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

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

一、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症(论文文献综述)

田丽[1](2021)在《“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古今文献研究,对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理论进行学术思想总结和理论探讨,论述该理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分析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尝试总结健康儿童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并为“儿为虚寒”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研方向和思路。3.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评价“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健康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初步验证“儿为虚寒”理论在岭南地区以外儿童人群的适用性。4.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案,为变应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小儿体质认识的古籍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儿为虚寒”体质观的学术理论渊源、学术理论特点,通过与传统小儿体质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其创新性。2.以“许尤佳、儿为虚寒”为关键词、主题词,网络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儿为虚寒”理论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总、梳理、分析,总结“儿为虚寒”理论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许师“儿为虚寒”理论的学术思想内涵。3.检索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数据库,纳入1978年1月至2020年5月间所有以健康儿童为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基本特征、研究结果、方法学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Stata15.0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健康儿童人群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及图形绘制,按年龄分段、性别、研究人群所在地域进行亚组分析,用Q检验来评价异质性,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4.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以2018年2月-2019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长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观察组A采用中药颗粒剂口服,观察组B采用中药颗粒剂联合中医健康管理方案。观察周期为24周,每4周随访一次,并于入组时、第12周、第24周记录患儿鼻炎症状评分、中医日常表现积分等,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中,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儿为虚寒”体质观以内经“重阳”思想为根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与传统小儿体质理论并无矛盾。2.通过检索,共获得37篇“儿为虚寒”理论相关研究文献,包括理论综述、文献研究共18篇,临床研究19篇,实验研究1篇;研究内容包括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相关研究13篇,儿童体质及保育研究3篇,小儿脾胃疾病诊治7篇,其他小儿肺系疾病7篇,小儿肾系疾病4篇,涉及到疾病种类10种,取得了临床良好疗效,并进行了研究验证。3.纳入41篇文献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研究的系统评价,包括横断面研究24篇,病例对照研究15篇,队列研究2篇。发表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58.5%)和学位论文(41.5%),研究设计类型主要为横断面研究(58.5%),其次为病例对照研究(36.6%);2009年之后发表文献数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研究地域以华南地域最多(29.3%);高校和医院是开展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的主体。方法学方面: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多直接使用王琦体质九分法标准或改良标准,并采用量表测评法为主进行儿童体质测量与判定,方法质量学评价总体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纳入26项研究进行健康儿童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meta分析,包括16项横断面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1项为队列研究,涉及总样本量为15080例。结果显示:健康儿童人群中比例最高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1%(30%-53%),其余根据比例高低依次为阴虚质(15.76%)、气虚质(14.18%)、阳盛质(11.13%)、痰湿质(9.61%)、特禀质(7.35%)、阳虚质(7.03%)等。年龄亚组分析结果:0-6岁年龄段儿童中气虚质(21.93%)、阳虚质(10.93%)、阳盛质(17.84%)的比例均分别高于7-14岁年龄段气虚质(6.83%)、阳虚质(2.75%)、阳盛质(3.4%)的比例,而7-14岁年龄段儿童中平和质的比例(52.34%)高于0-6岁年龄段平和质的比例(26.96%);地域亚组分析结果:南方平和质、阳虚质的比例低于北方,阴虚质、气虚质、阳盛质、痰湿质的比例高于北方,南方湿热质的比例高于北方。方法质量学评价:16项横断面研究方法的质量学评价属于中等,存在一定偏倚风险。9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总体偏低,存在较高偏倚风险。4.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病例105例,其中对照组35例,观察A组35例,观察B组35例。研究中脱落8人,剔除9人,最终88例患儿完成研究,其中对照组29例,观察A组31例,观察B组28例。三组患儿数据的人口学资料、试验分析资料基线均具有可比性(P>0.05)。(1)中医体质分布情况88例纳入患儿中,各体质类型分布人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平和质,其中以气虚质最多,其次为痰湿质、阳虚质。(2)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第12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显示3组患儿12周时的鼻炎症状总评分及4项具体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显示(12周与入组前前后差值)在症状总评分方面、每日擤鼻次数方面,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多重比较结果为观察组B、观察组A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第12周: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各项症状评分以及总评分方面,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鼻炎症状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鼻塞次数方面,观察组A在鼻炎症状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第12周前后差值)显示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与入组前: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连续喷嚏个数、鼻痒方面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