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一、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高翀[1](2020)在《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全身性、进行性疾病,其病理学过程最早可在20多岁时出现,经过数十年出现明显症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12%~14%。临床数据显示,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有关,如冠状动脉疾病、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一般人群中的常规危险因素无关,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会降低对血管疾病的易感性。然而对于高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帮助及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经排除标准筛选后确诊为下肢ASO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要求的10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男65例,女39例,平均年龄(73.6±9.8)岁。诊断标准:年龄>40岁;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缺血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ABI≤0.9;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A和DSA等影像学检查显示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等病变。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前4条可以做出ASO的临床诊断。根据 Rutherford 分级标准将病例组分为 Rutherford 0 级(R0 级,18 例,17.3%)、Rutherford 1 级(R1 级,5 例,4.8%)、Rutherford 2 级(R2 级,3 例,2.9%)、Rutherford 3 级(R3级,19 例,18.3%)、Rutherford 4 级(R4 级,15 例,14.4%)、Rutherford 5 级(R5 级,29例,27.9%)、Rutherford 6级(R6级,15例,14.4%);另外选同一时间于我院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都于入院时行临床资料统计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将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人员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差异,并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ASO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1、卡方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下肢ASO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neutrophils,NEU%)、淋巴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lymphocytes,LYM%)、白蛋白(Albumin,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 TBIL、DBIL、IBIL 水平分别为(10.44±3.46)%、(3.25±1.36)%、(7.28±2.83)%,均低于对照组(15.30±3.28)%、(3.97±1.40)%、(11.33±2.65)%。2、下肢ASO危险因素的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保护性因素;LYM%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立危险性因素。3、不同Rutherford等级之间的TBIL、DBIL、IBIL水平无明显差异,尚不能认为存在线性相关。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下肢ASO显着相关,可作为下肢ASO患者的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TBIL是下肢ASO的独立保护性因素,其水平可指导下肢ASO的病情评估。因此,血清胆红素水平监测在下肢ASO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张迎春[2](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及其TOAST分型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致残致死原因,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左右。现迫切需要探寻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除传统因素外的其他危险因素,以减少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胆红素通常被认为是血红素的有害代谢废物。然而,目前的认识将其重新定义为一种有效的内源性抗氧化、抗炎和神经保护分子。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TOAST亚型和性别之间的相关性,希望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创新性的见解和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1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TOAST病因分型、NIHSS评分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随机选取同期入院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74例作为对照组。详细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测指标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间胆红素水平的差异,探讨血清胆红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与胆红素水平是否存在关联,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胆红素水平在TOAST分型不同亚型间和不同性别间是否存在差异。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均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斑块组胆红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着低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示:缺血性脑卒中组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病史及吸烟史等方面高于对照组,血清三种不同形式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性(P<0.05)。3.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因变量,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糖尿病病史、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和胆红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病病史、吸烟史、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与轻度缺血性脑卒中组相比,中重度缺血性脑卒中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线性相关分析示: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性;5.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例组中,血清TBIL、DBIL、IBIL浓度在TOAST分型亚型间未见显着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胆红素水平之间有相关性,在一定范围内,高胆红素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与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2.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升高存在相关性,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低胆红素水平的男性,更应注意预防缺血性脑卒中;4.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其可作为反映氧化应激强弱的预测指标之一;5.胆红素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间分布无显着性差异。

