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t/d分解窑窑外煤粉供应系统改造

4000t/d分解窑窑外煤粉供应系统改造

一、4000t/d窑外分解窑煤粉供给系统的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赵良侠[1](2018)在《水泥分解炉NOx生成及SNCR脱硝工艺优化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水泥行业NOx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减少NOx的排放量已成为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以河北某水泥公司4000t·d-1的TTF型分解炉为研究对象,采用Standard k-ε模型、DPM模型、随机轨道模型、P1辐射模型、组分传输模型、NO生成及SNCR脱硝反应过程等进行数值模拟。冷态条件下对分解炉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分解炉内存在三个喷腾区和四个回流区,喷腾区分别处于三次风与窑尾烟气相遇处、下部缩口及上部缩口;回流区处于分解炉下部锥体壁面附近及三次风进口上方区域。热态条件下对分解炉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分解炉内温度为10251300K,存在两个高温区和一个低温区;煤粉燃烧和生料分解主要集中在分解炉下部柱体的上部及中部柱体的下部;分解炉内NO含量下部锥体最高,为650mg·m-3,在煤粉燃烧区域含量变化较大,在分解炉中上部含量基本不变且分布均匀。对喷氨位置、喷氨角度、氨水用量三个单因素对NO含量分布及去除率的影响研究可得:喷氨位置对分解炉NO含量分布及去除率的影响较大,喷氨位置在上部柱体底部时,NO去除率最高;喷氨角度对分解炉NO含量分布及去除率的影响甚小;氨水用量对分解炉NO含量分布及去除率的影响较大,氨水用量为0.0150.020kg·s-1时,NO去除率随氨水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喷氨位置(X1)、喷氨角度(X2)及氨水用量(X3)三个因素对分解炉出口NO含量的交互影响,得到二阶响应曲面模型,可以用于预测分解炉出口NO的含量。

张晓[2](2016)在《水泥生产线回转窑系统预分解煅烧过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干法水泥工业是一个能耗很大的产业,尤其是水泥生料预分解和窑内煅烧环节需要大量的热量来维持反应热工,不合理的控制极易造成能源的浪费。此外,生料的窑外预分解和回转窑煅烧过程都伴有复杂的热反应,具有非线性、长滞后、控制参量多和不确定干扰等特点,这些因素很容易造成生产过程的不稳定,当前的控制方法又难以满足水泥生产工艺要求。为此,本文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的预分解和煅烧过程的控制方法做了以下研究:水泥生产过程中高温风机是稳定窑系统风负压,保障预热器物料气固分离的重要设备。本文利用高压变频器实时对高温风机转速实施调节,消除了滑差损失,达到了节能的效果。针对目前回转窑煅烧过程总体处于开环控制状态,存在人为因素影响大,难以持续保持最佳工况的问题,本文从回转窑给煤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串级控制系统来调节燃料的增减而快速稳定回转窑烧成带前端温度的控制策略。此控制思想的核心是当烧成带前端温度稳定时,就依靠内环PID进行给煤量控制,当温度不稳定时,通过外环温度的实时反馈,由模糊控制算法计算出合适的给煤量,在线调整内环给煤量设定值,以稳定回转窑烧成带前端所需要的反应温度,利用MATLAB仿真分析,对比常规的PID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和较强的稳定性。水泥窑体的透气性对于水泥生产极为重要,而窑体的透气性可以由烧成带尾温度直接反映;通常烧成带尾端温度主要由燃煤量来控制,但是生料的投放量对其影响仍然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控制生料的投放量可以作为控制水泥烧成带尾端温度的一种技术手段。本文引入含氧量前馈调节机制,提出了在燃煤燃值给定稳定条件下,主要通过调节生料的投放量,来稳定带尾温度,保证窑系统良好的透气性。为了能够更好控制熟料的煅烧过程,在烧成带温度受系统风负压干扰的情况下,系统采用了基于渐近稳定原理的自适应内模叠加含氧量前馈方法来控制变频生料滑差电机,通过增减投料量来进一步稳定窑温;且引入的氧含量前馈控制能够预先作用于变频生料给料机,及时调整给料量,维持热工稳定,提高了烧成带尾端温度控制的动态与稳态性能,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风负压、带尾温度和生料投放量等参数的较好地协调控制,对节能降耗产生积极作用。

白银涛[3](2015)在《3200t/d生产线预分解窑增产提效技术改造》文中指出邓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3200t/d生产线预分解窑投产后产质量低、能耗高;为此利用河南区域节能减排、协同停产的时间,通过对预分解窑和篦冷机进行扩产技术改造,实现了该生产线预分解窑优质、高产、低耗、低排放的良性循环,实际产量达3900t/d以上,熟料28d抗压强度达60.2MPa,标准煤耗为104.8kg/t。

庞翠娟[4](2012)在《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气候变化显着使得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碳排放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水泥工业是支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同时又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行业。每生产1吨水泥的综合能耗约为113.5kgce,排放约0.8吨CO2,占全国工业碳排放的1/5,水泥工业在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进行水泥工业CO2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科学、准确地计算碳排放量,建立水泥生产CO2排放数学模型,分析碳减排的可能性与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水泥工业CO2排放的现状,我国的水泥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且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率,随之带来是巨大的碳排放量。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20.85亿吨,水泥工业CO2排放超过14亿吨,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量占工业总碳排放量的20%左右,仅次于煤电和化工产业。然后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分析了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存在的差距。就单位熟料的CO2排放量而言,我国平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单位水泥CO2的排放系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却高了17.2%,主要是换算为使用时单位水泥中的熟料含量大。我国水泥生产碳酸盐矿物分解的碳排放量国内外水平基本相当;而燃料燃烧和电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以单位熟料计分别高出15%和23%。然后,论文按照水泥生产工艺流程对“碳足迹”进行解构,将水泥生产CO2排放量计算划分为原料处理、生料制备、燃料预处理、烧成系统、水泥粉磨、余热利用和辅助生产七大边界。详细分析了各边界工艺环节中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素,提出影响水泥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熟料煅烧技术水平、粉磨效率、替代性原燃料的利用率、低品位资源及废弃物利用水平、余热利用技术水平、水泥品种等几个方面。