰腺炎相关性腹水,从而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有利于防止细菌移位及继发感染。

孙晓宇[6](2013)在《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乙型肝炎是肝硬化主要病因,我国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感染者众多,每年新发肝硬化者超过百万。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肝硬化多种并发症发生的根源及主要致死原因。对PH进行积极有效防治是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在肝硬化中晚期可加重PH程度,促多组织器官的进行性病变,加速肝硬化进程,我们曾通过肝硬化PH大鼠研究模型得到了证实。但目前对HO/CO系统在肝硬化PH时期作用临床研究较少,我们曾发现肝硬化PH患者血中可反映HO/CO系统水平的碳氧血红蛋白指标升高,本研究拟通过临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揭示该系统对PH患者伴多种并发症及对各脏器作用影响。奥曲肽(Octreotide,OCT)是公认的理想降门脉压药物,但其降压机制尚不清楚。因OCT可收缩内脏血管,降门脉血流达降压作用,而内源性CO维持PH的机理之一为扩张内脏血管,故推测OCT可能通过影响HO/CO系统而起到降压作用。本实验对OCT通过HO/CO系统降门脉压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并进一步证实HO/CO系统的关键作用。由上述实验并结合既往研究基础证明了HO/CO系统在肝硬化PH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OCT可通过抑制该系统表达而起到降低门脉压目的。结合OCT众多药物优点,若能实现其口服降压治疗,有利于解决PH防治的难题。但蛋白多肽类物质OCT,虽可抵抗胃肠道中酸或酶降解,但分子量大,脂溶性差,受肠肝首过效应及肠道吸收屏障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目前通过改变OCT的化学结构或加入促吸收剂等方法,实验结果均并不理想,且未研究PH病理情况下OCT吸收机制及促吸收研究。我们考虑直接研究影响OCT吸收的首过效应的因素,可能更有利于发现OCT促吸收策略。因在PH状态下门体静脉分流形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肝功异常等诸多因素,肝首过效应对OCT口服吸收影响较小,而肠首过效应影响可能更为显着。我们通过对主要的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2和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3A4进行研究,揭示OCT肠首过效应机制,及探及在肝硬化PH情况下,上述转运蛋白及代谢酶的变化对OCT肠道吸收影响,拟寻求实现OCT口服降压策略。此外对PH状态下寡肽类转运蛋白PepT1对OCT的作用做了初步研究,寻求该病理状态下的OCT直接转运蛋白。本研究旨在通过基础及临床多角度揭示HO/CO系统在肝硬化PH时期重要作用,了解在该系统介导下的OCT降门脉压机制,并明确OCT肠道吸收障碍机理,为提高OCT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有效方法及途径,有利于实现其口服降压治疗,同时为OCT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第一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第二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第二部分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第三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第一部分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第一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目的:分析乙肝后肝硬化(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cirrhosis, HBC)伴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患者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 COHb)水平及其在肝硬化常见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并发症时的水平差异,并了解其与HE分期等的关系,揭示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对PH患者伴多种并发症及对各脏器的作用影响。方法:根据排除及诊断标准,68例入院治疗的HBC伴HE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H组);除外了重要器官异常的急诊室患者(血气分析等所有检查数据均在正常范围以内)作为对照组(N组),共2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检查,收集COHb、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oxygen, PaO2)、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SaO2)等检测数据,对患者进行HE分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肾综合征(hepatic renal syndrom, HRS)、自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低氧血症等诊断分析。比较HE患者COHb水平变化,伴不同PH并发症时COHb水平差异及分析COHb水平与HE分期、PaO2及SaO2关系。结果1. H组患者COHb水平较N组明显升高((2.102±1.021)%vs.(0.983±0.231)%,p=0.000),COHb水平与HE分期呈正相关(p=0.003,rS=0.358)。2. HE伴HRS患者COHb水平较未发生HRS者明显降低((1.981±1.020)%vs.(2.502±1.073)%,p=0.029);COHb水平在患者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SBP中无差异(p>0.05)。3. HE患者COHb水平与PaO2呈负相关(P=0.006, r=-0.336),与SaO2无关(P=0.576, r=-0.072)。HE患者达到低氧血症标准时,COHb水平升高((2.72±0.362)%vs.(1.93±0.242)%,p=0.012)。结论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对该时期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第二节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se, HO)/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系统介导下的奥曲肽(Octreotide, OCT)降门脉压机制,并进一步证实在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阶段HO/CO系统的关键作用。方法:将34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10只,肝硬化门脉高压组(PH组)12只及奥曲肽组(OCT组)12只。大鼠肝硬化PH模型采用胆总管结扎方法。