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30例

肠易激综合征30例

一、肠易激综合征30例(论文文献综述)

毛慧敏[1](2021)在《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研究导师自拟的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对68例肝郁脾虚证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观察,客观地评价了该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本方的临床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课题选取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的6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34例;治疗组采用基础治疗+肝脾同调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四周;主要疗效观察:(1)腹痛的改善情况,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的改善情况;(2)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证候评分);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3)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安全指标: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以及不良反应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本课题共纳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8例,其中4例患者因不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导致脱落,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服用了其他药物被剔除,纳入疗效分析病例共61例,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1)疾病疗效的比较:(1)综合疗效: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58.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粘液便、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两组的以上症状均有所改善(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尽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在改善粘液便上疗效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1)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4.1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证候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总积分均有显着减少(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1)。(3)单项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症状无显着差异(P值均(29)0.05);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以上症状均有改善(P(27)0.01)。两组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症状、纳呆症状、身倦乏力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27)0.05)。而在急躁易怒症状和两胁胀满症状方面,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27)0.01)。(4)改善焦虑、抑郁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29)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均有降低(P(27)0.01)。两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值小于0.01,有显着性差异。(5)安全性评价:在本课题研究治疗期间,两组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品安全可靠。结论:肝脾同调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显着,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可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药物安全可靠,治疗后随访复发率低,可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

张梦阳[2](2021)在《毫火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毫火针与匹维溴铵片治疗脾虚湿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60例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消化科、针灸科门诊脾虚湿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常规药物组)30例。治疗组取穴分为A组与B组,A组取天枢(左)、上巨虚(左)、足三里(左)、大肠俞(左)、三阴交(左),B组取天枢(右)、上巨虚(右)、足三里(右)、大肠俞(右)、三阴交(右),进针深度循常规针刺,留针5分钟。A组与B组交替针刺,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休息1天。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疗2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度评分(IBS-SSS)、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IBS-QOL)、自我感受负担评分(SPBS)并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完成治疗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1)IBS-SSS评分:治疗后两组的IBS-SSS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IBS-S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在治疗大便泄泻、腹胀腹痛、纳呆、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四个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脘腹痞满、肠鸣矢气、神疲倦怠三个方面效果相当(P>0.05);(3)IBS-QOL评分:治疗后两组的IBS-QOL积分均有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IBS-QOL积分较对照组上升(P<0.05);(4)SPBS评分:治疗后两组的SPBS积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SPBS积分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毫火针与匹维溴铵片治疗脾虚湿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均有效,相较于匹维溴铵片,毫火针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疾病自我感觉负担方面疗效更佳。

肖佳乐[3](2021)在《五行针灸针刺原穴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五行针灸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土行人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验证和探索其临床实用价值。为古法针灸相关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纳入标准的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型)土行人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其中以五行针灸疗法为治疗组、以中药对照组为中药组和以西药对照组为西药组,三组分别为30例患者。治疗组给予五行针灸治疗,该组病人第一次治疗均取穴:双侧的肺俞、心包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冲阳、太白,在每个病人第一次治疗后,第二至第四次治疗均取原穴(双侧的冲阳、太白穴),每周治疗1次,疗程为4周;中药组给予汤剂附子理中汤与四神丸合方辩证加减服用,日1剂,水煎400ml,每天两次,早晚餐前20分钟服用,疗程为4周;西药组采用服用匹维溴铵片治疗,每天服用3次,每次50mg,餐后服用,疗程为4周。均再随访4周,整个临床研究共为8周。三组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选择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达4周后都分别进行中医症状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评定、Bristol总积分评定、IBS生活质量评价、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经络红外热成像皮温的测定、复发率测定,从而评估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的差异以及安全性。整个课题的研究数据资料运用Excel进行汇总和SPSS25.0统计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中药组总有效率为80.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5.5%,三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显着。(2)中医症状总积分:三组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改善,且治疗组在腹痛、腹泻等方面改善程度更大(P<0.05),治疗组的改善效果较中药组、西药组显着(P<0.05),中药组的改善效果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3)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治疗组与中药组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下降较中药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三组的IBS-QOL生活质量评分在日常运动、精神状态方面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中药组的改善程度较西药组明显(P<0.05)。在日常社交、情绪状况、工作影响、精力改变及饮食影响方面,治疗组与西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睡眠状态方面,治疗组与中药组及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HAMD评分:三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均显着减低(P<0.05)。三组患者中,治疗组与中药组疗效更显,均优于西药组(P<0.05)。(6)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治疗后,三组患者的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说明五行针灸疗法较中药组及西药组的疗效更佳。(7)经络红外热成像皮温:三组患者治疗前任督二脉、脾俞、肾俞均温未见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中药组均显着性提高脾俞、肾俞穴及任督二脉皮温,治疗组较中药组比较更优(P<0.05);治疗后,西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皮温未见明显差别(P>0.05)。(8)复发率的比较:结束治疗4周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20.7%,中药组为30.0%,西药组为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可有效控制病情,其临床疗效更稳定。(9)安全性比较: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特殊不适及不良反应的产生。三组的生命体征情况与辅助检查都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异常变化。结论:(1)五行针灸疗法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及总体疗效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除此之外,五行针灸疗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大便性状及IBS症状严重程度方面疗效显着。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2)结合红外皮温检测疗法对其他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方法,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3)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出现相关严重不良反应,证实了五行针灸疗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可在临床中推广。