擤鼻次数、鼻塞及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观察组B的鼻炎症状总评分以及4项具体评分,与入组前相比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第24周与入组前后差值)显示观察组B在总评分、连续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每日擤鼻次数方面与治疗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仅在鼻塞方面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应性鼻炎总体疗效评价12周时,三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周时,观察组A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与观察组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日常生理表现积分24周与入组前的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在日常生理总积分、除精力以外其他11个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除皮肤以外11个具体评分方面,观察组B在日常生理积分总分以及全部12个具体评分方面,均较入组前提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与入组前的组间比较显示:3组患儿在日常生理总积分以及除舌苔以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的前后差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显示观察组B在总积分以及除舌苔外的11项具体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在总积分以及面色、排便、口气、患病情况方面优于观察组A(P<0.05)。(5)中医体质改善效果总评价中医体质改善结果的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B与对照组、观察组A与对照组、观察组B与观察组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为虚寒”体质学说是许尤佳教授提出的关于小儿体质生理、病理特点的创新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已被应用于儿科各类疾病诊治、中医体质研究、儿童保健研究中,取得了显着临床效果,并得到了研究验证。2.健康儿童体质分布研究目前仍然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缺乏大样本、高质量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如何界定年龄阶段、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划分类型,中医儿童体质量表的编制,量表或调查问卷的制定及科学性评价等,目前都存在较大争议,是小儿体质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小儿体质研究仍亟需进一步发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是健康儿童人群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且随着年龄增长,健康儿童人群中气虚质、阳虚质、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下降,而平和质的比例则升高;健康儿童人群中阳盛质、阴虚质的比例南方要高于北方,而平和质、气虚质,则北方高于南方。但受原始文献研究质量及其他等因素所限,本次研究结果可能具有明显偏倚性,有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健康儿童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进一步验证。3.临床研究初步验证了以“儿为虚寒”体质观指导郑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其中以该理论指导建立的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在中药停止后,仍可一定程度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病情,减少复发,提高中药方案疗效的持续性。同时,该方案尚可有效调节改善患儿脾胃功能,继而改善体质,并可能通过体质的改善,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为构建儿童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提供了思路,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样本量少等因素,部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张妮[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遗尿中医证素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小儿遗尿的中医证素组合规律,为本病的证候诊断提供帮助。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询1991年01月至2021年01月发表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小儿遗尿的相关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取证型及证素,运用SPSS 19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1.通过筛选文献,共纳入合格文献89篇。2.纳入文献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8个,其中病位证素8个,依次为肾、脾、肺、心、脑、肝、督脉、下焦;病因病性证素共10个,依次为气虚、阳虚、阴寒、内火、阴虚、气郁、气闭、湿热、气滞、血瘀。通过频数分析,病位证素中肾、脾、肺构成比例均超过15%,总占比达到92.7%;病因病性证素中气虚、阳虚构成比例均超过20%,总占比为75.6%。3.证素组合形式规律:研究分析得出证素组合形式共分为4大类,包括6小类。其中4大类中,两种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三种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单一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及四种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构成比均大于20.0%,无单一证素组合形式(单一病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6小类中,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最高,为41.5%,2种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单一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构成比均超过10.0%,无单一病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其中占比最高的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形式中各构成比如下:肾+气虚:87.1%,肾+阳虚:6.9%,肝+湿热:3.4%,脾+气虚:2.3%,下焦+血瘀:0.3%。4.证素聚类分析情况:通过聚类分析,小儿遗尿呈现出来的证素组合规律主要有三大类,结果如下:(1)第一大类为病位证素肾,病因病性证素阳虚、阴寒。(2)第二大类为病位证素脾,病因病性证素为气虚。(3)第三大类可细分为四小类:(1)病位证素肺、脑、督脉,病因病性证素为气闭、气郁、气滞;(2)病位证素下焦,病因病性证素为血瘀;(3)病位证素心,病因病性证素阴虚、内火;(4)病位证素肝,病因病性证素为湿热。5.证型分布规律:通过检索文献,共提取出17个证型,采取频数分析,其中有5个证型构成比均在5.0%以上,分别为肾气不足:36.2%,肺脾气虚:15.9%,脾肾两虚:15.5%,下元虚寒:12.4%,心肾失交:5.5%,以上5个证型占总比85.5%,为常见证型。其余证型分别为肾阳虚:2.9%,肺郁脑闭:1.9%,脾肾气虚:1.9%,肝经湿热:1.4%,肺肾气虚:1.2%,脾气亏虚:1.0%,肾虚肺实:0.8%,脾肾阳虚:0.8%,肺郁督滞:0.8%,肺郁火旺:0.8%,气虚肺郁:0.8%,下焦蓄血:0.1%。结论:1.小儿遗尿的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脾、肺,常见病因病性证素为气虚、阳虚;2.小儿遗尿的常见证候类型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脾肾两虚、下元虚寒、心肾失交;3.小儿遗尿的常见证素组合类型为单一病位证素+单一病因病性证素组合,其次为2种病位证素+2种病因病性证素组合。

