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保守治疗机制研究

颈椎病保守治疗机制研究

一、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机理研究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1](2021)在《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观察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有效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抽取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风府穴、C4颈夹脊穴、C7颈夹脊穴、后溪穴、申脉穴、悬钟穴、风门穴,穴位均取双侧,均取一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依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针,将同侧C4、C7颈夹脊穴为一组连电针,予以疏密波,具体刺激强度以病人可耐受为度。治疗组采用改良温针灸治疗,双侧C4、C7颈夹脊穴均取两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握住针体中部,同时平行并排快速直刺0.8-1寸,其余穴位针刺方法均同对照组,行轻插重提手法,以得气为甚。取双侧C4、C7颈夹脊穴加灸法,连续温针灸3壮。两组留针时间均为30分钟。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每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治疗前后VAS评分、NDI量表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VAS评分和NDI量表评分和TNF-α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临床疗效:治疗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20.00%,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VAS疼痛评分: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颈部的疼痛优于对照组。4.NDI评分: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优于对照组。5.TNF-α水平: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当中监测各项安全指标未见异常,也未见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1.改良温针灸和电针疗法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效。2.改良温针灸在缓解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相关的临床症状方面、降低TNF-α水平更优于电针疗法。3.研究过程中两组受试者均无出现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林志滨[2](2021)在《梅花针刺络拔罐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梅花针叩刺大椎、风门穴(双侧)配合拔罐放血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与常规针刺治疗相对照,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旨在研究梅花针刺络放血疗法对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性,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以梅花针均匀密布叩刺大椎穴及双侧风门穴,采取重叩,叩刺范围以穴位为中心直径3cm,当局部皮肤鲜红渗血后用无菌干棉签擦去血液,继续叩刺,如此重复2次,第三次叩刺渗血后立即拔上消毒好的真空拔罐器,15分钟后取下罐子,清除血液,消毒施术部位,后用无菌纱布加压覆盖。每3日1次,3次为一疗程,共7天;对照组予针刺颈夹脊穴,风池,天柱,肩井,后溪,外关,合谷,针刺手法均行泻法,进针得气后进行提插捻转,一次留针半小时,1次/天,7天为1个疗程。选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口述描绘评分法(VRS)、颈部关节活动表作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异。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完成病例67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口述描绘评分法(VRS)、颈部关节活动度表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口述描绘评分法(VRS)、颈部关节活动度表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的颈部功能障碍及疼痛,恢复颈部关节活动度均有效,且梅花针叩刺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3.经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66.67%,对照组治愈率44.12%,根据两组治愈率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4.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3.94%,对照组有效率82.35%,根据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1.本课题通过梅花针刺络拔罐放血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与常规针刺相比较,经过相关观察疗效指标评估后得出:梅花针叩刺大椎、风门穴配合拔罐放血与常规针刺均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颈部疼痛感及颈椎活动功能障碍,改善其颈部关节活动度。2.梅花针叩刺大椎、风门穴配合拔罐放血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相较于常规针刺有效率及治愈率更佳。

方川源[3](2021)在《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配合基础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三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两组均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及甲钴胺片治疗,对照组进行颈部功能锻炼,2次/日,7次每周,共治疗3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周。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所得数据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试验共纳入76例患者,有2例对照组患者因自行进行牵引治疗而剔除,有2例试验组患者因拒绝进一步针刀治疗而脱落。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前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NRS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受试者NRS评分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的总分、临床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评分均有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体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总分、临床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评分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临床疗效评价的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25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6.11%;试验组:治愈16例,好转1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配合基础治疗和颈部功能锻炼配合基础治疗均可有效改善CSR缓解期患者的的临床症状、工作和生活能力及手部的功能,且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

