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础

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础

一、血压控制是心脑血管事件降低的根本(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鹏[1](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预测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危险性,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试行)》中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型,分为4个证型(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同时分别运用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Prediction for ASCVD Risk in China,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年龄在40~79岁之间)进行CVD短期风险评估(10年),并运用China-PAR模型对高血压病患者(经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风险处于中、低危水平且年龄在40~59岁之间)进行CVD长期风险评估,并分别计算短期和长期发病风险分层,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危险因素与不同中医证型与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纳入258例患者,其中痰瘀互结证110(42.64%)例,阴虚阳亢证86(33.33%)例,肾气亏虚证38(14.73%)例,肝火亢盛证24(9.30%)例。2.本研究258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0.45、13.60、14.73、11.52,P<0.05)。3.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判定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21.77,P=0.00),且阴虚阳亢证组高于痰瘀互结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短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6.05,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肝火亢盛证组、肾气亏虚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P<0.05);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评估CVD长期发病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Η=15.28,P=0.00),且痰瘀互结证组高于肾气亏虚证组、阴虚阳亢证组和肝火亢盛证组(P<0.05)。4.本研究258例患者,以WHO/ISH风险预测图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史、吸烟、年龄、SBP、TC呈正相关(rs=0.57、0.35、0.40、0.55、0.32,P<0.05);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44、0.39、0.37,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呈正相关(rs=0.52、0.41、0.50,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呈正相关(rs=0.49、0.57,P<0.05)。5.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短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27、0.25、0.20、0.27、0.41,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27,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50、0.47、0.53,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28、0.39、0.42、0.2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35,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短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49、0.42、0.48、0.47,P<0.05)。6.本研究258例患者,以China-PAR模型计算CVD长期发病风险,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痰瘀互结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TC、WC呈正相关(rs=0.38、0.32、0.47、0.44、0.39,P<0.05);肾气亏虚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糖尿病、年龄、SBP呈正相关(rs=0.77、0.61、0.51,P<0.05);阴虚阳亢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年龄、SBP、WC呈正相关(rs=0.30、0.48、0.39、0.32,P<0.05),与HDL-C呈负相关(rs=-0.41,P<0.05);肝火亢盛证组患者CVD长期发病风险与吸烟、SBP、TC呈正相关(rs=0.76、0.73、0.73,P<0.05)。结论:本研究258例患者,经WHO/ISH风险预测图测得CVD短期发病风险分层,阴虚阳亢证组最高;经China-PAR风险评估模型测得CVD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分层,均为痰瘀互结证组最高。提示阴虚阳亢证和(或)痰瘀互结证可能是CVD风险较高的中医证型,在临床中需要重点关注。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林子舒[3](2020)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左心室做功、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观察针刺调神方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焦虑、睡眠指数等量表的评估,观察针刺调神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比针刺调神方与西药常规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探析针刺调神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方法:根据纳排标准规定,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3例患者自行要求退出,予以剔除,最终有67例受试者完成本实验,将67例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由有经验的医生开出西药处方治疗进行规范降压,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血压不能控制达标者,则换用或加用第2种降压药物继续治疗,口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经验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调神方治疗,针刺调神方:印堂、神庭、四神聪、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血压点(双)、中脘、天枢(双)、关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量两组患者的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范围,观察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SW)、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心率(HR)。测量方法:由同一名医师在治疗前后使用CSM3100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将2对电极片粘至颈部两侧及平行剑突的胸部两侧(腋中线处)。将导线正负极与对应电极连接,打开仪器进入界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静待2分钟后,仪器显示器出现数据,待数据基本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进行血压、高血压中医临床症状评定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变化,治疗后按照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射血收缩指数(EPCI)、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SSVR)、外周阻力指数(SSVRI)、左室做功(LSW)、左室做功指数(LSW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EPCI、VET、STR、H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O、CI、SSVR、SSVRI、SBP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比较,CO、CI、EPCI、STR、HR、SBP、DBP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VR、SSVRI、LSW、LSWI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疗效判定显效13个,有效16个,无效有4个,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3个,有效14个,无效有7个,总有效率为79.41%。经检验,血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有效27个,无效有6个,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20个,无效有14个,总有效率为58.82%。