在清楚了解国内外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的研究现状之后,提出了相应的碳减排主要措施:提高替代原燃料的利用、煤的高效燃烧技术及装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优化、高效节能粉磨工艺及装备、工业废渣制备高性能辅助性胶凝材料、低能耗低CO2排放水泥的研究等。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水泥产业CO2排放量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水泥生产不同来源CO2排放的量化方法。水泥原料中碳酸盐矿物分解排放的CO2量化方法采用基于实测的熟料中碳酸盐矿物引入的CaO和MgO含量,并且考虑水泥窑粉尘与旁路粉尘中的CaO和MgO含量来计算;水泥生产全过程使用的各种燃料燃烧排放的CO2量可根据测试计算燃料的低位发热值,折算成标准煤,根据标准煤的CO2排放因子来计算;水泥生产外购电力消耗间接产生的CO2排放可采用实测耗电量、电力CO2排放因子来计算。论文最后建立了水泥生产CO2排放数学模型,该模型可量化水泥生产各环节、单位熟料、单位水泥的CO2排放量,以评价各生产环节、不同规模生产线的碳排放,分析碳减排可能性和潜力;可统计、对比不同生产工艺、不同设备的碳排放量及其差异,建立数据库,有助于新建水泥企业对生产工艺设备的选型和预测碳排放量;可统计不同水泥生产企业的不同时间节点的碳排放量,以便对水泥生产碳排放量进行实时记录、监控,可用于水泥企业碳排放对标管理;在收集众多数据建立起水泥生产碳排放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能耗最低、碳排放量最低的生产方案,对建立“低碳水泥工业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曹慎雪[5](2010)在《基于Aspen Plus的水泥预分解窑过程大气污染排放和能源利用分析》文中提出水泥工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过程工业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因此,在水泥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非常必要,可以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生产目标。由于水泥工业系统的高度复杂性,生产过程中对新二[艺及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定,难以通过现场试验的方式实现。基于上述目标和困难,提出了水泥工业系统过程模拟的思路,旨在通过过程分析和模拟计算,为水泥工业实施适当的清洁生产技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本论文在对水泥预分解窑系统过程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构建了水泥预分解窑系统过程模型,对整个系统大气污染排放和替代能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DD(双重燃烧和脱硝)型分解炉污染气体生成过程模拟及不同替代燃料工况计算。建立DD型水泥分解炉的Aspen Plus简化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利用该模型分析入炉燃料流量和三次风流量对分解炉温度和出口烟气组成的综合影响,及该炉型在不同燃料使用工况下对三次风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DD型分解炉出口温度和烟气组分;与完全烧煤相比,用石油焦完全替代煤、用石油焦替代50%的煤,及用等比例的肉骨粉和石油焦完全替代煤作为燃料这三种工况,需分别增加41.5%、14.6%和8.5%的助燃空气(主要是三次风)才能保证分解炉内良好的燃烧状况。(2)DD型分解炉采用分级燃烧技术控制NO。生成的过程模拟。在DD型分解炉简化模型的基础上,完善了该类分解炉三次风分级燃烧过程和燃料分级燃烧过程模型,并用其确定了使烟气中NOx、SO2、CO达标排放的分级燃烧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分风比例控制在57%~65.5%范围内可使SO2、NOX和CO达标排放;分料比例控制在81%~90.3%范围内可使NOx浓度降低33%-37.6%,能够实现NOx和CO达标排放。(3)研究整个RSP预分解窑系统的大气污染排放及NOx减排。针对某实际运行的RSP预分解窑系统,建立整个窑过程的整合模型,从整体上模拟污染气体的产生与排放。、模型验证后,对该目标生产线提出的四项NOx减排方案进行了对比论证。结果表明,用废旧汽车轮胎和污水污泥作为燃料替代50%煤粉,可使烟气中NOx浓度分别降低24.6%、41.5%,污水污泥替代燃料的使用还能有效降低CO2排放;SNCR过程对窑系统中NOx有明显的还原作用,当尿素添加量为225kg/h时,出口烟气中NOx浓度可降低40.5%。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将Aspen Plus应用于水泥预分解窑过程计算中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可为工业生产和环保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刁燕[6](2010)在《模糊控制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应用》文中提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理化反应过程,具有大惯性、纯滞后、非线性等特点。由于系统工况复杂多变,难以得到精确的数学模型,生产效率低、能耗高、质量不稳定是水泥工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水泥厂的自动控制技术随着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在不断地提高,目前DCS系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生产过程控制中。但基于现场总线的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策略的集散式控制系统(DCS)已不是最佳的控制方法,在工艺操作时存在着稳定性差的问题,而水泥生产过程是一个物理化学反应的过程,具有大惯性、纯滞后、非线性等特点,系统工况复杂多变,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采用传统的控制策略往往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控制品质。而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能将操作者或专家的控制经验和知识表示成语言变量描述的控制规则,然后用这些规则去控制系统。模糊逻辑控制方法主要是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和人的控制经验来达到控制效果的一种方法。因此,模糊控制特别适用于数学模型未知的、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的控制。模糊控制技术是以模糊集理论、模糊语言变量和模糊逻辑推理为基础的一种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种从行为上模仿人的模糊推理和决策过程的智能控制方法,是模糊数学与控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能够解决许多复杂而无法建立精确对象模型的系统的控制问题。当前已有个别水泥厂开始尝试使用模糊控制技术应用于水泥生产,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日产1000T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基于现场总线的集散式控制系统,应用模糊控制技术,在预分解窑系统分解炉温度控制中的进行设计与仿真,与基于PID控制策略的DCS有更好的稳定性,更有利于实现水泥回转窑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进而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运用前景和可预见的发展优势。通过设计和仿真,一方面可以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也熟悉了当今世界水泥生产自动化控制的前沿科技,此外还可以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从而真正实现水泥回转窑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分析和优化。

