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氧化锌粉体制备路线

两种不同的氧化锌粉体制备路线

一、ZnO粉体的两种不同制备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董秀婷,张文,赵颂,刘新磊,王宇新[1](2021)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复合成型》文中认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是由有机配体与金属离子(簇)配位而成的有序杂化多孔框架晶体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密度低、孔结构可调、配体可设计及易修饰等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分离、催化、传感和药物递送等研究领域。MOFs本身以粉体形式存在,在实际应用中不易于加工处理和回收再利用,甚至会导致粉体污染。因此对MOFs粉末进行复合成型,制备成复合颗粒或者膜材料,有利于推进其工业应用。本文按照MOFs制备和成型的先后顺序,对MOFs复合微珠、薄膜和混合基质膜成型体的制备方法进行综述,对推进MOFs成型体的大规模制备以及开发新的MOFs成型方法提供技术参考。

孙炳恒,姜本学,范金太,张龙[2](2021)在《高显色激光照明用宽光谱远程荧光转换材料》文中研究指明基于荧光陶瓷、荧光玻璃以及荧光晶体等远程荧光转换材料的新一代激光固态光源具有热稳定性高、热承载能力强、荧光特性稳定等特点,在汽车大灯、投影显示以及航天航海照明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目前面临的瓶颈之一是难以实现可见光宽光谱发射,照明品质较低。本综述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可应用于高显指、低色温激光白光光源的各类远程荧光转换材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流明密度激发下,激光光源光色品质下降的原因。阐述了现有单色和多色荧光体的光谱调控方案以及封装光源的显色指数、色温的提升效果。针对荧光转换材料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包括效能提升、高温猝灭和评判标准等三个方面。最后对宽光谱发射的远程荧光转换材料在固态照明与显示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白杨[3](2021)在《动态压电电场增强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ZnO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无毒、氧化还原能力强等优点,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ZnO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导致其光催化活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其工业化应用。基于ZnO兼具的压电和光催化特性,本文提出利用应用环境中的机械能激发ZnO产生动态压电电场,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一方面,分别采取高能量密度的超声波和低能量密度的水流激发不同形貌结构的ZnO产生动态压电电场,研究动态压电电场的产生过程及其对ZnO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ZnO的压电光催化活性,对ZnO进行改性,研究气氛处理、V掺杂和Ag负载对ZnO压电光催化活性的增强作用。最后,通过评价样品压电光催化活性、光电化学性能和光吸收特性,结合第一性原理和有限元计算方法,探讨影响ZnO压电光催化活性的因素。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利用高能量密度的超声波激发ZnO纳米颗粒产生动态压电电场。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由纳米片组成的ZnO分级多孔微球,并在真空下热处理获得了具有高氧空位浓度的ZnO微球(V-ZnO)。通过超声波辅助光催化性能测试发现,ZnO微球中的动态压电电场不断驱动ZnO中的多数载流子(电子)向其表面迁移,使V-ZnO具备了压电催化活性。通过对比不同气氛处理下ZnO微球的光催化、压电光催化和压电催化活性发现,随着氧空位浓度提高,在动态压电电场的作用下有更多的多数载流子(电子)迁移至ZnO多孔微球表面参与催化反应,从而使其压电催化活性不断增强。其次,利用光催化服役环境中的低频、低能量密度的水流动能激发ZnO纳米棒阵列(ZnO NRA)产生动态压电电场。采用水热法在二维掺F的SnO2平板(FTO)和三维ZrO2多孔泡沫陶瓷上生长了 ZnO NRA,研究了水流运动方式和基底结构对ZnO NRA压电电场及压电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水流往复流经二维基底或单向水流流经三维基底的过程中,水流对ZnO纳米棒冲击力的方向和大小不断改变,在ZnO纳米棒中产生了动态压电电场。由于动态压电电场对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束缚-释放作用,提高了 ZnO NRA的光催化活性,并且随着动态压电电场的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提升,ZnO NRA的压电光催化活性不断增强。再次,为了提高ZnO NRA的压电光催化活性,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 V掺杂的ZnO纳米棒阵列(ZnO:V NRA)。研究发现,随V掺杂浓度的提高,ZnO纳米棒的尺寸先增后减,长径比保持不变。V掺杂不仅在ZnO中形成掺杂能级,而且提高了 ZnO纳米棒的动态压电电场强度,减小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加速了光生载流子迁移。当V掺杂量为1 mol%时,ZnO:VNRA表现出最高的压电光催化活性,其在2h内对甲基橙的压电光催化效率达61.6%,降解速率常数k为0.0076 min-1。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ZnO NRA的压电光催化活性,采用压电还原法制备了 Ag负载的ZnO NRA(Ag/ZnO NRA)。利用动态压电电场将ZnO中多数载流子(电子)富集于纳米棒表面参与还原Ag+,黑暗条件下在ZnO纳米棒表面生长了直径约为30 nm的Ag颗粒。在动态压电电场和肖特基势垒的协同作用下,Ag/ZnO NRA在2 h里对甲基橙的压电光催化效率达到94.3%,降解速率常数k为0.0227 min-1。由于Ag与ZnO形成肖特基势垒时,Ag纳米颗粒中的电子向ZnO纳米棒迁移,提高了 ZnO纳米棒中自由电子浓度,使Ag/ZnO NRA对罗丹明B的压电催化效率达到了 58.8%,降解速率常数k为0.0073 min-1,并且经过10次循环后催化活性的保持率为85.8%。