曹小虎[3](2020)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总胆红素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发病率日趋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 Restenosis,ISR)是制约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尽管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使得ISR的发生率大大下降,但ISR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及病人的生命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与冠心病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目的:1、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TBIL)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2、探讨NLR、TBIL及二者联合对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及临床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采集既往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史,并于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266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ISR组126例和非ISR组140例,分别比较两组间的NLR、TBIL差异,并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信息、首次PCI手术数据(病变血管、植入支架具体冠脉以及植入支架单枚最长长度、直径、串联与否)、复查CAG手术数据(间隔时间、支架内再狭窄与否、发生再狭窄具体冠脉、及再狭窄支架长度、直径、串联与否)及复查CAG术前相关检查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尿酸、血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钙蛋白I、BNP、LVEF)的差异,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因素与再狭窄的关系,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本次研究共筛选纳入病例266例,发生再狭窄的病例126例,未发生再狭窄的病例140例,两组间比较,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酗酒史、冠心病家族史、服药情况(他汀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BMI、糖尿病、吸烟史、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比较,病变血管、支架植入靶血管、支架是否串联、单枚支架最长长度、复查间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支架最小直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比较,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TC、TG、HDL-C、LDL-C、血肌酐、肌钙蛋白I、BNP、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两组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LR、TBIL、HbA1C、FPG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选择P<0.1的因素,在筛选完共线性因素后(如糖尿病、FPG、HbA1C,仅保留HbA1C),将其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前进法将P值无意义(P>0.05)的因素剔除,两组间比较,NLR、HbA1C、吸烟、尿酸、BMI、TBIL、支架最小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HbA1C、吸烟、尿酸、BMI与ISR呈正相关,均是ISR的危险因素,而血清TBIL、支架直径则与ISR呈负相关。5、通过ROC曲线的绘制,得知NLR和血清TBIL对ISR均有预测价值。当NLR取最佳截断值2.79时,AUC为0.613,灵敏度为67.5%,特异度为50.7%;当TBIL取最佳截断值13.05时,AUC为0.655,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53.2%;当联合检测NLR和TBIL对ISR的预测价值时,AUC为0.676,平行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系列实验具有更高的特异性。结论: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是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2、血清总胆红素与支架内再狭窄呈负相关。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4、肥胖、吸烟、植入小直径支架、高尿酸、糖尿病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钱昊[4](2019)在《血清总胆红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有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在内的多种并发症以及较高的死亡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其诊断和评估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很多,考虑到基层医疗体系的不完善,寻找检测更为方便同时有较高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的指标仍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胆红素是人体两大内源性抗氧化物之一,多项研究都证实了胆红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而关于胆红素与ACS的研究较少,且关系还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血清总胆红素(STB)水平与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病历系统分阶段连续纳入2009年6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行PCI的ACS患者2850例,所有患者收集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疾病史、服药史等一般资料。录入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的肌钙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DL)、STB、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数据以及入院72小时内的心脏彩超结果。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术后一年内的MACE。有80例患者未能完成随访或无法提供MACE发生的具体情况及时间,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总计2770例。将这些患者依据STB水平分为三组:A组(STB≤9.6μmol/L,923人),B组(9.7μmol/L<STB≤15.4μmol/L,924人),C组(STB>15.4μmol/L,923人)。利用Cox生存分析研究三组间MACE发生率,Kaplan-Meier曲线反映患者生存率。另外分别研究ACS及STB的亚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访结果显示,PCI术后30天内B组与A组MACE(HR0.851,95%CI:0.542-1.331,p=0.479)及心源性死亡(HR0.552,95%CI:0.303-0.994,p=0.052)发生率、C组与A组MACE(HR0.793,95%CI:0.502-1.241,p=0.304)及心源性死亡(HR0.611,95%CI:0.342-1.081,p=0.089)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PCI术后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B组与A组的MACE(HR0.522,95%CI:0.372-0.733,p<0.001)及心源性死亡(HR0.452,95%CI:0.293-0.704,p<0.001)、C组与A组的MACE发生率(HR0.443,95%CI:0.312-0.631,p<0.001)及心源性死亡率(HR0.363,95%CI:0.232-0.583,p<0.001)均存在显着差异。亚组分析显示,STB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远期MACE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呈负相关。中等水平STB组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最好。STB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不明显。结合胆红素对ACS患者PCI术预后的预测价值不明显,而未结合胆红素与ACS患者远期MACE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STB与ACS患者短期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没有相关性;低STB的ACS患者PCI远期的MACE发生率及心源性死亡率均显着增高。

