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3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健博[1](2021)在《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腰椎管狭窄症这种老年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及马尾神经损害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并且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影像学诊断是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重要一环,磁共振(MRI)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增加了腰椎管狭窄症诊断的准确性。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征象,好发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马尾神经在椎管内迂曲缠绕。既往针对RNRs的临床研究较少,临床上不够重视,缺乏对于RNRs患者症状体征以及MRI影像学的研究。对于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预后研究较少,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治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并不十分明确,亟待进一步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明确RNRs的影像学特点,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症状体征、影像学参数以及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并明确合并RNRs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预后情况,指导临床工作。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197例,行腰椎MRI检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4例,根据MRI T2WI矢状位中马尾神经是否出现迂曲缠绕现象将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测量患者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硬膜囊横截面积、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等影像学参数,对比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收集患者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距离等症状及肌力、浅感觉等体征,对比分析合并RNRs的患者与不合并RNRs患者在症状体征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测量并计算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评估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年龄、性别、VAS评分、ODI障碍指数、狭窄节段分布情况的差异性及相关性。对这144例患者中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进行后续研究。收集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一般资料并进行至少12个月的术后随访,利用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评价患者症状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合并RNRs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研究结果:研究共纳入14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76例,RNRs阳性组57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2.00±12.50岁,阴性组8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6例,平均年龄56.00±14.00岁,两组性别、年龄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多节段狭窄的构成比例较阴性组高(50.88%vs 33.33%),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狭窄节段位于L4/5发生RNRs的患者共44例,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硬膜囊面积较RNRs阴性组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有效矢状径和神经根管有效矢状径则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RNRs阳性组患者术前腰、腿痛VAS评分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而间歇性跛行距离明显较RNRs阴性组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患者中出现下肢浅感觉减退的患者有21例(21/57),与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NRs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术前肌力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有关,双节段狭窄患者冗余相对长度较单节段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硬膜囊面积、腰腿痛VA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对98例完成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行单节段或双节段的手术患者中,RNRs阳性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均明显高于RNRs阴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12~27个月),RNRs阳性组与RNRs阴性组在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外,RNRs阳性组在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及ODI障碍指数高于RNRs阴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Rs阳性组ODI改善率低于RNRs阴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马尾神经冗余征常见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尤其是多节段狭窄患者,狭窄节段位于L3-5时发生率较高。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患者椎管狭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且以中央型椎管狭窄为主。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年龄高于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症状和体征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重。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与患者狭窄节段数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双节段狭窄的患者冗余长度较单节段增加。同时冗余的相对长度与ODI障碍指数呈正相关,提示马尾神经冗余的相对长度越长,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受损可能越严重。3.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效的手术方式。合并马尾神经冗余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症状及功能改善程度较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差。马尾神经冗余征可以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证据以及预后判断指标。