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

高强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

一、高强度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田永龙[1](2020)在《功能聚乙烯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具有高物理机械性能、耐化学腐蚀、耐磨损、低密度等众多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由于UHMWPE纤维的结晶度高、表面光滑、表面缺少极性基团等原因,导致其表面加工性能很差,集中体现在其与树脂、橡胶等基体的界面粘接性很差。虽然,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采用多种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纤维进行改性处理,但目前很少有新的改性方法出现,而现有方法又存在各自的缺陷。因此,需要对UHMWPE纤维的改性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这对进一步拓展UHMWPE纤维的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构建的纤维改性模型,制备了三种不同的功能聚乙烯蜡(PEW),并分别使用其对纤维进行涂层改性处理,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界面性能的UHMWPE纤维。系统研究了影响功能PEW制备的影响因素,以及处理液浓度、单体接枝率、双单体的加入、处理液温度、功能PEW/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对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粘接强度的影响,并使用ABAQUS软件对纤维的拔出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探讨了改性处理前后纤维的表面化学组成、机械性能、浸润性、表面形态、纤维拔出过程的变化原因及机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接强度,为UHMWPE纤维的表面改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基团数量及种类可控制、有效的处理方法,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未改性的PEW作为原料对纤维进行涂层改性处理。结果表明:经涂层改性处理后,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接强度得到提高,从而证明了纤维改性模型的可行性。(2)设计制备了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聚乙烯蜡(PEW-g-PMMA)与马来酸酐/苯乙烯接枝聚乙烯蜡(PEW-g-MAH/St)三种不同的功能PEW。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制备条件,可以获得具有不同接枝率的功能PEW。并且St单体的协同作用可显着提高MAH的接枝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MAH、MMA、St单体已被成功接枝到PEW大分子上。(3)处理液的浓度、涂层温度、接枝率、双单体协同效应、接枝单体的种类等因素可显着影响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性能。研究发现:经浓度为9wt%的功能PEW涂层改性处理后,纤维的拔出强度得到显着提高。与原纤维相比,PEW-g-MAH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39.80%,PEW-g-PMMA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45.11%,PEW-g-MAH/St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57.95%;纤维的拔出强度分别随着接枝率的增大和涂层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同时,纤维的拔出强度随着第二单体St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且所用单体的种类会影响纤维的界面性能。涂层改性前后,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晶度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浸润性得到显着改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纤维的表面引入了分别来源于MAH、MMA与St的功能极性基团。(4)功能PEW/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可显着影响纤维的拔出强度、表面涂层耐磨性和浸润性。研究表明:随着硅烷交联剂浓度的增大,纤维的拔出强度随之逐渐增大,当浓度为12wt%时,与未处理纤维相比,PEW-g-MAH/硅烷复合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71.38%,PEW-g-PMMA/硅烷复合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77.97%,PEW-g-(MAH/St)/硅烷复合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强度提高了98.59%;同时,失重率与接触角分别随着硅烷交联剂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红外分析表明,体系中引入的硅烷交联剂相互反应产生了三维网状交联结构,并且纤维的表面引入了新的功能基团如Si-O-C、Si-OH、Si-O-Si等。(5)功能PEW涂层改性处理可显着影响纤维的拔出过程。与未处理纤维相比,涂层改性纤维的拔出过程可分为A、B、C、D四个阶段,其拔出A段有更高的负荷数值,拔出B段更加明显,拔出C和D段会出现负荷的波动现象。而未处理纤维的拔出C、D段的区分不明显,且未出现负荷波动的现象。(6)使用ABAQUS软件中的粘聚力模型来模拟纤维的拔出过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能有效表达功能PEW涂层改性UHMWPE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粘接性能。功能涂层的存在对纤维拔出的实际过程和模拟过程都有显着的影响。所建模型对纤维拔出过程的A、B、C段都能较好的描述,但对D段的描述性较差。在纤维的拔出过程中,纤维所承受的应力是由界面层开始向周围的基体传递。功能PEW涂层以及其与硅烷交联剂的复合改性处理能显着提高界面层的内摩阻力。同时,功能PEW涂层作为纤维与树脂基体的中间桥梁,可以起到应力缓冲的作用,从而可阻止界面裂缝的扩展和应力集中的发生。功能PEW涂层处理纤维的损伤的过程呈明显的时间滞后性,且抵抗损伤的能力增强。功能PEW涂层中所含单体的极性、数量及种类可显着影响涂层的损伤过程。而硅烷交联剂的引入能进一步提升界面层抵抗损伤的能力。此外,功能PEW涂层的存在能显着提高界面层的耐冲击性,而硅烷交联剂的引入可进一步提高界面层的耐冲击性。

冯鑫鑫[2](2020)在《辐射改性聚乙烯纤维(无纺布)对铀酰离子和铂离子的吸附研究》文中认为水体中金属离子的分离、富集与回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与重点问题之一。一方面,贵金属日趋减少的矿产储量与日益增长的需求量推动了二次金属资源的回收利用;另一方面,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需合理分离,以避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高分子吸附纤维/无纺布凭借其优异的吸附能力、力学性能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成为颇具应用前景的吸附剂之一。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铀酰离子和铂离子作为研究对象,选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和聚乙烯/聚丙烯(PE/PP)皮芯结构无纺布作为基材,通过预辐射接枝技术与化学改性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两种对特定金属离子具有良好富集效果的高分子吸附剂,并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以及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预辐射接枝技术在UHMWPE纤维表面接枝丙烯腈(AN)与甲基丙烯酸(MAA),后续通过胺肟化和碱处理反应,制备出含有偕胺肟基和羧基的螯合纤维(UHMWPE-AO),以用于模拟含氟含铀废水中铀酰离子的吸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扫描电镜对改性前后纤维表面的化学结构、元素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证明了吸附剂的成功制备。通过模拟含氟含铀废水中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吸附时间、初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对铀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UHMWPE-AO纤维对铀酰离子的吸附容量可达152 mg/g,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使用2 g/L吸附剂可使模拟废水中铀酰离子的浓度由40 mg/L降至16μg/L,残留铀浓度符合我国含铀废水排放标准(铀含量小于50μg/L)。(2)通过预辐射接枝技术将含有环氧官能团的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于PE/PP皮芯结构无纺布表面,后续通过聚乙烯亚胺(PEI)的开环改性制得弱碱性无纺布吸附剂(PE/PP-PEI),以用于溶液中铂离子的富集与回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镜分别研究了改性及吸附前后无纺布的化学结构、元素组成、热稳定性和表面形貌。通过铂溶液中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初始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共存离子和吸附剂用量对PE/PP-PEI无纺布的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纺布吸附剂在pH值为3-6之间具有最佳吸附效果;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描述PE/PP-PEI无纺布对铂离子的吸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吸附容量可达485 mg/g;吸附剂在含有Ni(Ⅱ)、Cu(Ⅱ)、Co(Ⅱ)、Mg(Ⅱ)、Pb(Ⅱ)、Zn(Ⅱ)等共存金属离子的体系中对Pt(Ⅳ)具有较好的吸附选择性;使用2g/L该吸附剂可将溶液中的铂浓度由105.04 mg/L降至5.12 mg/L,去除率达95.13%;该无纺布吸附剂对Pt-Ni/C催化剂中的铂具有较好的回收效果。

