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例性病患者四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523例性病患者四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一、性传播疾病患者四种病原体523例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小凤[1](2021)在《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感染率及CT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女性患者,对其就个人背景、卫生习惯、婚育及性生活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宫颈分泌物进行CT检测及采集阴道上段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根据CT检测结果分为CT阳性组及CT阴性组,计算妇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CT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88例患者,其中CT阳性组75例,CT阴性组713例。妇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总感染率为9.52%。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受教育程度、卫生习惯(外阴清洁方式、冲洗阴道频率、使用护垫频率)、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目、性生活方式、避孕方式、流产次数的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年龄、月收入、婚姻、生育次数、白带清洁度、阴道菌群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轻(18~35岁)(OR=2.247,95%CI 1.018~4.958)、未婚(OR=1.990,95%CI 1.014~3.906)、白带清洁度异常(OR=3.035,95%CI 1.209~7.621)与CT感染有相关性(均P<0.05),月收入、生育次数及阴道菌群与CT感染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1)妇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感染率为9.52%。(2)年轻(18~35岁)、未婚及白带清洁度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由此建议:要加强对这些人群进行CT筛查,以及临床上进行宫腔操作前有必要常规进行沙眼衣原体筛查,NAAT是目前推荐筛查宫颈CT感染的检测方式;规范CT感染的治疗以避免治疗不彻底导致不良并发症及耐药的发生,目前无有效预防药物,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同时重视随访和性伴侣的治疗。

刘经纬[2](2021)在《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n,MIC),同时使用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和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结果]此头孢曲松MIC为0.5mg/L的BJ16148菌株,阿奇霉素的MIC为0.25mg/L,大观霉素的MIC为16mg/L,四环素的MIC为4mg/L,环丙沙星的MIC为>32mg/L,头孢克肟的MIC为lmg/L。经过分子分型鉴定,多抗原测序分型为3435型,多位点测序分型为1903型,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为233型,其中头孢曲松耐药相关的penA基因为60型。[结论]本研究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淋球菌菌株与2015年日本发现的头孢曲松耐药的FC428克隆同源。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目的]目前在全球多个地区已发现了同一型别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快速识别此耐药淋球菌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的原理,针对淋球菌porA和penA两段基因上的特定序列进行检测技术的建立开发,并验证和评估双检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检方法可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片段,对淋球菌和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检测限约为160拷贝/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淋球菌和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克隆快速的双检方法。此方法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开展下一步的评测实验。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目的]比较四种针对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场景。[方法]根据文献的描述,分别建立检测耐药流行株的普通探针法,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探针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选取国内已发现的18例阳性样本和分属不同penA基因型别的51例阴性样本,评估四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四种方法的敏感性都为100%。探针方法检测阴性样本时,LNA探针法产生较多假阳性结果,普通探针法次之,双检方法中未出现假阳性。HRM法中,所有阳性样本的熔解温度介于78.25℃至78.95℃,小于阴性样本最低的熔解温度79.35℃,可将熔解温度设定为79℃以区分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结论]四种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克隆。在大批量筛查检测时推荐采用HRM法,在临床快速检测时推荐采用双检方法。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在淋球菌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初步检测了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8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3年间的M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20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分离株,其中103株(85.8%)对庆大霉素敏感(MIC≤4mg/L),17株(14.2%)对庆大霉素中敏(MIC为8mg/L)。3年间的淋球菌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且不随年份变化。可扩大样本量检测,以了解庆大霉素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我国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以及庆大霉素和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等抗生素的药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中国7个省或直辖市的47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不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庆大霉素的MIC介于1mg/L至8mg/L,未发现耐药株。19(4.0%)株对头孢曲松耐药,73(15.5%)株对阿奇霉素耐药。7株淋球菌同时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耐药,其中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庆大霉素的MIC和各抗生素的耐药状态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发现我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我国淋球菌对一线治疗用药头孢曲松和(或)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亟需监测敏感性变化情况。

