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long 种植体在种植体修复前的临床观察

Comlong 种植体在种植体修复前的临床观察

一、Comlong植体种植修复前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兰晓婷[1](2021)在《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和石膏模型的精度,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大范围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可行性。1.体外研究方法:以3种不同牙列缺损的上颌牙科树脂模型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Shape D810模型扫描仪扫描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15个标准镶嵌语言(Standard Tessellation Language,STL)格式的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对照组;使用3Shape Trios口内扫描技术、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以及传统印模技术分别复制参考模型1、2、3各5次,获得的数据作为实验组。将以上STL数据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Control 2014),采用虚拟的三维坐标测量仪(Coordinated measuring machine,CMM)进行参考模型与测试模型种植体间线性间距的测量,计算各测试模型与参考模型种植体间距的平均线性偏差值((?)R)作为模型精度的评价方法,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参考模型1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089±0.049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726±0.032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1.262±0.044mm。1.2参考模型2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40±0.050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7±0.013mm;(3)石膏模型(TM3)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0.348±0.015mm。1.3参考模型3比较结果(1)数字化模型(TM1)种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36±0.014mm;(2)3D打印树脂模型(TM2)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024±0.009mm;(3)石膏模型(TM3)植体间的平均线性偏差为-0.317±0.028mm。结论: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中,与传统开窗夹板硅橡胶印模技术相比,采用数字化技术获得的模型种植体间的线性偏差值更小。然而受体外研究条件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尚不能下结论。2.临床实验方法:将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上颌多颗牙缺失的5例种植固定修复病例,其中2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2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3个单位连续缺失3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7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9个单位连续缺失4颗植体支持的种植固定修复1例,采用谢菲尔德实验进行被动就位应力检查,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种植体与上部结构之间的密合性。结果:2.1缺牙数在5单位以内的3例病例采用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树脂模型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种植上部结构均能完全就位,冠与基台、基台与种植体边缘密合无间隙,邻面接触关系以及咬合关系良好,患者对修复体的颜色形态均满意。2.2缺牙数大于5单位的2例病例在3D打印树脂模型上试戴支架时,因为支架与多能基台之间出现肉眼可见的边缘间隙,最终采用传统方法进行修复。结论:受临床病例缺乏的限制,关于口内扫描结合3D打印技术能否取代传统印模技术应用于多牙缺失的牙列缺损情况仍需要后续研究。第二部分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目的:尽管数字化印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领域,但由于无牙颌全牙弓缺乏解剖学标志,且需要扫描的范围大,关于无牙颌全牙弓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是否为临床接受还未能确定。这项系统性综述的目的是评估无牙颌全牙弓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的精度。材料和方法:以英文检索词“(fully edentulous OR completely edentulous)AND(digit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intra oral scanning)AND(conven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 OR traditional implant impression)AND(accuracy outcome 3D-deviation OR inter-implant linear distances)”为主题词或任意字段在电子文献检索平台即Pub Med、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FMRS)文献检索平台进行高级检索,对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文章进行电子搜索,纳入的文献主要评估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在种植修复中的精度比较,其次是精度的评估方法、口内扫描仪的类型以及种植体的角度对印模精度的影响。结果:在搜索到的280篇文章中,有11篇被纳入研究,其中有10篇文章为体外研究,1篇临床研究。对10篇无牙颌全牙弓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显示出很高的异质性价值,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效应大小。根据10篇无牙颌印模的体外研究,数字化印模和传统印模的精度偏差平均值为-6.86μm(95%的置信区间:-49.99,36.27),数字化印模名义上的偏差较小(P=0.76)。由于方法学上的异质性,1项临床研究没有包括在定量分析中。结论:基于体外研究的定量分析结果,与传统种植印模相比,数字化种植印模的精度更高。然而本研究仅对体外研究进行定量分析,关于数字化印模的种植修复临床应用精度,建议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

