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颅脑损伤昏迷并发症治疗经验总结

重症颅脑损伤昏迷并发症治疗经验总结

一、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东[1](2019)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效果,根据中医、西医量表评分比较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的效果差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apoplexy)提供理论支持,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1例气滞血瘀型中风患者分出血、缺血2组,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共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导师自拟方行气活血方加减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以及第28天时患者中医中风评分及西医NIHS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而治疗后缺血性中风试验组、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中医行气活血法对气滞血瘀型中风(缺血性和出血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对出血性中风性、缺血性中风效果相同,且均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俞苏苏,龚杰[2](2017)在《重症颅脑损伤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文中研究指明总结13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防治的预见性护理。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低血压、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良综合征等,护理上进行针对性观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并处理。本组并发肺部感染3例、低血压2例、心律失常3例、消化道出血3例、电解质紊乱9例;103例患者治愈出院,29例植物生存,死亡2例。

董晨辉[3](2016)在《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当今中国社会,老年人创伤救治,特别是90岁以上、肾衰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患者的救治,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医学界难题。此类病人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各个器官功能下降,生活活动能力退化,导致老年人易发生低能量跌伤致髋部骨折,所以,髋部骨折也往往是此类患者在近期内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的主要诱因。世界范围内,髋部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案主要是手术治疗;然而,高龄患者具有特殊的生理和临床特点,如常并存多种严重基础疾病,手术耐受性差、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等。为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在关注手术治疗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治疗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那么,如何评估和处理此类术前手术风险和围术期的特殊性,让老年髋部骨折的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获得良好的预后,在医学界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针对国内没有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的现状,在2008年,王爱民教授等建立了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早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手术方法学的改进,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明显下降,往往高估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因此,一种更适合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的评分系统势在必行。目的:1.总结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经验,探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的必要性和手术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并验证DORSSSP评分系统的准确性;2.明确骨科老年患者手术的风险因素,参照DORSSSP评分系统,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和软件。方法:1.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例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病例、32例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病例、47例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病例。三组病例的分析是通过阶梯式的一至三次风险评估的方法,采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Portsmouth-Physiological and Operative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POSSUM)及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ve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进行。比较各组病例之间评估周期中可行手术者和继续调理者手术风险的异同。通过各组病例患者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的比较,总结救治经验。通过对比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异同,验证术前风险预测结果和骨科手术损害控制的救治效果。2.总结2005年12月-2013年12月之间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1507例骨科手术患者的详细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风险因素,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参照旧版DORSSSP,对手术风险因素重新予以权重赋值。通过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进行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574例患者的详细资料,对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ORSSSP3.0)进行评价,对比DORSSSP3.0、DORSSSP、M-DORSSSP、POSSUM、P-POSSUM四种评分系统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准确性。进一步通过软件设计,研发一种更精准的DORSSSP3.0评分软件。结果:1.90岁以上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1.1术前风险评估本组所有病例均进行阶梯式、一至三次不等的风险评估。首次风险评估110人,可以手术患者27人;第二次风险评估83人(75.45%),可以手术54人;第三次风险评估29人(26.36%),可以手术22人,剩余7人手术风险难以控制,给予保守治疗。每次风险评估中可以手术者的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经过术前阶梯式风险评估以及调理,继续骨科手术损害控制调理的患者风险评估值均显着高于可手术患者(p<0.05)。