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

再认识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

一、对半夏泻心汤组方配伍特点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1](2021)在《202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27卷总目次(卷终)》文中研究表明

杨曙光[2](2021)在《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论源流及辨识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梳理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学术源流和学术特色,明确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影响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因素,归纳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辨识规律,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和临床正确认识与应用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提供学术依据。方法:运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以基础理论类、医经类、本草类文献为重点,同时结合有关现代研究文献,在总体把握相关文献基础上,将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发展概况进行研究,总结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学术特色,探讨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辨识规律。结果:(1)关于中药药性的内涵,可概括总结为:是中药与疗效有关的各种属性和性质的总称,包括自然药性和效应药性两个方面,自然药性是效应药性产生的基础。自然药性是中药固有的,由种质、生长环境等自然条件所赋予的,包括其形、质、色、气味、物质成分等;效应药性是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后表现出的属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效应药性不仅受自然药性的影响,同时也受炮制、配伍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2)关于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内涵,可概括总结为:是中药作用于人体后表现出的作用趋向的概括总结,升是向上,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里。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并非是单一的、绝对的,而是多重的和相对的。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是可变的,炮制、配伍、用量等因素均可对其产生影响。(3)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形成发展源流,可概括总结为:秦汉时期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萌芽与形成期,唐宋时期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期,金元时期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兴盛与创新期,明清时期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完善与深化期。(4)文献研究表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和总结,中药升降浮沉药性在根据中药的气味厚薄、四气五味、质地、生熟炮制、用药部位、组方配伍等方面,可归纳出较为明确的认知和辨识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结论: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其从萌芽形成开始,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得到了普及,直至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客观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药的升降浮沉之性是中药本身的固有属性,随着研究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影响因素和辨识规律日趋明确。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努力研究包括升降浮沉在内的中药药性的客观影响因素及其辨识规律,探明药物的升降浮沉药性,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推动中药药性理论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李令康[3](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杜立娟,孙敏,王凡,史丽伟,杨亚男,张美珍,张月颖,郭赫,徐翔,韩旭,倪青[4](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胰岛β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对MIN6胰岛β细胞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半夏泻心汤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方法:培养MIN6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0.25、0.5、1.0mg/mL)和对照药利拉鲁肽注射液(LI)(0.18μg/mL)预处理细胞12h,然后加入400μmol/L的TBHP孵育4h建立胰岛细胞凋亡的模型,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应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内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观察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及对照药预处理后对TBHP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与TBHP组比较,半夏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及LI组凋亡细胞显着减少(P<0.01),半夏泻心汤中、高剂量组及LI组细胞内ROS、MDA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P<0.01),细胞内SOD、GSH-Px含量均显着上调(P<0.05,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可抑制MIN6胰岛β细胞的凋亡,可能与增加细胞内SOD、GSH-Px的含量,降低细胞内ROS、MDA的含量,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杨旭[5](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改善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以期增加半夏泻心汤的应用范围;同时,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和相关信号通路,进一步分析其防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临床试验和基础试验,验证中药复方对调节能量代谢通路、恢复糖脂代谢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性。【方法】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bioinformatics analysis tool fo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CM,BATMAN-TCM)数据库获取半夏泻心汤的作用靶标基因,预测其可能的分子作用靶点。从OMIM、TDD疾病数据库收集2型糖尿病的靶标基因,将两者取交集后得运用STRING构建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并将结果用Cytospace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通过R软件对交集基因进行G O富集分析和KEGG分子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临床研究:釆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及门诊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就诊的脾虚胃热型2型糖尿病病例,并按照随机分组(查随机数字表)的原则分别纳入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按照原有既定的降糖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基础研究:采用前期成熟的2型糖尿病造模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按体重将8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70只,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0.16g·kg-1)、半夏泻心汤剂量组(BXD,6.98g·kg-1),NG和DM组则分别灌服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四周。