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明史·御符志》渊源研究

张廷玉《明史·御符志》渊源研究

一、张廷玉等着《明史·舆服志》源流考(论文文献综述)

仲艳青[1](2021)在《《诗经图史合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诗经图史合考》是晚明时期考订《诗经》名物制度的博物学着作,内容博洽,体例新奇,征引驳杂,具有可贵的文献价值。随着《诗经》学研究走向深入,明代《诗经》学中的考据因素获得积极评价,但学界对《诗经图史合考》的关注不够深入,对其作者考辨、博物考据、文献辑佚与保存《诗经》图像等缺乏全面的分析,在整理与研究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通过梳理钟惺的生平履历、结合《诗经图史合考》的成书背景,对拥万堂书坊及刻书内容进行考察,并将《诗经图史合考》与《六家诗名物疏》对比分析,推翻清代以来《诗经图史合考》“作者为钟惺说”的观点,证实《诗经图史合考》是拥万堂书取材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并托名钟惺的伪作。《诗经图史合考》体例上采摭群书,辑列成文,按照《风》《雅》《颂》次序杂释名物,亦间绘图。以资料汇编的形式,罗列出《诗经》中所包含的一千五百余种名物典故,逐一考辞,将汉唐宋诸儒包括明朝人士的相关观点、古今经史子集、秘录裨编都囊括在内,独特的成书方式为明代《诗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诗》类文献资料。《诗经图史合考》在《诗经》名物注释方面,既汉宋兼采,规正谬误,也注重训诂,诠释精细,并且尚奇无拘,广纳明人着述,体现出晚明《诗经》研究多样化特征。从图学角度,对《诗经图史合考》图谱进行历时性考察,发掘图像实用功能背后的文化意蕴,观照晚明《诗经》文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进而阐述《诗经图史合考》的学术价值,分别在于反映明代《诗》类研究丰富样态、辑存古说的文献价值以及深化明代社会生活研究的史料价值。关注和研究《诗经图史合考》,需要重新审视其对晚明《诗经》学史的发展和在《诗经》学史上的地位。

李双双[2](2020)在《海水江崖纹在织物上的创新运用研究》文中提出海水江崖纹作为中国纹样史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独特的组合形式,不仅成为彰显贵族地位的重要符号,同时也体现当时人们的审美价值。本文以海水江崖纹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其历史,分析海水江崖纹在织物上与其他纹样的组合,构成形式的演变过程来寻找灵感与启发,同时分析海水江崖纹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织物设计中的运用实例来学习设计师的设计方法,以此作为文中对海水江崖纹在织物上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石,旨在让这一具有“中国特性”的装饰纹样可以更好地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运用有效途径让“海水江崖纹”这一传统文化符号实现其应用价值。中国传统纹样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流传至今,我们也更加坚信中国传统纹样能够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创新,发扬光大。但如何站在设计文化的角度,去发掘、发现海水江崖纹与织物的关系,将传统的设计思维以全新的诠释方式与当代设计尽可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当代设计师而言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挑战,希望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能够为他人研究海水江崖纹提供一些方法与方向。

