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中国乳业前瞻(论文文献综述)
杨程尧[1](2021)在《光明集团跨国乳业并购TNUVA的风险及防范分析》文中指出
钟琪[2](2021)在《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 ——以光明集团并购新西兰新莱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乳制品是我们日常生活饮食和保证健康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民对于饮食和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乳制品的需求随之逐年上涨。2008年中国开始对乳制品行业加强监管,提高行业生产标准,国内乳制品行业步入标准化生产时期,乳制品企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了实现国际化战略,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获得海外优质奶源,中国乳制品企业纷纷开启了海外并购的新阶段。然而,海外并购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并购失败的例子很多。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乳制品企业如何突破窘境,继续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概况,发现中国乳制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逐渐加大,生产总值扩大,企业营收利润上升,发展潜力巨大,但海外并购仍存在起步晚、失败率高等问题。随后,论文以中国乳业三巨头之一的光明集团为例,分析其海外并购是出于获得市场、技术和奶源的目的,为了获得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协同效应,总结其海外并购前和并购后的策略,为后续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实证部分,论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并购发生的时间,重点分析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第一起成功的案例即光明集团并购新莱特这一典型案例,根据2008-2019年的财务数据,对此次并购绩效进行协同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此次并购产生了协同效应,并购行为是有效的这一结论。最后,论文审视现阶段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和意见: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前应该应该进行专业、科学的估值定价,并购过程中注重融资方式和支付手段的选择,并购后在财务、人文、管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应该积极进行企业整合,最后对乳制品来说,食品安全最为重要,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应加强食品监管,保证产品质量。希望以上建议可以为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中国企业顺利开展全球化布局,加强与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实现全球化发展。
王倩倩[3](2020)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居民饮食结构的优化,牛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受到了全民的关注。基于奶业的重要地位,中国政府对奶业战略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奶业是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奶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原料奶产业的发展是保障整个产业顺利运行的基础。然而,近年来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价格的大幅波动成为突出问题。在中国原料奶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今天,中国奶农作为弱势一方承担着较大的价格与市场风险,各地区频发的“倒奶杀牛”事件折射出奶农之痛。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点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哪些显性与隐性特征?通过垂直与空间传导如何影响原料奶价格波动?有哪些可以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途径与实践?通过机理与实证结合,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首先采用季节调整与滤波法对中国原料奶价格的波动进行分解,结果发现,中国原料奶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样本期内出现了两次不规则的剧烈波动;从2007年以来,原料奶价格呈上升趋势,并于2014年中旬达到最高值,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逐渐趋向稳定;样本期间中国原料奶价格可分为四个完整的周期。其次使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类模型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显着的集簇性;原料奶价格波动具有成本推进型特征,牛肉的价格收益率的提高则能显着地降低原料奶价格波动;原料奶价格波动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在加入控制变量后,原料奶价格波动没有显着的非对称性。第二,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产业链上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与牛奶价格波动的垂直传导关系,研究发现,下游牛奶价格波动是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但上游原料奶价格波动却不是下游牛奶价格波动的原因,中国奶产业链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垂直传导存在着方向的非对称性;利用门限向量自回归(TVAR)模型对非线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区间内变量关系并未发生显着的非线性变动。