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酸甲酯的自氧化聚合研究

乙醇酸甲酯的自氧化聚合研究

一、桐酸甲酯的自动氧化与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吴国民,霍淑平,孔振武[1](2021)在《烯丙基腰果酚单体光固化反应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腰果酚为原料制备氢化腰果酚(HC),再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反应合成烯丙基醚型氢化腰果酚(AGE-HC),进一步与甲基丙烯酸酐(MAA)反应合成烯丙基醚酯型氢化腰果酚(MAA-AGE-HC)。以烯丙基醚型腰果酚(AGE-C)和烯丙基醚酯型腰果酚(MAA-AGE-C)为对照样,采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研究了烯丙基腰果酚单体的紫外光固化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烯丙基腰果酚单体的最佳光固化反应条件为无极灯光源(铁灯,主波长365 nm),功率1 500 W,辐照距离40 mm,辐照时间60 s,引发剂2-羟基-2-甲基-1-苯基-1-丙酮(1173)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烯丙基腰果酚的光固化反应活性由高到低依次为MAA-AGE-C>MAA-AGE-HC>AGE-C>AGE-HC≈腰果酚;腰果酚在有氧或光引发剂条件下可紫外光固化,紫外光固化过程温度升高可协同加速固化反应,使腰果酚快速固化;烯丙基酯、烯丙基醚和烯丙基烷基在紫外光固化过程中,依据基团反应活性高低分步固化,主要通过光、热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实现烯丙基单体的固化。

张利,李普旺,杨子明,何祖宇,周伟,李积华,焦静,周闯[2](2020)在《桐油在紫外光照条件下的光固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将桐油置于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其成膜固化情况,研究桐油的光固化活性,通过测定桐油固化过程中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过氧化值等来揭示桐油的光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桐油的光固化过程包括氧化聚合反应和自由基聚合为主,其中以氧化聚合反应为主;氧气在桐油的光固化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氧气的主要作用是当桐油受光照后发生氢提取反应后,所形成的自由基与氧气形成氢过氧化物,促使桐油发生氧化聚合反应;阳离子光引发剂可以大大促进桐油光固化成膜,并且成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满丽敏,苏宇沛,冯业昌,梁斌,袁腾,杨卓鸿[3](2019)在《若干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光固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的过度性消耗及其衍生的挥发性有机物质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寻找低碳、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成为工业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植物油资源比较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而且其具备结构易改性等特点,使植物油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UV光固化技术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绿色环保等特点,植物油基材料与UV固化技术结合,将有望开发出更为绿色高效的产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本课题组有关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在制备、表征和光固化性能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植物油的衍生化反应、光化学反应活性及其在热化学聚合中的活性研究,为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在涂料、油墨、形状记忆材料、储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方向。

杨宁宁[4](2019)在《绿色桐油木器涂料研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溶剂型涂料存在污染环境、影响健康、危害公共安全等弊病,发展绿色环保产品已成为涂料产业的共识。桐油是一种纯天然可再生的生物质材料,因其来源丰富、应用广泛而重新进入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本文对桐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制了精制桐油、聚合桐油及桐油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18 UFAMEs),并以此为主要原料,设计并优化了桐油基木器涂料的制备配方,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桐油为原料,以脱酸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桐油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以加德纳玻璃色标为评价指标,吸附脱色脱酸桐油,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100%,料液比(无水乙醇/桐油,V/W)3.5:1,萃取温度15℃,萃取时间30min的工艺条件下,桐油脱酸率可达78.07%;真空状态下,脱色剂选用活性白土,脱色剂用量10%,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75min,桐油色泽由10-降至5;测定了桐油的酸值、皂化值等理化性能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发现精制桐油色泽浅黄无异味,脂肪酸甲酯含量也增加至97.1%,说明精制桐油制备成功。2.生桐油经220℃高温熬炼,制备成功后,利用红外吸收光谱仪(FI-IR)及热重分析仪(TG)表征,发现桐油在熬制过程中,发生了双键聚合和酯键水解反应,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聚合桐油漆膜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3.将桐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桐油脂肪酸甲酯并以此为原料,以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C18 UFAMEs)的含量和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C18UFAMEs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尿素/脂肪酸甲酯(W/W)为1:1,乙醇/脂肪酸甲酯(V/W)为5:1,包合温度5℃,包合时间18h的工艺条件下,C18 UFAMEs含量和收率分别为99.28%、54.93%。利用FI-IR、TG和SEM等表征手段,分别从结构、热稳定性和微观形貌中证明了尿素包合物的形成。测定了 C18UFAME的闪点、沸点、贝壳松脂丁醇值(KB)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等溶剂性能,证实了 C18 UFAMEs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溶剂。4.以精制桐油、聚合桐油为主要成膜物,C18 UFAMEs为稀释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绿色桐油基底、面漆配方,底漆配方比例为:聚合桐油25份,精制桐油20份,C18 UFAMEs 10份,脱芳脂肪烃稀释剂13份,松节油25份,混合催干剂2.5份,防结皮剂2份,打磨助剂1份;面漆配方比例为:聚合桐油25份,精制桐油10份,C18 UFAMEs 12.5份,脱芳脂肪烃稀释剂3.7份,松节油22份,混合催干剂2.5份,防结皮剂2份,蜡粉5份,防沉剂3份,手感助剂2份,香精1.5份,消光粉1份。对桐油基底漆、面漆涂料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绿色桐油木器涂料符合LY/T 2709-2016木蜡油的标准要求。