黄兆欣[4](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和术推拿治疗,对照组予腹部推拿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周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IBS-S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IBS-SS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BS-S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上具有显着优势,值得推广。

苏燕婷[5](2021)在《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健脾化湿汤是否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虚湿盛证上存在优势,为推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湿盛型IBS-D患者病例6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病例2例,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匹维溴铵片(得舒特)50mg,一天3次,每次1片,随三餐吞服,连服4周。治疗组予健脾化湿汤,每日1剂,与温水冲服,分早、晚饭后服用,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均为期4周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SSS)、IBS生活质量评分(IBS-QOL)、血浆5-HT和VI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用药结束后1个月内对两组进行随访,通过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异来评价健脾化湿汤对IBS-D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分析: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7人,显效13人,有效6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痊愈3人,显效8人,有效12人,无效7人,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项症状积分: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主症(腹泻、腹痛、排便性状)及次症(疲乏困倦、畏食生冷、纳呆)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主症腹痛上无明显差异(P>0.05),余其它症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IBS-SSS症状严重程度:治疗后各组内IBS-SSS积分比较P<0.01,说明各组内治疗前后IBS-SSS积分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IBS-SSS积分比较P<0.05,表明在改善IBS-D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改善社会关注和性行为方面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维度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情绪焦虑、躯体意向、健康担忧、饮食关注等四个维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焦虑情绪、躯体意向尤为明显(P<0.01)。(5)血浆5-HT、VIP水平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浆5-HT、VIP水平均较前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调幅度大(P<0.05)。(6)复发率方面与安全性分析:治疗组受随访人数26中有4个人复发,复发率为15.38%,对照组受随访人数23人中复发人数10人,复发率为43.4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开始至疗程结束1个月内对各组在中医证候取得痊愈、显效、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对各项生命征及辅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健脾化湿汤具有益气健脾,化湿理气的功效,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疗效确切,其整体疗效上优于匹维溴铵片,可有效改善腹泻、排便性状、畏食生冷、疲乏困倦、纳呆等症状;可降低症状严重程度,降低血浆5-HT、VIP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宋雄[6](2021)在《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的运用,探讨其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通过检测患者内脏敏感性、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探讨其治疗的可能性机制,进一步丰富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协同治疗IBS-D的临床理论,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12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口服马来酸曲美汀布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丁艾脐贴丸外敷和加味资生颗粒内服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同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病情严重程度(IBS-SSS)、内脏敏感指数(VSI)、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包括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血清5-HT浓度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总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症状总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BS-SSS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IBS-SSS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IBS-SSS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IBS-SSS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VSI积分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VSI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VSI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的积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VSI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较本组治疗前的阈值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初始感觉阈值、排便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量阈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浓度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清5-HT浓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血清5-HT浓度均较本组治疗前的浓度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间对比,治疗组血清5-HT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现象。结论:1.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显着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佳,安全可靠。2.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能够降低IBS-D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