马尾神经冗余征患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敬羚誉[2](2021)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对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前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的诊断及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和影像学不符合的在我院行经皮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58例,术前均行常规腰椎动力位X片、脊柱正侧位拼接片、腰椎CT、腰椎磁共振及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在INFINITT软件上测量以下几个指标:(1)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上测量L3-L4、L4-L5、L5-S1椎间隙高度(Height,H)(2)在磁共振脊髓水成像神经根显示最佳层面冠状面测出变异神经根及对侧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角度(Nerve TOOt Angle,NRA)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对比出现变异和不出现变异患者病程长短、术前、术后腰椎JOA评分及腰部、患肢VAS疼痛评分。结果:在影像学上明确存在腰骶神经根变异有10例,发现率17.24%,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影像学上存在不同的骨畸形,变异节段均为L4/5,L5/S1。通过分析有5例是神经根起点异常(近根型),有2例是神经根直径变异,有3例为神经根共根型,均为单侧变异。变异组测量L3-S1椎间隙高度逐渐降低,双侧神经根自硬膜囊穿出角度亦逐渐减少。变异组病程0.34±0.31年,非变异组1.86±3.83年,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异组患者术前JOA、腰部VAS评分、患肢VAS评分(?)±s:13.40±5.76、2.80±1.75、6.00±1.16,术后一周评分(?)±s:24.00±1.56、0.10±0.32、0.40±0.84,术后一月评分(?)±s:26.70±0.48、0.10±0.32、0.40±0.84,非变异组患者术前JOA、腰部VAS评分、患肢VAS评分(?)±s:13.52±4.47、2.10±2.12、6.48±1.41,术后一周评分(?)±s:22.94±1.80、0.56±1.05、0.79±1.34,术后一月评分(?)±s:27.10±1.13、0.15±0.58、0.35±1.00,两组间比较术前JOA及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评分长期随访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磁共振脊髓水成像能在术前通过无创的方式清晰可视化腰骶丛神经,准确定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责任节段”,在发现腰骶神经根变异患者上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术前明确变异神经根的发出硬膜囊位置、角度规则以及对变异神经根走形的全面把握,能让手术医生在术前准确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3、腰骶神经根变异的患者往往合并骶裂、椎体骨骺、脊椎滑移、移行椎等骨畸形。
马智佳[3](2021)在《增强MRI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转归预测及消髓化核汤促进重吸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普及运用,腰椎MRI检查已经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重要的影像学依据。国内外均有临床报道显示突出椎间盘未经手术干预亦可以缩小,甚至出现椎间盘突出物完全消失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被称为重吸收现象。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越是巨大的椎间盘突出其发生重吸收的几率也越高,但是现有临床指南中对这一类病人常规采取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方面的研究仍旧空白。消髓化核汤是苏州市中医医院临床经验方,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其对腰椎间盘突出后的重吸收现象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对于重吸收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生尚不能进行有效预测,对中药促进其重吸收的机制仍不明确。对此,我们设计临床研究,通过影像学分类观察来筛选影响椎间盘重吸收的因素,运用增强MRI技术进行临床转归预测;并进行基础实验,探讨细胞自噬与凋亡在椎间盘重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通过随访研究,分析保守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风险性,筛选影响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影像学因素,规避临床治疗风险。(2)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腰椎增强MRI牛眼征表现在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中的转归预测意义。(3)通过对手术取出的突出髓核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观察牛眼征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髓核标本的病理学差异,以此探讨临床成功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机制。(4)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消髓化核汤对大鼠椎间盘突出模型中组织形态学、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促进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可能机制。方法(1)回顾性研究:对2008年01月至2019年12月至苏州市中医医院首选中医药治疗的409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1-12年的随访,按影像学分型进行分组研究,统计并分析各组患者手术率,突出物吸收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2)前瞻性研究:收集腰椎增强MRI显示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按牛眼征分型分为Ⅰ型、Ⅱ型、Ⅲ型进行研究,在治疗后给予复查MRI,统计并分析手术率,治疗前后突出率、突出物最大层面面积及占椎管面积百分比,吸收率和JOA评分变化情况。(3)手术摘取标本病理学研究:对22例增强MRI显示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将手术取出的牛眼征阳性组和阴性组各11例突出髓核进行病理学研究,观察并分析两组之间组织形态学,T细胞标记物(CD3、CD4、CD8)、B细胞标记物(CD20)、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的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差异。(4)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破裂型椎间盘突出模型,将96只SD大鼠分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各48只,两组分别进行消髓化核汤和生理盐水干预,设为中药组和对照组。观察椎间盘破裂及消髓化核汤干预对突出髓核免疫组化、细胞自噬及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1)409例患者获得1~12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6±2.81年;MRI检查次数1~11次,平均MRI检查次数2.94±3.98次;首诊增强MRI检查130例(31.78%),牛眼征阳性87例(21.27%),牛眼征阴性43例(10.51%);手术治疗患者89例(21.76%),11例(2.69%)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经手术治疗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均消失;中医药保守治疗320例(78.24%),经保守治疗患者突出率、突出物最大层面面积及占椎管面积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小,JOA评分明显升高(P<0.05),疗效优良率为84.06%;中医药保守治疗患者中189例(59.06%)发生重吸收,其中85例(26.56%)出现明显吸收,牛眼征阳性、MSU3型和病程在1年以内患者发生重吸收的几率更高(P<0.05)。(2)80例增强MRI显示巨大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5.00%),68例患者进行了中医药保守治疗(85.00%),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经中医药保守治疗的患者吸收率为(51.37±34.31)%,突出率、突出物最大层面面积及占椎管面积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明显缩小,JOA评分明显升高(P<0.05);其中,Ⅰ型患者吸收率为(72.68±24.32)%,Ⅱ型为(48.31±29.51)%,Ⅲ型为(8.06±14.75)%,吸收程度Ⅰ型>Ⅱ型>Ⅲ型(P<0.05);治疗后1年,JOA评分Ⅰ型>Ⅱ型>Ⅲ型(P<0.05)。