闫瑞[3](2020)在《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文中研究说明清廷仿前朝易代修史之传统纂修《明史》。学界目前关于《明史》纂修过程、清前期诸帝与修史的关系、修史人员的建议与成果、史稿之源流考订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本文关注《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考察其书写进程,并以殿本《明史》序与论赞为核心对比前后论断之差异,探究清廷的论史标准与价值取向,并透视清初学术与政治的互动。考察《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进程,按照史家论史空间的大小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康熙帝拒绝钦定之名,给史家论断明代历史留下了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纂修官汪琬、尤侗、倪灿、毛奇龄、姜宸英、沈珩、王原、潘耒等皆留下序与论赞的成果。第二阶段,康熙帝的谕令对史家的论断产生影响,但裁定综合性史稿的主要负责人万斯同、熊赐履、王鸿绪的序与论赞书写仍有较强的个人色彩。第三阶段,雍正年间,汪由敦、陆奎勋、陶贞一、金门诏、万邦荣等皆撰有部分篇目的序与论赞,殿本《明史》序与论赞乃是秉持康熙帝之圣意来论断明代历史。第四阶段,乾隆帝以钦定之名对《明史》序与论赞作修改,史权完全服膺于君权。以殿本《明史》序与论赞为核心,与潘耒《书纂修五朝史传后》、国图藏《明史纪传》313卷、《续修四库全书》收录之《明史》416卷、王鸿绪《明史稿》310卷、钦定《四库全书》收录之《明史》中的序与论赞作比较研究,可以考知序与论赞书写过程中形成的诸文本间的先后承袭关系、变化,以及论史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前后差异。在论断明代重大事件方面,序与论赞对明初太祖杀戮功臣、“靖难”、“大礼议”、明亡等重要事件的书写转变最为明显。在论断明代制度损益方面,清廷关于明太祖分封诸王、罢黜宰相的论断也曾发生翻转。在臧否人物方面,序与论赞对明代帝王的评价、褒贬诸臣的尺度都有变化。在论断明代学术与道德方面,围绕儒林的书写、忠义的选择,都曾发生争议。另外,明代宦寺之祸炽烈,《明史》纂修过程中相关序与论赞对于祸乱责任的归属论说曾有变化。纵观清修《明史》,康熙年间,史家见解尚有一定呈现空间,雍、乾年间,只能秉持圣意论史,史家见解溶消于君主择定的书写基调中。清廷专注维护君主权威,对朝臣的评价尺度趋于严格。同时,清廷坚持“明实亡于神宗”之说,突出万历以后的社会危机,以构建明清易代的合理性。另外,清廷尊理学为儒学正统,强调学术与政治相表里,在《明史》序与论赞中突出道德教化。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航[4](2020)在《《明史·循吏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吏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官员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常被收入历代正史类传部分的《循吏传》中。《明史·循吏传》作为《明史》的一部分,其编纂成因主要是秉承历代正史的编纂传统并为后人树立榜样。它的成书先后历经了三个阶段,形成了三个主要稿本,包括初稿万斯同《明史稿·循吏传》、转折之稿王鸿绪《明史·循吏传》和定稿张廷玉《明史·循吏传》。通过三个稿本对比可知,万斯同本虽属草创之作,但是奠定了基础;王鸿绪本删改自万斯同本,并且改动颇大具有转折之功;张廷玉本则与王鸿绪本相差无几,仅在正传中增补了两人。在编纂体例上《明史·循吏传》参照了《元史·良吏传》,以时间为轴,按照从明初到明末的顺序,载录了124位循吏。《明史·循吏传》正传对传主的刻画较为详细,既记载了传主的籍贯、字号、入仕途径、生卒年限等个人基本信息,又详细刻画了其个人品德和具体事迹。附传的书写虽只是一笔带过,但从文本而言,起到了文省而事增的效果。《明史·循吏传》史料来源广泛,既有《明实录》、明代地方志等官修文献,也有明人文集、传记、年谱和笔记小说等私家史料,广泛来源的史料足可互相印证。清代的史官在采摭明代官吏入《循吏传》时,主要依据三大标准,即德行、政绩和民众拥护;但事实上,这三大标准往往是互相影响的。《明史·循吏传》不但是研究明代循吏群体的基本文献,而且是研究明代地方治理、官员久任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离不开的史料之一,它也是《清史稿·循吏传》书写时可资借鉴的对象。《明史·循吏传》虽历经三稿修改,但仍不是完美无瑕的,其在文本上仍然存在有史实和纪年的错误。以《明史·循吏传》载录的循吏群体为样本,可以窥视整个明代循吏群体的政治贡献与文化贡献,这也是历史文献的价值之一。