第三,利用多变量GARCH模型即BEKK-GARCH模型,研究了开放背景下国际奶粉市场价格波动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的空间传导,即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乳制品贸易(GDT)全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具体来说,GDT全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存在ARCH型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中国原料奶对GDT全脂奶粉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GDT脱脂奶粉市场与中国原料奶市场间仅存在单向波动溢出效应,即GDT脱脂奶粉对中国原料奶市场存在着GARCH型的波动溢出效应,但中国原料奶市场的不存在向GDT脱脂奶粉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第四,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不同的养殖规模化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控制影响原料奶波动相关变量的条件下,存栏量100~199头的小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能显着地减少原料奶价格波动,从而促进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存栏量200~499头中型养殖规模化在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显着;存栏量500头以上大型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反而加剧了原料奶价格的波动。第五,对上海市、黑龙江省、山东省与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并从发展的历程、价格的产生、经验与特点三个方面开展论述。从整体上来看,四个省(市)都建立了完善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尽管在实践中的发展演化、运行机制等存在着差异,但建立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定各区域的原料奶市场供给,是对维护奶农利益、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协调性不足、监督约束力弱等问题,未来需要政策的进一步保障。本文以现实问题为背景,深入剖析了中国原料奶的价格波动,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1)在研究视角方面,本研究从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双视角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将进口乳制品划分为短缺消费型与价差替代型,并指出对原料奶产业影响最大与最直接的是价差替代型的乳制品;在对平抑原料奶价格波动方面,本研究从规模养殖化的视角揭示出能够平抑价格波动的养殖规模,为中国政府在养殖规模方面的扶持政策转变提供依据与参考。(2)在研究内容方面,为了全面把握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影响,本研究在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中将产业链的垂直传导与国外市场的空间传导两个方面都纳入研究系统中,综合判断出影响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因素与动因。(3)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利用月度、周度等高频观测数据构建出了包括周度、双周、月度及年度多类型、多层次的研究数据对原料奶价格波动展开了多维度的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此外,对GARCH类模型进行扩展,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的隐性特征。
王晓杰[4](2020)在《新疆瑞源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
邓璐[5](2020)在《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研究 ——以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证券市场中新股上市数量增长加快,再加上收购政策的宽松,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活动日益频繁。在“资产荒”和部分上市公司市值被低估的背景下,一些金融资本也积极参与到收购市场中。保险机构作为收购主体的案例数量虽然不多,但往往市场关注度较高,巨额杠杆资金的进入对被收购公司的后续经营、股权结构稳定等可能会构成威胁,我国A股上市公司伊利股份反收购阳光保险就是险资举牌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选取这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该案例中反收购手段的运用较为常见,不仅充实了反收购案例库,同时也为其他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构建反收购对策体系提供经验借鉴。其次,本文分析反并购动因时视角创新且全面,综合了各个因素考虑。并且,本文对反收购立法的分析立足于当前最新的政策环境。本文以国内外关于反并购动因、手段及影响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将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的案例分为四块:首先,简要介绍伊利股份和阳光保险的基本情况,并且梳理了阳光保险在二级市场持续增持伊利股份以及伊利股份采取各种反并购措施的全过程;第二,以反并购动因理论为基础,从乳制品行业、伊利股份和阳光保险三个视角分析伊利股份反并购动因;第三,分解伊利股份采取的各种反并购手段并分析它们各自的有效性;第四,从股价波动、事件分析法、经营状况三个角度判断伊利股份反收购措施的影响。通过研究本文发现:伊利股份成为敌意收购目标的原因在于其股权结构分散、盈利能力和创现能力强、专利水平和品牌价值高且市值被低估,为了维护自身经营稳定有必要针对阳光保险采取反收购手段。