向鑫[3](2020)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纱线的增韧及其织物防护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较低的断裂伸长率,较高的结晶度,被广泛的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是目前抗冲击领域中应用较多的高性能纤维之一,但是由于UHMWPE纤维表面的惰性及光滑性,使得UHMWPE纤维束在织造过程中容易产生松散、起毛起球等现象。同时,直接将UHMWPE织物与树脂进行复合,容易造成部分纤维树脂浸润不均匀的现象。本课题将纱线进行加捻、包缠和热处理,同时选取聚氨酯作为涂覆材料直接在纱线层面上对UHMWPE纤维束进行涂覆处理,对这些纱线的力学和热学性能进行表征。最后选取力学性能优异的2组纱线进行后续的2.5D织造,探究加捻纱和聚氨酯涂覆纱织物在防穿刺、防切割和抗冲击领域的性能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1)通过改变加捻,包缠的工艺和热处理温度,对UHMWPE加捻纱和包缠纱的外观形貌、力学和热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得出了UHMWPE纱线的最优热处理温度,通过对不同加捻方式和捻度纱线的力学性能分析,得出了拉伸力学性能最优的加捻纱线。实验选取的3种热定型温度(60℃,90℃,120℃)中,60℃热定型效果最佳,该温度下,纱线有较好定捻效果,且随着捻度的变化,纱线的力学性能也保持优异。常温加捻,捻度为250 T/m的UHMWPE纱线的拉伸强力最佳,为60.67±7.55 N,较UHMWPE原纤维束的强力增量为17.24%,并且包缠处理可明显提高纱线的拉伸强力。(2)探究了DMF溶剂体系和DMF/Toluene溶剂体系所制备的聚氨酯复合纱线在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界面性能等的差异,探究了聚氨酯复合纱线的线密度、外观形貌、拉伸强力、热稳定性和界面剪切强度随着聚氨酯涂覆层中纳米ZrO2固含量变化的规律。发现,DMF/Toluene溶剂体系制备的涂覆纱拉伸强力和界面剪切强度高于DMF溶剂体系涂覆纱,且聚氨酯中纳米ZrO2的添加对UHMWPE纱线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界面性能均有提高作用,DMF/Toluene溶剂体系中,UHMWPE纤维表面涂覆层固含量为3.23%的复合纱线拉伸强力值最大,其一次拉伸强力为162.13±8.99 N,相比于UHMWPE原纤维束的增量为213.29%。(3)探索了UHMWPE加捻纱和聚氨酯涂覆纱织造层层正交角联锁织物的上机织造工艺,对比了加捻纱和涂覆纱织物的密度、防刺、防割和抗冲击等性能的区别,探索这些性能随着织物纬纱层数增加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涂覆纱层层正交角联锁织物的防穿刺性能、防切割性能和抗冲击最大载荷值均高于加捻纱织物。加捻纱和涂覆纱织物的面密度、最大穿刺力、最大滑动切割距离和抗冲击最大载荷值都与织物的层数成正相关。1层、3层与5层涂覆纱织物抗冲击最大载荷值较相同层数加捻纱织物的增量分别为11.70%、24.55%、4.88%。

尚晴[4](2019)在《高强高模UHMWPE单丝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是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探讨其纺丝过程中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制备性能优异的UHMWPE纤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自主研发的新型UHMWPE树脂,研究了一系列溶剂对其溶解行为,选择良溶剂松节油、聚α烯烃、白油和相对不良溶剂体系白油/橄榄油、白油/大豆油进行了冻胶纺丝-超拉伸试验。发现以聚α烯烃制备的UHMWPE凝胶无法牵伸成丝,由松节油得到的UHMWPE凝胶能得到总牵伸倍数为60的纤维,而白油、白油/橄榄油和白油/大豆油制备的UHMWPE凝胶能得到总牵伸倍数为180的纤维。对各纤维力学性能研究表明,使用溶剂体系为白油和橄榄油5:5得到的纤维(pe-bg5:5-fiber)力学性能最佳,断裂强度为43.9 c N/dtex,初始模量为1887c N/dtex;以松节油为溶剂得到的纤维力学性能最差,断裂强度为25.6 c N/dtex,初始模量为1025 c N/dtex。同时,纤维的微观结构参数表明,对于成品纤维来说,结晶度和取向度越高,晶粒尺寸越小,堆积片晶厚度越大,纤维表面越光滑,最终力学性能越好。对不同溶剂体系挤出的凝胶微观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聚α烯烃溶剂无法纺丝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缠结分子量较低,仅为其它样品的四分之一左右,说明其缠结密度很高,分子间作用力过大导致凝胶无法被牵伸。其它能牵伸至较高倍数的凝胶样品的缠结分子量均在4×105-5.5×105范围。DSC、WAXS和SEM等结果说明,能够使凝胶中UHMWPE分子链形成较小尺寸的晶粒和堆叠片晶,且片晶之间团簇现象较少的溶剂体系,对纤维高倍热牵伸和晶体结构完善有着更大的优势。

宋新惠[5](2019)在《UHMWPE短纤维纱机织物增强复合板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UHMWPE纤维与碳纤维、芳纶纤维并称三大高强度纤维,是用于复合材料增强体的重要纤维材料之一。同时其体积质量比水低,在开发质量轻、便于运输安装的复合材料上具有优势。但纤维摩擦系数低、表面光滑,纤维之间抱合差,难以形成纤维集合体,同时纤维化学性能不活泼,疏水、疏油,在制备复合材料时存在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粘结能力与界面结合力差的问题。本文为研制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选用以线密度1.21dtex、长度38mmUHMWPE短纤纤维纺成的2/182dtex、275dtex纱线作为经纬纱制成盖覆系数分别为87.98%和126.56%的两块平纹组织织物,进一步进行氧化、电晕、硅烷偶联剂接合等表面理化处理,然后以热固型环氧树脂为基体采用真空渗透制成复合板材。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质量、尺寸、接触角和SEM分析研究H202氧化、H202氧化+硅烷偶联剂、电晕等理化改性处理织物样品形貌、性能的影响。(2)通过复合板的纤维占比分析和纤维在复合板断面的分布分析研究真空渗透法制得的热固型环氧树脂/UHMWPE纤维增强复合板的效果。(3)研究复合板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研究不同紧密程度织物和不同改性处理方法对复合板增强效果的影响。(4)采用ABAQUS软件对复合板的拉伸性能进行有限元拟合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相同规格织物中,经过H2O2氧化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双重处理的UHMWPE短纤维纱机织物的质量减少了 0.07%,尺寸减少了 0.85%;表面接触角减小了 12.08%,极大的增加了织物的表面润湿性能;UHMWPE纤维的直径变得不匀,增加了织物的表面粗糙程度。(2)采用真空渗透制备各种表面处理后的织物增强复合板纤维质量和体积较为均匀,拉伸样条中纤维占比在44%左右,弯曲样条中纤维占比在30%左右。(3)相同规格织物中,经过H202氧化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双重处理后的UHMWPE短纤维纱机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拉伸弹性模量2460.46MPa和断裂伸长率23.20%最大,弯曲应变6.10%最大。相同表面改性处理下,盖覆系数为126.56%的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板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较好。(4)通过ABAQUS软件对复合板拉伸性能进行拟合出的数据略高于实际测量出的数据,但也能反映出拉伸强度的变化,有效简化实际试验中的测量数量。