何宏涛[7](2007)在《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京都议定书》已正式生效。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中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的三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水泥工业是工业部门中排放CO2的大户,我国水泥工业CO2减排的潜力非常大,水泥工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具有较优越的技术和市场潜力,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和实施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CDM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还处于初期浅薄阶段,对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且缺乏定量化的计算分析;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减排类型和方法比较单一,对减排方法研究较少且不深入不全面;缺乏对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的案例研究。因此,必须对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和定量化计算进行探讨,加强对水泥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方法和效果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为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在国内外清洁发展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水泥生产的实际情况,将我国水泥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并分别界定了范围,对两类排放的计算范围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定量化探讨,研究得出有益的结论和计算公式;结合水泥生产工艺及设备、原料消费结构、产品结构、燃料消耗、电力消耗等分析研究七大方面十项减排技术方法,并对各种减排方法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以南京市水泥企业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对具体的减排方法进行了应用分析,对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基准线的确定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能为开发水泥企业CDM项目新的方法学提供理论基础,对我国水泥企业开发和实施CDM项目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张保生[8](2007)在《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和窑内燃烧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回转窑中燃用低品位燃料存在以下问题:低品位燃料的燃烧特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回转窑内温度场分布情况(尤其是高温烧成带)还不清楚;现有多通道喷燃器存在风道过多、风速过高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以热重法对不同品位燃料的静态燃烧特性进行了机理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重扫描速率的动力学求解方法。结果表明:在热重试验条件下,烟煤的燃烧性能最好,贫煤和无烟煤次之,石煤最差。褐煤虽然着火和稳燃性能最好,但是后期燃尽性能较差。褐煤和烟煤遵循圆柱形对称的三维扩散机理,贫煤、无烟煤和石煤则倾向于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从燃烧特性参数和反应动力学参数判断,石煤属于高变质的无烟煤。其次,通过沉降炉模拟燃料在回转窑内的燃烧环境,重点对低品位燃料的动态燃烧特性进行考察,并提出微分差热法对着火点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在沉降炉试验条件下,过量空气系数的适当降低、着火段壁温的提高、二次风温度的增加,以及煤样挥发分、发热量的提高、粒度的减小,均有利于提高燃料的着火和燃尽性能。接着,构建了物理模拟试验台,分析燃烧器喷口结构对流场和混合强度场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新型的齿结构喷燃器。结果表明:叶片角度的增加可以促进一、二次风的混合,有利于内回流区的形成,但是对于外回流区的形成并不总是有利的。扩口有利于内回流区的形成和外回流区的扩展,但会造成速度衰减的加快和混合强度的降低。提出的齿结构喷燃器,对于增大内、外回流区和提高整体的混合强度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试验,从操作参数的角度对低品位燃料在整个回转窑内的燃烧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的旋流叶片角、3:1的外内风量比、1.2的过量空气系数是一个较好的操作状态,利于产生较大的内、外回流区,保证较长的高温带分布,同时避免局部高温的出现和实现燃料的完全燃烧。因此,在良好的操作状态下采用三通道喷燃器实现低品位燃料比如无烟煤的燃烧是可行的。最后,对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应用不同品位燃料的情况进行考察,重点对燃用低品位燃料时烧成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郭志伟[9](2006)在《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程实践优化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预分解窑为代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具有生产能力大,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高、能耗低、有害物排放低等优点,大型化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已成为水泥制造业发展趋势。通过对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程实践和优化。结论如下:(1)总结了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试运行阶段运行状况,并根据试运行情况对石灰石破碎系统、原煤均化系统、生料粉磨及废气处理系统、回转窑系统和熟料储存及散装系统进行了简单的处理改造,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2)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妨碍生产的稳定和产量提高的系统性问题进行系统改造、优化,包括对原材料的选择和配料方案的系统优化、原料粉磨设备的改进优化、窑用耐火材料配置和实施方案系统优化、篦式冷却机的改进及优化和窑头煤粉燃烧器,优化后的各项性能参数均优于优化前。