术后4周,OCT及PH组制模完成,前者予OCT腹腔注射(100μg/kg/d,日2次)3天,PH组及Sham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禁食水24h,对三组大鼠进行门静脉压力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血、取肝,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水平;HE染色对肝脏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及RT-PCR方法观察大鼠肝脏HO-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对比ALT和AST值,PH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P﹤0.01);OCT组较PH组明显下降(p﹤0.01),但较Sham组升高(p﹤0.05)。2.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显示PH组肝小叶结构紊乱,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侵润,见多个假小叶,小叶间胆管增生明显。OCT组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PH组明显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p﹤0.05),但较Sham组程度重(p<0.05)。3.大鼠门脉压力比较,PH组较Sham组明显升高((18.52±1.83)mmHg vs.(9.08±0.52)mmHg, p<0.01);OCT组(13.17±1.12mmHg)较PH组明显下降(p<0.05),但较SH组升高(p<0.05)。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estern blot方法结果显示HO-1蛋白表达, PH组较Sham组增高(p﹤0.01);OCT组表达较PH组显着减少,但较Sham组高(p﹤0.05)。应用RT-PCR方法对上述HO-1蛋白表达结果在基因水平进行了验证。结论1.奥曲肽可抑制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血红素氧合酶-1在肝脏的表达,其对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进行调控可能是其降门脉压机制之一。2.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在门脉高压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目的:研究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2, MRP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与奥曲肽(Octreotide, OCT)肠吸收关系,并了解在肝硬化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状态下,P-gp、MRP2及CYP3A4变化对OCT肠吸收作用影响。方法1.运用Caco-2细胞转运模型,分别给予OCT(10μM)及加入P-gp抑制剂罗丹明123(1mM)或MRP2抑制剂丙磺舒(1mM)后(n=4),考察OCT在Caco-2细胞肠腔侧(apical side, AP)和基底侧(basolateral side, BL)双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app)及渗透方向率(permeability directionrate, PDR);考察OCT药物浓度(1μM或50μM)对转运的影响。2.建立胆管结扎肝硬化PH大鼠模型,运用离体翻转肠实验,考察P-gp抑制剂维拉帕米(1mM)及MRP2抑制剂丙磺舒(1mM)对浆膜侧OCT浓度影响。正常大鼠分组(n=4):单独予OCT(A组);予维拉帕米+OCT(B组);予丙磺舒+OCT(C组);予维拉帕米及丙磺舒+OCT(D组),OCT浓度10μM。PH大鼠分组同上,对应设为A1组,B1组,C1组及D1组(n=4)。3.运用大鼠在体空肠灌流实验,考察抑制剂对血中OCT浓度影响情况。正常大鼠分组(n=4):予OCT(A组);予P-gp抑制剂维拉帕米+OCT(B组);予丙磺舒+OCT(C组);同时予维拉帕米及丙磺舒(D组)。PH大鼠分组同上,对应分组为A1组,B1组,C1组及D1组。给药浓度同翻转肠实验。4.制备正常及PH大鼠肠微粒体,考察CYP3A抑制剂酮康唑对OCT代谢影响。正常大鼠微粒体实验分组(n=6):予OCT(N+OCT组),予OCT+酮康唑(N+OCT+K组);PH大鼠微粒体实验分组同正常大鼠,对应地设为PH+OCT组,PH+OCT+K组;对照组:未加微粒体,仅予OCT孵育(OCT组)。OCT浓度100μM,酮康唑浓度10μM。5.人CYP3A4重组酶实验,在2.5mg/mL重组微粒体酶中加入OCL(100mM),考察不同孵育时间对OCT代谢影响,选择最佳孵育时间。孵育10min,考察不同CYP3A4蛋白浓度(1.25,2.5,5,10,20mg/mL)对OCT(100mM)代谢影响,选择最佳重组酶的蛋白浓度。根据最适重组酶的蛋白浓度和最适反应时间,将不同浓度OCT(20,50,100,200,400mM)加入孵育体系中,检测剩余OCT浓度,考察孵育体系中是否有代谢物生成。结果1. OCT在Caco-2细胞转运无浓度依赖性,10μM是考察P-gp、MRP2主动转运最适宜浓度,分别单独予P-gp和MRP2抑制剂,PDR均>1.5。正常组Papp(B-A)较Papp(A-B)明显升高(p<0.05),予P-gp及MRP2抑制剂后,抑制剂组Papp(A-B)均高于Papp(B-A)(p<0.05);各抑制剂组Papp(A-B)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在两种抑制剂联用情况下升高更为显着(p<0.01);合用两种抑制剂,Papp(A-B)高于单用一种抑制剂组(p<0.05),且Papp(B-A)低于正常组(p<0.01)。2.离体翻转肠实验,对比OCT浓度,D组在三组中最高(p<0.05),B组较C组升高(p<0.05),PH大鼠离体翻转肠实验提示上述相同结果,且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正常大鼠B,C和D组AUC值分别是A组的176.22%,151.39%和220.63%。PH大鼠B1,C1和D1组AUC值分别是A1组的151.82%,128.23%,和165.33%。A1组的AUC值是A组的21.54%。3.在体空肠灌流实验,对比OCT浓度,D组较其他三组升高(p<0.05),B组较C组升高(p<0.05),PH大鼠实验结果与之相同,且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B,C和D组AUC值分别是组A的521.08%,418.95%和618.40%。B1,C1和D1组AUC值分别是组A1的384.61%,236.28%和461.78%。A1组的AUC值是A组的96%。4.肠微粒体实验,PH+OCT组OCT浓度低于N+OCT组(p<0.05);予抑制剂酮康唑后,OCT浓度显着升高(N+OCT组<N+OCT+K组, PH+OCT组<PH+OCT+K组,p<0.01)。OCT组OCT浓度较N+OCT组及PH+OCT组升高(p<0.01),但较N+OCT+K组及PH+OCT+K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5.人重组CYP3A4酶实验,最佳孵育时间为10min,最佳重组酶CYP3A4蛋白浓度为2.5mg/mL。随着体系中加入OCT浓度降低,残余OCT量减少,孵育体系中可检测到小分子OCT代谢产物。结论奥曲肽是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的底物,三者具有明显抑制奥曲肽肠吸收效应。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病理状态下,上述转运蛋白及代谢酶表达或活性升高,对OCT肠吸收的抑制作用更为显着。第三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目的:考察应用肠上皮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2, MRP2)及代谢酶细胞色素CYP4503A(4cytochrome P4503A4, CYP3A4)抑制剂后对门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 PH)大鼠奥曲肽(Octreotide, OCT)肠吸收影响及降门脉压效果测定;了解PH状态下,寡肽转运蛋白PepT1变化对OCT肠吸收影响,期待寻求实现OCT口服用药的有效方法。