潘静巧[3](2020)在《乌芪止遗颗粒治疗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乌芪止遗颗粒治疗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提供参考。方法:共收集符合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标准的68例患儿,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予口服乌芪止遗颗粒进行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膀胱容量,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8例,其中脱落6例,剔除2例,实际完成统计病例60例;(1)临床疗效:疾病总疗效:治疗12周以后,总有效率为95.00%。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为93.33%。(2)证候积分比较:治疗4周后证候总积分(t=9.672,P=0.001<0.01)、治疗8周后证候总积分(t=15.048,P=0.000<0.01)、治疗12周后证候总积分(t=17.246,P=0.000<0.01),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主症及各项次症积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膀胱容量的改变:治疗前患儿的平均膀胱容量小于正常儿童的平均膀胱容量,达到正常儿童膀胱容量仅有8例患儿,治疗后膀胱容量有所增大,达到正常儿童膀胱容量的有47例,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情况:停药1月后随访,复发1例,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对患儿肝、肾功能进行检测均无异常。结论:本课题通过观察乌芪止遗颗粒对小儿遗尿症状及膀胱容量改善的情况,结合统计学结果,表明乌芪止遗颗粒治疗小儿遗尿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

王蕊[4](2019)在《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论文以《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医案》等为参考资料,从而对吴佩衡先生运用麻黄的经验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医案》等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医案》中的麻黄方药使用频次、配伍特点、治疗疾病、适应证和症状进行统计分析,进而较完整认识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研究结果:1、共筛选61首麻黄方,其中《伤寒论》有13方,《金匮要略》有18方,《吴佩衡医案》有30方。2、与麻黄配伍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为:《伤寒论》炙甘草、桂枝、生姜、杏仁;《金匮要略》炙甘草、生姜、石膏、大枣;《吴佩衡医案》炙甘草、附子、细辛。3、与麻黄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分别为:《伤寒论》麻黄-甘草、麻黄-桂枝、麻黄-杏仁、麻黄-生姜、麻黄-大枣、麻黄-白芍、麻黄-甘草-桂枝、麻黄-甘草-大枣;《金匮要略》麻黄-甘草、麻黄-桂枝、麻黄-石膏、麻黄-生姜、麻黄-生姜-甘草、麻黄-生姜-大枣;《吴佩衡医案》麻黄-附子、麻黄-细辛、麻黄-甘草、麻黄-附子-细辛、麻黄-甘草-细辛、麻黄-附子-细辛-甘草。4、《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方剂主要集中在太阳病篇共9个,分别是: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伤寒兼经气不舒证(葛根汤)、太阳阳明合病呕逆(葛根加半夏汤)、太阳伤寒兼里热(大青龙汤)、太阳伤寒兼水饮(小青龙汤)、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邪热壅肺喘证(麻杏石甘汤);阳明病篇共1个:阳黄兼表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少阴病篇共2个:太少两感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厥阴病篇共1个: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证(麻黄升麻汤)。主要取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越郁阳功效作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共3个(葛根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疟病共1个(牡蛎汤);呕吐哕下利病共1个(文蛤汤);中风历节病共2个(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共4个(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水气病共4个(越婢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共1个(半夏麻黄丸),主要取麻黄发汗解表、开宣肺气、祛风升阳、宣肺平喘、发越水气之功效。《吴佩衡医案》使用麻黄方剂最多为:麻黄汤、麻辛附子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取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平喘之功效。5、麻黄方剂治疗的常见症状分别为:《伤寒论》发热、恶寒,无汗、恶风、头身疼痛、脉浮等;《金匮要略》脉浮紧、咳嗽上逆、皮下水肿、身疼、头痛、欲作刚痉等;《吴佩衡医案》发热、咳嗽、苔白、食少、头痛、脉沉细等。6、《吴佩衡医案》中吴佩衡先生用生麻黄14次,用量为3-12g;生麻绒5次,用量为2-5g;炙麻绒3次,用量为3-10g。研究结论: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主要思想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越水气、开腠理、祛风升阳。善于运用麻黄方药治疗外感风寒以及多种内伤杂证如:咳嗽、水肿、发热、中风历节、风湿疼痛病等。2、吴佩衡先生传承并且发展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活用麻黄“提壶揭盖”之法,通肺气,开诸窍。善用麻辛附子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最擅用麻辛附子汤,治疗阴寒之症、沉顽痼疾和多种内伤杂证。3、吴佩衡先生最擅用生麻黄,用量3-12g,其次是生麻绒,用量为2-5g,再次为炙麻绒,平均用量3-10g。

