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6例

经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6例

一、荆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衰66例(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1](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对王钢教授多年来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的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王钢教授临床辨治慢性肾衰竭医案数据整体研读,系统性回顾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整体辨证及遣方用药的思路,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使其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继承,同时为中药延缓慢性肾衰竭病程进展提供经验。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建国以来慢性肾衰竭中医药相关文献和王钢教授本人及其相关临床经验文献进行分析;(2)运用综述的方法,论述目前中医诊治慢性肾衰竭的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3)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王钢教授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诊疗的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医案中符合标准的1000诊次病案进行数据挖掘,重点挖掘医案中的性别、年龄、症状、舌苔、脉象、原发病、病机、方药等内容,结合王钢教授的临证经验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4)运用分层数据挖掘分析和典型病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王钢教授在治疗5种不同原发病的辨治思路;(5)运用访谈实录的方法,进一步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和思路。结果:(1)数据挖掘结果:1000诊次中男性254例,就诊604次;女性患者156例,就诊396次,平均年龄54.2岁。核心临床症状为乏力、腰酸、泡沫尿、下肢肿、夜尿频;核心舌质为舌淡、舌红、舌暗;核心舌苔为苔薄黄、苔白腻、苔薄白;核心脉象为细脉、滑脉、沉脉、弦脉;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高频药物有32味,分别是土茯苓、茵陈、蒲黄、五灵脂、车前子、大腹皮、猫爪草、槐花、六月雪、甘草、紫菀、泽兰、黄连、茯苓皮、金银花、大黄、苍术、枳实、槟榔、蒲公英、何首乌、大枣、牛膝、黄芪、郁金、菟丝子、萹蓄、川芎、太子参、白术、杜仲、玉米须。(2)核心方:①太子参、黄芪、甘草、大枣、杜仲、牛膝、苍术、茯苓皮、泽兰、大腹皮、玉米须、车前子、槐花、土茯苓、大黄、枳实、槟榔、茵陈、五灵脂、蒲黄;②何首乌、菟丝子、川芎、郁金、金银花、黄连、紫菀、蒲公英、萹蓄、六月雪、凤尾草、猫爪草;③白术、山茱萸、当归、紫河车、积雪草。(3)兼证用药:①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湿热证之大量蛋白尿:僵蚕、全蝎、龙葵、山慈菇、芡实、石韦、牛蒡子、黄芩、肾炎草、黄蜀葵花;②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糖尿病之大量蛋白尿:枸杞、菊花、谷精草、海螵蛸、瓦楞子、金樱子、穿山龙、虎杖、鬼箭羽、白花蛇舌草;③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水肿: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益母草、猪苓、葫芦、防己、黄精、肉桂、虎耳草;④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咽痛、咳嗽、痰湿中阻:玄参、桔梗、冬凌草、射干、薄荷、木香、砂仁、半夏、陈皮;⑤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胃气上逆:藿香、佩兰、竹茹、吴茱萸、赭石、炮姜、冬瓜皮、桑白皮、连翘;⑥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皮肤瘙痒:秦皮、秦艽、鸡血藤、丝瓜络、地肤子、白鲜皮;⑦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寐差、水肿、脾胃不和、血尿、蛋白尿: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龙齿、柏子仁、椒目、葶苈子、紫苏梗、白及、石莲子、刘寄奴。(4)分层数据分析结果:①原发病为膜性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补气通阳、淡渗利水药;②原发病为IgA肾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利咽、养阴利咽、健脾补肾药;③原发病为高尿酸血症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活血通络、清热利水、降尿酸药;④原发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慢性肾衰竭重用清热解毒、化湿利水药;⑤原发病为2型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重用养阴清热、祛风通络、通阳活血药。结论:通过研究发现,王钢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病位在肾,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肾元亏虚是发病基本之因,湿浊和瘀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湿热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的重要病理因素。结合数据挖掘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为:围绕“肾劳”病名,强调病因多变,虚实辨证;维护肾元,阴平阳秘;和缓治本,多脏同调;清利活血,诊治关键;疏滞泄浊,贯穿始终。结合访谈实录总结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经验为:强调整体辨证,随症就因,善用复方;精于配伍,巧用药对。重视处理合并症,多途径、多靶点治疗。强调治疗与调摄相结合:重视原发病,饮食疗法,预防感染,稳定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陈香阳[2](2019)在《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药灌肠方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估其疗效,为中药灌肠方成为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手段提供参考。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肾内科收住的60例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西医慢性肾衰一体化治疗基础上,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中药口服(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陈皮10g、法半夏10g、淫羊藿15g、酒大黄10g、黄芪30g、丹参15g、枳实10g、怀牛膝15g、杜仲15g、当归10g),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ml,早晚两次饭后半小时温服。观察组30例患者给予中药灌肠方(生大黄15g、黄连10g、黄芪40g、淫羊藿15g、赤芍15g、当归10g、生龙骨30g、煅牡蛎30g、槐花10g、蒲公英30g)灌肠,每日1次,1次200ml,保留1h。中药都由本院统一代煎,2周为1疗程,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肾小球滤过率(eGFR)、钾(K+)、钙(Ca2+)、磷(p5+)]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1、治疗2周后,两组症状总积分有所改善,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2、在肾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血肌酐、尿酸、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前相比,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尿素氮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电解质方面,对照组治疗前后钾、钙、磷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钾、磷与治疗前比有所降低,钙有所升高,结果有着性差异(P<0.05)。4、在临床效果方面,2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5、安全性观察,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高钾血症,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腹痛及排便习惯的改变,余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规范的一体化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灌肠方灌肠对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患者,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尿素氮,调钙、降磷、降钾等方面有疗,且与中药口服相比更为安全。