方法1.建立胆管结扎肝硬化PH大鼠模型,进行在体吸收实验,观察加入P-gp,MRP2及CYP3A抑制剂后,大鼠肠吸收效果变化。正常大鼠分2组(n=4):OCT静脉给药及OCT十二指肠给药组;PH大鼠分组:OCT静脉给药组,OCT十二指肠给药组及OCT联合抑制剂(维拉帕米4.9mg/kg,丙磺舒300mg/kg,酮康唑5.3mg/kg)十二指肠给药组(n=4)。OCT十二指肠给药剂量1mg/kg,静脉给药剂量0.1mg/kg。给药后不同时间点于颈静脉取血,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2.正常大鼠分为2组,未加药物组(N组),予OCT组(N+OCT组);PH大鼠分3组,无药物组(PH组),予OCT组(PH+OCT组),及OCT+混合抑制剂组(抑制剂剂量同上),OCT给药剂量1mg/kg,日1次,连续给药3天,处死大鼠,取空肠,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空肠上皮P-gp,MRP2及CYP3A4蛋白和基因的表达。3.测压实验:正常大鼠不给药(N组),PH大鼠分为无药物组(PH组),OCT组(PH+OCT组)及OCT+混合抑制剂(抑制剂剂量同上)组(PH+OCT+I组)(n=4),OCT给药剂量为1mg/kg,日1次,连续3天灌胃给药后,测定门静脉压力。4.对PH状态下,PepT1对OCT转运效果考察。正常大鼠分不给药组(N组),及OCT给药组(N+OCT组),PH大鼠分组相同,设为PH及PH+OCT组(n=4),OCT给药剂量为1mg/kg,日1次,连续灌胃给药3天,处死大鼠,取空肠,通过westernblot、免疫组化及RT-PCR方法观察各组大鼠PepT1蛋白及基因表达情况。运用Caco-2细胞转运模型,考察PepT1抑制剂甘氨酰肌氨酸(glycylsarcosine,Gly-Sar)(1mM)对OCT(10μM)在肠腔侧(apical side, AP)和基底侧(basolateral side, BL)双向转运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app)及渗透率(permeability direction rate, PDR)。建立离体翻转肠模型(n=4),正常大鼠分为给予OCT(10μM)组(N组)及OCT+Gly-Sar(1mM)组(N+G组),PH大鼠给药及分组相同,设为PH及PH+G组。建立大鼠空肠灌流模型,分组及给药同翻转肠实验。结果1.大鼠在体吸收实验,静脉注射后OCT浓度从血浆中快速清除,t1/2较短,正常大鼠Vd、AUC较PH大鼠升高,表明药物清除缓慢。空肠输注OCT后,PH大鼠较正常大鼠Tmax延长,Cmax和AUC(0-12h)下降。OCT联合P-gp/MRP2/CYP3A混合抑制剂后Tmax减少,同时Cmax, AUC(0-12h)较正常大鼠及未应用抑制剂的PH大鼠明显升高,F及ER约是未应用抑制剂的PH大鼠的4倍。2. 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结果均发现PH组P-gp,MRP2和CYP3A4蛋白均较N组升高(p<0.05),予OCT后显着升高(N+OCT组> N组, PH+OCT组> PH组, p<0.05),予OCT联合混合抑制剂后蛋白表达最少(p<0.01),N+OCT组和PH组表达无差异(p>0.05)。RT-PCR方法见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3.考察混合抑制剂对大鼠门脉压力影响发现,PH组大鼠平均门脉压力较正常组((15.56±2.36mmHg) vs.(9.24±0.76mmHg)明显升高(p<0.01),且高于PH+OCT组(12.51±1.50mmHg,p<0.05)。PH+OCT+I组门脉压力(6.95±1.12mmHg)较PH组及PH+OCT组明显下降(p<0.01),在正常范围内。4.考察PepT1与OCT肠吸收关系,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比PepT1蛋,PH组较N组表达升高(p<0.05),应用OCT组较未应用组无差异(N+OCT组vs. N组, PH+OCT组vs. PH组, p>0.05), PH+OCT组高于N+OCT组(p<0.01)。RT-PCR基因检测结果与蛋白表达结果一致。Caco-2细胞研究发现,Gly-Sar抑制PepT1后,Papp(A-B)较Papp(B-A)仍明显降低,无升高趋势,且PDR<1.5,故表明PepT1不能介导OCT在Caco-2细胞的主动转运。翻转肠实验见较N组,N+OCT组浆膜腔中OCT浓度无明显差异,在PH大鼠中,亦无明显改变(p>0.05)。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PH组是N组的52.4%。在体空肠灌流模型,OCT浓度在N组和N+G组中无差异,在PH组和PH+G组中亦无差异(p>0.05)。PH大鼠各组OCT浓度较相应正常大鼠各组下降(p<0.05),PH组是N组的62.7%。结论1. 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及细胞色素CYP4503A4在奥曲肽肠吸收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进行抑制可以明显促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肠吸收,降压效果理想。2.寡肽转运蛋白PepT1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期表达增强,但对奥曲肽无转运作用。

郭爽[7](2012)在《轻型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轻型急性胰腺炎病人伴急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胰腺炎病因的相关性、可能的发生机制以及对胰腺炎病程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消化内科收治的186例轻型急性胰腺炎病人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中伴发急性肝损害者肝功能指标的异常程度、异常特点以及转归;按急性胰腺炎不同病因、年龄区间、性别分组比较急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病因的轻型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观察轻型急性胰腺炎病程中某些临床指标与并发肝损害之间的关系以初步探讨急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以住院天数、腹痛恢复时间以及血淀粉酶复原时间分析急性肝损害对轻型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结果:186例轻型急性胰腺炎病例中伴发急性肝损害者122例,占同期纳入的轻型急性胰腺炎总数的65.6%;异常的肝功能指标转氨酶及胆红素变化范围较大,其中ALT、AST超过正常上限值三倍者分别有52例、44例,占各自异常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0.5%、53.7%,大于10倍正常上限值的例数分别为6、12,,所占比例分别为7.0%、14.6%;就总体而言轻型急性胰腺炎伴发的肝功能损害以转氨酶和胆红素同时发生异常常见,胆源性轻型急性胰腺炎和非胆源性轻型急性胰腺炎相比,前者易出现转氨酶和胆红素同时升高,而后者以单纯胆红素升高多见;肝损害多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初(入院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且大部分患者随原发病的转归或必要时结合保肝治疗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不同病因的胰腺炎肝损害的发生率不全相同(P<0.05),老年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中年、青年均高(P<0.017,P<0.017),而男女胰腺炎患者急性肝损害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胆源性轻型急性胰腺炎所伴发的急性肝损害较非胆源性者严重(P<0.05)。