周嘉博[6](2019)在《基于玻璃纤维及微米级颗粒填料的环氧沥青混凝土增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沥青混凝土较多应用于大跨径公路钢桥面铺装,重载交通和钢桥面正交异性结构特性对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变形性能、材料强度、疲劳性能提出较高的要求。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仍然存在早期疲劳开裂或使用寿命短的问题,针对环氧沥青混凝土材料特性进行增韧改性,是提高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耐久性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为提高环氧沥青混凝土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对环氧沥青材料性能改进研究中,也有必要从强度机理及微观结构方面进行分析。从复合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在环氧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纤维或微米级粉末材料等填料来增强环氧沥青混凝土的韧性和强度,以满足铺装材料的抗疲劳耐久性需要。利用微观分析测试手段对填料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优化环氧沥青混合料增强设计中的填料选择。主要从材料力学性能评价和微观测试分析两个方面研究纤维、微米级颗粒填料对环氧沥青胶浆和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改善效果,并分析填料增强作用机理,为高性能增韧环氧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参考。首先通过对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需要的分析,选定玻璃纤维作为环氧沥青混凝土的增强改性材料。对玻璃纤维改性环氧沥青胶浆进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强效果与纤维的长度和用量有关。通过玻璃纤维改性环氧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评价,确定不同长度的纤维的最佳用量。按5%纤胶质量比进行环氧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和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柔韧性均有显着提高,且9mm玻璃纤维的增强效果最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分析玻纤环氧沥青胶浆拉伸断裂面和混合料疲劳试件断裂面,结果显示玻璃纤维的分散性对其增强效果影响显着,9mm玻璃纤维兼具较好分散性和较大的有效作用长度,其增强效果最显着。选择Ⅰ、Ⅱ级粉煤灰、石灰岩矿粉和硅藻土等四种填料,通过粒度、比表面积、电镜扫描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进行填料材料特性分析。对环氧沥青填料胶浆进行拉伸试验和动态剪切流变实验(DSR),结合填料特性分析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填料对环氧沥青胶浆的增强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比表面积越大的填料胶浆性能提升越明显。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填料增强环氧沥青胶浆拉伸断裂面,评价填料增强微观作用机理,结果显示比表面积较大的填料颗粒与环氧沥青结合更紧密,有助提高其强度性能。Ⅰ、Ⅱ级粉煤灰等质量替换环氧沥青混合料中的矿粉,进行混合料弯曲试验和疲劳试验,结果显示两种粉煤灰的加入可显着改善混合料的柔韧性,且Ⅰ级粉煤灰效果更好。在环氧沥青混合料中掺加玻璃纤维或微米级颗粒填料,可显着提升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掺量为环氧沥青质量5%,长度为9mm的玻璃纤维可使环氧沥青混合料韧性显着提升。Ⅰ、Ⅱ级粉煤灰可替换矿粉作为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填料,使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得到显着提升,Ⅰ级粉煤灰增强效果优于Ⅱ级粉煤灰。试验研究成果可为增强环氧沥青混合料强度和抗疲劳性能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邵钰淞[7](2018)在《抗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制》文中认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质轻柔软、耐磨、抗冲击、抗化学腐蚀等许多优异的性能,广泛应用于防弹防刺、绳索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然而UHMWPE纤维分子间作用力弱,在较高温度和应力条件下会发生蠕变现象,使其使用寿命缩短,大大限制了UHMWPE纤维的应用,需对UHMWPE纤维进行交联改性,硅烷交联改性是一种常用的改善UHMWPE纤维抗蠕变性能的方法。本文采用双螺杆溶胀、溶解工艺制备高浓度UHMWPE溶液,采用冻胶纺丝-超倍热拉伸法制备UHMWPE纤维,研究了纺丝采用的双螺杆螺纹元件及各区温度组合对制得UHMWPE原丝分子量的影响;然后采用过氧化苯甲酰(BPO)和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分别为引发剂和接枝改性剂,对UHMWPE冻胶纤维进行萃取改性,在后续超倍热拉伸阶段逐步引发硅烷在UHMWPE分子上的接枝、交联反应,制备出抗蠕变性能得到较大改善的UHMWPE纤维,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法(XRD)及强力仪等测试了改性前后UHMWPE纤维的热性能、结晶性能及力学性能变化。论文首先优化了双螺杆挤出机的螺纹元件组合及溶胀、溶解、冻胶纺丝工艺,减轻冻胶纺丝加工过程中的分子降解程度,制备较高力学性能的UHMWPE纤维。结果发现,通过更新螺杆螺纹元件组合,去掉大角度剪切元件,减少剪切元件的数量,使用小导程的输送元件,利于升压熔融,可一定程度上减弱螺杆对物料的剪切作用;通过适度降低前区输送温度,维持中区高溶解温度,大幅度降低后区输送温度,减轻UHMWPE的热降解;UHMWPE纤维的综合力学性能与纤维分子量有密切关系,UHMWPE冻胶原丝分子量高,超倍热拉伸后能够得到更高力学性能的纤维;以160万分子量UHMWPE为原料,采用溶液浓度为25%,通过设置合理的螺杆螺纹元件及各区温度组合,使得冻胶纺丝加工过程中UHMWPE分子降解率在50%以内,超倍拉伸后UHMWPE纤维断裂强度达到21.88cN/dtex。第二部分是对第二章优化条件制得的UHMWPE冻胶纤维采用萃取方式进行硅烷交联改性,改善UHMWPE纤维的抗蠕变性能。首先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了改性剂溶液萃取过程中UHMWPE纤维对改性剂分子的吸附量,确定第三次采用萃取改性液对冻胶原丝进行超声萃取改性的时间以10min为宜;当采用萃取改性液中改性剂含量为3%时,每克UHMWPE纤维对改性剂分子的吸附量可达37.1mg;改性后UHMWPE纤维的凝胶含量随着萃取改性液中VTMS含量的增大而增大;改性纤维经酸性水浴进一步处理后,纤维凝胶含量进一步提高,最佳的酸性水浴处理温度为30℃,处理时间为12h。VTMS改性UHMWPE纤维的熔点、结晶度、结晶温度和取向度均随萃取改性液中VTMS含量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纤维各晶面法线方向晶粒平均尺寸变化趋势则相反;硅烷交联改性UHMWPE纤维的拉伸力学性能有所降低;改性纤维进一步经酸性水浴处理后,随处理温度的升高或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制得纤维的力学性能均有所降低;较高VTMS浓度改性UHMWPE纤维表面出现微纤断裂现象,影响纤维的力学性能;当萃取液中VTMS浓度为4%,改性后纤维经三级热拉伸并进一步酸性水浴处理后,得到的改性UHMWPE纤维的凝胶含量为8.12%,断裂强度达18.78cN/dtex。VTMS萃取改性后UHMWPE纤维的抗蠕变性能得到明显提升;环境温度较高时,硅烷交联改性对纤维抗蠕变性能的提升效果更大。

王磊[8](2017)在《橡胶基复合材料用高性能纤维的表面修饰及其粘合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高性能橡胶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性能纤维骨架材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芳纶纤维是目前高性能橡胶骨架材料的主要成员之一。相比传统的骨架材料,芳纶纤维具更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等性能。目前已经实现在轮胎、输送带、和胶管等领域的应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抗切割以及抗冲击性等突出的力学特性,良好的光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在橡胶工业中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具有较高的结晶度,表面光滑且化学惰性较强,这两种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合作用较差。多巴胺仿生修饰方法对基体表面性质没有依赖性,对环境没有污染,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新改性手段。它能够有效改善芳纶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粘合性能,但昂贵的成本限制了这种纤维改性方法在工业中的应用。多巴胺超强粘附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中含有酚羟基和氨基基团,针对这个观点我们选用了分别含有这两种基团的单体邻苯二酚和多胺对多巴胺进行有效替代,这两种单体的成本不足多巴胺的百分之一。单宁酸是一种植物多酚,由于富含邻苯二酚和连苯三酚结构,可以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在基体表面形成多酚-金属络合层。γ射线对纤维进行辐照改性使近年来一种较新颖的改性手段,这种手段不需要特定的引发剂或催化剂,对温度也没有特殊要求。受上述观点启发,本文探索了三种纤维表面修饰方法来改善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合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邻苯二酚/多胺的共沉积和硅烷偶联剂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的接枝改性对对位芳纶(PPTA)纤维进行了表面修饰。聚(邻苯二酚/多胺)(PCPA)在芳纶纤维表面沉积的最佳反应条件如下:邻苯二酚/四乙烯五胺(TEPA)组合,摩尔比为3:1,反应溶液的pH为9.5。探究了接枝反应温度以及单体的反应浓度对GPTMS的接枝率的影响。接枝引入的环氧基团可以参与橡胶硫化,有效提高了PPTA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相比多巴胺处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有较短的预沉积时间,相比多巴胺缩短了 1 h,同时将PPTA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合强度提升了 83.3%,甚至优于多巴胺方法处理的改性效果(67.5%)。除此之外,酚胺的成本不到多巴胺的1%。