曾传[5](2019)在《隔姜灸合越婢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遗尿症肺郁脑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隔姜灸合越婢汤加味与越婢汤加味两种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遗尿症肺郁脑闭证,初步观察其疗效性及安全性指标。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5-14岁原发性遗尿症患儿72例,用SAS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隔姜灸加越婢汤加味治疗,对照组仅用越婢汤加味治疗。试验疗程8周,分别于第2、4、6、8周随访,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1.基线评价: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数据无显着性差异(P>0.05)。2.疗效评价:(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两组在改善患儿主症方面均有疗效(P<0.05),然而在治疗4周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结束时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在改善患儿次症方面均有疗效(P<0.05),但试验组在多动、便秘等次症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总疗效观察,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短期疗效与长期疗效评价:(1)短期疗效:两组短期疗效在2周、4周、6周组内对比中P值均<0.05,且随着疗程的延长,整体短期疗效不断提高(P<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试验组的短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长期疗效:两组长期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一般检查无异常变化,临床观察本方案治疗过程中66例患儿无异常症状;试验组施灸过程中均未出现如严重皮肤过敏反应、烧烫伤等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遗尿频率等主症;隔姜灸合越婢汤加味组在多动、便秘等次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短期疗效先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隔姜灸治疗本病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

钱凌[6](2018)在《固脬醒神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固脬醒神汤在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以期能够为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药。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00例符合脾肾两虚型遗尿症的患儿纳入临床研究,通过SAS软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自拟方固脬醒神汤免煎颗粒剂冲服,对照组予以缩泉胶囊冲服。两组均按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停药后8周随访观察复发情况。治疗期间记录任何不良反应或事件,必要时停药观察。治疗期间需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治疗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变、有效率及复发率,探讨固脬醒神汤在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改善脾肾两虚型遗尿症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00%,两组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遗尿次数、睡眠深度、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进食生冷后遗尿加重、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纳呆、面色萎黄或淡白方面,两组间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停药后8周的复发率为12.00%,对照组的复发率为38.46%,两组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结论:固脖醒神汤在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其在改善遗尿症患儿的遗尿次数、睡眠深度、二便和舌苔脉象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缩泉胶囊,且复发率更低。