何炳坤[4](2021)在《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短期疗效的差异,为保守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CSR提供个性化牵引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0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门诊或住院部90例明确诊断为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观察组45例(结合颈椎动力位X线片,判断颈椎不稳趋势方向分别采用屈曲位或后伸位牵引组)及B组对照组45例(常规中立位牵引组),随访过程中,A组脱落2例,B组脱落4例,最终A组纳入43例(男17例,女26例),B组纳入41例(男性19例,女性22例),整体年龄范围20-55岁,A组的平均年龄为(38.84±9.73)岁,平均病程为(15.58±4.41)月,平均BMI指数(23.49±2.45);B组的平均年龄为(37.68±10.05)岁,平均病程为(14.61±4.81)月,平均BMI指数(23.66±2.35),有颈椎不稳趋势的节段及例数:A组:C3,10例、C4,16例、C5,15例、C6,6例。B组:C2,1例、C3,9例、C4,15例、C5,14例、C6,7例。结果两组性别、病程、年龄、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VAS评分、NDI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天、7天、14天、1个月、3个月的VAS评分、NDI评分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大于治疗前;两组内治疗后3天、7天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两两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VAS、NDI评分最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最高。组间比较:A组治疗前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治疗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0.05),具有可比性。A组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A组在治疗后3天、7天、14天的VAS、NDI评分比B组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B组高。A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VAS、NDI及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颈椎动力位X线片指导下进行屈曲位、过伸位及常规中立位颈牵引均能有效改善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2、与常规中立位颈牵引相比,屈曲位或过伸位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3天、7天及14天)更好,患者能更快缓解症状,并快速投入工作及日常生活中。3、治疗14天后,二者的疗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均逐渐降低。

王海兴[5](2021)在《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对比屈曲旋提手法和常规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对颈椎弓弦距的改善程度,期望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优化的屈曲旋提手法治疗方案。方法:严格执行既定入选标准、排除标准纳入80份CSR病例,就诊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地点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脊柱骨科二病区。由随机数字表法产生并分组,按组别分别采用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组40例)、常规牵引(对照组40例)治疗,治疗隔日一次、疗程为两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SR20分法量表评分、颈椎侧位片颈椎弓弦距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体征、颈椎及手指的功能、颈曲进行评分和评价,所有数据利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数据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体现在基线资料、CSR20评分、颈椎弓弦距等方面。2、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等级评价:屈曲旋提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2.50%,显愈率为87.50%,其中治愈为24例,显效为11例;常规牵引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愈率分别为80.00%,45.00%,治愈和显效例数分别为8例、10例。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比较:屈曲旋提手法组在疗程结束时可观察到VAS评分获得更显着的降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VAS评分治疗组为(5.63±0.84)、对照组为(5.65±0.89);结束治疗后VAS评分分别降至(1.20±1.45)、(2.43±1.72);4、CSR20总分及各项评分(治疗前、两周疗程结束后)比较:屈曲旋提手法组于治疗前、两周疗程后测得CSR20总分分别为(9.38±3.74)、(16.70±4.15);常规牵引组治疗前、两周疗程后CSR20总分分别为(8.95±4.22)、(14.13±3.53)。治疗前屈曲旋提手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4.38±1.21)、(-1.25±0.63)、(4.45±1.30)、(1.53±0.84);治疗前常规牵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4.20±1.38)、(-1.40±0.67)、(4.75±1.51)、(1.40±0.84)。治疗2周后屈曲旋提手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7.35±1.56)、(-0.33±0.47)、(6.93±0.97)、(2.50±0.75);常规牵引组各项评分依次为:(6.68±1.26)、(-0.68±0.52)、(6.23±1.04)、(1.88±0.93)。以上组内、组间数据对比经统计分析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5、疗程结束后两组颈椎侧位片颈椎弓弦距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大,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屈曲旋提手法组治疗前颈椎弓弦距为(5.38±4.75mm),疗程结束后颈椎弓弦距为(6.41±4.65mm),弓弦距差值为(1.04±0.24mm);常规牵引组治疗前颈椎弓弦距为(5.73±4.61mm),疗程结束后颈椎弓弦距为(6.26±4.51mm),弓弦距差值为(0.51±0.14mm)。疗程结束后颈椎弓弦距差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屈曲旋提手法和常规牵引治疗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屈曲旋提手法治疗在症状、体征、颈椎及手的功能、颈椎曲度改变等方面优于常规牵引治疗。2、屈曲旋提手法治疗愈显率高,无痛,患者满意度高,显着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成果的转化能给患者带来巨大收益,减少医疗费用支出,值得临床大量推广应用。