孙滢滢[7](2021)在《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术益肠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并且观察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是否优于西药组,客观评价参术益肠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方法:本研究中62例肝郁脾虚型的腹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双歧杆菌治疗,治疗组采药参术益肠丸治疗。两组在病程、年龄和性别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其中脱落2例,现有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参术益肠丸10丸/次(一次10丸,一日2次);对照组(西药联合用药组):匹维溴铵+双歧杆菌。两组疗程均为4周。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焦虑测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前后积分,单项症状治疗前后总积分的数据。对上述各项量表进行统计学分析后,评估此方的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12导联)、血尿便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了解此方治疗的安全性。综合评价基于参术益肠丸的疗效及安全性。数据处理应用SPSS 24.0。结果:符合诊断、纳入、排出标准的受试者共有62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有2例患者不服从医嘱停药而脱落。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性(P>0.05)。2)中医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治疗总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痊愈和显效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3)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确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有一定的疗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参术益肠丸疗效优于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腹泻均较前有所好转,总体改善情况为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SAS、SDS量表两组治疗后评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1),且服用参术益肠丸组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组对腹泻型肠易激患者有一定的改善焦虑、抑郁的作用。6)不良反应本次研究中,未报告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均大致正常。结论:本研究基于疏肝健脾,涩肠止泻法,采用参术益肠丸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匹维溴铵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参术益肠丸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腹泻及腹痛情况;且能够改善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亦说明中医辩证用药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疗效优于西药的联合用药,且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董朝强[8](2020)在《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人参健脾片(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观察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验证温脾贴与人参健脾片合用的疗效,并评估温脾贴的安全性,为温脾贴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GCP原则为指导,对纳入的IBS-D脾胃虚弱证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按入组顺序纳入为温脾贴组(治疗组)、人参健脾片组(对照组)、温脾贴合人参健脾片组(联合组)。分别以治疗前,治疗后2周为疗效评价点,比较中医主要症状积分(见评分细则表)、IBS-SSS评分,客观评价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采用IBM 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温脾贴组(治疗组)30人,人参健脾片组(对照组)30人,联合组30人,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工作性质、IBS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临床疗效对比结果如下:(2)一般资料: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患者在性别上,男性46例(51.11%),女性44例(48.89%),男女性别比为1.05:1;在年龄上,本次纳入患者平均年龄在49.08±10.44岁;在职业差异上,IBS-D患者群体中从事脑力劳动者44例,体力劳动者46例;在病程上:IBS-D患者的病程从6月到30年不等,所纳入病例平均病程50.62±65.32月。(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评分,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神疲懒言、肠鸣评分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脾贴组、对照组、联合组均能改善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神疲懒言、肠鸣症状;但温脾贴不能改善食欲及乏力症状(P>0.05),人参健脾片组改善乏力症状效果不佳(P>0.05)。(4)治疗前后对比,三组证候总积分、IBS-SSS评分均有下降(P<0.05),提示人参健脾片组、温脾贴组、联合组均能改善病情。(5)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联合组总有效率90.0%;从整体分析,痊愈6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为80.00%。经检验,联合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好(P<0.05);联合组与温脾贴组、温脾贴与人参健脾片组疗效齐同(P>0.05)。(6)研究中暂未发现明确与本试验相关的不良事件。研究结论:温脾贴可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症状,两法联合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增效作用优于人参健脾片或温脾贴单用的独效作用,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

徐颖[9](2020)在《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有效性及药物安全性,为该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通过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绵阳医院消化科门诊中就诊的符合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西医诊断和肝郁气滞型中医证候诊断的患者一共70名,按随机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调肝导滞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4000散(福松)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并且在停药4周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临床综合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研究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8%,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改善(P<0.001),治疗组在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性状、排便状况、胸胁胀痛、嗳气呃逆、精神方面、疲乏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便频率、排便不尽感方面的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4)心理状况: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HAMD评分均有所下降(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5)随访期疗效比较:停药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0%,明显优于对照组(6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复发情况:停药4周后,治疗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6.25%,对照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两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施雯琪[10](2020)在《芍药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芍药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其是否安全,来进一步证明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进行临床研究,并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病例入组,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2组,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患者依从性不理想导致样本脱落及出现不良反应等而中止试验情况,故在60例病例基础上增加20%的样本数量以确保试验观察的样本量。治疗组给予芍药汤加味,水煎取汁450ml,每次150ml,日两次,早晚饭后口服;对照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口服,一日2次,每次23粒。疗程4周,于治疗前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表、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以及安全性检测,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来验证试验的可行性,一个疗程后再次记录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表、IBS病情严重程度量表,以及安全性治疗检测,对两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等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学的分析证明不存在差异,具有可比性,临床观察可行。此临床观察共有60例患者完成试验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1例,其中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为0.020,小于0.05,结合两者的总有效率,提示两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且治疗组效果更好。对比两组IBS-SSS评分:经统计学检验,治疗前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无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有差异(P<0.05),且两组治疗后值均较治疗前好转,两组对于此病均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更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p值大于0.05,无差异,治疗后p值小于0.05存在差异,且两组治疗后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说明两组均有治疗效果,但治疗组更能改善患者症状。两组病例安全性观测均无异常,疗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芍药汤通过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因通用及调和肝脾之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更大程度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无副作用。