在反收购过程中,有的手段行之有效但有的也存在力度弱、抵触法律等问题。最后反收购经济后果总体较好。由此本文认为,政府应完善反收购有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反收购行政监管改革,并配套相应的司法救济;公司应构建反收购对策体系、加强市值管理、优化股权结构、注重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曾莉莉[6](2020)在《YT乳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消费观念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乳制品成为很多家庭中必要的营养来源,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大,促进了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乳制品行业同时也经历着产品质量低下和消费者的信任缺失、成本与价格的矛盾、国外资本强劲介入等危机与考验。除了保证产品质量之外,各乳企也希望借助市场营销的功能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广东YT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T乳业)为广东知名企业,在广东乳制品市场有较大的份额。但相比国内其他的乳制品巨头,YT乳业的发展之路显得相当坎坷。从1956年创立,到2014年才正式上市登陆A股。企业屹立几十年不倒但步伐缓慢,必然有其优点和不足。研究YT乳业的发展有很多理论视角,而本文将从营销角度去探讨YT乳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本文通过对YT乳业经销商及零售商的实地考察和对乳制品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到一手资料,以此作为依据对YT乳业和相关的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现状和效果开展研究。同时也通过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的有关统计数据和中国奶业年鉴等资料对YT乳业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扫描,发现YT乳业在目标市场战略和营销策略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YT乳业的市场定位调整方向以及营销策略的调整对策:包括要重新进行市场的差异化定位,优化产品组合,优化渠道建设,并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调整品牌的传播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使YT乳业持续发展,以及促使企业从区域化品牌转型为全国性品牌以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提供参考意见。
刘君[7](2020)在《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表明1929年,在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企业,颁布《公司法》、《工厂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传入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乳业的本土化渐趋完成的时代背景之下,沈九成因个人际遇创办生生牧场。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生生牧场便发展为近代上海最大的华商牛乳场。自1929年至1949年的20年时间里,在生生牧场的发展变迁中,其经理凡四变。据此,生生牧场20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29年至1933年,由沈九成的长子沈鹏程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创办和初步发展期;二是1933年至1940年,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后,自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快速发展期;三是1940年至1946年,由沈九成的三子沈万灵担任经理,为生生牧场的调整期;四是1946年至1949年,生生牧场被中国国民党的中央信托局接收,为生生牧场的衰退期。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生牧场的发展战略和销售战略均有所不同。1929年至1933年,生生牧场初始创办,奶牛的采购、员工的招聘、土地的租赁,以及生产设备的买入,奠定了生生牧场营业及发展的基础。此一时期,生生牧场通过文化濡化、竞争者定位、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等销售方法,将企业的新鲜牛奶消费群体牢牢固定在社会上层人士之中。1933年,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之后,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销售模式的扩大、以及制定灵活的销售策略,使生生牧场的规模快速增长,其消费者群体由社会上层人士逐渐向社会中层人士下移。但是,随着日寇的入侵、上海的沦陷,生生牧场的销售规模因日伪政府的配给制度而萎缩。1940年8月24日,沈九成被绑架之后,将生生牧场交由三子沈万灵经营。沈万灵在艰难困苦的沦陷时期,调整生生牧场的销售战略,以生生牧场的“A”字消毒牛乳只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这一销售战略的调整,维持了生生牧场在日伪时期的艰难生存。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企业员工联合国民党的战后接收人员,诬告沈九成、沈万灵为汉奸。生生牧场因此被中央信托局接收。在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其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多方干扰,不断萎缩,使得生生牧场走向衰落。基于对生生牧场1929至1949年间四个时期生产销售活动的研究,从微观的视角展现了近代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一方面,牛奶的消费人群从社会上层人士扩展至社会中上层人士,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上移至社会上层人士。物的社会生命史,不仅是一个经济关系,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制约。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的保障。经营自由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企业生产销售活动能否正常展开的必要条件。生生牧场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时期经济增长和经济衰落的见证。