黄家健[5](2018)在《桐油的光/热聚合机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化石能源的过度性消耗及随之而来的挥发性有机物大量排放等问题已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伴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进步以及各种资源的快速消耗,人们面临的生存挑战已变得日趋严重。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计划,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人员和社会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植物油在我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因其具备毒性低、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而作为典型的生物质资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的研究当中。植物油中含有多个不饱和双键,具备构建紫外光固化材料体系的结构基础。因此,开展植物油脂的紫外光固化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进一步地实现植物油脂的快速固化并探究其在光固化涂料领域中的应用,可以减轻紫外光固化涂料领域对化石资源的过度依赖与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拓宽桐油等天然植物油的应用范围及实用价值。本文主要以桐油及其衍生物为研究模型,探究其固化行为及机理,构建桐油快速固化体系及探究其应用,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为了探究桐油的光固化机理,实验通过测定体系在通入不同气体反应时的过氧化值、红外光谱和核磁波谱等来监控桐油的光固化过程。探究了桐油在不外加催化剂或添加自由基光引发剂下的光固化行为。结果表明:桐油的光固化反应机理主要以氧化聚合反应和自由基聚合为主,其中自由基聚合反应程度较少。桐油光固化体系中添加自由基光引发剂1173能明显促进桐油的氧化聚合反应,但对桐油的自由基聚合没有明显影响。(2)通过测定体系的凝胶率,研究了桐油在加入不同光引发剂催化下的光固化活性,以及探究桐油光固化膜与传统热固化膜在硬度、表观、耐溶剂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三芳基硫鎓盐对桐油的光固化具有最佳的引发效果,其最佳用量为5 wt%,当加入1 wt%自由基光引发剂PI-BDK或PI-1173时,引发剂发生协同作用可以进一步促进桐油的光固化。在最优条件下制备得的桐油光固化膜的性能与热固化膜相似,但具有更好的耐溶剂性。(3)以桐酸甲酯为研究对象,通过核磁波谱表征,研究了光照强度、引发剂用量、光照时间、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等对桐酸甲酯的阳离子聚合反应的影响,探究得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加入阳离子光引发剂三芳基硫鎓盐的用量为5 wt%,500 W高压汞灯光照1 h后100 oC加入3 h时桐酸甲酯发生阳离子聚合的反应程度最大,剩余的双键最少。此外,长链不饱和油脂的阳离子聚合反应活性并不取决于双键数目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双键的化学环境是否能让中间产物形成稳定的阳离子中间体。(4)以三芳基硫鎓盐作为催化剂,探究桐油基阳离子聚合物的应用,实验通过测定固化膜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力学性能、接触角,研究了固化膜的反应时间及后固化行为,探究了不同单体种类及用量对固化膜性能的影响,从而复配出具有最优性能的桐油基聚合物膜。结果表明:光照1 h后100 oC加热1 h制备得的固化膜可以通过室温放置24 h的后固化反应实现完全固化。桐油基聚合物的最佳复配用量为70 wt%桐油、20 wt%二乙烯苯和10 wt%苯乙烯,此时桐油基聚合物固化膜的拉伸强度为4.27±0.11 MPa,断裂伸长率为13.39±2.01%。

郑敏睿[6](2017)在《桐油基阻燃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氨酯(PU)材料因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保温、家具、胶粘剂、皮革和各种生物医学产品。聚氨酯泡沫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佳的隔热保温材料,采用可再生的天然生物质资源替代化石资源制备聚氨酯泡沫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油桐是我国的林产特种资源,在我国的云南省、河南省、湖南省以及湖北省都有广泛种植,对桐油的深加工以及桐油副产品的再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采用桐油(TO)为原料,经过甲酯化、环氧化及开环反应制备桐油基阻燃多元醇(TOBP),并制备了桐油基阻燃型聚氨酯泡沫(TO-RPUF)。对催化剂和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新型环氧化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以磷钨酸、30%H2O2、十二烷基氯化吡啶为原料通过离子交换制备了磷钨酸季铵盐新型相转移催化剂,并通过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EDS能谱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磷钨酸季铵盐型催化剂的元素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表征,论证了催化剂具有Dawson结构特征。2.环氧化桐油甲酯(ETOME)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用桐油与甲醇发生酯交换反应制备桐油甲酯(TOME),利用磷钨酸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催化TOME环氧化制备ETOME,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确定了制备ETOME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为3 h,n(C=C):n(H2O2)=1:1.6,m(TOME):m(催化剂)=1:0.03,在此条件下反应所得的ETOME的环氧值达到4.9%,黏度为1667 mPa·s,催化剂首次回收率达90%,热重分析表明ETOME的热稳定性明显高于TOME。3.桐油基阻燃多元醇(TOBP)和聚氨酯泡沫(PUF)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甲苯作溶剂,利用所制备的ETOME与磷酸二乙酯发生开环反应制备TOBP,其羟值为223.6mgKOH/g,黏度为3270 mPa·s。反应适宜条件为:m(ETOME):m(溶剂)=1:1、m(ETOME):m(催化剂)=1:0.001、m(ETOME):m(磷酸二乙酯)=2.6:1,于80℃反应5 h之后得到桐油基阻燃多元醇。利用TOBP替代聚醚4110与PAPI共混发泡制备一系列聚氨酯泡沫。通过SEM照片发现所得到的PUF的泡孔比普通PUF更大、更均匀,燃烧剩余物的炭质层随着桐油基阻燃多元醇添加量的增加而变厚,在不添加阻燃剂的前提下极限氧指数最高可达到26.1%,具有良好的阻燃效果。热重分析表明,普通PUF的初始热降解温度为325.9℃,其在369.7℃的最大热失重速率为18.74%,其在温度达到500℃之后,残炭率保持在16.60%;添加了桐油基阻燃型多元醇的PUF,其初始热降解温度有所降低,由桐油基阻燃多元醇所制备的PUF的初始热降解温度为274.8℃,这是因为阻燃型聚氨酯泡沫体系在热降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含磷分子,其热降解温度较低,随着桐油基阻燃型多元醇含量的增加,在燃烧过程中凝聚相中含磷阻燃基团增加,从而起到了良好的阻燃作用,使得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残炭率更高,聚氨酯泡沫的最终残炭率由16.60%逐渐上升到22.37%。

李梅[7](2015)在《油脂/松脂源多元酸基PVC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研究与开发环保、高效、多用途的钙锌热稳定剂将成为今后研发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以研制高效、绿色环保塑料助剂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木本油脂、松脂等可再生资源,合成了新型功能化生物基多元酸及其钙锌盐,考察了合成工艺对钙锌复合热稳定剂性能的影响;研制了高附加值的生物基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产品如油脂/松脂复合基液体钙锌热稳定剂、固体油脂/松脂源多元酸基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一剂多效”生物基塑料助剂等,并对它们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本研究为天然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型塑料热稳定剂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参考,具体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以二聚脂肪酸为原料,分别通过一步直接合成法和两步复分解反应法合成PVC用二聚脂肪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由一步直接合成工艺及二步复分解反应工艺制备的二聚脂肪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分别命名为DFA-Ca-1/DFA-Zn-1和DFA-Ca-2/DFA-Zn-2热稳定剂。通过刚果红法、变色法及热分解动力学考察了合成工艺对PVC热稳定剂的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FA-Ca-1/DFA-Zn-1热稳定剂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DFA-Ca-2/DFA-Zn-2热稳定剂。2.