伴发急性肝损害的轻型急性胰腺炎其发病24小时血淀粉酶水平、入院查体存在腹膜刺激征的比例以及血糖发生异常的比例均较同期未伴有急性肝损害的胰腺炎高(P<0.05,P<0.05,P<0.05)。肝损害会延长轻型急性胰腺炎的住院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以及血淀粉酶复原时间(P<0.05)。结论:轻型急性胰腺炎病人并发急性肝损害临床较常见,肝损害多在胰腺炎发病初即出现并随胰腺炎的转归逐渐恢复正常,肝功能指标变化范围较大且多以转氨酶和胆红素同时发生异常常见;轻型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发生与胰腺炎病因有相关性;肝损害可延长轻型急性胰腺炎的病程;肝损害的发生是多种机制引起的,不只与胆道梗阻或炎症有关,与血清胰酶的水平、胰腺局部炎性渗出等多种因素均有关。对于轻型急性胰腺炎所伴发的急性肝损害应引起临床重视,这对于全面把握胰腺炎的病情以及选择合理经济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张志岗[8](2008)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NASH大鼠IETM形成的病理学形成机制以及双歧三联活菌对NASH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健康雄性大鼠36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高脂饮食:普通饲料88%、猪油10%、胆固醇2%),治疗组(高脂饮食+双歧三联活菌0.6g/kg灌胃),分别于实验第6周、第10周双歧三联活菌灌胃治疗2周后分批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小肠内容物做细菌培养;小肠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门静脉、腹主动脉血中ET水平;取肝脏标本做HE染色并且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14水平的表达;处死大鼠前一天通过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观察大鼠肝细胞的损害程度。结果:实验8周、12周模型组出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组织病理学发现模型组小肠绒毛变短,间隙增宽;8周和12周三组间腹主动脉血ET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而8周和12周模型组门静脉血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0.62±0.11 EU/L对0.29±0.02EU/L;0.60±0.09 EU/L对0.28±0.02 EU/L),治疗组门静脉血ET水平降低(0.50±0.12 EU/L和0.49±0.13 EU/L),腹主动脉血ET水平与相对应组门静脉血ET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值分别为-7.49、-5.35、-6.68和-3.52,P<0.01);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示12周模型组DO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8.43±2.14‰对16.27±3.28‰),治疗组DOB有所下降(24.07±3.00‰),达峰时间也随之发生改变,与肝脏组织HE染色病变基本一致;CD14阳性细胞数随着时间的延续和病变的发展已经明显增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提示门静脉ET水平与肝组织CD14表达呈正相关(r=0.38,P<0.05),与呼气试验的呼气峰值(DOB)呈正相关(r=0.38,P<0.05),与呼气试验丰度呈正相关(r=0.50,P<0.05),与累积呼气量(CUM60min)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ET是引起肝脏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粘膜屏障通透性增高是引起门静脉ET水平增高的重要原因;双歧三联活菌对NASH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杨金凤[9](2007)在《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目的:观察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血清酶学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奥曲肽预适应组(C组)。观察三组动物肝门阻断前(T1)、阻断后15min(T2)、30min(T3)、再灌注15min(T4)、30min(T5)、60min(T6)、120min(T7)、240min(T8)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T1、T3、T5、T6、T7、T8各时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内毒素(ETX)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1.从缺血15min至再灌注60min各时点B组MAP、HR明显低于A组(P<0.01),从缺血15min至再灌注15minC组MAP和HR明显低于A组(P<0.01),从缺血15min至再灌注60min C组又明显高于B组(P<0.05,P<0.01)。2.从缺血30min开始各时点B组、C组ALT、AST、LDH均显着高于A组(P<0.05或p<0.01),再灌后120min达高峰,而C组又低于B组(P<0.05或p<0.01);从缺血30min开始B、C组血浆ETX与A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或P<0.01),C组明显低于B组(P<0.01)。3.从缺血30min开始,B组血浆TNF—α明显高于A组(P<0.05,p<0.01),再灌注60分达高峰,从再灌注30min开始C组血浆TNF—α明显高于A组(P<0.05,p<0.01),从缺血30min开始C组血浆TNF—α明显明显低于B组(P<0.05,p<0.01);从缺血30min开始,B组血浆IL-1β明显高于A组(p<0.01),从缺血30min开始至再灌注120分C组血浆IL-1β明显高于A组(P<0.05,p<0.01),再灌时各时点C组血浆IL-1β又都明显低于B组(P<0.05,p<0.01)。结论:1.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涉及两个方面:(1)直接的肝细胞保护;(2)下调TNFα、IL-1β等炎症介质和降低血浆中内毒素水平。第二部分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观察奥曲肽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细胞凋亡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Pringle’s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9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大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奥曲肽预适应组(C组),A、B、C三大组根据不同的再灌注时间(30min、60min、120min、240min)又分为AⅠ、AⅡ、AⅢ、AⅣ,BⅠ、BⅡ、BⅢ、BⅣ和CⅠ、CⅡ、CⅢ、CⅣ亚组,光镜观察各亚组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AⅢ、BⅢ、CⅢ组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AⅢ、BⅢ、CⅢ组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AⅢ、BⅢ、CⅢ组细胞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在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光镜下可见采用奥曲肽预适应的C组各亚组损伤均明显较B组轻微,B组损伤最严重的是再灌注120分钟组和240分钟组(BⅢ组、BⅣ组)。