王家乐[4](2021)在《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局域应力场的构建及压电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钛酸铋钠(Bi0.5Na0.5TiO3,简称BNT)陶瓷是一种在室温下具有R3c相结构的A位复合钙钛矿铁电材料,具有高居里温度、大的电致应变、良好的弛豫特性和机电耦合性能等特点,有望应用于致动器、滤波器、超声换能器等领域。但是,BNT基陶瓷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较大的矫顽场和大的应变迟滞,较低的退极化温度(Td)使得陶瓷器件的工作温区较低,限制了 BNT基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本论文以BNT陶瓷为基体,通过热处理工艺和复合氧化物的方式来提高BNT基陶瓷退极化温度、降低其应变迟滞,并探究其中的作用机理。(1)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0.94Bi0.5Na0.5TiO3-0.06BaTiO3(BNT-6BT)陶瓷,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研究了淬火对BNT-6BT陶瓷退极化温度的影响及其机理。介电温谱显示空气淬火和液氮淬火后的样品均表现出更高的弛豫-铁电相转变温度(TF-R),压电常数(d33)随温度变化图显示淬火可以提高BNT-6BT陶瓷的退极化温度。而液氮淬火氧气退火和液氮淬火氮气退火后样品的TF-R又恢复到原来的温度,结合阻抗测试结果推测BNT-6BT陶瓷退极化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氧空位,而是淬火后引入的内应力。淬火后的陶瓷中存在应力场,其稳定了铁电相的长程序参量,从而提高了退极化温度。(2)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0.97(0.94Bi0.5Na0.5TiO3-0.06BaTiO3)-0.03AgNbO3(BNT-6BT-3AN)陶瓷,在空气中对样品在不同淬火温度进行淬火处理,研究了淬火对BNT-6BT-3AN陶瓷的铁电及压电性能的影响机理。铁电和介电测试证明了遍历性弛豫铁电体BNT-6BT-3AN陶瓷在1000℃以上淬火后会转变为非遍历性弛豫铁电体。600℃退火后,1000℃下淬火的样品恢复为遍历性,而1100℃下淬火的样品依然为非遍历性。XRD精修和Raman测试结果表明淬火不仅可以增加三方相含量和晶格畸变,还可以增加淬火后Bi离子位置的偏移及其周围离子的有序性,从而实现同一组分的样品由遍历性向非遍历性的转变。(3)采用两步固相烧结法制备了0.94Bi0.5Na0.5Ti03-0.06BaTiO3:xZnO(x=0.1,0.2;ZnO粒径分别为纳米级、微米级,形貌为纳米颗粒和纳米棒)复合陶瓷,研究不同粒径和形貌ZnO对BNT-6BT陶瓷压电性能的影响。复合不同粒径和形貌ZnO后均可以提高陶瓷的退极化温度。复合0.1ZnO样品的d33均高于复合0.2ZnO样品的d33。复合陶瓷均出现第二相Zn2TiO4,且第二相并非铁电体,导致BNT-6BT陶瓷铁电性能降低。(4)采用两步固相烧结法制备了0.97(0.94Bi0.5Na0.5TiO3-0.06BaTiO3)-0.03AgNbO3:xZnO(x=0,0.01,0.03,0.05)复合陶瓷,研究复合 ZnO 对 BNT-6BT-3AN陶瓷压电性能的影响。结合XRD和EDS表明ZnO与基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第二相Zn2TiO4,且Zn2+固溶进BNT-6BT-3AN基体中。随着ZnO含量的增加,复合陶瓷由遍历性转变为非遍历性,当x=0.05时又表现出较小的负应变。复合ZnO后,第二相附近的晶粒表现出核-壳(P4bm/R3c-R3c)结构,靠近第二相的壳为具有铁电性的R3c相,与远离第二相的核为具有弛豫特性的P4bm相及少量的R3c相,两相之间产生耦合,导致BNT-6BT-3AN在施加电场诱导相变时变形受约束,降低了应变迟滞,并且电致应变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

文超[5](2021)在《镍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解水反应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朱子含[6](2021)在《BiOI/ZnO/rG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药和抗生素广泛用于农业和医疗活动,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使其成为水污染的两种重要污染物。为了防止农药和抗生素等药物的有害作用,污染废水在排放到环境中之前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能驱动半导体催化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实现污染物矿化降解的手段。在已经应用于环境修复的各类半导体中,ZnO因具有低成本、环境友好、高光敏性、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而被公认为一种有前途的催化材料。然而,较宽的带隙和快速的光生载流子复合速率,造成了ZnO较低的量子效率,使其在可见光下的应用大大受限。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本文尝试引入BiOI和GO对ZnO进行改性。首先,通过水热法在GO载体上合成ZnO,制备出ZnO/rGO复合材料。紫外光下乐果的光降解效率表明,rGO的最佳比重为10%、催化剂最佳剂量为0.5 g·L-1、乐果最佳初始浓度为5 mg·L-1。ZnO/rGO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显示,引入GO不仅可以扩大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促进了底物和氧的吸附和传输,还能抑制电子-空穴的复合,提高载流子的传输。此时ZnO/rG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高,紫外光光照180 min对乐果的降解效率达到99%,且光降解速率和效率分别是纯ZnO的4倍和1.5倍。其次,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BiOI/ZnO异质结。可见光下甲硝唑的光降解实验表明,BiOI的最佳比重为10%、催化剂最佳剂量为0.5 g·L-1、甲硝唑最佳初始浓度为20mg·L-1。BiOI/ZnO异质结的表征结果显示,异质结的形成不仅可以降低材料带隙,还能延迟了电子空穴的重组;BiOI的引入可以改善ZnO的比表面积,促进对降解底物的吸附。此时BiOI/ZnO异质结的光催化性能最高,可见光光照180 min对甲硝唑的降解效率达到94%,且光降解速率分别是ZnO和BiOI的2.6倍和4.8倍。最后,通过水热法将BiOI/ZnO异质结负载在GO载体上,制备出BiOI/ZnO/rGO复合材料。可见光下氯霉素的光降解速率表明,rGO的最佳比重为5%、催化剂最佳剂量为0.5 g·L-1、氯霉素最佳初始浓度为10 mg·L-1。BiOI/ZnO/rGO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显示,rGO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善BiOI/ZnO的比表面积,还能抑制电荷载流子的重组,实现了催化剂界面的高效电荷转移。此时BiOI/ZnO/rG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高,可见光光照180 min对氯霉素的降解效率达到90%,且光降解速率是BiOI的8.1倍,是ZnO的2.0倍,是BiOI/ZnO的1.8倍。