以工业脂肪酸和松香树脂酸加成聚合成二聚体,进而制备油脂/松脂复合基液体钙锌热稳定剂(RODA-LTS),采用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DHC实验、刚果红测试法、转矩流变实验及热失重法测试热稳定剂作用下的PVC试样的热稳定性,将RODA-LTS热稳定性与市售液体热稳定剂JRH-LTS-Ca/JRH-LTS-Zn和M509-LTS-Ca/Zn相比可知,RODA-LTS作用下的PVC试样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二种市售液体热稳定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稳定剂作用的PVC试样活化能高低顺序如下,即:RODA-LTS(120.6 k J/mol)>JRH-LTS-Ca/JRH-LTS-Zn(118.2k J/mol)>M509-LTS-Ca/Zn(105.4 k J/mol);这可能是因为PVC热稳定剂中引入松香结构可有效提高PVC热稳性。拉伸性能和DMA测试结果表明,RODA-LTS热稳定剂改性的PVC材料力学性能可与JRH-LTS-Ca/JRH-LTS-Zn和M509-LTS-Ca/Zn改性的PVC材料相媲美。3.以松香和双戊烯为起始原料,通过Diels-Alder加成反应,制备丙烯海松酸(APA)和萜烯马来酸酐(DPMA);然后将APA及DPMA结构分别引入相应的钙盐和锌盐中(DPMA-Ca,APA-Ca,DPMA-Zn,APA-Zn);钙盐和锌盐经复配后得粉末状萜马酸酐钙锌复合热稳定剂(DPMA-Ca/DPMA-Zn)和丙烯海松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APA-Ca/APA-Zn)。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刚果红法、变色法、热降解动力学分析及动态力学分析(DMA),分别比较了DPMA-Ca/DPMA-Zn、APA-Ca/APA-Zn、市售硬脂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Ca St2/Zn St2)及自制二聚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C36DA-Ca/C36DA-Zn)对PVC材料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PMA-Ca/DPMA-Zn和APA-Ca/APA-Zn体系力学性能均可与Ca St2/Zn St2热稳定剂体系相媲美。四种热稳定剂的热稳定性优劣顺序为:DPMA-Ca/DPMA-Zn>APA-Ca/APA-Zn≥C36DA-Ca/C36DA-Zn>Ca St2/Zn St2。由此可以推断,与一元酸相比,二元酸结构的引入可有效提高PVC的热稳定性;在PVC复合热稳定剂中引入松香刚性稠环、萜烯桥环结构并提高金属离子含量也可改善PVC的热稳定性。丙烯海松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和萜马酸酐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研制可扩大松香、松节油的应用领域,促使其向高值化方向发展。4.创制了桐酸基C21二元酸钙盐、锌盐及其钙锌复合热稳定剂(C21-DA-Ca/C21-DA-Zn)和桐酸基C22三元酸钙盐、锌盐及其复合热稳定剂(C22-TA-Ca/C22-TA-Zn),并与市售通用型硬脂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Ca St2/Zn St2)的性能做对比。TGA分析、刚果红法、变色法及DMA分析测试表明:在钙锌盐用量相同条件下,三种热稳定剂的长期热稳定性优劣顺序为:C21-DA-Ca/C21-DA-Zn>C22-TA-Ca/C22-TA-Zn>Ca St2/Zn St2,然由于C22-TA-Ca/C22-TA-Zn属于高锌含量的热稳定剂,其更容易引起“锌烧”现象的出现,导致其作用下的PVC试样初期着色性不如C21-DA-Ca/C21-DA-Zn和Ca St2/Zn St2热稳定剂。调整配方体系,对比含有等量钙锌离子的热稳定剂作用下的PVC试样热稳定性能,结果发现C21-DA-Ca/C21-DA-Zn和C22-TA-Ca/C22-TA-Zn均可使PVC的长期热稳定性和初期着色性与Ca St2/Zn St2相媲美,且C21-DA-Ca/C21-DA-Zn和C22-TA-Ca/C22-TA-Zn中金属离子含量高于Ca St2/Zn St2,因此C21-DA-Ca/C21-DA-Zn和C22-TA-Ca/C22-TA-Zn热稳定剂在赋予制品更好的热稳定性的同时可减少加工过程中热稳定剂的添加量。5.选取第1部分制备的DFA-Ca-1/DFA-Zn-1热稳定剂为主稳定剂,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辅助热稳定剂环氧大豆油、山梨醇及β-diketone与主稳定剂之间的协同稳定作用。结果表明:环氧大豆油、山梨醇和β-diketone均可有效改善DFA-Ca-1/DFA-Zn-1体系的热稳定性;β-二酮可有效改善DFA-Ca-1/DFA-Zn-1热稳定剂的初期着色性。利用单因素实验完成了二聚脂肪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体系的配方优化设计,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体系最佳配方为1.08 m(DFA-Ca-1):0.27 m(DFA-Zn-1):1 m(Imported ESO):0.5m(D-sorbitol):0.3 m(β-diketone)。在45 g PVC/22.5 g DOTP体系中加入最佳配方条件下的二聚脂肪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3.15 g,185℃下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3 h 16 min 56 s。上述优化配方同样适用于由一步直接反应工艺制备的桐酸基C21二元酸钙锌盐复合热稳定剂体系(C21DA-Ca-1/C21DA-Zn-1)。6.采用不饱和天然油脂为原料制备了多聚脂肪酸酯的钙锌盐,并与抗氧剂、β-二酮复配制得了新型一剂多效的油脂源钙锌复合热稳定剂(OMFCTS),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拉伸性能测试、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转矩流变仪法、刚果红法、热老化法考察了OMFCTS对聚氯乙烯(PVC)制品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0g PVC/30g DOP/3g OMFCTS体系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可与100g PVC/40g DOP/3g国内市售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体系相媲美。OMFCTS在赋予PVC制品更好的热稳定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增塑性能,可减少PVC加工过程中DOP等增塑剂用量。

赵晓明[8](2014)在《桐油的化学改性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桐油等作为原料来制备多种桐油化合物的方法。将桐油与无水甲醇通过酯交换反应转化为桐酸甲酯,然后将制得的桐酸甲酯与双氧水和乙酸作用,在浓硫酸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催化下,合成了环氧化桐酸甲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及物料配比对产物环氧值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环氧化桐酸甲酯的最佳工艺条件。此外,将制得的桐酸甲酯分别与马来酸酐和多元醇胺反应,制备了桐酸甲酯酸酐和羟基化桐油,利用桐酸甲酯酸酐分别与三乙烯四胺和硅烷偶联剂反应,制备了桐油基低分子聚酰胺和含硅低分子聚酰胺,两者均可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使用。研究中采用红外光谱、DSC、TGA等技术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环氧化桐酸甲酯环氧值为1.32,含硅低分子聚酰胺能够改善环氧树脂的固化性能。

汪梅[9](2013)在《桐油基PVC复合热稳定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新型、高效、低毒性的钙锌热稳定剂及其辅助热稳定剂的研究与开发成为当前热点。本文以桐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新型的桐油基PVC热稳定剂和桐油基β-二酮辅助热稳定剂。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首先,以桐油基多元酸单甲酯为原料,利用复分解反应合成了新型的PVC热稳定剂桐油基C21二元酸钙(TODC)、桐油基C22三元酸钙(TOTC)、桐油基C22三元酸镧(TOTL),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法(FT-IR)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失重分析(TG)、刚果红法、热老化烘箱法对比了硬脂酸钙(Ca(St)2)、二聚酸钙与TODC、TOTC、TOTL对PVC制品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OTC具有最好的初期着色性和长期热稳定性,说明环状结构和多官能度脂肪酸结构的引入有利于提高PVC制品的热稳定性。其次,以桐酸甲酯和苯乙酮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经克莱森反应合成了桐油酰苯甲酰甲烷(EBM)。