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一、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1](2021)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代谢状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临床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给予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代谢状态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治疗8周后,中西医结合组PT、APTT高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Fg水平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治疗4、8周后,两组代谢状态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西医结合组各项代谢状态指标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治疗后4、8周,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中西医结合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西医治疗组的77.27%(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代谢状态,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有效调节,提升临床综合疗效。

熊焕[2](2021)在《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探讨益肾祛瘀泄浊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DKD-G4A3期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干预治疗提供临床客观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的DKD-G4A3期肾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临床基础治疗方案加服益肾祛瘀泄浊方,疗程均为12周。观察、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UAER、e GFR、Scr、BUN、2h PG、FPG、Hb Alc、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并分别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P<0.05);对照组治疗后对形寒肢冷、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大便不实四项中医症候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主要症候和次要症候积分均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e GFR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在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本临床研究表明益肾祛瘀泄浊汤能有效控制糖尿病肾脏病G4A3期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症状、尿白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能提高患者的内生肌酐清除率,从而延缓DKD的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孙浩羽[3](2021)在《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析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并研究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找到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从而建立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60例,由研究员使用指定的调查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模型的建立采用Fisher判别分析。结果:1、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湿浊内阻证>脾肾阳虚证。2、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酒史、吸烟史、腰臀比(WHR)在证型分布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者以湿热蕴结证为主,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次之,女性以肝肾不足证为主,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次之;年龄分布趋势为:肝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湿浊内阻证/气阴两虚证;BMI分布趋势为: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不足证/脾肾阳虚证;WHR分布趋势为: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肝肾不足证;有饮酒史患者以痰瘀互结证为主,湿热蕴结证、湿浊内阻证次之;有吸烟史患者以湿热蕴结证为主,痰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次之。3、理化指标方面:湿热蕴结证与湿浊内阻证在理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RBC、HGB、HCT、ALT、AST、LDL-C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热蕴结证与痰瘀互结证在BMI、WHR、AST、血糖存在差异(P<0.05),BMI、PLT、ALT、AST、CK、血糖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热蕴结证与肝肾不足证在BMI、WHR、RBC、HGB、HCT、CK存在差异(P<0.05),BMI、PLT、ALT、AST、TG、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在BMI、24h尿尿酸存在差异(P<0.05),BMI、PLT、FIB、CK、LDL-C、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热蕴结证与气阴两虚证在PLT存在差异(P<0.05),BMI、RBC、HGB、HCT、PLT、ALT、AST、TG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浊内阻证与痰瘀互结证在血糖存在差异(P<0.05),CK、血糖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浊内阻证与肝肾不足证在RBC、HGB、HCT、TG存在差异(P<0.05),RBC、HGB、HCT、TG、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浊内阻证与脾肾阳虚证在24h尿尿酸存在差异(P<0.05),FIB、CK、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湿浊内阻证与气阴两虚证在AST、TG、LDL-C存在差异(P<0.05),BMI、PLT、TG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证与肝肾不足证在HGB、HCT、FIB存在差异(P<0.05),RBC、HGB、HCT、FIB、TG、24h尿尿酸、血糖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证与脾肾阳虚证在理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FIB、CK、24h尿尿酸、血糖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结证与气阴两虚证在RBC、HCT、ALT、AST、血糖存在差异(P<0.05),AST、TG、血糖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脾肾阳虚证与肝肾不足证在理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RBC、HGB、HCT、CK、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脾肾阳虚证与气阴两虚证在RBC存在差异(P<0.05),FIB、CK、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肝肾不足证在RBC、HGB、HCT、ALT存在差异(P<0.05),RBC、HGB、HCT、FIB、ALT、24h尿尿酸为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通过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了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函数方程。经训练数据回代测试显示对样本中证型判断的准确率为70.0%。结论:1、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表现为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湿浊内阻证>脾肾阳虚证。2、临床证型分布在年龄、性别、BMI、WHR、饮酒史、吸烟史等一般资料间存在显着差异。3、BMI、RBC、HGB、HCT、PLT、FIB、ALT、AST、CK、TG、LDL-C、24h尿尿酸、血糖在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同时亦为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Fisher判别分析对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林承妤[4](2021)在《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归纳总结近来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等相关内容。