(3)对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运行的总体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熟料烧成热耗降低和水泥综合电耗分别降低了18.1%和14.46%,熟料28d强度增加了6.0MPa,窑运转率提高至93.5%,人均劳动年生产率由4406吨提高至9045吨,窑尾粉尘排放,窑尾排放烟气中NOx、SO3含量显着降低。优化后各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说明对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系统改造和优化是成功的。通过对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工程实践和系统优化结果表明,对现有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和优化,能够显着提高生产总体水平,同时也为国内其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系统改造和优化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鲍志彦[10](2006)在《CDC分解炉的改进研究及其煤粉燃烧状态的数学建模分析》文中认为分解炉是预分解系统中的核心设备,是一个集燃料燃烧、气固换热与传质、碳酸盐分解等功能于一体的多相反应器,分解炉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和运行稳定性。虽然目前人们运用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但对分解炉内燃烧机理仍然不是十分清楚;同时由于煤种不同、燃烧时反应条件的不同均会对燃烧状况产生显着的影响,而这些将直接影响设计的合理性,从而影响分解炉功能的正常发挥。本文在分解炉气固运动特点的基础上,对文山水泥厂CDC分解炉进行了改造,并通过冷态模型试验对其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计算,试验结果表明,改造后分解炉的气体三维流场更为合理,克服了原有分解炉存在的旋流强度过大,特别是涡壳旋流强度过大的缺陷,大大降低了阻力损失,三次风入口至分解炉出口处的阻力系数为原来的1/5,窑气入口至分解炉出口的阻力系数为原来的40%;物料在分解炉内的运动更加合理,气固混合更加充分,延长了物料在分解炉内的有效停留时间,由原来的14.74s(熟料产量1200T/D)延长至16.4s(熟料产量1450T/D),从而使得煤粉能够更加充分的燃烧,提高了煤粉的燃烬度和对煤种的适应性。在“三传一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煤粉燃烧宏观通用规律,根据相关理论和经验公式,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分解炉燃烧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数学模型,编制出简单的计算界面,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计算软件,在调整相关环境条件和工业参数时,能很快捷的计算出与之对应的煤粉燃烬率、燃烧速率、碳酸钙的分解率等参数。研究表明,分解炉中煤的燃烧可能有两种状态:一是由动力反应控制的燃烧状态;二是由扩散、动力共同控制的燃烧状态。对于大多数分解炉来说,其煤粉的燃烧状态指数Fb均小于-2.3,属于动力控制区,即分解炉中煤粉燃烧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煤的反应活性。同样的温度下,反应活性高的褐煤就要比反应活性低的烟煤、无烟煤的燃烧速率要高出许多,且能更快的进入扩散-动力控制区。无论是何种煤种,其燃烧速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在动力反应控制区,温度每增加80oC左右,其燃烧速率均会增长近一倍,增长趋势显着;在扩散-动力控制区,燃烧速率依然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幅度有所下降。运用所建立的燃烧数学模型对文山水泥厂1000T/D预分解窑系统中的分解炉系统

二、4000t/d窑外分解窑煤粉供给系统的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00t/d窑外分解窑煤粉供给系统的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分解炉NOx生成及SNCR脱硝工艺优化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泥工业NO_x生成及控制
        1.2.1 水泥工业NO_x生成
        1.2.2 水泥工业NO_x控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分解炉内流场研究现状
        1.3.2 煤粉燃烧及生料分解研究现状
        1.3.3 分解炉内NO_x生成及SNCR脱硝反应研究现状
    1.4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课题意义
第2章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
    2.1 数学模型
        2.1.1 湍流模型
        2.1.2 组分传输模型
        2.1.3 辐射模型
        2.1.4 煤粉燃烧
        2.1.5 NO生成
        2.1.6 SNCR脱硝
    2.2 数值解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分解炉NO_x生成数值模拟
    3.1 模型建立
        3.1.1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3.1.2 数学模型
        3.1.3 边界条件
    3.2 分解炉模拟结果分析
        3.2.1 流场
        3.2.2 温度场
        3.2.3 组分场
        3.2.4 NO浓度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SNCR脱硝方案模拟及优化
    4.1 单因素对NO含量分布及去除率的影响
        4.1.1 喷氨位置的影响
        4.1.2 喷氨角度的影响
        4.1.3 氨水用量的影响
    4.2 分解炉出口截面NO含量的响应曲面设计
        4.2.1 响应曲面法简介
        4.2.2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4.2.3 模型方差分析
        4.2.4 模型操作参数检查
        4.2.5 响应曲面模型的演变与优化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2)水泥生产线回转窑系统预分解煅烧过程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温风机的控制现状
        1.2.2 水泥回转窑温度控制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水泥生产工艺过程及控制参数分析
    2.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发展
    2.2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工艺过程分析
        2.2.1 旋风预热器的结构及功能
        2.2.2 分解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功能
        2.2.3 水泥回转窑的结构和功能介绍
        2.2.4 篦式冷却机的作用
        2.2.5 窑尾废气处理
    2.3 窑尾高温风机
        2.3.1 风机的基本结构
        2.3.2 风机的调速原理
    2.4 窑系统的主要监测参数
