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疗呼吸和心脏骤停病例报告

成功治疗呼吸和心脏骤停病例报告

一、呼吸心跳停止成功救治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僧东杰,益欢欢,李颖,王晓东,乾恩乐,韩富根[1](2020)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发心跳骤停的急救处理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导致小儿心跳骤停的相关因素、急救措施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5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8例患儿出现术前或术中心跳骤停。患儿年龄最小10月,最大4岁11月,中位年龄1岁7月,男11例,女7例,病史最短30 min,最长12天。一旦发现患儿围手术期心跳骤停,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复苏成功后转入SICU呼吸机辅助呼吸或立即全麻行内镜下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结果本组18例患儿中14例院前未出现心跳骤停,在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突发心跳骤停,经过积极有效的抢救,抢救成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院前出现心跳骤停的4例患儿,2例由于心跳停止时间较长(家长诉约10 min),心肺复苏无果,死亡。1例心肺复苏成功后转入SICU,病情相对稳定后实施全麻内镜下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痊愈出院。1例由于呼吸心跳停止时间较长,虽然心肺复苏成功并顺利实施手术,但术后出现了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并行长期的康复治疗。结论小儿呼吸道异物病情急危,总气道或双侧支气管异物更易堵塞气道,导致患儿缺氧而突发心跳骤停,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快捷精准的异物取出术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方法。

张丽利[2](2020)在《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容积-二氧化碳波形(Vcap)衍生参数—分钟呼出二氧化碳量(V’ CO2)和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两个指标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能否不受过度通气干扰,准确的反映心肺复苏(CPR)质量和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OSC)。方法:试验纳入12只3-4月龄长白猪,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实验设计。心室诱颤建立CPR模型,经过无处理阶段4分钟后,设置5分钟的洗脱期予以标准心肺复苏。洗脱期结束后,动物连续进行2个复苏阶段。第一阶段模拟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仅予以标准胸外按压及呼吸支持,动物以随机顺序经历4种通气方式(包括1种正常通气方式及3种过度通气方式)。第二阶段模拟高级生命支持,以前一阶段的最后一种通气方式予以通气,继续CPR 10分钟或至动物获取ROSC后停止实验。实验过程中采集动物基线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Vcap相关衍生参数数据。结果: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中,广义线性分析发现不同的通气方式对V’ CO2、V’CO2kg-1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影响,而PETCO2受通气方式和冠脉灌注压影响较大(P<0.05)。PETCO2的均值±标准差随分钟通气量的增加(单独增加呼吸频率(RR)或单独增加潮气量)而下降(P<0.05)。V’CO2、V’CO2kg-1在三种RR水平所致的过度通气中,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74)。V’CO2、V’CO2kg-1在两种潮气量水平所致的过度通气的组件比较中,2倍潮气量过度通气下两个指标数值最高,与正常通气、3倍RR的过度通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二阶段中,12只动物中有7只成功获取ROSC。应用ROC曲线对两个指标预测成功获取ROSC的能力进行比较,两个指标此方面性能均优于PETCO2(0.80 vs.0.71)。结论:在CPR动物模型过度通气设置下,V’CO2及V’CO2kg-1在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和预测ROSC方面的表现均优于PETC02。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在稳定的通气状态下能否准确反映心外按压质量,比较两个参数预测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能力。方法:实验纳入12只3-4月龄长白猪,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实验设计。心室诱颤建立心肺复苏动物模型,经过无处理阶段4分钟后,设置5分钟的洗脱期予以标准心肺复苏(CPR)。洗脱期结束后,动物连续进行2个复苏阶段,整个实验过程采取相同的通气设置。第一阶段模拟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动物以随机顺序经历3种按压质量(包括高质量、中等质量及低质量按压)。第二阶段模拟高级生命支持,所有动物均采用高质量按压,继续CPR 10分钟或至动物获取ROSC后停止实验。实验过程中采集动物基础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Vcap相关衍生参数数据。结果:在实验第一阶段中,广义线性分析提示不同按压质量对PETCO2、V’CO2kg-1、AoP、RAP、CBF均有显着影响,但对CPP没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按压质量的提高,PETCO2及V’CO2kg-1也随之升高,不同按压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ETC02、V’C02kg-1和血流动力学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在实验第二阶段中,PETCO2和V’CO2kg-1在预测ROSC方面具有类似的能力,两者AUC均为0.97;使用Youden指数公式计算最佳临界值,当PETCO2取17.5mmHg时,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1.00;当V’CO2kg-1临界值取2.06时,敏感性为0.82,特异性为1.00。结论:在CPR动物模型正常通气设置中,PETCO2及V’CO2kg-1均能较准确的反映按压质量,两个指标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两个指标均能较准确的预测ROSC。目的:利用室颤动物复苏模型实验数据进行二次分析,评估改良后的容积-二氧化碳波形(Vcap)衍生参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每分钟每千克体重呼出二氧化碳量(V’CO2kg-1)比值(P/V),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探查过度通气的能力。方法:纳入本研究第一部分实验中12只3-4月龄长白猪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每只动物在实验第一阶段中的数据,包括基本生命征、呼吸机相关参数、Vcap衍生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不同的通气方式,分为正常通气(NV)组、2倍呼吸频率过度通气(DRRH)组、2倍潮气量过度通气(DVTH)组、3倍呼吸频率过度通气(TRRH)组,比较各组间Vcap衍生参数间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评估Vcap衍生参数鉴别过度通气的能力。结果: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提示不同通气类型对Vcap衍生参数有显着影响(P<0.05)。NV组的PETCO2和P/V值明显高于DRRH组、DVTH组及TRRH组,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DRRH组与TRRH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V值能准确、迅速地反映过度通气,其鉴别NV组与其他过度通气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98,但其鉴别2倍正常分钟通气量及3倍正常分钟通气量的曲线下面积仅为0.68。应用Youden指数公式确定P/V值判断过度通气与正常通气的最佳临界值为6.36,敏感性为0.99,特异性0.89。结论:改良后的Vcap衍生参数—P/V值,在鉴别正常通气与过度通气方面表现良好,且在过度通气发生后反应迅速,能及时探查到CPR过程中的过度通气发生。对于在CPR过程中监测通气状态的改变,P/V值可能是一个有临床研究价值的指标。