经检验,中医症状总积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治疗组无焦虑患者17例,可能焦虑患者9例,肯定焦虑患者7例,明显焦虑0例;对照组无焦虑患者7例,可能焦虑患者16例,肯定焦虑患者9例,明显焦虑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神针刺处方的特点,是注重脏腑和气血同调,达到形神相合,形神统一。诸穴合用,调养心神,则气血调和,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头,使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针刺调神方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程度分布发生改变,多数患者由有焦虑患者转变为无焦虑,焦虑程度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调神针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治疗组组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并且焦虑程度分布较对照组也改变更多,说明针刺调神方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有明显作用。针刺能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湿来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以至神安,神安则情志病才能好转。治疗组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跟随提升。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较药物组差异显着,说明针刺调神方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刺不光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方面有作用,还能通过对患者的神的调节,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都得到了改善,达到形神统一,则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处在“降压效应”及“降压外效应”之间,这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降压外效应即抗高血压治疗不应局限于降压,还需要兼顾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大动脉弹性,减少症状,从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众多证据表明降压本身并不能解决从危险因素到终点事件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降压治疗所带来的全部心血管效益。降压达标不是指血压的数值达标,尚有其他含义。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一道参与疾病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压达标不能单方面理解为血压数值的降低,还应理解为包括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倡导的降压,为血压数值的达标,并没有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本研究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切断了高血压恶性循环链,可能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及减少合并症的有效措施。针刺调神方能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阳调和、气血调和的状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高血压的防治。

吴海珍[4](2020)在《探讨个体化健康宣教对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析个体化健康宣教对湖南江华县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在江华县大圩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及住院部选取于2017年06月-2018年02月首次确诊的147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将选中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都予以常规普通护理及药物治疗,而实验组在普通护理与治疗上再给与个体化的高血压相关知识健康宣传教育干预,对实验组及对照组都随访12个月。通过自拟问卷调查,收集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数据。横向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干预12个月后的数据,纵向比较实验组干预12个月前后、对照组干预12个月前后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健康宣传教育对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及干预效果。结果:1、通过个体化健康宣传教育干预12个月后,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干预前的血压明显下降,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个体化健康宣传教育干预12个月后,实验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相比对照组血压明显下降,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个月后,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无显着变化,生活质量也无明显改变。结论:综合个体化的健康宣传教育对湖南江华县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血压控制情况,更能积极的促进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了解更多的髙血压相关防治方法和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进而稳定血压,改善生活质量。

黄秋瑾[5](2020)在《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门诊血压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门诊血压控制现状并探讨可能影响血压控制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9家医院2018年5月前被门诊纳入高血压及糖尿病管理系统的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家族史和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身高、腰围、臀围、体质量及血压)。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004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达到控制标准<130/80mmHg的有242人,控制率为24.1%。单因素分析显示,周边地区患者收缩压为145.43±19.55mmHg,较主城区患者收缩压138.23±19.48mmHg更高(p=0.000),不合并心力衰竭者收缩压高于较合并者(139.99±19.60 vs 135.06±20.23,p=0.042),无特殊病种保障患者较有特殊病种保障者有更高收缩压(145.51±2.34 vs 133.15±1.96/138.77±1.82/140.47±0.73,p=0.001)。年龄<65岁的患者舒张压较65岁以上者更高(82.57±11.80 vs 76.23±11.17,p=0.000),周边地区患者较主城区者有更高的舒张压(81.42±11.13 vs 76.35±11.50,p=0.000),无特殊病种保障的患者较有特殊病种保障者舒张压更高(84.09±1.46 vs 78.44±1.36/78.33±1.06/76.86±0.42,p=0.000),糖尿病病程5年以内的患者的舒张压较病程5年以上者更高(80.17±12.00vs 76.43±11.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控制率单因素分析显示,来自主城区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患者(26.9%vs 16.0%,p=0.000);治疗月花费超过500元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月花费500元以内的患者(28.7%vs 21.9%,p=0.019);有中心性肥胖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要低于无中心性肥胖者(22.0%vs31.9%,p=0.002);经常运动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要高于不运动者(28.5%vs 19.5%,p=0.001);吸烟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低于不吸烟者(15.7%vs26.3%,p=0.001);在伴发疾病和合并症上,合并冠心病(29.0%vs20.5%,p=0.002)、心力衰竭患者(34.7%vs 23.3%,p=0.029)血压控制率均高于无相应疾病者;糖尿病患病年限5年以上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病程较短者(26.8%vs 18.5%,p=0.004);在特殊疾病保障种类方面,没有特病保障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最低,为11.6%,只具有高血压特病保障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最高,为32.1%,高于只具有糖尿病特病保障者(25.