邱兆通[2](2021)在《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已成为牙列缺失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早期种植领域重点关注于种植体的存留率,而上部结构相关的工艺并发症往往被忽视了。然而,保持口腔种植修复的长期稳定与上部修复材料密切相关。上部修复材料对修复后的并发症、咀嚼效能、美观、自洁效果及长期留存率等均会产生影响。不断更新换代的上部结构材料难免具有一些困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工艺并发症亟待解决,这将降低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且会增加医生的临床工作负担。针对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义齿上部结构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和对比不同上部结构的设计及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问题,寻找一种咀嚼功能高、美观性好、并发症少、长期稳定的修复方式,是当前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热点。目的:对比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三组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病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支架断裂率、人工牙崩瓷率、人工牙脱落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以及口腔专科检查,制定个性化的种植修复方案,术中轴向植入6-7颗Strauman、Ankylos、ICX、Anyone系列种植体,4-6个月后行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体的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永久修复一年后随访了解修复体工艺并发症(支架断裂、人工牙崩瓷、人工牙脱落)发生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来评价不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修复中应用效果和局限。其中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为A组,CAD/CAM切削纯钛树脂复合固定桥修复为B组,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为C组。对收集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共收集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的病例9例,其中上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6例,下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3例;共植入56枚种植体,修复112个人工牙。永久修复体9副,其中A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40个人工牙,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2.1)岁;B组3副,植入18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2±1.6)岁;C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8±2.5)岁。1.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支架断裂率均为0%。2.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0%,B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9.4%,C组人工牙崩坏率为33.3%,2×3卡方检验得出P=0.042,三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邦弗伦尼法进行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脱落率为5%,B组人工牙脱落率为8.3%,C组人工牙脱落率为0%,2×3卡方检验得出P=0.3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5.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均值A组为0.74±0.20;B组为0.94±0.22;C组为0.89±0.22。6.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均值A组为0.53±0.14;B组为0.67±0.17;C组为0.89±0.20。7.在三组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咀嚼满意度:A组>C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美观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适度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的人工牙崩瓷发生率、咀嚼功能、美观效果及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清洁效果对比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和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两种修复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发生崩瓷工艺并发症时,冠可单独替换,临床操作较为简便,是一种有效的、良好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设计。但其人工牙脱落率较高,有待进一步评估。