白丽爽[3](2020)在《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前的休克指数,评价休克指数与心脏骤停的关系,以期对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做出预警,指导临床治疗,降低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共131例,收集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前4小时内每小时的血压及其对应脉搏。计算其休克指数。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及X2检验排除性别、年龄等单因素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联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界定临界值,进行验证。结果心脏骤停患者年龄、性别、监测血压方式为有创血压还是无创血压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显示休克指数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预警有临床意义。结论休克指数可以作为心脏骤停预后预警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时间增加,休克指数越升高,越接近心脏骤停,且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越低。

崔敏珺[4](2020)在《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前瞻性对比研究的方法,以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观察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对心脏骤停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对心脏骤停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有望为心脏骤停的救治提供新策略及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共计76例在因心脏骤停入我院抢救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在我院抢救室经自动心肺复苏仪按压复苏,并列为对照组。实验组为34例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等确定组间可比性,通过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具体主要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B)、血液酸碱度(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及乳酸(LAC)等。通过记录平均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率)、CPR成功率、24小时存活率等比较两种复苏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种复苏方法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2)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恢复自主循环10例,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恢复自主循环9例,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复苏成功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PaO2均高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PaCO2、Lac显着低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复苏后PH值及复苏后心率均优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平均复苏成功时间为(22.59±1.59)min低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的平均复苏成功时间(26.13±1.45)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ROSC率、CPR成功率、稍低于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24H存活率稍高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稍低于自动心肺复苏仪CPR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较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可以缩短复苏时间,更有助于心脏骤停患者内环境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及氧供的维持。(2)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较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对于改善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CPR成功率、24小时生存率并降低复苏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参考意义。(3)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CPR效果较单一部位的自动心肺复苏仪CPR可能更有优势,在条件允许下,亦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复苏方法。