选取生化法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TC、TG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胰岛素、FFA、ADPN、TNF-α和IL-6含量及肝脏组织中SOD、GSH-Px、ATP、ATP/AM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组织中AMPKαm RNA、SIRT1m RNA、PGC-1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观察肝脏组织中AMPKα、PGC-1α、PPARα、SIRT1表达情况;【结果】网络药理学半夏泻心汤的245个靶点基因中有11个靶点与2型糖尿病疾病相互关联,交集基因分别是PPARD、INS、TNF、SOD2、MTNR1B、KCNB1、SIRT1、GPBAR1、ADORA1、GHRL、AVPR2;临床试验共纳入病例56例,其中脱落3例,剔除3例;实际完成50例,其中治疗组组26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FPG、2HPG的P值均小于0.05(P<0.05),Hb A1c、FINS、HOMA-IR的P值小于0.05(P<0.05),中医症状、体征积分P值小于0.0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TC与TG的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FFA、ADPN浓度明显降低,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IL-6、TNF-α含量明显下降,P值均小于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ATP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P/ATP的比值有降低趋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SIRT1、AMPKα、PGC-1α浓度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础试验1 T2DM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对血糖影响(1)通过一般情况观察,与NG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不灵敏,体重降低,皮毛暗淡,饮食等摄入减少;(2)客观指标检测,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明显升高(P<0.05);(3)经半夏泻心汤干预治疗后,模型组大鼠体重、精神状态,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所好转。2型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2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造模后,与NG组相比,DM组大鼠血清中TC、TG、FFA含量显着升高,而ADPN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TC、TG、FFA含量均明显降低,ADPN含量有升高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其中BXD组变化较为显着,3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的影响与NG相比,DM大鼠血清IL-6、TNF-α显着升高,显着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IL-6、TNF-α下降趋势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下降趋势,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有上升趋势,其中BX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AMPK信号通路中相关调节因子影响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含量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DM组比较,经药物干预后ATP、AMP/ATP有上升趋势(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含量有下降趋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明显降低(P<0.01),PGC-1αm RNA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SIRT1m RNA、AMPKαm RNA、PPARαm RNA含量均有上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PGC-1αm RNA含量有下将趋势,其中MET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G相比,DM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PPAR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PGC-1α蛋白表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D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PGC-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IRT1、PPARα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网络药理学方法科学分析半夏泻心汤的基因表达,调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糖脂代谢、能量代谢,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诱导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表达,从而激活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调节能量代谢的开放,促进糖脂代谢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阐释中医药多靶点、多通路防治2型糖尿病的治疗优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参考。(2)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可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引发能量代谢失衡,其中DM组大鼠胰腺组织、肝脏组织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肪变性且肝脏组织的脂滴比率显着升高;(3)半夏泻心汤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胰岛素抵抗,下调IL-6、TNF-α的含量,调控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ADPN含量,激活AMPK系统,增加了机体对FFA消耗,降低了TC、TG的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发挥降脂作用;同时半夏泻心汤可以上调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鼠AMP/ATP比值,激活AMPK/SIRT1/PGC-1α系统,使ATP含量增加,从而促进机体糖异生、脂肪酸氧化和线粒体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抗炎、抗氧化和调节能量代谢能力。(4)半夏泻心汤通过激活DM大鼠PGC-1α下游分子PPARα抑制脂肪酸氧化,降低脂肪酸含量,抑制促炎因子,降低SOD和GSH活性,达到减轻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蓄积,发挥改善IR作用,从而恢复糖脂代谢水平。(5)结合本实验的研究,我们认为“脾不散精”的关键在于“脾主运化”功能失司,而其中“脾主化”可能起着主要作用。

马喜桃[6](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认为,脾胃不和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的关键,临床发现采用“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为治法的中药复方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状,还有助于血糖控制。近些年来发表了不少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但缺乏基于循证方法的系统评价。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降糖药对T2DM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血糖控制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优势,但相关研究存在方法学不足和其他偏倚因素,需采用严谨的试验设计来对其血糖控制作用进行进一步考察。