胥伟航[7](2021)在《液相法制备纳米锌基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ZnO是一种直接带隙的半导体,禁带宽度为3.37 eV,在光催化域中ZnO与传统TiO2光催化材料具有类似的带隙和光催化机制,被认为是光催化剂的一种理想候选材料之一,同时ZnO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无毒环保、量子效率高、优异的氧化能力和制备成本低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其晶体结构具有各向异性,容易获得形貌各异和光催化性能优异的粉体,因此ZnO一直被当作良好的光催化剂并被广泛使用。同时,为了实现在外加磁场下的可磁性分离与回收,避免二次污染,我们引入了铁酸锌这一光催化剂,ZnFe2O4作为对可见光敏感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其禁带宽度大约为1.9 eV,属于窄禁带半导体材料,由于铁酸锌光化学性质稳定,成分无毒,制备价格低廉,易被可见光激发并且可以吸收700 nm以下的太阳光,同时还具有很强的铁磁性,因此一直被用作可见光波段的光催化剂。我们想要提高铁酸锌光催化活性,可以利用石墨烯独特的结构特性,可将其作为支撑衬底使铁酸锌纳米颗粒固定在其表面上从而大量阻止了铁酸锌纳米颗粒的团聚,并且增加了与有机污染物粒子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同时其具有极高的载流子迁移效率,可以让光生电子迅速跃迁,避免与空穴复合从而提高了光催化效率。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制备出高光催化活性、可磁性回收的纳米锌基氧化物光催化剂。在本文中主要利用液相法制备了ZnO、ZnFe2O4、ZnO/ZnFe2O4、ZnFe2O4-rGO系列材料,并探究它们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活性以及可磁性回收的性能。(1)采用了硫酸锌(ZnSO4·7H2O)和硝酸锌(Zn(NO3)2·6H2O)作为两种锌源,尿素、碳酸氢钠(NaHCO3)和水合肼作为碱源,对比研究低温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出ZnO晶体,并对他们在形貌、比表面积等方面进行表征以及比较在生长机制、光催化性能方面的差异,讨论不同工艺条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2)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出了不同摩尔比例的ZnO/ZnFe2O4光催化复合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特征、生长机制和光降解活性以及可磁性回收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制备了一种既可以有可见光响应也可以在外加磁场下进行可磁性分离与回收的ZnO/ZnFe2O4纳米光催化复合材料。(3)研究了ZnFe2O4-rGO的复合材料。采用溶剂热法并以乙醇为溶剂,六水合硝酸锌(Zn(NO3)2·6H2O)与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作为两种原料,制备出ZnFe2O4粉体,再往其加入石墨烯分散液,得出ZnFe2O4-rGO粉体。探究其在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光催化活性,并且这些磁性复合材料易于回收利用,可作为除去水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材料。

李和祯[8](2021)在《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文中认为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因其能够满足制备具有精细复杂结构的高性能氧化锆陶瓷部件,在个性化的牙科修复体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光固化增材制造过程中因陶瓷浆料分散性差、局部烧结不均匀而导致制品结构完整性差、易开裂,成为制约其走向实际应用的瓶颈性问题。因此,亟待开发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均质氧化锆陶瓷浆料及相应热处理技术。本论文从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及后续热处理工艺两方面出发。首先,研究了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材料制备全流程中的缺陷并揭示了其产生机理,为后续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光固化树脂固化交联、浆料流变行为与不同环境下的热分解行为对制品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优化出适用于光固化增材制造的氧化锆浆料及热处理技术;再次,研究了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非同步烧结现象,探讨了热处理工艺与氧化锆陶瓷结构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实验结果,通过浆料与热处理工艺的优化,制备出高性能氧化锆陶瓷修复体。通过以上研究工作,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1)选用不同官能度光敏树脂、预聚物调控光固化氧化锆陶瓷浆料的固化交联反应构建了浆料光固化特性与坯体成型性的关系,探明了浆料有机组成与氧化锆陶瓷制品结构完整性的关系;通过热处理工艺调控坯体中有机物的分解方式,成功制备出相对密度为99.4%、表面无开裂的氧化锆陶瓷,同时将热处理周期从120.5 h缩短至35 h。(2)系统研究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坯体在烧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在较低温度下的非同步烧结现象,基于烧结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坯体表层与内部同步烧结。(3)通过上述实验结果与支撑结构的优化,成功制备出力学性能及尺寸精度满足牙科临床修复标准要求的氧化锆陶瓷单冠。经过1600℃热处理后制备样品尺寸精度为50 μm、弯曲强度为1057MPa、硬度为12.6 GPa、断裂韧性为 6.06 MPa·m1/2。论文研究阐明了光固化增材制造技术在制备个性化氧化锆陶瓷部件方面具有的潜力,通过制备过程中浆料的固化交联行为和热处理工艺调控宏观与微观缺陷,为光固化增材制造制备高性能氧化锆陶瓷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撑。

张随财[9](2021)在《石墨炔材料调控光电能量转换器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的高效利用是解决目前人类社会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也是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以及兑现“碳中和”承诺的关键。光电化学解水电池和钙钛矿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和电能,是目前较为重要的光电能量转换手段与器件。然而,硅基光电化学电池仍然存在光电压低、电荷传输性能差以及析氧动力学缓慢等问题;钙钛矿光伏电池尚存在电荷传输不匹配、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制备困难以及稳定性差等难题。石墨炔在结构上是由1,3-二炔键将苯环共轭连接形成的二维平面结构全碳大分子,具有周期分布的炔键、苯环以及三角形孔洞。其丰富的碳化学键、高π共轭结构、天然本征带隙、优异的热稳定性以及超高电子迁移率等优良特性有望为解决光电能量转换器件中各种难题提供重要思路。基于此,本文围绕石墨炔材料,使用石墨炔分别实现了光电化学解水电池、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光伏电池以及全无机钙钛矿光伏电池等光电能量转换器件性能的调控,从石墨炔材料的可控制备、钙钛矿材料的诱导生长、表界面工程、光电转换器件设计构筑以及性能优化调控等角度出发,实现了光电能量转换效率与稳定性能的提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改变催化剂种类、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溶剂,改变了石墨炔单体交联耦合反应的路径。利用Glaser偶联反应,在铜箔表面制备了大批量石墨炔粉体;借助于强烈超声手段对石墨炔粉体进行分散,得到了 5 nm左右分散良好的石墨炔纳米颗粒溶液。利用Glaser-Hay偶联反应,在铜箔、碳布以及金字塔硅等不同基底上可控制备了石墨炔纳米墙阵列。