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益气逐瘀通络汤治疗本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治疗方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对这些患者依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将纳入研究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降糖,先住院期间起动硫辛酸注射液0.6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周,出院后继则用硫辛酸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共11周;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导师经验方益气逐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对比以下数据:中医临床症状、血脂、血糖、中医证候积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等指标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①中医症状:组内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均较显着(P<0.01);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肢末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自汗畏风、如有蚁行和手足麻木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组间比较,除外如有蚁行无明显差距,其余症状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证候,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③血糖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除外HbAlc无差异,其余均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④血脂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统计结果(P>0.05)。组间比较,两组进行对比,(P<0.01),差异显着。⑤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组内比较,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⑥MCV和SCV 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和腓总神经MCV和SCV均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⑦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统计分析,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⑧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治疗前组间MNSI 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量表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要低于对照组,统计显示P<0.01。⑨细胞因子比较:组内比较,统计显示,两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意义(P<0.05)。⑩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安全指标:两组患者血尿粪、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较单用硫辛酸有更好的功效和疗效,特别是在降低血糖、同型半胱氨酸、TNF-α、hs-CRP指标、MNSI评分、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的改善作用要更加突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彭明星[5](2020)在《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中医证型与CRP、SAA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资料收集,探讨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中医证型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淀粉样蛋白A(SAA)、血液流变、血脂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中西医防治拓展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及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及门诊符合标准且属于“湿热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5种证型的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患者200例,分别记录糖尿病病程、hs-CRP、SAA、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水平,综合审查资料后运用SPSS26.0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气虚血瘀证(24.5%)>肝肾亏虚证(22.5%)>阴虚血瘀证(19.5%)>湿热阻络证(19.0%)>痰瘀阻络证(14.5%)。2.中医证型与糖尿病病程(P=0.00)具有相关性,经多重比较,气虚血瘀证(P=0.038)、阴虚血瘀证(P=0.022)、痰瘀阻络证(P=0.003)、肝肾亏虚证(P=0.00)糖尿病病程较湿热阻络证长,气虚血瘀证(P=0.006)、阴虚血瘀证(P=0.023)的糖尿病病程较肝肾亏虚证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病程在证型间呈递增趋势:湿热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3.中医证型与hs-CRP(P=0.001)具有相关性,经多重比较,气虚血瘀证(P=0.037)、湿热阻络证(P=0.01)的hs-CRP水平较肝肾亏虚证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SAA(P=0.69)无显着相关性。中医证型与TC(P=0.047)、LDL-C(P=0.00)水平具有相关性,中医证型与TG(P=0.986)、HDL-C(P=0.426)水平均无显着相关性,其中TC、TG的总体平均水平略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经多重比较,肝肾亏虚证(P=0.002)、气虚血瘀证(P=0.035)的TC水平较湿热阻络证高;阴虚血瘀证(P=0.009)、湿热阻络证(P=0.003)的LDL-C水平明显较痰瘀阻络证低,湿热阻络证(P=0.00)、气虚血瘀证(P=0.001)、阴虚血瘀证(P=0.00)的LDL-C水平明显较肝肾亏虚证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型与全血粘度1(P=0.00)、全血粘度150(P=0.002)、全血粘度200(P=0.039)、红细胞聚集指数(P=0.025)均有相关性。经多重比较,湿热阻络证(P=0.001)、气虚血瘀证(P=0.003)、阴虚血瘀证(P=0.004)的全血粘度1水平明显较肝肾亏虚证低;湿热阻络证(P=0.001)、气虚血瘀证(P=0.000)、阴虚血瘀证(P=0.001)、痰瘀阻络证(P=0.04)的全血粘度150水平较肝肾亏虚证低;气虚血瘀证(P=0.007)、湿热阻络证(P=0.007)、阴虚血瘀证(P=0.032)的全血粘度200水平较肝肾亏虚证低;湿热阻络证(P=0.003)、气虚血瘀证(P=0.016)、阴虚血瘀证(P=0.018)、痰瘀阻络证(P=0.026)的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较肝肾亏虚证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与血浆粘度、压积、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变形指数tk、血沉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5.以五种证型为因变量,以糖尿病病程、hs-CRP、TC、LDL-C、全血粘度1、全血粘度150、全血粘度200、红细胞聚集指数等相关性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其中湿热阻络证与TC、LDL-C、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气虚血瘀证与TC呈正相关;阴虚血瘀证与全血粘度200呈正相关,与LDL-C、全血粘度1呈负相关;痰瘀阻络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肝肾亏虚证与LDL-C、全血粘度1、红细胞聚集指数呈正相关。结论:1.在早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上,应强调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在糖尿病进程中,并发症出现过早、过重。2.本研究结果发现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中医证型与糖尿病病程、hs-CRP、血脂、血液流变等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这些相关性指标可为中医的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临床更精确的辨证。3.临床检验hs-CRP水平对中医证型的诊断有积极意义。对于糖尿病患者,可将hs-CRP作为长期监控疾病的一项指标。4.对于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证型的观察,血瘀贯穿始终,治疗上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至关重要,同时还应根据致瘀原因的不同,综合考量配伍不同功效的中药治疗。