王盼盼[3](2019)在《肾衰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自拟肾衰康方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脾肾两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经验,初步探讨该方对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原则,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山西省中医院肾病科治疗的西医诊断符合早、中期慢性肾衰诊断标准,中医证候诊断符合脾肾两虚血瘀证的慢性肾衰患者120例,通过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肾衰康方(每日300ml,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肾衰宁片(每次5片,一日3次),疗程为12周。观察肾衰康方在改善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症状,延缓肾衰竭进展的作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变化,主要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及次要指标尿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电解质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是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82.46%,两组治疗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的主要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组间、组内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次要指标血钙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在治疗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血红蛋白、血钾、血磷,安全性指标ALT、AST在治疗后组间、组内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是92.9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85.96%;两组治疗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两组主症疗效在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气短懒言、食少纳呆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畏寒肢冷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倦怠乏力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是70.2%,对照组是82.5%;腰膝酸软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8.2%,对照组是77.2%;气短懒言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是70.2%,对照组是54.4%;食少纳呆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是89.5%;对照组是66.7%。结论: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肾衰康方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尤其对改善慢性肾衰脾肾两虚血瘀证患者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气短懒言等主要症状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陈东旭[4](2019)在《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大鼠微血管毁损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肾衰大鼠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肾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的免疫测定,探讨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大鼠微血管毁损的调节,进一步阐明肾衰泻浊汤减轻肾脏微血管丢失,减轻病理损伤,延缓慢性肾脏病(CKD)向终末期肾病(ESRD)进展的机制。实验方法:将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模型组12只、泻浊汤组12只、氯沙坦钾组12只,四组共48只,都为健康SD雌性大鼠。除去正常组以外,模型组、泻浊汤组、氯沙坦钾组采取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的造模,正常组、模型组等量NS灌入,泻浊汤组予肾衰泻浊汤灌胃、氯沙坦钾组予氯沙坦钾灌胃。在第14天、28天分别检测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MALB的含量,同时在第28天时测定肾脏湿重及VWF、VEGF、ICAM-1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的比例(%)。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泻浊汤组、氯沙坦钾组大鼠体重增加,毛发掉落情况缓解,活动度增强。2.与模型组相比,泻浊汤组与氯沙坦钾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MALB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氯沙坦钾组相比,泻浊汤组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MALB含量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与模型组相比,泻浊汤组可使VWF、VEGF、ICAM-1表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与模型组相比,泻浊汤组能上调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的比值,降低CD8+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衰泻浊汤可以改善慢性肾衰大鼠的一般情况,使大鼠活动度增强,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及尿MALB的含量,调节VWF、VEGF、ICAM-1的表达,改善血管内皮损伤,调节微血管的毁损程度;肾衰泻浊汤能上调CD3+、CD4+、CD4+/CD8+比值,改善T细胞亚群的功能,提高细胞免疫水平,减轻肾脏微血管丢失,减轻病理损伤,直接保护残存的肾单位,从而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进程。

赵彤[5](2018)在《薯蓣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薯蓣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对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并比较该方分别在慢性肾衰竭早期和中期的疗效差异,为该方临床应用提供有效性及安全性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衰竭早中期,且辨证为脾肾气虚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80例,其中慢性肾衰竭早期40例,慢性肾衰竭中期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慢性肾衰竭早期治疗组、慢性肾衰竭早期对照组、慢性肾衰竭中期治疗组、慢性肾衰竭中期对照组各20例。各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健康教育、饮食、药物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等治疗。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薯蓣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肾衰宁胶囊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信息,治疗前、治疗第56天时,观察中医证候积分,检测肾功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信息,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疗效分析,若有不良反应,及时记录。