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主城地区(OR=1.79,95%CI:1.202.65,P=0.004)、有高血压特殊病种保障(OR=3.16,95%CI:1.277.89,P=0.014)、糖尿病患病病程5年以上(OR=1.76,95%CI:1.202.59,P=0.004)为影响血压控制率的保护因素;中心性肥胖(OR=0.58,95%CI:0.410.83,P=0.002)、不经常运动(OR=0.55,95%CI:0.400.75,P=0.000)、吸烟(OR=0.54,95%CI:0.350.82,P=0.004)、合并冠心病(OR=0.66,95%CI:0.480.91,P=0.011)为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门诊血压控制率较低,应加大对周边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宣传教育,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有合并或伴发疾病的患者应加强综合管理以降低总体风险,国家也应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胡悦[6](2020)在《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护理技术中的点穴疗法对老年清晨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率、中医症候、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的改善效果,以探讨通过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1.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采取两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设计。采用抛硬币法将天津市某2所社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于2019年7月至11月以2所社区中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78例)开展研究。对照组(39例)在研究期间延续干预前日常高血压治疗;干预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和三阴交5个穴位进行每日睡前1次,每次约15分钟,为期8周的点穴治疗。2.在干预前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BIQ)评价患者基本情况;在干预前及干预结束后采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TCMSSS)、血瘀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PRS-bs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别评价患者中医症候情况、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在干预前、干预2周时、干预4周时、干预6周时和干预8周时(干预结束后)使用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干预期间患者清晨收缩压(MSBP)、清晨舒张压(MDBP)及清晨脉率(MPR)的变化情况。3.所有数据核对后录入Excel2013并进行数据整理,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数据的正态性检验;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或M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组间均衡性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t’检验、?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患者76例,两组各38例,实际有效样本为97.4%。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情况、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清晨脉率、中医症候情况、血瘀情况及睡眠情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均衡可比。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清晨收缩压的组别效应(F=35.303,P<0.01)、时间效应(F=67.472,P<0.01)以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79.602,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清晨舒张压的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527,P=0.220),时间效应(F=5.714,P<0.01)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4.233,P<0.01)有统计学意义;清晨脉率的组别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109,P=0.296),时间效应(F=26.100,P<0.01)及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F=25.357,P<0.01)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中医症候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干预组TCMSSS总分(t’=7.601,P<0.01)及主要症候TCMSSS得分(t=7.106,P<0.01)均低于对照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点穴疗法对改善患者症候有效(Z=5.512,P<0.01)并可缓解主要症候(?2=25.333,P<0.01)。3.两组血瘀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除情绪维度得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799)外,干预组PRS-bss总分(t=6.976,P<0.01)、活动维度(t=6.474,P<0.01)、睡眠维度(t’=3.822,P<0.01)、加重维度(t=5.010,P<0.01)得分均低于对照组。4.两组睡眠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结束后干预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t=3.680,P<0.01),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Z=2.583,P<0.05)。研究结论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中医症候、血瘀情况及睡眠质量,且降低清晨收缩压的效果随治疗时间的积累逐渐增强。然而,虽然本研究发现清晨舒张压与清晨脉率可以随点穴治疗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暂未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点穴疗法对清晨舒张压与清晨脉率的效果及显效时间的确定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探讨。总体来看,点穴疗法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仍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护理手段,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清晨血压管理提供了一种安全、便捷、经济、有效的补充护理思路与方法。

张丹妮[7](2020)在《黛力新治疗对改善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抗焦虑药物黛力新联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伴焦虑状态患者血压变异和晨峰效果的研究。为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状态血压控制欠佳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选取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循环科住院并知情同意的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同时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测评诊断为焦虑状态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正常降压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药物黛力新治疗,对照组正常降压药物不加用抗焦虑药物黛力新治疗。观察时间为4周,分别记录全部患者的治疗前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之间应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来判断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状态患者在正常降压的同时加用黛力新治疗的疗效。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两组数据P>0.05,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数据P<0.05,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数据P<0.05,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4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两者数据P<0.05,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状态患者在常规降压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药物黛力新,可提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率,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使患者的血压变异和晨峰现象得到改善。