景伟超,刘璐佳,王有鹏[7](2017)在《止遗温胆汤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病肝经湿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止遗温胆汤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病肝经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口服止遗温胆汤结合推拿疗法,对照组单纯推拿疗法;观察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患儿尿床、性情急躁、睡眠觉醒障碍和夜梦纷纭临床症状复常率,并在停药后随访3个月内复发情况,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尿床、性情急躁、睡眠觉醒障碍和夜梦纷纭临床症状的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患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遗温胆汤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病肝经湿热证临床疗效显着,并能改善患儿尿床、性情急躁、睡眠觉醒障碍和夜梦纷纭等症状,且复发率低于单纯推拿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温盈盈,任献青[8](2017)在《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小儿遗尿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分别从内服法、外治法和综合治疗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小儿遗尿症的中医药疗法提供参考。

马丁妮[9](2017)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潘月丽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的用药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导师潘月丽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的用药及组方特点,总结其用药经验。方法:通过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潘月丽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的341份门诊处方,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方法逐一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模块中“组方分析”对录入方剂进行分析,得出药物频率、药物关联系数、新方等数据,从而分析用药规律,总结导师治疗经验。结果:(1)常用药物前20位依次为:甘草、桑螵蛸、益智仁、炙麻黄、石菖蒲、菟丝子、炒白术、黄芪、柴胡、补骨脂、党参、覆盆子、乌药、山药、远志、五味子、鸡内金、金樱子、茯苓、升麻。其中补虚药应用最广泛,占药物总频次的38.4%,其次是收涩药(15.5%)、解表药(11.9%)、清热药(6.2%)、理气药(6.0%)、开窍药(4.6%)等。(2)所用药物药性以温、平为主,累积82.5%;凉、热性药使用较少,累积2.2%。药味以甘、辛、苦类药物最常用,累积86.5%;酸、咸、涩、淡使用较少,累积13.5%。所用药物多归脾、肾、肺、肝、胃、心等经,累积86.5%;而入膀胱、大肠、胆、小肠、三焦、心包经药物较少,累积13.5%。(3)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27条;可聚类新处方的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导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用药以补虚、收涩为主,强调“虚”是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认为肺脾肾三脏不足,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肺失宣肃、心脑闭郁亦与本病相关;治疗中标本兼顾,并注重宣肺、开窍之品的应用。

李鹏飞[10](2017)在《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来研究气虚肺郁型遗尿,探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疗效,为今后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中医治疗方法,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并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小儿遗尿症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遗尿专病门诊,西医诊断为小儿遗尿症,中医诊断为遗尿,辨证分型属气虚肺郁型,年龄在5至12岁之间,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遗尿患儿共61例。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30例患儿设为西医对照组,接受口服弥凝(醋酸去氨加压素)的治疗,每次0.2mg,一日一次,睡前1小时予少量水口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1例患儿设为中医治疗组,接受中医益气宣肺法的治疗,口服中药“缩尿方”,每日一付,早晚各一次。两组同时配有基础治疗:⑴睡前严格控制进水量;⑵进行膀胱功能训练;⑶患儿父母晚间唤醒患儿一到两次,起床排便。将治疗前和治疗后患儿每周遗尿次数以及主症和次症的症候积分作为观察指标,同时对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安全指标进行观察,并如实记录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4周,满4周后进行疗效评判。疗程结束后,对数据进行整理,通过统计学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价及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经统计学验证,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疾病疗效对比:疗程结束后,中医治疗组31例患儿,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疾病疗效总有效率83.87%;西医对照组30例患儿,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4例,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86.87%;经统计学验证,两组在疾病疗效对比上无显着性差(P>0.05)。(3)症候疗效对比:中医治疗组的31例患儿,治愈5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55%;西医对照组30例患儿,治愈3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7例,症候疗效总有效率76.67%;两组症候疗效对比,具有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评价对比:西医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事件,中医对照组未出现不良事件,经统计学验证,两组在安全性对比上无显着性差(P>0.05)。结论:(1)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与西医对照组疗效相当,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2)益气宣肺法在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证候方面改观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尤其是睡眠深度、精神疲倦、面色少华、乏力、汗出多少等证候的改观上优势明显。(3)服用“缩尿方”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药物安全性较好。