车汉荣,陈远晓,覃琼英[3](2020)在《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现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市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情况,为我市预防、诊断和治疗STD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STD门诊5 026例疑似病例,其中男性1 520例,女性3 506例,针对性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解脲脲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淋球菌(NG)和单纯疱疹病毒Ⅱ(HSV-Ⅱ)核酸并进行分析。结果 Uu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45.10%,CT、NG、HSV-Ⅱ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81%、43.59%、40.58%,病原体的总阳性检出率为42.27%。女性的Uu、CT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男性,而NG检出率低于男性(P<0.05)。12~20岁年龄段患者的Uu、CT、NG阳性检出率均较高;HSV-Ⅱ感染患者主要集中在40~84岁年龄段;STD感染人数主要集中在21~39岁。结论我院STD门诊患者中Uu、CT、NG和HSV-Ⅱ均有一定的检出率,应加强我市各年龄段特别是青少年的STD防治和教育工作。

魏然[4](2020)在《基于Tp重组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HIV阴性梅毒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估以血清学试验作为进行腰椎穿刺术指征的可行性。2.构建以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Tp0435和Tp0574为特异性抗体的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并评价该方法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意义,为探索神经梅毒诊断新方法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145例住院接受脑脊液检查的HIV阴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确诊53例为神经梅毒患者,92例为非神经梅毒患者。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TP血清学试验、血液生化检查等资料,分析神经梅毒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血清TRUST对神经梅毒的预测价值。2.从GenBank获取Tp0435和Tp0574基因序列,以TpNichols标准株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其全基因片段;构建pNLF1-N-Tp0435和pNLF1-N-Tp0574真核表达体系,经酶切、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至He La细胞,提取细胞裂解液。以protein G包被96孔板,经孵育后依次加入待测样本、细胞裂解液及荧光素酶底物,建立Tp0435-LISA和Tp0574-LISA方法,通过检测荧光值确定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别对神经梅毒患者和梅毒患者血清、脑脊液进行检测,初步评价Tp0435-LISA和Tp0574-LISA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血清TRUST滴度、神经系统症状、CSF氯化物、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与神经梅毒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血清TRUST是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血清TRUST滴度升高,非神经梅毒患者随之减少。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RUST的最佳临界值为1:8,能筛查出77.4%的确诊神经梅毒病例。2.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483bp和1318bp大小目的片段;pNLF1-N-Tp0435和pNLF1-N-Tp0574真核表达体系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证实插入的基因为Tp0435和Tp0574。3.建立的Tp0435-LISA方法检测20例神经梅毒和43例梅毒血清和脑脊液,敏感性分别为8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81.4%和97.7%;建立的Tp0574-LISA方法检测20例神经梅毒和43例梅毒血清和脑脊液,敏感性分别为9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55.8%和69.8%。4.对63例梅毒脑脊液样本进行Tp特异性抗体检测,CSF-Tp0435-LISA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7%、阴性似然比为0、阳性似然比为43.48%;CSF-Tp0574-LISA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9.8%、阴性似然比为0、阳性似然比为3.31;CSF-TPPA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58.1%、阴性似然比为8.61、阳性似然比为2.27;CSF-FTA-ABS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5.1%、阴性似然比为0、阳性似然比为2.87。5.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SF-VDRL和CSF-Tp0435-LISA的Kappa值=0.964,提示二者具有极高一致性;CSF-VDRL和CSF-Tp0574-LISA的Kappa值=0.621,提示二者具有较高一致性。结论1.性别和血清TRUST滴度可作为预测神经梅毒发生的辅助指标,血清TRUST对神经梅毒具有一定的筛查能力,滴度≥1:8的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可能性增加,可将此临界值作为对HIV阴性梅毒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的血清学指征,减少对血清TRUST<1:8的梅毒患者行腰椎穿刺术。2.成功构建真核表达体系pNLF1-N-Tp0435和pNLF1-N-Tp0574,建立的Tp0435-LISA和Tp0574-LISA对神经梅毒诊断具有高敏感性和较好的特异性。血清Tp0435-LISA和Tp0574-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对预测神经梅毒具有重要意义。3.CSF-Tp0435-LISA的各项诊断能力评价指标均优于其他TP特异性抗体试验,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新型诊断技术,CSF-Tp0574-LISA、CSF-TPPA、CSF-FTA-ABS三种Tp特异性抗体试验具有高敏感性、高阴性预测值,可用于神经梅毒的排除诊断。