朱天威[5](2020)在《基于死亡证明的心脏性猝死流行情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佛山市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特征,发现区域性的心脏性猝死潜在危险因素及伴随疾病情况,为佛山市公众复苏策略提出建议,提高心脏性猝死救治能力。方法:研究对象是2016-2017年佛山市心脏性猝死患者,人口资料来源于佛山市统计局、佛山市公安局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心脏性猝死资料来源佛山市疾病预防控中心统一收集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其中病伤死因分类、编码和根本死因均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研究共收集心脏性猝死1628例,记录患者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态、个人身份、文化程度、常驻地址编码、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伴随疾病)。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和筛选,SPSS23.0和EViews10.0进行统计学检验。对佛山市心脏性猝死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相关研究。结果:2016-2017年佛山市SCD共1628例,占总死亡人数的3.18%,年均发病率为10.76/10万,SCD年龄标化发病率10.94/10万人。年均发病率为12.61/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13.34万。年均发病率为7.97/10万,女性年龄标化发病率8.13/10万,男性(1072例)发病人数多于高于女性(556例)。其中男性SCD比女性年轻(p<0.05)。②家中(60%)是SCD主要死亡地点,依次分别是其他场所(17%)、医疗机构(17%)、来院途中(3%)、养老机构(3%)。③各月份SCD人数有差异(p>0.05),相对死亡高峰在1月-5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SCD患者绝大数为汉族1584例(97%),其他少数民族44例(3%)。⑤SCD患者主要婚姻状态是已婚1161例(71%),依次分别是丧偶200例(12%),未婚162例(1 0%),不详67例(4%),离婚38例(2%)⑥SCD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其中“初中及以下”1414例(86.86%),依次分别是“高中及中专技校”150例(9.21%)、“大学及大专”62例(3.81%)、“研究生及以上”2例(0.12%)。⑦SCD个人身份农民443例(27%),依次分别是不详344例(21%)、离退休人员297例(18%)、工人219例(13%)、公务员企业管理者等其他行业137例(1 1%)、无业人员175例(10%)、学生13例(1%)。⑧SCD前五伴随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1077例(66%)、高血压心脏病245例(15%)、其他心脏病140例(8%)、其他系统疾病127例(7%)、炎性心脏病(2%)。⑨佛山五区发病率差异明显,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高明17.5/10万、南海12.4/10万、禅城11.4/10万、顺德9.4/10万、三水4.2/10万。顺德SCD年龄积分均比高明区、南海区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2016-2017年佛山市SCD发病率10.77/10万,低于同时期广州SCD发病率,同时低于比2009全国SCD发病率。②相对于女性,男性SCD发病人数更多、更年轻、年龄分布更分散。③社区、公众场所是SCD的主要场所,急救资源配置应该以社区为主,其他公众场所为辅,涉及急救转运系统以及养老机构。④伴随疾病仍缺血性心脏病为主,建议以冠心病构建高危病人的预警教育体现。⑤佛山五区SCD发病率存在差异,其中顺德区SCD人群比南海区、高明区更年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程宁宁[6](2020)在《羊水栓塞-病例报告和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羊水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母婴预后,以期提高对AFE疾病认识。方法报告1例羊水栓塞心脏骤停成功救治病例,描述患者的诊断、临床过程和治疗经过。通过在Pub Med上以“amniotic fluid embolism”作为关键词搜索从1990年到2019年的相关病例报告,回顾性研究分析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报告的病例为39岁妊娠39周胎膜早破入院。分娩过程二次胎膜自破,破膜后出现全身抽搐、意识丧失,随后出现心脏骤停。立即进行紧急床边剖宫产和成功心肺复苏,母婴痊愈出院。AFE患者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经产妇37例(52.9%),高龄28例(40.0%),子宫收缩剂引产15例(21.4%)等。常见的临床特征休克44例(62.9%)、DIC 47例(67.1%)、心脏骤停39例(55.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37.1%)等。70例羊水栓塞患者中治疗措施主要是对症支持处理,包括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有52例(74.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有50例(71.4%),输血纠正DIC有43例(61.4%),CPR 39例(55.7%),使用ECMO有11例(15.7%)等。70例AFE患者中死亡16例,存活54例,存活患者中仅4例有后遗症。结论AFE是一种排他性的临床诊断,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循环、呼吸衰竭及凝血异常,早期识别、高质量心肺复苏和凝血功能障碍处理是主要救治方法。