(3)22例髓核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牛眼征阳性组中T细胞标记物(CD3、CD4)、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阴性组(P<0.05),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4)免疫组化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8w时中药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自噬小体数量均优于对照组,4w、8w时破裂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自噬小体数量均优于未刺破组(P<0.05);TUNEL法显示4w、8w时中药组椎间盘凋亡细胞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4w、8w时破裂组椎间盘凋亡细胞比率均高于未刺破组(P<0.05)。结论(1)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中医药治疗后,如在治疗过程中症状呈渐进性减轻且未发生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则突出物发生重吸收的几率较大,临床治疗风险小;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在中医药干预下发生良性转归,病程越短、突出物越大则中医药治疗的成功率也越大。(2)增强MRI可作为预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吸收的重要依据,突出的椎间盘周围出现牛眼征是提示容易被重吸收的重要指征,牛眼征阳性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重吸收的几率大。(3)增强MRI显示牛眼征阳性病例易于发生重吸收的机制可能是突出物周围新生血管长入突出髓核引起免疫吞噬反应,从而促进突出椎间盘重吸收。(4)消髓化核汤可以通过加速突出椎间盘组织退变,诱导突出椎间盘细胞发生自噬与凋亡促进突出物重吸收。
吾斯曼·拜都拉[4](2021)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预防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自2013年5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519例患者,男281例,女238例,年龄15~82岁,平均年龄45.11±13.94岁。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防治对策。结果:本组519例患者均获得6~18个月的术后随访。术前VAS和ODI与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332例,良148例,可27例,差12例,优良率为92.49%,总体疗效较好;本组发生并发症共40例,发生率为7.71%。并发症主要分布在手术开展早期的前150例病例中(19/40),硬脊膜撕裂7例;神经损伤6例,其中走行神经根损伤5例,出口神经根损伤1例;术后感觉障碍4例;髓核残留4例;术后复发7例;术中发生类脊髓高压征10例,术后绿色尿液1例,术中改为开放手术1例。结论: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由于学习曲线陡峭,开展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适应症的把握、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正确的应对措施有关。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能够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邝志聪,许劲羽,关天雨,蒋亮,梁永豪,罗立典[5](2020)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的短期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资料,依据手术方法分为脊柱内镜组(采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和扩大开窗组组(采用扩大开窗髓核摘除术),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和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分级。结果:脊柱内镜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扩大开窗组(P<0.05)。脊柱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扩大开窗组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优良率为96.7%,高于扩大开窗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柱内镜组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优于术前和扩大开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中,脊柱内镜的短期临床疗效较扩大开窗法更好,更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葛亚萍[6](2020)在《电针辨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记录电针辨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VAS疼痛评分、JOA评价量表,分析治疗前后评分变化,结合临床有效率,初步评定电针辨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根据数字随机表分为2组。观察组35例,予以电针辨经治疗;对照组35例,予以普通电针法进行治疗。均使用低频连续波,每天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2周为1疗程。治疗前及2个疗程后用视觉模拟标尺法(VAS)、JOA评价量表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差异。结果:纳入的70个病例中,9例脱落,共61例完成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1例。观察组治愈2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09%。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腰部疼痛VAS评分、JOA腰痛疾患评分均有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无明显统计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VAS评分比较,观察组疼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JOA评价量表比较,观察组改善下肢麻木症状及生活功能障碍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辨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腰部疼痛及下肢症状。临床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
田琛俊[7](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前瞻性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在治疗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近期疗效,比较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益阳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自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入院诊断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共计46例。分配到两组,其中观察组23例,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术治疗;对照组23例,给予传统椎板开窗术治疗。