张嘉义[3](2021)在《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颌骨骨量充足是牙种植术的基本条件。而下颌后牙区牙列缺损后,因其解剖特点,大多数患者存在骨高度不足的现象,即下颌牙槽嵴顶至下牙槽神经管上壁的距离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往往需要种植前的骨增量手术,如采用自体骨块移植、骨替代材料混合自体骨屑移植或单纯是用骨替代材料等等进行骨增量。这些骨增量的方法效果明确,但也存在手术创伤大、成本较高、治疗周期长等问题。而对于较小范围的下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如何在尽可能减小手术创伤的前提下植入种植体并同期进行垂直骨增量,以达到创伤小、成本低、治疗周期短的目的,将是本研究着力于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种植体结合愈合基台的方式作为支撑,进行同期垂直骨增量,解决较小范围的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问题。并从垂直骨增量效果、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和冠部修复三方面对种植体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并对垂直骨增量失败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对临床提供一定的证据。材料和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在2018年9月-2020年9月,收集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口腔科需要行下颌后牙区种植术但垂直骨高度不足的患者12名,行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手术。通过影像学检查收集垂直骨增量效果,冠修复前随访时记录周围软组织参数,修复后记录种植体成功率和修复并发症情况,并导入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名患者进行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手术,年龄42-73岁,平均55.91±11.58岁,其中男性患者7人,女性患者5人。12名患者中共计植入15颗种植体,3名患者进行了连续2个牙位的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骨增量,均采用SLA TSIII OSSTEM种植体(4.5*8.5mm),成功14例成功率93.3%。在共15个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位点中,有1名患者的1个位点垂直骨增量失败(H0=0mm),1个位点垂直骨增量效果2mm<H0≤2.5mm,4个位点垂直骨增量效果2.5mm<H0≤3mm,8个位点垂直骨增量效果3mm<H0≤3.5mm,1个位点垂直骨增量效果3.5mm<H0≤4mm。平均垂直骨增量:2.9mm。种植体周软组织参数m PLI min.为1,max.为3,均数1.6,标准差0.71。m SBI min.为0,max.为3,均数0.73,标准差0.85。PD近中min.为2,max.为5,均数2.73,标准差0.91;远中min.为2,max.为7,均数3,标准差1.26;颊侧min.为2,max.为5,均数2.8,标准差0.83;舌侧min.为2,max.为4,均数2.6,标准差0.61。在完成冠修复的15个位点中,无临床可见的种植体松动、崩瓷、基台或中央螺丝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术式操作简便,创伤小,在本研究中垂直骨增量效果较为明显,且治疗时间缩短,成本降低,患者易接受。值得在较小范围的下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的情况中推广。

龚子画[4](2021)在《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选取牙列缺损(缺失)伴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患者采用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和可摘义齿两种修复方式进行咬合重建治疗,通过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CBCT影像中双侧颞下颌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分析两种咬合重建修复方式对颞下颌关节间隙的改变,探讨在咬合重建治疗中恢复髁突正确位置的重要性;比较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颞下颌关节症状及咀嚼效率的改变,研究修复方式的不同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30例牙列缺损(缺失)须进行咬合重建治疗的患者,以修复方式不同区分为两组,A组为15例种植体支持式固定种植义齿修复,B组为15例可摘义齿修复。C组选择8例正常关系成年人作为对照组。2、在修复治疗前及治疗后三个月,对受试者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CBCT扫描,利用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三种线性定量方式分别测量A、B组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距离;3、通过计算线性百分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利用统计学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4、使用吸光光度法和分筛称重法测定咀嚼效果。5、临床观察并记录A、B两组患者修复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症状改变,观察指标包括双侧关节区压痛、肌压痛、开闭口弹响。6、咀嚼肌肌电图检查:主要检测患者在下颌姿势位时双侧颞肌前束(TA)与咬肌(MM)均值电位及牙尖交错位时最大时平均峰值电位。7、A、B两组修复后1年,利用USA公共健康协会发布的牙列缺损(缺失)修正标准对两组修复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1、与修复治疗前比较,A、B两组在修复治疗后3个月,颞下颌关节肌压痛、肌压痛、开闭口弹响症状阳性检出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修复前、后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咬合重建治疗前相比,利用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三种线性测量法皆表明,修复3个月后A、B两组关节前间隙减小,上间隙、后间隙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咬合重建治疗后关节盘与髁突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与C组相比,三种线性测量法皆测得咬合重建前A、B两组前间隙大于C组,上间隙、后间隙均小于C组,张震康法测得A、B组上、前、下间隙较C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melchuk法与Madsen法测得A、B组前间隙与后间隙数据与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间隙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重建后,三种线性测量法皆表明A、B两组上、中、后间隙与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修复前、后关节上、中、后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Kamelchuk法与Madsen法、张震康法测量的髁突位置统计学结果相同:咬合重建治疗后A、B两组患者髁突后位占比数均较咬合重建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髁突位置比较,修复前A、C组间与B、C组间髁突中位与后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A、C组间与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咬合重建治疗可以改善髁突后位情况。