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

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

一、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华,董慧,冯恬枫,贾丁[1](2021)在《学龄期儿童近视患者像差与屈光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学龄期儿童低、中、高度近视患者的波前像差,特别是高阶像差的分布及变化,以进一步了解波前像差与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学龄期儿童近视患者180例360眼,年龄8~16岁,平均年龄为(11.8±2.5)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进行散瞳验光,主客观验光测量屈光状态,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并进行裸眼及矫正视力测定、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眼底镜检查及眼压(IOP)测量。用OPD-SCAN波前像差仪测量角膜地形图及波前像差。结果低度近视组100眼,等效球镜度为-3.00D~-0.75D,平均(-2.52±0.61)D;中度近视组为160眼,等效球镜度为-5.75 D~-3.25 D,平均(-4.76±0.76)D;高度近视组100眼,等效球镜度为为-8.00 D~-6.00 D,平均(-6.93±0.96)D。低、中、高度近视组角膜曲率(CC)分别为(42.5±1.3)D、(42.8±1.2)D、(42.7±1.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P分别为(15.8±3.1)mmHg、(16.3±2.8)mmHg、(16.6±2.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度近视组眼球总像差均方根(RMS)值分别为(4.92±1.80)μm、(7.86±2.12)μm、(10.50±3.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阶像差RMS值分别为(0.55±0.19)μm、(0.53±0.21)μm、(0.50±0.22)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像差值(球差、彗差、三叶草样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阶像差与球差、彗差、三叶草样散光均有显着相关性(r=0.853、0.758、0.846,P<0.01)。结论学龄期儿童近视眼随着屈光度增加,像差值也随之增加,但是屈光度与高阶像差之间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李靓喆[2](2020)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ICL V4c)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短期的主观与客观视觉质量观察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ICLV4c植入术后短期内,高度近视患者的客观和主观视觉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影响视觉质量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方法:本文选取前瞻性病例研究。共选取在我院行ICLV4c植入术手术患者18例34只眼,年龄19~33(平均25.5±3.95)岁,等效球镜为-4.75~-11(平均-8.84±1.66)D,术前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0.82~2Log MAR(平均1.50±0.32),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ion,BCVA)为0~0.1 Log MAR(平均0.01±0.02)。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分别进行客观视觉质量评估和主观视觉质量评估。客观视觉质量评估包括屈光状态、高阶像差(蔡司i.Profiler Plus验光仪)、干眼指数(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主观视觉质量评估包括视力(Log MAR),视觉质量调查问卷评估(Quality of Vision,Qo V)和干眼调查问卷评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检查结果采用IBM SPSS23.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客观视觉质量评估:屈光状态:球镜度数分别为术前-8.17±1.74D,术后1周0.45±-0.41D,术后1个月0.47±0.49D;柱镜度数分别为术前-1.19±0.96D,术后1周-0.41±0.84D,术后1个月-0.48±0.74D,两者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阶像差:球差分别为术前0.06±0.10μm,术后1周0.00±0.05μm,术后1个月0.00±0.05μm;水平三叶草差分别为术前-0.01±0.07μm,术后1周为-0.09±0.15μm,术后1个月为-0.1±0.13μm;四叶草差分别为术前0.04±0.12μm,术后1周-0.01±0.08μm,术后1个月-0.01±0.07μm,三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高阶像差(HOA)分别为:术前0.25±0.13μm,术后1周0.29±0.14μm,术后1个月0.29±0.13μm;水平慧差分别为术前0.03±0.08μm,术后1周0.01±0.08μm,术后1个月0.01±0.07μm;垂直慧差分别为术前-0.00±0.16μm,术后1周为-0.02±-0.12μm,术后1个月为-0.04±0.15μm,三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眼指数:第一次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术前:8.94±6.1S,术后1周7.48±4.45S,术后1个月6.94±5.47S;平均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术前12.10±5.81S,术后1周11.68±6.13S,术后1个月10.82±5.59S;泪河高度分别为术前0.19±0.09mm,术后1周0.20±0.07mm,术后1个月0.20±0.10Smm,三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Kappa Y分别为术前0.09±0.12,术后1周0.01±0.13,术后1个月0.01±0.1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术前2881.59±219.75与术后2756.75±37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 X值术前-0.06±0.17及术后-0.05±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视觉质量评估:视力:UCVA分别为手术前1.50±0.32,术后1周-0.04±0.04,术后1个月-0.05±0.05;BCVA分别为术前0.01±0.02,术后1周-0.05±0.04,术后1个月-0.05±0.04;两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DI评分分别为术前14.04±9.62,术后1周10.55±8.75,术后1个月10.92±10.32;Qo V评分分别为术前6.00±7.42,术后1周6.94±5.12,术后1个月8.06±7.23,二者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LV4c植入术后1个月,视力提高明显,对高阶像差及眼表状态影响较小,未造成视觉质量的下降,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值得肯定,且术后短期内的效果稳定。