手术前常规记录两组病例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岁)、病程(月)、病变节段等资料),术后记录两组病例手术指标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后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记录手术前、出院时、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数据,在末次随访时(术后6个月)记录改良Macnab疗效评分数据,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时的肌电图检查指标(胫神经、腓总神经NCV和F波潜伏期)数据,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课题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1、术前两组性别、年龄(岁)、病程(月)、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VAS、ODI功能评分以及腓总神经、胫神经NCV及胫神经F波潜伏期的变化数据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2、术中两组的手术时间(min)、手术中出血量(ml)、手术后卧床时间(h)、手术后住院时间(d)等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两组的出院时VAS评分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一个月、术后三个月VAS评分数据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两组出院时、术后一个月、术后三个月ODI评分数据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6个月的疗效优良率,其中观察组优16,良6,可1,差0,总体优良率为95.65%,对照组优13,良7,可3,差0,总体优良率为86.9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搜集两组病例患肢术后三月胫神经、腓总神经NCV及胫神经F波潜伏期的变化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搜集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数据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TED和FD技术对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均能安全、可靠的应用于临床;3.PTED技术在近期疼痛缓解、功能改善等疗效评价方面具有优势;4.PTED术较FD术具备术中出血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卧床时间更少、术后康复更快的优点。PTED术目前已成为治疗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症理想术式之一。
席志鹏[8](2020)在《全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对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手术方法。但是,部分患者的手术疗效不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针对术后神经根恢复无法客观量化评估的难题,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电生理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术后联合加味三痹汤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1)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并完成随访的29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病程时间、术前运动功能障碍持续的时间、术前肌力、术前放射痛持续的时间,以及术后用药情况)、影像学观察因素(包括突出物的分区、突出物形态、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征、HIZ)等可能影响术后临床疗效的因素,通过VAS视觉疼痛评分、腰椎JOA评分以及改良Macnab标准判定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手术的疗效。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一般因素与MRI因素等与术后疗效相关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逐一剔除无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2)开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收治入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全内窥镜手术联合加味三痹汤治疗。采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评估患者受压神经根的微观结构改变情况,同时观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参数、神经电生理学检测结果与临床功能评分(腰椎JOA评分)的相关性,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电生理研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术后联合加味三痹汤疗效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中,37例(12.5%)患者术后疗效不佳。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手术节段、病程时间、术前放射痛持续的时间、突出物形态、椎间盘退变程度、HIZ统计学上无显着差异p>0.05;一般临床因素中年龄、术前运动功能障碍持续的时间、中药使用是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p<0.05;在MRI观察因素中,椎间盘突出的分区、Modic征与术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2)前瞻性研究:①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VAS腰痛评分由术前3.55±1.33降至术后1.55±0.77,有显着性差异,p<0.01;VAS腿痛评分由术前6.50±1.50降至术后2.14±1.00,有显着性差异,p<0.01。手术前后患者的JOA评分为13.86±3.29和23.48±2.94,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LDH患者术前受压神经FA值0.30±0.05较健侧FA值0.40±0.03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该神经根的FA值(0.38±0.05)较术前有显着差异(p<0.01)。③FELD术后腓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未见明显提高,p>0.05。腰5神经根受压患者F波潜伏期(ms)由术前的42.82±5.29降至36.37±1.59,有显着差异(p)<0.01),腰5神经根的F波出现率(%)由术前的51.30±23.22提高至62.61±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1神经根神经电生理学检测未见明显差异(p>0.05)。④相关性研究:术前FA值与术前JOA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r=0.79,p<0.01;术后FA值与术后JOA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r=0.77,p<0.01。L5神经根FA值与胫神经F波潜伏期存在相关性,r=-0.493,p<0.05。S1神经根FA值与胫/腓神经的F波潜伏期和出现率都没有无显着相关性。研究结论(1)影响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运动功能障碍持续的时间、中药使用情况、椎间盘突出的分区、Modic征。(2)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联合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疗效显着。DTI的FA值和腰椎JOA评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L5神经根FA值与胫神经F波潜伏期存在相关性。DTI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测可以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以及术后疗效的定量评估中。