来雪峰[5](2019)在《血尿酸和胆红素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占中国居民死亡构成的40%以上,防治CVD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问题。CVD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复杂,其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发挥着关键作用。血尿酸是体内嘌呤类化合物代谢的终产物,尿酸本身虽具有抗氧化性,但高尿酸在细胞内主要起着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导致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而胆红素是血红素代谢的生理性抗氧化物质,可能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但低水平的胆红素又可导致脂质过氧化,引起血管硬化。尿酸和胆红素的这种双向作用可能与二者在机体内水平有关。两者水平除受遗传调控外,还与多种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锻炼等有关,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饮茶、夜间睡眠时间、午睡,以及职业因素对两者水平的影响。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对于血尿酸和胆红素与CVD发生风险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两者目前尚未被确定是CVD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大多数在欧美人群中进行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也未能证实上述关联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更是缺乏在中国人群中的证据。此外,最新横断面研究表明高尿酸和低胆红素水平对糖尿病个体的CVD发病有潜在联合作用,但在一般人群中尚无关于血尿酸和胆红素的变化与CVD发生风险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拟在东风-同济队列人群中,从以下四部分探讨影响血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的主要生活方式等因素,阐明二者单独和联合作用以及其变化对CVD发病风险的影响及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从而为采取改变生活方式等有效对策和措施来控制尿酸和胆红素水平,进而对CVD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影响血尿酸和胆红素的主要生活方式及职业因素目的:探讨主要生活方式及职业因素与血尿酸和胆红素5年变化及新发高尿酸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排除基线自报或确诊的CVD、肿瘤、肾脏疾病及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15 m L/min/1.73m2者后共纳入14607人,分别采用多变量广义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主要生活方式和职业因素与5年血尿酸和胆红素水平变化及新发高尿酸血症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关联。结果:对于尿酸而言,与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相比,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血尿酸水平降低了9.86μmol/L,新发高尿酸血症风险降低了11%;饮绿茶者相比于不饮茶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了4.80μmol/L;与午睡在30 min内者相比,午睡在30-60min者的血尿酸水平降低了4.38μmol/L。相反,当前吸烟者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新发高尿酸血症风险增加了25%;当前饮酒者与从不饮酒者相比,5年血尿酸水平升高了4.45μmol/L,高尿酸血症风险增加了28%;与不倒班者相比,倒班年限在10-20年及20年以上者血尿酸水平分别升高了4.83μmol/L和6.20μmol/L,具有剂量-反应关系趋势,与高尿酸血症风险发生无显着意义。未发现锻炼、夜间睡眠时间与血尿酸水平变化及新发高尿酸血症风险有统计学显着的关联。对于胆红素而言,与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者相比,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者5年胆红素水平降低了0.49μmol/L,新发高胆红素血症风险降低了22%;当前吸烟者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新发高胆红素血症风险降低了19%;分别与夜间睡眠在7-8 h和午睡在30 min内者相比,夜间睡眠超过9 h和从不午睡者新发高胆红素血症风险分别降低了24%和15%。相反,饮酒者与从不饮酒者相比,高胆红素血症新发风险升高了21%;与不倒班者相比,倒班年限与5年胆红素水平升高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其中倒班超过20年者5年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了0.47μmol/L,新发高胆红素血症风险增加了17%。未发现饮绿茶、锻炼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教育水平、饮绿茶、吸烟、饮酒、午睡及倒班年限与血尿酸水平和新发高尿酸血症或胆红素水平和高胆红素血症有关,提示改变生活方式可以影响血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第二部分血尿酸及其变化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分析基线血尿酸和5年血尿酸变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及其亚型和CVD发病风险的关联,运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排除了基线自报或确诊的CVD、肿瘤、肾脏疾病、e GFR<15 m L/min/1.73m2及变量缺失者后,共纳入有随访的16419人,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冠心病、脑卒中、CVD的发生风险(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t interval,CI)。进一步排除2013年底前新发的CVD及随访时e GFR<15m L/min/1.73m2者后,纳入11777人分析血尿酸5年变化与新发CVD的关联,根据基线和随访时是否是高尿酸血症将血尿酸5年变化分为非高尿酸血症、缓解型、新发型和持续型高尿酸血症四组。同时纳入6072人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筛选了7个尿酸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作为遗传工具变量评估血尿酸与CVD发生风险间潜在的因果关联。结果:与基线血尿酸水平处在最低四分位数的个体相比,血尿酸水平在第二至第四分位数的个体新发冠心病风险HR和95%CI分别为1.18(1.05,1.31),1.16(1.04,1.30),1.31(1.17,1.46),Ptrend<0.001,血尿酸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上述关联在年龄≥65岁、女性、体重正常者、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代谢综合征者及肾功能正常者中效应更强。基线血尿酸与CVD发病风险也存在相似的剂量-反应关系,然而,未发现血尿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有统计学的关联。与基线和首次随访时均为非高尿酸血症者相比,冠心病、脑卒中和CVD的发生风险在新发型高尿酸血症者中分别增加了10%、6%和6%(所有P>0.05);在持续型高尿酸血症者中分别增加了29%、59%和32%(所有P<0.05)。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未发现血尿酸与CVD发生风险存在因果关联。结论:基线血尿酸与冠心病发生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5年持续高尿酸血症是新发冠心病、脑卒中和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未证实血尿酸与CVD发生风险存在因果关联。第三部分胆红素及其变化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分析基线三种胆红素和5年胆红素变化与冠心病、脑卒中和CVD发病风险的关联,孟德尔随机化方法探讨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法:本研究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排除基线CVD、肿瘤患者及潜在的肝胆肾疾病患者共纳入12644人,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冠心病、脑卒中、CVD发生风险HR和置信区间(95%CI)。