左世梅,付学丽,宋瑞瑜,徐子程,张晓刚[5](2020)在《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概述》文中研究指明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淋病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淋病传播的关键。试验诊断技术在淋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试验诊断方法有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查和快速检查等。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大多常用革兰染色,但是有其局限性,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培养困难,仅做细菌学培养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新仪器的研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快速、准确、特异、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试验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上还需要开发新的核酸扩增试验技术,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检测方法,有时建议选择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本文就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试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

夏欢[6](2019)在《2011-2017年某医院住院患者常见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传染病,也就是传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由于传染病能够通过相互传染而对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世界各国都对传染病加以严格控制和管理,传染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海南作为中国最南端的一个省份,唯一一个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省份,又是国务院设立的独立的自由贸易区,气候宜人,每年来此度假旅游的人数众多,因此其传染病的流行较国内其他省份有明显不同。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相较于其他公共场所,人口集中,疾病种类繁多,危急重患者多,传染病的流行更易发生。梅毒、丙肝、乙肝、艾滋统称为传染病四项又称输血前四项,是用来检测患者是否受到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梅毒螺旋体(TP)的相关病原学感染的实验。输血安全直接影响受血者的治疗和康复,对于手术前、严重贫血、防止术中失血过多以及医务工作者的生物安全来说,检测常见血液传染性传染病指标非常必要。近几年,国家对传染病的宣传普及越来愈多,民众对这几种传染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这几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较前几年发生了明显改变。综上所述,因此,对海南的大型综合医院做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更好地了解医院内部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也更好地保护患者和医疗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医患纠纷。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收集2011-2017年海口市人民医院所有住院患者的TP、HCV、HIV、HBsAg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其在不同年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科室间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结果分析。结果1、年度流行趋势2011-2017年共计检测标本数为176936例,一种或一种以上常见传染病抗体阳性的例数为27370例,阳性率为15.47%。其中TP抗体、HCV抗体、HBsAg抗原、HIV抗体阳性的例数分别为5681例、1783例、20977例、256例,阳性率分别为 3.21%、1.01%、11.86%、0.14%。2011-2017 年分别检测 1 8000 例、24236 例、26152 例、26116 例、26222 例、27505例、58505例,一种或一种以上常见传染病抗体阳性的例数分别为3163例、3942 例、4120 例、3974 例、3845 例、4016 例、4310 例,阳性率分别为 17.57%、16.27%、15.75%、15.22%、14.66%、14.60%、15.01%,呈现先跌后涨的趋势;其中TP抗体阳性的例数分别为631例、793例、945例、841例、817例、824例、830 例,阳性率分别为 3.51%、3.27%、3.61%、3.22%、3.12%、3.00%、2.89%,呈现先涨后跌的趋势;HCV抗体阳性的例数分别为215例、272例、283例、265例、262 例、193 例、293 例,阳性率分别为 1.91%、1.12%、1.08%、1.01%、1.00%、0.70%、1.02%,呈现先跌后涨的趋势;HBsAg抗原阳性的例数分别为2454例、3049例、3053例、3030例、3162例、2984例、3245例,阳性率分别为13.63%、12.58%、11.67%、11.60%、11.50%、11.38%、11.30%,呈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HIV抗体阳性的例数分别为16例、24例、29例、32例、45例、40 例、70 例,阳性率分别为 0.089%、0.099%、0.111%、0.123%、0.172%、0.145%、0.244%,呈现波浪形上涨趋势。不同年份间阳性率分布均有显着差异。2、性别分布2011年至2017年,共计检测男性91261例、女性85675例,一种或一种以上常见传染病抗体男性阳性15732例、女性阳性11638例,阳性率分别为17.24%、13.58%;其中TP抗体男性阳性3826例,阳性率为4.19%;女性阳性1855例,阳性率为2.17%;HCV抗体男性阳性1353例,阳性率为1.48%,女性阳性430例,阳性率为0.50%;HBsAg抗原男性阳性11318例,阳性率为12.40%,女性阳性9659例,阳性率为11.27%;HIV抗体男性阳性230例,阳性率为0.25%,女性阳性26例,阳性率为0.03%。男性患者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女性。3、年龄段分布2011年至2017年60-79岁年龄段一种或一种以上常见传染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0.01%;0-19岁年龄段阳性率最低,为1.21%。其中TP抗体、HBsAg抗原、HI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均是20-39岁年龄段,分别为4.08%、12.68%、0.375%,HC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80岁以上年龄段,为2.09%。TP抗体、HCV抗体、HBsAg抗原阳性率最低的均是0-19岁年龄段,分别为0.53%、0.12%、9.22%。HIV抗体阳性率最低的是80岁以上年龄段,为0.033%。4、科室分布监管治疗科一种或一种以上常见传染病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8.19%,儿科一种或一种以上常见传染病抗体阳性率最低,为8.43%。其中TP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呼吸内科,为5.65%;HC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监管治疗科,为12.47%;HBsAg抗原阳性率最高的是感染科,为15.83%;HI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监管治疗科,为5.33%,其次为胃肠外科,阳性率为0.63%。TP抗体、HCV抗体、HBsAg抗原阳性率最低的均是儿科,分别为0.90%、0.20%、7.52%。儿科、放射介入科、康复医学科、肾病风湿科、血液科、中医科均未发现HIV抗体阳性。结论1、随着国家的宣传教育越来越普及,输血法的颁布、免费乙肝疫苗的接种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2011-2016传染病的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2017年又有所增长,应注意继续加强预防教育,以防前功尽弃。2、近年来,TP、HBsAg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HCV近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HIV则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应注意加大宣传此两种传染病的预防教育,特别是HIV的预防教育。3、从性别上看,男性是传染病的高危感染者,宣传预防教育时应重点向男性群体倾斜。4、从年龄段看,20-39岁是各种传染病的高感染群体,宣传预防教育时应重点向这个年龄段倾斜。5、从科室分布上看监管治疗科、感染科均是传染病的高危科室,除此之外呼吸内科、胃肠外科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科室,应引起足够注意,预防出现交叉感染。