2.透射电镜下可见CⅢ组亚细胞结构损伤明显较BⅢ组轻微。3.TUNEL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凋亡CⅢ组明显少于BⅢ组。4.CⅢ组凋亡调节蛋白表达Bcl-2明显高于BⅢ组,Bax明显低于BⅢ组。结论:1.奥曲肽能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细胞凋亡,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下调促凋亡蛋白Bax,表明奥曲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奥曲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线粒体Bcl-2/Bax凋亡通路介导的。第三部分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目的:建立假手术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及奥曲肽预适应组兔肝组织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加以分析验证,以进一步明确奥曲肽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ringle’s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肝脏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奥曲肽预适应组(C组),三组均在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取肝组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三组肝组织总蛋白,经双向凝胶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Image Scanner扫描仪扫描获得双向凝胶电泳图谱;PDQest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差异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鉴定,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分析相关蛋白质;并采用Western blot对差异表达明显的蛋白质进行验证。结果:1.获得了背景清晰、重复性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经PDQuest 2DE软件分析,共获得31个有明显差异的蛋白质斑点,其中20个蛋白质斑点在B组表达上调,17个蛋白质点斑在C组表达上调,7个蛋白质斑点在B组表达下调,11个蛋白质斑点在C组表达下调。2.对31个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MS质谱分析鉴定,得到16个蛋白质结果,主要为与线粒体有关的代谢酶、分子伴侣、抗凋亡蛋白以及与细胞结构、信号转导及转录翻译相关的蛋白质与启动子。3.Western blot方法验证了差异明显的HSP70、HSP27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SP70和HSP27表达水平在B、C两组均明显上调,且C组上调幅度更大,结果与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结果一致。结论:奥曲肽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奥曲肽主要通过调控线粒体相关的代谢酶如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甘酸氧化还原酶和磷酸丙糖异构酶,增加抗损伤性物质如HSP70、HSP27等的生成及明显上调磷脂酰乙醇胺绑定蛋白从而抑制细胞分泌、调控细胞凋亡而发挥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仍有许多与此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改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张海燕[10](2006)在《抑制枯否细胞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抑制枯否细胞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O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SAP组)及三氯化钆组(GdCl3组)。SAP组以胆总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0.1ml/100g)的方法制成SAP模型;GdCl3组于术前1天经鼠尾静脉注射GdCl3溶液(20mg/kg,溶于无菌生理盐水中配制),其余操作同SAP组;SO组开腹后牵拉翻动胰腺及十二指肠后即缝合关腹。各组动物均于术后24小时处死,实验分三部分进行:1、实验一:(1)检测血中内毒素、谷丙转氨酶(ALT)、淀粉酶(AMS)、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肝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2)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胰腺及肝脏病理改变;(3)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肝细胞DNA含量测定,观察细胞有无凋亡并计算凋亡率。2、实验二在处死动物前各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1:3稀释的印度墨汁(0.25ml/100g)。(1)计算吞噬指数k及其校正值a;(2)HE染色,高倍镜下观察KC并计数。3、实验三:检测血中内毒素、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并计算ET-1/NO及TXB2/6-Keto-PGF1α。结果: 1、(1)SAP组与SO组相比,血中内毒素、ALT、AMS、TNF-α、NO、MDA及肝组织匀浆TNF-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GdCl3组与SAP组相比,血中内毒素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中ALT、TNF-α、NO、MDA及肝组织匀浆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值分别<0.01、0.01、0.05、0.01及0.01);血中AMS水平无明显差异。(2)SO组大鼠胰腺小叶结构正常,腺泡及导管结构完整,细胞结构正常;SAP组大鼠胰腺出现片状坏死,腺泡结构破坏,伴有出血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淤血,小叶结构紊乱,残余的胰腺组织腺泡细胞有水肿,符合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表现;GdCl3组与SAP组变化相似。(3)SO组大鼠肝脏肝索及汇管区结构正常,细胞排列整齐;SAP组大鼠的肝脏淤血明显,中央静脉扩张,有大量红细胞,肝窦水肿,肝细胞间的距离增宽,肝细胞肿胀变性,有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变,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GdCl3组肝脏亦为肝细胞肿胀变性,淤血表现,但情况明显好于SAP组。(4)流式细胞结果提示SAP组大鼠肝细胞发生凋亡。SAP组与SO组相比,肝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1);GdCl3组与SAP组相比,肝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1)。2、SAP组与SO组相比,KC的数目和吞噬指数k校正值a无明显差异;GdCl3组与SAP组相比,KC的数目和吞噬指数k校正值a均显着降低(p<0.01)。3、SAP组与SO组相比血中内毒素、ET-1、NO、TXB2及ET-1/NO、TXB2/6-Keto-PGF1α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GdCl3组与SAP组相比,血中内毒素水平显着升高(p<0.01),血中ET-1、NO、TXB2及ET-1/NO、TXB2/6-Keto-PGF1α水平均显着降低(p值分别<0.01、0.05、0.01、0.05及0.05)。结论: SAP时血中内毒素水平显着升高,KC分泌功能增强,肝脏受损,发生以血管收