李函娱[8](2020)在《广泽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泽乳业是吉林省内的一家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从成立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是省内家喻户晓的乳业品牌。2003年广泽乳业以一首“广泽牛奶,新鲜到家”的广告曲成功将品牌引入百姓视野,并被熟知和认可,2008年被评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1年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广泽乳业的产品以液态奶和奶酪为主,拥有“广泽”、“妙可蓝多”、“澳醇牧场”等系列品牌,在长春建有专属牧场,并在上海、天津、长春、吉林四地设立工厂。液态奶的销售范围以东北三省为主,奶酪产品除商超外多以网络渠道面向全国销售。国内乳品行业近几年发展趋向成熟,产品市场划分较细,乳品消费量逐年递增,乳品企业分梯队排列,同一类型产品多品牌同时在售的情况极为普遍,竞争激烈。广泽乳业是上市公司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最大的全资子公司,它本应成为母公司的创收主力军,但实际结果却不容乐观。新产品上市为广泽乳业开辟了新的乳制品细分市场,但前期的市场投入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资金压力,广泽乳业同时面临了液态奶国内市场占有率低和固态奶市场在推广初期还亟待开发的双重问题,为此开展了本次研究。本文在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第三部分对广泽乳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首先是从宏观环境、乳制品行业现状、竞争对手分析三方面对广泽乳业外部所面临的环境和竞争压力进行剖析,在这一部分得出了乳制品市场尤其是固态奶市场有稳定增长的需求空间,同时国内乳品生产商各有所长,竞争激烈的现状。然后从经营状况、现有资源、营销能力、核心竞争力四方面梳理了广泽乳业内部所处的环境,作为一家具有近20年历史的地方乳业品牌,广泽乳业已具备了进军国内市场的能力,无论是从资金、研发还是销售渠道,广泽乳业都已形成规模并有了成熟的体系和运营模式。接下来运用SWOT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在激烈的乳品行业竞争中,广泽乳业自身具有的优势、所处的劣势以及外部因素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并形成SWOT矩阵清晰列出了广泽乳业的可选战略。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提出适合广泽乳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战略目标,并设计了具体的战略实施方案。最后为确保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四项具体保障措施。
王红[9](2019)在《我国奶酪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奶酪作为西方国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其发展历程可以反映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史,而东方文明的发展几乎与奶酪没有交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发展,国民饮食习惯不断受西方影响,我国奶酪消费明显上涨,如今奶酪已成为国内重要的乳品消费品类。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奶酪的消费及贸易特点,重点分析了目前亚洲国家奶酪增长最快的日本和韩国的奶酪发展现状,进而阐述了我国奶酪现阶段的消费趋势及进口贸易特点。目前我国奶酪消费趋势呈现飞跃式发展,但受限于国内生产及技术水平,我国奶酪消费严重依赖进口贸易;奶酪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因此奶酪现阶段几乎不参与出口贸易。由上可以看出,在我国奶酪发展初期的现阶段,国内奶酪产量在短期内无法填补巨大的消费需求缺口,仍需加大进口贸易来提升国内奶酪的消费水平,因此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方法,分析了奶酪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的结论如下:首先,从经济、社会、生产、政策等因素系统的分析了影响我国奶酪进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其次,运用OLS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共选取7个解释变量对我国奶酪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奶酪消费量、人均GDP、国内与国际原料奶价格的比值是影响我国奶酪进口贸易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性的从经济、社会、生产、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奶酪消费及进口贸易的合理性建议。