林丽蓉[7](2019)在《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目前仍缺乏灵敏的梅毒血清学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目的:构建化学发光梅毒抗体检测技术,替代进口;对梅毒血清学实验中一系列焦点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内容:构建四种蛋白靶抗原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通过系列的横断面研究、动物实验以及案例分析,开展系列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问题研究。研究结果:(1)构建的化学发光特异性抗体检测技术灵敏性99.13%、特异性99.62%、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一致性为99.56%。(2)提出第三种梅毒诊断程序,其灵敏性、特异性分别为99.38%和100%,其诊断效能与逆序诊断程序相当,且其过程不用检测非特异性抗体。(3)发现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常用检测方法之一)前带现象发生不随着抗体滴度的增高而增加,且与疾病阶段、妊娠状态和神经梅毒等因素有关。(4)发现高达17种疾病患者能发生RPR生物学假阳性,女性风险是男性的3.824倍。(5)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感染兔治疗与否RPR滴度变化趋势相同,均会出现4倍下降,而RPR滴度4倍下降仍具传染性。(6)我们从一例RPR阴性/Tp-IgM阴性梅毒患者的脑脊液,分离到一株14d/f亚型的梅毒螺旋体。研究结论:(1)所构建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诊断性能与TPPA相当。(2)提出第三种诊断程序,简化步骤。(3)RPR前带现象多发生在中低滴度,与妊娠、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对前带现象发生的机制做了全新的诠释。(4)发现新的生物学假阳性有关的疾病谱。(5)动物实验揭示了 RPR滴度变化与疗效无关。(6)患者RPR阴性/Tp-IgM阴性不能排除梅毒活动性。