通过FT-IR和气质联用分析(GC-MS)对EBM进行结构表征;利用气相色谱定量,探讨了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EBM得率的影响;利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EBM的最佳合成条件:桐酸甲酯与苯乙酮物质的量之比为1.2︰1,反应温度110℃,催化剂用量为苯乙酮质量的0.6%,反应时间4h。通过热老化烘箱法考察了EBM的添加量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EBM有利于可有效改善PVC制品的初期着色性但并未提高其长期热稳定性。然后,利用转矩流变仪法、TG、刚果红法、热老化烘箱法考察了TOTC/硬脂酸锌(ZnSt2)、TOTL/ZnSt2、TOTC/ZnSt2/TOTL三个热稳定剂体系对聚氯乙烯PVC制品的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OTL可有效改进TOTC/ZnSt2体系的热稳定性及加工流变性,在TOTC/ZnSt2/TOTL三元复合体系中,当TOTC︰ZnSt2︰TOTL质量比为12︰3︰10时,将3g该三元复合热稳定剂加入100g PVC/40gDOP中,其静态热稳定时间在185℃可达到43min。最后,通过刚果红法和热老化烘箱法考察了亚磷酸三苯酯﹑季戊四醇、β-二酮对TOTC/ZnSt2体系初期着色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完成了桐油基C22三元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体系的配方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当TOTC:ZnSt2:β-二酮:亚磷酸三苯酯:季戊四醇质量比为48︰12︰2︰5︰10时,钙锌复合热稳定剂体系热稳定性最佳。在100g PVC∕40g DOP体系中加入最佳配方条件下的桐油基C22三元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3g,185℃下静态热稳定时间可达50min,热稳定性优于部分国内市售产品,与同类进口产品性能相当。

肖志红[10](2013)在《光皮树果实生物液体燃料绿色制备工艺原理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缺油少气,石油和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均己高达60%。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植物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采用可再生的植物油资源制备生物燃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现有植物油脂资源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培育特色高含油植物资源,开发高效绿色加工技术意义重大。光皮树(Swida wilsoniana)全果含油高达30%以上,是典型的高含油木本油料植物,其油脂既可作轻化工业的原料,也是理想的生物柴油原料。遵循生态能值原理,采用绿色技术制备能源产品,构建光皮树油料资源能源化绿色转化技术体系,对于促进光皮树等能源油料植物的种植,降低石化能源消耗,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实现低碳经济目标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湖南省林科院选育出的光皮树良种(湘林G1)的果实为研究对象,以能源化利用为目的,运用生物技术、绿色化学工程技术以及生态经济能值理论进行光皮树果实中油脂的能源化转化研究。全面分析光皮树果实的基本成分,系统研究光皮树果实高效制油和油脂清洁转化制备液体燃料等绿色技术,并开展了光皮树果实能源化过程的能量平衡分析,构建出一套光皮树果能源化利用的绿色转化技术体系,为光皮树果实能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光皮树(湘林G1)果实的基本组成和脂肪酸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光皮树果实的近红外检测模型及数据库。①光皮树果由果皮(41.32%)、种皮(49.93%)和种仁(8.75%)组成,其含油率分别为55.00%、11.53%和62.14%;不同部位油的脂肪酸组成均以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为主,其中果皮中油脂的脂肪酸成分主要包括棕榈酸(24.41%)、亚油酸(32.46%)、油酸(30.07%)和硬脂酸(1.64%),种皮中油脂的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12.48%)、亚油酸(54.79%)、油酸(26.93%)和硬脂酸(2.18%),种仁中油脂的脂肪酸主要包括棕榈酸(6.61%)、亚油酸(58.80%)、油酸(22.32%)和硬脂酸(2.03%)。②光皮树果实的基本质量组成为:油脂(33.95%),纤维素(29.16%)、蛋白质(7.72%)、淀粉(10.60%)、糖(3.22%)、水分(9.36%)、磷脂(0.66%)和其他成分(5.33%)。③针对光皮树果实常用检测指标(含油率、水分和热值),以46个光皮树果实为基础,建立了相应指标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其中含油率的相关系数为0.99,水分的相关系数为0.95,粗蛋白的相关系数为0.91,热值的相关系数为0.96。2.建立了适合光皮树果实制油的“冷榨-正丁醇浸提”绿色制油新工艺,实现了光皮树油和磷脂的同步提取。①采用冷榨制油技术制备光皮树油,控制光皮树果实含水率为9.00%左右,压榨榨轴转速30-40rpm,出饼孔径为4-8mm时,经一次压榨后光皮树饼粕残油率可降低到7.00%;②以正丁醇为溶剂提取光皮树油,在提取油脂的同时,实现油脂中伴随物(如磷脂、维生素E等)的高效浸提;正丁醇提油的最佳工艺参数:浸出次数3次,浸出时间为90min,浸出温度为60℃,液料比为1.2:1,浸提率可达88.62%;③采用“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复合酶体系进行光皮树果实提油,最优组合方案为:先纤维素酶3h再加蛋白酶,加酶量2.5%,酶比例4:1,酶解时间4h,提取的油脂颜色浅、杂质少、流动性好,光皮树油提取率可达80.54%;④“冷榨-正丁醇浸提”制取光皮树油,可以实现提油率达96.73%,磷脂提取率达97.69%。该组合工艺既能降低冷榨制油的能耗,又能减轻后述正丁醇提油的负荷,实现油脂和磷脂等高附加值产物的同步提取,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绿色制油新工艺。3.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固定化酶的含有环氧基团磁性多孔高分子微球,提高了酶促酯交换过程中酶的活性和稳定性。①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用于固定化酶的含环氧基团的磁性多孔高分子微球,粒径为4μm,粒子分布均匀,表面呈多孔结构;②以GHD(40)为载体优化了脂肪酶的固定化条件:载体/脂肪酶(m/m)=125mg/g,固定化时间为7h,酶的吸附量为118.5mg·g-1,比酶活7.56×105U/g,酶的活力回收率为0.95;③制备了三种不同的环氧值的固定化假丝酵母脂肪酶,采用单分子层吸附模型Langmiur方程拟合GHD吸附光皮树的吸附等温线,相关系数大于0.99;分析聚合物的环氧值和温度对光皮树油吸附量的影响,建立了拟合动力学二级吸附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99,光皮树油在固定化酶表面吸附活化能为30.44kJ/mol,和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催化光皮树油酯交换的最佳反应温度从37℃提高到42℃,最适反应pH从7.2提高到7.5,重复使用12次,固定化酶的活力仍保持在92%以上;④GC-MS分析光皮树油甲酯,其主要成分是油酸甲酯(50.61%),棕榈酸甲酯(14.74%),硬脂酸甲酯(7.11%),是传统石化柴油的良好替代品。4.建立了催化裂化和酯化降酸相结合的植物油裂解新工艺。①在CaO中加入KF,合成了适合植物油裂解的高效固体催化剂KF/CaO,该催化剂呈层片状多孔状态,比表面积较CaO有较大的提高,同时有效的避免了碱性中心被CO2等酸性气体中和,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②以自制KF/CaO为催化剂进行光皮树油催化裂解,最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1.0%,温度494.2℃,反应时间68.6mmin,液相收率高达84.0%以上;③针对裂解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羧酸化合物,导致产品酸偏高,采用离子液体[Hnmp]+HSO4为催化剂对裂解产物进行酯化降酸,获得了质量稳定的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最高酯化率达95.7%,且离子液体重复使用4次后,总体转化率仍保持在90%以上,最佳酯化工艺参数:醇油比30%,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100min,催化剂2.0%。5.基于生态能值原理,结合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光皮树果实制备生物液体燃料过程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副产品的能量分配效益,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和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净能值(NEV)分别为31593.38MJ/ha和36924.16MJ,化石能效比(FER)分别为3.94和6.71;如果考虑副产品的能量分配效益,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和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净能值(NEV)分别为98453.66MJ/ha和99121.2MJ/ha,化石能效比(FER)分别为4.52和7.17。