二、肠易激综合征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易激综合征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
        1.1 肠易激综合征的定义
        1.2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4 病理生理学对未来疗法发展的意义
        1.5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2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知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分组方法
    1.5 治疗方案
    1.6 疗效评定指标
    1.7 观察指标
    1.8 随访情况评价
    1.9 统计学分析方法
    1.10 研究质量控制、伦理审查说明
2 研究结果
    2.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2 一般情况比较
    2.3 IBS-D疗效分析
    2.4 两组患者随访情况比较
    2.5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疗效总结与分析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 组方分析
    4 单味药研究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布里斯托大便分型表
    附表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表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个人简介

(2)毫火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IBS-D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资料
        1.1.2 发病机制
        1.1.3 临床表现
        1.1.4 西医治疗
        1.1.5 西医治疗预后
    1.2 中医对IBS-D的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
        1.2.4 IBS-D证候分布
    1.3 毫火针疗法
        1.3.1 毫火针疗法介绍
        1.3.2 毫火针疗法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1.7 脱落病例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确定
        2.2.2 病例分组
        2.2.3 质量控制
    2.3 干预方法
        2.3.1 治疗组
        2.3.2 对照组
        2.3.3 治疗疗程
    2.4 观测指标
        2.4.1 一般信息
        2.4.2 主要结局指标
        2.4.3 次要结局指标
        2.4.4 安全指标
        2.4.5 统计学方法
        2.4.6 技术路线
        2.4.7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毫火针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理论依据
    3.2 毫火针治疗IBS-D脾虚湿盛证的选穴依据
        3.2.1 腧穴在IBS-D中的应用
        3.2.2 俞募配穴法在IBS-D中的应用
        3.2.3 合募配穴法在IBS-D中的应用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IBS-SSS积分评定
        3.3.2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
        3.3.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评定
        3.3.4 IBS-QOL积分评定
        3.3.5 SPBS积分评定
        3.3.6 疗效评定
    3.4 创新性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五行针灸针刺原穴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2 治疗疗程及注意事项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症状评分及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3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情况
        4.4 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比较
        4.5 经络红外热成像皮温的测定值比较
        4.6 IBS-SSS量表及IBS-QOL量表的比较
        4.7 HAMD量表的比较
        4.8 复发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的认识
        1.1 定义及分类
        1.2 流行病学特点
        1.3 现代医学病因与病机的研究
        1.4 现代医学治疗IBS-D的方法
    2 祖国医学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分析
        2.3 辨证分型
        2.4 祖国医学治疗IBS-D的方法
    3 五行针灸治疗IBS-D的机理
        3.1 五行针灸的理论渊源
        3.2 五行针灸选穴依据
        3.3 五行针灸操作工具的选用
        3.4 五行针灸操作方式的独特性
        3.5 五行针灸外治法是治疗IBS-D的治疗总则
        3.6 五行针灸疗法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症状的依据
        3.7 结合红外皮温检测对其他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与方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安全性分析
        4.3 疗效分析及比较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临床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郁气滞与IBS-C的发生紧密相关
    2 推拿治疗IBS-C的效应研究
    3 和术推拿概述
        3.1 命名
        3.2 渊源
    4 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探讨
        4.1 开督脉
        4.2 疏肝胆
        4.3 运脾、通腑(重局部)
        4.4 通三焦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3 证候疗效比较
        5.4 IBS-SSS评分比较
    6 本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IBS-D病因的认识
        1.1.1 内脏超敏反应
        1.1.2 胃肠道运动障碍
        1.1.3 脑-肠轴功能失调
        1.1.4 肠道菌群失调
        1.1.5 肠道感染及免疫功能异常
        1.1.6 社会心理因素
        1.1.7 其他因素
    2 现代医学对IBS-D治疗的认识
        2.1 药物治疗
        2.1.1 解痉药
        2.1.2 止泻药
        2.1.3 抗生素
        2.1.4 益生菌
        2.1.5 精神类药物
        2.2 非药物治疗
        2.2.1 心理疗法
        2.2.2 饮食疗法
        2.2.3 运动疗法
    3 中医对IBS-D脾虚湿盛证的研究概况
        3.1 中医对IBS-D病名的认识
        3.2 脾虚湿盛型IBS-D病因病机
        3.3 从健脾化湿论治IBS-D
        3.3.1 内治法
        3.3.2 外治法
        3.3.3 中医内服外治联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本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终止标准
        1.3.4 脱落病例标准
        1.3.5 脱落病理处理
        1.3.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样本估算
        2.2 知情同意
        2.3 随机
        2.4 治疗方法
        2.4.1 对照组
        2.4.2 治疗组
        2.4.3 其他
        2.5 观察指标
        2.5.1 一般资料
        2.5.2 安全性指标
        2.5.3 疗效观察指标
        2.6 疗效判定标准
        2.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6.2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2.6.3 量表评价
        2.6.4 血浆胃肠激素检测
        2.7 复发率观察
        2.8 安全性观测
    3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比较分析
        1.2 年龄构成分析
        1.3 病程差异比较
        1.4 治疗前两组单项症状组间积分比较
        1.5 治疗前两组症状总积分变化比较
    2 临床疗效评定
        2.1 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比较分析
        2.2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3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2.4 IBS-QOL量表评分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HT水平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IP水平比较
        2.7 复发情况比较
    3 安全性比较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
