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一、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罗序清,张继红,罗春艳,刘海梅[1](2021)在《双胎妊娠孕妇在剖宫产术中一胎保留胎膜囊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一胎保留胎膜囊的剖宫产术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新余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双胎妊娠欲行剖宫产术的孕妇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研究组剖宫产术中前一新生儿常规方式娩出,另一新生儿保留胎膜囊,使子宫切口周围无胎盘,胎儿及羊水随羊膜囊自宫腔完整娩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分别破膜,吸尽羊水,依次取出胎儿,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24 h子宫出血和产妇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第二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术后24 h子宫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第二个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胎妊娠一胎保留胎膜囊的剖宫产术可以减少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同时可以降低第二个新生儿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张娅楠[2](2021)在《剖宫产术中结扎脐带最佳时间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儿出生时结扎脐带的不同时间对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 H、Pa CO2、BEecf、HCO3-、Pa O2)、出生0、5、10分钟(minute,min)的Apgar评分、出生4-10分钟的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 O2)、出生后0、2、6、12、18、24小时(hour,h)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变化、出生后4天(day,d)内的经皮胆红素值、住院期间峰值、达峰时间和需光疗治疗的黄疸人数、出生后72小时的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eonatal polycythaemia,NP)的比率;同时,观察剖宫产术中产妇的失血量、手术的时间、胎盘剥离的时间、胎盘残余血量、二线促宫缩药物使用率、输血率及手术前后Hb和Hct的差值的变化。目的是为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在剖宫产中的安全应用及其可靠性提供一份理论依据,寻求剖宫产术中结扎脐带的最佳时间,为我院(甚至我市)母婴保健贡献微薄力量。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剖宫产的产妇及其新生儿260例。以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为分组依据,共分5组即:早期断脐[(early cord clamping,ECC)(<30秒(second,s))]组、出生1 min断脐组、出生2min断脐组、出生3min断脐组和脐动脉搏动消失组。新生儿出生后达到结扎脐带的时间由术者采脐血后,专业医师进行血气分析;出生10 min内进行Apgar评分以及监测Sp O2(出生后4-10min);出生后由专业产科护士在0、2、6、12、18、24小时监测并记录血压;在住院期间测定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2次/日(取前额、腹部、背部三项的平均值),记录住院期间经皮胆红素的峰值及达峰时间;由儿科的专业护士在出生72 h进行头皮静脉采血查血常规;计算新生儿住院期间的NP及需蓝光照射治疗的黄疸发生率;采用血红蛋白差值法估计产妇24h的失血量;记录胎盘剥离时间、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二线促宫缩药物及是否需要输血;住院医师采用称重法统计胎盘残余血量。结果:1.随着结扎脐带时间的延长,剖宫产产妇手术前后Hct差值、Hb差值、手术时间、术中的失血量和手取胎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in断脐组胎盘残余血量少于其它断脐组,3min断脐组胎盘剥离时间短于其它断脐组(P<0.05);各组别之间术中二线促宫缩药物的使用率及对输血的需求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新生儿出生1、5、10min的Apgar评分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min断脐组较其他组新生儿的Hb、Hct和RBC均稍有增加,但5组新生儿的NP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着结扎脐带的时间延长,脐血Pa O2、BEecf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p H、HCO3-、PCO2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着结扎脐带时间的延长,出生4天的经皮胆红素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胆红素值达峰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min断脐组与即刻断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胆红素值的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min断脐组与1min断脐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需蓝光治疗的黄疸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6.随着结扎脐带的时间延长,Sp O2逐渐升高;且4-9min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10mi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新生儿出生24h的MAP值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24h的MAP具有波动性,出生2h MAP值较低;新生儿24h MAP的稳定性呈时间依赖性,即随着结扎脐带的时间延长,稳定性越高。结论:1.DCC在不增加NP风险的前提下,增加其血容量;随着脐带结扎的时间延长新生儿胆红素值稍有增加,但不增加其达峰时间、峰值以及需蓝光治疗的黄疸的发生率;新生儿在出生2h的MAP值较其他时间段稍低,但DCC可以使其MAP的稳定性增加;DCC还可增加血氧饱和度,有益于降低其窒息和脑瘫的发生风险。2.DCC不增加剖宫产术中产妇的失血量,且缩短胎盘剥离的时间;随着结扎脐带的时间延长,胎盘的残余血量减少,即胎盘-胎儿的输血量增加;另外,DCC不增加二线促宫缩药物的使用率及产妇对输血的需求。3.分析对比新生儿及剖宫产产妇的各项指标后,建议:剖宫产术中结扎脐带的最佳时机为3min。