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病程方面、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血红蛋白、白蛋白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慢性肾衰竭早期有效率分别为94.74%和78.94%,在慢性肾衰竭中期有效率分别为89.47%和70.0%,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74.36%,两组均可改善慢性肾衰竭早期、中期、早中期综合疗效,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慢性肾衰竭早期、中期、早中期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8周后,在慢性肾衰竭早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均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肌酐、尿素氮优于对照组(P<0.05)。在慢性肾衰竭中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肌酐明显下降,治疗组尿素氮明显下降(P<0.05),两组胱抑素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肌酐、尿素氮优于对照组(P<0.05)。在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肌酐明显下降,治疗组尿素氮、胱抑素明显下降(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的血肌酐、尿素氮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8周后,在慢性肾衰竭早期以及早中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红蛋白均明显回升(P<0.05),在慢性肾衰竭中期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两组在慢性肾衰竭早期、中期、早中期均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薯蓣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对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以及肾功能指标均有良好的疗效,且对慢性肾衰竭早期作用更加显着。

闫军堂[6](2018)在《“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标:1.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血、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水血同病”不同概念体系下的临床应用模式。3.厘清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的发展脉络,总结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及其应用体系的发展规律。4.总结提炼“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源流、发展特色,“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及“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以及基于“水血同治”的辨治规律和证治经验。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影响力较大的医家着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周学海、王清任等医家着作。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是全国统编第1-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首先,明确该时期的主流思想,确定该时期的话语场。其次,以血、水为对象,探讨各时期的血、水概念关系,提炼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总结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含义。再次,比较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和含义,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区别,阐述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结果:1.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以前的血证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包括咳血、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宋以前医家认为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方面,主要有气、火、热等因素。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宋以前医家对血证形成原因的认识多集中在违背了大的自然规律,如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血证的治疗思路多从气、火、热等因素考虑。宋以前医家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是在大的自然规律前提下通过判断是否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而进行。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痛症、痹症、厥证等都可由瘀血导致。宋以前医家已经认识到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宋以前医家更重视从“象”上来判断是否有瘀血,进而治疗瘀血,临床多采用疏血气、通经络、散恶血、温则消而去之、导下等方法。宋以前的水证主要指水肿、水气、痰饮等疾病。宋以前医家主要是根据表现在外的部位、症状和特性对水证进行分类,同时,将水证纳入到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对水证形成机理的认识中,尤其强调气在水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上并未完全由气、水等概念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诊疗过程。“水血同治”的情况出现较多,就其论述来看,多为该疾病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具体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水气病中兼见瘀血,临床中采用利水和祛瘀的中药共同组方。同时,痈肿成脓后“水血同见”时,也有水血共同组方治疗的情况。第二,月经病、带下与经血同见时,从治水、治血两个方面共同组方。第三,痰瘀同治。由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着作中的“痰”与后世的“痰”概念存在差异,因此“痰瘀同治”多为后世医家所总结。另外,痰、瘀多为致病因素,临床疾病中多有痰瘀同时出现、方剂组成中也多为治痰药与活血药联合应用。本时期的血证与水证之间并无过多的因果关系讨论,临床上多采用“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水血同治”多为在“随证治之”的前提下,疾病出现血证与水证兼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2.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金元时期,火的重要作用被医家重视,在血证的诊治理论中,火被突出强调。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开始从重视气、热、火等因素在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的地位,转而关注“气”“火”“热”等因素本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集中关注火邪在血证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宋金元医家将血证的论治集中到火上,但其观点主要是强调火的重要作用,而非以火为中心建立因果关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宋金元时期的水证主要指水肿和水气等疾病。同时,痰饮、带下病、痈肿成脓流水的情况也多从水证的角度考虑。本时期对水证的分类除了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的分类方法,还以阴阳五行、脏腑理论重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分类模式,并且提出了阴水和阳水概念,使水肿的辨治更加丰富。尽管对水证的形成原因多有发挥,但就水证的具体治法而言,宋金元时期基本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宋金元时期,“水血同治”多为疾病中血证与水证兼见时的共同治疗。但是,宋金元医家鲜有从血水相互转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血同治”。与宋以前医家不同的是,本时期尤其重视导致疾病的内生因素。内生之火、风、痰、瘀受到重视,很多疾病都是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探讨。因此,“痰”和“瘀”作为两种重要的内生因素,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述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着名医家朱丹溪倡导“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被凸显。