进一步排除2013年底前新发的CVD及随访时胆红素缺失后纳入9721人,分析胆红素5年变化与新发CVD的关联,将胆红素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并根据基线和随访后的变化分为四组:稳定低水平组、随访后降低组、随访后升高组、稳定高水平组。同时纳入6024人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选取了5个总胆红素水平相关SNPs位点作为遗传工具变量分析胆红素与CVD发生风险间潜在的因果关联。结果:直接胆红素与新发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与基线直接胆红素水平在最低五分位数的人群相比,二到五分位数的个体新发冠心病风险的HR(95%CI)分别为1.34(1.16,1.54),1.31(1.14,1.51),1.34(1.17,1.54),1.41(1.22,1.63),Ptrend<0.001;二到五分位数的个体新发脑卒中风险的HR(95%CI)分别为1.44(1.11,1.87),1.58(1.23,2.03),1.67(1.30,2.14),1.65(1.28,2.13),Ptrend<0.001;直接胆红素与CVD发生风险关联也呈上述相似的剂量-反应关系。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与冠心病、CVD发生风险呈L型关联。与间接胆红素在最低五分位数的个体相比,第四分位数的个体新发冠心病和CVD风险最低,分别降低了13%(HR=0.87,95%CI:0.76,0.96)和11%(HR=0.89,95%CI:0.79,0.98);相似地,总胆红素水平在第三分位数的个体新发冠心病和CVD风险最低,分别降低了15%(HR=0.85,95%CI:0.74,0.97)和12%(HR=0.88,95%CI:0.78,0.99)。未发现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相关。与稳定低水平直接、间接和总胆红素组相比,基线和随访后持续高水平的胆红素对冠心病、脑卒中和CVD发生风险均无显着影响。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未发现总胆红素与CVD发生风险存在因果关联。结论: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和CVD发病风险,适度升高的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与冠心病和CV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但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未证实总胆红素与CVD风险存在因果关联。第四部分血尿酸和胆红素联合作用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目的:研究基线血尿酸和三种胆红素联合作用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在东风-同济队列中排除基线CVD、肿瘤、潜在的肝胆肾疾病患者及血尿酸、胆红素和协变量缺失者后,一共纳入12643人分析。分别将基线血尿酸和胆红素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组,因为高水平尿酸和高水平直接胆红素,以及低水平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与CVD发生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在分析尿酸与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联合作用时分别以低水平尿酸+低水平直接胆红素组及低水平尿酸+高水平间接(总)胆红素组为参照组,采用Cox回归评估其他各组CVD发生风险的HR和95%CI。结果:与低水平尿酸和低水平直接胆红素组相比,高水平尿酸和高水平直接胆红素组新发冠心病、脑卒中和CVD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24%,49%和27%(所有P<0.05);与低水平尿酸和高水平间接胆红素组相比,高水平尿酸和低水平间接胆红素组冠心病、脑卒中和CVD发生风险分别增加了17%,23%和16%(所有P<0.05),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血尿酸的联合作用是相似的。结论:高水平血尿酸分别与高水平直接胆红素、低水平间接胆红素或低水平总胆红素共存时对CVD发病风险具有联合作用。

杨华佳[6](2019)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年龄≤44岁)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探讨青年AMI的防治。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年龄≤44岁的住院患者共279例为青年AMI组,按病例对照1:1比例选取同性别和年龄(±1岁)的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共279例为青年非AMI组。同时连续收集同期于我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年龄≥60岁的患者共889例为老年AMI组。收集比较各组间的病史资料、血液生化指标等,并对青年AMI组和老年AMI组的症状特点、冠脉造影结果以及短期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以进一步了解青年AMI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统计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结果:1.青年AMI组男性269例,占96.4%。青年AMI组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率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均明显高于青年非 AMI 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水平低于青年非 AMI 组(P<0.05)。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青年AMI最显着的危险因素(OR=2.241,95%CI:1.677-2.993),其次为 LDL-C(OR=1.163,95%CI:1.034-1.308),而 HDL(OR=0.543,95%CI:0.341-0.864),DBil(OR=0.899,95%CI:0.856-0.943)为青年AMI的保护性因素。3.高血压病、糖尿病、TC、LDL-C、lp(a)与青年AMI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TBil、DBil与冠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P<0.05)。4.青年AMI组与青年非AMI组可控危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青年AMI患者普遍存在危险因素聚集。青年AMI患者中93.2%有2个及以上的可控危险因素。当可控危险因素个数小于3个时,青年AMI者比例较青年非AMI低(21.5%VS 60.9%);当可控危险因素个数大于3个时青年AMI患者的比例高于青年非AMI者(44.1%VS 25.3%)(P<0.05)。5.青年AMI组中男性、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比率均明显高于老年AMI组,BMI、TC、TG、LDL-C水平高于老年AM[组(P<0.05);而高血压病比例、糖尿病比例及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HDL-C、lp(a)水平低于老年AMI组(P<0.05)。青年AMI组和老年AMI组在饮酒比例、尿酸(uric acid,UA)、TBil、DBil、IBil水平上无显着差异(P>0.05)。6.青年AMI组从发生症状到入院时间短于老年AMI组(P<0.05);青年AMI组心绞痛病史比例、Killip>2级的比例低于老年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 AMI 组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比例高于老年AMI组(70.3%VS 63.0%,P<0.05)。青年AMI组与老年AMI组均以胸痛为主要症状(83.9%VS 75.3%),且青年AMI组比例高于老年AMI组(P<0.05);青年AMI组晕厥、不典型胸痛症状少于老年AMI组(P<0.05)。心肌损伤标志物显示青年AMI组的TnT和CK-MB水平更高(P<0.05)。心超结果显示青年AMI组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水平高于老年AMI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SD)及左房内径(left atrial inner diameter,LA)水平小于老年 AMI 组(P<0.05)。7.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AMI组单支病变多于老年组(P<0.05)。两组间罪犯血管比较显示青年AMI组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比例多于老年AMI组(57.7%VS 49.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血管比较,青年AMI组与老年AMI组均以LAD受累比例最高分别为68.1%,72.3%,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AMI组高血栓负荷比例多于老年AMI组(P<0.05)。8.短期预后显示,青年AMI组1月死亡率低于老年AMI组(0.07%VS 6.3%,P<0.05),其他并发症比较显示,青年AMI组心衰发作、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老年AMI组(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中以男性多见。吸烟、LDL-C是青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DBil为青年AMI的独立保护性因素。青年AMI患者危险因素存在明显的聚集现象。青年AMI患者症状典型,以STEMI为主,冠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罪犯血管以LAD为主。青年AMI患者1月死亡率低,相关并发症发生比例较老年组低。