姜鑫[7](2019)在《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马拉松赛事从2010年的13场发展到2018年的1581场,这种爆发式的增长使得参赛风险随之增加,伤亡事故也频繁出现,配套的风险控制体系已经落后于赛事的增长速度。这些现象都源于赛事松绑后马拉松赛事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和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另外,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已经对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生活水平引起了极大重视,并且从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全民健身工作纪实》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通过全民健身应用全民健康,进而应用全面小康;要把全民健身计划做成全民幸福计划……”以及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都对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以跑步为代表的马拉松项目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因为其参与的实效性强,经济廉价,所以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青睐,各大城市也开始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但是,随着马拉松参与人群的不断增多,现有的管理水平已经落后于赛事和人员的增长速度,导致各大城市的马拉松参赛者损伤及伤害性事故不断发生,因此,对赛事参赛者的风险控制是确保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从参赛者的风险识别作为切入点,主要对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并致力于完善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及控制路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归纳与总结,通过专家访谈的方法确认了调查问卷的合理性以及参赛者参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并对全国7大区内的3459名城市马拉松参赛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后的数据经过Spss Statistics软件和AMOS软件数理统计及系统的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确认参赛者风险的真正影响因素并将其进行排序和等级划分,从而为接下来的论述奠定基础。在论述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成功的经验,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后找出以往的不足。运用系统论、风险管理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梳理和探索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控制问题,为中国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第一,中国马拉松井喷式发展与滞后管理的矛盾所带来的参赛者参赛的伤害性风险已经开始给城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阻碍赛事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将影响到“体育强国建设”的推进步伐,因此,对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评估与控制的研究是非常的有必要。第二,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因素分为高危风险因素、中度风险因素和一般风险因素,其中高危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观众的肢体暴力等7项;中度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体脂高及肥胖等9项风险因素;一般风险因素包括安保、医疗、志愿者等16项风险因素。对中国马拉松参赛者的风险常识和跑步常识的普及是降低参赛风险的重要环节,而参赛者出现伤害性事故或者损伤主要集中在参赛者对自身的情况不了解、缺乏跑步常识等人群中。第三,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指标包括:主观因素中的身体因素、心理、经验、自我管理等4个维度19项指标;客观因素中的环境、社会、后勤等13项指标,经过评估后生成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检查表》可以作为现场风险筛查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使用。第四,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控制路径分为网络控制路径和现场控制路径。具体的应用途径有赛前报名时的网络教育与风险筛查,赛中的自查,赛后的参赛恢复数据信息与主办方的自查信息回收,其中网络控制路径可以很好的实现赛前报名的风险筛查。第五,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的应用主要依据的载体是网络系统,网络系统资源的整合可以分为赛前的报名信息存储,赛后参赛者以及主办方信息的回收,这些将会极大的丰富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信息数据库。针对研究结论,建议政府部门提高办赛门槛以确保赛事的质量,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赛事的筹备工作,对体检心率不齐、有家族心脏病史等参赛者或者无锻炼经历者应该取消其参与马拉松的资格,推荐参与其它项目,这样将能更有效的降低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