既往的血糖控制指标以糖化血红蛋白为金标准,但新近研究强调血糖波动的重要作用,后者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同样有重要作用,但既往同类研究尚未对血糖波动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式,采用传统的指尖血糖和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仪(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两种方式观察其对一般的血糖控制指标和血糖波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中西医结合实现平稳降糖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在T2DM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对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方式,查询从建库到2019年11月期间发表的以T2DM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组采用口服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包括中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等,不包含半夏泻心汤法中药联合针灸、按摩或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手段),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或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两组均合并糖尿病基础治疗,如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控制和血糖监测,干预周期无要求。以血糖控制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和不良事件为次要指标,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2、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文题录入Endnote X8软件,排除重复文献,进一步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评价偏倚风险,采用系统评价软件Rev Man 5.3对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合并和分析。4、分类资料用风险比来分析、定量资料用加权均数差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卡方检验判断Meta分析的异质性,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2>95%则认为异质性过大,不进行合并,单独进行描述。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文献,发表年份是2013年至2019年,共计1016例T2DM患者,患者年龄在33到77岁之间,疗程分布于新诊断糖尿病到发病15年。(1)空腹血糖:有8篇文献对空腹血糖进行了分析,疗程在1个月到3个月不等,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餐后2小时血糖:有6篇文献对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糖化血红蛋白:有6篇文献均对中药应用后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情况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有效率:有4篇文献对用药后临床有效率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上述研究都未发生不良反应,无不良事件记录。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基础降糖治疗,与西药常规降糖措施相比,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空腹血糖、减少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但由于纳入的原始文献存在随机、盲法实施等方法学设计上的不足及其他偏倚因素,本研究的结论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二)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以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为对照,通过与其联合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进行同期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常规血糖控制指标、指尖血糖波动指标、FGM血糖波动指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次数、MAGE、MODD)、HOMA-IR等的变化,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对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的症状改善、血糖控制、血糖波动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96例,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配到中西医结合组(A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B组),两组各48例。所有组别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研究者统一提供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糖尿病饮食控制指导、运动建议和血糖监测。B组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三短一长”式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A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疗程2周。强化治疗结束后,停用中药,检测指标,继续西医降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西药降糖措施,在治疗的第12周,嘱患者门诊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7点的指尖血糖,随访患者降糖西药用药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天和第15天均接受每日7次的指尖血糖监测,此外,每个中心的前18位患者同时接受FGM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 PG、Fins、血糖波动指标(指尖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及治疗结束后的胰岛素用量、HOMA-IR变化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GM组还需比较组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事件次数、血糖波动指标差异;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中心共有10人因各种原因脱落或剔除,最终完成研究的人数是86人,每组43例。两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糖及血糖波动指标、Fins、HOMA-IR、肝肾功、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基线均衡,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减少,但治疗后的A组积分明显低于B组积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有优势;在单项症状缓解率方面,除了“大便稀溏”没有组间差异外,其他症状如心下痞满、纳差乏力、口干口苦、干呕呃逆、头昏肢重、饥饿感强但进食不多等指标变化方面均有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在改善单项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强于B组。(2)临床有效率比较:A组及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05%、67.44%,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A组的疗效优于B组。(3)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比较:治疗2周后组间前后对比,FPG、2h P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强化治疗有效,但治疗后FPG和2h PG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胰岛素用量方面可看出,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血糖达标后到强化治疗结束时的胰岛素用量(P<0.05)。(4)指尖血糖波动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指尖血糖波动指标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在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的组间比较上,A组均优于B组(P<0.01),表明治疗后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更小。(5)FGM显示的血糖波动指标:治疗2周后,佩戴FGM的两组患者在目标血糖范围内的时间占比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低血糖时间占比及低血糖事件次数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表明A组在减少低血糖发生、减少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方面有优势。(6)胰岛素抵抗指标:治疗2周后,两组的HOMA-IR指数均降低,其中A组治疗后的HOMA-IR指数低于B组(P<0.01),表明在A组在减少胰岛素抵抗方面更有优势。