闻家祯[5](2018)在《《建州纪程图记》《建州闻见录》校释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州纪程图记》与《建州闻见录》是李氏朝鲜时期的汉文文献,属于域外汉籍。《建州纪程图记》为明万历二十三年(李朝宣祖二十八年,1595),时任朝鲜南部主簿的申忠一以使臣的身份前往建州,归国后写下的记述出使见闻的图记;《建州闻见录》为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李朝光海君十一年,1619),朝鲜人李民作为幕僚跟随朝鲜军队参加明朝对后金的战争,战败被囚,获释后回到朝鲜,所作的见闻录。《建州纪程图记》与《建州闻见录》分别记述了先、后两个时期,努尔哈赤领导下的清前建州女真社会,内容涵盖了建州女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方面面。正因如此,本次论文将两部文献归于一处,互补互校,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以历史文献学为根本立足点,展开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对比研究,不仅仅是对文献本身的文献学考证,更是历史、文化、社会、地理、民俗、边疆民族关系等等的综合考量。本文开篇部分为绪论,是全文的先导与综述。在这一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综述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朝鲜汉文文献总体的研究情况,以及《建州纪程图记》《建州闻见录》两部文献专门性研究的现状,阐明本次研究相对于前人研究的创新与突破。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建州纪程图记》研究,下编为《建州闻见录》研究,力求做到结构清晰、对象明确。上编“《建州纪程图记》研究”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建州纪程图记》及其作者,对《图记》展开文献学考察,对其作者及成书缘由、历史背景、版本情况加以介绍;第二、三章分别为“校注”和“《建州纪程图记》的内容”,“校注”部分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典籍,对《图记》全文加以校对,对《图记》中的人名、地名、部落名称、历史典故及民俗类词语加以注释;“内容研究”部分,将《图记》记述的历史内容分为:“后金建立前的建州女真社会”、“《建州纪程图记》中的努尔哈赤”、“《建州纪程图记》中的佛阿拉城”“《建州纪程图记》所体现的朝鲜华夷思想”四个部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对其中部分史实进行历史考证。下编“《建州闻见录》研究”同样分为三个章节,前两章分别为“《建州闻见录》及其作者”与“校注”,体例与上编相同;第三章“《建州闻见录》的内容”,将《闻见录》记述的历史内容分为:“后金建立初期的女真社会”、“《建州闻见录》中的努尔哈赤及其家族”、“《建州闻见录》中的赫图阿拉城与界凡城”、“备御六条”四个部分。最后为结语,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本土现存的清前建州女真社会的相关历史文献并不充足,亦多为官方记载,难免有避讳和美化的嫌疑。《建州纪程图记》与《建州闻见录》作为域外文献,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存本土文献的些许缺憾。它们以不同的视角、亲身的记述,为建州女真史、后金史等清前史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信的另一手史料。本文研究尽力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借鉴前人学术研究成果,对两部文献展开基于文献本身的综合性、跨学科的考证与考辨,运用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加以分析整理,试图串联文献中较为零散的史料记述,还原部分被遗漏的历史细节,从某些方面力争重构建州女真社会情况。同时,对受“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朝鲜文献中存在的不实记述和纂者主观附会之处,加以分析和匡正。“校注”部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对两部文献的词、句进行校对和勘正,尽可能恢复文献的原貌,以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比较可靠的史料。