李天渝[7](2019)在《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地理环境分布》文中提出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血清胆红素(SBIL)参考值都是临床医学上重要的医学检测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常常是作为心脏方面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是具有高灵敏度且能够反映机体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的参考值指标。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是作为肝胆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且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于辅助诊断心脏方面重要疾病。关于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生理因素方面,但是其与地理环境之间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本文从地理环境影响的角度思考,探寻地理环境因素与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这两项医学参考值的联系和机制,并建立与之相关的预测模型,进一步对其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和为医学诊断提供便利。本篇研究通过搜集全国范围内的286个市县26759例健康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实测值和267个市县26980例健康成年人血清胆红素实测值,对其加以统计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对全国范围内的其他市(县)进行预测;选取地理位置指标、地势指标、气候指标和土壤指标四大类地理指标。其中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和年平均气温等25项亚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定量研究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分别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模型共两种方法3种模型进行预测。通过多重共线性检验,选取适宜方法作为单一预测模型,根据对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分别选出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最优预测模型;利用最优预测模型预测全国范围内2322个地区的两项医学参考值,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插值出图。最后通过机理分析探讨地理环境因素与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之间的关系。使用统计学方法探索两项医学参考值与地理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结果表明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实测值均具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非独立和随机分布的。(2)中国健康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水平与7项地理指标呈现显着相关关系;中国健康成年人血清胆红素参考值水平与10项地理指标呈现显着相关关系。两项医学指标均与海拔等地理环境因素呈现显着的相关性。(3)分别对其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医学指标参考值建立三种预测模型,并通过计算均方根误差等方法进行模型择优,最终确定预测模型为岭回归模型。(4)健康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整体均呈现明显的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两项医学参考值水平值高的地区主要集中我国西北部如西藏,新疆部分等地区,两项医学参考值水平值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及东南部地区如广东、江苏、福建等地。本文以中国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和人血清胆红素参考值与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到两项医学参考值与海拔、经纬度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程度。通过建立多种预测模型,对两项医学指标参考值数据进行预测,得出空间分布图并分析地理分布规律,最终分析并解释两项医学参考值受到影响的机理和原因。

李宁[8](2019)在《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胆红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36例。由两名有经验的心内科介入医生,运用同一台计算机影像统计系统对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血管直径狭窄是否≥50%,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183例,男性110例、女性73例;非冠心病组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之后冠心病组再依据直视下冠脉造影图像结果,使用SYNTAX官方网站的计算器对每名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评分,首先根据后降支血管的起源,区分左右优势型,然后对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其主要分支的病变进行权重,同时对特殊病变如钙化、血栓、分叉病变、开口病变、弥散病变等复杂病变附加额外积分,将冠心病组分为低分组(0-22)、中分组(23-32)、高分组(>33),其中低分组116例,男患62例、女患54例;中分组48例,男患33例、女患15例;高分组19例,男患15例、女患4例。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C反应蛋白及其他临床生化指标在非冠心病组及冠心病低、中、高分组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血清总胆红素在非冠心病组为13.42±2.56umol/L、冠心病低分组为12.97±2.07umol/L、冠心病中分组为10.74±2.65 umol/L、冠心病高分组为9.79±2.24umol/L,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血清间接胆红素在非冠心病组为10.04±2.72umol/L、冠心病低分组为9.53±2.55 umol/L、冠心病中分组为7.77±2.15umol/L、冠心病高分组为7.53±2.40umol/L,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血清直接胆红素在非冠心病组为2.66±1.31 umol/L、冠心病低分组为2.45±1.34 umol/L、冠心病中分组为2.50±1.53 umol/L、冠心病高分组为2.27±0.99umol/L,在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反应蛋白在关非冠心病组为1.53±1.85mg/L、冠心病低分组为2.11±2.93mg/L、冠心病中分组为3.93±5.86 mg/L、冠心病高分组为3.99±5.76 mg/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非冠心病组、冠心病低分组、中分组、高分组中各组间肌钙蛋白T、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清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内径大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SYNTAX评分与TBIL、IBIL、TP、ALB、EF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与CRP、TNT-HS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相关性分析还发现CRP与TBIL、DBIL之间无相关性(p>0.05),与IBIL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血清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有关,病变程度越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2.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有关,病变程度越重,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