在临床治疗中,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并未过多关注“痰”和“瘀”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当疾病中同时出现痰证和瘀血证时,多以痰瘀共同治疗为主。但是,当疾病中只出现痰证或只出现瘀血的情况时,则不会过多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宋金元时期的“痰瘀同治”与“水血同治”相似,多为痰证之中出现瘀血或者瘀血之中出现痰饮时,采取共同治疗的方法。3.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逐步构建了以“气水——血火”为核心的血证诊治理论,临床上也将气水血火定为血证的诊治关键,即血证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重视火在血证中的关键作用,从火论治。同时,清末民国时期对于血证的论述也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医家对瘀血病症也非常重视,多在气的基础上论述瘀血证治。明清民国时期,在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讨论水证的基础上,重视从肺、脾、肾三脏治疗水证。在水证的诊治中,明清民国时期的医家重视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该时期医家多认为:气是导致水证的关键,气行则水肿自消。同时,将气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尤其重视肺气、脾气、肾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水证治法而言,多延续《内经》《金匮要略》中的论断,同时又有各自的发挥,尤其是补法和从肝火论治水证被该时期医家所强调。明清民国时期,“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尽管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水血同源”和“血汗同源”的论述,但在对“水血同源”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气在水血同源中的重要作用;就血汗关系而言,尤其重视气的作用,而对疾病中的水血之间的转化机制关注较少。因此,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在继承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4.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通过对历版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分析后发现:当代学者构建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使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新的理论,现代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学者更加关注血证和水证发生的病因和疾病演变的机制。同时由于更加关心疾病产生的病因及演化机制,血、水、痰、瘀等具体物质被现代中医学者所强调。这种转变使中医原本同时关注疾病的关键和产生机制,转为只关注疾病的机制。另外,当代中医的辨治思路与西医思维比较接近,可以说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较为深刻。同时,由于中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一些概念被泛化后形成新的概念,如将水血共同治疗演化成“水血同治”,进而构建“水血同病”理论。当代学者构建的“水血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水、血表示疾病的阶段或病证的范围,是抽象概括多种情况的概念,与构成人体的血和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水血同病”强调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水血同治”也是根据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第三,“水血同病”多是在临床具体疾病之上的大一统的理论讨论。构建“水血同病”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其讨论的重点多与具体疾病相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血同病”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证解释“水血同病”的情况。5.“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谱系清晰,学术特色明显,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科研、学术、临床齐头并进,成为影响海内外各中医学派发展的典范。首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于“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等病症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系统梳理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独到认识和辨治规律,即:水血同源,生理攸关;水血同病,病理密切;水血同调,辨治精当;以及辨治要点,尤需注意等四个方面。治疗上,由血病水者,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由水病血者,治水为主,兼以治血;水血同病者,治水、治血并重。本论文梳理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临床常用的“水血同治”经验方34首,包括: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的柴胡活络汤、三草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柴胡鳖甲汤、宣络化瘀汤、珀朱六一汤、遂金丸、养阴活血利水汤。治水为主,兼以治血的苓桂茜红汤、三参苓桂术甘汤、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白玉消胀汤、消胀除湿汤、加味黄连导赤汤、加减木防己汤、归芍温胆汤。以及治水、治血并重的荆防肾炎汤、加减旋复花汤、加减柴胡桂枝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滋阴潜阳汤、三草芍甘汤、柴胡排石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桃红温胆汤、丹桅温胆汤、金铃温胆汤、菖郁温胆汤、丹郁温胆汤、失笑温胆汤、百地温胆汤、黛蛤温胆汤。最后,列举了本学派三代传人(刘渡舟,王庆国,闫军堂)从“水血同治”辨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经验与临床案例,对临床有所裨益,可资借鉴学习。结论: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系统考察发现:各时期医家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认识不尽相同。在王庆国、李成卫团队前期973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各个历史时期医家在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要。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两汉经学为例,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是影响宋以前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天人宇宙论强调各事物的归属及与天地、外界的联系,因此,该时期医家重视导致疾病的外因,而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并未受到重视。“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宋金元明清时期,经过两宋哲学家的发展,中国哲学进入了理学成为主流学说的时代。与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不同,宋明时期的理学强调“本体论”。因此,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是影响宋以后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宋明理学强调事物本身的作用,为此该时期医家重视自身导致疾病的因素,在此情况下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受到重视。由于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存在差异,尤其在因果关系的认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而并未形成“水血同治”,也并未由“水血同治”形成“水血同病”概念。自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哲学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愈发加深。在西医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环境下,中医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核心理论的构建。其中概念思维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尤其深刻。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中医对病机概念理解的转变,促使当代学者重视“痰”“瘀”等内生因素构建“水血同治”,并基于“水血同治”构建了“水血同病”。