顾梦宇[6](2018)在《隋唐贵族妇女冠饰研究 ——以礼冠为中心》文中认为中国自古就有衣冠王国之称,冠饰很早就与服饰组合成为“名贵贱,等秩序”的重要媒介之一,但诞生之初主要是以男性冠饰为主,商周时期就出现了正式的“冠冕”的记载,明确表示了它等级秩序的象征作用,但女性冠饰诞生较晚,与男性冠饰一样具有礼仪作用的女性冠饰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女性冠饰是一种能够覆盖发髻,且有一定硬度的框架支撑,并且框架上的饰件都有固定位置和种类搭配的头饰,分为礼冠和常礼冠两种,礼冠主要是在一些礼仪活动场所佩戴的冠饰,有严格的礼制规定;常礼冠则是女子日常佩戴的冠饰,这类冠饰在使用等级上的限制并不是很严格,一般也具有一定的礼仪性质。女性冠饰制度是我国古代服饰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魏晋南北朝时期贵妇的首服制度仍以宝钿、长簪为主,仅在北朝时出现过皇后戴冠,隋唐时期承上启下的将前朝的宝钿蔽髻制度与北朝的冠饰、博鬓结合,形成礼冠的基本形态,并开创性的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一套从皇后到命妇的贵妇礼冠制度;而这一套详尽规范的礼冠制度又直接影响了宋明时期的贵妇礼冠,不论是形制还是制度规定都是以隋唐礼冠相关规定为蓝本制定。这些冠饰都是贵族使用的头饰,因此出土的实物和图像资料较少,使得很多学者既对实物辨识不足,更没有将其从制度方面考虑。论文就旨在对隋唐贵妇冠饰的形制和制度源流进行研究,利用近几年出土的新材料尝试复原隋唐冠饰的基本面貌。论文采用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相结合方法,对隋唐贵族冠饰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综述隋唐贵妇冠饰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实物和文献制度出发,梳理东汉至宋明的贵妇首服制度的梳理。第三部分为隋唐贵妇冠饰的相关问题探讨,包含隋唐贵妇冠饰的早期形成和演变以及隋唐乃至宋礼冠的具体使用场合。

王熹[7](2010)在《明代服饰研究简述》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时,改正朔,易服色,是开国之君的首要大事之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制定安邦治国方略时,始终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之一,给予了特别关注,投入了很大精力。这一过程由上而下,从帝后宗室、文武百官命妇,到卫所官兵、庶民百姓,渐及乐妓、僧道、农夫、商贾等各个阶层。从规定内容看,由冠服至靴履、首饰、巾帽暖耳、伞盖,以及面料、样式、尺寸、

王熹[8](2010)在《明代服饰研究简述》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建立新王朝时,改正朔,易服色①,是开国之君的首要大事之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制定安邦治国方略时,始终将服饰制度的确立作为巩固江山社稷的重要举措之一②,给予了特别关注,投入了很大精力。这一过程由上而下,从帝后宗室、文武百官命妇,到卫所官兵、庶民百姓,渐及乐妓、僧道、农夫、商贾等各个阶层。从规定内容看,由冠服至靴履、首饰、巾帽暖耳、伞盖,以及面料、样式、尺寸、颜色等方面,由简到繁,无所不包。这是一个森严的服饰等级制度,从朱元璋开始未雨绸缪,直到永乐、嘉靖以后才告基本完成。

姜胜利[9](2008)在《20世纪《明史》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明史》的研究,呈两个主要阶段,即3040年代和8090年代。如果说30、40年代的研究多注重于编纂过程的梳理和稿本的辨正,那么80、90年代的变化就体现在开始注意撰修者的思想,以及对撰修者和《明史》各组成部分(纪、志、表、传)进行个案研究。20世纪的《明史》研究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主要有编修进程的阶段划分,监修总裁及重要参与者,分撰诸人及志传稿以及对《明史》的总体评价等几个方面。十几部专着和近300篇论文的问世,为进一步研究《明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的《明史》研究,将继续深化对以前领域和对象的研究,同时应该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侯辉[10](2004)在《张廷玉等着《明史·舆服志》源流考》文中研究说明《明史·舆服志》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第一阶段由清初着名史家万斯同初步删定,成《明史》四百一十六卷,其中《舆服志》共四卷。收载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奠定了《明史·舆服志》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由总裁官王鸿绪在万氏《明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经过多年的删改、润色加工后,最后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其《舆服志》仍为四卷,在《明史·舆服志》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由总裁官张廷玉对王《志》略作删改而成定稿即今之《明史·舆服志》。

二、张廷玉等着《明史·舆服志》源流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廷玉等着《明史·舆服志》源流考(论文提纲范文)