刘同锋[9](2018)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到2016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病人,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100例冠心病(CHD)患者包括50例单支冠脉病变患者及50例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另选50例无冠脉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收集年龄、性别、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脂水平、吸烟史、心脏彩超、心电图等一般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无肝胆疾病、无肿瘤恶病质、无急性重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及风湿性疾病等影响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疾病。近期没有应用降血脂相关药物。检测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并进行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进行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根据冠脉Gensini评分,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研究血清胆红素水平与Gensini评分直线相关性分析;对冠心病组病人进行随访,治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复查冠心病病人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结果:冠心病组TC、TG、LDL-c、FBG显着高于对照组,而HDL-c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TBIL、DBIL、IBI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DBIL、IBIL在多支病变组显着低于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nsini评分<45患者的血清TBIL、DBIL、IBIL水平明显高于冠脉Gensini评分≥45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与Gensini评分相关分析研究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Gensini评分均呈负相关性:总胆红素与Gensini评分负相关性(r=-0.373,P<0.05);直接胆红素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315,P<0.05);间接胆红素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性(r=-0.296,P<0.05)。对冠心病组病人进行随访,治疗3个月、6个月及1年后复查冠心病病人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药物大致相同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动脉硬化(他汀类)、β-受体阻断剂、硝酸脂类等药物。治疗3个月冠心病病人血清TBIL、DBIL及IBIL水平与治疗前未见明显升高(P>0.05);而治疗6个月和1年后冠心病病人TBIL、DBIL、IBIL均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年后冠心病病人TBIL、DBIL、IBIL水平明显高于治疗3个月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冠心病病变程度越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随着冠心病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评估冠心病病变程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亮[10](2018)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GRACE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明显受益,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寿命。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lobal registry of actue coronary event,GRACE)评分因为其准确性高,可以较好的反应患者的真实情况,所以临床上常用于指导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胆红素(serum bilirubin)与冠心病发生率呈负相关,是心血管疾病新的危险因素;但其与AMI患者PCI术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研究旨在评价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MI的GRACE评分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目的:通过检测AMI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计算患者的GRACE评分,观察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MI患者的GRACE评分及PCI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PCI术的AMI患者66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GRACE评分。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Killip分级、GRACE评分;冠脉造影及PCI资料;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的血常规、生化结果;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如新发房颤、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BV)、窦缓、严重心功能不全(Killip II-IV级)和死亡。3.根据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将患者进行四分位分组(G1:<25%G2:26-50%G3:51-75%G4:>75%);分析胆红素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以及胆红素水平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1.根据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分为四组,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PLT、HS-CRP、LDL-C、GRACE评分、新发房颤、心衰发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如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心率、血压、Cr、UA、TC、TG、病变血管构成比、传导阻滞、室速、室颤、院内死亡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胆红素患者GRACE评分大于高水平组,且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心衰的发生率大于高水平组。2.GRACE评分高危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显着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总胆红素与GRACE评分呈负相关(r=-0.188,P=0.02)。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率、收缩压、舒张压、WBC、NE、T-BIL、D-BIL、I-BIL、Cr、UA、GRACE评分分值、病变血管构成比在事件组和非事件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131),WBC(OR=1.036),UA(OR=1.003),HS-CRP(0R=1.059),GRACE评分分值(OR=1.028)是AMI患者行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MACE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胆红素水平(T-BIL(OR=0.783),D-BIL(OR=0.702),I-BIL(OR=0.819))是AMI患者行PCI术预后的保护性因素。结论:1.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MI患者的GRACE评分存在负相关性。2.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MI患者PCI术后新发房颤、心衰发作存在相关性;3.吸烟、WBC、UA、HS-CRP、低胆红素水平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排除标准
        1.2 实验组
        1.3 对照组
    2 研究方法