(7)随访至第12周时,发现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前期治疗后,两组的平均血糖普遍下降,血糖控制较好,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还发现,两组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别(P<0.05),表明通过前期联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后,A组在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方面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同时发现,前期联合使用中药组的患者,在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用药的便捷性方面有改善的趋势。3、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没有发生FGM仪器探头折断、材料过敏等事件。随访至第12周后,A组发生轻度低血糖2例,B组发生轻度低血糖5例,治疗组低血糖例数少于对照组,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住院期间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服用半夏泻心汤合栝蒌牡蛎散组成的中药复方2周,在2周结束后,中西医结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减少治疗期间的低血糖时间、降低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独特优势。2、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指标FPG、2h PG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和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在低血糖时间比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加用中药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不在降低血糖平均水平,而在于改善血糖波动,调节血糖稳态。3、治疗2周停用中药后,两组继续应用常规降糖治疗,观察至第12周进行随访,结果发现两组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异,且中西医结合组的患者在随访阶段有更多的患者实现了胰岛素注射次数的减少,表明中药对于血糖波动的改善有一定的持续效应,中药有减轻胰岛素注射次数的趋势。

袁榕澧[7](2019)在《基于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组方用药思路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经后世整理分为以六经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伤寒论》和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金匮要略》。本文旨在对这两部着作进行探索,分析整理出较为全面的张仲景学术思维指导的辨证论治体系,并根据这种辨证论治体系,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探讨张仲景的组方用药思路,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疾病。研究方法:全文总共包括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和组方思路探讨两大章节,前者为“辨”的过程,后者是“治”的过程。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又分为病证结合思想、病机六要素、疾病护理三部分。病证结合思想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病为纲,随证论治。首先“以病为纲”要求明确诊断,确定疾病病名为诊治疾病的第一要务,根据机体的生理特性和疾病的病理表现,提炼共性病机;其次根据主症及重要兼症进行随症加减;最后根据患者当下的体征及症状表现,辨证型,得出个性化的证型病机。病机六要素即病因、病机、病位、程度、侧重、病势六大方面。病因包括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或外伤于房劳、金刃、虫兽;病性包括寒、热、虚、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几大方面;病位可分为脏腑经络、六经、解剖学意义的皮肤、筋骨,还有如三焦、卫气营血的分类;程度是指病情有轻、中、重的不同;侧重是指病机中寒热虚实的偏重;病势为疾病的升降出入趋势和发展转归趋势。最后疾病护理,也是用药取效、病情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组方思路探讨涵盖了组方纲要、精当选药、优化用药过程三大部分。组方纲要:首先根据总结出的共性病机,确立基础治疗大法,拟定基础方,基础治疗大法贯穿疾病发展始终;其次对主症及重要兼症治疗,即“专病专药”思想;最后根据疾病当下的个性化证型病机分期论治,予以配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热错杂者寒温并用、虚实夹杂者补泻结合。精当选药:药物的功效、归经归位、剂量是药物起效的三个关键点。优化用药过程:药物的煎煮方法、服用量、服药时间都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原因;患者的饮食、居处场所、情志调控是帮助疾病康复、防止疾病复发的关键所在。研究结论:第一章的“辨”为第二章的“治”做出了铺垫,前后呼应,首尾结合,辨病与辨证并举,共性病机与个性病机相结合。病证结合思想确立组方纲要,病机六要素确立选药的准则。疾病护理思想也拓展并优化了用药过程,把握了“辨”、“治”、“护”的每一步。理法方药护一线贯通,临床用药方能多管齐下,收桴鼓相应之力。

王安然[8](2019)在《基于数学属性原理探讨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辨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瘿病是以颈前肿大为特征的一类颈部疾患,泛指现代医学的甲状腺疾病。虽然中医古籍中历代医家着作对于治疗瘿病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单一甲状腺病种的治疗指导作用尚未有系统总结。“六经钤百病”,现代医家运用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甲状腺疾病,疗效显着,但目前对于六经辨治瘿病的学术思想研究尚不充分。本课题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对于瘿病的基础研究,结合现代中医医案、临床研究类资料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完成一项从古到今、从理论到临床大跨度的研究,明确瘿病证治源流,并梳理当代医家六经论治瘿病的治疗经验,采用以经络、脏腑等为基础的六经辨证分类方法,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为例,基于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及数学属性偏序原理,总结、提取六经证型症状特征及病机特点,并将时方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丰富六经辨证体系的内容,以此作为探讨六经辨治瘿病的文献研究开端,也可为今后研究六经辨治复杂性疾病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自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至今现代中医文献,完成文献综述,探讨六经辨证的内涵,系统总结历代医家对于瘿病的辨治以及六经辨治瘿病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收集中医古籍,基于频数统计和数学属性偏序原理系统总结历代医家治疗瘿病的方药,总结归纳治疗用药的性味、归经特点及组方规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通过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现代中医文献及临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方药及相关症状、病机,运用以经络、脏腑为基础的六经辨证理论,应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病证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症状、病机,并结合数学属性偏序原理挖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方药的组方规律,总结归纳六经辨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症状、病机、方药等特点,拟建立一个症状—病机—方药完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辨证体系。第五部分,深入讨论古代瘿病治疗经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指导作用以及基于六经辨证体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证治特点。成果:1.《伤寒论》六经是基于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和功能基础,包涵手足十二经及其所系脏腑的气血、阴阳、津液等内容。瘿病典型症状虽局限于颈前,但其全身性临床表现涉及多脏腑、经络,可针对六经经络、脏腑病位归类方法,融入六经辨证体系。现代医家不乏运用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瘿病,疗效较为显着,提示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甲状腺疾病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2.