关雪[8](2019)在《关于《没有如果》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笔者选择翻译项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该项目以是以《没有如果》一书为翻译文本撰写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此翻译文本为一部散文集,全书包括2个部分,共收录了38篇散文,约16万字。其中笔者选取了其中14篇散文进行了翻译实践。原文约7万4千字,译成中文为50746字,无译本。《没有如果》是急诊科医生南宫仁用长篇文章对于人在面临死亡以及徘徊在死亡边缘而起死回生的故事记录。此书通过人类游走生于死边缘所感受到的痛苦、困惑以及死亡这个“注定的事实”所承载的人类的“生”,折射了生命的特质和人类对生与死的深刻反思。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成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此次实践报告的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对翻译作品、原作者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的内容是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主要对翻译作品的文本风格、语言特点及翻译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译者的自身翻译能力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是关于词语和句子翻译的案例分析,笔者通过例举翻译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以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此次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包括翻译中的不足、应该注意的问题、笔者所受到的启迪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第六部分为附录,分别附有附录A译文和附录B原文。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对翻译文本及文本作者进行深度了解,努力做到充分理解文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使用习惯,在语句使用准确,语言表达通畅的基础上赋予译文新的文字魅力,力求在遵循翻译标准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生命。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激发更多的人对即脆弱又坚强的生命产生更深层的敬畏和珍惜之情,更加相信未来的美好,知道了生命的可贵。

顾丽雯[9](2019)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住院儿童心肌炎所有临床症状,尤其是首发、早期临床症状,为心肌炎的诊断,尤其是危重病例的识别提供临床经验,从而减少误诊率,降低患儿死亡率。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首发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后等,并将其分为暴发性心肌炎(Fulminant Myocarditis,FM)组与非FM组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1)心肌炎以冬春季节起病多见。本资料共145例心肌炎患儿,男性79例,女性66例。FM组共47例(32.4%),男19例,女28例;非FM组共98例(67.6%),男60例,女38例,FM组中女性比例(58.6%)高于非FM组女性比例(38.8%)(P<0.05)。(2)FM组首发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症状31例(66.0%)、神经系统症状11例(23.4%)、面苍/急促45例(95.7%)、食纳差36例(76.6%)、精神差31例(66.0%)明显高于非FM组(P<0.01)。(3)病初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 mass,CK-MB mass)、肌红蛋白(Myoglobin,MYO)、B 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 FM组升高程度较非FM组显着(P<0.01)。入院首次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表现比较:FM组病初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19.1%)、Ⅲ°房室传导阻滞(Atrial Ventricular Block,AVB)发生率(10.6%)高于非FM组(P<0.01),而心室颤动发生率(4.3%)、心室扑动发生率(4.3%)、高度AVB发生率(4.3%)、T波低平/倒置发生率(34.0%)高于非FM组(P<0.05),但FM组中病初室性早搏发生率(10.6%)明显低于非FM组(P<0.01)。入院首次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表现:FM组左室收缩功能下降比例(73.3%)、心脏增大比例(75.6%)、室间隔增厚比例(37.8%)、心包积液比例(22.2%)、室壁运动异常比例(48.9%)明显高于非FM组(P<0.01)。(4)145例患儿中死亡4例(2.8%)(均为FM患儿),存活141例(97.2%),治愈 114 例(78.6%)。结论:儿童心肌炎在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是心肌炎患儿最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心脏损伤表现在临床中却相对少见。通常表现为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伴面苍、精神食纳欠佳的患儿,则需警惕FM。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ECG、UCG在病初多有异常,灵敏度高,因此应作为临床一线辅助检查。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ECG表现为Ⅲ°/高度AVB、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常提示FM可能,而出现室性早搏则在非FM中多见。心肌炎尤其是FM常病情危重,早期病死率高,故临床疑似或确诊心肌炎者均应收住入院观察治疗。第二部分: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目的:探讨儿童F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预后特征,为FM的早期识别、诊治提供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01月至2018年12月临床诊断为FM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治疗手段及预后,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1)本资料共70例FM患儿,男性29例(41.4%),女性41例(58.6%),其中新生儿2例,婴幼儿33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年发病例数由2004到2018年逐年增加。(2)起病前3周内,有70.0%的患者有明确前驱感染史,其中41例(58.6%)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8例(11.4%),最为多见。(3)FM首要症状以心外表现为主,呼吸道症状41例(58.6%)、消化道症状37例(52.9%)较为多见;典型心脏症状在年长儿中多见,主要包括胸闷13例(18.6%)、胸痛6例(8.6%)、心悸4例(5.7%)。婴幼儿中表现为精神欠佳28例、拒乳/食纳差27例、面苍/大汗23例。(4)首诊辅助检查中,肌酸激酶同工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升高 20/23(86.9%),CK-MB mass 升高 37/46(80.4%),cTnI 升高 60/67(89.6%),MYO 升高 27/60(45.0%),BNP 升高 30/50(60.0%)。ECG 异常占 98.6%,最常见的是T波改变28例(40.0%)、ST-T段改变25例(35.7%)、窦性心动过速25例(35.7%),其中Ⅲ°/高度AVB14例(20.0%),室性心动过速8例(11.4%)。UCG异常者占89.7%,其中左室收缩功能减弱47例(69.1%)、心脏增大45例(66.2%)最为多见,另外室间隔增厚16例(23.5%),室壁运动异常25例(36.8%),心包积液15例(22.1%)。(5)70例FM患儿中,死亡患儿11例,59名患儿存活。死亡组中出现呼吸促/费力(72.7%)、呼吸心跳骤停(27.3%)、心室颤动(18.2%)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6)治疗过程中,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79.7%)明显高于未使用磷酸肌酸组存活率(20.3%)(P<0.01),联合使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营养心肌药物者存活率(78.0%)明显高于未联合使用者存活率(22.0%)(P<0.01)。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组存活率(86.4%)高于未使用IVIG组存活率(13.8%)(P<0.05)。(7)70例FM患儿死亡率达15.7%,生存率为84.2%,存活59例中有43例(61.4%)痊愈,有2例安装永久起搏器,2例患儿失访。结论:儿童FM多见于冬春季节,各年龄段可见,其起病迅猛,病程进展极快,疾病早期死亡率高。FM的首发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消化道或呼吸道症状起病,对于确诊FM患儿早期使用大剂量IVIG及心肌营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存活率。患儿病程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和心室颤动后存活率较低。