萧郁雯(Yuwen Hsiao)[3](2020)在《近视患者眼房水和血浆TGF-βs蛋白水平与眼轴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人眼和血浆中TGF-βs蛋白与近视眼眼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8名行ICL植入矫正近视的患者房水(59眼)与血浆样本,根据眼轴长度(AL)将人群区分为3组(A组:AL≤26mm;B组:26mm<AL≤28 mm;C组:AL>28 mm),经Luminex x MAP技术芯片进行蛋白浓度检测;分析房水与血浆中的TGFβ-1、TGFβ-2、TGFβ-3蛋白的浓度与眼轴的相关性。结果:38名近视患者人眼房水TGF-β1浓度中位数为19.97 pg/ml;房水TGF-β2浓度中位数为2446.00pg/ml;房水TGF-β3浓度中位数为26.33pg/ml。人血浆TGF-β1浓度中位数为8984.00 pg/ml;血浆TGF-β2浓度中位数为523.44pg/ml;血浆TGF-β3浓度中位数为210.47 pg/ml。人眼房水中TGF-β1与TGF-β3浓度具有组间差异(P=0.008,P=0.015),两者浓度随眼轴长度增长呈现升高趋势;房水TGF-β2的浓度在双眼间有相关性(P=0.013)。血浆中TGF-β1和TGF-β2浓度有相关性(P<0.001)。结论:房水中TGF-β1和TGF-β3浓度与近视程度相关。血浆中TGF-βs蛋白浓度与近视程度无关。

王涵[4](2020)在《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据最新调查研究显示,高度近视(high myopia)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日趋年轻化。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相较于角膜屈光手术在保留角膜完整性的前提下安全有效的治疗高度近视,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逆性,这为高度近视患者提供了一个更佳良好的选择。本研究通过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The double-pass 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Ⅱ,OQASⅡ)观察分析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可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6例71眼,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行手术前均需检查眼压、眼轴、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IOL Master、散瞳后眼底检查等;随访获取所有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以及术前和术后1wk、1mo、3mo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客观散射指数(OSI)、调制传递函数(MTF)、斯特列尔比(SR)和100%、20%及9%的模拟对比度视力(Predicted VA)等一系列参数。数据以(?)±s表示,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后的UCVA以及BCVA,术前患者BCVA为0.1789±0.2150,患者术后1wk、1mo、3mo UCVA分别为0.0662±0.1362、0.0225±0.1267、-0.0169±0.1095,术后1wk、1mo、3mo UCVA与术前BCVA相比,其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1wk、1mo、3mo UCVA恢复情况日渐改善,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术前OSI、MTF、SR和Predicted VA9%、20%及100%相比,术后1wk、1mo、3mo各项参数情况均好转,其术前OSI、MTF、SR和PredictedVA9%、20%及100%的值分别为3.5191±4.0728、24.6759±14.2767、0.1447±0.0753、0.3485±0.2252、0.5758±0.3601以及0.8231±0.4760,术后1wk各项参数值分别为1.8029±1.6114、28.4254±11.7775、0.1606±0.0585、0.3931±0.1729、0.6623±0.2911、0.9473±0.3919,术后1mo各项参数值分别为1.2918±0.9830、31.5683±10.5091、0.1745±0.0568、0.4407±0.1761、0.7359±0.2807、1.0531±0.3499,术后3mo各项参数值分别为0.7435±0.5825、38.9066±10.8746、0.2178±0.0582、0.5811±0.1863、0.9556±0.3091、1.2965±0.3635,P均<0.01,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观察,ICL植入术患者后能够有效的矫正高度近视,明显改善裸眼视力。通过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分析,ICL植入术后的MTF、SR和Predicted VA9%、20%及100%比术前均上升,而术后OSI比术前降低,表明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得到良好的改善。

程文博[5](2019)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矫正近视的手术过程中即时眼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及瞳孔直径的改变;研究SMILE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顶点移位的方向及幅度。方法1.12只雌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22±0.23 kg)按照拟矫正近视屈光度分为两组,-2.00 D组和-6.00 D组,每组6只,均右眼进行SMILE手术。手术前给予奥布卡因滴眼液点术眼局部麻醉,肌肉注射盐酸赛拉嗪注射液(2 mg/kg体重)及静脉注射水合氯醛注射液(50mg/kg体重)全身麻醉,不同麻醉方式下手持式眼压计测量眼压不少于8次。麻醉充分后,双眼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厚度。SMILE术中将光纤压力感受器(OFPS)从角巩膜缘处置于玻璃体腔内记录手术全程即时(Real-Time)眼压。2.应用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EyeTurn(EyeNexo,Boston,MA)对21名受试者(42只眼),年龄18到38岁,进行测试。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分别于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对受试者眼部信息进行采集。为保证采集信息时,手机均位于双眼正前方40cm处,且无头位的倾斜或偏转,特应用手持式头部固定器固定手机及受试者头部。