中医古籍瘿病的典型症状为颈前肿大,有关伴随症状多集中于咽喉部及心胸部,如咽喉肿、心胸不利等,全身性伴随症状描述较少。病因多围绕六淫邪气、水土失宜、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体质差异、调摄适宜等,且有关病机较为分散,脏腑多涉及肝、脾。治疗中药的功效多为化痰类、清热药、补虚药、理气药,性味多以寒性、辛味、苦味为主。中医古籍治疗瘿病的主药为海藻、昆布、海蛤壳、松萝、半夏、龙胆等化痰、清热类药物。3.通过对现代中医434例病例文献研究,共得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关症状139个症状,除心悸、颈粗、手颤、消瘦等典型症状外,较多的伴随症状、舌脉象有目胀、目眩、发热、自汗、口干、口苦、性急、易怒、失眠、心烦、月经量少、月经后期、大便溏薄、腹泻、尿黄、舌红、苔少、苔薄黄、苔黄、细数脉、弦数脉、弦细脉、弦细数脉、弦脉等。共得到有关病机32个,常见病机有肝郁化火、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阳上扰、阴虚、痰热、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痰气互结。常用治疗中药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类药味为主,药性多为寒性中药,味辛、苦中药较多。得到典型六经证型有阳明热盛、气阴两伤证、少阳失枢、胆(肝)火内郁证、太阴脾虚、寒湿内盛证、少阴热化证、少阴寒化证、厥阴上热下寒证。4.通过对临床病例249例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共得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有关症状122个症状,除心悸、颈粗、手颤、消瘦的典型症状外,较多的伴随症状、舌脉象有皮肤瘙痒、汗多、恶热、恶寒、口干、口苦、脘痞、纳呆、口渴多饮、失眠、神疲、乏力、梦多、心烦、性急、易怒、月经量少、大便溏薄、舌红、舌淡、舌淡红、苔薄白、苔白、苔白腻、沉细脉、弦脉、弦细脉等。共得到治疗经方35个,常用经方有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桂枝汤、理中汤等。得到典型六经证型有太阳经证、阳明经证、少阳经证、太阴经证、少阴寒化证、厥阴寒热错杂证、厥阴热证、厥阴寒证、中焦寒热错杂证、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太阴合病。5.通过综合医案、临床研究类文献及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结果,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病证分型有太阳受风、营卫不和证,阳明热盛、气阴两伤证,少阳失枢、肝(胆)火内郁证,太阴脾虚、寒湿内盛证,少阴热化证,少阴寒化证,厥阴寒热错杂证,厥阴热证,厥阴寒证以及中焦寒热错杂证。结论:1.结合中医古籍瘿病治疗的特点,分析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的指导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不适宜使用海藻、昆布、海蛤壳等含碘类中药和动物甲状腺体之品,但可选用其他非碘类的化痰类药物,如松萝、半夏、贝母,并配合连翘、龙胆、白蔹等清热药物,肉桂、人参、当归、炙甘草等补虚药物,陈皮、木香、槟榔、青皮等理气药物。2.风邪致病存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制中,风邪主动、飘摇不定、善动不居、数变及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致病特点,契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手抖、舌颤、皮肤瘙痒、头痛、合并目疾等表现。从风邪致病的角度论治,皮肤瘙痒症状多见于太阳经证或合并太阳经证,治疗可选用防风、蒺藜、荆芥穗、川芎等风药。目疾多出现于少阳经证,目的正常功能有赖少阳经气的流注传输,出现少阳经证兼有目疾时,可选用柴胡、桔梗、连翘、牛蒡子、夏枯草等风药。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存在腹泻、神疲、乏力、水肿等虚损症状及相关虚损病机,且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尤甚。食欲不振、腹泻、神疲、乏力、水肿等虚损症状与气虚、阳虚、阴虚等虚损病机密切相关。但并非所有患者均会出现虚损症状,较多仍为虚实夹杂证候。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虚损病机中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较早出现,随着病程进展,阴虚渐重,阴损及阳,最终致阴阳俱虚。但也不可忽视其气滞、痰浊、瘀血等标实。老年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表现为淡漠型症状者,可从太阴、少阴经论治。5.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机除涉及肝脏之外,仍与脾、肾、心、肺、胃、胆等脏腑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肝论治,常见病机有肝火亢盛、肝郁气滞、肝风内动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脾论治,常见脾气虚及脾阳虚等病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肾论治,多见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等病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肺论治,与痰密切相关,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或因肺气受损影响心血运行,出现心悸、汗出、倦怠乏力等气阴两虚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胃论治,关键病机在于胃火,有胃火炽盛或胃阴虚等病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胆论治,常兼情志类症状,如焦虑、抑郁等,并易受惊吓,多见胆气虚等病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非独从肝论治,尚涉及脾、肾、心、肺、胃、胆等脏腑,这也为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6.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之太阳经证,病机为太阳受风、营卫不和证者,典型症状有恶风、咳嗽、痰多、头晕、胸闷、皮肤瘙痒、肩臂痛等,治疗多选用桂枝汤加减。阳明经阳明胃热、气阴两伤证者,典型症状有消谷善饥、消瘦、眼突、恶热、口渴多饮等,治疗多选择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少阳经证,少阳失枢、肝(胆)火内郁证者,典型症状有头痛、目胀、目赤、口苦、胸闷、胸胁胀痛、性急、易怒、喜叹气、焦虑等,治疗多选用柴胡疏肝散或小柴胡汤加减。太阴经证,太阴脾虚、寒湿内盛证者,典型症状有纳呆、下肢水肿、神疲、乏力、腹泻、大便溏薄等,治疗多用理中汤加减。少阴热化证,阴虚、心肝阴虚或气阴两虚者,典型症状为心悸、手足心热、失眠或夜寐不安等,治疗方剂多为生脉散、天王补心丹、当归六黄汤加减。少阴寒化证,脾肾阳虚者,典型症状有眼花、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治疗多用真武汤、附子汤。厥阴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者,典型症状有咽干、口渴多饮、纳呆、神疲、乏力、月经量少、腹泻等,治疗多用逍遥散、四逆散、乌梅丸等加减。厥阴热证,肝经湿热者,典型症状为热利,甚至里急后重,胁肋胀痛等,方剂选用白头翁汤加减。厥阴寒证,肝经寒凝者,典型症状有手足冷,头痛,干呕,吐涎沫等,方剂可选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中焦寒热错杂证的典型症状为口渴多饮、脘痞、腹胀、大便溏结不调,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Daniel Eng(伍天宁)[9](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林志雄,徐光星[10](2015)在《《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组方思维初探》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思维,并以"相反相成"作为应用法则来作出分析,以期更全面地掌握方剂配伍之法,从而拓宽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从《金匮要略》第6、7、17篇中撷选"相反相成"相关条文,并以"寒热并用"之"半夏泻心汤"、"阴阳相济"之"肾气丸"、"动静结合"之"桂枝汤"、"表里双解"之"厚扑七物汤"、"补泻兼施"之"薯蓣丸"等5个代表处方,追本溯源为"中和性"配伍用药作出具体说明。[结果]"中和性"的特点是"矛盾对立,混合统一","相反"是矛盾对立,"相成"是"混合统一"。在《金匮要略》处方之中,"相反"是在讲方剂之用,"相成"是讲方剂之效,所以综合"相反"与"相成"二者而言,即是"中和性"思维之所在。[结论]通过"中和性"来统摄"相反相成"配伍法则,是《金匮要略》处方遣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中医学"阴阳相合"理论的最好说明。掌握《金匮要略》"相反相成"之"中和性"思维法则,不仅有助于对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体会发挥,而且也能提高医者临床水平。

二、对半夏泻心汤组方配伍特点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半夏泻心汤组方配伍特点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论源流及辨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中药药性内涵概述
2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述要