A、B组间修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利用分筛称重法和分光光度法测量皆可得出修复前A、B组咀嚼效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A、B组咀嚼效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咬合重建后A、B组咀嚼效率较修复前显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下颌姿势位肌电变化:修复前、后相比,A、B两种咬合重建修复方式的MM肌电幅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A、B组的TA肌电幅值在修复前、后各时期有显着变化(P<0.05);肌电图变化曲线呈先逐渐增高而后逐渐降低的形态,经较长时间修复后,TA肌电幅值与修复前接近(P>0.05)。牙尖交错紧咬时肌电变化:永久修复三个月以上,A、B两组MM、TA肌电幅值较其他时期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6、修复1年后观察疗效,A组显效4例,有效9例,无效2例。B组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7例。对比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86.7%,明显高于B组53.3%(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咬合重建治疗可以通过口腔修复方式恢复牙列缺失(缺损)患者的正确颌位关系,缓解TMD症状。利用线性测量法,对咬合重建前、后CBCT影像中TMJ间隙和髁突位置进行对比分析,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可摘义齿两种咬合重建治疗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髁突回归至关节窝正中位,并有效提高患者的咀嚼能力。一年后修复效果评定,种植支持式义齿优于可摘义齿。

柳清华[5](2021)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病例报告10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牙列缺损是口腔修复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涉及到前牙美学区域时,不仅要恢复患者牙列的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美学意愿。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病例,着重研究种植联合骨增量技术用于修复前牙美学区的过程,全面评估种植修复前牙牙列缺损后所实现的美学修复效果,并且可以结合相关文献,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种植及骨增量技术用于前牙美学区的独特优势,从而希望对以后的临床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自2017年8月-2021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因前牙牙列缺损并要求行种植修复的患者,共10例。术前全面综合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常规检测血压、血糖、血常规等各项指标,仔细询问有无不适宜种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严格把握种植适应症。其次是口腔内部检查,对牙体、牙周、修复空间要有全面评估,由于涉及美学,要格外注意患者笑线位置与牙龈生物类型。同时利用美学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辅助影像学检查,为患者制定周密详尽的术前设计,交代患者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费用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制作研究模型、拍摄术前照片留档。择期行种植手术,术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宜的骨增量手术,如引导骨再生,骨劈开,外置法植骨等,然后植入种植体。术后制作临时修复体引导软组织成型,愈合良好后选择合适时机永久修复。术后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强调口腔卫生宣教。1~12个月进行追踪随访观察,应用粉红色美学分值(Pink Esthetic Score,PES)评估种植修复后软组织美学效果、白色美学分值(White Esthetic Score,WES)评估种植修复后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估患者主观满意度,整体综合全面评定临床修复效果以及口腔卫生维护状况。结果:10例病例中,高美学风险病例为4例,中度美学风险病例为5例,低美学风险病例为1例。10例患者永久修复后,进行1~12个月的病例随访,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患者主诉,发现软硬组织愈合良好,种植体无脱落,稳定性良好,患者可正常行使功能,并且对唇侧丰满度较为满意。其中6例单颗种植体永久修复后PES平均得分:8.33,WES平均得分:8.16,PIS平均得分:2.67,10例患者VAS评分在85~100内,平均得分为90。10例患者种植体周围牙周状况维护良好,患者对“粉白”美学修复效果较为满意,但其远期成效、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评估。结论:本论文病例最终修复后经过1~12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种植体骨结合良好,行使功能正常,舒适感较佳,患者唇侧丰满度恢复理想,能够满足患者在美学方面的要求。在前牙美学区牙列缺损修复方案中,对比常规修复如可摘、固定桥等修复设计,种植修复能够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除了不破坏邻近健康牙体组织,更为明显的是它可以通过种植同期植骨来维持或恢复患者唇侧原有丰满度,避免或减少牙齿缺失后牙槽骨的吸收,在前牙高美学风险区域更具有竞争优势。针对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每一步的临床操作都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也需要术者与患者的充分配合,这仍值得我们更深地研究与学习。