陆晓勤[3](2021)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液体治疗在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液体治疗在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胎盘植入择期全麻下行剖宫产术孕产妇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n=40):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常规补液组(C组)。所有患者均监护心电、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建立外周静脉液路。局部麻醉后分别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连接传感器,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 Trac/Vigileo传感器监测。诱导采用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5mg/kg和瑞芬太尼1μg/kg,给氧去氮后行经口插入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设定潮气量为6~8ml/kg,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在35~45mm Hg之间。以5%~6%地氟烷吸入和0.1~0.2μg/kg/min速率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并采用BIS监测术中麻醉深度,维持BIS值在40-65之间。气管插管成功后,立即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0.2μg/kg/min,随后G组按照产妇的理想体重(身高cm—110)kg在3分钟快速予以醋酸林格液3 ml/kg进行液体冲击,如果SVV≥13%,则继续予以3 ml/kg醋酸林格液3 min内输注行液体冲击,重复直至SVV<13%,之后按照2ml/kg/h的速度予以醋酸林格液静滴;C组持续按照2ml/kg/h的速度予以醋酸林格液静滴,根据产妇生命体征调整补液速度,不予以液体冲击治疗。密切关注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如果产妇麻醉后血压高于基础血压值,则适当降低去氧肾上腺素的泵注速度或停用,如果产妇麻醉后出现低血压,在0.2μg/kg/min的速度泵注去氧肾上腺素的同时,予单次静脉推注80μg去氧肾上腺素,可根据产妇血压情况反复加注。分别记录产妇麻醉前10分钟(T0时间点)、麻醉诱导后(T1时间点)、手术开始(T2时间点)、胎儿娩出(T3时间点)、胎儿娩出后30分钟(T4时间点)、手术结束(T5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变异度(SVV)、每搏变异指数(SVI)、心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并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血乳酸(La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在手术完成时(T5时间点)记录产妇总液体用量、总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同时记录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的Apgar评分,抽取脐带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产妇术前和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肌酐(Cr),术后随访至患者出院,观察患者术后再输血量、麻醉相关不良反应、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1.与C组比较,G组产妇术中液体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学形态方面,两组产妇组内比较,在T3至T5时的Hb和Hct均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5时,G组产妇的Hb及Hct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液乳酸含量、凝血功能及肾功能方面变化情况,两组产妇组内比较,术后24h的LAC、PT、APTT、TT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FBG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G组患者术后的LAC、PT、APTT、TT明显低于C组,而FIB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Cr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间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分别是25%和30%、术中去氧肾上腺素总用量、术后再输血率、住院费用以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两组产妇组内比较,在T4到T5时的SVI、SVV均较T0时明显升高,而MAP、CI、CVP、SVR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时G组的MAP、CI明显高于C组,而SVV、SVI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中产妇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变化情况,两组产妇组内比较,在T3和T5时的BE均较T0时明显下降,而Glu、K+均较T0时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血气分析结果中的p H、BE、Na+、K+、i Ca2+和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新生儿方面情况,两组间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出生后5min的Apgar评分、插管率、新生儿科转入率对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胎儿脐带血的PH、LAC、B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安全应用于合并有胎盘植入的剖宫产术。在预防性静脉泵注去氧肾上腺素的前提下,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相较于常规液体治疗,对合并有胎盘植入的产妇行剖宫产术后的凝血功能影响更小,对于新生儿的短期结局也无明显影响。但并不能降低围术期孕产妇低血压的发生率和缩短产妇住院时间。

冯春艳[4](2021)在《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为更好地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藁城人民医院分娩的足月、头位、单胎的757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胎位异常、择期剖宫产、经产妇、III类图形),宫口开大3CM后给予持续性硬膜外无痛分娩麻醉,宫口开大5cm给予持续胎心电子监护。根据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两组,A组(n=584例)为第二产程≤3小时,B组(n=173例)为第二产程>3小时且≤4小时。A组根据胎心电子监护三类图形可分为A1组(I类图形)和A2组(II类图形)。B组根据胎心电子监护三类图形可分为B1组(I类图形)和B2组(II类图形)。比较各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PH、乳酸及碱剩余)、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NICU入住率等指标。结果:1.A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明显高于B组,乳酸、碱剩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1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高于A2组,乳酸、碱剩余明显低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1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高于B2组,乳酸、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1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PH值高于B1组,乳酸、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2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指标PH值高于B2组,乳酸、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A1组新生儿出生Apgar1分钟评分高于A2组(P<0.05);B1组新生儿出生Apgar1分钟评分高于B2组(P<0.05);A1组和B1组及A2组和B2组新生儿出生Apgar1分钟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7.A1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A2组,B1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B1组,A2组新生儿NICU入住率低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超过3小时会引起新生儿脐动脉血气PH值降低,乳酸和碱剩余水平升高。2.在分娩镇痛的新产程中第二产程近达3小时时需要尽快处理终止妊娠。在第二产程中一旦出现二类图形,需要尽快处理。