由于本实验方法具有可控,低成本,高效等优点,有在橡胶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前景。(2)酚胺仿生修饰的改性方法已经证明能够有效改善芳纶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粘合性能,但是较长的PCPA预沉积时间限制了这种方法在橡胶工业的应用。分别采用紫外辐照和添加氧化剂的方法来加速邻苯二酚/多胺的氧化自聚合进程以及在芳纶纤维表面的沉积速率。在紫外辐照的条件下,PCPA在纤维表面的预沉积时间缩短到了 1h。之后,利用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EGDE)对PCPA修饰的芳纶纤维进行接枝改性引入环氧基团。利用抽出力测试探究了 EGDE浓度和接枝时间对芳纶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粘合强度的影响。相比未改性PPTA纤维,改性纤维与橡胶的界面抽出力最大提升了 85.6%。添加氧化剂的处理方式,使PCPA预沉积时间缩短到了 30 min。随后接枝了硅烷偶联剂双-(γ-三乙氧基硅基丙基)四硫化物(Si69),将芳纶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抽出力提升了 42%。(3)采用一种绿色环保而且有效的方法改善了芳纶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界面粘合性能。单宁酸(TA),一种天然多酚,可以短时间内与三价铁离子通过络合作用在纤维表面形成一个金属-多酚的粘附层。然后,在单宁酸/三价铁(TA/FeⅢ)修饰的芳纶纤维表面分别接枝了硅烷偶联剂Si69和GPTMS。通过在纤维表面引入高活性的环氧基团和多硫键,将芳纶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强度分别提升了 73.6%和55.4%。相比我们之前采用的多巴胺仿生修饰的方法,这个方法具有成本低和反应时间短的优势,具有一定工业化应用前景。此外,这种利用植物多酚改性纤维的方法也符合绿色化学的需求。(4)采用伽马射线引发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分别在PPTA纤维和UHMWPE纤维表面接枝聚合。选择的实验方案为共辐射接枝,具体操作是将纤维浸渍到氮气气氛条件下GMA的甲醇溶液中进行共辐射处理。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对纤维表面接枝率的影响。纤维与橡胶基体的的界面粘合强度随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GMA浓度达到12 vol%的时候,PPTA纤维/橡胶复合材料和UHMWPE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抽出力分别提升了 130%和93.6%。

刘晓巧[9](2017)在《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是当今应用比较广泛的两种高性能纤维。目前,对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对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化学交联的方法对芳纶和超强聚乙烯纤维进行改性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分析得出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的最优改性方案,同时设计并编织了六种增强体织物,然后对织物与树脂的复合工艺等进行探讨,最后对复合材料进行相应的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了在不同处理条件(浓度、温度和时间)下KH-550对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芳纶纤维断裂强力先上升后下降,界面剪切强度则一直增大,提高了0.51%23.67%;处理后超强聚乙烯纤维断裂强力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界面剪切强度则一直增大,提高了1.89%60.10%。因此,确定了KH-550改性芳纶纤维正交试验的三个因素水平分别为:处理浓度为15%、17.5%、20%,处理温度为45℃、50℃、55℃,处理时间为5h、6h、7h;改性超强聚乙烯纤维时正交试验的三个因素水平分别为:处理浓度为12.5%、15%、17.5%,处理温度为45℃、50℃、55℃,处理时间为5h、6h、7h。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确定了KH-550改性芳纶纤维最优工艺为:浓度20%,温度55℃,时间7h;改性超强聚乙烯纤维最优工艺为:浓度17.5%,温度55℃,时间7h。采用最优KH-550改性工艺对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进行处理,测试并对比处理前后芳纶和超强聚乙烯纤维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芳纶和超强聚乙烯纤维的润湿性能增强;纤维表面粗糙度和比表面积增大;纤维表面的活性基团数目增多;纤维的热性能几乎不受影响;纤维与树脂的粘结性得到了提高。设计并编织了六种增强体织物,分别说明了各种织物的特点。测试了各种织物的基本参数,它们满足作为复合材料增强体的要求。同时总结了编织时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以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织物为增强体,环氧乙烯基酯树脂为基体,制备复合材料。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合适的基体配比工艺,即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固化剂与促进剂的质量比为100:2:1。然后对制备好的复合材料进行拉伸、弯曲、压缩和层间剪切强度等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本课题为今后针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图43幅,表25个,参考文献116篇。

吴博超[10](2016)在《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说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简称UHMWPE)纤维因为具有优异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受到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内UHMWPE纤维的研究制备已有数十年,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总体而言,国产UHMWPE纤维产量小、品质低而且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UHMWPE纤维的制备及其微结构演化的机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冻胶纺丝法是工业化生产制备UHMWPE纤维的最主要方法。常规的UHMWPE纤维由于分子量高、粘度大,缠结点太多导致UHMWPE原料很难快速有效溶解在溶剂中。所以用常规的UHMWPE原料制备纤维需要高温才能溶解完全,而高温又破坏了UHMWPE的分子链结构,使得UHMWPE分子量大幅度降低,从而影响了UHMWPE纤维的性能。为了解决UHMWPE原料溶解性的问题,本论文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路线制备出改性的UHMWPE原料,改性后的UHMWPE原料具有低结晶度、低缠结等特性,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快速有效的溶解在溶剂中,有效缓解UHMWPE分子链的降解,为制备高性能UHMWPE纤维奠定基础。我们利用东华大学小型UHMWPE纺丝线,用冻胶纺丝法开展高性能UHMWPE纤维工艺研究,以分子量467万的改性UHMWPE粉末为原料,平行对比了UHMWPE原液浓度(6%、7%、8%、9%、10%)和纺丝温度(250℃、270℃、290℃)的纺丝工艺对制备UHMWPE纤维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双螺杆挤出速率(8r/min)、最佳一级拉伸温度(80℃)、二级拉伸温度(100℃)、三级拉伸温度(110℃)。通过纺丝工艺的优化,在东华大学公斤级UHMWPE纤维生产线上,改性UHMWPE原料在纺丝温度低温时250℃、纺丝液浓度分别为6%和7%时,制备出强度为4245cN/dtex的单丝,对比样品(常规UHMWPE)的最高强度仅为25cN/dtex,改性后的UHMWPE纤维强度提高了80%以上。东华大学的小型生产线上实验探究表明:低温、低浓度可以制备出力学性能较高的UHMWPE纤维,为大型生产线上UHMWPE纤维的制备积累了经验。随后,我们又在宁波材料所的十吨级生产线上,利用改性的UHMWPE原料,平行试验探究了纺丝液浓度(4%、5%、6%、7%)和纺丝温度(190℃、200℃、220℃和240℃)的纺丝工艺对制备UHMWPE纤维性能的影响。纺丝液浓度为4%,纺丝温度分别为190℃和200℃时,成功制备出3537cN/dtex复丝,单丝强度达到4248cN/dtex,少量单丝强度达到62 cN/dtex,性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利用该工艺大幅降低纺丝温度,不仅有效缓解了分子量的降解,而且大大的降低生产能耗。结构决定性能,探究UHMWPE纤维在制备过程中结构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利用DSC测试,研究不同纺丝浓度下制备的UHMWPE冻胶原丝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利用SEM和WAXD测试,探究UHMWPE纤维在制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表面形貌、结晶度、取向度、晶粒尺寸和晶层间距等微结构的变化。

二、高强度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强度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聚乙烯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UHMWPE纤维概述
        1.2.2 功能聚乙烯蜡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UHMWPE纤维改性研究现状