孙欣宇[6](2021)在《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松紧度与食物嵌塞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定量化测量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松紧度,研究邻面接触松紧度对食物嵌塞发生的影响。2.探讨种植固定义齿发生垂直型食物嵌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医生早期解除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行种植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50例。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与口腔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患者是否出现食物嵌塞等相关信息。问卷调查主要是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特征和发生食物嵌塞的位置及时间;口腔检查主要对患者的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关系、种植修复区咬合情况和种植固定义齿邻牙松动度进行相关检查。邻面接触关系包括邻面接触区位置、邻面接触区形态、邻面接触松紧度大小、邻面外展隙大小;咬合情况检查包括有无对颌充填式牙尖、不均匀磨耗、咬合接触异常、邻牙松动度等。邻面接触松紧度的测量采用金属成形片测量法和传统牙线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口腔检查及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用金属成形片测量法与传统牙线法分别测量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松紧度,对测量结果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金属成形片测量法与传统牙线测量法的结果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66,P<0.001)。2.50颗种植固定义齿,与邻近天然牙有100个接触面,其中食物嵌塞发生率为48%(48/100)。用金属成型片测量邻面接触松紧度,食物嵌塞组的邻面接触松紧度平均为0.92±0.77N,无食物嵌塞组的邻面接触松紧度平均为3.68±0.55N。因为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食物嵌塞组与无食物嵌塞组在邻面接触松紧度上呈现显着差异(Z=-4.750,P<0.001)。3.采用卡方检验对食物嵌塞的发生在性别、年龄、义齿位于的颌位、牙位及义齿邻面位点上的差异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食物嵌塞的发生在年龄、性别、颌位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物嵌塞的发生在牙位上、邻面位点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磨牙区发生食物嵌塞的可能性显着高于前磨牙区,近中面发生食物嵌塞的可能性显着高于远中面。4.对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发生影响因素的检查结果,进行Pearsonχ2检验,结果显示:食物嵌塞的发生在邻面接触松紧度、邻面外展隙形态、邻面接触区的位置、对颌有无充填式牙尖、磨耗情况、邻面接触区的位置、咬合接触情况、邻牙松动情况上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嵌塞的发生在邻面接触区的形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进一步对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发生影响因素的检查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邻面接触是否紧密、对颌是否为充填牙尖为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即邻面接触松紧度为食物嵌塞发生的保护因素(P<0.001,OR=12.893,95%CI:4.168-39.886),邻面接触程度越紧,发生食物嵌塞的可能性越小;对颌充填式牙尖为食物嵌塞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OR=0.176,95%CI:0.050-0.632)。结论:1.在排除其他影响食物嵌塞因素的基础上,定量化测量邻面接触松紧度,研究合理的邻接力范围,能够为个性化设计种植修复体的邻面接触关系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2.邻面接触松紧度是种植固定义齿是否发生食物嵌塞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紧密的邻面接触能有效的预防食物嵌塞。本研究中未发生食物嵌塞的种植固定义齿邻接面松紧度平均为3.68±0.55N,该数值范围目前可以作为参考,但仍需要加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3.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的发生在牙位上、邻面位点上存在差异,即磨牙区较前磨牙区易发生食物嵌塞,近中面较远中面易发生食物嵌塞。4.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除独立影响因素邻接松紧度外,邻面接触的位置异常,外展隙大小的异常均会影响食物嵌塞的发生。但也不能忽视咬合情况,其中对颌充填式牙尖、磨耗不均匀、邻牙松动、咬合接触异常等情况也会影响食物嵌塞的发生。

徐俊华,JiangJonathan,沈晨露,陈肖依,朱丽琴,王慧明[7](2020)在《个性化氧化锆基台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用氧化锆临时冠磨改回切为个性化修复基台1年内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采用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即刻修复方案,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技术制作氧化锆临时修复体和种植导板, 导板引导下植入种植体并即刻安装氧化锆临时修复体。3个月后种植体骨结合完成, 口内磨改回切氧化锆临时修复体形成个性化氧化锆种植修复基台, 全冠修复方法取模制作永久修复体。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种植中心的30例上前牙单牙缺失患者,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36.2±6.1)岁(26~50岁)。患者在戴入最终修复体后即刻、6个月及1年时复查, 记录种植体存留率, 检查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 根尖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变化, 采用牙龈乳头指数(apilla index score, PIS)评价牙龈乳头充盈度。结果戴入最终修复体后1年30枚种植体的存留率为100%, 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戴入最终修复体后6个月及1年的骨吸收量分别为0 (0, 0) mm和0 (-0.2, 0)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入最终修复体即刻、6个月及1年时PIS分别为3.0 (2.0, 4.0)、3.0 (2.8, 4.0)和3.0 (3.0, 4.0)。结论戴入最终修复体后1年, 30枚种植的植体周围骨组织和牙龈组织均较稳定。