赵松[10](2018)在《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5年,君乐宝乳业在石家庄成立。现已发展成为河北省最大的乳制品企业,被评为我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企业,并被授予国家乳制品研发技术分中心。目前现有员工9000余人,公司建有的16个现代化生产工厂、9个现代化大型牧场分布于河北、河南、江苏、吉林等地,同时把乳制品加工、奶源地建设、科研开发、供应销售集合于一体。君乐宝乳业的主营业务涵盖酸奶、婴幼儿奶粉、常温奶、牧业四大板块,建立了涵盖奶业全产业链的运营模式,促进了上下游的协调发展,提供给每一个消费者的产品都是营养、健康、安全的。2017年销售额破百亿,居全国第四位,增长率在乳业中持续领先。本文在对君乐宝乳业充分利用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SWOT矩阵分析和QSPM矩阵分析并把两种矩阵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研究得出适合君乐宝乳业的未来发展的增长型战略规划,在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中,首先分析了君乐宝乳业集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君乐宝乳业集团内外部战略环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归纳出企业在激烈的乳品行业竞争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所处的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本论文在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为君乐宝乳业的战略选择提供参考,并在论文最后针对企业如何合理的运用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二、2005年中国乳业前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5年中国乳业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 ——以光明集团并购新西兰新莱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 |
1.2.2 食品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
1.2.3 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海外并购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及企业海外并购概况 |
2.1 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概述 |
2.1.1 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2.1.2 乳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
2.2 中国乳制品企业的海外并购概况 |
2.2.1 乳制品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 |
2.2.2 乳制品企业的海外并购风险 |
2.3 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章 光明集团的海外并购历程 |
3.1 光明集团发展概况 |
3.2 光明集团的海外并购概况 |
3.2.1 光明集团失败的海外并购经历 |
3.2.2 光明集团成功的海外并购经历 |
3.2.3 光明集团海外并购特征分析 |
第4章 光明集团并购新莱特案例分析 |
4.1 光明集团并购新莱特介绍 |
4.1.1 新莱特公司介绍 |
4.1.2 并购过程 |
4.2 并购动因分析 |
4.2.1 获取经营协同效应 |
4.2.2 获取管理协同效应 |
4.2.3 获取财务协同效应 |
4.2.4 代理成本动因 |
4.2.5 其他动因 |
4.3 并购策略分析 |
4.3.1 并购类型分析 |
4.3.2 并购行为实施前准备阶段 |
4.3.3 并购后的企业整合 |
第5章 光明并购新莱特的协同效应分析 |
5.1 主成分分析 |
5.2 指标体系构建 |
5.3 数据选取与处理 |
5.4 KMO和 Bartlett检验 |
5.5 数据分析 |
第6章 对策与启示 |
6.1 并购前应进行专业,科学的估值定价 |
6.2 并购时注重融资方式和支付手段的选择 |
6.3 并购后合理进行企业整合 |
6.4 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程度,保证乳制品质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主要的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1.6 分析框架 |
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原料奶产业相关概念 |
2.1.2 价格波动的度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给需求理论 |
2.2.2 蛛网模型理论 |
2.2.3 理性预期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2.3.2 农产品价格波动驱动的研究 |
2.3.3 农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与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中国原料奶产业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原料奶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原料奶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
3.2 原料奶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国内供给因素 |
3.2.2 市场需求因素 |
3.2.3 国际贸易因素 |
3.2.4 制度性因素 |
3.2.5 突发事件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与特征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分解法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规律分析 |
4.2.1 Census X13 季节调整方法 |
4.2.2 H-P滤波法 |
4.3 基于GARCH类模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4.3.1 理论适用性与模型介绍 |
4.3.2 变量设置与数据说明 |
4.3.3 模型构建与诊断性检验 |
4.3.4 估计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产业链利益分配格局下的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传导 |
5.1 引言 |
5.2 概念界定与机理分析 |
5.2.1 价格波动传导的界定 |
5.2.2 中国原料奶与乳制品价格波动传导的机理分析 |
5.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说明 |
5.4 模型估计与非线性检验 |
5.4.1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5.4.2 门限非线性检验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农场到零售价格波动的非对称传导 |