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光皮树果实制备的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和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均具有正能量效益,可以节约部分化石能源。但从能量效益的角度来说,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更具竞争性,现有的植物油催化裂解技术较现有的酯交换技术更适于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研究结果也为光皮树油料替代化石燃料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光皮树能源化产品开发技术路线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桐酸甲酯的自动氧化与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桐酸甲酯的自动氧化与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烯丙基腰果酚单体光固化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1.1 原料、试剂及仪器
    1.2 烯丙基氢化腰果酚的合成
        1.2.1 氢化腰果酚(HC)的制备
        1.2.2 烯丙基醚型氢化腰果酚(AGE-HC)的制备
        1.2.3 烯丙基醚酯型氢化腰果酚(MAA-AGE-HC)的制备
    1.3 光固化反应
    1.4 测试与表征
        1.4.1 羟值测定
        1.4.2 黏度测定
        1.4.3 碘值测定
        1.4.4 红外光谱分析
        1.4.5 核磁共振谱分析
        1.4.6 双键转化率的计算
        1.4.7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烯丙基氢化腰果酚的理化性质和结构表征
        2.1.1 单体的理化性质
        2.1.2 FT-IR分析
        2.1.3 1H NMR分析
        2.1.4 13C NMR分析
    2.2 UV固化反应影响因素分析
    2.3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4 烯丙基腰果酚的紫外光固化反应特性
        2.4.1 腰果酚的固化反应特性
        2.4.2 烯丙基腰果酚的光固化反应特性
        2.4.2.1 烯丙基醚型腰果酚
        2.4.2.2 烯丙基醚酯型腰果酚
3 结 论

(2)桐油在紫外光照条件下的光固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步骤
        1.2.1 桐油的甲酯化
        1.2.2 桐油的固化行为研究
        1.2.3 桐油的光化学反应
    1.3 测试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桐油的GC-MS表征
    2.2 桐油的光固化行为
    2.3 氧气浓度对桐油光固化的影响
    2.4 桐油在室温和加热条件下固化的红外紫外光谱图
    2.5 桐油在UV光及阳离子光引发剂条件下固化的红外光谱图
    2.6 不同用量的阳离子光引发剂对桐油光固化活性的影响
    2.7 桐油在UV光条件下固化的热重表征
    2.8 桐油固化膜的表观和硬度
3 结 论

(3)若干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光固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桐油光化学反应活性研究
2、桐油和蓖麻油的衍生化反应及其光化学反应活性研究
3、桐油和蓖麻油的衍生化反应及其在热化学聚合中的活性研究
展望

(4)绿色桐油木器涂料研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桐油及其研究现状
        1.1.1 桐油简介
        1.1.2 桐油研究现状
    1.2 桐油精制的研究进展
        1.2.1 桐油脱酸工艺的研究进展
        1.2.2 桐油脱色工艺的研究进展
    1.3 脂肪酸甲酯的研究进展
        1.3.1 脂肪酸甲酯的应用现状
        1.3.2 脂肪酸甲酯的分离纯化方法
    1.4 木器涂料的研究进展
        1.4.1 涂料工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4.2 当前涂料工业的局限性
        1.4.3 木器涂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 精制桐油与聚合桐油的制备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精制桐油的制备工艺
        2.2.2 聚合桐油的制备工艺
        2.2.3 桐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2.2.4 桐油中脂肪酸甲酯的含量测定
        2.2.5 生桐油与聚合桐油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脱酸工艺优化
        2.3.2 精制前后桐油的理化指标数据分析
        2.3.3 生桐油与精制桐油中的脂肪酸甲酯含量对比
        2.3.4 生桐油与聚合桐油的表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桐油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及溶剂性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桐油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工艺
        3.2.2 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的制备工艺
        3.2.3 脂肪酸甲酯的成分分析方法
        3.2.4 尿素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3.2.5 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溶剂性能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尿素包合法提取C18 UFAMEs的工艺优化
        3.3.2 尿素包合前后脂肪酸甲酯的成分分析
        3.3.3 尿素包合物的表征分析
        3.3.4 尿素包合反应机理分析
        3.3.5 桐油C18不饱和脂肪酸甲酯溶剂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绿色桐油基木器涂料配方设计及优化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桐油基底漆的制备工艺
        4.2.2 桐油基面漆的制备工艺
        4.2.3 桐油基底、面漆漆膜的制备
        4.2.4 桐油基底漆配方设计方法
        4.2.5 桐油基面漆配方设计方法
        4.2.6 桐油基底、面漆涂料性能评价指标与检测方法
        4.2.7 桐油基底、面漆性能检测方法
        4.2.8 桐油基底、面漆有害物质含量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桐油基底、面漆配方优化
        4.3.2 桐油基底、面漆理化性能检测结果分析
        4.3.3 桐油基底、面漆有害物质含量测定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桐油的光/热聚合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油
        1.1.1 植物油的概述
        1.1.2 桐油的概述
        1.1.3 桐油的化学反应
        1.1.3.1 桐油的氧化聚合反应
        1.1.3.2 桐油中酯键的反应
        1.1.3.3 桐油中双键的反应
        1.1.4 植物油的应用研究
        1.1.4.1 植物油的直接应用
        1.1.4.2 植物油在改性涂料中的应用
    1.2 紫外光固化技术
        1.2.1 紫外光固化技术概述
        1.2.2 紫外光固化涂料的组成
    1.3 阳离子聚合
        1.3.1 阳离子光引发
        1.3.2 阳离子热聚合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论文的创新性
        1.4.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桐油的光固化反应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桐油的甲酯化
        2.3.2 桐油的固化行为研究
        2.3.3 桐油的光化学反应
    2.4 表征方法