(2)设计并构筑了硅异质结/石墨炔/氧化镍光阳极结构。研究了石墨炔纳米墙阵列对于光阳极结构电荷传输以及传质传输的调控作用,探索了石墨炔与氧化镍之间相互作用对于提升光阳极结构光电化学性能的机制,并对光阳极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光阳极样品获得了最小1.082 V(vs.RHE)的开启电位和最高39.1 mA/cm2的饱和电流密度,最小塔菲尔斜率达到了 113 mV/dec。(3)发展了石墨炔掺杂SnO2电子传输层薄膜制备技术,构建了低温平面型杂化钙钛矿光伏电池。系统研究了石墨炔对于氧化锡可见光吸收、电子迁移率、能带位置等的调控作用,以及石墨炔掺杂氧化锡电子传输层对于钙钛矿材料的诱导生长、减少缺陷态的效果。借助密度泛函理论,阐明了石墨炔提升氧化锡电输运性能以及钝化钙钛矿缺陷的机理。杂化钙钛矿光伏电池最优光电转换效率提升10%,未封装器件在大气条件下放置1000h后,可维持93%初始效率。(4)发展了石墨炔调控CsPbI3全无机钙钛矿薄膜生长的制备技术,构建了全无机钙钛矿光伏电池。系统研究了石墨炔掺杂对于全无机钙钛矿薄膜结晶质量、表面形貌提升的效果,及其对可见光吸收、能带结构和相稳定性的调控作用。石墨炔掺杂CsPbI3全无机钙钛矿在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显着增强的相稳定性,同时基于上述全无机钙钛矿材料的光伏器件稳定性亦得到显着提升。本研究以实现高性能光电能量转换器件为目标,充分发挥石墨炔材料本征特性优势,在基于光伏材料所构筑的光电化学解水电池及光伏电池中,实现了光电转换效率以及稳定性的大幅优化,并深入探索了器件光电性能提升机理。通过该研究,力争深入理解石墨炔及其复合光伏材料性质,为石墨炔及衍生材料进一步发挥其在光电能量转换领域的优势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储备。

张赛赛[10](2021)在《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及负极界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固态锂金属电池是下一代锂电池体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作为典型的氧化物固态电解质,Li7La3Zr2012(LLZO)具有锂离子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较宽、机械强度高和热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近年来LLZO受到业内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LLZO固态电解质的致密化问题、电解质/电极界面电阻过大等问题,限制LLZO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发展和应用。本文以Li6.4La3Zr1.4Ta0.6O12(LLZTO)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阻碍材料烧结的限制因素,基于热力学计算,通过引入第二相,促进LLZTO材料致密化,并在晶界形成锂离子导体,促进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针对Li负极界面问题,通过在熔融金属Li中引入可与Li化合的第二元素,提高了金属锂对LLZTO电解质的润湿性,降低了界面电阻。本文研究了电解质及金属锂电极中引入第二相和第二组分的作用机理,分析了第二相引入对材料或界面显微结构、电解质电导率或电极/电解质界面电阻、对称电池和全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实现石榴石型固态锂金属电池放电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倍率性能的综合提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研究了碳酸锂含量对LLZTO固态电解质烧结形貌和致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LZTO粉体表面自发生成的碳酸锂难以分解,并且离子传导能力极低,是阻碍材料烧结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热力学计算,选择Al2O3作为第二相引入,低温分解碳酸锂并且生成具有离子传导能力的LiAlO2,促进LLZTO电解质致密化,并提高电解质电导率。交流阻抗测试及分析表明氧化铝引入显着改善LLZTO材料晶界离子电导率。包覆3%Al2O3(nAl:nLi=3%)的LLZTO能够获得致密度92.07%,离子电导率4.16×1 0-4S cm-1。其对称Li电池能够在0.1 mA cm-1和室温条件下稳定循环800 h。(2)基于热力学计算,在LLZTO粉体中引入SiO2,在LLZTO烧结过程中低温分解LLZTO颗粒表面碳酸锂,在晶界形成Li4SiO4,促进材料致密烧结,并有效提高电解质电导率。引入1%SiO2(Si:Li原子比)烧结的LLZTO材料的致密度和离子电导率分别为94.71%和3.84×10-4 S cm-1。在Li对称电池中,相较于未优化的LLZTO,l%SiO2-LLZTO对称电池具有十分稳定的极化电压和更好的抑制锂枝晶能力。(3)选用廉价硫单质制备硫改性锂负极,通过硫单质与锂负极反应形成亲锂性硫化锂,改善锂负极对LLZTO电解质的浸润性,降低界而电阻。本工作研究了硫单质引入量对负极浸润性、界面结合状况和对称电池界面电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0%S(S/(S+Li)质量比)引入量可将界面电阻降低至12.4Ω cm2,改性的金属锂负极在对称电池和全电池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与LLZTO相配的10%S-Li对称电池在室温条件下以0.2 mAcm-2电流密度可稳定循环970 h。10%S-Li|LLZTO|LiFePO4全电池在0.1C下循环100圈后,仍具有149.7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库仑效率为100%。(4)采用简单融熔法在熔化金属锂中引入磷单质制备磷改性锂负极,这类负极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这是因为:1)磷单质锂化形成的磷化锂具有亲锂性,其改性的金属锂负极对LLZTO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可有效降低电极/电解质界面电阻;2)磷化锂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界面区域能够增大电极反应面积,加快电极反应动力学。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5%P引入可显着降低Li/LLZTO界面电阻至12.1 Ωcm2,并且其对称电池可在室温条件下以0.1 mA cm-2稳定循环430 h。5%P-Li|LLZTO|LiFePO4全电池在0.05C稳定循环85圈后,放电比容量维持在156 mAh g-1;在1C下仍具有125 mAh g-1可逆比容量,显示出较好的倍率性能。(5)通过在熔融金属锂中引入硅单质制备硅改性锂负极。硅单质锂化后生成Li22Si5第二相,可有效改善锂负极对LLZTO电解质的浸润性,改善负极与电解质的界面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表明,硅改性锂负极和电解质存在微弱互反应,这有助于牢固负极/电解质界面的形成和界面电阻的降低。15%Si-Li负极/LLZTO电解质界面电阻可大幅降低至2.7Ωcm2,其对称电池在0.1、0.2 mA cm-2电流密度下能够连续循环 1200 h。15%Si-Li|LLZTO|LiFePO4全电池0.05C放电比容量约为169 mAh g-1,稳定循环100圈后库仑效率仍保持100%。