        1.3.2 功能聚乙烯蜡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汇总
    1.4 研究意义和内容及创新点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改性模型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引言
    2.2 理论基础
        2.2.1 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2.2.2 聚乙烯接枝
        2.2.3 聚乙烯交联
    2.3 改性模型的构建
        2.3.1 理论模型的提出
        2.3.2 理论模型的分析
    2.4 界面粘接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4.1 界面粘接强度的测试方法
        2.4.2 界面粘接强度评价体系的构建
    2.5 原料筛选与初步试验
        2.5.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5.2 原料筛选
        2.5.3 聚乙烯蜡涂层改性UHMWPE纤维
        2.5.4 界面粘接强度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EW-g-MAH的制备及其在UHMWPE纤维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PEW-g-MAH的制备
        3.2.3 纤维的PEW-g-MAH涂层改性处理
        3.2.4 纤维的PEW-g-MAH/硅烷复合改性处理
        3.2.5 分析与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影响PEW-g-MAH制备的影响因素
        3.3.2 PEW-g-MAH涂层改性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3.3.3 PEW-g-MAH/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3.3.4 纤维拔出过程分析
        3.3.5 纤维表面浸润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EW-g-PMMA的制备及其在UHMWPE纤维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PEW-g-PMMA的制备
        4.2.3 纤维的PEW-g-PMMA涂层改性处理
        4.2.4 纤维的PEW-g-PMMA/硅烷复合改性处理
        4.2.5 分析与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影响PEW-g-PMMA制备的影响因素
        4.3.2 PEW-g-PMMA处理对纤维粘接性能的影响
        4.3.3 PEW-g-PMMA/硅烷复合改性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4.3.4 涂层改性纤维的红外分析
        4.3.5 涂层改性纤维的拔出过程分析
        4.3.6 涂层改性纤维的浸润性分析
        4.3.7 涂层改性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4.3.8 涂层改性纤维的表面形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W-g-MAH/St的制备及其在UHMWPE纤维表面改性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PEW-g-MAH/St的制备
        5.2.3 纤维的PEW-g-MAH/St涂层改性处理
        5.2.4 纤维的PEW-g-MAH/St/硅烷复合改性处理
        5.2.5 分析与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影响PEW-g-MAH/St制备的影响因素
        5.3.2 PEW-g-MAH/St处理对纤维粘接性能的影响
        5.3.3 PEW-g-(MAH/St)/硅烷复合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5.3.4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红外分析
        5.3.5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浸润性分析
        5.3.6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拔出过程分析
        5.3.7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分析
        5.3.8 涂层改性处理纤维的表面形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界面粘接的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界面粘接有限元模型的定义及构建
        6.2.1 有限元分析简介
        6.2.2 ABAQUS界面粘接有限元模型的定义
        6.2.3 模型基本方程
        6.2.4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6.3 数值分析
        6.3.1 材料的性能
        6.3.2 模型数据验证
        6.3.3 界面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点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辐射改性聚乙烯纤维(无纺布)对铀酰离子和铂离子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常用吸附剂概述
    1.2 高分子吸附纤维
        1.2.1 制备方法
        1.2.2 骨架材料
        1.2.3 功能基团
        1.2.4 水污染处理应用
    1.3 铀和铂概述
        1.3.1 铀概述
        1.3.2 铂概述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的
        1.4.2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UHMWPE-AO的制备及其对U(VI)的吸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UHMWPE-AO纤维吸附剂的制备
        2.2.4 改性前后UHMWPE纤维的表征
        2.2.5 铀吸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前后UHMWPE纤维的表征
        2.3.2 UHMWPE-AO纤维的铀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E/PP-PEI的制备及其对Pt(Ⅳ)的吸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PE/PP-PEI无纺布吸附剂的制备
        3.2.4 改性前后PE/PP无纺布的表征
        3.2.5 铂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前后PE/PP无纺布的表征
        3.3.2 PE/PP-PEI无纺布的铂吸附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纱线的增韧及其织物防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UHMWPE纤维的结构、性能及研究现状
        1.1.1 UHMWPE纤维的结构与主要制备方法
        1.1.2 UHMWPE纤维的性能
        1.1.3 UHMWPE纤维的研究现状
    1.2 UHMWPE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1.2.1 UHMWPE的改性
        1.2.2 UHMWPE纤维的表面改性
        1.2.3 树脂的种类
    1.3 高性能纤维织物的研究进展
        1.3.1 抗冲击
        1.3.2 防切割
        1.3.3 防穿刺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2 UHMWPE加捻纱线与包缠纱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及测试
        2.3.1 UHMWPE加捻纱的制备
        2.3.2 UHMWPE包缠纱的制备
        2.3.3 测试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加捻纱与包缠纱的线密度分析
        2.4.2 加捻纱与包缠纱的外观形貌分析
        2.4.3 加捻纱与包缠纱的红外光谱分析
        2.4.4 加捻纱与包缠纱的力学性能分析
        2.4.5 加捻纱与包缠纱的热重分析
        2.4.6 加捻纱与包缠纱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UHMWPE涂层纱线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步骤及测试
        3.3.1 纳米ZrO_2/聚氨酯共混溶液的制备
        3.3.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纱线的制备
        3.3.3 测试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UHMWPE复合纱线的线密度分析
        3.4.2 UHMWPE复合纱线的光学显微镜分析
        3.4.3 UHMWPE复合纱线的微观形貌分析
        3.4.4 UHMWPE复合纱线的红外光谱分析
        3.4.5 UHMWPE复合纱线的力学性能分析
        3.4.6 UHMWPE复合纱线的热重分析