        2.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2.4.3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2.4.4 漆膜表干时间的测定
        2.4.5 过氧化值(PV)的测定
    2.5 结果分析
        2.5.1 桐油的GC-MS表征
        2.5.2 桐油的光固化行为
        2.5.3 氧气浓度对桐油光固化的影响
        2.5.4 桐油的光固化机理
        2.5.5 自由基光引发剂1173对桐油光固化的影响
        2.5.6 自由基光引发剂在桐油光固化中的作用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桐油的光固化活性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主要试剂
        3.2.2 实验主要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桐油体系的光固化活性研究
        3.3.1.1 不同种类光引发剂的影响
        3.3.1.2 不同用量光引发剂的影响
        3.3.1.3 光引发剂复配的影响
        3.3.2 不同桐油体系的应用
        3.3.3 桐油体系固化膜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4.1 凝胶率
        3.4.2 固化膜的表观形貌
        3.4.3 耐溶剂性
        3.4.4 铅笔硬度
        3.4.5 接触角
    3.5 结果分析
        3.5.1 不同种类光引发剂对桐油光固化活性的影响
        3.5.2 不同用量光引发剂对桐油光固化活性的影响
        3.5.3 光引发剂的协同作用对桐油光固化活性的影响
        3.5.4 桐油固化膜的表观和硬度
        3.5.5 桐油固化膜的耐溶剂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桐油的阳离子聚合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主要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桐酸甲酯的制备与纯化
        4.3.1.1 桐酸甲酯的制备
        4.3.1.2 桐酸甲酯的纯化
        4.3.2 桐酸甲酯的阳离子聚合条件探究
        4.3.2.1 光照强度的影响
        4.3.2.2 光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4.3.2.3 光照时间的影响
        4.3.2.4 加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影响
        4.3.3 不同催化剂引发的阳离子聚合反应
        4.3.4 不同植物油脂的阳离子聚合反应
    4.4 表征方法
        4.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4.4.2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4.5 结果分析
        4.5.1 桐酸甲酯的结构表征
        4.5.2 TAS催化阳离子聚合反应的条件优化
        4.5.3 桐酸甲酯在TAS催化下的阳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4.5.4 不同催化剂对桐酸甲酯阳离子聚合反应的影响
        4.5.5 不同油脂的阳离子聚合情况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桐油基阳离子聚合物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主要试剂
        5.2.2 实验主要仪器
    5.3 实验步骤
        5.3.1 三氟化硼乙醚催化制备阳离子聚合物膜
        5.3.2 三芳基硫鎓盐催化制备阳离子聚合物膜
        5.3.2.1 极限反应时间对固化膜的影响
        5.3.2.2 桐油固化膜的后固化行为研究
        5.3.3 不同单体复配的桐油基聚合物膜的制备
    5.4 表征方法
        5.4.1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
        5.4.2 万能力学试验
        5.4.3 接触角
    5.5 结果分析
        5.5.1 三芳基硫鎓盐催化与传统热固化制备固化膜的性能差异
        5.5.2 反应时间和后固化行为对桐油基固化膜性能的影响
        5.5.3 不同单体种类对桐油基聚合物膜的影响
        5.5.4 不同单体用量对桐油基聚合物膜的影响
        5.5.5 单体复配对桐油基聚合物膜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桐油基阻燃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桐油的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1.3.1 桐油酯交换反应研究进展
        1.3.2 桐油中双键的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1.3.3 桐油双键的Diels-Alder反应研究进展
        1.3.4 桐油的Friedel-Crafts反应改性研究进展
        1.3.5 其它改性研究进展
    1.4 聚氨酯泡沫的阻燃研究现状
        1.4.1 添加型阻燃聚氨酯泡沫
        1.4.2 结构型阻燃聚氨酯泡沫
        1.4.3 协同阻燃型聚氨酯泡沫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1.6.1 阻燃多元醇的合成路线
        1.6.2 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磷钨酸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2.2 实验装置图
        2.2.3 磷钨酸季铵盐催化剂(C_(17)H_(30)ClN)_3O_40PW_(12)·xH_2O的制备
        2.2.4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3 X射线能谱(EDS)和扫描电镜(SEM)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桐油甲酯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步骤
        3.2.4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料和产物的物理性质分析
        3.3.2 反应条件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 GC-MS分析
        3.3.4 FT-IR分析
        3.3.5 ~1H-NMR分析
        3.3.6 TG/DTG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桐油基阻燃多元醇的制备及其在PUF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步骤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OBP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4.3.2 聚氨酯泡沫的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
    5.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油脂/松脂源多元酸基PVC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PVC热降解与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1.2.1 PVC树脂的热降解机理
        1.2.2 PVC热稳定剂的作用机理
    1.3 环保型钙锌复合热稳定剂
        1.3.1 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协同作用机理
        1.3.2 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设计思路、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设计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第二章 合成工艺对油脂基钙锌复合热稳定剂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合成
        2.2.3 分析测试方法
        2.2.4 试样制备
        2.2.5 性能测试
        2.2.6 热分解动力学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表征
        2.3.2 工艺路线对PVC热稳定剂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油脂/松脂基液体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合成及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合成