居云梦[8](2020)在《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患者中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患者提供更加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选择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在3~5mm范围内,且上颌窦底形态较平坦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计划利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并在术后愈合6个月左右行种植义齿固定修复。临床随访观察并在术后当天、术后6、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估种植体植入后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手术并发症;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共植入23颗士卓曼骨水平种植体(长度均为8mm),术前CBCT测量上颌后牙区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4.09±0.52mm,其中最大为4.90mm,最小为3.38mm。采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改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6个月,CBCT显示上颌窦底得到了明显提升,新形成的窦底基本上位于植入种植体根部顶端上方或平齐位置,且窦底形态较平坦自然,新形成的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高度为8.63±1.08mm,与术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临床检查种植体均无松动及疼痛不适等症状,以上结果提示所有种植体周围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23颗种植体均正常完成了上部冠修复。修复完成6个月后(术后12个月)复查,临床检查发现所有修复体功能良好,CBCT显示术后12个月种植体周骨结合良好,窦底形态及成骨高度与术后6个月时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2)本研究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CBCT检查发现胶原蛋白海绵材料溢出到上颌窦内,穿孔率为4.3%。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随访观察未出现明显的上颌窦感染的症状及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CBCT检查发现散落在上颌窦内的材料已经全部吸收,窦内成骨基本未受任何影响,患者预后良好。(3)种植体存留率:所有种植体临床随访观察12个月无一例出现种植体的松动、脱落,患者对于修复效果满意,存留率为100%。结论:本研究通过应用可吸收性胶原蛋白海绵对传统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内提升术)进行了改良,拓宽了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手术适应症,增加了提升高度,降低了操作难度,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从而为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需要行常规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安全、经济的手术方法。

王婧[9](2020)在《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分析在早期愈合的拔牙窝内,是否会因组织密度较低导致植入时扭矩偏低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从而探讨该阶段拔牙窝组织的改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2.观察单颗后牙在拔牙窝愈合早期(812周)应用改良不翻瓣外科技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植入时机(24周以上)的临床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其可行性,为后牙区早期和不翻瓣种植的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种植牙方式修复缺失单颗后牙患者,随机挑选缺牙时间812周的患者共15人,缺牙时间24周以上的患者15人,并将拔牙后812周的15名患者分成早期不翻瓣种植组(实验组),拔牙后24周以上15人分为常规不翻瓣种植组(对照组)。其中女性患者21名,男性患者9名,年龄范围1968岁(平均38.77±14.82岁)。计划共植入30颗种植体,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种植体系统分别为:韩国Dentium种植系统、瑞士Straumann种植系统。愈合方式均采用安装愈合基台的穿龈愈合。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高年资的种植医生完成。嘱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12周复查。术后12周时进行永久修复,采用螺丝固位单冠的上部结构修复。观察并记录相关指标,记录指标包括:术前CBCT测量骨密度HU值、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扭矩(Insertion Torque Value,ITV)、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种植体颊侧边缘骨水平、颊侧角化黏膜宽度、手术时长、伤口愈合指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指标,将获得的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单颗后牙在不同种植时机应用改良不翻瓣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组的拔牙窝内组织密度HU值、植入ITV以及植入ISQ均较常规组低,植入时的ISQ与骨密度HU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但植入扭矩ITV仅在实验组与HU值密切相关(P<0.05),但在对照组中相关性较弱(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获得了良好的二期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为100%。2.