王永生[7](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用药特点》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病的病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刘旭生教授门诊治疗慢性肾衰的病案(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有743份门诊病案纳入研究,对应中药处方743首,共涉及295名患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将纳入研究的病案资料逐份录入,构建数据库,然后利用平台研究功能对病案及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总结,最终提炼出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归纳基本方结果:依据用药范围分析结果得出:刘教授在743首处方中共使用了 156味中药,共计9450味次,每张处方平均药物味数为12.7味。其中使用超过200味次以上的药物主要有: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菟丝子、杜仲、丹参等,占总味次的63.36%。根据症状频率分析发现:症状以浮肿、乏力、口干、腰酸、头晕、腰痛等为主。根据疾病证候统计分析得出:本虚证候中,前三位分别是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标实证候则依次为湿热、血瘀、湿浊、水湿。处方用药根据CKD分期及原发病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补脾益肾药物用量及频率最高。核心的基本方: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菟丝子、杜仲、薏苡仁、茯苓、丹参、甘草。结论:1.刘旭生教授主张按分期论治慢性肾衰病;在选方用药时注重结合原发病情况;"健脾补肾"大法贯穿整个慢性肾脏病治疗的始终。2.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方剂:黄芪、党参、山药、白术、菟丝子、杜仲、薏苡仁、茯苓、丹参、甘草。3.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比较客观的对名医医案与方剂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得出名医经验中普遍性的一面,利于临床医生学习和借鉴。

姚迪[8](2016)在《董志刚教授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肾衰经验》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出现的慢性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的主要表现为多种代谢障碍及由于代谢产物潴留所产生的各种症状。慢性肾衰病情复杂,难以逆转,到后期往往变证丛生,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导师董志刚从事肾脏疾病诊疗二十多年,对慢性肾衰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颇多经验。导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绵长,除了有正气虚损,还有邪浊内蕴,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肺脾肾功能虚损,气化无权,水湿内停,郁而化热,导致湿热内蕴是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湿热为慢性肾衰病理变化的重要产物及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湿热弥漫上、中、下三焦为慢性肾衰湿热内蕴的主要表现,因此董师运用古法,以分消走泄为主,使三焦湿热之邪各寻其路而出,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保护残存肾功、延缓病情恶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疗效。

孙鹏[9](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患导致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早中期CRF患者,西医采取的对症治疗措施疗效有限;对于ESRD患者,需进行替代治疗,但因高昂的费用等原因,应用亦受到限制。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有助于改善症状、保护残存肾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中的支持向量机、复杂网络、卡方相关系数方法,分析导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规律、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经验,有助于丰富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其治疗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发挥疗效。文献研究通过整理分析中医古代和现代文献,从“水肿”、“癃闭”、“关格”、“肾劳”、“肾风”、“溺毒”等病证的相关描述中,探求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并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论治等方面对慢性肾衰竭中医治疗近况进行综述。通过整理分析西医文献,阐述现代医学对本病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聂莉芳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和基本诊治理念病名:导师认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名以关格较为恰当,因为它集中地突出了慢性肾衰终末期的临床特点,同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病因病机:导师认为本病的病因有主因与诱因之分。主因多系脾肾虚损,诱因则责之外邪与过劳。病机为正虚邪实,“因虚致实”为其特点。正虚之中有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以气阴两虚者最为多见;邪实有外邪、水停、湿浊、瘀血、风动、蕴痰、肠胃燥结等诸种。基本诊治理念:(1)善抓主症,辨证灵活;(2)为区分标本缓急,导师将本病分为虚损期和关格期进行治疗;(3)虚损期注意益气养阴,关格期突出调理脾胃、通腑降浊;(4)重视顾护正气病例一般特征病例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2007-2013年经导师诊治的住院及门诊慢性肾衰竭患者,共380例,636沴次。男女比例1.235:1。平均年龄53.20±15.24。原发病中,不明原因占22.37%,其次为是慢性肾小球肾炎20.79%,糖尿病肾病18.42%。辅助检查,血肌酐379.30±233.22μmol/1,血尿素氮17.82±8.06mol/1,血红蛋白103.38±20.19g/1。慢性肾衰分期,失代偿期最多,共197例,其次为肾功能衰竭期75例,代偿期73例,尿毒症期或肾衰终末期35例。CKD分期,5期最多,共138例,其次为4期137例,3期100例,1,2期最少。证候分析本研究纳入病例出现频数为20%以上的症状依次为:神疲乏力、纳差、便秘、口苦、水肿、口干、失眠、腰痛、易感冒、腰膝酸软、头晕、恶心;出现频数为20%以上的舌、脉分别为:舌淡暗、舌红、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细。辨证分型中,主证以气阴两虚证最多见,占52.83%,其次为脾胃虚弱证、湿热中阻证。兼证中以湿热证最为常见,其次为水湿、血瘀、湿浊。方药分析本研究使用频数为10%以上的方剂依次为:参芪地黄汤(37.58%)、香砂六君子汤(19.81%)、黄连温胆汤(19.18%)、生脉饮(16.82%);使用频数为50%以上的中药为:茯苓(89.62%)、太子参(82.39%)、金银花(75.79%)、当归(66.04%)、生黄芪(62.74%)、丹参(59.91%)、黄连(55.19%)。数据挖掘运用支持向量机、复杂网络和卡方相关系数方法研究导师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经验总结(1)辨证规律:气阴两虚证,以神疲乏力、心悸、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等症为主症;脾胃虚弱证,以纳差、神疲乏力等症为主症;湿热中阻证,以纳差、口苦等症为主症;肝肾阴虚证,以头晕等症为主症。同时强调四诊合参。(2)治则治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实突出者,以攻邪为先;疾病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兼顾祛邪,补虚不忘泻实。(3)遣方用药规律:①分期论治,重视脾肾,补肾以六味地黄汤灵活化裁,调理脾胃则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连温胆汤及参苓白术散等,同时注意通腑泄浊,使邪有出路②五脏相关,兼顾心、肝、肺,以达整体调治之目的;③抓主症、辨证选方,并随症加减;④用药平和,注重实效;⑤补中寓通,补而不滞。创新点:1.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分析证型的主症信息,进而挖掘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规律。2.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核心处方用药及药物配伍情况;运用卡方相关系数分析药-症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挖掘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特点及处方用药经验。