        3.2.3 表征方法
        3.2.4 PVC样品制备
        3.2.5 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热稳定性能研究
        3.3.3 热分解动力学
        3.3.4 动态力学热分析及拉伸性能分析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松脂源二元羧酸基钙锌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合成
        4.2.3 分析测试方法
        4.2.4 试样制备
        4.2.5 性能测试
        4.2.6 热分解动力学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热稳定剂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4.3.3 热分解动力学
    4.4 不同PVC试样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桐油源多元羧酸基钙锌复合热稳定剂对PVC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合成
        5.2.3 分析测试方法
        5.2.4 PVC试样制备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表征
        5.3.2 同等质量配比条件下的热稳定剂对PVC性能的影响
        5.3.3 同等金属离子含量条件下的热稳定剂对PVC性能的影响
        5.3.4 TGA分析研究
        5.3.5 不同PVC试样的动态力学热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油脂源多元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配方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
        6.2.2 合成
        6.2.3 FT-IR光谱分析
        6.2.4 PVC试样的制备
        6.2.5 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表征
        6.3.2 DFA-Ca-1/DFA-Zn-1 复合热稳定剂体系的配方优化
        6.3.3 DFA-Ca-1/DFA-Zn-1 复合热稳定剂体系优化配方的应用
    6.4 小结
第七章 一剂多效油脂源钙锌热稳定剂性能及其在PVC中的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一剂多效油脂源PVC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合成
        7.2.3 结构分析
        7.2.4 试样制备
        7.2.5 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结构表征
        7.3.2 OMFCTS在PVC与DOP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7.3.3 OMFCTS在PVC与EFAME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桐油的化学改性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桐油
    2.2 桐油的改性
        2.2.1 桐油的酯键反应
        2.2.2 桐油碳链上双键的反应
    2.3 桐油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2.3.1 桐油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2.3.2 桐油在酚醛树脂中的应用
        2.3.3 桐油在醇酸树脂中的应用
        2.3.4 桐油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2.3.5 桐油在不饱和聚酯中的应用
        2.3.6 桐油在环氧酯制备中的应用
        2.3.7 桐油在酰胺合成中的应用
        2.3.8 桐油在环氧树脂固化剂中的应用
        2.3.9 桐油的环氧改性
        2.3.10 桐油的氧化聚合改性
        2.3.11 桐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药品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桐酸甲酯的合成
        3.3.2 环氧化桐酸甲酯的合成
        3.3.3 桐酸甲酯酸酐(TME)的制备
        3.3.4 桐油基低分子聚酰胺(TBPLA)的制备
        3.3.5 含硅桐油基低分子聚酰胺(Si-TBPLA、TBPAA)的制备
        3.3.6 桐油酰二乙醇胺(TODA)的制备
    3.4 测试与表征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酸值(Av)
        3.4.3 羟值(Hv)
        3.4.4 胺值(Nv)
        3.4.5 环氧值
        3.4.6 碘值(Iv)
        3.4.7 DSC
        3.4.8 热重分析(TGA)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0 环氧化桐酸甲酯的制备
        4.0.1 ETME 制备的影响因素
    4.1 合成 ETME 的环氧效率
        4.1.2 产物的红外分析
    4.2 桐油基低分子聚酰胺及含硅桐油基聚酰胺的制备
        4.2.1 合成路线
        4.2.2 桐油基低分子聚酰胺的制备
        4.2.3 含硅桐油基低分子聚酰胺的制备
        4.2.4 环氧树脂 E51 固化
    4.3 桐油酰二乙醇胺的制备
        4.3.1 反应原理
        4.3.2 反应转化率
        4.3.3 桐油酰二乙醇胺红外谱图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桐油基PVC复合热稳定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锡热稳定剂
        1.2.2 铅基复合热稳定剂
        1.2.3 金属皂类热稳定剂
        1.2.4 稀土类热稳定剂
        1.2.5 有机锑类热稳定剂
        1.2.6 水滑石热稳定剂
        1.2.7 辅助热稳定剂
    1.3 设计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桐油基多元酸钙皂和桐油基多元酸镧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及主要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方法
        2.2.4 热稳定剂的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元素含量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2.3.4 桐油基多元酸钙皂和镧皂对 PVC 热稳定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桐油酰苯甲酰甲烷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及主要仪器
        3.2.2 桐油酰苯甲酰甲烷的制备
        3.2.3 分析方法
        3.2.4 热稳定剂的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桐油酰苯甲酰甲烷的红外光谱图
        3.3.2 气质谱图分析
        3.3.3 制备桐油酰苯甲酰甲烷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
        3.3.4 β-二酮的辅助热稳定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桐油基C_(22)三元酸镧与桐油基C_(22)三元酸钙/硬脂酸锌体系间的协同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主要仪器
        4.2.2 热稳定剂的性能评价
        4.2.3 应用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桐油基 C_(22)三元酸钙/硬脂酸锌复合体系
        4.3.2 桐油基 C_(22)三元酸镧/硬脂酸锌复合体系
        4.3.3 桐油基 C_(22)三元酸钙/硬脂酸锌/桐油基 C_(22)三元酸镧复合体系
    4.4 小结
第五章 桐油基 C_(22)三元酸钙∕硬脂酸锌的 PVC 复合热稳定体系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主要仪器
        5.2.2 热稳定剂的性能评价
        5.2.3 应用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辅助热稳定剂与桐油基 C_(22)三元酸钙/硬脂酸锌皂体系间的协同作用研究
        5.3.2 桐油基 C_(22)三元酸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稳定性性能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光皮树果实生物液体燃料绿色制备工艺原理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本油料能源化研究进展