    2.5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2.5.1 控制方案的优点
    2.6 本章小结
3 智能串级在烧成带前端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3.1 烧成带前端温度控制特点
    3.2 内环给煤量控制
    3.3 模糊控制在主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3.3.1 模糊控制的应用
        3.3.2 模糊假言推理逻辑
    3.4 烧成带前端温度的智能串级控制
        3.4.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3.4.2 清晰量的模糊化
        3.4.3 解模糊化过程
    3.5 仿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多参量控制方式在窑尾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氧含量前馈控制
        4.2.1 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4.2.2 前馈控制的特点
    4.3 内模控制
        4.3.1 内模控制基本原理
        4.3.2 内模控制器的性质
        4.3.3 内模控制器设计
    4.4 自适应内模控制
        4.4.1 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4.2 自适应律推导
    4.5 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4)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碳排放影响因素与碳减排措施分析方法
        1.3.2 数学模型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与差距
    2.1 中国水泥产量概况
    2.2 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
        2.2.1 世界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
        2.2.2 中国水泥工业碳排放现状
        2.2.3 碳排放的发展趋势
    2.3 水泥工业的碳排放来源
    2.4 我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4.1 碳酸盐矿物分解的碳排放差距
        2.4.2 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差距
        2.4.3 电力消耗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差距
        2.4.4 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总量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减排措施分析
    3.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碳排放解构
        3.1.1 研究分析的范围与模块
        3.1.2 水泥生产碳排放解构
    3.2 水泥生产各环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3.2.1 原料处理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2 生料制备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3 燃料预处理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4 烧成系统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5 余热利用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6 水泥粉磨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2.7 辅助生产边界碳排放影响因素
    3.3 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研究现状
        3.3.1 国际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研究现状
        3.3.2 国内水泥工业碳减排措施研究现状
    3.4 水泥工业分环节碳减排措施分析
        3.4.1 原料处理边界碳减排措施
        3.4.2 生料制备边界碳减排措施
        3.4.3 燃料预处理边界碳减排措施
        3.4.4 烧成系统边界碳减排措施
        3.4.5 余热利用边界碳减排措施
        3.4.6 水泥粉磨边界碳减排措施
        3.4.7 辅助生产边界碳减排措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生产 CO_2排放量化方法分析
    4.1 前言
    4.2 目前国内外水泥产业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2.1 国内水泥产业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2.2 国外水泥产业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3 本研究拟采用的水泥生产 CO_2排放量化方法
        4.3.1 原料中碳酸盐矿物分解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2 原料中有机碳燃烧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3 燃料燃烧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4 外购电力消耗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3.5 外购熟料和混合材的 CO_2排放量计算
    4.4 实际水泥企业生产碳排放量化计算实例
    4.5 水泥生产各环节碳排放的量化与评价分析
        4.5.1 水泥生产各环节包含的 CO_2排放来源
        4.5.2 水泥生产各计算边界电力消耗的 CO_2排放量对比分析
        4.5.3 单位熟料的 CO_2排放总量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生产 CO_2排放数学模型
    5.1 前言
    5.2 水泥生产 CO_2排放数学模型软件演示
    5.3 本章小结
结论
    1、研究成果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Aspen Plus的水泥预分解窑过程大气污染排放和能源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课题来源、目的及主要内容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水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水泥工业系统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2.3 工艺流程模拟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水泥预分解窑系统及其建模理论研究
    2.1 水泥预分解窑系统的构成与设备
        2.1.1 悬浮预热器
        2.1.2 分解炉
        2.1.3 回转窑
    2.2 Aspen Plus过程模拟的基本原理与建模步骤
        2.2.1 Aspen Plus软件简介
        2.2.2 基于Aspen Plus的过程模型构建
    2.3 基于Aspen Plus的水泥预分解窑过程建模理论研究
        2.3.1 气固换热过程模拟