郭晓波[6](2021)在《推顶旋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推顶旋颈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探讨推顶旋颈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期更好的完善临床治疗方法,提升患者临床治疗的满意度。方法:所选病例源于2019年12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骨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CSR患者。其中男女患者分别38和42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推顶旋颈法进行治疗,隔天一次,4次为1疗程,共治1疗程;对照组予单纯推拿手法治疗,隔天一次,4次为1疗程,共治1疗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采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分析评价治疗效果,并分别于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以及治疗后进行评分,最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因患者不配合疗效评价、个人因素等原因,有4例病例脱落,最终共7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完成本次研究,每组38例。1.基线比较:将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大小、病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各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VA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各自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第1次治疗、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DI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D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治疗结束后的NDI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顶旋颈法治疗CSR的疗效显着,可使颈椎的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功能得到较满意的改善,尤其对改善患者即刻疼痛作用显着。

马晶晶[7](2021)在《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一种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为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方法将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集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随机分配为两组,即试验组(坐位侧屈旋顶法)40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40例,进行治疗。研究过程中有5例(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试验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有3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符合脱落标准予剔除出组。最终收集病例72例,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6例。10次为1疗程,每周5次,治疗2周。2个疗程结束后,对收集整理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表、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和总体疗效等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比两种治疗手法的疗效,最终得出结论。结果交感型颈椎病症状评分表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39.81±6.96)分和治疗后(13.03±5.25)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9.28±7.51)分和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3.03±5.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18.08±8.97)分比较,P=0.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功能障碍量指数比较结果1.试验组:治疗前40(35-46)%和治疗后14(11-17)%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治疗前37(33-42)%和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治疗后14(11-17)%和对照组治疗后21(15.5-26)%比较,P=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坐位侧屈旋顶法针对性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较为显着,且明确针对病变节段、稳定性好、疼痛感小、医患配合度高、疗效理想,更易被患者接受,值得深入研究,并且推广运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木巴拉克·开赛尔[8](2021)在《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2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及脊柱科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74例气滞血瘀型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组37例(试验组),普通针刺治疗组37例(对照组),5天为一个疗程,总共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用NPQ简易颈痛量表和Mc Gill简易疼痛问卷进行测评。结果:1.通过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疼痛积分、功能改善率、睡眠影响及手臂麻木针刺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的最后的治疗疗效经过秩和检验后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有效率通过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结论:在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颈部疼痛、睡眠影响、手臂麻木针刺感方面疗效具有相对优势。

徐马丽[9](2020)在《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CV)的临床疗效,探讨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罗氏勾点法治疗;两组均1天1次,5天为1疗程,结束1疗程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Cerv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ESCV)、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结合ESCV积分改善率进行疗效评定。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患者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ESCV、DHI及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眩晕症状、颈椎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但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2.在总有效率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3.在疗效的稳定性上,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优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樊军利[10](2020)在《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从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等方面综合评估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的远期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针灸科及骨伤科门诊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采用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每周1疗程,以3个疗程为治疗周期,以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20分法及CSR总体疗效为主要结局指标,以视觉模拟量表、Northwick Park颈部疼痛调查问卷、颈椎检查试验评分为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各疗程结束后进行评估,治疗后30天进行电话随访。本研究通过与传统针刺法对照,分疗程、多时点测评,比较其与传统针刺的疗效差异及治疗特点。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72例受试者完成试验,治疗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中除治疗组第1疗程后和第2疗程后的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相邻疗程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两种针刺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均有治疗作用。3.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表20分法的评分结果显示,第1疗程后两组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疗程后及第3疗程后两组积分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94.59%,以显效为主,占45.95%,愈显率占72.98%,传统针刺法的总有效率为88.57%,以有效为主,占71.43%,愈显率占17.15%,经等级资料非参数检验,两组疗效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VAS评分结果显示,第1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第2疗程及第3疗程后两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6.NPQ积分结果表明,各疗程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颈椎试验评分结果显示,第1、2疗程后两组总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第1疗程后两组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第3疗程后两组总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解结导气针刺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总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且起效更快;2.解结导气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作用起效时间快,在治疗后1周即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功能障碍及颈椎试验的各项阳性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3.解结导气针法治疗后30日,NPQ积分回升幅度显着小于传统针刺法,说明解结导气针刺法疗效更持久。