二、ZnO粉体的两种不同制备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nO粉体的两种不同制备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复合成型(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MOFs复合微珠
    2.1 MOFs粉体直接复合
        2.1.1 挤压造粒
        2.1.2 3D打印
        2.1.3 相转化法
        2.1.4 聚合物交联法
    2.2 微珠上生长MOFs
3 MOFs薄膜
    3.1 MOFs粉末直接成膜
    3.2 膜基底上生长MOFs
        3.2.1 直接生长
        3.2.2 基底改性法
        3.2.3 二次生长
        3.2.4 牺牲模板法
        3.2.5 界面合成法
4 MOFs混合基质膜
    4.1 MOFs粉体与聚合物成膜
        4.1.1 溶液浇铸法
        4.1.2 聚合交联法
    4.2 MOFs在膜中原位生长
5 结论和展望

(2)高显色激光照明用宽光谱远程荧光转换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宽光谱荧光转换材料
    2.1 荧光陶瓷
        2.1.1 基于固溶策略的光谱红移和展宽
        2.1.2 基于离子掺杂策略的红光成分补充
        2.1.3 光源器件层面的光谱优化
        2.1.4 复相荧光陶瓷的光色调节
    2.2 PiG型荧光玻璃
        2.2.1 黄、绿、红单色PiG荧光玻璃
        2.2.2 多色混合型PiG荧光玻璃
    2.3 荧光晶体
        2.3.1 荧光单晶
        2.3.2 荧光共晶
3 存在的问题
    3.1 发光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3.2 发光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3.3 标准判定方面的问题
4 总结与展望

(3)动态压电电场增强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技术
        1.2.1 光催化基本原理
        1.2.2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2.3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形貌研究
        1.2.4 半导体光催化剂的改性方法
    1.3 压电光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3.1 光电催化
        1.3.2 动态压电电场的机理和产生方法
        1.3.3 压电光催化
    1.4 ZnO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思路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2.2 材料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2.5 光致发光谱仪(PL)
        2.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2.2.7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2.8 压电系数测试
    2.3 ZnO催化性能的评价
    2.4 模拟及计算软件
        2.4.1 Comsol Mutiphysics5.3 介绍
        2.4.2 Materials Studio介绍
3 超声辅助增强ZnO纳米颗粒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ZnO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3.2 ZnO纳米颗粒的表征及超声光催化性能
        3.2.1 柠檬酸三钠对ZnO纳米颗粒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3.2.2 水热时间对ZnO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3.2.3 水热温度对ZnO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3.2.4 ZnO微球的生长机理
        3.2.5 ZnO形貌对动态压电电场的影响
        3.2.6 ZnO纳米颗粒超声光催化活性的评价
    3.3 氧空位对ZnO多孔微球结构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3.3.1 不同气氛处理下ZnO多孔微球的结构及形貌
        3.3.2 不同气氛处理下ZnO多孔微球的催化性能
        3.3.3 ZnO多孔微球的超声催化机理
    3.4 小结
4 收集水流动能增强ZnO纳米棒阵列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4.2 ZnO纳米棒阵列/FTO的表征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
        4.2.1 ZnO纳米棒阵列/FTO的结构与形貌
        4.2.2 ZnO纳米棒阵列/FTO中动态压电电场的产生过程
        4.2.3 ZnO纳米棒阵列/FTO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4.3 ZnO纳米线/纳米棒阵列/FTO的表征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
        4.3.1 ZnO纳米线/纳米棒阵列/FTO的形貌
        4.3.2 ZnO纳米线/纳米棒阵列/FTO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4.4 ZnO纳米棒阵列/ZrO_2泡沫陶瓷的表征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
        4.4.1 ZnO纳米棒阵列/ZrO_2泡沫陶瓷的表征
        4.4.2 ZnO纳米棒阵列/ZrO_2泡沫陶瓷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4.5 小结
5 V掺杂增强ZnO纳米棒阵列压电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5.2 V掺杂ZnO的形貌及结构
    5.3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电化学性能
    5.4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5.5 V掺杂对ZnO能带结构的影响
    5.6 V掺杂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机理
    5.7 小结
6 压电还原法制备Ag/ZnO纳米棒阵列及其压电光催化性能研究
    6.1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方法
    6.2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形貌与结构
    6.3 ZnO纳米棒压电还原Ag纳米颗粒的机理
    6.4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性能
    6.5 Ag/ZnO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光催化机理
    6.6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局域应力场的构建及压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压电陶瓷