陈彬[8](2019)在《HIV感染者梅毒筛查流程及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梅毒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情况尤为严重。目前国际上存在三种梅毒筛查流程,包括传统、反向及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筛查流程,哪种方法更适合在HIV感染者中筛查梅毒并不明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梅毒感染能增加对HIV的易感性,但是关于梅毒对HIV在生殖道黏膜处传播影响的研究却非常有限。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为评价不同的梅毒筛查流程对HIV感染者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的影响,我们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N=Zα2P(1-P)/δ2,结合HIV感染患者梅毒大致流行率及3%误差和95%的置信区间,估算一共至少需要677份样本。我们共收集了 865例HIV感染者血清,对每个样本同时进行梅毒甲苯胺红加热血清诊断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ELISA),按照三种不同的筛查流程分别计算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将结果进行McNemar’s检验分析。结果表明,865例样本中,反向筛查流程的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为24.9%,传统筛查流程的阳性检出率为14.2%,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反向筛查流程与ECDC筛查流程的总符合率为99.8%。第二部分,目前梅毒检测过程中,存在血清固定、在感染初期尚未出现抗体导致假阴性等问题。为了建立一种用于检测梅毒抗原的方法以早期、便捷辅助诊断梅毒,本研究制备了抗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单克隆抗体。首先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纯化TP47蛋白,将其免疫BALA/c小鼠,采用杂交瘤融合技术获得了5株抗Tp47蛋白的单抗。1E2B4株为IgG2a型,其余四株均为IgGI型,其中1E2B4株抗体效价最高,经ELISA测定达1:4x105。经Western Blot、免疫共沉淀实验鉴定,5株抗体对靶抗原识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1B3F2株和1E2B4株初步建立了 ELISA、胶体金试纸条的方法检测重组Tp47蛋白,其中ELISA的灵敏度为6ng/ml,特异性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为了探索梅毒螺旋体感染对HIV经生殖道感染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利用梅毒螺旋体主要的膜蛋白Tp47刺激宫颈内膜细胞End1/E6E7来模拟梅毒螺旋体对HIV在生殖道黏膜传播的影响。经Tp47蛋白刺激后,End1/E6E7细胞在蛋白、mRNA水平上均有IL-6、IL-8表达升高(p<0.05),同时增加了 HIV感染后细胞内病毒抗原水平(p<0.05)。HIV感染经Tp47预处理的End1/E6E7与单纯感染病毒组相比,mRNA二代测序筛选出其上调的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调节细胞因子合成”、“调节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细胞运动”、“蛋白进入”相关,经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可信度高。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在HIV感染者中建议采用反向或者ECDC筛查流程来筛查梅毒,传统筛查流程可能严重低估HIV感染者的梅毒血清检测阳性率。(2)本研究制备的抗Tp47单克隆抗体能敏感且特异地识别Tp47蛋白,利用自主研发的抗Tp47单抗,初步建立了 ELISA、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重组TP47蛋白,在梅毒抗原诊断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增强HIV经生殖道传播。