(1)《诗经图史合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诗经图史合考》作者考辨
    第一节 关于《诗经图史合考》作者的争议
    第二节 《诗经图史合考》是拥万堂书坊托名钟惺的伪作
        一、生平履历考:缺乏实证
        二、成书背景考:名人效应
        三、拥万堂书坊考:唯利是图
        四、伪书内容考:抄撮径改
第二章 《诗经图史合考》版本与体例
    第一节 《诗经图史合考》版本考略
        一、金阊拥万堂刻本
        二、河南省图书馆藏明末刻本二十卷
        三、吉林省图书馆藏明末刻本二十卷
    第二节 《诗经图史合考》体例特点
        一、编纂形式:征引博洽,间附考证
        二、序次方式:依诗而从,分章列义
第三章 《诗经图史合考》内容与特色
    第一节 《诗经图史合考》注释方法
        一、汉宋兼采,规正谬误
        二、诠释精细,注重训诂
        三、尚奇无拘,好古而不贱今
    第二节 《诗经图史合考》图谱研究
        一、图说《诗经》源流考
        二、《诗经图史合考》图谱内容
        三、《诗经图史合考》图谱特色
第四章 《诗经图史合考》学术价值
    第一节 明代《诗》类研究丰富的印证
    第二节 辑存古说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深化明代社会生活史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诗经图史合考》征引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海水江崖纹在织物上的创新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代织物上的海水江崖纹
    第一节 海水江崖纹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
        一、水纹与山纹——自然形态的装饰性呈现
        二、山、水组合纹——人文观念的表达
    第二节 明清织物上海水江崖纹的造型与运用
        一、纹样造型分析
        二、装饰运用的分析
第二章 海水江崖纹的装饰法则与设计思想
    第一节 海水江崖纹的装饰法则
        一、“因地制宜”的装饰法则
        二、“彰显功能”的装饰法则
        三、“秩序井然”的装饰法则
    第二节 海水江崖纹的设计思想
        一、“兼收并蓄”的设计思想
        二、“观物取象”的设计思想
        三、“以形写神”的设计思想
第三章 海水江崖纹在现代织物上的纹饰创新与运用创新
    第一节 、多样的创新方式
    第二节 广泛的运用范围
第四章 创新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化繁为简设计方法的实践
    第二节 直接取材设计方法的实践
    第三节 分解重组设计方法的实践
    第四节 提取变形设计方法的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论着、作品)
致谢