二、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炎应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的效果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急性胰腺炎的形成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2)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肾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1.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3.1 肝移植
        3.2 内科常用药物
        3.3 肾脏替代治疗
        3.4 经颈静脉肝门内体系统支架分流术
        4. 结语
    综述二 肝肾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探讨
        1. 病因
        2. 病机
        3. 治疗
        3.1 治肝实脾
        3.2 肝肾同治,脾肾同调
        3.3 活血化瘀
        4. 中医特色治疗
        4.1 中药保留灌肠
        4.2 中药穴位贴敷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文献检索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策略
        3. 纳排标准
        3.1 文献纳入标准
        3.2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质量评价
        6. 数据提取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特征
        2.1 基本信息
        2.2 干预措施
        2.3 中药使用情况
        2.4 结局指标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4.1 总有效率
        4.2 肾功能
        4.3 肝功能
        4.4 随访期间死亡率
        4.5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检索策略
        2. 诊断标准
        3. 疗效评估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
        3.2 异质性处理
        3.3 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估
        5. 用药分析及治疗思路
        6. 局限性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从肝纤维化大鼠胃动素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变化探讨“肝病实脾”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药物
        1.4 主要仪器
        1.5 试剂配制
        1.6 中药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建立模型
        2.3 给药方法
        2.4 标本采集
    3. 样本制备及指标检测
        3.1 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
        3.2 门静脉内毒素检测
        3.3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3.4 血清胃动素(MTL)浓度检测
        3.5 平滑肌细胞的制备
        3.6 平滑肌细胞胃动素受体(MTLR)检测
        3.7 胃窦、空肠平滑肌[Ca~(2+)]_i检测
        3.8 大鼠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检测
    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 肝功能结果
    3. 大鼠肝组织病理学
        3.1 光镜下肝组织HE染色结果
        3.2 肝组织纤维化评分标准
        3.3 肝组织纤维化评分结果
        3.4 光镜下肝组织Masson染色结果
        3.5 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结果
    4. 血清胃动素(MTL)浓度检测结果
    5. 平滑肌细胞胃动素受体(MTLR)检测结果
    6. 胃窦、空肠平滑肌[Ca~(2+)]_i检测结果
    7. 大鼠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检测结果
    8. 门静脉内毒素检测结果
    9. 肝组织TLR4免疫组化结果
    10. 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
    2. 中医“脾”功能的现代研究
    3. “肠-肝”轴概念
    4. 胃动素信号通路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5. 内毒素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6. 逍遥散调控胃动素信号通路,影响肠道菌群及内毒素血症
    7. 结论
    8.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2.1.1 攻逐瘀血法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2.1.1.2 抵当汤证
        2.1.1.3 抵当丸证
        2.1.2 泻热逐水法
        2.1.2.1 大陷胸丸证
        2.1.2.2 大陷胸汤证
        2.1.3 三物白散证
        2.1.4 十枣汤证
        2.1.5 苦寒泻下法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2.1.5.2 小承气汤证
        2.1.5.3 大承气汤证
        2.1.6 麻子仁丸证
        2.1.7 蜜煎导证
        2.1.8 变治法
        2.1.8.1 大柴胡汤证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2.1.9 急下存阴法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2.2.1 攻下泻热法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2.2.1.4 谷疸证证治