        3.4.7 UHMWPE复合纱线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3.4.8 UHMWPE复合纱线的界面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UHMWPE加捻纱与复合纱线的2.5D织物织造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步骤及测试
        4.3.1 纱线的选取及制备
        4.3.2 层层正交角联锁织物的制备
        4.3.3 测试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UHMWPE角联锁织物的经纬密分析
        4.4.2 UHMWPE角联锁织物的面密度及厚度分析
        4.4.3 UHMWPE角联锁织物的防割性能分析
        4.4.4 UHMWPE角联锁织物的动态穿刺性能分析
        4.4.5 UHMWPE角联锁织物的抗冲击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论文
致谢

(4)高强高模UHMWPE单丝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发展历史
        1.1.1 国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发展历史
        1.1.2 国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发展历史
    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1.2.1 基本物理性质
        1.2.2 力学性能
        1.2.3 热性能
        1.2.4 耐光照以及化学试剂稳定性
        1.2.5 生物相容性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应用及发展
        1.3.1 防弹材料
        1.3.2 绳缆
        1.3.3 防切割手套
        1.3.4 凉感织物
        1.3.5 生物医用材料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挤出法
        1.4.2 表面结晶生长法
        1.4.3 高倍热拉伸法或区域拉伸法
        1.4.4 冻胶挤压-超拉伸法
        1.4.5 增塑熔融纺丝法
        1.4.6 冻胶纺丝-超倍拉伸法
    1.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1.5.1 纤维高强化基本原理
        1.5.2 纤维高强化的国内外工作
        1.5.2.1 UHMWPE树脂合成的国内外工作
        1.5.2.2 UHMWPE纺丝工艺的国内外工作
    1.6 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UHMWPE纤维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3 实验与测试方法
        2.2.3.1 高温GPC分析
        2.2.3.2 SEM分析
        2.2.3.3 WAXS分析
        2.2.3.4 DSC分析
        2.2.3.5 溶解分析
        2.2.3.6 冻胶纺丝-超拉伸法制备纤维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HMWPE树脂的性能
        2.3.1.1 分子量
        2.3.1.2 UHMWPE树脂颗粒大小及形貌研究
        2.3.1.3 UHMWPE树脂的结晶性能分析
        2.3.2 UHMWPE纤维纺丝的溶剂选择
        2.3.2.1 不同溶剂的特性比较
        2.3.2.2 UHMWPE树脂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3.3 UHMWPE纤维纺丝工艺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MWPE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实验与测试
        3.2.3.1 线密度测试
        3.2.3.2 力学性能测试
        3.2.3.3 SEM分析
        3.2.3.4 DSC分析
        3.2.3.5 WAXS分析
        3.2.3.6 SAXS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HMWPE纤维的力学性能
        3.3.1.1 UHMWPE纤维的线密度
        3.3.1.2 纤维的力学性能
        3.3.2 UHMWPE纤维的直径和形貌
        3.3.3 UHMWPE纤维的DSC分析
        3.3.3.1 多级热拉伸过程的DSC分析
        3.3.3.2 各纤维的DSC分析
        3.3.4 UHMWPE纤维的WAXS分析
        3.3.4.1 多级热拉伸过程的WAXS分析
        3.3.4.2 各纤维的WAXS分析
        3.3.5 UHMWPE纤维的SAX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MWPE成纤过程中的凝聚态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表征与测试
        4.2.3.1 出油率分析
        4.2.3.2 热压试验
        4.2.3.3 流变分析
        4.2.3.4 冷冻干燥实验
        4.2.3.5 DSC分析
        4.2.3.6 WAXS分析
        4.2.3.7 SEM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UHMWPE凝胶出油率分析
        4.3.2 UHMWPE凝胶的流变分析
        4.3.3 UHMWPE凝胶的DSC分析
        4.3.4 UHMWPE凝胶的SEM分析
        4.3.5 UHMWPE凝胶的WAXS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UHMWPE短纤维纱机织物增强复合板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UHMWPE纤维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1.1.1 氧化处理法
        1.1.2 电晕放电处理法
        1.1.3 辐照引发表面接枝法
        1.1.4 等离子体处理法
    1.2 有限元分析
        1.2.1 有限元分析简述
        1.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步骤
    1.3 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UHMWPE短纤维纱机织物的表面改性处理
    2.1 织物样品制备
        2.1.1 织造材料
        2.1.2 织物规格
    2.2 试验准备
        2.2.1 试验药品与仪器
        2.2.2 样布前处理
    2.3 表面改性处理
        2.3.1 不做改性处理
        2.3.2 H_2O_2氧化改性处理
        2.3.3 H_2O_2氧化改性+硅烷偶联剂改性双重处理
        2.3.4 电晕改性处理
    2.4 织物形态与性能
        2.4.1 质量状态
        2.4.2 尺寸状态
        2.4.3 润湿性能
        2.4.4 表面形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固型环氧树脂真空渗透复合板制备
    3.1 复合板制备
        3.1.1 真空渗透流程
        3.1.2 样品制备设计
    3.2 复合板中纤维占比
        3.2.1 复合板中纤维占比公式
        3.2.2 复合板中纤维占比分析
    3.3 复合板断平面
        3.3.1 断平面测试
        3.3.2 断平面表面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板的拉伸与弯曲性能
    4.1 试验前准备
        4.1.1 样条测试区域截面测算
        4.1.2 样条前准备
    4.2 拉伸性能
        4.2.1 拉伸试验
        4.2.2 拉伸数据分析
    4.3 弯曲性能
        4.3.1 弯曲试验
        4.3.2 弯曲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板拉伸性能的有限元拟合分析
    5.1 有限元拟合
        5.1.1 有限元分析软件
        5.1.2 模型建立
        5.1.3 拉伸试样相关参数
    5.2 拟合数据分析
        5.2.1 拉伸模拟数据
        5.2.2 数据比较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6)基于玻璃纤维及微米级颗粒填料的环氧沥青混凝土增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氧沥青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纤维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改性的研究现状
        1.2.3 填料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改性的研究现状
    1.3 关键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技术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玻璃纤维的技术特点及性能评价
    2.1 环氧沥青混凝土增强纤维的选用
        2.1.1 复合材料组成
        2.1.2 高强度纤维及其与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
        2.1.3 纤维的力学性能对比
        2.1.4 纤维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结合性能及表面处理方式