韩志萍[5](2020)在《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为一种新型改良的子宫压迫缝合法,观察该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实用性及并发症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和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分娩过程中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病例,分为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三种治疗方法,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的比较,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采用t或χ2检验比较三组止血方法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统计分析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33例、宫腔纱条填塞组38例、宫腔球囊填塞组29例,观察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其他两组方法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患者的孕次、产次、孕周及住院时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率等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和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9.03±12.919(分钟)、75.11±18.134(分钟)、81.72±40.307(分钟),子宫横形环缝合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球囊填塞组产时出血量分别为437.88±187.096(ml)、727.63±308.593(ml)、953.103±410.262(ml),产后24小时出血量分别为580.88±244.899(ml)、833.08±327.459(ml)、1474.17±664.465(ml),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横形环缝合组产时出血量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中有2例拔纱条时发现缝线钩住纱条,导致纱条残留行二次拔纱,1例拔纱后再次出血行球囊填塞后好转。宫腔球囊填塞组有3例术后放置宫腔球囊失败,改用其他方法止血成功,1例阴道分娩后行宫腔球囊填塞法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对症治疗好转。三种止血方法均无子宫切除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三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手术时间短,止血效果明显,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于治疗及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子宫切除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及基层医院对于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在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发生的宫缩乏力治疗有其局限性,其远期并发症尚需进一步观察。

冯苗倩,张春元,黄伟,刘晓虹,曾伟[6](2020)在《不同时机体位摆放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时机体位摆放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全部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麻醉后均在右腰臀部垫特制沙袋,对照组手术开始时将沙袋移出,观察组手术开始后剖开子宫前移出。比较两组产妇不良结局、焦虑发生率、满意度、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升压药使用率、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发生率、剖宫产加子宫球囊堵塞率、焦虑情绪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转入NICU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出生后5 min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手术开始后剖开子宫前移出特制沙袋并进行体位摆放,可减少产妇不良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有利于母婴安全。

何楠楠[7](2020)在《两种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估腹膜外剖宫产(extraperitoneal cesarean section,ECS)、腹膜内剖宫产(intraperitioneal cesarean section,TCS)两种术式应用于再次剖宫产的优劣,为再次剖宫产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检索词为:腹膜外剖宫产、腹膜内剖宫产、二次剖宫产、再次剖宫产术式。结合研究目的,筛选出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最后根据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一步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2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3篇前瞻性研究,17篇回顾性分析研究。总样本量2453例,其中行ECS组共1202例,TCS组共12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再次剖宫产术式选择上,与TCS相比,ECS的优势在于:(1)手术时间短[MD=-9.25,95%CI(-15.10-3.40),P=0.002];(2)术中出血量少[MD=-56.31,95%CI(-75.19-37.43),P<0.00001];(3)术后开始进食时间早[MD=-4.39,95%CI(-5.38-3.40),P<0.00001];(4)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MD=-14.73,95%CI(-21.34-8.12),P<0.0001];(5)术后病率低(术后24小时至7天内2次不连续体温≥38℃)[OR=0.29,95%CI(0.160.53),P<0.0001],术后体温峰值低[MD=-0.11,95%CI(-0.17-0.05),P=0.0002];(6)手术并发症少:肠损伤率低[OR=0.15,95%CI(0.030.85),P=0.03]、膀胱损伤率低[OR=0.19,95%CI(0.040.88),P=0.03];(7)住院时间短[MD=-2.29,95%CI(-2.69-1.89),P<0.00001],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出现肉眼血尿[OR=1.03,95%CI(0.492.17),P=0.94]、新生儿窒息[OR=1.37,95%CI(0.762.47),P=0.29]、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MD=-3.34,95%CI(-6.67-0.00),P=0.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腹膜内剖宫产相比,再次剖宫产时选择腹膜外术式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产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更早进食、降低术后病率及术后体温峰值、减少手术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在新生儿窒息率、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术后发生肉眼血尿方面两种术式无明显差异。对于既往剖宫产或其他腹部手术史造成的重度腹腔粘连患者,再次剖宫产时采取腹膜外术式或许为一种更佳的选择。