李玲玲[6](2019)在《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对“虚”“痰”“瘀”三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从而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气阴两虚证(“虚”期)、气阴两虚夹痰证(“痰”期)、气阴两虚夹瘀证(“瘀”期)各44例,每个证型病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即每个证型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2型糖尿病基础治疗,而治疗组根据“虚”“痰”“瘀”三期证型分别加用参芪复方一、二、三号方汤剂口服,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各类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1、全血粘度切变率200、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1);(2)“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5、红细胞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优势(P<0.05);(3)“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较优势显着(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加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综上,说明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具有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

卢苇[7](2018)在《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为期3个月的干预,评估干预前后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血液流变学指标、糖尿病指标、血脂、血压、生存质量的影响,并比较太极拳和步行两种运动方式对患者作用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为太极拳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为更加完善的运动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步行组,太极拳组由专业老师指导,每次练习1小时,隔日练习1次,每周三次,共练习12周。步行组按照要求每次完成1小时的常规步行运动,每周3次,隔天步行1次,共12周。两组受试者均保持入组前药物治疗方案,同时两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宣教和糖尿病饮食。收集太极拳干预前后患者的资料,主要指标是太极拳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次要指标为年龄、体重、身高、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血压,并进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换算;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e,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plasma insulin,Fins)、血脂的生化检查;通过SF-36健康调查量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DSQL)、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pression Scale,GDS)评定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在12周干预过程中每周五上午7点至8点,测量未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时血糖值和血压值,共测量12次。结果:1.共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8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太极拳组和步行组,每组44人,排除脱落病例和剔除病例,纳入分析患者共80例,太极拳组39例,步行组41例。两组受试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BMI及WC结果显示:组内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太极拳组BMI值干预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BMI值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WC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WC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太极拳组患者的BMI和WC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生化指标结果:(1)血脂组内比较:与干预之前比,太极拳组血脂值降低,太极拳组TC、LDL-C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太极拳组TC,TG,LDL-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HDL-C有统计学差异(P<0.05)(2)HbA1c、Fins、FBG组内比较:太极拳组HbA1c、Fins、FBG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HbA1c、FBG无统计学差异(P>0.05),Fins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FBG从第8周开始两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太极拳练习周期的增加,两组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第11周、第12周时差异加大(P<0.01)。HbA1c、Fins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压的结果:组内比较:太极拳组血压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步行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血压从第8周开始两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周期延长,差异持续。5.血液流变学的结果:组内比较:与干预前比较,太极拳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全血还原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全血还原高切统计数据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步行组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6.GDS、SF-36量表、DSQL:组内比较: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与步行组比较,太极拳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WC、血脂、血糖、血压、胰岛素以及生活质量和情绪。2.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代谢,可能是其临床疗效产生的作用机制之一。3.太极拳较之步行运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代谢,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刘晓可[8](2018)在《参芪复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治法的参芪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总计病例71例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共35例,对照组纳入36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使用糖尿病基础治疗。而治疗组使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参芪复方,根据具体中医证型(伏邪“虚”态、伏邪“痰”态、伏邪“瘀”态)进行化裁,每次150ml,每日3次,疗程12周。对照组:仅使用糖尿病基础治疗,不使用中药汤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并对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经过研究显示,中药治疗组显效5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6.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全血粘度切变率1、全血粘度切变率5、全血粘度切变率200改善明显(P<0.01);中药治疗组全血粘度切变率30、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改善较对照组治疗有显着优势(P<0.05)。中药治疗组血沉方程K值较对照组未见明显优势(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症状、体征等也有较明显的改善,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未见明显优势。结论:通过对糖尿病大血管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以及血液流变学都能够有效的改善,说明参芪复方能够延缓或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商施锞,张玉笛,李荣亨[9](2017)在《血液流变学与临床》文中认为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成分在血液流动中的变形性和流动性规律及其对血液循环乃至整个机体影响的科学。本文作者通过整理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的血液流变学临床资料,对高黏血症和低黏血症在临床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荣春,李亚东,丁冠文,牟广辉,张显坤,曲妍,邢影,车力群,田琳琳[10](2016)在《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流变学联合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选取84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择8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对两组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糖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联合检测Hb A1C及血液流变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血脂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t=9.70,t=11.37,t=29.60;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HbA1C及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检测结果比较,观察组HbA1C、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等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t=3.16,t=3.32,t=3.08;P<0.05);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与HbA1C间呈高度正相关(r=0.948,r=0.951;P<0.01);血浆黏度与HbA1C间也存在明显相关性(r=0.863,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与HbA1c可有效反映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病情变化,对临床诊治意义重大,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二、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西医治疗组
        1.2.2 中西医结合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代谢状态指标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 讨论