        2.1.5 典型高强纤维的市场价格
        2.1.6 增强纤维选择
    2.2 试验用玻璃纤维的技术特点及性能评价
        2.2.1 玻璃纤维的技术特点
        2.2.2 玻璃纤维的性能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玻璃纤维对环氧沥青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评价
    3.1 玻璃纤维改性环氧沥青胶浆性能试验评价
        3.1.1 试验材料技术指标
        3.1.2 胶浆拉伸性能评价
        3.1.3 胶浆断裂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3.2 玻璃纤维改性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3.2.1 集料技术指标
        3.2.2 级配组成设计
        3.2.3 马歇尔试验及玻璃纤维掺量的确定
        3.2.4 对5%玻璃纤维掺量环氧沥青混合料进行最佳油石比确定
        3.2.5 混合料抗滑及渗水性能检测
        3.2.6 混合料弯曲性能试验
        3.2.7 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
        3.2.8 混合料疲劳试件断裂面的微观形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米级颗粒填料比选及基本指标测试
    4.1 微米级颗粒填料
        4.1.1 活性炭
        4.1.2 粉煤灰
        4.1.3 硅藻土
    4.2 填料性能指标试验研究
        4.2.1 填料的粒度分析
        4.2.2 填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4.2.3 填料的矿物组成分析
        4.2.4 填料的几何特性和表面形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米级颗粒填料对环氧沥青混凝土性能影响评价
    5.1 填料对环氧沥青胶浆的性能影响研究
        5.1.1 环氧沥青胶浆拉伸性能评价
        5.1.2 环氧沥青胶浆流变性能评价
        5.1.3 红外光谱分析
        5.1.4 填料特性与胶浆性能的灰色关联分析
        5.1.5 胶浆断裂面的微观形貌分析
    5.2 填料对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研究
        5.2.1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5.2.2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5.2.3 混合料弯曲性能试验
        5.2.4 混合料疲劳性能试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抗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UHMWPE纤维简介
        1.2.1 UHMWPE纤维的性能
        1.2.2 UHMWPE纤维的应用
        1.2.3 UHMWPE纤维的制备方法
    1.3 UHMWPE的冻胶纺丝工艺
        1.3.1 原料及溶剂
        1.3.2 制备纺丝溶液
        1.3.3 制备冻胶原丝
        1.3.4 萃取干燥
        1.3.5 冻胶纤维的超倍热拉伸
    1.4 UHMWPE纤维的蠕变行为
        1.4.1 高聚物的蠕变机理
        1.4.2 UHMWPE纤维的蠕变
    1.5 UHMWPE纤维的抗蠕变改性方法
        1.5.1 物理改性
        1.5.2 化学改性
第二章 双螺杆挤出UHMWPE冻胶纺丝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UHMWPE纤维的制备
        2.2.4 UHMWPE在溶剂中的溶胀溶解
        2.2.5 纤维的粘均分子量测试
        2.2.6 纤维的纤度测试
        2.2.7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HMWPE的溶胀溶解过程
        2.3.2 螺杆挤出工艺的确定
    2.4 结论
第三章 硅烷交联改性UHMWPE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硅烷交联改性UHMWPE纤维的制备
        3.2.4 酸性水浴处理改性纤维
        3.2.5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UHMWPE冻胶原丝的扫描电镜分析
        3.3.2 萃取前后萃取改性液的紫外测试分析
        3.3.3 硅烷交联改性对UHMWPE纤维凝胶含量的影响
        3.3.4 硅烷交联改性对UHMWPE纤维热性能和结晶性能的影响
        3.3.5 硅烷交联改性对UHMWPE纤维取向的影响
        3.3.6 硅烷交联改性对UHMWPE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3.3.7 硅烷交联改性前后UHMWPE纤维的表面SEM分析
        3.3.8 硅烷交联改性对UHMWPE纤维抗蠕变性能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8)橡胶基复合材料用高性能纤维的表面修饰及其粘合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高性能纤维简介
        1.3.1 高性能纤维的范畴
        1.3.2 高性能纤维的组成
    1.4 高性能纤维在橡胶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1.5 纤维的表面改性
        1.5.1 化学改性
        1.5.2 物理改性
    1.6 多巴胺仿生修饰
        1.6.1 多巴胺的自聚合机理及结构
        1.6.2 多巴胺沉积影响因素
        1.6.3 多巴胺仿生修饰应用概况
    1.7 植物多酚单宁酸
    1.8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10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2 配方
        2.2.1 芳纶纤维用橡胶配方
        2.2.2 RFL浸渍液配方
        2.2.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用橡胶配方
    2.3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4 实验工艺
        2.4.1 PPTA纤维的酚胺仿生修饰及硅烷偶联剂接枝改性
        2.4.2 PPTA纤维的紫外辐照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及EGDE接枝改性
        2.4.3 PPTA纤维的氧化剂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及Si69接枝改性
        2.4.4 PPTA纤维的单宁酸/三价铁络合修饰及Si69接枝改性
        2.4.5 PPTA/UHMWPE纤维的伽马射线引发表面接枝改性
        2.4.6 RFL浸渍处理
        2.4.7 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4.8 帆布/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性能表征及测试
        2.5.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2.5.4 热失重分析仪(TGA)
        2.5.5 称重法测试接枝率
        2.5.6 单丝强度测试
        2.5.7 抽出力测试
        2.5.8 剥离强度测试
第三章 芳纶纤维的酚胺仿生修饰及二次功能化
    3.1 引言
    3.2 聚多巴胺(PDA)和聚(邻苯二酚/多胺)(PCPA)的化学组成对比
    3.3 芳纶纤维表面PCPA沉积的影响因素
    3.4 PPTA-PCPA纤维的硅烷接枝改性
        3.4.1 PPTA-PCPA-GPTMS纤维的改性反应机理
        3.4.2 PPTA-PCPA-GPTMS纤维的化学结构
        3.4.3 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对GPTMS接枝率的影响
        3.4.4 PPTA-PCPA-GPTMS纤维与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
    3.5 小结
第四章 芳纶纤维的紫外辐照/氧化剂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及二次功能化
    4.1 引言
    4.2 PPTA纤维的紫外辐照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及EGDE接枝改性
        4.2.1 PPTA纤维的紫外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
        4.2.2 PPTA-PCPA纤维的EGDE接枝改性
        4.2.3 单体浓度和反应温度对EGDE接枝率的影响
        4.2.4 PPTA-PCPA-EGDE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
    4.3 PPTA纤维的氧化剂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及Si69接枝改性
        4.3.1 PPTA纤维的氧化剂诱导酚胺加速沉积修饰
        4.3.2 PPTA-PCPA纤维的Si69接枝改性
        4.3.3 PPTA-PCPA-Si69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芳纶纤维的单宁酸/三价铁络合修饰及二次功能化
    5.1 引言
    5.2 PPTA纤维表面的单宁酸(TA)/三价铁(Fe~(Ⅲ))络合修饰及二次功能化