覃晓红[8](2020)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运用院内制剂潜阳育阴颗粒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以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血压参数为主要观察指标,探讨其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作用,以期能为临床早期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进行中医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纳入60例高血压病证属阴虚阳亢型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指南推荐钙通道阻滞剂作为基础降压西药进行干预(氨氯地平片,每次5mg,每日1次),在此基础上试验组加用潜阳育阴颗粒治疗(每次10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双侧颈动脉PWV、IMT、RI及血压参数PP、PPI的改变,探讨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及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经治后其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改善显着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试验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较治疗前改善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对照组双侧颈动脉PWV-BS、PWV-ES较治疗前改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PWV-BS、PWV-ES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RI改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④治疗后两组SBP、PP、.PPI较其治疗前改善均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且治疗后试验组SBP、PP、PPI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DBP下降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潜阳育阴颗粒联合西药降压治疗能有效缓解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

谢丽娟[9](2020)在《关于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高血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一级预防能够得到的获益与可能面临的风险。通过对关于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为阿司匹林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临床使用价值以及可能获益人群提出指导意见。方法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各大中英文数据中关于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相关研究,根据PICO原则制定文献的检索策略,即研究对象(P)、干预措施(I)、对照措施(C)以及结局(O)。研究对象为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或者心血管疾病仍处于临床前期的高血压患者,干预措施为口服阿司匹林,对照措施为口服安慰剂,结局为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检索时间范围为自建库至2019年9月。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纳入标准:(1)研究设计为高血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2)试验组为口服阿司匹林,对照组为口服安慰剂;(3)结局指标:有效性结局指标和安全性结局指标;排除标准:(1)综述、病例报道等;(2)重复研究;(3)动物性研究)。经过筛选最后纳入13项符合要求的研究,对纳入文献采用Jadad质量评分表进行质量评价,所纳入的13项研究中有11项为高质量研究,剩余2项究为低质量研究。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开展文献的纳入工作并提取文献数据,采用漏斗图以及Begg秩相关检验对所纳入文件的发表偏倚进行评估,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高血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确实能够降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RR,0.93;95%CI:0.90-0.96;P<0.001);但阿司匹林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出血以及轻微不适等不良反应的发生(RR,1.28;95%CI:1.19-1.39;P<0.05)。通过亚组分析发现高血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组相较于使用安慰剂组,主要降低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RR,0.94;95%CI:0.90-0.98;P<0.05);对于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效果并不确切,未能明显降低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RR,0.95;95%CI:0.89-1.00;P>0.05)。此外,高血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组相较于安慰剂组在增加各种轻微不适反应(RR,1.29;95%CI:1.19-1.41;P<0.05)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出血风险(RR,1.22;95%CI:1.03-1.45;P=0.022)。为排除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大出血发生风险,去除两项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的研究再进行分析,发现即使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仍然明显增加出血的风险(RR,1.24,95%CI:1.03-1.49,P=0.022)。结论高血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一级预防确实能够减少非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但对于致死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并不确切,并且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会显着增加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高血压患者能否使用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进行一级预防,需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辨别可真正从中获益的人群,严格把握使用的适应症。

王鹏翔[10](2020)在《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民众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民健康,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全面建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而分级诊疗制度是实现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慢性病管理又是分级诊疗的重点内容和推进突破口。高血压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慢性进展性疾病,超过50%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是继发冠心病、脑卒中乃至造成心脑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评估高血压预后的重要指标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TOD),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MRI、冠脉血管造影/冠脉CTA、心脏/颈部血管彩超等。但它们均只能提示一种系统所患疾病,且检查费用比较昂贵,难以在基层推广应用。因此,在基层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采用相对简便、经济、且易于推广的检查方法筛查高血压TOD及早干预。由血脂异常(DLP)、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S)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受到威胁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载脂蛋白(Apo)可反应血脂的利用及代谢情况,然而Apo可发生基因突变引起DLP的发生。迄今为止,在发现不同种类的APO中,Apo B反应致AS的危险因素,Apo A1具有拮抗作用,Apo B/Apo A1比值可表示血浆中AS的走向趋势。因此,Apo B/Apo A1比值可提示DLP、AS、ASCVD的发生。在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Apo B、Apo A1具有相对简单、便宜、应用广泛等优点,且在不禁食的情况下可随时测量,其表达亦不受口服降脂药物的影响。高血压TOD包括: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损伤、AS、眼底视网膜病变等器官的病理性损害,其相关疾病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与动脉硬化、AS、DLP等密切相关,其相关代表疾病与ASCVD一致。然而,高血压TOD是否与Apo B/Apo A1比值具有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临床研究从多层次分析研究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OD之间的联系,论述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TOD的相关性,为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TOD提供更为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目的通过检测对比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任一靶器官损害和老年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Apo B/Apo A1比值情况,多层次分析研究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之间的联系,为提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更为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住院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岁)213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根据有无任一靶器官损害分为两组:A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且伴有任一靶器官损害;B组: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2.