孙晨阳[8](2020)在《延迟脐带结扎最佳时间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胎儿娩出后不同断脐时间对阴道顺娩足月新生儿的脐血血气分析结果(pH、HCO3-、PaCO2、BEecf、PaO2)、出生内10分钟的Apgar评分、出生后10分钟内的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pO2)、出生后24小时内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出生72小时内的经皮胆红素值和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人数、出生后72小时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以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eonatal polycythaemia,NP)的比率;同时,观察产妇产后2小时(hour,h)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长、分娩前后Hb和Hct的变化。旨在探索新生儿最佳断脐时间,以及延迟脐带结扎是否对新生儿利大于弊,是否会降低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为我院乃至我市妇幼保健事业出一份力。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230例。根据新生儿完全娩出至结扎脐带的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即A组[即刻断脐(immediately cord clamping,ICC)(<30秒(second,s))]、B组[出生后1分钟(minute,min)]、C组(出生后2min)、D组(出生后3min)及E组(脐动脉搏动消失),新生儿出生后30s内由助产士采脐血进行血气分析,出生后10分钟内由住院医师进行Apgar评分和SpO2的监测;出生后前4小时里每间隔2小时由产科专业护士进行血压监测并记录,4小时后转为每4小时1次直至生后24小时;住院期间,每日给予新生儿测定经皮胆红素2次(每次结果分别取前额、腹部、背部三项数值的平均值),出生后72小时后进行头皮静脉采血行血常规;统计住院期间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和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发生率的比率;同时,新生儿娩出后立即于产妇臀部置一弯盘收集产妇分娩后2h的出血量,并记录第三产程时长,于产后24化验血常规并与入院时对比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断脐时间的延长,2min和3min断脐组比起ICC和1min断脐组产妇分娩前后Hct差值要小,而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3min断脐组的第三产程时长要短于ICC、1min断脐、2min断脐组(?<0.05);各组别之间产后2h出血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0.05)。2.3min断脐组比ICC组新生儿的Hb和Hct的要高,但是各组别之间NP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05)。3.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和10min的Apgar评分数值在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0.05);4.随着脐带结扎时间的延长,脐血PaCO2和PaO2的水平逐渐升高,但是2min断脐和3min断脐之间脐血PaCO2和PaO2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0.05);随着断脐时间的延长,脐血BEecf数值逐渐降低,且于2min断脐组达到最低值,之后逐渐增加,但3min断脐组比2min断脐组的脐血BEecf比较统计学差异无显着性(?>0.05);脐血pH、HCO3-在不同断脐时间下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0.05)。5.胎儿娩出后,随着脐带结扎时间的延长,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和第2天的胆红素值逐渐增高,均于3天后达到峰值;但在出生后第3天各组别之间的胆红素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0.05)。同时各组别之间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人数无明显差异(?>0.05)。6.新生儿出生后前10分钟内每分钟的SpO2逐渐升高;随着断脐时间的延长,第1min、2min、3min、4min、5min、6min、7min及8min的有统计学意义(?<0.05),但于出生后第9min和第10min的差异无显着性(?>0.05);随着新生儿出生时间的延长,其出生后前10分钟的SpO2的中位数逐步增加;随着脐带结扎时间的延长,新生儿出生后每分钟的SpO2中位数也有所提高。7.随着断脐时间的延长,出生后第0h、2h、4h、8h、12h及20h的MAP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0.05);新生儿出生后24h MAP呈波动趋势,于出生后2h MAP值最低,与其他时间段有显着性差异(?<0.05);3min断脐组的新生儿出生后2min的MAP比ICC组和1min断脐组要高,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0.05);随着脐带结扎时间的延长,新生儿24h MAP稳定性越高。结论:1.DCC在增加新生儿的血容量同时,没有增加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风险;断脐时间的延长可以增加新生儿出生后前48h的胆红素值,但于出生72h后增幅减小,且不会增加需要光疗治疗的黄疸的发生率;新生儿出生后2h的MAP处于最低值,DCC在提高MAP水平的同时增加了MAP波动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了新生儿低血压的风险;实施DCC可以提高血液的氧合程度,进一步有助于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和死亡率。2.DCC不仅可以使第三产程的时长缩短,且不会增加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可将其作为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应用于临床。3.建议将2min作为延迟脐带结扎的最佳时机,这样既可以减少新生儿酸中毒的发生率,又稳定了其循环过渡期,亦不会增加新生儿需要光疗的黄疸的风险。

曾义[9](2020)在《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生育政策的变化,实施再次剖宫产的产妇越来越多。由于瘢痕子宫及合并症增加,发生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目前,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是对我国母婴安全威胁最大的因素。因此,通过回顾性病例数据,分析再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对再次剖宫产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1.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搜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2442例再次剖宫产产妇的临床病历资料,登记产妇孕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等数据信息,根据产后出血标准分为产后出血组(PPH组,n=346)和产后非出血组(NPPH,n=2096),根据新生儿窒息标准分为新生儿窒息组(BA组,n=62)和新生儿非窒息组(NBA组,n=2380)。应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危险因素。