本组10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67例,410 d内手术36例。1.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103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3.95±2.18 d,手术时间:108.16±30.98min,术中出血量为272.86±188.9 ml,总住院时间为15.49±7.51 d,ICU住院时间为2.81±2.06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本组患者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1.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46例(44.67%)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29例(28.16%)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手术患者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2例(1.94%),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10例(9.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2.慢性肾衰竭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2.1术前风险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32人,可以手术患者9人;第二次风险评估24人(71.87%),可以手术17人;第三次风险评估7人(26.36%),可以手术3人,剩余4人由于肾功能持续恶化,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80%,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15%。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7.5%),其余4例患者(12.5%)接受保守治疗。本组2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18例,410 d内手术10例。2.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28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79±2.86 d,手术时间:117.46±21.89min,术中出血量为317.48±170.46 ml,总住院时间为21.54±8.95d,ICU住院时间为3.64±1.69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检测指标及时调整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最终顺利完成手术。2.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3例(46.4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9例(32.14%)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的死亡病例共计1例(3.13%),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3例(10.71%)。手术患者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两者均为p<0.01)。3.脑卒中后遗症合并髋部骨折的救治3.1术前风险评估评估方法同前。首次风险评估47人,可以手术患者10人;第二次风险评估37人(71.87%),可以手术21人(44.68%);第三次风险评估17人,可以手术12人(25.53%),剩余5人(10.64%)手术风险持续升高,难以实施手术,给予保守治疗。可以手术者DORSSSP预计死亡率均小于20%,POSSUM预计并发症率小于75%,P-POSSUM预计死亡率小于20%。42例(89.36%)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5例(10.64%)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本组4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4872 h内手术23例,410 d内手术19例。3.2手术患者一般情况本组42例手术患者中,术前准备时间为4.26±3.42 d,手术时间:102.42±21.43min,术中出血量为285.43±108.21 ml,总住院时间为24.94±15.34 d,ICU住院时间为3.04±1.79 d。手术方式的选择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主,麻醉方式的选择以椎管内麻醉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麻醉方式完成手术。3.3并发症和死亡分析术后30 d内共计18例(42.86%)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14例(33.33%)患者发生了2种以上的并发症。与术前评估并发症估算情况相比较,两组的实际并发症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OSSUM和DORSSSP评分系统的预测值,且有统计学意义(两者均为p<0.01)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30 d的死亡病例为7例(14.89%)。两组的实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P-POSSUM和DORSSSP术前评估(p<0.01)。4.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根据1507例骨科老年手术的相关手术风险因素,对各项生理学危险因素和手术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风险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算预测死亡和并发症的回归方程,研发出第三代的大坪骨科老年手术风险评估系统(DORSSSP3.0)。为了验证DORSSSP3.0评分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5年共计754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详细信息,四种评分方法中,DORSSSP3.0评分在术前预测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准确性和信度比较均优于其他三种评分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应用DORSSSP3.0回归方程,研发出DORSSSP3.0评分软件,该软件具有应用简单、快速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随时录入患者回访记录等功能,方便临床医生管理患者病例信息。结论: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是有效的,能有效的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率及死亡率。手术时机的建立应当紧密结合术前的风险评估,由于应用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技术造成的手术延迟未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升高。进一步改良DORSSSP评分系统,获得DORSSSP3.0版本,该评分系统预测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更接近术后30日的实际观测值。通过评分软件研发,便于该评分系统更广泛的应用骨科临床,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