张宁[9](2018)在《904例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又称生殖器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的主要发生在肛门-生殖器部位的疣状良性增生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该病发病时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偶有疼痛、瘙痒,主要好发于外生殖器、会阴以及阴道、尿道、肛门、肛周皮肤、宫颈等处。性接触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少数人亦可通过非性传播的密切接触而感染,高复发率及强传染性为其主要特点,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目前,已发现的HPV有200多型,其中大约40多种亚型可以感染泌尿生殖道。根据HPV病毒致病力的不同,又将其亚型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两种,低危型病毒感染常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性疣状增生,如尖锐湿疣等;而高危型的持续性感染则可引起非典型增生及恶性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宫颈癌、阴茎癌等。本文通过对2014年至2017年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的904例尖锐湿疣患者的疣体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尖锐湿疣HPV亚型分布情况。方法:来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通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醋酸白试验临床诊断为尖锐湿疣的患者,共90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为281例,男性为623例,对其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本实验采用上海之江生物科技公司(Liferiver)乳头瘤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荧光PCR法,FQ-PCR),测定HPV基因亚型并进行分析,该试剂盒能检测15种HPV亚型(包括2种低危型:6/11;13种高危型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04例尖锐湿疣患者,年龄范围为1187岁,年龄分布为32.00(26.00,42.00),在2049岁之间人数较多。904例尖锐湿疣患者中,共有680例样本HPV检测阳性,阳性率为75.22%(680/904)。2.HPV亚型阳性率依次为HPV6/11,16,52,51,58,56,31,18,59,39,35,33,68,45。其中,以HPV6/11阳性率最高(64.5%,579/904),占百分比为85.14%(579/680)。高危型HPV感染中HPV16阳性率最高,占百分比为11.32%(77/680)。3.680例阳性病例中有579例HPV6/11为阳性,HPV6/11在各年所占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80例阳性病例中,男性高危型HPV感染率为42.49%(201/473),低危型HPV感染率为90.06%(426/473);女性高危型HPV感染率为54.11%(112/207),低危型HPV感染率为73.91%(153/207)。男性与女性之间感染高危、低危型别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904例尖锐湿疣患者中,男性HPV检测阳性率为75.92%(473/623),女性阳性率为73.66%(207/281)。男性与女性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680例阳性患者中有313例检测到至少有一种高危型HPV感染,占百分比为46.03%(313/680);单纯低危感染(HPV6/11阳性)有367例,百分比为53.97%(367/680);单纯高危感染有101例,百分比为14.85%(101/680);高、低危混合感染有212例,百分比为31.18%(212/680)。7.904例尖锐湿疣患者中,有312例进行了梅毒RPR+TPPA检测,结果有7例RPR、TPPA均为阳性,其中6例RPR滴度≧1:4;有24例患者进行了解脲支原体DNA检测,有10例结果为阳性;有20例患者进行了沙眼衣原体DNA检测,其中有9例结果为阳性;有15例进行了HSV-Ig G检测,有13例为阳性;2014年有242例尖锐湿疣患者,其中有66例进行了HIV检测,结果有3例为HIV阳性。结论:904例尖锐湿疣患者年龄分布为32.00(26.00,42.00),HPV检测阳性率为75.22%(680/904)。HPV各亚型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PV6/11,16,52,51,58,56,31,18,59,39,35,33,68,45;其中HPV6/11阳性率最高,占百分比为85.14%(579/680),其在各年所占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高危型检出313例,占百分比为46.03%(313/680);低危型与高危型混合感染有212例,占百分比为31.18%(212/680)。男性与女性之间HPV阳性率统计学无差异,但是对男性与女性之间感染高危、低危型别进行分析,统计学有差异。另外,尖锐湿疣患者常与其他性病合并感染,临床医生应该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积极完善相关化验检查。

弓艳娥,庞慧,白杨,郭旭霞[10](2017)在《某院皮肤性病门诊患者感染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分布及支原体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某院皮肤性病门诊患者近五年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分布及支原体种类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五年某院皮肤性病门诊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样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以及支原体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3363临床份样本中共检出衣原体189例,支原体734例,检出率分别为5.6%和21.8%,总检出率为27.4%。2种病原体中总检出率和支原体的检出率均女性高于男性,衣原体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支原体中解脲脲原体604例,占82%;人型支原体52例,占7%;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体混合感染78例,占11%。结论某院检出的引起性传播疾病的2种病原体中,支原体排在首位,其次是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低于人型支原体。尽早从经验治疗转为目标治疗,有利于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