(3)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基本概念与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明史》纂修及修订过程的研究
        (二) 关于清初诸帝与《明史》纂修之关系的研究
        (三) 关于《明史》纂修人员的研究
        (四) 关于《明史》诸稿源流考订的研究
        (五) 关于《明史》部分序与论赞的研究
    三、 研究意义与框架
第一章 《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进程
    一、 首次进呈史稿御览前序与论赞的书写
        (一) 未有回应的御制论断之请
        (二) 纂修官分班阄派拟稿阶段序与论赞的书写
        (三) 总裁官分任专阅拟稿阶段序与论赞的书写
        1. 总裁官分任专阅时间考
        2. 总裁官分任专阅成果中的序与论赞
        3. 潘耒《书纂修五朝史传后》与陈廷敬分任专阅之关系
        (四) 徐元文等首次进呈史稿并恭请御制论断
    二、 康熙年间监修官、总裁官裁定史稿阶段序与论赞的书写
        (一) 万斯同协助监修官、总裁官审定序与论赞
        1. 万斯同在馆修史之成果
        2. 《明史列传稿》267卷与《明史纪传》313卷中的序与论赞
        (二) 熊赐履删改润色叙与论赞
        (三) 王鸿绪重撰序、废去论赞
    三、 雍正年间序与论赞的书写
        (一) 是否添加论赞的讨论
        (二) 纂修官修订序、增补论赞
    四、 乾隆年间序与论赞的书写
        (一) 乾隆帝御览武英殿本《明史》序与论赞
        (二) 乾隆帝钦定四库本《明史》序与论赞
    小结
第二章 《明史》序与论赞书写的指导思想
    一、 史馆内序与论赞的书写原则
        (一) 严谨考据,据实直书
        (二) 勿主一说,持论允平
        (三) 避免门户之见
    二、 诸帝的修史要求
        (一) 康熙帝:称美帝王,肯定明代流风善政
        1. 二十六年,康熙帝指示修史人员不得徒肆议论
        2. 三十一年,康熙帝再次指责议论失平,修史人员恭请御制论赞
        3. 三十六年,康熙帝敕谕有关明代历史之系统性看法
        4. 四十三年,康熙帝再斥修史人员任意妄作,坚辞御制定论
        (二) 雍正帝:符合圣意的官方记载才是信史
        (三) 乾隆帝:史书须经帝王亲阅鉴定
    小结
第三章 《明史》序与论赞对重大事件的议论
    一、 关于明太祖诛戮功臣的议论
        (一) 修史之初关于太祖诛戮功臣的公论
        (二) 潘耒、万斯同对太祖诛戮功臣的评价
        (三) 熊赐履对太祖诛戮功臣的评价
        (四) 殿本《明史》对太祖诛戮功臣的评价
    二、 关于“靖难”的议论
        (一) 潘耒的“靖难”评价
        (二) 万斯同、熊赐履“靖难”评说之微调
        (三) 王鸿绪“靖难”评论之变化
        (四) 杨椿对王鸿绪的诘难
        (五) 康熙、乾隆二帝的“靖难”书写基调
        1. 康熙帝称美明朝诸帝的修史基调与殿本《明史》的“靖难”评价
        2. 乾隆帝的“靖难”评说与四库本《明史》的修订
    三、 关于“大礼议”的议论
        (一) 万斯同的“大礼议”评价
        1. 万斯同私人文集中的“大礼议”评说
        2. 《明史纪传》313卷中的“大礼议”评价
        (二) 熊赐履的“大礼议”评价
        (三) 殿本《明史》的“大礼议”评价
        (四) 四库本《明史》的“大礼议”评价
    四、 关于亡国的议论
        (一) 清初史家关于亡国的众说纷纭
        (二) 康熙帝“明亡于神宗”认识的形成
        (三) 殿本《明史》中“明亡于神宗(万历)”说的贯彻
    小结
第四章 《明史》序与论赞对制度损益的议论
    一、 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一) 万言《诸王世表叙》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二) 熊赐履进呈稿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三) 王鸿绪史稿与殿本《明史》关于分封诸王的议论
        (四) 雍正、乾隆二帝逆转《明史》关于分封的议论
        1. 雍正帝对分封的彻底否定与殿本《明史》对分封的议论
        2. 乾隆帝与四库本《明史》对分封的彻底否定
    二、 关于罢黜宰相之得与失的议论
        (一) 修史初期多论明太祖废相之失
        (二) 王鸿绪史稿与殿本《明史》对废相得失的搁置
        (三) 乾隆帝否定“天下治乱系宰相”与四库本《明史》的修订
    小结
第五章 《明史》序与论赞臧否人物的标准
    一、 对明代君主的评论
        (一) 熊赐履对明代君主的称美与诘责
        (二) 殿本《明史》秉持康熙帝之修史基调
        (三) 四库本论赞对君主乾纲独断的强调
    二、 褒贬诸臣的尺度
        (一) 名节功业孰为重
        (二) 进取是否为正途
        (三) 学问是否醇正
        (四) 得君柄政是否合宜
    小结
第六章 《明史》序与论赞对学术与道德的议论
    一、 关于“儒林”的议论
        (一) 由《理学传》设想到总归《儒林传》的决定
        (二) 熊赐履对明代儒林的宽泛概论
        (三) 王鸿绪以学派脉络分卷论述明代儒林
        (四) 陆陇其入祀与殿本《儒林传》浓厚的政治教化
    二、 关于忠义的议论
        (一) 清初廷臣褒奖忠义之请
        (二) 修史之初史家的忠义之论
        (三) 熊赐履的“忠义”观
        (四) 王鸿绪史稿至殿本《明史》的明代“忠义”