骈涛[4](2007)在《战伤5要素诊断谱及编码标准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步入信息化社会,战争形态也随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化战争是以信息和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战争工具的战争。信息化战争要求军事及军事后勤诸方面,必须以标准化为基础、数字化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战争的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卫勤保障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战伤救治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在卫勤信息化过程中,战伤诊断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进程中最基本且必然经历的一项研究工作。战伤诊断源于对战伤信息的归纳和总结,其直接的目的是为战伤救治提供指导依据。随着战争的形态不断变化,战争中战伤发生的形态也随之不断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所发生的战伤信息进行系统的研究。任何战伤诊断都有其时效性,同时由于战场环境的特殊性,战伤分级救治的客观性,在构建战伤诊断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战伤诊断的实用性、适需性,即战伤诊断的构建应符合时效救治、分级救治、模糊救治的客观救治需求。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及专家咨询的方法,对战伤诊断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战伤诊断体系包括:战伤要素诊断、战伤并发症诊断、战伤疾病诊断。将由伤部、解剖结构、伤类、伤型、损伤程度所构成的战伤诊断方法定义为:战伤5要素诊断方法,并对上述5个要素中的子要素进行了分类及标准化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战伤5要素诊断的诊断编码谱。

吕雅宁,孙茜[5](2006)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冯杰[6](2005)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亚低温治疗时的并发症和相关注意事项。 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2002年2月~2004年12月间收治的部分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15例,利用现有条件,在进行手术及各项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亚低温措施:全身使用YYT—1系列冰毯机,头部使用YYM—1颅脑降温治疗仪,部分病人加用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镇静药物,其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治疗时间为1~7日。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等,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最终治疗结束后,分析其临床效果、并发症问题和相关注意事项。 结果:最终15例病人治疗结束后,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存活12人,存活率80.0%。根据伤后3月后GOS评分,治疗效果良好7人(46.7%),中残3人(20.0%),重残2人(13.3%)。死亡3人,死亡率20%。 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利用现有条件,采用亚低温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有较好疗效,但应注意并发症等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林爱国,刘小波,王略,唐媛[7](2003)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鹏珍[8](2020)在《低灌注性脑梗死中医临床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横断面对照观察低灌注性脑梗死与非低灌注脑梗死患者的中医临床特点,探索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血管条件等),为提高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辨识度奠定基础;通过对低灌注性脑梗死中医证候的调查,总结低灌注性脑梗死的中医证候特征,为其中医治疗规范化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发病7天以内的中风病住院病例。其中,符合低灌注性脑梗死的病例38例,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2配比,纳入同时期非低灌注性脑梗死76例,两组共计114例。依托课题基础,设计制定统一的调查量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信息调查表》,采集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起病形式、中医四诊信息、影像资料。将采集内容进行核查、整理,并利用excel、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分析。首先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比分析低灌注性脑梗死和非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表征的不同,寻找对低灌注性脑梗死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的临床表征。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低灌注性脑梗死38例。低灌注性脑梗死最常见的证候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血瘀、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占比分别为55.3%、44.7%,符合中风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在证候诊断中,气虚血瘀证在低灌注性脑梗死组与非低灌注性脑梗死组(P<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明确发病诱因的患者中,低灌注性脑梗死以劳累最为多见,与非低灌注性脑梗相比在发病诱因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低灌注性脑梗死最常见的既往史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占比分别为73.7%、42.1%、39.5%;低灌注性脑梗死在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病史中与非低灌注性脑梗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低灌注性脑梗死最常见的个人史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史、心血管病家族史、饮酒史,占比分别为65.8%、50.0%、47.4%;两组在个人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4分病情为轻,>4分病情为重,经X2检验得出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起病形式上,病情缠绵多变在低灌注性脑梗死与非低灌注性脑梗死两组间经X2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方面,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频率≥10%的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少气懒言(55.3%)、头昏沉(39.5%)、表情呆滞/反应迟钝(34.2%)、表情淡漠(23.7%)、口唇紫暗且面色晦暗(23.7%)、心烦易怒(21.1%)、口苦咽干(21.1%)、面色晄白或虚浮(18.4%)、语声低怯或咳声无力(15.8%)、耳鸣(15.8%)、头痛(15.8%)、便干便难(15.8%)、大便三日或三日以上未解(15.8%)、口多粘涎(15.8%)、咳痰或呕吐痰涎(13.2%)、肢体瘫软(13.2%)、肢体拘急/颈项强直(10.5%)、喉中痰鸣或痰声漉漉(10.5%)、汗出(10.5%)。两组在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耳鸣症状中,经X2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舌象来看,两组在舌淡经X2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脉象来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初选筛出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症状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舌淡、耳鸣的偏回归系数均为正,并且OR值均大于1,说明上述症状的出现与低灌注性脑梗死诊断的成立呈正相关。