(2)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DKD的认识
        1.1 对DKD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DKD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DKD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论治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和评分标准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次症候积分及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 GFR、Scr、BUN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值的比较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4 糖尿病肾脏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5 观察指标的选择
    6 对DKD脾肾两虚、瘀浊内阻证的认识
    7 益肾祛瘀泄浊汤方药分析
    8 疗效总结与分析
        8.1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的分析
        8.2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8.3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8.4 益肾祛瘀泄浊方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3)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析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资料信息结果分析
        1.1 中医证型分布分析
        1.2 一般资料分析
        1.3 理化指标分析
    2 判别函数分析
    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候的研究概况
    1 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2 证候分布研究
    3 理化指标与证型关系研究
    4.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2.1 流行情况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诊断
        2.4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试验病例的终止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7 病例的剔除
    3 病例来源与分组
    4 治疗方法
        4.1 对照组
        4.2 治疗组
        4.3 药品来源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6.2 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8.2 疗效指标比较
        8.3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3.1 立论依据
    3.2 组方分析
    3.3 研究结果分析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3.5. 思考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评分量化表
    附表2 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
    附表3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致谢

(5)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中医证型与CRP、SAA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剔除标准
    3 观察内容与方法
        3.1 观察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证型与糖尿病病程
    2 证型与检验学指标
        2.1 证型与hs-CRP
        2.2 证型与SAA
        2.3 证型与血脂
        2.4 证型与血液流变
    3 相关统计资料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与分析
    1 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中医病证研究
    2 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证型与糖尿病病程研究
    3 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证型与各检测指标研究
        3.1 证型与hs-CRP
        3.2 证型与血脂、血液流变学
    4 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证型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 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脱落情况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背景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4.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4.2.2 CIMT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6 技术路线
    7 结果
        7.1 一般情况
        7.1.1 性别比较(见表1)
        7.1.2 年龄、病程、BMI比较(见表2)
        7.1.3 治疗前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5)
        7.1.4 治疗前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比较(见表6)
        7.2 治疗前后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7-13)
        7.2.1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1 比较(见表7)
        7.2.2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5 比较(见表8)
        7.2.3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200 比较(见表9)
        7.2.4 治疗前后血浆粘度比较(见表10)
        7.2.5 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见表11)
        7.2.6 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见表12)
        7.2.7 治疗前后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见表13)
        7.3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见表14)
    8 小结
        8.1 一般情况
        8.2 血液流变学指标
        8.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9 讨论
        9.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9.1.1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现状研究
        9.1.2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
        9.1.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9.1.4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预防研究
        9.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9.2.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基本认识
        9.2.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9.3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
        9.3.1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反映指标
        9.3.2 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加速糖尿病大血管损伤进程
        9.4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CIMT的关系研究
        9.5 观测指标及研究结果分析
        9.5.1 血液流变学指标
        9.5.1.1 宏观流变性指标
        9.5.1.2 微观流变性指标
        9.5.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
        9.6 参芪复方分析
        9.6.1 参芪复方组方分析
        9.6.1.1 君药
        9.6.1.2 臣药
        9.6.1.3 佐药
        9.6.2 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分析
    10 结论
    11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展
    1 糖尿病现状
    2 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变学的认识
        2.1 宏观流变性
        2.1.1 全血粘性
        2.1.2 血浆粘性
        2.2 微观流变性
        2.2.1 红细胞聚集性
        2.2.2 红细胞变形能力
    3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现状
        3.1 全血粘度
        3.2 血浆粘度
        3.3 红细胞分布宽度
        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3.5 红细胞聚集性
    4 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各证型分级量化表
    糖尿病气阴两虚的分级量化表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痰浊证的分级量化表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分级量化表
附件二 随机分组表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附件四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附件五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流行病学调查