术后3个月时,两组影像学结果显示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同时颊侧边缘骨丧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颊侧边缘骨高度和宽度变化量以及角化黏膜变化量的统计学结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两组在手术时长、伤口愈合指数以及术后疼痛指数各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无明显疼痛,伤口愈合速度快。结论:1.在拔牙窝愈合早期,组织密度低会导致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偏低,但并不影响种植体-骨结合。2.在后牙早期愈合阶段应用改良不翻瓣技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小,其临床效果不劣于常规时机种植,是一种可行的种植方案。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徐皓智(Hsu Haochih)[10](2020)在《不翻瓣种植含即刻种植合并即刻负重之临床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选择符合条件的种植位置,进行不翻瓣种植含即刻种植,在种植体扭矩达到略大于35Ncm时,合并即刻负重。在永久冠修复后持续观察追踪6~12个月,用研究纪录结果探讨并比较不翻瓣种植合并即刻负重用于常规种植与即刻负重的成功率。不翻瓣种植手术有软组织愈合快、对血液供应的干扰最小和术后出血少等优点。即刻负重是在种植体植入术后即刻修复缺失牙,与传统的种植修复手段相比,减少了手术的次数,缩短了修复时间。不翻瓣种植同期负重将二者的优点整合,既能降低患者术后的不适感,保证术后组织的快速愈合又能更快恢复患者的语言、咀嚼功能与美观,但不翻瓣种植包含常规种植与即刻种植,加上同期负重对种植体骨结合及术后远期效果评价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和分析,呈现不翻瓣常规种植与即刻种植加上同期负重的临床效果,为临床选择提供更进一步的指标。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台北市某一口腔门诊接受不翻瓣种植的患者10例。通过临床病例分析,针对每位患者口腔问题,进行术前完整的评估。根据患者口腔问题情况及术前临床与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符合条件的位置,采用不翻瓣的种植技术进行治疗,共24枚种植体。将上述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6例共11颗因无法保留于拔除后进行不翻瓣即刻种植手术,第二组5例共13颗为牙缺失需进行不翻瓣常规种植手术,十位患者中有一位患者同时接受了常规种植与即刻种植,两组的种植体扭矩皆略大于35Ncm并于术后以树脂临时冠即刻负重。患者于术前进行临床检查以及X线影像学检查,评估种植区骨高度、骨宽度以及骨质密度,制定治疗计划。4例患者使用Nobel Direct?Groovy一段式种植体,6例使用Nobel Replace?Groovy二段式种植体。行不翻瓣即刻种植的患者于拔牙后清除拔牙窝内肉芽组织及剩余的牙周膜并用生理盐水冲洗,使用牙周探针检查拔牙窝内骨壁,确定骨壁完整后植入种植体,种植体扭矩控制在略大于35Ncm,并于术后完成树脂临时冠修复即刻负重。行常规种植的患者依据术前检查的结果,确定植入点后,使用牙周探针刺入测量软组织高度,再使用先锋钻在预定的位点钻透黏膜进入牙槽骨,最后植入种植体扭矩控制在略大于35Ncm,同样于术后完成树脂临时冠修复即刻负重。在种植体植入后的第2~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观察骨结合,并视情况完成永久冠修复。结果:第一组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的患者在术后有轻微肿胀疼痛的感觉,而第二组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均无肿胀疼痛。第一组成功率100%(11/11),而第二组成功率92.3%(12/13),术后2~3个月回访的患者中有9位患者在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临床检查观察到种植体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炎症,牙龈无退缩。永久冠修复后6~12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良好,临床检查种植体无松动,无牙龈退缩及种植体暴露。结论:限于本临床研究条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筛选对于某些符合条件的种植手术区,不翻瓣种植即刻修复相较于常规需要翻瓣的种植手术简化了手术步骤与患者的就诊次数和时间,无论是拔牙后即刻种植还是缺牙区的延期种植,使用不翻瓣的微创方式均可大幅降低患者术后不适感。2.对于符合即刻种植的适应症,或缺牙区骨高度、宽度与骨质密度及角化牙龈量足够的患者进行不翻瓣种植,只要在种植体植入后扭矩大于35Ncm,前牙后牙均可术后即刻负重,且利于骨结合。3.不翻瓣种植手术较翻瓣种植手术对患者完整术前评估要求要更为严格,如此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率。

二、Comlong植体种植修复前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mlong植体种植修复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精度研究
    前言
    一、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体外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二、口内扫描及3D打印树脂模型精度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无牙颌种植修复中数字化印模精度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前言
    1.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病例报告
    前言
    一、牙体缺损的固定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一后牙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病例
        牙体缺损高嵌体修复体会
    二、牙列缺损种植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二上前牙外伤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病例三前磨牙即刻种植延期修复病例
        数字化技术在即刻种植及牙龈塑形中的应用体会
    三、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病例报告
        病例四可摘局部义齿咬合抬高病例
        病例五可摘局部义齿选择性压力印模病例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体会
参考文献
综述 口内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材料与设备
    1.3 治疗过程