3、114份病例中,诊断为低灌注性脑梗死的病例共计38例,其中核磁资料、颅内血管资料、颈部血管资料完整记录的分别为38例、23例、19例。按年龄、性别配比后,(年龄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条件;性别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在新发梗死灶特点方面,病灶数量、左侧脑叶、多脑叶同时受累在低灌注性脑梗死与非低灌注性脑梗死两组间经X2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梗死部位方面,额叶、颞叶、顶叶、枕叶、交界区在低灌注性脑梗死与非低灌注性脑梗死两组间经X2检验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颅内、颈部血管条件方面,低灌注性脑梗死与非低灌注性脑梗死两组经X2检验P>0.05,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中,低灌注性脑梗死在中医证候诊断方面多以气虚血瘀证为主。2、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劳累与低灌注性脑梗死有关。3、本研究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低灌注性脑梗死有意义的既往史,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两组在个人史特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在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4、在起病形式上,低灌注性脑梗死发病后病情缠绵多变,病势无明显高峰期;5、本研究中,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特异性症状包括: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表情淡漠、耳鸣、舌淡。其中,耳鸣、舌淡是低灌注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临床表现可作为辨识低灌注性脑梗死的临床依据。6、低灌注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多表现为:多发病灶,左侧脑叶受损,多脑叶受损,且病灶多在皮层及交界区。本研究中,低灌注性脑梗死同非低灌注性脑梗死在血管条件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

方娟[9](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生化指标、胃肠道耐受性、胃肠电图等的影响,探索其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的影响,以期促进肠内营养目标的达成。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ICU常规治疗。根据指南推荐意见:“允许性低热卡”原则,输注目标营养量设定为25kcal/kg·d,采用经鼻胃管或经鼻空肠管途径持续输注“能全力”标准剂型。TEAS干预方案:患者行肠内营养干预即进行TEAS治疗,选取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刺激参数选用脉冲断续波(刺激2s,停止3s,脉冲持续0.5ms),频率为25Hz,电流强度为15 mA,每天一次,连续治疗7天。主要效应指标:1.肠内营养目标达成评估:①肠内营养达标率。②肠内营养输入量达目标供应量的时间。2.生化监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空腹血糖等指标。次要效应指标:1.胃肠道耐受性监测。2.胃肠电图监测:每次TEAS刺激开始前检测胃肠电图30min,TEAS刺激时连续检测胃肠电图1小时,TEAS刺激后进行胃肠电图检测30min,共 3 次。结果1.肠内营养达标率。肠内营养达标率≤60%者,TEAS治疗第一天占80%;第三天占30%;第七天占0%。肠内营养达标率60~80%者,TEAS治疗第一天占20%;第三天占40%;第七天占6.7%。肠内营养达标率80~100%者,TEAS治疗第一天占0%;第三天占23.3%;第七天占83.3%。肠内营养达标率≥100%者,TEAS治疗第一天占0%;第三天占6.7%;第七天占10%。经TEAS治疗,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达标率第七天高于第一天及第三天(P<0.01)。2.在生化指标监测方面,经TEAS治疗,危重患者血红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第七天较第一天总蛋白、白蛋白稍增高(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3.TEAS治疗对危重患者胃肠电图的影响:经连续治疗后,在1导联(胃体)胃动过缓发生率第三天较第一天降低(P<0.05)、第七天较第一天降低(P<0.05);正常胃电频率第三天较第一天增多(P<0.05)、第七天较第一天增多(P<0.05);主频率第七天较第一天增多(P<0.01);5导联(升结肠)经TEAS治疗后第七天胃肠电紊乱比例降低(P<0.05)。结论TEAS能提高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达标率,实现肠内营养目标。

于晓敏[10](2013)在《卒中急性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项临床研究的目的旨在前期20余年运用中风醒脑液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对脑卒中急性期并发症(肺部感染、出血性梗死)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治疗,以期建立卒中急性期并发症(肺部感染、出血性梗死)的综合方案。方法:本试验研究的受试对象来源于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都江堰人民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攀枝花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元市中医院住院的符合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2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患者100例,分别随机分2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中风醒脑液口服,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汤剂鼻饲或口服,50ml, tid,疗程为3~14天不等。观察周期3个月,填写原始病历和CRF表。疗效判定:观察治疗后患者病死率、住院天数、肺部感染症状及体征,总体疗效,NIHSS评分、mRS评分、GCS评分、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等。评价治疗后14天、28天的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利用SPSS20.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痰热腑实证患者结果本研究通过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痰热腑实证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在病死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6.0%、24.0%,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后14天、与疗后28天,在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GOS残障程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痰湿蒙神证患者结果本研究通过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痰湿蒙神证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在病死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24.0%、12.