张飞[9](2020)在《蒋氏推拿六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蒋氏推拿六法配合针刺组和常规推拿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探究蒋氏推拿六法在临床治疗中是否有优越性,并归纳总结其作用及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为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及新颖的思路。研究方法:收集60例就诊于安徽省针灸医院推拿科门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蒋氏推拿六法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运用常规推拿结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总共治疗2疗程,在治疗前后均采用SPSS 21.0对两组患者的JOA评分、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有无可比性及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有无差异性。研究结果:1.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方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意义,具有可比性。2.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评分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的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及Oswestry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6例,好转7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0例,好转13例,无效4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得出Z=-2.343,P=0.019<0.05,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蒋氏六法结合针刺治疗与常规推拿结合针刺治疗均能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学处理的结果,可见蒋氏六法结合针刺较常规推拿结合针刺效果更加显着,针对性强,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是中医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优先选择。
武大为,卫军,刘晋平[10](2020)在《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损伤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 18%,对照组为88. 24%,2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次日,2组患者感觉评分就运动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 05),治疗后6个月,2组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较治疗后次日均明显升高(P <0. 05),且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术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3例(论文提纲范文)
(1)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两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特殊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腰椎间盘的应用解剖 |
2 文献综述 |
2.1 概述 |
2.2 腰骶部损伤的发生机制 |
2.3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临床症状 |
2.4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 |
2.4.1 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 |
2.4.2 核磁共振检查诊断 |
2.4.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
2.4.4 扩散张量成像诊断 |
2.5 腰骶部神经根病变的治疗方式 |
2.5.1 西医治疗 |
2.5.2 中医治疗 |
2.5.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5.4 运动锻炼治疗 |
2.6 腰骶部神经根病变术后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 |
2.6.1 肢体功能锻炼 |
2.6.2 体位护理 |
2.6.3 心理护理 |
2.7 小结与展望 |
3 研究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2 手术麻醉方案 |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
3.4 磁共振脊髓水成像 |
3.4.1 测量方案 |
3.4.2 术后效果评定方案 |
3.5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测量结果 |
4.2 JOA及 VAS评分统计学分析 |
4.3 变异组患者存在骨畸形的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
5.3 磁共振水成像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价值 |
5.4 腰骶神经根变异对手术的指导价值 |
5.5 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解剖意义 |
5.6 局限与不足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增强MRI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转归预测及消髓化核汤促进重吸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文献记载 |
1.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认识 |
2.1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可能机制 |
2.2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消髓化核汤治疗409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访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不良反应处理 |
1.8 手术指征及方式 |
1.9 疗效评价方法 |
1.10 影像学观察指标 |
1.11 随访方式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保守治疗疗效及手术情况 |
2.3 突出物发生重吸收情况及分析 |
3 讨论 |
3.1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基本原则 |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域定位对重吸收的影响 |
3.3 椎间盘突出物在椎管内的位置形态对重吸收的影响 |
3.4 突出物组织成分及病理学改变对重吸收的影响 |
3.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程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重吸收的影响 |
3.6 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发生时间 |
4 小结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增强MRI牛眼征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转归预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影像学观察指标 |
1.8 疗效评价方法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非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前后突出物大小变化情况 |
2.3 增强MRI高信号区分型及重吸收发生情况比较 |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变化情况 |
2.5 吸收率、突出物面积占椎管内面积百分比与JOA评分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增强MRI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典型病例介绍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的病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样本收集操作方法 |
1.5 病理标本制备 |
1.6 主要实验仪器 |
1.7 主要实验试剂 |
1.8 分组方法 |
1.9 观察指标 |
1.10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牛眼征阳性组与阴性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
2.2 牛眼征阳性组与阴性组病理指标结果比较 |
2.3 牛眼征阳性组与阴性组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
3 讨论 |
3.1 牛眼征在椎间盘重吸收过程中具有预测意义 |
3.2 巨噬细胞(CD68)阳性表达对重吸收的影响 |
3.3 血管内皮细胞(CD31)阳性表达对重吸收的影响 |
3.4 T细胞(CD3、CD4、CD8)阳性表达对重吸收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消髓化核汤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大鼠模型中髓核细胞自噬及凋亡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1.4 动物模型 |