5.5.2 非对称性的原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开放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对中国原料奶市场波动溢出效应 |
6.1 引言 |
6.2 贸易结构与作用机理 |
6.2.1 中国奶粉进口贸易结构 |
6.2.2 国际奶粉对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溢出作用机理 |
6.3 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 |
6.3.1 BEKK-GARCH模型 |
6.3.2 数据说明 |
6.4 模型构建与检验 |
6.4.1 条件均值方程的确定 |
6.4.2 ARCH效应检验 |
6.5 检验结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平抑效应:基于养殖规模化的视角 |
7.1 引言 |
7.2 结构演化与作用机理 |
7.2.1 中国奶牛养殖规模结构演化 |
7.2.2 不同养殖规模化对原料奶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分析 |
7.3 变量选取、模式设置及数据说明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式设置 |
7.3.3 数据说明 |
7.4 模型估计与分析 |
7.4.1 估计方法选取 |
7.4.2 估计结果分析 |
7.5 稳健性检验 |
7.5.1 内生性分析 |
7.5.2 子样本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8 稳定原料奶价格的各地实践: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1 引言 |
8.2 各地区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1 上海市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2 黑龙江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3 山东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2.4 河北省的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 |
8.3 各地区原料奶价格协商机制的比较与评价 |
8.3.1 比较分析 |
8.3.2 成就与不足 |
8.4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内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5)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研究 ——以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收购 |
2.1.2 善意收购和敌意收购 |
2.1.3 反收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业务判断标准理论 |
2.2.2 短视理论 |
2.2.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2.2.4 股东利益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反收购动因研究 |
2.3.2 反收购手段研究 |
2.3.3 反收购影响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3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概况与反收购手段 |
3.1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概况 |
3.1.1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演进与敌意收购兴起 |
3.1.2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兴起的原因 |
3.1.3 我国上市公司敌意收购的统计分析 |
3.2 我国反收购法律规制 |
3.2.1 法律层面 |
3.2.2 行政法规层面 |
3.2.3 部门规章层面 |
3.2.4 规范性文件层面 |
3.2.5 自律规则层面 |
3.3 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手段 |
3.3.1 预防性反收购手段 |
3.3.2 反击型反收购手段 |
4 伊利股份反收购案例介绍 |
4.1 收购双方基本情况 |
4.1.1 被收购方伊利股份简介 |
4.1.2 收购方阳光保险简介 |
4.2 伊利股份反收购过程 |
4.2.1 第一阶段: 阳光保险持续增持 |
4.2.2 第二阶段: 伊利股份修改公司章程 |
4.2.3 第三阶段: 阳光保险触及举牌线 |
4.2.4 第四阶段: 伊利股份实施多重反收手段 |
5 伊利集团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 |
5.1 反收购动因 |
5.1.1 我国乳业发展前景良好 |
5.1.2 伊利股份盈利能力强 |
5.1.3 伊利股份现金创造能力强 |
5.1.4 伊利股份专利水平和品牌价值高 |
5.1.5 伊利股份价值被低估 |
5.1.6 阳光保险举牌能力强但有风险 |
5.2 反收购手段及其效果 |
5.2.1 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及其效果 |
5.2.2 修改公司章程及其效果 |
5.2.3 紧急停牌及其效果 |
5.2.4 非公开发行引入白衣骑士及其效果 |
5.2.5 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及其效果 |
5.3 反收购影响 |
5.3.1 从股价变动看反收购影响 |
5.3.2 从事件分析法看反收购影响 |
5.3.3 从经营状况看反收购影响 |
6 研究结论和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外部建议 |
6.2.2 内部建议 |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YT乳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1.2 目标市场战略 |
2.1.3 营销组合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工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概况 |
3.1 YT乳业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企业发展历程 |
3.1.3 企业现行的目标市场战略 |