二、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症(论文提纲范文)

(1)“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探索
    1.1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内涵
        1.1.1 “儿为虚寒”为生理特点,非病理“虚寒”之证
        1.1.2 小儿体质的基础特征为“气虚质”
        1.1.3 重视“脾胃之气”,时刻以顾护脾胃之气为首要
        1.1.4 “儿为虚寒”体质观与传统小儿体质学说并无矛盾
    1.2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背景
        1.2.1 基于岭南地区儿童体质特点
        1.2.2 针对现代社会育儿、医疗时弊提出
    1.3 “儿为虚寒”体质观的理论溯源
        1.3.1 “儿为虚寒”创新理论的根基---内经“重阳”思想
        1.3.2 “儿为虚寒”理论是对小儿体质传统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3.3 “儿为虚寒”理论是岭南小儿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章 许尤佳教授“儿为虚寒”体质观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2.1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检索结果
    2.2 “儿为虚寒”体质观临床应用文献分析与讨论
        2.2.1 建立“儿为虚寒”理论指导的小儿体质保健方案
        2.2.2 将“儿为虚寒”理论与现代小儿体质研究结合
        2.2.3 “儿为虚寒”体质观贯穿小儿常见疾病“理法方药”始终
    2.3 小结
第三章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的现代文献研究
    3.1 小儿中医体质特点现代研究综述
        3.1.1 体质可分---小儿体质分类研究
        3.1.2 体病相关---小儿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3.1.3 体质可调---小儿体质干预研究
    3.2 健康儿童中医体质分布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3.2.1 资料与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3.3 现代小儿体质学研究对“儿为虚寒”体质理论研究的启示
第四章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
    4.1 研究对象
        4.1.1 病例来源
        4.1.2 临床研究标准
    4.2 研究方案
        4.2.1 方案设计
        4.2.2 样本含量估算
        4.2.3 治疗方案
        4.2.4 观察指标
        4.2.5 随访
        4.2.6 质量控制方法
        4.2.7 技术路线图
        4.2.8 伦理学信息
    4.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4.4 结果
        4.4.1 一般情况
        4.4.2 脱落、剔除情况
        4.4.3 基线资料
        4.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讨论
        4.5.1 “儿为虚寒”理论指导小儿变应性鼻炎治疗的理论基础
        4.5.2 小儿变应性鼻炎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4.5.3 研究结果分析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遗尿中医证素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检索方法
        1.4.2 建立小儿遗尿数据库
        1.4.3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
        2.1.1 文献收集数据
        2.1.2 性别分布
    2.2 小儿遗尿证素分布规律、组合规律及聚类分析
        2.2.1 小儿遗尿证素分布情况
        2.2.2 小儿遗尿证素组合规律情况
        2.2.3 小儿遗尿证素聚类分析情况
    2.3 小儿遗尿证型分布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3.1 对中医证素学的认识
    3.2 对数据挖掘技术中聚类分析的认识
    3.3 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3.4 小儿遗尿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组合规律及聚类分析情况
    3.5 小儿遗尿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学
    3.7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纳入文献
综述 小儿遗尿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参考文献