3 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形成发展源流
    3.1 秦汉时期: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萌芽与形成
        3.1.1 《黄帝内经》奠定升降浮沉药性理论根基
        3.1.2 《伤寒杂病论》对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实践运用
    3.2 唐宋时期: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2.1 《本草拾遗》药物性能“十剂”分类法
        3.2.2 《圣济经》开创法象药理
    3.3 金元时期: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兴盛与创新
        3.3.1 刘完素心肾水火升降观
        3.3.2 张元素升降浮沉用药理论
        3.3.3 李杲基于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风药”运用
        3.3.4 王好古对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深化阐发
        3.3.5 朱丹溪提出阴升阳降观
    3.4 明清时期: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完善与深化
        3.4.1 陈嘉谟总结炮制对升降浮沉药性的影响
        3.4.2 李时珍总结提炼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药性的关系
        3.4.3 汪昂提出药物形质影响升降浮沉药性
4 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辨识规律
    4.1 根据药物的气味厚薄
        4.1.1 根据药物的气味厚薄辨识升降浮沉药性的一般规律
        4.1.2 影响药物气味厚薄的因素
    4.2 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
    4.3 根据药物质地
    4.4 根据药物生熟炮制
    4.5 根据用药部位
    4.6 根据组方配伍
5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及意义
    5.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半夏泻心汤对胰岛β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
方法
    1.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2.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氧化应激的影响
        2.1 TBHP刺激对细胞产生ROS的影响
        2.2半夏泻心汤对细胞内ROS的影响
        2.3半夏泻心汤对细胞内MDA、SOD、GSH-Px的影响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TUNEL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的作用
    2.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氧化应激的影响
        2.1 TBHP刺激后不同时间点对细胞产生ROS的影响
        2.2半夏泻心汤对细胞内ROS、MDA的影响
        2.3半夏泻心汤对细胞内SOD和GSH-Px的影响
讨论

(5)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ABSTRACT(英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相关研究进展
    1 网络药理学研究
        1.1 概述
        1.2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
        1.3 药物、疾病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4 分子相互作用组网络及其相关数据库
        1.5 中医药与网络药理学
    2 T2DM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T2DM的发病原因
        2.1.1 遗传因素
        2.1.2 环境因素
        2.2 T2DM发病机制
        2.2.1 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紊乱
        2.2.2 糖脂毒性
        2.2.3 炎症与自噬
        2.2.4 线粒体功能障碍
        2.2.5 内质网应激
        2.2.6 氧化应激
    3 AMPK信号通路与T2DM的关系
        3.1 调节糖脂代谢
        3.2 诱导自噬抑制炎症
        3.3 缓解氧化应激
        3.4 调节线粒体功能
    4 “助脾散精”法及代表方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半夏泻心汤作用靶标预测
        1.2 糖尿病靶标预测数据库
        1.3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GO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靶标预测
        2.2 疾病靶标预测
        2.3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韦恩分布
        2.4 交集基因编码蛋白网络互作图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疾病交集基因GO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出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干预方案
        2.2.1 基础治疗
        2.2.2 药物干预法
        2.3 观测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疗效性指标
        2.3.3 相关指标测定
        2.4 试验评价
        2.4.1 疗效评价
        2.4.2 安全性评价
        2.5 样本量计算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受试者基线资料
        3.3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PG、2HPG和HbAlc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FINS、HOMA-IR变化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3.6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给药前后TC与TG变化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含量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DPN、FFA浓度变化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ATP浓度、AMP/ATP比值变化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T2DM患者血浆中SIRT1、AMPKα、PGC-1 α浓度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4.1 选择“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的依据
        4.2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4.3 半夏泻心汤对脾虚胃热型T2DM患者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础研究
    引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1.1 造模及分组
        2.1.2 取材及样本制备
        2.2 指标检测及方法
        2.2.1 一般情况
        2.2.2 体重变化的情况
        2.2.3 空腹血糖(FPG)监测
        2.2.4 胰岛素(Insulin)水平检测
        2.2.5 HOMA-IR, HOMA- β指数
        2.2.6 TC、TG、FFA、ADPN水平检测
        2.2.7 TNF-α和IL-6水平的测定
        2.2.8 SOD、GSH-Px水平检测
        2.2.9 ATP、ATP/AMP水平检测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MPK α、PGC-1 α、PPAR α、SIRT1
        2.2.11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AMPK α、SIRT1、PGC-α、PPAR α
        2.2.12 HE染色与油红0染色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糖的影响
        3.3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4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HOMA-β、HOMA-IR的影响
        3.5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TC、TG、ADPN、FFA指标影响
        3.6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的影响