        1.1.1 压电性能概述
        1.1.2 压电陶瓷的发展历程
    1.2 无铅压电陶瓷的分类
        1.2.1 钛酸钡基无铅压电陶瓷
        1.2.2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
        1.2.3 铁酸铋基无铅压电陶瓷
        1.2.4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
    1.3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结构与性能
        1.3.1 钛酸铋钠的结构分析
        1.3.2 钛酸铋钠的相变分析
        1.3.3 钛酸铋钠的电致应变分析
    1.4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的退极化行为
        1.4.1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退极化机制
        1.4.2 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退极化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实验所用原料及实验设备
    2.3 陶瓷制备步骤及烧结工艺
    2.4 组织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2.4.1 组织结构表征
        2.4.2 性能测试
3 热处理工艺对BNT基陶瓷压电性能的改性机理研究
    3.1 热处理工艺对BNT-6BT陶瓷压电性能提升机制的研究
        3.1.1 引言
        3.1.2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3.1.3 淬火后BNT-6BT陶瓷的介电温谱
        3.1.4 陶瓷中氧空位缺陷分析
        3.1.5 热处理工艺对BNT-6BT陶瓷微观结构影响
        3.1.6 小结
    3.2 热处理工艺对BNT-6BT-3AN陶瓷压电性能的研究
        3.2.1 引言
        3.2.2 样品制备与测试
        3.2.3 热处理工艺对BNT-6BT-3AN陶瓷压电性能的影响
        3.2.4 热处理工艺对BNT-6BT-3AN陶瓷相结构的影响
        3.2.5 小结
4 BNT:ZnO复合陶瓷压电性能及改性机制研究
    4.1 复合不同粒径及形貌ZnO对BNT-6BT陶瓷退极化行为研究
        4.1.1 引言
        4.1.2 样品制备与测试
        4.1.3 复合不同粒径及形貌ZnO对BNT-6BT陶瓷微观结构影响
        4.1.4 复合不同粒径及形貌ZnO对BNT-6BT陶瓷压电、铁电性能影响
        4.1.5 小结
    4.2 BNT-6BT-3AN:ZnO(nm)复合陶瓷的电致应变性能研究
        4.2.1 引言
        4.2.2 样品制备与测试
        4.2.3 BNT-6BT-3AN:ZnO复合陶瓷微观结构分析
        4.2.4 BNT-6BT-3AN:ZnO复合陶瓷压电、铁电性能分析
        4.2.5 BNT-6BT-3AN:ZnO复合陶瓷的电致应变性能
        4.2.6 BNT-6BT-3AN:ZnO复合陶瓷应变耦合机制分析
        4.2.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6)BiOI/ZnO/rG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催化技术简介
        1.1.1 光催化技术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1.1.2 半导体光催化剂和光催化原理
        1.1.3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2 氧化锌简介
        1.2.1 氧化锌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1.2.2 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1.3 氧化锌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现状
        1.3.1 元素掺杂
        1.3.2 贵金属沉积
        1.3.3 半导体复合
        1.3.4 碳材料复合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乐果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样品的表征
        2.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2.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2.3.2 化学键态分析
        2.3.3 光学性质分析
        2.3.4 光催化活性分析
        2.3.5 光电化学性质分析
        2.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2.3.7 可回收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碘氧化铋/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甲硝唑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样品的表征
        3.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3.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3.3.2 化学键态分析
        3.3.3 光学性质分析
        3.3.4 光催化活性分析
        3.3.5 光电化学性质分析
        3.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3.3.7 可回收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碘氧化铋/氧化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氯霉素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的制备
        4.2.3 样品的表征
        4.2.4 光催化活性测试
        4.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形貌和化学组成
        4.3.2 化学键态分析
        4.3.3 光学性质分析
        4.3.4 光催化活性分析
        4.3.5 光电化学性质分析
        4.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4.3.7 可回收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液相法制备纳米锌基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反应原理
    1.3 光催化材料概述
    1.4 光催化材料种类
    1.5 氧化锌简介
        1.5.1 氧化锌的特征性质
        1.5.2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6 铁酸锌简介