        2.1 Rutherford分级标准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计量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
        3.3 计量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
        3.4 计量数据的秩和检验
        3.5 TBIL、DBIL、IBIL分别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Rutherford等级之间水平比较
        3.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3.7 小结
    4 讨论
        4.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概述
        4.2 胆红素概述
        4.3 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系
        4.4 创新点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红素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1 胆红素检测
        1.1 重氮法
        1.2 钒酸氧化法
    2 血清胆红素与高血压
    3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3.1 血清胆红素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风险的机制
        3.2 血清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3.3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预后关系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缺血性脑卒中及其TOAST分型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胆红素的代谢
    2 胆红素的特性
        2.1 胆红素抗氧化特性
        2.2 胆红素抗炎特性
        2.3 胆红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特性
        2.4 胆红素抑制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特性
    3 血红素氧化酶的作用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微环境
    5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特点
    6 胆红素和缺血性脑卒中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结果
    2.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斑块组与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2 .斑块组中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组间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2.3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2.4 .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5 .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轻度组与中重度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2.7 .血清胆红素浓度与NIHSS评分的关系
    2.8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胆红素水平的性别差异
    2.9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各亚型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3.讨论
    3.1 .胆红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2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3.3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
    3.4 .胆红素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
    3.5 .胆红素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3.6 .胆红素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3.7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胆红素的性别差异
4.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总胆红素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采集
        1.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内容
        2.2 相关定义分级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2 首次PCI及复查CAG情况
    3 复查CAG术前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 NLR、血清TBIL、 NLR+TBIL的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5.1 NLR、血清TBIL的ROC曲线特征
        5.2 NLR+TBIL的ROC曲线特征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胆红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血清总胆红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红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评估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第二章 研究资料
    1.研究对象
    2.资料收集
    3.相关定义
    4.相关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5.随访和研究终点
    6.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研究人群的基线资料
    2.STB与 ACS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关系的分析
    3.STB与 ACS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率关系的分析
    4.STB与 ACS亚组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关系的分析
    5.STB与 ACS亚组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率关系的分析
    6.STB亚组与ACS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率关系的分析
    7.STB亚组与ACS患者PCI术后心源性死亡率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血尿酸和胆红素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影响血尿酸和胆红素的主要生活方式及职业因素
    1.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2 结果
    1.1.3 讨论
第二部分 血尿酸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第一节 基线血尿酸与新发CVD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第二节 血尿酸5年变化与新发CVD风险的关联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节 血尿酸与新发CVD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3.3 讨论
第三部分 胆红素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第一节 基线胆红素与新发CVD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3.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第二节 胆红素5年变化与新发CVD风险的关联