        3.7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GSH-Px、SOD活性的影响
        3.8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TP、AMP/ATP的影响
        3.9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 α mRNA、SIRT1mRNA、PGC-1α mRNA、PPAR α mRNA含量的影响
        3.10 半夏泻心汤对DM大鼠肝脏组织中AMPKα、SIRT1、PGC-1 α、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各组模型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学比较
        3.12 油红O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光镜下脂滴
        3.13 各组模型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比较
    4 讨论
        4.1 相关理论性探讨
        4.2 实验探讨
        4.2.1 T2DM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4.2.2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FPG、FINS、HOMA-IR、HOMA-β的影响
        4.2.3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TC、TG、ADPN、FFA、肝脏油红0染色的影响
        4.2.4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4.2.5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胰腺、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2.6 半夏泻心汤对T2DM大鼠AMPK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影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AMP活化蛋白激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6)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资料分析
        1.7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的结果
    3 讨论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3.2 文献质量评估
        3.3 敏感性分析
        3.4 关于中药证候判定标准的问题
        3.5 关于处方及剂量调整的问题
        3.6 关于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及疗效评价的问题
    4 结论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2.1 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设计
        2.3 研究对象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8 伦理学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2周后的疗效分析
        3.4 治疗12周时的随访结果
        3.5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血糖波动的认识
        4.2 中医对T2DM及其血糖波动的认识
        4.3 以脾胃为中心的中药复方治疗T2DM的研究现状
        4.4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组方分析
        4.5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
        4.6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创新与特色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综述一 T2DM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2 发病机制
        3 血糖监测手段及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中医对T2DM的认识
        1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区别
        2 中医对T2DM认识的历史沿革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4 辨证论治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
    综述三 糖尿病诊治的中医新观点
        1 糖尿病发病的新观点
        1.1 糖毒
        1.2 精浊
        2 脾胃关系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3 糖尿病三期综合辨证法
        4 糖尿病基础研究领域的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

(7)基于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组方用药思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
    1.病证结合
        1.1 辨病论治,以病为纲
        1.2 辨型论治,紧扣个性
    2.病机六要素
        2.1 病因
        2.2 病性
        2.3 病位
        2.3.1 按脏腑经络分类
        2.3.2 按六经分类
        2.3.3 按病位深浅分类
        2.3.4 其他病位分类
        2.4.程度
        2.5.侧重
        2.6.病势
        2.6.1 升降出入趋势
        2.6.2 发展转归趋势
    3.疾病护理
第二章:组方思路探讨
    1.组方纲要
        1.1 辨病论治
        1.1.1 确立共性治法,拟出基础方药
        1.1.2 辨症论治
        1.2 辨证论治
        1.2.1 分型论治
        1.2.2 分期论治
    2.精当选药
        2.1 功效
        2.1.1 炮制和产地对功效的影响
        2.1.2 中药的多功效发挥
        2.1.3 现代药理研究扩充中药的特殊运用
        2.1.4 按效力分轻、中、重
        2.2 归位
        2.2.1 按经络脏腑归位
        2.2.2 按作用深浅归位
        2.2.3 按卫气营血归位
        2.2.4 按其他特殊部位归位
        2.3 剂量:由疾病的程度和病势决定
        2.3.1 绝对剂量
        2.3.2 相对剂量
        2.4 配伍
        2.4.1 根据病机侧重配伍
        2.4.2 根据疾病的程度配伍
        2.4.3 同等效力的置换配伍
    3.优化用药过程
        3.1 煎煮方法
        3.1.1 煎煮的介质
        3.1.2 煎煮的步骤
        3.2 服用量:依据体质强弱和病势深浅
        3.3 服药时间:依据病性和病势
        3.3.1 昼日服用
        3.3.2 饭前服和饭后服
        3.3.3 顿服
        3.3.4 昼夜服用
        3.4 药后反应:起效反应和毒副反应
        3.4.1 起效反应
        3.4.2 毒副反应
        3.5 调摄宜忌:饮食宜忌、居处宜忌、情志宜忌
        3.5.1 饮食宜忌
        3.5.2 居处宜忌
        3.5.3 情志宜忌
结论
前景与展望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基于数学属性原理探讨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六经辨证文献研究概况
        一、《内经》六经内涵
        二、《伤寒论》六经内涵
        三、《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的关系
        四、《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内涵及特点
    第二节 中医瘿病的文献研究概况
        一、瘿病病名源流
        三、瘿病分类及症状特征
        四、瘿病的经络辨治及五脏辨证论治
    第三节 六经辨证瘿病的研究概况
        一、六经辨治瘿病的理论基础
        二、现代医家六经辨证瘿病(甲状腺疾病)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中医古籍六经辨治瘿病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古籍六经证治规律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中医古籍的瘿病证治规律结果分析
        一、中医古籍规范化处理
        二、中医古籍数据频数统计分析
        三、中医古籍瘿病的六经病证分布分析
        四、中医古籍瘿病证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第三节 中医古籍的瘿病证治规律研究小结
        一、中医古籍的瘿病症状特点
        二、中医古籍的瘿病病机特点
        三、中医古籍的瘿病方药特点