        1.6.1 铁酸锌的性质特征
        1.6.2 铁酸锌的制备方法
    1.7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
        1.7.1 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1.7.2 光催化性能的提升途径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表征测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光催化剂反应活性的测定
    2.3 光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
        2.3.2 扫描电镜显微镜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
        2.3.4 紫外-可见漫反射
        2.3.5 比表面积
        2.3.6 振荡试样品强磁力计
第三章 Zn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样品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XRD晶相分析
        3.3.2 SEM形貌分析
        3.3.3 红外图谱分析
        3.3.4 光催化性能分析
        3.3.5 纳米ZnO光催化剂光催化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nO/ZnFe_2O_4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样品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XRD晶相分析
        4.3.2 SEM分析
        4.3.3 比表面积分析
        4.3.4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4.3.5 红外图谱分析
        4.3.6 光催化性能和磁性分析
        4.3.7 ZnO/ZnFe_2O_4光催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nFe_2O_4-rGO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样品的制备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XRD晶相分析
        5.3.2 SEM形貌分析
        5.3.3 比表面积分析
        5.3.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分析
        5.3.5 光催化性能和磁性分析
        5.3.6 光催化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8)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陶瓷增材制造
    1.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
        1.2.1 光固化陶瓷浆料的特点
        1.2.2 光固化成型技术特点
        1.2.3 应用领域及其潜力
    1.3 氧化锆陶瓷与牙科个性化应用
    1.4 选题及研究思路
2 实验原料、实验设备及测试表征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粉体信息
        2.1.2 树脂原料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浆料制备流程
        2.2.2 素坯成型及清理
        2.2.3 热处理
    2.3 性能测试
        2.3.1 流变学特性
        2.3.2 热分析
        2.3.3 显气孔率、体积密度及表观密度
        2.3.4 孔径分布
        2.3.5 线收缩率
        2.3.6 弯曲强度
        2.3.7 硬度及断裂韧性
        2.3.8 直线透过率
    2.4 分析表征技术
        2.4.1 微观组织结构
        2.4.2 表面粗糙度
        2.4.3 尺寸精度
3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全流程缺陷研究
    3.1 样品制备
    3.2 陶瓷光固化增材制造部件存在的成型问题
        3.2.1 宏观成型
        3.2.2 微观结构
        3.2.3 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
        3.2.4 制备时效性
    3.3 本章小结
4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观缺陷研究与控制
    4.1 样品制备
    4.2 陶瓷浆料的优化
        4.2.1 树脂组成对浆料特性的影响
        4.2.2 树脂组成对素坯成型的影响
        4.2.3 树脂组成对素坯热处理的影响
    4.3 浆料光固化特性
    4.4 热处理工艺
        4.4.1 气压脱脂
        4.4.2 空气气氛脱脂
        4.4.3 真空脱脂及气氛保护脱脂
    4.5 增材制造部件宏观成型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光固化氧化锆陶瓷热处理过程微观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5.1 典型微观缺陷的类型
    5.2 材料背景与样品制备及表征
        5.2.1 材料背景
        5.2.2 样品制备
    5.3 粉体优化对微观缺陷的调控作用
        5.3.1 粉体优化
        5.3.2 介观晶粉体对流变学行为及烧结的影响
        5.3.3 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
    5.4 非同步烧结现象
    5.5 本章小结
6 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氧化锆牙科修复体模型的宏观成型
        6.2.1 模型试戴精度
        6.2.2 表面质量评价
        6.2.3 支撑设计对宏观外形的影响
    6.3 氧化锆陶瓷部件的性能
        6.3.1 机械性能
        6.3.2 光学性能-直线透过率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石墨炔材料调控光电能量转换器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石墨炔材料简介
        2.1.1 石墨炔结构与特性
        2.1.2 石墨炔的制备
        2.1.3 石墨炔微纳结构调控
    2.2 光电化学器件研究现状
        2.2.1 光电化学简介
        2.2.2 石墨炔基光电化学器件研究进展
    2.3 钙钛矿光伏电池研究现状
        2.3.1 钙钛矿光伏电池简介
        2.3.2 石墨炔基钙钛矿光伏电池研究进展
    2.4 研究目的与内容
3 石墨炔材料可控制备与表征
    3.1 原料与设备
    3.2 石墨炔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3.3 石墨炔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3.4 石墨炔纳米墙阵列的制备与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石墨炔纳米墙阵列/硅异质结光电化学解水性能研究