        2.3.2 气固分离过程模拟
        2.3.3 煤粉燃烧过程模拟
        2.3.4 生料分解过程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DD型分解炉大气污染排放及替代燃料利用分析
    3.1 DD型分解炉简介
    3.2 DD型分解炉过程机理分析
    3.3 DD型分解炉的Aspen Plus过程模型及运行结果
        3.3.1 DD分解炉过程简化假设
        3.3.2 DD分解炉过程模型
        3.3.3 模型输入输出
        3.3.4 模型实例应用研究及验证
    3.4 运行参数对分解炉出口烟气组成的影响
    3.5 DD型分解炉应用不同替代燃料方案燃烧过程耗氧量分析
        3.5.1 替代燃料
        3.5.2 计算工况
        3.5.3 计算结果及结论
    3.6 本章小结
4 DD分解炉分级燃烧方案优化
    4.1 分解炉分级燃烧技术介绍
    4.2 三次风分级燃烧模型
        4.2.1 模型建立
        4.2.2 运行结果及分风比例的确定
    4.3 燃料分级燃烧模型
        4.3.1 模型建立
        4.3.2 运行结果及分料比例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RSP预分解窑过程模型的建立及其NO_x控制技术研究
    5.1 RSP预分解窑过程模型的建立
        5.1.1 模拟对象简介
        5.1.2 悬浮预热系统模型
        5.1.3 RSP分解炉过程模型
        5.1.4 回转窑系统燃烧、分解过程模型
        5.1.5 整合的RSP预分解窑过程模型及其验证
    5.2 RSP预分解窑系统NO_x控制技术对比分析
        5.2.1 SNCR法除NO_x的原理
        5.2.2 SNCR法除NO_x的Aspen Plus过程模型的建立
        5.2.3 NO_x控制方案优化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模糊控制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预分解窑系统
    2.1 窑外预分解技术
    2.2 预分解窑系统生产流程
    2.3 分解炉的分类
    2.4 分解炉的工艺性能
    2.5 分解炉的热工性能
    2.6 预分解窑操作及热工参数控制
        2.6.1 预分解窑的正常操作
        2.6.2 预分解窑系统的热工参数
    2.7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自动控制现状
        2.7.1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2.7.2 现场总线技术
        2.7.3 集散控制系统(DCS)简介
    2.8 PID 调节及PID 调节的基本原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分解窑系统中分解炉温度的模糊控制
    3.1 分解炉温度控制的意义
    3.2 温度调节系统的构成及控制要求
    3.3 模糊控制理论介绍
        3.3.1 模糊控制理论的产生及特点
        3.3.2 模糊控制原理
        3.3.3 模糊控制用于水泥生产自动化的特点
    3.4 分解炉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4.1 选择分解炉温度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3.4.2 选取模糊控制规则
        3.4.3 确定模糊化的解模糊策略,制定控制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仿真和结果分析
    4.1 系统仿真
        4.1.1 Matlab 简介
        4.1.2 分解炉温度控制仿真
    4.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篇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5.2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控制台采集的数据

(7)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概述
    1.1 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介绍
    1.2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优先领域与减排技术
    1.3 水泥企业参加 CDM项目合作的目的与意义
    1.4 清洁发展机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和项目开发情况
第二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2.1 水泥生产工艺介绍
    2.2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分析
    2.3 水泥生产直接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2.4 水泥生产间接二氧化碳排放的分析和定量化探讨
第三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方法和效果研究
    3.1 选用适宜窑型和规模,降低熟料烧成热耗
    3.2 用可燃性废弃物替代烧成燃料减排二氧化碳
    3.3 水泥生产余热利用减排二氧化碳
    3.4 改变原料种类或熟料化学成分减排二氧化碳
    3.5 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减排二氧化碳
    3.6 降低水泥生产电耗减排二氧化碳
    3.7 引进和开发更为先进的烧成技术减排二氧化碳
    3.8 各种减排技术方法的比较
第四章 实例研究
    4.1 南京市水泥企业调查分析
    4.2 南京市水泥企业二氧化碳排放计算分析
    4.3 南京市水泥企业二氧化碳减排技术方法
    4.4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基准线的确定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8)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和窑内燃烧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迅猛且耗能巨大
        1. 发展情况
        2. 耗能情况
        1.1.2 我国能源形势严峻且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
        1. 能源消耗结构
        2. 煤炭分布情况
        1.1.3 水泥工业应用低品位燃料的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2.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发展
        1. 水泥的诞生
        2. 水泥煅烧技术的发展
        3.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1.2.2 水泥窑中燃料利用技术的研究
        1. 水泥熟料烧成的物理化学反应进程
        2. 水泥窑中燃料利用技术的研究
        1.2.3 回转窑中喷燃技术的研究
        1. 喷燃器的定义及其组成
        2. 喷燃器的功能
        3. 喷燃器的分类
        4. 喷燃技术的发展历程
        5. 喷燃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的热重研究
    2.1 试验方案的构建
        2.1.1 低品位燃料的定义探析
        2.1.2 试验样品分析
        2.1.3 试验装置和方法