3.1.4 YT乳业的现行营销策略 |
3.2 YT乳业的优势分析 |
3.2.1 原奶资源 |
3.2.2 社区营销能力 |
3.2.3 销售渠道与管控能力 |
3.3 YT乳业市场定位存在的问题 |
3.3.1 YT乳业的品牌定位模糊 |
3.3.2 YT乳业的产品定位模糊 |
3.4 YT乳业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1 产品组合问题 |
3.4.2 销售网络建设与管理问题 |
3.4.3 营销传播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T乳业市场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2.4 替代品的竞争力度 |
4.2.5 新进入者的威胁程度 |
4.3 消费者分析 |
4.4 SWOT分析 |
4.4.1 优势 |
4.4.2 劣势 |
4.4.3 机会 |
4.4.4 威胁 |
4.4.5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T乳业的STP战略 |
5.1 市场细分 |
5.1.1 按地理位置细分 |
5.1.2 按人口变量细分 |
5.1.3 按收入水平细分 |
5.1.4 按消费时机或时段细分 |
5.1.5 综合因素分析模型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3 差异化与定位 |
5.3.1 YT乳业的品牌重新定位 |
5.3.2 子品牌差异化及定位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YT乳业营销组合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1.1 产品组合调整策略 |
6.1.2 新产品开发策略 |
6.1.3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2.1 价格制定策略 |
6.2.2 价格变动策略 |
6.3 分销策略 |
6.3.1 加盟商优化与管理 |
6.3.2 商超以及KA卖场渠道优化与管理 |
6.3.3 经销商渠道的优化与管理 |
6.3.4 加速新零售布局 |
6.4 营销传播策略 |
6.4.1 新媒体传播 |
6.4.2 传统媒体广告投放 |
6.4.3 销售促进 |
6.4.4 人员推销 |
6.4.5 公共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YT牛奶的消费需求研究 |
附录2 液态奶终端促销员访谈提纲 |
附录3 YT乳业经销商走访访谈提纲 |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依据 |
1.2.1 理论依据 |
1.2.2 现实依据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近代奶业史的研究 |
1.3.2 近代农业企业史的研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生生牧场的创办与生产经营的展开(1929-1933年) |
2.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背景 |
2.1.1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个人际遇 |
2.1.2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政策背景 |
2.1.3 沈九成创办生生牧场的行业时机 |
2.2 生生牧场的创办 |
2.2.1 奶牛的采购及其生产管理 |
2.2.2 土地的租赁 |
2.2.3 员工的招聘 |
2.2.4 生产设备的买入 |
2.3 沈鹏程时期生生牧场生产经营的展开 |
2.3.1 文化濡化:形塑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企业经营方法 |
2.3.2 横向拓展:以奶妈为竞争者定位的企业经营策略 |
2.3.3 纵向连合:与三友实业社合作的企业经营模式 |
第三章 生生牧场的迅速发展与销售规模的扩大(1933-1940年) |
3.1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的经过 |
3.1.1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与沈九成出走三友实业社 |
3.1.2 沈九成接掌生生牧场 |
3.2 从单一鲜奶到全面化战略:生生牧场产品结构的调整 |
3.2.1 牛奶 |
3.2.2 冰淇淋 |
3.2.3 奶油 |
3.2.4 其他乳制品 |
3.3 生生牧场的销售模式 |
3.3.1 订户模式 |
3.3.2 专卖店模式 |
3.3.3 杂货店模式 |
3.3.4 交易会模式 |
3.4 生生牧场的销售策略 |
3.4.1 药品、食品、饮品:产品的物质功能定位 |
3.4.2 “国货”:产品的政治功能定位 |
3.4.3 营养与健康:产品的社会功能定位 |
3.4.4 早餐与现代性:产品的生活方式功能定位 |
3.5 生生牧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
3.5.1 沈九成与穆藕初交往考证 |
3.5.2 沈九成的经营经验与企业家才能的展现 |
第四章 生生牧场销售战略的调整与等级结构的嵌入(1940-1946年) |
4.1 沈九成被绑案与沈万灵接手生生牧场 |
4.2 生生牧场生产等级的提升 |
4.2.1 上海市乳业等级制度的建立 |
4.2.2 生生牧场的质量控制与等级提升 |
4.3 生生牧场消费等级的嵌入 |
4.3.1 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层与牛奶的品牌选择 |
4.3.2 生生牧场消费人群的社会结构 |
4.3.3 日伪时期生生牧场销售对象的上移 |
第五章 生生牧场的衰退与政治权力的介入(1946-1949年) |
5.1 中国国民党接收生生牧场的经过 |
5.2 中央信托局与生生牧场的衰退 |
5.2.1 中央信托局接收生生牧场与国民党的派系斗争 |
5.2.2 中央信托局管理上海生生牧场时期的衰退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沈九成父子年谱初编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广泽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广泽乳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广泽乳业发展现状 |
2.2 广泽乳业面临的问题 |
2.3 广泽乳业问题原因分析 |
第3章 广泽乳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广泽乳业外部环境分析 |
3.2 广泽乳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 广泽乳业的SWOT分析 |
第4章 广泽乳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4.1 广泽乳业的目标定位 |