    4.1 异质结光阳极的设计构筑
    4.2 异质结光阳极的光电化学性能优化
    4.3 异质结光阳极工作机制
    4.4 本章小结
5 石墨炔掺杂调控杂化钙钛矿光伏电池性能研究
    5.1 杂化钙钛矿光伏电池的设计构筑
    5.2 石墨炔掺杂氧化锡电子传输层电学性能表征
    5.3 杂化钙钛矿晶体质量调控
    5.4 杂化钙钛矿光伏电池性能优化
    5.5 石墨炔掺杂优化器件工作机制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石墨炔掺杂调控全无机钙钛矿光伏电池性能研究
    6.1 全无机钙钛矿光伏电池的设计构筑
    6.2 全无机钙钛矿晶体质量调控
    6.3 全无机钙钛矿相稳定性能表征
    6.4 全无机钙钛矿光伏电池性能优化
    6.5 石墨炔掺杂优化器件工作机制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及负极界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2.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2.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2.1.3 全固态电池的提出和发展
    2.2锂离子固态电解质概述
        2.2.1 锂离子传导机理
        2.2.2 锂离子固态电解质的发展历程
        2.2.3 锂离子固态电解质主要类别和研究现状
    2.3 Li_7La_3Zr_2O_(12)固态电解质研究进展
        2.3.1 Li_7La_3Zr_2O_(12)材料结构与导电机制
        2.3.2 Li_7La_3Zr_2O_(12)电导率性能优化
        2.3.3 Li_7La_3Zr_2O_(12)电化学窗口
        2.3.4 Li_7La_3Zr_2O_(12)电解质-正极界面改性
        2.3.5 Li_7La_3Zr_2O_(12)电解质-负极界面改性
    2.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3 实验方法及原理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3.2 材料表征分析
        3.2.1 材料致密度测试
        3.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3 Rietveld精修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2.5 高分辨透射显微镜(HR-TEM)
        3.2.6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1 电极制备与电池组装
        3.3.2 交流阻抗测试(EIS)
        3.3.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3.3.4 循环伏安测试(CV)
    3.4 第一性原理计算
4 Li_(6.4)La_3Zr_(1.4)Ta_(0.6)O_(12)固态电解质烧结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固态电解质制备
        4.2.2 PVDF-HFP多孔聚合物膜制备
        4.2.3 电池制备
    4.3 碳酸锂对LLZTO电解质烧结的影响
    4.4 热力学计算与性能优化策略
    4.5 氧化铝包覆LLZTO固态电解质烧结及性能研究
        4.5.1 氧化铝对LLZTO物相和烧结的影响
        4.5.2 氧化铝对LLZT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5.3 氧化铝作用机理研究
    4.6 氧化硅引入LLZTO固态电解质烧结及性能研究
        4.6.1 热力学计算与性能优化策略
        4.6.2 氧化硅对材料物相和烧结的影响
        4.6.3 氧化硅对材料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4.6.4 氧化硅引入对电解质中碳酸锂的影响
        4.6.5 电化学性能表征
    4.7 小结
5 硫/磷改性锂负极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改性锂负极与电池的制备
        5.2.1 改性锂负极的制备
        5.2.2 对称电池和全电池的制备
    5.3 硫改性锂负极结构和电化学特性
    5.4 硫改性锂负极对电解质-负极界面的影响
    5.5 硫改性锂负极电化学性能
    5.6 硫改性锂负极第一性原理计算
    5.7 磷改性锂负极
    5.8 磷改性锂负极对电解质-负极界面的影响
    5.9 磷改性锂负极的电化学性能
    5.10 磷改性锂负极第一性原理计算
    5.11 小结
6 硅改性锂负极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硅改性锂负极
    6.4 硅改性锂负极对电解质-负极界面的影响
    6.5 硅改性锂负极第一性原理计算
    6.6 硅改性锂负极界面化学研究
    6.7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ZnO粉体的两种不同制备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复合成型[J]. 董秀婷,张文,赵颂,刘新磊,王宇新. 化学进展, 2021(12)
  • [2]高显色激光照明用宽光谱远程荧光转换材料[J]. 孙炳恒,姜本学,范金太,张龙. 发光学报, 2021(10)
  • [3]动态压电电场增强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研究[D]. 白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钛酸铋钠基无铅压电陶瓷局域应力场的构建及压电性能研究[D]. 王家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镍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解水反应中的应用基础研究[D]. 文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6]BiOI/ZnO/rGO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降解性能研究[D]. 朱子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液相法制备纳米锌基氧化物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 胥伟航.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8]光固化增材制造氧化锆陶瓷的宏微观缺陷及其调控[D]. 李和祯.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9]石墨炔材料调控光电能量转换器件性能研究[D]. 张随财.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10]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及负极界面性能研究[D]. 张赛赛.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标签:;  ;  ;  ;  ;  

两种不同的氧化锌粉体制备路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