二、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机理研究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机理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设计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数据统计处理
        2.6 伦理学要求
        2.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NDI指数比较
        2.4 治疗前 TNF-α水平比较
    3 疗效性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 NDI 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TNF-α水平比较
        3.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观察
分析与讨论
    1 中医学对CSR的认识
        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1.2 中医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2.1 西医的病因病机
        2.2 西医疗法的研究现状
    3 选择风寒湿型的依据
    4 穴位选择的依据
    5 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CSR的理论探讨
        5.1 改良温针灸的优势
        5.2 改良温针灸的中医学理论探讨
        5.3 改良温针灸的西医机理探讨
    6 电针治疗CSR的理论依据
    7 疗效指标的选择依据
        7.1 TNF-α水平
        7.2 VAS疼痛评分
        7.3 ND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8 临床疗效分析
        8.1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的分析
        8.2 两组NDI评分比较的分析
        8.3 两组TNF-α水平比较的分析
        8.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的分析
    9 安全性分析
    10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近五年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梅花针刺络拔罐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概况
        1.3 本课题梅花针刺络放血的理论探索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西医对颈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2.2 西医治疗概况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详见附录 H)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受试者纳入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盲法
        2.5 技术路线图
        2.6 不良事件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项目
        3.2 主要观察的疗效指标
        3.3 观察时间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分析方法
    6 结果
        6.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6.2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6.3 两组受试者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比较情况
        6.4 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口述描绘评分(VRS)分析
        6.5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颈部关节活动度比较
        6.6 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6.7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从风寒湿论治颈椎病
        1.2 梅花针叩刺放血治疗风寒湿型疾病的机理探讨
        1.3 取大椎穴、风门穴理论探讨
        1.4 纳入患者年龄范围探讨
    2 临床疗效评价与结果分析
        2.1 评价指标与可信度分析
        2.2 结果分析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 伦理学要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
        1.8 不良反应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观察指标
        3.2 临床总体疗效评估
        3.3 评定时间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分析
    1 基线资料比较
    2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的比较
    3 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1.1 CSR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CSR的发病机制
        1.3 CSR的现代治疗
    2 祖国医学对CSR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中CSR的概念
        2.2 祖国医学对CSR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祖国医学对CSR的治疗
    3 选题依据
    4 治疗依据
        4.1 针刀治疗缓解期CSR的依据
        4.2 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缓解期CSR的依据
    5 疗效分析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观察指标分析
        5.3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5.4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研究概括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概述
        1.1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1.1 颈椎病的概念及发病率
        1.1.2 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与病理生理
        1.1.3 颈椎病的分型
        1.2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1.2.1 颈椎病的中医辨病分析
        1.2.2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2.3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认识
        1.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1.3.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认识
        1.4.1 神经跟型颈椎病的辨病分析
        1.4.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1.4.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样本来源
        2.3 临床资料
        2.3.1 诊断标准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脱落标准
        2.3.5 知情同意
        2.4 研究方法
        2.4.1 一般资料
        2.4.2 治疗方法
        2.4.3 观察指标
        2.4.4 疗效评定
        2.4.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条件及颈椎不稳发生的机制
        4.2 动力位X线片是早期辨别颈椎不稳趋势的重要依据
        4.3 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CSR的理论依据
        4.4 颈椎动力位X线片指导下进行不同体位颈牵引的疗效分析
    5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研究与进展
    1 概述
    2 CSR的发病机制
        2.1 西医发病机制
        2.2 中医病因病机
    3 CSR的治疗方法
        3.1 手法治疗
        3.2 牵引治疗
        3.3 其他特色治疗
        3.4 口服药物治疗
        3.5 功能锻炼、运动疗法
        3.6 手术治疗
    小结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脱落病例及处理方式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随访及调查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VAS评分情况比较
        3.3 CSR20评分情况比较
        3.4 颈椎弓弦距比较
        3.5 疗效比较
        3.6 治疗过程中安全评价及随访情况
    4 讨论与分析
        4.1 CSR发病机制
        4.2 屈曲旋提手法的由来和操作技巧
        4.3 屈曲旋提手法治疗CSR作用机理
        4.4 观察指标科学性分析
        4.5 VAS评分、CSR2O量表评分、颈椎弓弦距数据分析
        4.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6)推顶旋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病例标准
    1.7 脱落(退出)标准
    1.8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性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患者病例脱落情况
    3.2 基线资料对比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对比
    3.5 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比较
4 讨论
    4.1 概念及分型
    4.2 CSR的流行趋势
    4.3 颈部脊柱解剖及生物力学
    4.4 传统医学机理
    4.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4.6 中医手法治疗CSR的基础研究
    4.7 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4.8 推顶旋颈法的来源
    4.9 推顶旋颈法的机制探讨
    4.10 推顶旋颈法的安全性探讨
    4.11 推顶旋颈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情况
    5.2 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情况
    5.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附录
研究技术路线图
致谢