        1.1 调治百病,扶土为先
        1.2 湿邪为主要病理因素
    2 健脾化湿汤方药分析
        2.1 健脾化湿汤组成
        2.2 健脾化湿汤方药研究
    3 血浆5-HT、VIP与 IBS的关系
    4 IBS-D运用健脾化湿汤疗效分析
        4.1 总体疗效分析
        4.2 单项症状积分方面
        4.3 IBS-SSS症状严重程度方面
        4.4 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方面
        4.5 血浆5-HT、VIP水平分析
        4.6 复发率方面与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1.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IBS-D的治疗
    2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IBS-D的中医病因
        2.3 IBS-D的中医病机
        2.4 IBS-D中医诊断标准
        2.5 IBS-D的中医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2.8 脱落及中止病例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6.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6.3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比
        6.4 两组IBS-SSS积分对比
        6.5 两组VSI积分对比
        6.6 两组肛管直肠感觉性指标对比
        6.7 两组血清5-HT浓度对比
        6.8 安全性对比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治法组方分析方解
        2.1 外治方
        2.2 内服方
    3 对照药物解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治疗前分析
        4.2 治疗后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3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
    4 现代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经验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及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5 不良反应
    6 统计学处理
    7 研究结果
    8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药内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8)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序言
1.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1.4 质量控制和保证
    1.5 伦理要求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布规律
    2.2 临床疗效分析
    2.3 安全性分析
    2.4 不良反应及事件
3.讨论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温脾贴的疗效分析
    3.4 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编号及分组
    附录2 样本量计算
    附录3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标准
        1.2.6 脱落标准
        1.2.7 脱落处理
        1.2.8 中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治疗组
        2.2.3 对照组
        2.2.4 疗程设置
        2.3 主要观察指标
        2.3.1 一般性项目
        2.3.2 安全性指标
        2.4 疗效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5.1 中医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2.5.2 心理状况评定标准
        2.5.3 复发率的评定标准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随访
        2.8 统计分析
    3.数据分析
        3.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
        3.2 治疗前基线比较
        3.2.1 治疗前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3.2.2 治疗前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3.2.3 治疗前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3.3 治疗后的疗效分析
        3.3.1 两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3.3.2 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3.3.3 HAMA评分比较
        3.3.4 HAMD评分比较
        3.3.5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4 随访期的疗效分析
        3.4.1 随访期两组疗效比较
        3.4.2 随访期两组复发率比较
        3.5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IBS的研究概况
        1.1 IBS的概念与定义
        1.2 IBS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3 IBS的发病机制
        1.3.1 基因和遗传
        1.3.2 胃肠动力异常
        1.3.3 内脏高敏感性
        1.3.4 脑-肠轴和脑肠肽
        1.3.5 肠道感染
        1.3.6 肠道菌群失调
        1.3.7 精神心理因素
        1.3.8 饮食因素
        1.4 IBS-C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1.4.2 药物治疗
        1.5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2.调肝导滞方立方依据
    3.导师治疗IBS-C的经验
        3.1 条达气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3.2 注重顾护脾胃
        3.3 平调寒热,攻伐勿过
    4.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方药分析
        4.2 现代药理研究
    5.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6.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芍药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IBS研究进展
        2.1 IBS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病因病机
        2.3 IBS西医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试验研究
    1 病历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病例分析
讨论
    1 选题思想
    2 选方意义
    3 疗效评价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肠易激综合征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毛慧敏.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毫火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临床疗效观察[D]. 张梦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五行针灸针刺原穴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D]. 肖佳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黄兆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健脾化湿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燕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丁艾脐贴丸联合加味资生颗粒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D]. 宋雄.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参术益肠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滢滢.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温脾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评价[D]. 董朝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调肝导滞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徐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芍药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施雯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  ;  ;  ;  

肠易激综合征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