    三、 关于宦寺之祸的议论
        (一) 宦寺之祸在于君主之任人唯亲
        (二) 宦寺之祸在于党人之附丽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明史·循吏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史·循吏传》的编纂
    第一节 循吏概念与历代正史《循吏传》概况
    第二节 《明史·循吏传》编纂成因
    第三节 《明史·循吏传》编纂过程
    第四节 《明史·循吏传》编纂考述
第二章 《明史·循吏传》内容大要、文本特点及史料来源
    第一节 《循吏传》的内容大要
    第二节 《循吏传》的文本特点
    第三节 《明史·循吏传》史料来源
第三章 《明史·循吏传》入传标准、史料价值与不足
    第一节 《明史·循吏传》入传标准
    第二节 《明史·循吏传》史料价值
    第三节 《循吏传》的不足与考误
第四章 《明史·循吏传》传主简析
    第一节 传主的地域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二节 传主入仕途径的特点及成因
余论
    一、明代循吏的任职概况
    二、明代循吏的政治贡献
    三、明代循吏的文化贡献
附录1 目前可见明史诸稿本一览表
附录2 《明史·循吏传》正传传主入仕途径、籍贯表
附录3 《明史·循吏传》附传传主入仕途径、籍贯表
附录4 正附传主地域分布图
参考文献
    一、古籍与近现代地方志
    二、今人论着(以出版年代为序)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建州纪程图记》《建州闻见录》校释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基础
        一、研究现状
        二、文献基础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上编《建州纪程图记》研究
    第一章 《建州纪程图记》及其作者
        第一节 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成书缘由
    第二章 校注
        例言
        凡例
    第三章 《建州纪程图记》内容研究
        第一节 后金建立前的建州女真社会
        一、社会经济
        二、社会制度
        三、军事制度
        第二节 《建州纪程图记》中的努尔哈赤
        第三节 《建州纪程图记》中的佛阿拉城
        第四节 《建州纪程图记》所体现的朝鲜华夷思想
下编《建州闻见录》研究
    第一章 《建州闻见录》及其作者
        第一节 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成书缘由
    第二章 校注
        例言
        凡例
    第三章 《建州闻见录》内容研究
        第一节 后金建立初期的女真社会
        一、社会经济
        二、社会法制
        三、军事制度
        四、民风民俗
        第二节 《建州闻见录》中的努尔哈赤及其家族
        第三节 《建州闻见录》中的赫图阿拉城与界凡城
        第四节 备御六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隋唐贵族妇女冠饰研究 ——以礼冠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方法
第二章 隋唐贵族妇女冠饰的实物和文献资料
    第一节 隋唐贵族妇女冠饰的实物资料
        一、礼冠
        二、常礼冠
    第二节 汉至宋贵族妇女冠饰的文献整理
        一、东汉、魏晋贵妇首服制度
        二、南北朝贵妇首服制度
        三、宋明时期
第三章 隋唐贵妇冠饰源流及应用
    第一节 隋唐贵妇礼冠的源流
        一、初兴期
        二、定型期
        三、发展期
    第二节 隋唐贵妇常礼冠的源流
    第三节 隋唐冠饰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张廷玉等着《明史·舆服志》源流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诗经图史合考》研究[D]. 仲艳青.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2]海水江崖纹在织物上的创新运用研究[D]. 李双双. 苏州大学, 2020(03)
  • [3]清修《明史》序与论赞的书写[D]. 闫瑞.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明史·循吏传》研究[D]. 李航.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建州纪程图记》《建州闻见录》校释与研究[D]. 闻家祯.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1)
  • [6]隋唐贵族妇女冠饰研究 ——以礼冠为中心[D]. 顾梦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明代服饰研究简述[J]. 王熹. 明史研究, 2010(00)
  • [8]明代服饰研究简述[A]. 王熹. 明史研究(第十一辑), 2010
  • [9]20世纪《明史》研究述评[J]. 姜胜利.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08(00)
  • [10]张廷玉等着《明史·舆服志》源流考[J]. 侯辉.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张廷玉《明史·御符志》渊源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