    2.2 非等温热重试验中燃料燃烧特性指数
        2.2.1 TG-DTG曲线的转换
        2.2.2 TG-DTG曲线特征点
        2.2.3 综合燃烧特性指数
        2.2.4 傅氏通用着火指数
        2.2.5 热重试验中燃料燃烧指数的确定
    2.3 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2.3.1 升温速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
        2.3.2 烟煤燃烧特性研究
        2.3.3 褐煤燃烧特性研究
        2.3.4 贫煤燃烧特性研究
        2.3.5 无烟煤燃烧特性研究
        2.3.6 石煤燃烧特性研究
        2.3.7 不同品位煤燃烧特性综合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的动力学求解新方法研究
    3.1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概述
        3.1.1 动力学方程的衍化
        3.1.2 传统求解方法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多重扫描速率的动力学求解新方法
        3.2.1 理论基础
        3.2.2 求解过程
        3.2.3 几点讨论
    3.3 不同品位煤燃烧反应动力学三因子的求解
    3.4 基于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分析对石煤的类属研究
        3.4.1 石煤概述
        3.4.2 石煤理化特性
        3.4.3 基于燃烧特性和动力学的类属研究方法
        3.4.4 石煤类属的判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品位燃料窑内燃烧特性的沉降炉模拟
    4.1 回转窑内燃料燃烧特点
    4.2 试验方案的构建
        4.2.1 试验样品
        4.2.2 试验台架
        4.2.3 试验方案的确定
    4.3 沉降炉中低品位燃料动态燃烧特性指数的确定
        4.3.1 沉降炉试验中低品位燃料着火点确定新方法—微分差热法
        4.3.2 沉降炉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指数的确定
    4.4 燃料品位对沉降炉模拟结果的影响
        4.4.1 挥发分的影响
        4.4.2 发热量的影响
        4.4.3 粒度的影响
    4.5 沉降炉操作参数对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
        4.5.1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4.5.2 着火段壁温的影响
        4.5.3 二次风温度的影响
        1. 二次风温度对低品位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2. 二次风温度对无烟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3. 高温二次风条件下烟煤燃烧特性
        4. 高温二次风条件下不同品位煤燃烧特性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三通道喷燃器空气动力过程物理模拟
    5.1 喷燃器物理模拟方法
    5.2 物理模拟原理
        5.2.1 冷态模化原理
        5.2.2 研究射流混合过程热平衡法原理
    5.3 试验方案的构建
        5.3.1 试验系统及测试技术
        5.3.2 三通道喷燃器的设计
        5.3.3 模拟方案的制定
    5.4 喷燃器动力场总体分布特征
        5.4.1 混合强度与混合率的辨析
        5.4.2 射流速度场总体分布特征
        5.4.3 射流横向混合强度分布特征
    5.5 喷燃器结构参数对空气动力过程的影响
        5.5.1 旋流叶片角度的影响
        5.5.2 风道扩口的影响
        5.5.3 外风道牙齿的影响
        1. 齿结构喷燃器的提出
        2. 齿结构喷燃器的空气动力场特性
        3. 外内风量比对齿结构喷燃器空气动力过程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喷燃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6.1 CAT技术在回转窑中应用的可行性
    6.2 模拟方案的构建
        6.2.1 研究对象
        6.2.2 物理模型
        6.2.3 模拟工况的确定
    6.3 喷燃器操作特征对低品位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
        6.3.1 旋流叶片角度的影响
        1. 空气动力场和内回流区分布
        2. 碳燃尽速率和煤粉颗粒浓度分布
        3. 温度场分布
        6.3.2 外内风量比的影响
        1. 外回流区和内回流区分布
        2. 碳燃尽速率和煤粉颗粒浓度分布
        3. 温度场分布
        6.3.3 过量空气系数的影响
        1. 气氛分布
        2. 外回流区分布
        3. 烧成高温带分布和有效火焰长度
    6.4 燃料品位对燃料喷燃过程的影响
        1. 挥发分析出速率和碳燃尽速率分布
        2. 烧成高温带分布和有效火焰长度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低品位燃料在新型干法回转窑中的应用研究
    7.1 不同品位燃料在4000/50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7.1.1 低品位燃料在50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1. 回转窑系统规格和参数
        2. 热工标定系统图
        3. 生料量、熟料量和燃料量
        4. 煤粉工业分析
        5. 气体量和气体成分分析
        6. 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表
        7. 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7.1.2 高品位燃料在40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1. 回转窑系统规格和参数
        2. 热工标定系统图
        3. 生料量、熟料量和燃料量
        4. 煤粉工业分析
        5. 气体量和气体成分分析
        6. 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表
        7. 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7.1.3 不同品位燃料在4000/5000 t/d回转窑中应用分析
        1. 回转窑系统规格比较
        2. 燃料品质比较
        3. 系统性能指标比较
        4. 烧成系统工作状况分析
    7.2 不同品位燃料在2000/25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7.2.1 高品位燃料在2500 t/d回转窑中应用研究
        1. 回转窑系统规格和参数
        2. 热工标定系统图
        3. 生料量、熟料量和燃料量
        4. 煤粉工业分析
        5. 气体量和气体成分分析
        6. 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表
        7. 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7.2.2 不同品位燃料在2000/2500 t/d回转窑中应用分析