何忠杰,赵哲炜[10](2018)在《“公众围猝死”的定义、分期与应对防范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急救白金理论"的深入研究[1-12],针对心搏停止、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公众心肺复苏、猝死等问题的理论和实践面临巨大挑战。研究团队已经完成对围心跳骤停期(peri-cardiac arrestperiod)的概念、定义、分期等理论总结,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对既往猝死的公众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便提高社会大众、医务工作者对这个概念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预防猝死发生的有效性。一、健康中的突然死亡问题猝死(sudden death,SD)是人类最严重的突发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为:"平素身体

二、呼吸心跳停止成功救治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心跳停止成功救治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发心跳骤停的急救处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气管支气管异物导致患儿心跳骤停的因素
    3.2 心跳骤停的急救处理
        3.2.1 术前出现的心跳骤停
        3.2.2 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心跳骤停
        3.2.3 术中患儿心跳骤停的救治
    3.3 预后

(2)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过度通气下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及预测自主循环恢复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二、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正常通气下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及预测自主循环恢复价值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三、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探查心肺复苏中过度通气的价值研究:针对试验第一部分 数据的二次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心肺复苏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绪论
    1.1 心脏骤停
        1.1.1 心脏骤停定义
        1.1.2 心脏骤停的相关原因及其分析
        1.1.3 心脏骤停现状
        1.1.4 心脏骤停预后预警研究
    1.2 休克指数
        1.2.1 休克指数定义
        1.2.2 休克指数中无创血压与有创血压的比较
        1.2.3 休克指数临床应用
2、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数据统计学方法
        2.1.3 病例筛选结果
        2.1.4 数据收集方式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研究结论
6、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骤停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医务人员成人CPR流程图
附录二 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Utstein模式)
个人简历
致谢