        3.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第三节 胆红素与新发CVD风险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3.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第四部分 血尿酸和胆红素联合作用与CV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4.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全文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血尿酸和胆红素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6)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7)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地理环境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两项医学参考值研究价值及意义
    1.2 心肌肌钙蛋白Ⅰ、血清胆红素医学指标参考值及研究
        1.2.1 心肌肌钙蛋白Ⅰ及其研究现状
        1.2.2 血清胆红素及其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资料的获取
    2.1 医学指标参考值数据的获取
        2.1.1 样本选取
        2.1.2 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数据获取、来源及分布
    2.2 地理指标的选取
        2.2.1 空间地势指标的选取
        2.2.2 气候指标的选取
        2.2.3 土壤指标的选取
第三章 医学指标与地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3.1 空间自相关
        3.1.1 空间自相关方法简介
        3.1.2 心肌肌钙蛋白Ⅰ样本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结果
        3.1.3 血清胆红素样本数据的空间自相关结果
    3.2 相关分析
        3.2.1 相关分析简介
        3.2.2 心肌肌钙蛋白Ⅰ样本数据与地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3.2.3 血清胆红素样本数据与地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预测模型
    4.1 多重共线性诊断
        4.1.1 多重共线性诊断概述
        4.1.2 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解释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4.1.3 血清胆红素参考值解释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4.2 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4.2.1 支持向量机模型简介
        4.2.2 健康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的SVM预测模型
        4.2.3 健康成年人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SVM预测模型
    4.3 岭回归模型
        4.3.1 岭回归模型简介
        4.3.2 心肌肌钙蛋白Ⅰ样本数据的岭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4.3.3 健康成年人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岭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4.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4.1 人工神经网络模简介
        4.4.2 心肌肌钙蛋白Ⅰ样本数据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4.3 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4.5 最优模型选取
        4.5.1 评价方法简介
        4.5.2 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最优模型选取
        4.5.3 血清胆红素参考值地理因素的最优模型选取
    4.6 小结
第五章 空间分布趋势图的构建
    5.1 空间统计分析简介
    5.2 空间插值简介
    5.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5.3.1 心肌肌钙蛋白Ⅰ预测数据正态性检验
        5.3.2 血清胆红素预测数据正态性检验
    5.4 趋势效应分析
        5.4.1 趋势效应简介
        5.4.2 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空间趋势分析
        5.4.3 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空间趋势分析
    5.5 空间插值出图
        5.5.1 健康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空间分布规律
        5.5.2 健康成年人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空间分布规律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6.1 人体健康与地理环境
    6.2 健康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参考值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6.3 健康成年人血清胆红素参考值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生化指标测定
    3. 冠状动脉造影判定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两组基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2.2 冠心病不同病变支数血清胆红素比较
    2.3 Gensini评分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关系比较
    2.4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Gensini评分直线相关性分析
    2.5 冠心病患者治疗 1 年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胆红素简介
    2 冠心病
    3 胆红素对冠心病保护作用机制
    4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 展望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10)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GRACE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观察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2.3 相关定义
    2.4 分组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1.低胆红素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2.胆红素与GRACE评分存在着相关性
    3 胆红素与HS-CRP存在相关性
    4.胆红素与PCI术后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5.胆红素与房颤发生的可能机制
    6.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四、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胆红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性研究[D]. 高翀. 扬州大学, 2020(04)
  • [2]缺血性脑卒中及其TOAST分型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研究[D]. 张迎春.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3]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血清总胆红素与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 曹小虎. 扬州大学, 2020(04)
  • [4]血清总胆红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的关系[D]. 钱昊. 东南大学, 2019(05)
  • [5]血尿酸和胆红素及其变化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来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研究[D]. 杨华佳. 苏州大学, 2019(04)
  • [7]成年人心肌肌钙蛋白Ⅰ和血清胆红素参考值的地理环境分布[D]. 李天渝.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D]. 李宁.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研究[D]. 刘同锋. 青岛大学, 2018(12)
  • [10]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GRACE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王亮. 苏州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