拍摄时,受试者被要求始终注视手机的闪光灯。所采集到的眼部信息用于分析体位变换时瞳孔中心及其直径的改变。3.共收集43例(86只眼)进行SMILE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及6个月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进行检查,获取角膜顶点与瞳孔中心的相对位置数据,分析术后角膜顶点移位量及影响因素。结果1.单纯局部麻醉后的眼压为(11.77±2.21)mmHg,明显高于全身麻醉后的眼压值(9.97±1.98)mmHg,P=0.000。12只兔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318.68±29.01)μm,其与表面麻醉后眼压成正相关(r=0.235,P=0.009),与全身麻醉后眼压及Real-Time 眼压监测系统得到的术前基础眼压无相关性(r=0.530,0.7704)。OFPS 测得两组的术前基础眼压分别为15.29±3.06mmHg(-2.00D)和15.04±1.75mmHg(-6.00 D),负压吸引前眼压分别为44.31±14.86mmHg(-2.00 D)和46.81±14.82mmHg(-6.00D),负压吸引实施时的眼压分别为83.94±23.87mmHg(-2.00 D)和89.17±22.66 mmHg(-6.00 D),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中眼压分别为 74.81±20.64 mmHg(-2.00D)和 76.94±27.43 mmHg(-6.00D),撤去负压时的眼压分别为 37.79±11.08mmHg(-2.00D)和 38.37±17.81 mmHg(-6.00D),术后基础眼压为 15.36±2.38mmHg(-2.00 D)和 15.69±1.32mmHg(-6.00 D)。两组间手术各阶段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膜基质透镜分离和取出阶段的平均眼压值为32.26±2.91mmHg,高于基础眼压值的持续时间为123.57±33.29 s,若将角膜基质透镜制作全过程中眼压升高的时间也算在内,整个SMILE手术过程中,眼压升高持续时间为166.05s(不超过3分钟)。2.在坐位时,相对于角巩膜缘中心,双眼瞳孔中心略微向鼻上方移位,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20±0.10)mm,左眼(0.20±0.07)mm,两者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差异(P=0.897)。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位置移动幅度增大。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55±0.11)mm和左眼(0.58±0.15)mm,与坐位时的矢量偏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01)。右侧卧位时,相对于坐位的瞳孔中心位置,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右侧移动,但左眼的矢量位移(0.33±0.14)mm大于右眼(0.18±0.13)mm(P=0.005)。然而左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左侧移动,矢量位移值右眼(0.30±0.19)mm也大于左眼(0.21±0.11)mm(P=0.046)。在对瞳孔直径进行分析时发现,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双眼瞳孔直径明显变小,右眼由(3.43±0.72)mm变为(2.82±0.42)mm;左眼由(3.45±0.72)mm变为(2.81±0.43)mm(P=0.09,0.08)。双眼坐位瞳孔直径与侧卧位时的瞳孔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3.角膜顶点的x轴术前右眼为(0.020±0.103)mm,左眼-(0.023±0.112)mm;术后6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312,0.071)。角膜顶点的y轴术前右眼为(0.072±0.104)mm,左眼(0.058±0.104)mm;在手术后1月增大,右眼为(0.129±0.139)mm,左眼(0.093±0.122)mm;并在术后3月及6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角膜顶点的矢量移位无明显差异(P>0.05),约0.1mm。双眼术后角膜顶点矢量位移与受试者的拟矫正近视等效球镜度曾负相关(r=-0.408,P<0.001)。结论1.用OFPS测量活体兔眼模型的SMILE术中玻璃体腔内Real-Time眼压波动,发现Real-Time眼压从负压吸引前开始升高,平均眼压不超过90mmHg水平,持续整个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撤去负压后迅速回落至基础眼压水平,在透镜分离及取出过程中眼压也有所升高。眼压升高的幅度与拟矫正屈光度及角膜厚度均无相关性。2.体位变换会导致瞳孔中心及直径的改变。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同时伴有瞳孔缩小。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会向身体侧转的方向移动,但双眼移动幅度不一致,指向鼻侧运动眼会有更大幅度的移位。因此,在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时或其他需要参考瞳孔中心的任何治疗时,应考虑到体位变换对瞳孔中心及直径的影响。特别是SMILE手术时,因术中无自动中心定位系统,当参照瞳孔中心进行中心对位调整时需注意到体位变化对其的影响。3.在SMILE术后角膜顶点发生了移位,主要向上方移动,矢量位量移约为0.1mm,且拟矫正近视屈光度越大矢量位移也越大。角膜顶点术后移位可能会引起测量误差而导致切削偏心的误判或角膜地形图测量像差时的参考轴相关的像差引入。

常枫[6](2018)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文中指出引言近视是当前世界备受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角膜塑形镜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和干预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对其治疗机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目前的研究多注重戴镜后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来观察对近视控制效果的观察,研究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结膜并发症来观察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但对戴镜后眼的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研究不多。生物测量参数的变化可能具有更大的临床意义,为此我们设计这个课题,拟研究戴镜前后眼的调节功能改变、对角膜散光改变的矢量分析、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改变与眼内压改变的关系,从生物测量参数方面来研究塑形镜的安全性,完善其控制近视效果的理论论证。第一部分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目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与单焦点框架眼镜2种矫正方法,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患儿100例,随机分成角膜塑形组(Ⅰ组)50人,框架眼镜组(Ⅱ组)50人。