王艳杰[10](2014)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毒”论治》文中提出目的:探寻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规律,提出新治法,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药有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与内容:通过读经典,查文献,做临床,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导师多年临床实践积淀,提出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毒”论治,解毒、排毒、抗毒三法并施,其研究内容:1.立论依据1.1中医古代医籍对“毒”的认识1.2现代中医对“毒”的认识1.3中医学“毒”的来源1.4慢性肾功能衰竭“毒”的产生1.5慢性肾功能衰竭“毒”的致病特点2.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毒”论治的方法2.1解毒法慢性肾功能衰竭正气虚衰,湿毒、水毒、瘀毒、痰毒相兼互化。治疗上,“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针对湿毒、水毒、瘀毒、痰毒之不同,“审因论治”,祛湿利水,化瘀涤痰,邪去则毒解。2.2排毒法慢性肾功能衰竭毒邪弥漫,暴戾酷烈,常规治疗,难以奏效。故治疗当“因势利导”,“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就其近而引导之”,针对毒邪的不同病位,就近引导以排毒为治,即“治标”之法。主要包括:药浴散毒、通腑泄毒、利尿排毒、敷脐驱毒。2.3抗毒法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虚衰,多脏受累,气血阴阳不足。在辨证的基础上补肾、健脾、益肺,以扶助正气的方法,调理脏腑的气血阴阳,提高机体自身抗毒能力,即“治本”之法。主要有:补肾填精以固本;重视健运脾胃,调理升降;益肺固卫以防外邪。结果:毒有外毒与内毒之分,慢性肾功能衰竭为内生之毒。脾肾亏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是毒邪产生的根本,毒邪深伏久滞是肾功能渐行恶化的重要因素,水毒、湿毒、痰毒、瘀毒相兼互化,其中“瘀毒”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整个病变过程,证属本虚标实。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脏虚衰,多脏受累,毒邪肆虐,广泛内损,性善内伏,伺机再起,或因盛而变,暴戾酷烈,变化多端,顽恶难愈。治疗上仅靠一法一方只能消其势,不能除其根,故临床解毒、排毒、抗毒三法并用,攻补兼施,包括“审因论治”以解毒;药浴、利尿、通腑、敷脐“因势利导”以排毒;健脾补肾,益肺固卫,扶正治本以抗毒,虚实兼顾。临床重视综合整体疗法,内治与外治结合,口服与灌肠、药浴结合,从多环节、多途径施治达到治疗目的。结论:1.脾肾亏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据,毒邪深伏久滞是其顽恶不愈,变证丛生,肾功能渐行恶化的重要因素,水毒、湿毒、痰毒、瘀毒相兼互化,其中“瘀毒”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整个病变过程,证属本虚标实。2.慢性肾功能衰竭从解毒、排毒、抗毒三法论治。强调“审因论治”以解毒;“因势利导”以排毒;健脾补肾以抗毒,尤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治病求本”、“整体观念”。

二、荆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衰6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衰6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衰竭文献研究
    1 现代中医药诊治慢性肾衰竭的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结论
    2 王钢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2.3 分子生物学机制
        2.4 治疗经验
        2.5 实验室检查指标
        2.6 中西医结合防治
        2.7 邹师经验总结及展望
        2.8 结论
第二部分 慢性肾衰竭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研究
    1 慢性肾衰竭中医诊治现状的理论研究
        1.1 慢性肾衰竭的病名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1.3 慢性肾衰竭的现代治疗进展
        1.4 问题与展望
    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现状的研究
        2.1 中医文献
        2.2 中医证候
        2.3 中医方剂
        2.4 名老中医传承
        2.5 中药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诊治慢性肾衰竭医案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数据采集
        2.1 医案资料
        2.2 纳入排除标准
    3 数据清洗
    4 数据分析
    5 数据表达
        5.1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5.2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5.3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6 讨论
        6.1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的四诊要点分析
        6.2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辨慢性肾衰竭病机证型分析
        6.3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基本方药构思
        6.4 从数据挖掘看导师治疗慢性肾衰竭用药的加减思路
第四部分 分层数据及典型病案
    1 膜性肾病
        1.1 膜性肾病分层数据
        1.2 膜性肾病典型病案
    2 IgA肾病
        2.1 IgA肾病分层数据
        2.2 IgA肾病典型病案
    3 尿酸性肾病
        3.1 尿酸性肾病分层数据
        3.2 尿酸性肾病典型病案
    4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4.1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分层数据
        4.2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典型病案
        4.3 讨论
    5 2型糖尿病性肾病
        5.1 2型糖尿病性肾病分层数据
        5.2 2型糖尿病性肾病典型病案
        5.3 讨论
第五部分 导师经验
    1 “肾劳”病名古今论证
        1.1 古医籍考证
        1.2 邹氏论“肾劳”
        1.3 数据论证
    2 病因多变,虚实辨证
        2.1 导师论述
        2.2 数据论证
    3 维护肾元,阴平阳秘
        3.1 肾寓阴涵阳
        3.2 肾气化封藏
        3.3 保肾元大法
        3.4 数据论证
    4 和缓治本,多脏同调
        4.1 补益肾元,平补平泻
        4.2 顾护脾胃,以养先天
        4.3 养肺滋肾,金水相生
        4.4 滋肾养肝,乙癸同源
        4.5 养心益肾,水火既济
    5 清利活血,诊治关键
        5.1 清热利湿
        5.2 活血化瘀
    6 疏滞泄浊,贯穿始终
        6.1 利水泄浊
        6.2 化湿泄浊
        6.3 降逆泄浊
        6.4 通腑泄浊
        6.5 通络泄浊
        6.6 疏风泄浊
第六部分 基于慢性肾衰竭诊治的导师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资料转录与分析
    4 撰写访谈报告
        4.1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中医病名的认识
        4.2 王钢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大法的经验
        4.4 王钢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用药特色
        4.5 王钢教授重视慢性肾衰竭合并症的处理
        4.6 王钢教授强调慢性肾衰竭治疗与调摄相结合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研究基础
        1.1 流行病学
        1.2 尿毒素的研究概况
        1.3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
        1.4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慢性肾衰的认识
        2.1 慢性肾衰的病名
        2.2 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
        2.3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3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