        5.2.1 PPTA纤维表面的TA/Fe~(Ⅲ)络合修饰及Si69接枝改性
        5.2.2 PPTA-TA/Fe~(Ⅲ)-Si69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
        5.2.3 PPTA纤维表面的TA/Fe~(Ⅲ)络合修饰及GPTMS接枝改性
        5.2.4 PPTA-TA/Fe~(Ⅲ)-GPTMS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
    5.3 小结
第六章 高性能纤维的伽马射线引发表面接枝改性
    6.1 引言
    6.2 PPTA纤维的伽马射线引发GMA接枝改性
    6.3 UHMWPE纤维的伽马射线引发GMA接枝改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复合材料概述
        1.1.1 纺织复合材料中的纺织品
        1.1.2 纬编针织复合材料
    1.2 针织复合材料的选择
        1.2.1 增强材料的选择
        1.2.2 基体材料的选择
    1.3 增强材料的改性研究
        1.3.1 纤维的化学改性方法
        1.3.2 纤维的物理改性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纤维性能的测试与表征方法
    2.1 试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纤维性能的测试
        2.2.1 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
        2.2.2 断裂强力的测试
        2.2.3 单一纤维接触角测量仪
    2.3 纤维性能的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2 红外光谱仪
        2.3.3 X射线衍射仪
        2.3.4 热重同步分析仪
3 KH-550处理纤维试验分析
    3.1 单因素试验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3.1.1 不同浓度的处理效果
        3.1.2 不同温度的处理效果
        3.1.3 不同时间的处理效果
    3.2 正交试验设计
    3.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最优方案改性后纤维表征
        3.4.1 接触角
        3.4.2 电镜观察
        3.4.3 红外光谱分析
        3.4.4 X射线衍射分析
        3.4.5 热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的设计与制作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增强体织物试织
        4.2.1 编织主要工艺参数
        4.2.2 增强体织物上机编织
    4.3 增强体结构
        4.3.1 满针罗纹组织
        4.3.2 圆筒形织物
        4.3.3 罗纹空气层组织
        4.3.4 罗纹半空气层+衬纬组织
        4.3.5 集圈平针复合组织
    4.4 织物工艺参数测试
        4.4.1 织物的密度
        4.4.2 织物的厚度
        4.4.3 平方米克重
    4.5 本章小结
5 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拉伸性能测试
        5.2.2 弯曲性能测试
        5.2.3 压缩性能测试
        5.2.4 层间剪切性能测试
    5.3 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制备
        5.3.1 树脂配制
        5.3.2 增强体织物的处理
        5.3.3 复合材料的成型方法
        5.3.4 复合材料的制备
    5.4 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5.4.1 拉伸性能
        5.4.2 弯曲性能
        5.4.3 压缩性能
        5.4.4 层间剪切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性能
        1.1.1 优良的力学性能
        1.1.2 优良的弯曲能力
        1.1.3 优越的耐磨性能
        1.1.4 绝缘性与导电性
        1.1.5 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
        1.1.6 优异的耐冲压性能
        1.1.7 耐气候性
    1.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应用
    1.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改性研究
        1.3.1 辐照
        1.3.2 化学交联
        1.3.3 等离子改性
        1.3.4 电晕放电
    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乙烯纤维制备方法
        1.4.1 熔融法
        1.4.2 高压挤出法
        1.4.3 表面生长结晶法
        1.4.4 闪蒸法
        1.4.5 冻胶纺丝法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步骤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UHMWPE稀溶液的配制
        2.3.2 UHMWPE原液的双螺杆挤出
        2.3.3 凝固浴
        2.3.4 萃取
        2.3.5 三级热拉伸
    2.4 材料的表征和测试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4.2 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
        2.4.3 纤维的可拉伸性能测试
        2.4.4 红外光谱测试
        2.4.5 差示扫描热仪
        2.4.6 粉末X射线衍射仪
        2.4.7 单晶X射线衍射仪
        2.4.8 熔体流变仪
第3章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
    3.1 引言
    3.2 影响冻胶纺丝制备UHMWPE纤维的因素
        3.2.1 原料的溶解
        3.2.2 溶剂的选择
        3.2.3 纺丝液浓度的影响
        3.2.4 纺丝温度的影响
        3.2.5 双螺杆挤出速率的确定
        3.2.6 萃取工艺
        3.2.7 凝固浴和凝固浴温度的选择
        3.2.8 牵伸工艺探索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料的改性
        3.3.2 温度对UHMWPE分子量的影响
        3.3.3 双螺杆挤出速度的选择
        3.3.4 萃取工艺
        3.3.5 拉伸工艺
        3.3.6 纺丝浓度和温度对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3.3.7 大型生产线制备UHMWPE工艺探索
    3.4 结论
第4章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结构的研究
    4.1 引言
    4.2 表面形貌结构
        4.2.1 单丝UHMWPE纤维表面形态
        4.2.2 复丝UHMWPE纤维表面形貌
        4.2.3 UHMWPE截面形态结构
    4.3 UHMWPE的非等温结晶研究
    4.4 WAXD探究UHMWPE纤维的结构变化
        4.4.1 纤维在拉伸过程微结构的变化
        4.4.2 不同纺丝浓度的WAXD测试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强度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聚乙烯蜡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性能评价[D]. 田永龙. 东华大学, 2020(01)
  • [2]辐射改性聚乙烯纤维(无纺布)对铀酰离子和铂离子的吸附研究[D]. 冯鑫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纱线的增韧及其织物防护性能研究[D]. 向鑫.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1)
  • [4]高强高模UHMWPE单丝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 尚晴.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5]UHMWPE短纤维纱机织物增强复合板制备与性能研究[D]. 宋新惠. 苏州大学, 2019(04)
  • [6]基于玻璃纤维及微米级颗粒填料的环氧沥青混凝土增强试验研究[D]. 周嘉博.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抗蠕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制[D]. 邵钰淞. 东华大学, 2018(06)
  • [8]橡胶基复合材料用高性能纤维的表面修饰及其粘合性能研究[D]. 王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9]芳纶与超强聚乙烯纤维交织增强体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D]. 刘晓巧.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1)
  • [10]高性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表征[D]. 吴博超. 深圳大学, 2016(05)

标签:;  ;  

高强聚乙烯纤维的表面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