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屈光度、眼轴、调节参数的变化。结果:调节滞后量:1年后复查Ⅰ组的调节滞后量明显较矫正前显着降低(P<0.05),Ⅱ组无统计学改变。Ⅰ组的调节滞后量降低较Ⅱ组更显着(P<0.05);调节灵敏度变化:1年后复查,2组调节灵敏度均较矫正前有提高(P<0.05),Ⅰ组较框架眼镜组Ⅱ组提高更显着(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儿配镜后1年观察,角膜塑形镜组较框架眼镜组,更显着改善调节功能,显着降低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灵敏度。调节滞后的改善也是角膜塑形镜减缓近视进展的因素之一。第二部分 矢量分析法比较环曲面和普通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后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的散光变化目的:采用矢量分析法比较观察近视伴较高散光的青少年患者,分别配戴球面角膜塑形镜和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角膜散光的改变及临床效果。方法:分成Ⅰ组(球面角膜塑形镜组)14例27眼和Ⅱ组(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组)10例20眼。定期观察配镜后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改变以及患者主观感觉、并发症。结果:配戴前Ⅰ组、Ⅱ组近视度数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J45均无差别(P>0.05)。戴镜1晚、1周、1月后,Ⅰ组、Ⅱ组裸眼视力无差别(P>0.05);角膜散光J0有差别,Ⅰ组大于Ⅱ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戴镜3月后裸眼视力Ⅱ组好于Ⅰ组、角膜散光J0Ⅱ组小于Ⅰ组(P<0.05);角膜散光J45无差别(P>0.05)。Ⅰ组中14.8%有重影、视力模糊等不适症状,Ⅱ组未述明显视觉症状。结论:近视伴较高散光患者配戴普通球面角膜塑性镜虽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但是角膜散光的降低及镜片稳定性低于环曲面角膜塑形镜。第三部分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变化的分析目的:比较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的眼压变化。方法:选取来我院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儿80例。比较戴镜前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眼压变化的关系。结果:角膜曲率在戴镜1周后较戴镜前下降(P<0.05),后面的随访中无明显改变;角膜厚度在1周时较配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1个月及以后较配戴前减小(P<0.05),但趋于稳定(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前及戴塑形镜后,患者非接触式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变化,戴后1周及以后复查均较戴前下降(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提高裸眼视力,生物测量参数和眼压会发生相应改变。但治疗过程安全有效。

李婧,熊瑛,王进达,张景尚,李晓霞,游启生,万修华[7](2018)在《学龄期近视患者高阶像差与近视发展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学龄期近视患者的随访研究,初步探索波前像差与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测量屈光状态,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测量波前像差,对北京市150例(300眼)单纯性近视少年儿童进行测量,并随访重复测量。观察学龄期近视患者屈光度的变化,探讨近视发展与波前像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例近视患者中,随访132例(120例纳入研究),近视屈光度增加(0.74±0.55)D,发现近视发展与年龄、近视时间、基础屈光度均有相关性(均为P<0.01),高阶像差与年龄有相关性(P<0.05),近视发展迅速组较发展缓慢组高阶像差3阶均方根值及C7(慧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12(球差)的变化与屈光度的变化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高阶像差3阶、慧差较高可能是影响学龄期单纯性近视患者近视发展的因素之一,近视屈光度增加可能引起球差向负值方向增大。

刘津津[8](2016)在《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沈阳市爱尔眼视光医院收治的49例(95只眼)8至18岁(11.67±2.672)轻中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角膜散光≥1.50 D配戴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23人(45只眼),B组角膜散光<1.50 D配戴普通设计的角膜塑形镜26人(50只眼),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戴镜前的裸眼视力、近视度数、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散光、眼轴长度及最佳矫正视力以及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3mm区角膜散光、角膜中央厚度及戴镜1年后的眼轴长度与角膜中央厚度,数值均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后裸眼视力(0.1232±0.16075、0.0011±0.07219、-0.0147±0.05829)与戴镜前(0.6895±0.17774)相比较均有提高(t=30.047、39.465、33.53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2)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后3mm区规则散光(0.5719±0.34736、0.4387±0.33623、0.4975±0.28774)D与戴镜前(1.436±0.6235)D比较均有下降(t=11.975、13.902、13.725,P<0.05),且A组变化(1.3864±0.58101、1.5373±0.49810、1.4382±0.59866)D较B组变化(0.3936±0.41096、0.5108±0.45312、0.4884±0.30644)D明显(t=9.689、10.519、9.877,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3)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1个月及3个月后角膜中央厚度(535.09±28.263、535.0.2±28.705、534.91±28.773)μm与戴镜前比较(542.88±29.450)μm均有下降(t=15.891、18.364、13.30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4)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停戴1个月,测得眼轴长度(24.9414±0.77990)mm与角膜中央厚度(542.4316±29.13237)μm未见明显变化,与戴镜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513,1.039,P>0.05)。