        四、中医古籍的瘿病六经病证分布特点
        五、中医古籍的瘿病组方规律
第三章 现代中医文献六经辨治规律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中医文献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六经证治规律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现代中医文献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六经证治规律研究结果
        一、现代中医文献规范化处理
        二、现代中医文献数据频数统计分析
        三、现代中医文献六经病证方药频数统计分析
        四、现代中医文献六经病证治规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五、现代中医文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六经证治组方规律
    第三节 现代中医文献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六经证治规律研究小结
        一、现代中医文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症状特点
        二、现代中医文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机特点
        三、现代中医文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方药特点
        四、现代中医文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病证分布特点
        五、现代中医文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病证特点
第四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六经辨治的临床病例研究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六经论治规律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六经论治规律研究结果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历资料规范化处理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数据频数统计分析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六经方药频数统计分析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六经病证治规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六经证治组方规律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六经论治规律研究小结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的症状特点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的治疗方药特点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病例的六经病证特点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基于古代瘿病探讨对现代甲状腺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一、瘿病的狭义与广义概念
        二、古代瘿病与现代甲状腺疾病的对应关系
        三、古代瘿病治疗特点及对现代医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影响
    第二节 风邪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风性症状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风邪致病特点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风药治疗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虚损病机探讨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虚损症状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虚损病机特点
    第四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非独从肝论治的探讨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肝论治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脾论治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肾论治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心论治
        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肺论治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胃论治
        七、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从胆论治
    第五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辨证体系探讨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发病机制探讨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证治要点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黄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2.3 中虚之说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3 临床资料来源
    4 纳入标准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5 数据整理
    6 数据分析
        6.1 统计软件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1.7 小结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1.1 身体特征
        1.2 心理特征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1.4 体质解释
        1.5 典型病例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3.1 伤寒
        3.2 胸中有热
        3.3 胃中有邪气
        3.4 腹中痛
        3.5 欲呕吐
        3.6 昼三夜二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黄连汤方证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10)《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组方思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寒热并用(半夏泻心汤)
2 阴阳相济(八味肾气丸)
3 动静结合(桂枝汤)
4 表里双解(厚朴七物汤)
5 补泻兼施法(薯蓣丸)
6 结语

四、对半夏泻心汤组方配伍特点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27卷总目次(卷终)[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12)
  • [2]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的理论源流及辨识规律研究[D]. 杨曙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半夏泻心汤对胰岛β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 杜立娟,孙敏,王凡,史丽伟,杨亚男,张美珍,张月颖,郭赫,徐翔,韩旭,倪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9)
  • [5]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代谢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杨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D]. 马喜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7]基于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组方用药思路探讨[D]. 袁榕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数学属性原理探讨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六经辨治规律研究[D]. 王安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黄连汤方证研究[D]. Daniel Eng(伍天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金匮要略》中和性用药组方思维初探[J]. 林志雄,徐光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06)

标签:;  ;  ;  ;  ;  

再认识半夏泻心汤配伍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