2.为探讨麻醉选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全麻组(n=140)和椎管内麻醉组(n=2302),将术前、术中因素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全麻组(n=131)和椎管内麻醉组(n=131),比较两组之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宫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止血方式、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前置胎盘[优势比(OR)=17.858;95%可信区间(95%CI)=8.359-38.149],产前贫血(OR=10.882;95%CI=6.190-19.129),宫缩乏力(OR=6.608;95%CI=3.604-12.115),手术时间>100min(OR=5.202;95%CI=2.196-12.321;参考组:手术时间≤60min),胎盘粘连(OR=3.103;95%CI=1.657-5.810),ASAⅢ~Ⅳ级(OR=3.821;95%CI=2.062-7.081;参考组:ASAⅠ~Ⅱ级),胎盘植入(OR=3.054;95%CI=1.122-8.313),孕周<35周(OR=4.003;95%CI=1.571-10.201;参考组:孕周≥39周)。再次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包括:肾功能不全(OR=9.330;95%CI=1.426-61.040),全麻(OR=2.896;95%CI=1.306-6.422),妊高症(OR=3.371;95%CI=1.519-7.479),宫缩乏力(OR=2.528;95%CI=1.137-5.618),早产儿(孕周<37)(OR=3.625;95%CI=1.576-8.335),低体重儿(OR=6.448;95%CI=2.858-14.550)。2.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全麻组出生后1min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10.7%vs3.8%,P<0.05),但出生后5min、10min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组与椎管内麻醉组在出血量、输血率、宫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止血方式、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前置胎盘、产前贫血、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胎盘植入、手术时间过长、孕周<35周、ASA分级是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2.妊高症、肾功能不全、宫缩乏力、早产儿、低体重儿、全身麻醉是再次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3.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全身麻醉并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但全身麻醉可增加出生后1min新生儿窒息率,而对出生后5min、10min新生儿窒息率无明显影响。

倾丽梅[10](2020)在《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前置胎盘(PP)伴胎盘植入的临床高危因素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对临床处理该种疾病有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9年07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诊断为PP的单胎孕产妇225例,其中148例无胎盘植入为PP组,77例伴胎盘植入为PP伴胎盘植入组,以同期住院分娩的未诊断PP及胎盘植入的150例单胎孕产妇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在高龄、剖宫产分娩史、孕次、流产次数、产次、宫腔操作史方面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组间比较示:PP伴胎盘植入组及PP组的高龄孕产妇、有剖宫产分娩史、孕次≥2次、流产次数≥2次、产次≥2次及有宫腔操作史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PP伴胎盘植入组的完全性PP、高龄孕产妇、有剖宫产分娩史、剖宫产次数≥2次、孕次≥2次、流产次数≥2次及有宫腔操作史者占比均高于PP组(P值均<0.05),而两组在产次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完全性PP、高龄、剖宫产分娩史、流产次数(≥2次)是PP伴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3、PP伴胎盘植入组的住院天数中位数8(611)天长于PP组的住院天数中位数7(59)天,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0(6002400)mL多于PP组的出血量中位数300(150400)mL,PP伴胎盘植入组的子宫切除率、输血率、产褥感染率、转ICU率均高于PP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此次分娩方式、产前出血情况方面相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4、PP伴胎盘植入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中位数2600(21003105)g低于PP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中位数3000(25703250)g,1分钟Apgar评分低于PP组,PP伴胎盘植入组的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新生儿窒息率、转NICU率均高于PP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PP伴胎盘植入与PP类型、高龄、剖宫产分娩史、多次流产紧密相关,完全性PP是PP伴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应加强对有高危因素孕妇的监督,同时要严格把握剖宫产的指征,降低剖宫产率。2、PP伴胎盘植入可导致严重出血、子宫切除、早产等并发症,提高产前诊断率,充分的术前准备及各种止血方式联合应用有利于减少不良结局的发生。

二、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双胎妊娠孕妇在剖宫产术中一胎保留胎膜囊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术中子宫出血量、术后24 h子宫出血量、第二胎儿娩出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产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产妇第二个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2)剖宫产术中结扎脐带最佳时间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结扎脐带的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诊断标准
    1.7 数据的采集、收集
        1.7.1 临床数据的收集
        1.7.2 试剂和仪器
        1.7.3 采集数据的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一般资料(产妇、新生儿)
    2.3 不同结扎脐带时间对产妇的影响
        2.3.1 对产妇Hb_d,Hct_d、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2.3.2 对产妇胎盘剥离时间、胎盘残余血量及手取胎盘率的影响
        2.3.3 对产妇二线促宫缩药物的使用率的影响
    2.4 不同结扎脐带时间对新生儿的影响
        2.4.1 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2.4.2 对新生儿血常规(RBC、Hb、Hct)及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
        2.4.3 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