(5)戴镜后裸眼视力、3mm区规则散光、角膜中央厚度及戴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在配戴不同设计镜片患者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Ⅱ级以上角膜着染及其他并发症,各有1例(2只眼)患者出现双眼结膜充血及角膜表层轻度点状荧光素染色,均发生于戴镜一周内,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滴眼,患者均于2至3d内角膜上皮缺损愈合。结论: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可有效的提高青少年近视伴有散光患者的裸眼视力,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发展速度,方法安全有效。

赵金荣[9](2016)在《飞秒LASIK及ICL矫正近视视觉质量研究》文中提出一、不同屈光度数近视飞秒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评估目的:分析不同度数近视飞秒LASIK手术前后视觉质量。方法:选择接受飞秒LASIK手术近视患者118人分为超高度近视、高度近视、中度近视及低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d、lw、1m、3m、6m检查UCVA、BCVA、SE、波前像差、OQAS视觉质量参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四组术后视力及屈光改变均是安全和有效的。2.四组散射指数OSI在术后早期均增高,近视度数越高OSI升高越明显。3.术后6m中低度近视组MTFcutoff、OV100%、OV20%较术前升高(P<0.05),SR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近视组MTFcutoff较术前增高(P<0.05),SR、OV100%、OV20%、OV9%无明显差异(P>0.05),超高度近视组除MTF不变外,其他参数均较术前降低(P<0.05)。4.术后6m OSI、MTFcutoff、SR、OV100%、OV20%、OV9%与SE及切削深度相关(P<0.05)。5.四组术后HOAs、球差、和彗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m HOAs、球差在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组较中低度近视组高(P<0.05),彗差、三叶草像差在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6m HOAs、球差与术后视力、OSI、MTF及SR相关,彗差与术前SE及术前散光度数相关。结论:1.飞秒LASIK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2.术后6月视觉质量参数中低度近视好于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散射指数OSI能较早反应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改变。3.OQAS参数与波前像差在评估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时存在相关性。二、ICL植入术和飞秒LASIK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视觉质量分析目的:评估高度及超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和飞秒LASIK手术前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选择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14人(14眼)及超高度近视20人(20眼),行飞秒LASIK术的高度近视15人(15眼)及超高度近视人19人(19眼)于术前,术后1w、1m、3m、6m检查UCVA、BCVA、SE、波前像差、OQAS视觉质量参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术后6m四组UCVA、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ICL组术后BCVA均好过飞秒LASIK组(P<0.05)。四组术后等效球镜度数明显降低(P<0.05)。2.ICL植入两组术后6m MTFcutoff、SR、OV100%、OV20%、OV9%较术前提高(P<0.05),OSI无明显改变(P>0.05),LASIK组术后OSI均较术前增高(P<0.05),高度近视术后MTFcutoff较术前增高(P<0.05),SR、OV100%、OV20%、OV9%无变化。超高度近视除MTFcutoff外其他参数较术前降低(P<0.05)。3.高度近视术后6m ICL组MTFcutoff与LASIK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OQAS参数较LASIK组好(P<0.05)。超高度近视ICL组术后OQAS参数均较LASIK组好(P<0.05)。4.ICL两组术后MTFcutoff、SR、OV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OSI较超高度近视组低,OV100%、OV20%较高(P<0.05)。LASIK术后6m高度近视组OQAS参数均较超高度近视组好(P<0.05)。5.高度、超高度近视ICL术后HOAs、球差、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SIK组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叶草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ICL组术后6m HOAs、球差均较飞秒LASIK低(P<0.05)。7.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ICL术后波前像差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ASIK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四组术后均有良好的屈光效果和视觉质量。2.高度及超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6月客观视觉质量检查结果均优于飞秒LASIK。3.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在IC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仅OSI、OV100%及OV20%有差异,飞秒LASIK术后6月高度近视组波前像差参数除三叶草像差外其他各参数均优于超高度近视组(P<0.05)。