收集资料:记录年龄、高血压病程、身高、体重,取静脉血测HCY、UA、CYC、TG、TC、LDL、HDL、Apo A1、Apo B、Lp PLA2,并相应计算出各个患者Apo B/Apo A1比值、BMI。3.对所有校对后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比较:A组年龄水平高于B组,P=0.047<0.05,有统计学意义,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A组高血压病程高于B组,P=0.024<0.05,有统计学意义,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两组间之间性别、BMI,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血生化指标比较:A组HCY、UA、LDL、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水平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A组Apo A1、HDL水平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两组间之间TG、TC,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Y、UA、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P<0.05);Apo A1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P<0.05);高血压病程、HDL、LDL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P>0.05)。4.采用约登指数法对Apo B/Apo A1比值进行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72,P<0.001,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灵敏度为71.90%,特异度为66.67%,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的临界值为0.5774;即当Apo B/Apo A1大于0.5774时,可能发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结论1.Apo A1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保护性因素。2.Apo B、Apo B/Apo A1比值、Lp PLA2、HCY、UA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因素。3.Apo B/Apo A1比值可预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病风险,当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po B/Apo A1比值>0.5774,很可能发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二、血压控制是心脑血管事件降低的根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压控制是心脑血管事件降低的根本(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资料采集
        1.6 调查方法
        1.7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258例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研究
        2.2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危险因素分析
        2.3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危险度分层情况分析
        2.4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2种风险预测模型短期与长期发病风险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高血压及其危险性的研究现状
        3.2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特色
        3.3 风险评估的意义
        3.4 本研究高血压中医证型判定依据说明
        3.5 本研究结果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3.6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3.7 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CVD发病危险分析
    4 结语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病患者CVD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研究进展
        1 CVD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
        2 CVD短期风险评估与长期风险评估
        3 CVD风险评估模型
        4 高血压是导致CVD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5 高血压风险评估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高血压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1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研究现状
        2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危险因素
        3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靶器官损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3)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概述
        1.1.3 关于高血压患者焦虑的认识
    1.2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1.2.1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病
        1.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1.2.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样本量的估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试验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脱落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2.2.2 盲法
        2.2.3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主要结局指标
        2.3.2 次要结局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2.4.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2.6 结果分析
        2.6.1 一般资料
        2.6.2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2.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2.6.4 疗效比较
        2.6.5 治疗后焦虑程度的分布
        2.6.6 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调神含义及针刺调神方选穴方义
        3.1.1 神的含义
        3.1.2 调神含义
        3.1.3 调神处方及其方义
        3.1.4 针刺调神方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3.2.1 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3.2.2 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3.2.3 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3.3 针刺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分析
        3.3.1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3.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3.3.3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探讨个体化健康宣教对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健康宣教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观察指标
    2.3 技术路线图
    2.4 研究材料
    2.5 干预方案
        2.5.1 高血压相关知识宣教
        2.5.2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2.5.3 具体干预的方式
        2.5.4 资料收集
        2.5.5 质量控制
        2.5.6 现场调查阶段
        2.5.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调査结果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3 研究对象的治疗依从性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血压控制情况分析