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后14天、与疗后28天,在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患者结果本研究通过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痰热壅肺证治疗组52例,对照组53例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在病死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1.5%、18.9%,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后14天、与疗后28天,在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GOS残障程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后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GC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痰浊蕴肺证患者结果本研究通过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痰浊蕴肺证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的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在病死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1.3%、21.2%,对照组高于治疗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疗后14天、与疗后28天,在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GOS残障程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疗后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GC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方面,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结论治疗组能明显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的症状、体征;在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结论治疗组能明显缩短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明显改善座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症状、体征;在显效率、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降低痰培养阳性率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2.病例选择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2.1 排除标准
        2.2.2 脱落标准
        2.3 诊断标准
        2.3.1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13]
        2.3.2 证候分型标准[14]
        2.3.3 西医诊断标准
        2.3.3.1 出血性中风[18]
        2.3.3.2 缺血性中风[19]
    3.研究方法
        3.1 分组设计
        3.2 治疗方案
        3.2.1 西医治疗标准
        3.2.2 治疗方法
        3.3 观察与评定
        3.3.1 背景资料
        3.3.2 安全性指标
        3.3.3 疗效性指标
        3.3.4 疗效判定
        3.3.4.1 中医疗效评判
        3.3.4.2 西医疗效评判
        3.4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统计
        4.2 各组患者治疗前数据统计
        4.2.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4.2.2 NIHSS评分量表
        4.3 各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
        4.3.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4.3.2 NIHSS评分量表
        4.4 疗效判定
        4.4.1 中医疗效判定
        4.4.2 西医疗效判定
        4.5 结果分析
        4.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1 历史由来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2.1 概述及病因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2.3 诊断与治疗
    3.行气活血法与导师学术思想
        3.1 立法依据
        3.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及机理研究
        3.3 导师方药读解
        3.3.1 导师自拟方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3.3.2 行气活血方中部分主要药物的研究
    4.结论与总结
    5.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风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2)重症颅脑损伤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结果
2 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1 肺部感染
    2.2 低血压
    2.3 心律失常
    2.4 消化道出血
    2.5 电解质紊乱
3 小结

(3)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90岁以上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肾衰竭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3.1
    资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骨科手术损害控制救治脑卒中后遗症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坪骨科老年手术评分系统的改良和临床评估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附图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骨科损害控制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战伤5要素诊断谱及编码标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战伤5要素诊断谱及编码标准化的研究
    前言
    资料来源
    第一部分 战伤诊断的信息化需求分析
        一、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
        二、信息化战争军事后勤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三、信息化战争卫勤保障信息化的建设要求
        四、信息化战争战伤诊断信息化需求分析
    第二部分 战伤诊断体系的系统分析
        一、医学诊断体系研究
        二、战伤诊断的系统分析
    第三部分 战伤要素诊断的标准化构建
        一、战伤要素诊断的回顾分析
        二、战伤要素诊断的应用研究
        三、战伤要素诊断中的要素及诊断方法
        四、战伤5要素诊断中的子要素研究
    第四部分 战伤要素诊断编码方法研究
        一、战伤诊断要素编码概述
        二、战伤诊断要素编码原则
        三、战伤诊断要素编码方法
        四、战伤诊断要素编码
        五、战伤5要素诊断编码
    第五部分 战伤5要素诊断及编码谱
    讨论
        一、战伤诊断标准化的目的
        二、战伤诊断编码方法选择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1 专家咨询函
附录 2 战伤伤部代码表
附录 3 解剖结构类别代码表
附录 4 伤型代码表
附录 5 伤类(致伤因素)代码表
附录 6 损伤程度代码表
附录 7 战伤5要素诊断谱代码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概念及核、化、生武器的致伤特点分析
    一、战伤概念
    二、导致战伤发生的因素分析
    三、新概念武器所致的战伤特点
    四、核、化、生武器所致战伤特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7)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特点