二、性传播疾病患者四种病原体523例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传播疾病患者四种病原体523例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沙眼衣原体的发现
    1.2 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1.3 致病机制
    1.4 临床表现
    1.5 沙眼衣原体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
    1.6 筛查与诊断
    1.7 流行病学
    1.8 危险因素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及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入组情况
    3.2 CT感染率
    3.3 CT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3.4 亚组分析
    3.5 CT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3.6 随访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感染率
    4.2 危险因素
    4.3 治疗
    4.4 耐药性及其机制
    4.5 预防
    4.6 随访
    4.7 性伴侣治疗
    4.8 妊娠期处理
    4.9 新生儿处理
第五章 研究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妊娠
    参考文献
附录一:妇科门诊患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CT 感染相关因素变量赋值表

(2)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
    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 全球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网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庆大霉素治疗淋病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的进展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论文相关论着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改良的微量稀释法用于淋球菌药敏检测的多中心评估研究
    深圳市2010-2017年淋球菌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和培训班
    在读期间参加的现场实习
致谢

(3)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标本采集
    1.3 仪器与试剂
    1.4 检测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四种STD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分析
    2.2 四种STD病原体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检测结果比较
    2.3 四种STD病原体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的检出情况分析
3 讨论

(4)基于Tp重组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梅毒血清学试验及相关影响因素在神经梅毒中的预测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神经梅毒危险因素分析
        1.2.3 血清TRUST滴度与神经梅毒的相关性研究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基于Tp0435和Tp0574的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本来源
        2.1.2 不同病期梅毒诊断标准(同第一部分)
        2.1.3 实验材料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Tp0435、Tp0574基因扩增
        2.2.2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的结果
        2.2.3 重组质粒pNLF1-N-Tp0435、pNLF1-N-Tp0574 测序鉴定
        2.2.4 Tp0435-LISA的诊断效能评价
        2.2.5 Tp0574-LISA的诊断效能评价
        2.2.6 Tp0435-LISA、Tp0574-LISA与其他CSF Tp特异性抗体试验比较
        2.2.7 Tp0435-LISA、Tp0574-LISA与 VDRL一致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测及疫苗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的细菌学检查
    1.1 直接涂片镜检
    1.2 分离培养
    1.3 生化反应
2 免疫学检查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1.1 多肽抗原检测淋病奈瑟菌抗体ELISA法
        2.1.2 生物素-链霉亲和素一步法
    2.2 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试验(COA)
    2.3 免疫荧光法
    2.4 免疫胶体金技术
3 分子生物学检查
    3.1 直接检测核酸技术
    3.2 核酸扩增试验
        3.2.1 聚合酶链反应(PCR)
        3.2.2 连接酶链反应(LCR)
    3.3 膜基因芯片技术
4 快速检查
5 展 望