    3.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门诊血压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设计
        1.2.2 数据测量
        1.2.3 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人群基本特征
    2.2 影响血压值的因素分析
    2.3 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2.3.2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设
    5 操作性定义
    6 理论基础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4 样本量计算
        2.5 分组方法
    3 研究工具
        3.1 基本情况调查表
        3.2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3.3 血瘀证中医疗效评价量表
        3.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3.5 医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4 研究内容
        4.1 研究前准备工作
        4.2 对照组
        4.3 干预组
    5 资料收集
        5.1 资料收集时间
        5.2 资料收集标准
    6 统计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7.1 准备阶段
        7.2 实施阶段
        7.3 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
    8 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情况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睡眠情况比较
    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
        4.1 两组患者清晨收缩压比较
        4.2 两组患者清晨舒张压比较
        4.3 两组患者清晨脉率比较
    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情况比较
    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瘀情况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2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
    3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收缩压
    4 点穴疗法对于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舒张压具有积极意义
    5 点穴疗法对于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脉率具有积极意义
    6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症候
    7 点穴疗法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瘀情况
第五部分 结论
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清晨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国内外清晨血压的提出与发展
    2 中西医对清晨高血压的认识
    3 清晨高血压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
    4 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黛力新治疗对改善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1 高血压病中医病名认识
        1.2 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
        1.4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2.1 高血压病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危险因素
        2.4 发病机制
        2.5 高血压病的治疗
        2.6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
        2.7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早期检测
    3. 潜阳育阴颗粒研究进展
        3.1 潜阳育阴颗粒药物组成
        3.2 潜阳育阴颗粒前期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受试者退出研究的条件
        2.6 提前终止研究的条件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试验药品
        3.3 干预方案
        3.4 观察指标
        3.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3.6 统计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病情资料分析
        4.3 疗效结果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论依据
        1.1 高血压病与动脉硬化的中医认识
        1.2 阴虚阳亢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病机
        1.3 潜阳育阴是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的基本治法
    2. 潜阳育阴颗粒研究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潜阳育阴颗粒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3.2 潜阳育阴颗粒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4. 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问题
        4.2 未来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关于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高血压导致靶器官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一览表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基础资料
        2.2 影像学检查
    3.统计分析
结果
    1.两组一般资料及生化资料比较
    2.两组之间生化指标比较
    3.各指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4.采用约登指数法对 Apo B/Apo A1 比值进行分析,得出 ROC 值
讨论
    1.脂质代谢指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2.磷脂酶A2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3.HCY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4.UA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5.总结
    6.究不足之处
    7.建议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1.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
    2.不同评估参数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
    3.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检测方法
    4.治疗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血压控制是心脑血管事件降低的根本(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病短期风险与长期风险评估研究[D]. 张俊鹏.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林子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探讨个体化健康宣教对乡镇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D]. 吴海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门诊血压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秋瑾.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点穴疗法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效果研究[D]. 胡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黛力新治疗对改善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效果研究[D]. 张丹妮.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潜阳育阴颗粒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D]. 覃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关于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谢丽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Apo B/Apo A1比值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王鹏翔.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