        1. 回转窑系统规格比较
        2. 燃料品质比较
        3. 系统性能指标比较
        4. 烧成系统工作状况分析
        7.2.3 2000/2500 t/d级回转窑数值模拟结果的热工标定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下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后记

(9)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程实践优化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泥工业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1.1.1 国外水泥工业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1.1.2 新型干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1.1.3 国内水泥工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特点
        1.2.1 原料的预均化
        1.2.2 生料的预均化
        1.2.3 新型节能粉磨技术及设备
        1.2.4 高效预热器和分解炉
        1.2.5 新型篦式冷却机技术及其设备
    1.3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章 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程实践
    2.1 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置
    2.2 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试生产及基本问题处理
        2.2.1 生产调试程序
        2.2.2 原料破碎、预均化系统
        2.2.3 原料粉磨及废气处理系统
        2.2.4 原煤均化及粉磨系统
        2.2.5 熟料烧成系统
        2.2.6 水泥粉磨、储存及包装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系统改造和优化
    3.1 原材料的选择及配料方案系统优化
        3.1.1 优化前配料方案及存在的问题
        3.1.2 配料方案的优化
        3.1.3 配套工艺的改进
        3.1.4 配料方案优化后的效果
    3.2 原料粉磨设备改进优化
        3.2.1 立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3.2.2 立磨在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
        3.2.3 立磨技术改进和系统优化
    3.3 预热器内筒挂片的优化
    3.4 三次风闸板的改造
    3.5 窑头罩浇注料固定装置的改造
    3.6 窑用耐火材料配置和实施的优化
        3.6.1 影响窑衬寿命的主要因素
        3.6.2 回转窑用耐火砖配置与施工优化
        3.6.3 窑衬首次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3.6.4 窑用耐火材料优化后性能
    3.7 篦式冷却机的改进及优化
        3.7.1 在运行阶段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3.7.2 篦冷机技术改造优化方案
        3.7.3 篦冷机改造前后性能对比
    3.8 窑头煤粉燃烧器的优化
        3.8.1 煤粉燃烧器的作用
        3.8.2 煤粉燃烧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
        3.8.3 煤粉燃烧器改造前后效果对比
    3.9 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运行达到总体效果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CDC分解炉的改进研究及其煤粉燃烧状态的数学建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课题所需做的工作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预分解技术的基本原理
    2.2 分解炉的分类与特点
    2.3 分解炉的冷态模型试验
    2.4 分解炉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第三章 文山水泥厂CDC 分解炉改进研究
    3.1 冷模试验的对象和研究内容
    3.2 冷模试验结果的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分解炉燃烧过程的建模分析与规律探讨
    4.1 分解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的数学模型
    4.2 碳酸钙分解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
    4.3 物料停留时间的数值模拟计算
    4.4 CDC 分解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4.5 分解炉内各煤种燃烧特点分析
    4.6 分解炉内煤粉燃烧技术要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4000t/d窑外分解窑煤粉供给系统的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分解炉NOx生成及SNCR脱硝工艺优化数值模拟研究[D]. 赵良侠.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4)
  • [2]水泥生产线回转窑系统预分解煅烧过程控制方法研究[D]. 张晓. 重庆大学, 2016(03)
  • [3]3200t/d生产线预分解窑增产提效技术改造[A]. 白银涛. 2015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15
  • [4]水泥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数学建模[D]. 庞翠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5]基于Aspen Plus的水泥预分解窑过程大气污染排放和能源利用分析[D]. 曹慎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6]模糊控制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中应用[D]. 刁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 [7]水泥企业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技术方法及案例研究[D]. 何宏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8]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中低品位燃料燃烧特性和窑内燃烧过程研究[D]. 张保生. 浙江大学, 2007(05)
  • [9]天瑞集团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工程实践优化及研究[D]. 郭志伟. 郑州大学, 2006(06)
  • [10]CDC分解炉的改进研究及其煤粉燃烧状态的数学建模分析[D]. 鲍志彦.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4000t/d分解窑窑外煤粉供应系统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