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护理论文

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护理论文

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如何护理?
  1. 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氏喊银吐、便血及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认为肠壁缺血,高渗饮食及细菌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由于生理功能不成熟,肠道粘膜抗体缺乏故发病率高。
    1.此病早产儿、窒息儿、低体重儿多见。
    2.临床表现:
    (1)常见于生后两周内发病。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病初即腹胀、呕吐、吐物含胆汁或咖啡样物,继之腹泻水样便、血便。重者发生肠穿孔、腹膜炎。
    (2)神志萎靡、体温不升,皮肤发花,酸中毒、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
    3.X线检查:小肠极度充气扩张,位置固定不变,伴液平有助诊断。典型表现为肠壁水肿、增厚、肠壁积气渗带、穿孔病例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4.治疗和护理注意以下几点:
    (1)禁食:直至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大便歼宴隐血试验阴性。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葡萄糖水,而后改母乳或稀释配方奶,逐渐加量及增到正常浓度,并密切观察有无呕吐,腹胀及大便隐血试验情况。
    (2)禁食期间需静脉补充足够营养物质、水、电解质、保证提供能量,每日251~334千焦/公斤,营养物质可给葡萄糖液,浓度不超过13%,复方氨基酸每日每公斤体重2~2.5克,脂肪乳剂每日每公斤体重2克,再加维生素C的混合液。维持量液体,早产儿每日每公斤体重150毫升,足月儿每日每公斤体重120毫升。电解质按生理需要量或按血生化测定调整,进食后逐渐减少静脉营养。
    (3)定期监测酸中毒并及时纠酸。
    (4)全身及局部肠道内应用抗生素,主要针对革兰阴性细菌药物,如甲硝唑每日每公斤体重5毫克,氨苄西林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
    (5)有肠梗阻、肠穿孔等需外科治疗。
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 答:病情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隐败结肠炎是新生儿胃肠道的一种严重疾病,以肠道缺血性坏死,炎症及细菌过度生长为特点.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严重全身性感染,缺氧,不恰当喂养,脐静脉插管,动脉导管未闭,应用消炎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红细胞增多症等.意见建议:治愈标准:患儿感笑祥染中毒症状消失,反应好,无呕吐及胃潴留,有食欲.腹部异常体征完全消失,肠鸣音正常,有少量大便自行排出,便潜血阴性.好转标准:感染中毒症状有所减轻,反应好转,胃潴留减轻,腹部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肠鸣音有所恢复但尚未正常,无大量便血.未愈标准:患儿病情处于危重状态,呕吐,腹胀,便血存在,全身并发症严重,且未愈或进展,可危及生命.生活护理:对极小的或患病早产儿通过使用全肠道外营养而延迟数日或数周喂养,然后在数周的时间内缓慢增加肠道喂养,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灶升颤肠炎的发生
问: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出现的原因及症状是什么?
  1. 答:本病一般发生在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患过呼吸困难、菌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本症的发病原因毁返橡,可能和肠壁缺氧及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因缺氧时机体调整血流分布,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较多氧气,肠壁缺氧显得更重,再因肠壁受损,肠道细菌乘机侵入,可引起肠粘膜坏死,重者肠壁各层都可能坏死,甚至并发肠穿孔。
    本症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换血等诱因者,发病多在生后2周内,以2~10天为高峰。因腹泻、败血症或无诱因而发病的婴儿则起病年龄较晚,在出生后3~4周甚或7~8周发病。
    本病症状以纤旁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可分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仅有轻度和中度腹胀,以腹泻和呕吐、便血为主,腹泻和呕吐次数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时大便颜色深,潜血阳性。重症者腹胀明显,甚至腹壁发亮,可看到肠型,腹泻和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为果酱样便或为黑粪。呕吐物呈咖啡状或吐鲜血。严重者腹壁红肿并伴有肌紧张。全身症状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出现神志萎靡、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有的病例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发败血症。
    治疗期间应严格禁食,停止一切口饲5~10天,禁食期间从静脉滴入葡萄糖液、生理盐水和营养液,有时需输血或血浆,待症状消失后开始喂糖水和喂世链奶,均从少量到多量,逐渐增加。为控制肠道细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疗,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
新生儿坏死性结肠炎护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