        3.1 中药灌肠的源流
        3.2 中药灌肠的作用机理
        3.3 中药灌肠的方法
        3.4 中药灌肠特点
        3.5 中药灌肠的临床疗效及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方法
        2.3.1 中医症状积分
        2.3.2 实验指标
        2.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3.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2 肾功能指标比较
        3.3 钾、钙、磷指标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安全性观察
    4 讨论
        4.1 疗效分析
        4.1.1 中医症状积分分析
        4.1.2 肾功能指标分析
        4.1.3 钾、钙、磷指标的分析
        4.1.4 临床疗效分析
        4.2 方药分析
        4.2.1 中药灌肠方组方分析
        4.2.2 中药口服方组方分析
        4.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肾衰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4.统计方法
    5.统计结果
    6.研究结果
讨论
    1.导师治疗慢性肾衰因机证治的认识
    2.遣方用药思路
    3.对照组药物分析
    4.实验结果分析
    5.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表
    附录B 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大鼠微血管毁损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的认识
        1.1 慢性肾衰病名的探讨
        1.2 慢性肾衰的病因病机
        1.3 对慢性肾衰病的辨证与论治
        1.4 对慢性肾衰的外治疗法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病的研究与认识
        2.1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其发展机制
        2.2 诊断标准与分期
        2.3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措施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方法
    4.数据的处理
    5.结果
        5.1 各组大鼠的情况观察
        5.2 实验剥落情况
        5.3 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及其外形的观察对比
        5.4 慢性肾衰大鼠重量、肾脏湿重及肾脏系数经肾衰泻浊汤灌胃后的比较
        5.5 慢性肾衰大鼠Scr、BUN及 MALB经肾衰泻浊汤灌胃后的比较
        5.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VWF、VEGF、ICAM-1 检测)
        5.7 T淋巴细胞功能测定
        5.8 各组大鼠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比值检测图
第三部分 讨论
    6.对实验过程问题的探讨及分析
        6.1 导师对慢性肾衰病的研究认识
        6.2 肾衰泻浊汤组方分析及其现代药理研究
        6.3 肾衰泻浊汤药物浓度与时间梯度的选择
        6.4 对西药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6.5 对于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选择
        6.6 实验疗效分析
    7.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5)薯蓣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水血同病”及其相关概念的现代研究
    1. “水血同病”的概念研究
        1.1 “水血同病”源于“水血同源”
        1.2 “水血同源”的溯源研究
        1.3 “水血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
    2. “水”概念研究
    3. “血”概念研究
    4. “水血同病”概念研究的思考
        4.1 “水血同病”的概念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4.2 气、水、血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4.3 水血同治、水、血概念未达成共识,造成水血同治理论的进一步混乱
        4.4 历史追溯法是导致“水血同病”概念被认为一直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知识考古学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 知识考古学简介
    2. 知识考古学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 知识考古学的应用过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上篇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水血同病”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以前的“血证”研究
        1. 从气血关系、五运六气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认识血证
        2. “血瘀”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3. 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与气血、运气、五行规律等相关
        第二节 宋以前的“水证”研究
        1. “水证”的分类
        2. 水证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3. 水证的辨证治疗
        第三节 宋以前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气病、痈肿脓血同见与水血同治
        2. 妇人带下与经血同治
        3. 痰瘀同治初具雏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研究
        1. “血证”关注的重点是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
        2. 治血尤重治火逐渐成为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血证的共同认识
        3. 更加重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4. 瘀血论治独具特色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证”研究
        1. 延续前代的水证分类方法
        2. 重视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治疗水证
        3. 具体治法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又有新的发挥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同治”多为水血同见时则“水血同治”
        2.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详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研究
        1. 逐步构建“气水——血火”理论结构
        2. 气水血火逐步成为血证的诊治关键
        3. 强调从气的角度论治“瘀血”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证”研究
        1 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尤其受到重视
        2 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3.具体治法在延续《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上又有发挥
        第三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共同治疗
        2. 血汗同源,辨治同法
        3. 血汗之中当重气
        4.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血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形成雏形
        3 第三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二节 “水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三节 痰瘀等病理因素愈加受到重视
        第四节 由“水血同治”构建“水血同病”