三、传统ICL及带孔型ICL矫正高度近视视觉质量的研究目的:对带孔型及传统型ICL手术的视觉质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高度近视行传统型ICL植入术的患者11人(21眼)及行带孔型ICL植入术的12人(20眼),于手术前、术后6m检查UCVA、BCVA、SE、波前像差、OQAS视觉质量参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术后UCVA和BCVA均较术前增高(P<0.05),而术后UCVA及BCVA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6m SE、散光度数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6m两组散光度数飞秒LASIK较ICL植入组少(P>0.05)。3.两组术后6m视觉质量均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6m二者比较OQAS视觉质量参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2.两组术后6月OQAS视觉质量评估均较术前增高,术后6月两者间视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杨源芳[10](2015)在《应用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文中指出随着准分子激光仪器的改进和手术方式的完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以其具有良好的有效性、预测性和安全性等优点,已经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广泛接受。然而,除了裸眼视力的改善之外,人们在进一步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可是由于手术不可避免地增加了眼的高阶像差,使得视网膜成像降低,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夜间视力下降、光晕、眩光及实物模糊等视觉质量下降的症状。传统的角膜屈光手术只能矫正人眼的低阶像差,无法矫正人眼高阶像差,还会增加新的像差。为了改善患者的这些不适症状,出现了针对不同个体的角膜屈光手术,即个体化切削手术。它包括消像差程序个体化切削、波阵面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体化切削及Q值引导的个体化切削等,这些个体化切削模式均是为了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产生。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以消像差程序为基础,目标是在矫正患者的低阶像差(球镜和柱镜度数)的同时,不额外引入新的高阶像差,保持角膜原本的非球面性,从而术后视力恢复更快。目前国内对此个体化切削模式对术后高阶像差影响的报道很少,因此,本研究就通过应用消像差切削程序对术前、术后角膜像差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术后的效果以及术后各高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准分子激光室接受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Aberration-free 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76眼(76例)。76例患者全部选右眼为例数作为研究对象,男44眼(44例)、女32眼(32例)。年龄1838岁,平均(22.80±4.50)岁。患者术前进行电脑验光、主觉验光、综合验光、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眼压、Optikon 2000角膜波阵面像差分析仪检查。术中均采用鹰视(Wavelight)FS 200飞秒激光仪辅助制作角膜瓣,阿玛仕(Amaris)500S准分子激光机中消像差切削模式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月应用Optikon 2000角膜波阵面像差分析仪检查并记录角膜像差值,其中包括彗差(Coma)、球差(Spab)和总高阶像差的总均方根值。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取0.05,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标准。结果1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和残留屈光度术后3个月76只眼全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术后裸眼视力均≥0.8,其中11只眼(14.47%)的裸眼视力在1.0以下,33只眼(43.42%)的裸眼视力≥1.0但不到1.2,32只眼(42.11%)的裸眼视力达1.2或以上。术后3个月76只眼残留屈光度全部在±1.00D内,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14±0.56)D,其中63只眼(83.30%)的残留屈光度在±0.50D内。2术前与术后3个月总角膜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的比较76只眼术后3个月的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与术前比较,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116±0.053)μm、(0.050±0.025)μm、(0.165±0.058)μm;术后3个月平均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为(0.161±0.097)μm、(0.075±0.039)μm、(0.238±0.182)μm。术后3个月彗差、球差和总高阶像差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8,P=0.080;t=1.999,P=0.053;t=1.435,P=0.075)。其中26只眼(34.21%)的术后彗差减小,50只眼(65.79%)的术后彗差增大;21只眼(27.63%)术后球差减小,55只眼(72.37%)术后球差增大;24只眼(31.58%)术后总高阶像差减小,52只眼(68.42%)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大。3角膜像差改变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关系⑴按术前球镜度数分组,比较术前与术后角膜像差:中低度近视组(<-6.00D):术前与术后3个月彗差(0.110±0.046,0.133±0.079)μm、球差(0.047±0.059,0.059±0.037)μm和总高阶像差(0.161±0.047,0.211±0.156)μm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P=0.120;t=1.774,P=0.080;t=2.053,P=0.052)。高度近视组(≥-6.00D):术前与术后3个月彗差(0.122±0.060,0.188±0.105)μm、球差(0.053±0.025,0.090±0.035)μm和总高阶像差(0.169±0.067,0.265±0.201)μm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8,P=0.005;t=5.372,P=0.0001;t=2.829,P=0.005)。⑵中低度近视各种角膜像差变化情况:像差变化量由术前像差均方根值减去术后像差均方根值得到。中低度近视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23±0.091)μm、(0.011±0.042)μm、(0.050±0.157)μm。术后3个月彗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5只眼(40.54%),平均减小0.56倍,彗差增大的有22只眼(59.46%),平均增大0.74倍。