        2.4.4 对新生儿出生4天经皮胆红素值、峰值及达峰时间及光疗率
        2.4.5 不同结扎脐带时间下新生儿出生4-10min SpO_2变化
        2.4.6 对新生儿出生24h的MAP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 结论
    3.1 DCC对剖宫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二线促宫缩药物使用率、输血率及产后血常规变化的影响
    3.2 DCC对胎盘剥离时间(第三产程)、胎盘残余血量及手取胎盘的影响
    3.3 DCC对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3.4 DCC对剖宫产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
    3.5 DCC对剖宫产新生儿血常规(RBC、Hb、Hct)变化的影响
    3.6 DCC对剖宫产新生儿出生4-10min SpO_2的影响
    3.7 结扎脐带的不同时间对剖宫产新生儿MAP的影响
    3.8 结扎脐带的不同时间对剖宫产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的影响
    3.9 小结
    3.10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延迟断脐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液体治疗在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围产期中目标导向液体管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4)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脐带血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手术方法
        2.3 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第1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纱条填塞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结果分析
        1.两组方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年龄分析比较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的孕产次及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指征的构成比比较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3.两组手术方式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比较
        4.子宫横形环状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方法母儿结局的比较
    第2部分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在治疗宫缩乏力中的结果分析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一般情况分析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年龄分析
        1.2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孕妇孕产次、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1.3 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2.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手术指征及产后出血分析
        3.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4.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输血率、产褥病率及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分析比较
        5.宫腔球囊组出血情况、球囊放置时间与出血量的关系以及球囊放置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5.1 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的分娩方式不同、球囊放置时间不同产后出血量及 24 小时出血量比较
        5.2 宫腔球囊填塞组止血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
        5.3 宫腔球囊填塞组中联合使用其他止血方法的分析
        6.研究组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及宫腔 Bakri 球囊填塞组母儿预后及并发症的比较
第3章 讨论
    1.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填纱法在剖宫产术中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两种手术方法的讨论
        1.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病例发生子宫收缩乏力的一般原因讨论
        1.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者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止血效果的讨论
        1.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手术方法安全性讨论
        1.4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并发症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1.5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子宫腔纱条填塞组优缺点的讨论
        1.6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纱条填塞组两组止血方法选择的讨论
    2.子宫横形环状缝合组与宫腔球囊填塞组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讨论
        2.1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的一般情况讨论
        2.2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法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效果讨论
        2.3 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与宫腔球囊填塞两组方法在治疗子宫收缩乏力中的优缺点分析
        2.4 两组方法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母儿结局的讨论
        2.5 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方法的讨论
结语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产后出血诊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不同时机体位摆放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不同时机体位摆放方法
        1.2.2 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手术
        1.2.3 护理方案
    1.3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良结局、焦虑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2.2.1 两组新生儿窒息、转入NICU发生率比较
        2.2.2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