        2.2.1.5 酒疸证证治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2.2.2 攻下行气法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2.2.3 峻下去积法
        2.2.4 攻下逐饮法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2.2.4.2 悬饮证证治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2.2.5 攻下逐瘀法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2.2.7 缓下润燥法
        2.2.8 温里攻下法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1.1 原文
        1.2 主证
        1.3 药物组成
        1.4 煎服法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1.5.2 蒸蒸发热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2 小承气汤论述
        2.1 条文
        2.2 主证
        2.3 药物组成
        2.4 煎服法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2.5.1 脉滑而疾
        2.5.2 腹大满不通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3 大承气汤论述
        3.1 原文
        3.2 主证
        3.3 药物组成
        3.4 煎服法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3.5.1.1.3 不能食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5.2.2 发热汗多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4 三承气汤总结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1 新加黄龙汤证
        2 宣白承气汤证
        3 导赤承气汤证
        4 牛黄承气汤证
        5 增液承气汤证
        6 护胃承气汤证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8 桃仁承气汤证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前言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4 结论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概述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1.3 Meta分析
        1.4 文献综述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2.1 系统评价方法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3 Meta分析概述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3.2 Meta分析的目的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确立研究课题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4.2.1 文献检索方法
        4.2.1.1 检索词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4.2.1.3 检索范围
        4.2.2 文献检索步骤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4.3.4 结果测量指标
        4.3.5 重复发表文献
        4.3.6 信息完整性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4.4.1 随机对照研究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4.4.2 观察性研究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6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确立题目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3.2.1 检索词
        3.2.2 检索数据库
        3.2.3 手工检索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3.3.1 排除标准
        3.3.2 纳入标准
        3.3.2.1 随机分组
        3.3.2.2 隐蔽分组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3.3.2.7 其他偏倚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3.4.1 统计软体采用
        3.4.2 计数资料采用
        3.4.2.1 二分类变量
        3.4.2.2 连续性变量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3.4.3.3 统计学意义
        3.4.4 统计分析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5 典型医案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1 文献质量评价
        2 比值比OR
        3 相对危险度RR
        4 率差RD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4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篇
致谢
个人简介

(5)全程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对大鼠SAP干预及肠黏膜屏障保护的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实验药物、试剂及仪器
        (二) 方法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 分组和给药
        3. 观察指标及标准
        4. 标本采集
        5. 标本检测
        6. 数据统计
    二、结果
        (一) 胰腺病理观察及评分
        (二) TNF-α
        (三) 肠组织HMGB1蛋白表达
        (四) 血钙
        (五) 肝功能
        (六) 血AMY与肝功能的相关关系
        (七) 血AMY与血钙的相关关系
        (八) 血钙的ROC曲线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研究
    第一节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对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研究对象和病例选择
        1.2 HBC 及 HE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HE 患者与正常人 COHb 水平差异比较
        2.2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HE 分期程度关系
        2.3 比较 HE 患者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下COHb 水平差异