4.2 广泽乳业的发展战略选择 |
4.3 广泽乳业的战略实施方案 |
4.4 广泽乳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奶酪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我国奶酪消费与贸易形式分析 |
2.1 我国奶酪整体消费水平分析 |
2.1.1 奶酪整体消费量情况分析 |
2.1.2 奶酪人均消费情况分析 |
2.2 我国奶酪产量及贸易情况分析 |
2.2.1 全球奶酪产量及贸易情况分析 |
2.2.2 我国奶酪产量及贸易情况 |
2.3 我国奶酪未来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奶酪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3.1 经济因素 |
3.1.1 奶酪消费的影响 |
3.1.2 人均GDP的影响 |
3.1.3 收入水平的影响 |
3.2 社会因素 |
3.2.1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3.2.2 西式快餐店的影响 |
3.2.3 人口结构的影响 |
3.3 生产因素 |
3.3.1 原料奶产量、质量及价格 |
3.3.2 加工技术水平 |
3.4 政策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奶酪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处理 |
4.2 国内奶酪进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模型数据分析及结果估计 |
4.2.2 模型的检验 |
4.2.3 修正后模型的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建议 |
5.2.2 生产及政策方面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线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世界乳品分析 |
2.1 世界乳业环境分析 |
2.2 世界乳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
2.2.1 乳业强国重视乳业发展 |
2.2.2 建立合作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 |
2.2.3 发展奶业一体化经营 |
2.2.4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奶农培训 |
第三章 中国乳品分析 |
3.1 中国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2 中国乳业环境分析 |
3.2.1 中国乳业发展 |
3.2.2 中国乳业发展态势 |
3.2.3 中国乳业10 发展成就 |
3.2.4 中国乳业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君乐宝乳业发展环境分析 |
4.1 君乐宝乳业概况 |
4.1.1 君乐宝简介 |
4.1.2 君乐宝发展历程 |
4.1.3 君乐宝发展近况 |
4.1.4 君乐宝发展目标 |
4.1.5 君乐宝营销网络 |
4.1.6 君乐宝产品品类 |
4.1.7 君乐宝技术研发 |
4.1.8 君乐宝所获大奖 |
4.1.9 君乐宝企业责任 |
4.1.10 君乐宝领导关怀 |
4.2 君乐宝乳业SWOT分析 |
4.2.1 君乐宝乳业优势 |
4.2.2 君乐宝乳业劣势 |
4.2.3 君乐宝乳业面临的机遇 |
4.2.4 君乐宝乳业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
5.1 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1 运用SWOT分析法的优点 |
5.1.2 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分析 |
5.2 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选择 |
5.2.1 什么是QSPM矩阵 |
5.2.2 QSPM矩阵的优点 |
5.2.3 QSPM矩阵表的制定 |
5.2.4 通过问卷调查法建立QSPM指标量 |
5.2.5 君乐宝乳业QSPM矩阵表 |
第六章 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6.1 外部保障措施 |
6.1.1 政府政策支持 |
6.1.2 行业方面促进 |
6.2 内部保障措施 |
6.2.1 加强战略管理 |
6.2.2 强化科技创新 |
6.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2.4 严守质量关 |
6.2.5 创新营销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2005年中国乳业前瞻(论文参考文献)
- [1]光明集团跨国乳业并购TNUVA的风险及防范分析[D]. 杨程尧.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中国乳制品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研究 ——以光明集团并购新西兰新莱特为例[D]. 钟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原料奶价格波动:机理与实证研究[D]. 王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4)
- [4]新疆瑞源乳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晓杰. 燕山大学, 2020
- [5]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手段及其影响研究 ——以伊利反收购阳光保险为例[D]. 邓璐. 苏州大学, 2020(03)
- [6]YT乳业营销策略研究[D]. 曾莉莉.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上海生生牧场发展变迁研究(1929-1949)[D]. 刘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广泽乳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函娱. 吉林大学, 2020(08)
- [9]我国奶酪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王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10]君乐宝乳业发展战略研究[D]. 赵松.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