1.5 动物分组及给药剂量 |
1.6 中药制备及椎间盘取材 |
1.7 组织病理学分析 |
1.8 自噬及凋亡指标测定 |
1.9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椎间盘HE染色比较 |
2.2 透射电镜观察椎间盘髓核细胞自噬表达 |
2.3 TUNEL法检测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表达 |
3 讨论 |
3.1 消髓化核汤归经的中医理论分析 |
3.2 消髓化核汤对椎间盘重吸收的促进作用 |
3.3 炎性细胞与椎间盘重吸收的关系 |
3.4 细胞自噬与椎间盘重吸收的关系 |
3.5 细胞凋亡与椎间盘重吸收的关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4 展望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进行的科研工作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手术方法 |
2.2 术后处理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的短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VA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5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分级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电针辨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入选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对照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项目 |
3 疗效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病例入组与完成情况 |
1.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VAS、JOA评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3.1 VAS评分差值比较 |
3.2 JOA评分差值比较 |
3.3 临床疗效比较 |
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病因病理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近况 |
2 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近况 |
3 讨论与分析 |
3.1 选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依据 |
3.2 辨经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依据 |
3.3 穴位的选择 |
3.4 电针辨经治疗有效性分析 |
4 疗效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英文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一般资料分析 |
2.1.3 观察指标 |
2.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2.1.5 病例纳入标准 |
2.1.6 病例排除标准 |
2.1.7 影像学检查资料 |
2.2 两组治疗方法介绍 |
2.2.1 术前准备 |
2.2.2 PTED组手术方法介绍 |
2.2.3 FD组手术方法 |
2.2.4 术后处理 |
2.3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和检查 |
2.4 统计学软件处理 |
第三章 数据的处理与结果 |
3.1 随访的处理与数据的搜集 |
3.2 结果 |
3.2.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情况 |
3.2.2 两组病例围手术期相关数据比较情况 |
3.2.3 两组病例术前术后随访VAS、ODI功能评分比较情况 |
3.2.4 两组病例术后末次随访Macnab疗效评分情况 |
3.2.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胫神经、腓总神经NCV和胫神经F波潜伏期的变化情况 |
3.2.6 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全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对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进展 |
1.1 非手术疗法 |
1.2 手术疗法 |
2.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手术临床疗效相关因素 |
2.1 一般因素 |
2.2 影像学因素 |
3.评价疗效的方法 |
3.1 神经电生理检测 |
3.2 神经成像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全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手术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疗效判定标准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与MRI观察结果 |
3.2 术后疗效 |
3.3 术后并发症和再手术 |
3.4 疗效相关因素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和不足 |
5.1 结论 |
5.2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检测对全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试验病例的中止 |
2.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8 病例的剔除 |
2.9 研究干预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JOA评分 |
3.3 VAS评分 |
3.4 DTI |
3.5 肌电图 |
3.6 相关性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蒋氏推拿六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本病的研究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损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疗效评价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疗效对比 |
2.2 2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对比 |
3 讨论 |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2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尾神经冗余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D]. 赵健博. 山东大学, 2021(09)
- [2]磁共振脊髓水成像分析腰骶神经根变异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行手术患者的研究[D]. 敬羚誉.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增强MRI对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转归预测及消髓化核汤促进重吸收的研究[D]. 马智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经皮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分析及处理[D]. 吾斯曼·拜都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马尾神经损伤的短期疗效[J]. 邝志聪,许劲羽,关天雨,蒋亮,梁永豪,罗立典. 中国医学创新, 2020(32)
- [6]电针辨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葛亚萍.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比较[D]. 田琛俊. 南华大学, 2020(01)
- [8]全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及DTI联合神经电生理学对术后疗效评价的作用研究[D]. 席志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蒋氏推拿六法结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飞.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马尾神经损伤临床观察[J]. 武大为,卫军,刘晋平. 光明中医,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