(3)乌芪止遗颗粒治疗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对象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5.观察指标
    6.疗效评定
    7.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一般资料情况
    2.研究结果
        2.1 疾病疗效评价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4 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2.5 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比较
        2.6 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比较
    3.不良反应及安全指标检测
    4.随访及复发情况
    5.脱落及剔除病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乌芪止遗颗粒治疗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的立题依据
    2.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的病因病机
    3.组方探讨
        3.1 治法立论与方义分析
        3.2 单味中药的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4.研究结果小结
    5.本课题的特色与优势
    6.不足与展望
    7.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4)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麻黄的概述
    1 麻黄的简介
        1.1 麻黄的炮制
        1.2 麻黄在各医药着作中的简介
        1.3 麻黄的药理研究及化学成分
        1.3.1 麻黄的药理研究
        1.3.2 麻黄的化学成分
第二部分 吴佩衡先生概述
    1 吴佩衡先生生平
    2 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对扶阳思想的研究
        2.1 吴佩衡先生的学术思想
        2.2 吴佩衡先生对扶阳思想的研究
        2.3 吴佩衡先生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研究
    3 吴佩衡先生学术成就
        3.1 《麻疹发微》的简介及学术价值
        3.2 《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古今用》中麻黄的运用简介
第三部分 《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1 研究方案
    2 《伤寒论》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频次分析
        2.2 组方规律分析
        2.2.1 用药模式分析
        2.2.2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2.2.3 《伤寒论》中麻黄方剂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2.3 症状统计分析
        2.4 治则治法统计分析
    3 《金匮要略》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3.1 药物频次分析
        3.2 组方规律分析
        3.2.1 用药模式分析
        3.2.2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3.2.3 《金匮要略》中麻黄方剂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3.3 症状统计分析
    4 《吴佩衡医案》运用麻黄的结果与分析
        4.1 药物频次分析
        4.2 组方规律分析
        4.2.1 用药模式分析
        4.2.2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4.2.3 《吴佩衡医案》中麻黄方剂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证候、治法统计分析
        4.5 《吴佩衡医案》麻黄方药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伤寒论》《金匮要略》、吴佩衡运用麻黄的讨论分析
    1 结果
    2 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
    3 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常见配伍
    4 麻黄在《吴佩衡医案》中结果分析
        4.1 吴佩衡先生运用麻黄的经验
        4.1.1 擅用经方,运用广泛
        4.1.2 扶阳固本,擅用麻辛附子汤
        4.1.3 学识渊博,经方时方合用治疑难
        4.1.4 灵活变通,因地制宜
        4.1.5 医术精湛,善治小儿疾病
    5 麻黄的最新配伍及临床新用概况
        5.1 内科疾病
        5.2 妇科疾病
        5.3 男科疾病
        5.4 儿科疾病
        5.5 眼科耳鼻喉科疾病
        5.6 外科疾病
第五部分 麻黄的用量分析及用药禁忌
第六部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麻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唐宋医方和《吴佩衡医案》中的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隔姜灸合越婢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遗尿症肺郁脑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1 研究对象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3 西医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剔除标准
        1.1.7 脱落标准
        1.1.8 终止治疗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法
        1.3.1 试验组(隔姜灸合越婢汤加味)
        1.3.2 对照组(越婢汤加味)
        1.4 评价指标
        1.4.1 安全性评价指标及观察节点
        1.4.2 有效性评价指标及观察节点
        1.5 技术路线图
        1.6 统计分析方法
    2.研究内容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统计
        2.1.1 试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分布情况统计
        2.1.2 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布比较
        2.2 疗效评价统计
        2.2.1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访次间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2.2 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访次间中医主症证候总积分比较
        2.3.3 治疗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次症证候积分比较
        2.3.4 各访次间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短期疗效比较
        2.2.5 随访情况(6月)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基线评价
        2.3.2 疗效评价
        2.3.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1.2.1 常见病因病机及治法
        1.2.2 肺郁脑闭病机与“提壶揭盖”治法
    2.隔姜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研究概述
        2.1 隔姜灸补泻
        2.2 隔姜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理论基础
        2.2.1 隔姜灸外治法优势
        3.2.2 证法相宜
        3.2.3 选穴依据
        3.2.4 隔姜灸作用机制研究
    3.现代医学对遗尿症认识研究
        3.1 流行病学
        3.2 遗尿症发病机制
        3.2.1 夜间多尿
        3.2.2 膀胱功能异常
        3.2.3 遗传因素
        3.2.4 睡眠与觉醒机制
        3.2.5 精神心理因素
        3.2.6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3.2.7 肾脏内分泌的昼夜节律因素
        3.2.8 机体发育迟缓
        3.3 遗尿症主要治疗方法
    4.研究相关因素探讨
        4.1 长期疗效相关因素探讨
        4.2 中医证候相关伴随症状的选择及疗效探讨
        4.3 隔姜灸治疗小儿遗尿症优势探讨
        4.4 隔姜灸施灸时间参数探讨
    5.越婢汤加味方药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CRF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固脬醒神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儿童遗尿症的研究
        1.1 定义、分类及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和病因分析
        1.3 诊断标准与评估进展
        1.4 西医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小儿遗尿症的研究
        2.1 病名溯源
        2.2 病因病机探讨
        2.3 辨证要点
        2.4 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临床观察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观察方案设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复发率判定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患儿发病诱因分析
        3.3 治疗前主次症比较
        3.4 疗效比较
        3.5 复发情况比较
        3.6 临床疗效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思想
    2. 组方依据和方药分析
    3. 药理研究
    4. 中药阳性对照药物的设立原则
    5. 临床结论
    6. 典型病例
    7. 研究存在的问题
    8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止遗温胆汤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病肝经湿热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2. 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2 中医诊断标准
        1.1.2.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及脱落标准[9]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安全性评价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复常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停药后3个月内复发率的比较
3 讨论