        1. 从阳气与阴精的角度,借鉴现代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2. 从互为根本、互相转化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3. 从水血同源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述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经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2. 理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3. 西方哲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第二节 “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思考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下篇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
    一、开门启“源”,别树一帜
    二、研经习业,“道”韵流长
    三、成学者众,蔓延成“派”
    四、“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发展特色
    五、“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一)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的理论阐释
        (二)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湿证”的理论阐释
        (三)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痰饮证”的理论阐释
        (四)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人体“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六、“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与辨治经验
        (一) 水血同源,生理攸关
        (二) 水血同病,病理密切
        (三) 水血同调,辨治精当
        (四) 辨治要点,尤需注意
        (五) 临床治验,拓展应用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慢性肾衰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中医病名的源流
    第三节 中医病因病机
    第四节 中医辨证分型
    第五节 名家经验
    第六节 刘旭生教授对慢性肾衰辩证论治经验
    第七节 目前慢性肾衰治疗方法
    第八节 目前CKD西医治疗方法
    第九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医经验总结中的应用
    第十节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用药特点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来源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西医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五、数据库的建立
        六、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病案基本信息情况
        二、用药范围统计分析
        三、病案统计分析
        四、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五、根据CKD不同分期的症状及关键药物进行统计分析
        六、按照原发病诊断的不同症状及关键药物统计分析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病案分析
        二、刘教授用药特点分析
        三、刘旭生教授对慢性肾衰的病机及辨证、治则治法的认识
        四、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挖掘
        五、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董志刚教授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肾衰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浅述分消走泄理论源流
2.湿热在慢性肾衰的发展中贯穿始终
    2.1 湿热致病的特点
    2.2 湿热伤肾的病因病机
3.湿热熏蒸,蒙上流下,弥漫三焦
    3.1 湿热蒙上
    3.2 湿热中阻
    3.3 湿热下注
4.祛除湿热之邪,分消上下之势
    4.1 提壶揭盖、宣通肺气
    4.2 辛开苦降,畅达中焦
    4.3 淡渗利湿,清利下焦
    4.4 三焦同治,病证结合
5.药食结合,生活调护
6.病案举隅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研究
        1.2 中医研究近况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现代医学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第二部分 聂莉芳教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和基本诊治理念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基本诊治理念
        3.1 善抓主症,辨证灵活
        3.2 标本缓急与中医临床分期
        3.3 分期辨证论治
        3.4 重视顾护正气
第三部分 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的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CKD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中医证候诊断判定
        2.7 信息采集
        2.8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特征
        3.2 证候分析
        3.3 方药分析
        3.4 数据挖掘
    4 讨论
        4.1 辨证规律
        4.2 治则治法
        4.3 遣方用药特点
    5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10)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毒”论治(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立论依据
2.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毒”论治的方法
结果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荆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衰6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王钢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竭临床经验研究[D]. 朱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中药灌肠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D]. 陈香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肾衰康方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王盼盼.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肾衰泻浊汤对慢性肾衰大鼠微血管毁损调节机制的研究[D]. 陈东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薯蓣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脾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彤.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D]. 闫军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7]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刘旭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用药特点[D]. 王永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7)
  • [8]董志刚教授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肾衰经验[D]. 姚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研究[D]. 孙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10]慢性肾功能衰竭从“毒”论治[D]. 王艳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经防肾炎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6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