    1.4 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支架断裂率
    2.2 人工牙崩瓷率
    2.3 人工牙脱落率
    2.4 种植体成功率
    2.5 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
    2.6 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
    2.7 患者主观满意度
    2.8 病例报告
3 讨论
    3.1 无牙颌上部修复材料的选择
    3.2 工艺并发症与修复方式的关系
    3.3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因素对工艺并发症的影响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修复体良好被动就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帐篷技术在牙槽骨垂直骨增量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5)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病例报告10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
    二、材料与设备
    三、方法
结果
    病例报告一
    病例报告二
    病例报告三
    病例报告四
    病例报告五
    病例报告六
    病例报告七
    病例报告八
    病例报告九
    病例报告十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组织增量技术在前牙美学区种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松紧度与食物嵌塞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病例收集
    2.设备与材料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食物嵌塞的发病率及出现食物嵌塞时间的分布情况
    3.牙线测量法及金属成形片测量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4.食物嵌塞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金属成形片测量邻面接触松紧度
    2.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关系与食物嵌塞的相关性
    3.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的牙位分布
    4.种植固定义齿食物嵌塞的邻面位点分布
    5.种植固定义齿咬合因素与食物嵌塞的相关性
    6.种植固定义齿出现食物嵌塞的时间差异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种植固定义齿发生食物嵌塞病因预防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设备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效果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2.1 窦底提升区成骨状况
    2.2 上颌窦黏膜穿孔率
    2.3 种植体存留率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材料与器械
    2.3 治疗过程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2.6 典型病例展示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结果
    3.2 种植体植入位点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即刻扭矩、植体初期稳定性及二期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边缘骨变化量
    3.4 软组织观察相关指标观察分析
    3.5 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关于8~12 周早期种植时机的考量
    4.2 关于改良不翻瓣种植技术的考量
    4.3 关于8~12 周的早期不翻瓣种植
    4.4 本研究临床实验结果讨论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10)不翻瓣种植含即刻种植合并即刻负重之临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
    2.设备器械
    3.术前准备
    4.手术方式
    5.术后评价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不翻瓣种植即刻负重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omlong植体种植修复前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化种植印模精度研究及口腔修复病例报告[D]. 兰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D]. 邱兆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种植体愈合基台支撑下颌后牙区垂直骨增量的应用效果[D]. 张嘉义.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对两种修复方式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及临床症状的比较研究[D]. 龚子画.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5]前牙美学区种植修复的病例报告10例[D]. 柳清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种植固定义齿邻面接触松紧度与食物嵌塞的相关性研究[D]. 孙欣宇.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个性化氧化锆基台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J]. 徐俊华,JiangJonathan,沈晨露,陈肖依,朱丽琴,王慧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11)
  • [8]一种改良式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居云梦. 青岛大学, 2020(01)
  • [9]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D]. 王婧. 南昌大学, 2020(08)
  • [10]不翻瓣种植含即刻种植合并即刻负重之临床探讨[D]. 徐皓智(Hsu Haochih).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标签:;  ;  ;  ;  

Comlong 种植体在种植体修复前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