(7)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和研究方法
    1 病历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分析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者年龄资料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资料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分析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存在的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试验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研究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近10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椎
        1.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1.8 病例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及实施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2 治疗组(罗氏勾点法结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
        3.3 疗程与随访
    4 观察指标
        4.1 基线资料
        4.2 主要指标
        4.3 次要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不良反应处理
    8 依从性评价
    9 质量控制
    10 伦理原则
    11 统计学处理
    12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纳入情况
    2 基线分析
    3 主要指标
        3.1 ESCV评分
    4 次要指标
        4.1 DHI评分
        4.2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评分
    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依从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CV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病位
    2 现代医学对CV的认识
        2.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学说
        2.2 本体感受器紊乱学说
        2.3 交感神经功能刺激学说
        2.4 体液因子学说
        2.5 与偏头痛相关的颈性眩晕学说
    3 中、西医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概况
        3.2 西医治疗概况
    4 关于颈椎失稳引起CV的机理探讨
        4.1 关于对颈椎失稳的认识
        4.2 颈椎失稳与眩晕的关系
    5 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1 祖国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5.2 现代医学关于推拿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 罗氏勾点法治疗CV的作用机理
        6.1 罗氏勾点法选择依据
        6.2 手法操作部位选择依据
    7 ESCV、DHI量表选择依据
        7.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7.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文版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基线分析
        8.2 主要指标、次要指标比较
        8.3 临床疗效比较
        8.4 疗效差异性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
    附录四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满分共30分)
    附录五 眩晕残障量表
    附录六 颈椎病疗效评价表
    附录七 不良事件记录表
    附录八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
    2.5 治疗方案
    2.6 不良反应的处理
    2.7 随访
3 结局指标
    3.1 主要结局指标
    3.2 次要结局指标
    3.3 评定时间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
    5.2 基线资料分析
    5.3 疗效评定分析
    5.4 不良反应记录
讨论
    1 解结导气针刺法
    2 结局指标的选择
    3 研究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1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2 流行病学调查
    3 CSR的治疗概况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机理研究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梅花针刺络拔罐法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志滨.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刀联合颈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方川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不同体位颈牵引治疗有颈椎不稳趋势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短期疗效观察[D]. 何炳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屈曲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海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推顶旋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疗效观察[D]. 郭晓波.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坐位侧屈旋顶法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马晶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隔姜灸配合普通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项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木巴拉克·开赛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罗氏勾点法治疗颈椎失稳引起的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徐马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解结导气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军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颈椎病保守治疗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