        1.2.1 能源型木本油料资源研究进展
        1.2.2 木本油料能源化利用的途径
    1.3 光皮树资源研究进展
    1.4 植物油料制油技术研究进展
        1.4.1 水酶法制油技术
        1.4.2 浸出制油技术
    1.5 酶法制备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研究进展
        1.5.1 可用于油脂酯交换反应的脂肪酶
        1.5.2 脂肪酶的固定化
        1.5.3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的比较
    1.6 植物油裂解制生物液体燃料研究进展
    1.7 生物液体燃料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研究进展
        1.7.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7.2 生物液体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7.3 生命周期能量分析的评价指标
    1.8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光皮树果实基本成分分析及近红外光谱数据库的建立
    2.1 原理
        2.1.1 气相色谱法(GC)测光皮树油脂肪酸组成的原理
        2.1.2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原理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光皮树果实中油脂的提取
        2.2.3 光皮树果实基本成分分析
        2.2.4 光皮树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2.2.5 光皮树果实理化性质的近红外光谱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0 光皮树果实的基本组成
        2.3.1 光皮树果实各部位质量分布
        2.3.2 光皮树果实各部位的含油率
        2.3.3 光皮树果实不同部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2.3.4 光皮树果实理化性质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光皮树果实高效制油技术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仪器
        3.2.2 油料理化性质的检测
        3.2.3 光皮树果实的低温冷榨制油
        3.2.4 正丁醇研磨浸提法同步提取油脂和磷脂
        3.2.5 水酶法提取光皮树油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皮树果实单螺旋低温压榨制油操作参数的优化
        3.3.2 正丁醇多级研磨提油工艺
        3.3.3 水酶法提取光皮树油
        3.3.4 制油技术对比分析与工艺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光皮树油酶促酯交换制备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
    4.1 原理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
        4.2.2 载体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方法
        4.2.3 假丝酵母固定化脂肪酶的制备方法
        4.2.4 光皮树油在固定化酶表面的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实验
        4.2.5 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及成分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交联剂用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4.3.2 脂肪酶固定化影响因素
        4.3.3 光皮树油在固定化酶表面的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
        4.3.4 甲酯基生物液体燃料的制备与成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光皮树油催化裂解制备富烃基生物液体燃料
    5.1 原理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仪器
        5.2.2 固体催化剂KF/CaO的制备
        5.2.3 光皮树油裂解制备富烃基燃料
        5.2.4 [Hnmp]~+HSO_4~-的合成
        5.2.5 裂解生物液体燃料的精制
        5.2.6 计算统计与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皮树油主要理化性质的分析
        5.3.2 固体催化剂KF/CaO的表征
        5.3.3 光皮树油热裂解特性分析
        5.3.4 光皮树油热裂解催化剂的选择
        5.3.5 温度对光皮树油热裂解效果的影响
        5.3.6 催化剂含量对光皮树油热裂解效果的影响
        5.3.7 不同反应时间对光皮树油热裂解效果的影响
        5.3.8 minitab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光皮树油的催化裂解参数
        5.3.9 光皮树油裂解产品表征
        5.3.10 光皮树油催化裂解产物的精制
    5.4 本章小结
6 光皮树果实制备生物液体燃料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
    6.1 生命周期能源分析边界划分及基础数据收集方式
        6.1.1 生命周期能源分析边界的划分
        6.1.2 基础数据收集方式
    6.2 评价方法
        6.2.1 基本假设
        6.2.2 评价指标
        6.2.3 算法分析(投入产出模型)
    6.3 评价结果与讨论
        6.3.1 光皮树种植环节能量需求分析
        6.3.2 光皮树果实制油环节能量需求分析
        6.3.3 生物液体燃料转化环节能量需求分析
        6.3.4 两种生物液体燃料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能量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创新点
    7.2 认识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桐酸甲酯的自动氧化与聚合反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烯丙基腰果酚单体光固化反应特性研究[J]. 陈健,吴国民,霍淑平,孔振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21(02)
  • [2]桐油在紫外光照条件下的光固化活性研究[J]. 张利,李普旺,杨子明,何祖宇,周伟,李积华,焦静,周闯. 功能材料, 2020(03)
  • [3]若干植物油及其衍生物光固化活性研究[A]. 满丽敏,苏宇沛,冯业昌,梁斌,袁腾,杨卓鸿. 第十五届亚洲辐射固化国际会议暨展览会、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专业委员会2019第二十届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 2019
  • [4]绿色桐油木器涂料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 杨宁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桐油的光/热聚合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 黄家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桐油基阻燃聚氨酯泡沫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郑敏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7]油脂/松脂源多元酸基PVC钙锌复合热稳定剂的合成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李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5(05)
  • [8]桐油的化学改性及其在环氧树脂中的应用[D]. 赵晓明. 天津大学, 2014(05)
  • [9]桐油基PVC复合热稳定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汪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
  • [10]光皮树果实生物液体燃料绿色制备工艺原理与技术研究[D]. 肖志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乙醇酸甲酯的自氧化聚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