        2.4 比较 HE 患者合并 HRS 时 COHb 水平
        2.5 比较 HE 患者合并 SBP 时 COHb 水平
        2.6 分析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PaO2 及 SaO2 的关系
        2.7 数据统计和分析
        结果
        1. HE 患者 COHb 水平差异
        2.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HE 分期程度关系
        3. 比较 HE 患者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情况下 COHb 水平差
        4. 比较 HE 患者合并 HRS 时 COHb 水平
        5. 比较 HE 患者合并 SBP 时 COHb 水平
        6. 分析 HE 患者 COHb 水平与 PaO2及 SaO2的关系
        讨论
        总结
    第二节 血红素氧合酶/一氧化碳系统介导的奥曲肽降门脉压机制探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动物模型制备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门静脉压力测定
        2.4 标本采集
        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OCT 作用对肝细胞保护作用
        1.1 血清肝功能学检测
        1.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2. OCT作用对门脉压力的影响
        3. OCT对PH大鼠肝脏HO-1表达的抑制作用
        3.1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肝脏HO-1蛋白表达
        3.2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肝脏 HO-1 蛋白表达
        3.3 RT- PCR 方法检测大鼠肝脏 HO-1 基因表达
        讨论
        总结
第二部分 肠道转运蛋白及代谢酶对奥曲肽肠吸收的影响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细胞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主要实验方法及操作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OCT 在 Caco-2 细胞中的跨膜转运
        1.1 Caco-2细胞转运模型验证
        1.2 P-gp 及 MRP2 与 OCT 转运关系及 OCT 浓度选择
        2. P-gp/MRP2抑制剂对OCT在正常及PH大鼠离体翻转肠模型中的吸收影响
        3. P-gp/MRP2抑制剂对OCT在正常及PH大鼠空肠灌流模型中的吸收影响
        4. OCT在大鼠肠微粒体中的代谢研究
        5. OCT在人CYP3A4重组酶中的代谢研究
    讨论
    总结
第三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状态下奥曲肽空肠促吸收及降门脉压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模型
        2.2 抑制 P-gp、MRP2 及 CYP3A4 促吸收考察研究
        2.3 考察在 PH 病理状态下 PepT1 表达及对 OCT 转运研究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P-gp/MRP2/CYP3A 混合抑制剂对OCT 在正常及 PH 大鼠体内吸收影响
        2. OCT及P-gp/MRP2/CYP3A4混合抑制剂对大鼠空肠上皮P-gp/MRP2/CYP3A4表达变化影响
        3. OCT联合P-gp/MRP2/CYP3A混合抑制剂降门脉压效果观察
        4. PH状态下PetT1表达及转运OCT机制研究
        4.1 PH 病理状态及 OCT 对 PepT1 表达影响
        4.2 Caco-2 细胞实验观察 PepT1 对 OCT 转运影响
        4.3 正常及 PH 大鼠翻转肠模型实验考察PepT1 对 OCT 转运影响
        4.4 正常及 PH 大鼠空肠灌流模型实验考察PepT1 对 OCT 转运影响
    讨论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绩
致谢

(7)轻型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对照
正文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正文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正文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9)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第一部分 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形态学、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县长
附录 动物模型图及其他相关图
综述一 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药物预适应研究进展
综述二 奥曲肽及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药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抑制枯否细胞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炎应用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治疗的效果分析与研究[D]. 樊荣.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严海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从肝纤维化大鼠胃动素信号通路及肠道菌群变化探讨“肝病实脾”作用机制[D]. 徐嘉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全程运用大承气汤加味方对大鼠SAP干预及肠黏膜屏障保护的优势研究[D]. 方国栋.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01)
  • [6]奥曲肽降门脉压及其空肠促吸收机制研究[D]. 孙晓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7]轻型急性胰腺炎并急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D]. 郭爽. 山东大学, 2012(01)
  • [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生发展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制[D]. 张志岗. 山西医科大学, 2008(03)
  • [9]奥曲肽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杨金凤. 中南大学, 2007(01)
  • [10]抑制枯否细胞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影响[D]. 张海燕.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奥曲肽对肠源性内毒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