    1.3 治疗及结果
2 讨论

(8)低灌注性脑梗死中医临床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关于低灌注性脑卒中的中医论述
        一、低灌注性脑卒中的中医病机内涵
        二、低灌注性脑卒中的中医临床特征
        三、低灌注性脑卒中的客观化指标研究进展
        四、低灌注性脑卒中的中医治疗
        五、低灌注性脑卒中的预后及调护
        六、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低灌注性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一、低灌注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二、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特征的研究
        三、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研究
        四、低灌注性脑梗死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分组情况
        (六) 研究方法
        (七) 信息采集
        (八)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 低灌注性脑梗死一般情况研究
        (二) 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表征研究
        (三) 低灌注性脑梗死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四) 低灌注性脑梗死影像资料研究
    三、讨论
        (一) 低灌注性脑梗死一般情况研究
        (二) 低灌注性脑梗死临床表征研究
        (三) 低灌注性脑梗死影像资料研究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及试验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受试者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伦理审核
        3. 研究方法
        3.1 病情危重程度及营养状态评估
        3.2 制定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3.3 TEAS治疗方案
        4. 评价指标
        4.1 主要效应指标
        4.2 次要效应指标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一般资料
        2. 基础资料比较
        2.1 性别分布情况
        2.2 年龄分布情况
        2.3 第一诊断疾病构成分析
        2.4 APACHEII评分、NRS2002评分情况统计
        3. TEAS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
        3.1 主要效应指标
        3.2 次要效应指标
        4.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治疗方案讨论
        1.1 循经取穴依据
        1.2 刺激参数选择依据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的意义
        2.2 TEAS对危重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2.3 TEAS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
        3 小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危重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西医治疗概况
        2.1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2.2 营养支持治疗
        2.3 促胃肠道动力药
    3. 中医治疗概况
        3.1 中药治疗
        3.2 针刺或电针治疗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卒中急性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的临床研究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样本量估算
        1.4 试验药物
        1.5 评价指标
        1.6 安全性评价
        1.7 质量控制
        1.8 伦理学要求
        1.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1.10 主要偏倚性的预防措施
        1.11 临床研究流程图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第二部分 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选择
        1.3 样本量估算
        1.4 试验药物
        1.5 评价指标
        1.6 安全性评价项目
        1.7 质量控制
        1.8 伦理学要求
        1.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1.10 主要偏倚性的预防措施
        1.11 临床研究流程图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3.2 陈绍宏教授中风核心病机论
        3.3 中风醒脑液的方义及药理研究
        3.4 中风醒脑液治疗卒中的机制探析
        3.5 异病同治和病证结合
        3.6 中医对出血性梗死的认识
        3.7 中医对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的认识
    4. 结论
        4.1 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出血性梗死研究
        4.2 卒中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研究
问题与展望
文献综述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项目

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D]. 张旭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重症颅脑损伤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 俞苏苏,龚杰. 护理与康复, 2017(06)
  • [3]骨科DCS救治90岁以上或肾衰或脑卒中后并髋部骨折的临床研究[D]. 董晨辉. 第三军医大学, 2016(06)
  • [4]战伤5要素诊断谱及编码标准化的研究[D]. 骈涛. 第三军医大学, 2007(03)
  • [5]《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6年第18卷关键词索引[J]. 吕雅宁,孙茜.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12)
  • [6]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D]. 冯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05(06)
  • [7]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并发症救治经验总结[J]. 林爱国,刘小波,王略,唐媛.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3(04)
  • [8]低灌注性脑梗死中医临床特征的研究[D]. 马鹏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影响[D]. 方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卒中急性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临床研究[D]. 于晓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重症颅脑损伤昏迷并发症治疗经验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