    2.3 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7)两种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方法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筛选和信息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估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特点及偏倚风险评估
        3.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点
        3.2.2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手术时间
        3.3.2 术中出血量
        3.3.3 术后病率及术后体温峰值
        3.3.4 术后开始进食时间
        3.3.5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3.3.6 手术并发症
        3.3.7 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
        3.3.8 新生儿窒息率
        3.3.9 住院时间
    3.4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8)延迟脐带结扎最佳时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脐带结扎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1.6 诊断标准
    1.7 数据的收集和采集方法
        1.7.1 临床数据采集
        1.7.2 仪器和试剂
        1.7.3 数据采集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一般资料
    2.3 不同断脐时间对产妇的影响
    2.4 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的影响
        2.4.1 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2.4.2 对新生儿出生后48h~72h的 Hb和 Hct的影响
        2.4.3 对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结果(pH、HCO3-、Pa CO2、BEecf、PaO2)的影响
        2.4.4 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的比较
        2.4.5 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出生后前10min内Sp O2 变化
        2.4.6 不同断脐时间下新生儿出后24hMAP的变化
第三章 结论
    3.1 DCC对产妇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长以及产妇血常规变化的影响
    3.2 DCC对新生儿血常规变化的影响
    3.3 DCC对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结果(pH、HCO3-、Pa CO2、BEecf、PaO2)的影响
    3.4 DCC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3.5 DCC对新生儿出生前10min内 Sp O2 的影响
    3.6 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MAP的影响
    3.7 不同断脐时间下对新生儿经皮胆红素值的影响
    3.8 小结
    3.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9)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全身麻醉时再次剖宫产产妇的围术期管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发生的流行病学
    1.2 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病因及相关机制
    1.3 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产前影像学诊断特点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孕产妇一般资料分析
    3.2 PP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3.3 PP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
    3.4 PP伴胎盘植入组与PP组孕产妇结局比较
    3.5 PP伴胎盘植入组与PP组新生儿结局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PP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分析
        4.1.1 剖宫产
        4.1.2 PP类型
        4.1.3 高龄
        4.1.4 多次流产
        4.1.5 辅助生殖妊娠
    4.2 PP伴胎盘植入对孕产妇结局的影响
        4.2.1 PP伴胎盘植入与产前出血
        4.2.2 PP伴胎盘植入与产后出血
        4.2.3 PP伴胎盘植入与输血
        4.2.4 PP伴胎盘植入与产褥感染
        4.2.5 PP伴胎盘植入与分娩方式及子宫切除
    4.3 PP伴胎盘植入的手术治疗
        4.3.1 术前准备与评估
        4.3.2 术中处理方式
        4.3.2.1 胎盘原位保留
        4.3.2.2 防治出血的保守治疗
        4.3.2.3 子宫切除
        4.3.2.4 血管球囊阻断的应用
    4.4 PP伴胎盘植入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剖宫产术中新生儿窒息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胎妊娠孕妇在剖宫产术中一胎保留胎膜囊的临床研究[J]. 罗序清,张继红,罗春艳,刘海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0)
  • [2]剖宫产术中结扎脐带最佳时间的临床分析[D]. 张娅楠. 延安大学, 2021(11)
  • [3]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与常规液体治疗在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D]. 陆晓勤.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分娩镇痛下新产程标准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的影响[D]. 冯春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子宫横形环状缝合法治疗宫缩乏力的临床研究[D]. 韩志萍. 汕头大学, 2020(02)
  • [6]不同时机体位摆放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 冯苗倩,张春元,黄伟,刘晓虹,曾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4)
  • [7]两种剖宫产术式在再次剖宫产中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D]. 何楠楠. 南昌大学, 2020(08)
  • [8]延迟脐带结扎最佳时间的临床研究[D]. 孙晨阳. 延安大学, 2020(12)
  • [9]再次剖宫产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分析及麻醉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D]. 曾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10]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高危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D]. 倾丽梅.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