(6)2011-2017年某医院住院患者常见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验方法
    2.3 检测原理
    2.4 实验操作步骤及结果判定
    2.5 仪器与试剂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总述
    3.2 梅毒(TP)抗体
    3.3 丙肝(HCV)抗体
    3.4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3.5 艾滋(HIV)抗体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梅毒的流行现状
        1 梅毒的起源与传播
        2 梅毒的流行现状
    二 梅毒的实验诊断进展
        1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2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
        2.1 梅毒实验室诊断发展现状
        2.2 梅毒螺旋体膜抗原在梅毒血清学实验中的应用
        2.3 联合多抗原靶标在梅毒血清学实验中的应用
        2.4 梅毒血清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构建及其临床应用
    一 研究背景
    二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实验试剂和设备
        2 试验方法
        (1)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构建
        (2)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方法学评价
        (3)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4) 技术路线图
        (5) 医学伦理学
        (6) 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1 检测抗原和捕获抗原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2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检测重复性
        3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交叉反应
        4 构建的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稳定性
        5 梅毒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三章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应用再认识
    第一节 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在梅毒诊断程序中的作用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梅毒诊断标准
        3 第三种实验诊断程序
        4 实验材料
        5 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
        2 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诊断效能比较
        3 比较三种梅毒实验诊断程序对不同临床分期梅毒的诊断效能
        4 比较逆序梅毒诊断程序和第三种梅毒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二节 非特异性抗体试验前带现象的发生率和特征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梅毒诊断标准
        3 实验材料
        4 检测方法
        5 统计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2 不同临床分期梅毒的前带现象发生率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三节 非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探讨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生物学假阳性定义
        3 梅毒诊断标准
        4 实验材料
        5 检测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生物学假阳性的发生率
        2 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
        3 不同疾病谱的生物学假阳性发生率
        4 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的随访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四节 非特异性抗体用于梅毒治疗效果的判断的思考—来自动物实验的证据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1 动物伦理学
        2 梅毒螺旋体的保种和传代
        3 实验动物
        4 实验动物的接种与分组
        5 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6 兔感染实验确认传染性
        7 统计学分析
        三 研究结果
        1 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RPR滴度变化趋势相同
        2 无论是否治疗,感染兔RPR滴度均会出现4倍滴度下降
        3 RPR滴度4倍下降四倍后感染兔的传染性
        4 不同梅毒螺旋体株感染兔后皮损变化特征
        四 讨论
        五 小结
    第五节 血液RPR阴性就没有传染性吗?—来自1例患者传染性的思考
        一 研究背景
        二 病例资料
        三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一 梅毒的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二 仍缺乏早期血清学诊断指标
    三 仍缺乏疗效判断的血清学指标
    四 局限性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HIV感染者梅毒筛查流程及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评价不同的梅毒筛查流程对HIV感染者合并梅毒感染的血清学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1.1 背景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研究结果
    1.5 讨论
    1.6 小结
第二部分 抗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研究
    2.1 背景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904例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标本采集
    1.5 主要试剂/仪器
    1.6 实验方法和步骤
    1.7 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
    1.8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研究人群基本信息
    2.2 HPV各亚型检出率
    2.3 HPV感染与年龄分布情况
    2.4 680例HPV阳性患者不同年份分布情况
    2.5 高危型HPV亚型分布情况
    2.6 男、女HPV检出情况
    2.7 男、女HPV感染型别比较
    2.8 合并其他性病
三、讨论
    3.1 尖锐湿疣流行病学
    3.2 人乳头瘤病毒
    3.3 尖锐湿疣合并其他疾病
    3.4 尖锐湿疣治疗及疫苗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尖锐湿疣合并其他疾病及HPV感染相关疾病的探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某院皮肤性病门诊患者感染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分布及支原体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样本采集方法
    1.3 病原体检测方法
        1.3.1 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
        1.3.2 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
2 结果
    2.1 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分布情况
    2.2 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阳性率的性别比较
    2.3 支原体的类型和药敏结果
3 讨论

四、性传播疾病患者四种病原体523例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林小凤. 汕头大学, 2021(02)
  • [2]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D]. 刘经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现状[J]. 车汉荣,陈远晓,覃琼英.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8)
  • [4]基于Tp重组蛋白建立荧光素酶免疫吸附系统用于神经梅毒诊断的初步研究[D]. 魏然.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概述[J]. 左世梅,付学丽,宋瑞瑜,徐子程,张晓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20(04)
  • [6]2011-2017年某医院住院患者常见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D]. 夏欢. 浙江大学, 2019(03)
  • [7]梅毒血清学实验研究[D]. 林丽蓉. 厦门大学, 2019(08)
  • [8]HIV感染者梅毒筛查流程及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47对HIV经生殖道感染影响的研究[D]. 陈彬. 浙江大学, 2019(03)
  • [9]904例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亚型分析[D]. 张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10]某院皮肤性病门诊患者感染沙眼衣原体、支原体分布及支原体耐药性分析[J]. 弓艳娥,庞慧,白杨,郭旭霞.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4)

标签:;  ;  ;  ;  ;  

523例性病患者四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