(8)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服法
2 外治法
    2.1 针灸疗法
    2.2 推拿疗法
    2.3 穴位贴敷法
    2.4 刮痧疗法
3 中医综合疗法
4 问题与展望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潘月丽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的用药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方剂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方剂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软件介绍
    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药物频次
        4.3 药物分类
        4.4 药物性味归经
        4.5 组方规律
        4.6 新方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治疗原则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2.1 发病机理认识
        2.2 治疗认识
    3 结果讨论分析
        3.1 一般情况探讨
        3.2 药物使用频次探讨
        3.3 药物性味归经探讨
        3.4 药物分类探讨
        3.5 常用药物组合探讨
        3.6 新方组合探讨
    4 导师临床辨治遗尿经验
        4.1 审病因下元本虚,偏于阳弱
        4.2 察病机重宣肺
        4.3 立治法补肾兼顾肺脾
        4.4 参中西擅用炙麻黄、石菖蒲、远志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10)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临床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安全性评价
        2.3 有效性评价
        2.4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2.5 试验的质量控制与保证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2 病情比较
    3 组内治疗前后疾病疗效比较
    4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理论与探讨
    1 历代医家对小儿遗尿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于小儿遗尿的研究
    3 导师学术思想
    4 “缩尿方”的组方依据及方解
    5 实验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儿遗尿临床观察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着作和科研情况

四、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儿为虚寒”理论探索及其指导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田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小儿遗尿中医证素现代文献研究[D]. 张妮.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乌芪止遗颗粒治疗脾肾气虚型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观察[D]. 潘静巧.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吴佩衡运用麻黄的经验研究[D]. 王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5]隔姜灸合越婢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遗尿症肺郁脑闭证的临床观察[D]. 曾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固脬醒神汤治疗脾肾两虚型小儿遗尿症的临床观察[D]. 钱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止遗温胆汤结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病肝经湿热证的疗效观察[J]. 景伟超,刘璐佳,王有鹏.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2)
  • [8]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的研究进展[J]. 温盈盈,任献青.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0)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潘月丽教授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的用药经验[D]. 马丁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运用益气宣肺法治疗小儿遗尿临床疗效观察[D]. 李鹏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重用甘草治疗小儿遗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