(4)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终止复苏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实验方法
        2.2.1 入院基本抢救措施
        2.2.2 随机化分组
        2.2.3 自动心肺复苏仪器胸外按压CPR标准
    2.3 复苏结果判定
    2.4 观测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基本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3.3 治疗转归结果比较
    3.4 技术路线图
4. 讨论
    4.1 心脏骤停的发生现状及传统复苏的不足
    4.2 腹部提压式复苏法的提出和临床应用
    4.3 胸腹联合复苏更具优势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般情况
致谢
综述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基于死亡证明的心脏性猝死流行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
        1.2.1 心脏性猝死、心跳骤停的定义及关系
        1.2.2 心脏性猝死全球发病率及发病趋势
        1.2.3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
        1.2.4 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现状
        1.2.5 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质量控制
    2.4 统计指标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
    3.2 心脏性猝死年龄及性别差异
    3.3 心脏性猝死的死亡地点
    3.4 心脏性猝死的死亡时间
    3.5 心脏性猝死的身份特征
    3.6 心脏性猝死伴随疾病顺位
    3.7 按地区分析心脏性猝死
第四章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羊水栓塞-病例报告和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CMO 在羊水栓塞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7)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的发展
        1.1.2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伤亡屡见不鲜
        1.1.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控制亟待完善
        1.1.4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大数据存储缺失
    1.2 研究问题
        1.2.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的风险因素
        1.2.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1.2.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参赛者
        1.4.2 赛事
        1.4.3 马拉松
        1.4.4 参赛风险
        1.4.5 风险识别
        1.4.6 风险评估
        1.4.7 风险控制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框架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框架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目标
        1.7.1 总结出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的风险因素
        1.7.2 完善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
        1.7.3 制定符合我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体系
    1.8 研究的创新点
        1.8.1 管控视角创新
        1.8.2 技术应用创新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2.2 马拉松赛事开展过程中对参赛者影响的研究现状
    2.3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研究现状
    2.4 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2.5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2.6 国外马拉松赛事对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启示
    2.7 文献综述总结
3.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理论分析
    3.1 系统论理论
        3.1.1 系统论的一般特征
        3.1.2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系统的应用特征
    3.2 风险和赛事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3.2.1 风险的特点
        3.2.2 风险识别的特征
        3.2.3 风险产生的过程
        3.2.4 风险识别的过程
        3.2.5 赛事风险管理
        3.2.6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管理
    3.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3.3.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
        3.3.2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中的应用
    3.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核心观点
        3.4.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中应用
    3.5 理论间的逻辑关系
4.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识别与分析
    4.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
        4.1.1 访谈法
        4.1.2 调查和专家识别法
        4.1.3 数理统计法
    4.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识别的原则
        4.2.1 全面系统原则
        4.2.2 综合考量原则
        4.2.3 轻重有别原则
    4.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现状分析
        4.3.1 参赛者基本信息分析
        4.3.2 参赛者锻炼现状分析
        4.3.3 参赛者参赛现状分析
    4.4 对中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控制相关问题的分析
        4.4.1 赛前控制问题分析
        4.4.2 赛中控制问题分析
        4.4.3 赛后控制问题分析
        4.4.4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的案例分析
        4.4.5 中国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参与动机对参赛者风险控制的影响分析
    4.5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指标体系与内容
    4.6 马拉松参赛者风险识别的实验案例
        4.6.1 实验方案设计
        4.6.2 实验案例分析
    4.7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4.7.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4.7.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4.7.3 风险指标的效度和拟合度
        4.7.4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风险因素的确定
    4.8 本章小结
5.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方法
        5.1.1 调查和专家评估法
        5.1.2 帕累托分析法
        5.1.3 层次分析法
        5.1.4 列表排序法与风险矩阵图法
        5.1.5 项目分析法
    5.2 基于帕累托分析法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4 基于列表排序与风险矩阵图法的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
        5.4.1 参赛者自身风险因素分析
        5.4.2 客观风险因素分析
    5.5 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检查表的编制
        5.5.1 参赛风险检查表的编制依据
        5.5.2 安全检查表编制步骤
    5.6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检查表项目分析
    5.7 基于医学视角对马拉松参赛者生理指标的筛查分析
    5.8 本章小结
6.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与应用
    6.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
        6.1.1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构建的理论应用
        6.1.1.1 系统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思路
        6.1.1.2 赛事风险管理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要素
        6.1.1.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功能
        6.1.1.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价值.
        6.1.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理念与原则
        6.1.3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构建的环境与文化
        6.1.4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构建的目标与定位
        6.1.5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构建内容
    6.2 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控制路径的应用
        6.2.1 控制路径的应用措施
        6.2.2 控制路径的应用途径
        6.2.3 控制路径的应用方案
        6.2.4 网站控制系统的应用
        6.2.5 网站控制系统的试用与评价
    6.3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关于《没有如果》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品简介
    2.2 作者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1.1 作品分析
        3.1.2 自身翻译能力描述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译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汉字词的翻译
        4.1.2 固有词的翻译
        4.1.3 外来语的翻译
        4.1.4 专业术语的翻译
    4.2 语句的翻译
        4.2.1 短语的翻译
        4.2.2 句子的翻译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译文
附录B: 原文