    2 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3 血液流变学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4 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研究方案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终止实验标准
        1.7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类型
        2.2 随机方法和盲法
        2.3 样本量的计算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空腹血糖疗效评价标准
        2.7 试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8 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9 伦理问题
        2.10 统计分析
        2.11 研究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情况分析
        1.1 患者纳入及完成试验情况
        1.2 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2 患者基线分析
        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2.2 病情资料
        2.3 GDS、SF-36、DSQL量表的基线分析
    3 数据结果
        3.1 BMI和WC的变化
        3.2 血脂的变化
        3.3 HbA1c、Fins、FBG的结果
        3.4 对血压的影响
        3.5 血液流变学的结果
        3.6 GDS的结果
        3.7 SF-36量表
        3.8 DSQL
讨论
    1
        1.1 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
        1.2 2型糖尿病的危害
        1.3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4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5 中医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1.6 2型糖尿病的治疗
    2 血液流变学
        2.1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2.2 高血糖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机制
        2.3 糖化血红蛋白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机制
        2.4 血脂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5 高血压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 血液流变学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
    4 运动对 2 型糖尿病的作用
    5 运动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6 太极拳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7 试验方案设计依据
        7.1 干预方法的选择依据
        7.2 运动强度的选择
        7.3 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的选择
        7.4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结果分析
    1 基线数据结果
    2 BMI和WC结果分析
    3 血脂结果分析
    4 FGB、HbA1c和Fins的结果分析
    5 血压结果分析
    6 血液流变学的结果分析
    7 量表结果分析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附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参芪复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退出标准
    2.6 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背景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疗效性指标
    4.4 疗效判断标准
    4.5 安全性
    4.6 统计处理
5 技术路线
6 结果
    6.1 一般情况
        6.1.1 性别比较
        6.1.2 年龄及病程比较
        6.1.3 体重指数(BMI)比较
        6.1.4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情况比较
        6.1.5 治疗前血糖水平比较
        6.1.6 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
        6.1.7 治疗前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6.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A1C水平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6.7 安全性评价
7 小结
8 讨论
    8.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8.2 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变学的认识
    8.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8.3.1 高粘状态
        8.3.2 高凝状态
        8.3.3 微循环障碍
    8.4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8.5 中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8.6 脉痹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8.7 观测指标及意义
        8.7.1 粘滞性指标
        8.7.2 聚集性指标
        8.7.3 红细胞变形性指标
    8.8 参芪复方组方分析
        8.8.1 君药
        8.8.2 臣药
        8.8.3 佐药
        8.8.4 随证加减
    8.9 参芪复方的多靶点作用
9 结论
10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现状
    2 糖尿病大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1 血液的宏观流动性
        2.2 血细胞的流动性
        2.3 血液的生化物质
    3 糖尿病大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各证型分级量化表
附件二 随机分组表(偶数为对照组,奇数为治疗组)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附件四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9)血液流变学与临床(论文提纲范文)

1 高黏血症
    1.1 心血管疾病
        1.1.1 冠心病
        1.1.2 高血压病
        1.1.3 妊娠高血压病
    1.2 神经内科相关疾病
        1.2.1 脑梗死
        1.2.2 脑出血
        1.2.3 其他
    1.3 糖尿病
        1.3.1 糖尿病肾病
        1.3.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3.3 糖尿病眼病
        1.3.4 糖尿病血管病变
    1.4 呼吸系统疾病
    1.5 肿瘤
    1.6 结缔组织病
    1.7 消化系统疾病
    1.8 血脂异常
    1.9 妇科疾病
    1.1 0 其他
2 低黏血症
3 结语

(10)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流变学联合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仪器设备与试剂
    1.5 检测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指标检测结果
    2.2 两组Hb A1C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
    2.3 Hb A1C与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四、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疗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代谢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 张美.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4)
  • [2]益肾祛瘀泄浊法对DKD-G4A3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熊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析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孙浩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林承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2型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的中医证型与CRP、SAA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彭明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D]. 李玲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太极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D]. 卢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参芪复方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刘晓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血液流变学与临床[J]. 商施锞,张玉笛,李荣亨. 现代医学, 2017(01)
  • [10]血红蛋白自动分析仪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流变学联合检测中的应用[J]. 关荣春,李亚东,丁冠文,牟广辉,张显坤,曲妍,邢影,车力群,田琳琳. 中国医学装备, 2016(05)

标签:;  ;  ;  ;  ;  

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