术后3个月球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5只眼(40.54%),平均减小0.44倍,球差增大的有22只眼(59.46%)平均增大0.69倍。术后3个月总高阶像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4只眼(37.84%),平均减小0.30倍,总高阶像差增大的有23只眼(62.16%),平均增大0.68倍。⑶高度近视各种角膜像差变化情况: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彗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平均变化量分别为(0.066±0.119)μm、(0.037±0.041)μm、(0.096±0.207)μm。术后3个月彗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1只眼(28.21%),平均减小0.52倍,彗差增大的有28只眼(71.79%),平均增大0.92倍。术后3个月球差较术前减小的有6只眼(15.38%),平均减小0.42倍,球差增大的有33只眼(84.62%),平均增大0.89倍。术后3个月总高阶像差较术前减小的有10只眼(25.64%),平均减小0.22倍,总高阶像差增大的有29只眼(74.36%),平均增大0.84倍。结论应用消像差程序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可以有效减少高阶像差的增加,特别是对中低度近视效果更明显。

二、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学龄期儿童近视患者像差与屈光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比较:
    2.2 3组间IOP及角膜曲率(CC)比较:
    2.3 3组间的像差均方根(RMS)值比较:
    2.4 高阶像差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2)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ICL V4c)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短期的主观与客观视觉质量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央孔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ICLV4c)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近视患者眼房水和血浆TGF-βs蛋白水平与眼轴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近视与巩膜的相关研究
    2.近视相关细胞因子与调控通路
    3.TGF-β与近视的关系
    4.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眼房水中TGF-βs蛋白水平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血浆TGF-βs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4)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检查所用设备
    2.3 高度近视受检者纳入与排除标准
    2.4 检查方法
    2.5 人工晶状体选择
    2.6 手术方法
    2.7 术后用药与随访
    2.8 统计学处理数据
3 结果
    3.1 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3.2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参考文献

(5)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变化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及用品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全身麻醉及表面麻醉对兔眼压的影响
        1.2.2 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的关系
        1.2.3 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测量
    1.3 讨论
        1.3.1 应用动物及尸体眼模型研究角膜屈光手术的术中Real-Time眼压波动
        1.3.2 角膜屈光手术术中眼压波动的可能相关术后并发症
        1.3.3 眼压测量相关影响因素
    1.4 实验局限性
    1.5 小结
二、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移位及瞳孔直径变化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坐位时瞳孔位置
        2.2.2 仰卧位瞳孔中心位置
        2.2.3 侧卧位双眼瞳孔中心位置
        2.2.4 瞳孔横径在躺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人眼光学系统
        2.3.2 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对中心研究
        2.3.3 瞳孔直径及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
    2.4 实验局限性
    2.5 小结
三、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判断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前及手术后各时间点角膜顶点坐标轴x及y的变化规律
        3.2.2 术后角膜顶点的矢量位移
        3.2.3 角膜顶点矢量移位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Pentacam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3.3.2 角膜顶点的移位
        3.3.3 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3.4 实验局限性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眼压的评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眼调节反应影响的比较观察 1.前言 2.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不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矢量分析法比较近视伴较高散光青少年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后散光变化的临床疗效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于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所致眼压的变化分析 1.研究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学龄期近视患者高阶像差与近视发展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被检查者年龄、性别及屈光状态