(9)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2014-2018年单中心儿童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单中心十五年儿童暴发性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心肌炎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10)“公众围猝死”的定义、分期与应对防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健康中的突然死亡问题
二、公众围猝死的流行病学
    (一) 概念与流行病学
        1. 猝死的原因分类:
    (二) 猝死的诱发因素
        1. 外界诱因:
        2. 生活方式诱因:
        3. 身体因素:
三、猝死过程的相关疾病症状
    (一) 早期症状与就诊史
    (二) 早期症状
    (三) 其他症状:
四、公众围猝死的定义、分期和应对措施
    (一) 围猝死前期 (先兆期)
        1. 先兆期表现:
    (二) 围猝死中期 (进展期)
        1. 典型过程:
        2. 围心跳骤停阶段:
    (三) 围猝死后期 (猝死结果)
五、公众围猝死期进入到围心搏骤停阶段的时效策略
    (一) 不定的空间
    (二) 有限的时效
    (三) 施救人员
    (四) 牢记时效规律
    (五) 公众的关键技能
六、预防猝死要从“围猝死”的早期开始
    (一) 做好一级预防, 降低意外风险
    (二) 防范猝死要从围猝死早期开始
    (三) 参加“白金10 min”系列活动
        1. 学习“围猝死期”的临床知识, 准确识别围猝死期的关键时刻, 正确对应。
        2. 学习“白金10 min”急救技术, 当成人生的第一技能, 应该在家庭和社会普及心肺复苏。
        3. 公众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四、呼吸心跳停止成功救治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并发心跳骤停的急救处理及预后分析[J]. 僧东杰,益欢欢,李颖,王晓东,乾恩乐,韩富根.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8)
  • [2]容积-二氧化碳波形衍生参数在心肺复苏质量及预后监测中的价值研究[D]. 张丽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心脏骤停患者休克指数评价及其预后预警[D]. 白丽爽.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4]腹部提压联合胸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崔敏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基于死亡证明的心脏性猝死流行情况分析[D]. 朱天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羊水栓塞-病例报告和文献复习[D]. 程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中国马拉松参赛者参赛风险评估与控制路径研究[D]. 姜鑫.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关于《没有如果》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关雪. 延边大学, 2019(01)
  • [9]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肌炎临床特征研究[D]. 顾丽雯. 苏州大学, 2019(05)
  • [10]“公众围猝死”的定义、分期与应对防范策略[J]. 何忠杰,赵哲炜.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8(06)

标签:;  ;  ;  

成功治疗呼吸和心脏骤停病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