    2.2 屈光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3 高阶像差的RMS分布
    2.4 高阶像差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2.4.1 性别与高阶像差
        2.4.2 年龄与高阶像差及其变化的相关性
    2.5 高阶像差与屈光度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8)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机制
    2.1.1 基因遗传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2.1.2 环境因素对近视的影响
2.2 近视的治疗及发展现状
    2.2.1 屈光矫正
    2.2.2 药物治疗
    2.2.3 手术治疗
2.3 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原理
2.4 角膜塑形镜发展现状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一般资料
    3.1.2 镜片及分组
    3.1.3 试戴前检查
3.2 主要检查仪器、设备、材料
3.3 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视力情况
4.2 角膜散光变化
4.3 角膜中央厚度变化
4.4 眼轴变化
4.5 视觉干扰症状
4.6 并发症 第5章 讨论
5.1 两组不同设计镜片的效果分析
5.2 Toric角膜塑形镜设计特点
5.3 Toric角膜塑形镜配适
5.4 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飞秒LASIK及ICL矫正近视视觉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不同屈光度数近视飞秒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的评估
    研究背景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术前检查
        1.1.3 手术技术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视力变化
        1.2.2 屈光状态改变
        1.2.3 不同度数近视手术前后OQAS客观视觉质量参数改变
        1.2.4 波前像差仪检查结果
        1.2.5 术后随访
    1.3 结论
    1.4 讨论
        1.4.1 不同屈光度近视飞秒LASIK术后视力的比较
        1.4.2 等效球镜度数的改变
        1.4.3 高阶像差改变
        1.4.4 OQAS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结果
        1.4.5 两种不同客观视觉质量检查仪测量数据相关性分析
    1.5 小结
二、ICL植入术和飞秒LASIK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研究
    研究背景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术前检查
        2.1.3 手术方法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0 一般情况
        2.2.1 视力的改变
        2.2.2 屈光状态改变
        2.2.3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ICL植入术与飞秒LASIK OQAS参数变化
        2.2.4 高阶像差变化
        2.2.5 并发症分析
    2.3 讨论
        2.3.1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发展史
        2.3.2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视力、球镜度数及散光的改变
        2.3.3 OQAS客观视觉质量检测结果
        2.3.4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两种术式手术前后像差的变化
        2.3.5 高度近视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
    2.4 小结
三、高度近视传统ICL及带孔型ICL矫正手术前后视觉质量的研究
    研究背景
    3.1 对象和方法
        3.1.1 行ICL植入术的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3.1.2 术前检查
        3.1.3 手术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3.1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发展简史
        3.3.2 两种ICL植入后视力及屈光状态比较
        3.3.3 带孔型ICL及传统ICL植入术后客观视觉质量参数变化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高度近视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应用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学龄期儿童近视患者像差与屈光度的关系研究[J]. 张立华,董慧,冯恬枫,贾丁. 山西医药杂志, 2021(11)
  • [2]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ICL V4c)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短期的主观与客观视觉质量观察分析[D]. 李靓喆.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近视患者眼房水和血浆TGF-βs蛋白水平与眼轴相关性分析[D]. 萧郁雯(Yuwen Hsiao).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估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效果[D]. 王涵.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D]. 程文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生物测量参数改变的观察[D]. 常枫.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学龄期近视患者高阶像差与近视发展相关性研究[J]. 李婧,熊瑛,王进达,张景尚,李晓霞,游启生,万修华. 眼科新进展, 2018(01)
  • [8]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并伴有中高度散光的临床观察[D]. 刘津津. 吉林大学, 2016(03)
  • [9]飞秒LASIK及ICL矫正近视视觉质量研究[D]. 赵金荣.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10]应用消像差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术后角膜像差的变化[D]. 杨源芳. 郑州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家族性高度近视的像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