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一、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南[1](2021)在《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导师自拟方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依据,为该病诊治提供临床思路。方法:将80例脾胃虚弱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病患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取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对照组采取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4周作为一个治疗疗程,基于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及状况等方面展开对比,统计分析医治前后两组存在的差异性,判断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统计分析后示:与实验开始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统计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缓解和改善腹痛、腹泻、大便稀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明(P<0.05)。治疗前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2%,对照组为86.49%。秩和检验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z=-4.694,P<0.05,有突出性差异,也就是说,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明显的临床效果,比之对照组疗效更具优势。

董星[2](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疗效。并阐明IBS-D的中医发病机制和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的立方意义,为临床治疗该病开拓新的思路及治疗方向。方法:将纳入标准的62例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例患者,即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饭后口服。治疗组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每日1剂,开水冲服,分早晚2次饭后服用。两组患者均行4周治疗,患者每周就诊1次,可根据病情改善情况,适当调整给药剂量。治疗前后,对患者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IBS-SSS量表、IBS-QOL量表、安全性、复发率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估。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4周、6周、8周的随访,观察受试者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1例,有效率86.7%;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5例,有效13例,有效率63.3%;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对照组在主症腹痛、腹胀、大便溏烂及次症纳差、倦怠乏力方面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其余症状无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显示,在治疗次症纳差、倦怠乏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主症腹痛、大便溏烂、形寒肢冷及次症腰膝酸软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0.01)。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量表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量表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总积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情严重程度改善显着(P<0.01)。5、IBS-QOL生活质量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QOL量表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显着(P<0.01)。6、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相同,整体用药安全可靠。7、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痊愈、显效、有效患者进行2周、4周、6周的随访。治疗组共随访26例,对照组共随访19例。2周时,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8%,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5.8%,两组复发人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4周时,治疗组复发3例,复发率为11.5%,对照组复发7例,复发率为36.8%;6周时,治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对照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47.4%,即4周、6周时两组复发人数比较显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结束后,2周时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相同,4周、6周时治疗组复发人数比对照组低。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在症状改善、临床疗效方面,以及生活质量IBS症状严重程度改善方面均优于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同时,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整体用药安全。证明了中医经典结合辨证论治治疗该病的优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蔡林坤[3](2020)在《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加味资生颗粒对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内脏敏感性、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指标、血清5-羟色胺(5-HT)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揭示该药可能的作用机理,为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资生颗粒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得分﹞、内脏敏感性﹝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得分﹞、肛管直肠动力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S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排便压(IRP)﹞、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血清5-HT、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显着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IBS-SS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IBS-SSS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内脏敏感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SI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VSI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肛管直肠动力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I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RP均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两组患者ARP、ASP、AMCP、R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IRP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肛管直肠感觉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5-HT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2.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中医症状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3.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肛管直肠动力指标。4.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内脏敏感指数、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及血清5-HT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5.加味资生颗粒能够改善脾虚肝郁型IBS-D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保护肠组织。

方丽娇[4](2019)在《调中益气化湿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与对照组常规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对比,运用调中益气化湿汤来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明确调中益气化湿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其有效率及治疗后复发率,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经筛查后,将最终入组的78例(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9例,治疗组予口服调中益气化湿汤治疗,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停药4周后评估其复发率。在治疗的过程中定期复诊。根据患者的临床单项症状积分、总的症状积分、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及改良IBS-QOL总积分的情况,来评估调中益气化湿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单项症状积分:治疗组经治疗后大便稀溏、食欲减退、少腹胀痛、精神疲乏、畏寒怕冷等单项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经治疗后对各临床单项症状均有改善。对照组经治疗后大便稀溏、食欲减退、少腹胀痛、精神疲乏等单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经治疗后,大便稀溏、食欲减退、少腹胀痛、精神疲乏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对照组经治疗后畏寒怕冷单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经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后胃寒怕冷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除少腹胀痛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外,治疗组在大便稀溏、食欲减退、精神疲乏、畏寒怕冷等单项症状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显着(p<0.05)。(2)中医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的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临床总症状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显着(p<0.05)。(3)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比较两组经治疗前、后患者大便性状改变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经治疗后大便性状均有所改善;比较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总积分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BS-QOL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IBS-QOL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经治疗后患者的IBS-QOL总积分均升高。比较两组治疗分后的IBS-QOL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经治疗后IBS-QOL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调中益气化湿汤在临床上可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临床应用。

孙保林[5](2019)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IL-1β、TNF-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IBS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分析IL-1β、TNF-α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探讨IL-1β、TNF-α在IBS发病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且符合罗马IV诊断标准的IBS患者30例,健康体检人群15例(N组)。通过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将IBS患者分为以下2组: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IBS患者(S组,n=22)、单纯的IBS患者(E组,n=8)。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收集血清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N、E、S组SAS评分、SDS评分、IL-1β水平差异;应用非参数检验比较N、E、S组TNF-α水平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S组L-1β水平分别和SAS、SDS评分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TNF-α水平分别和SAS、SD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 N、E、S组SAS、SDS评分相比较1.1 E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1.686±4.920)分、(44.817±3.718)分,N组SA S、SDS评分分别为(42.980±11.339)分、(42.333±10.242)分,E组、N组SAS、S DS评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S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2.227±5.807)分、(54.417±4.243)分;E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1.686±4.920)分、(44.817±3.718)分,S组SAS、SDS评分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S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2.227±5.807)分、(54.417±4.243)分;N组SA S、SDS评分分别为(42.980±11.339)分、(42.333±10.242)分,S组SAS、SDS评分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N、E、S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相比较2.1 E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36.596±3.858)pg/ml、[7.215(6.726,8.666)]p g/ml,N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25.253±3.820)pg/ml、[5.959(4.784,6.916)]pg/ml,E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S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43.991±7.421)pg/ml、[8.897(7.186,10.476)]pg/ml,E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36.596±3.858)pg/ml、[7.215(6.726,8.666)]pg/ml,S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S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43.991±7.421)pg/ml、[8.897(7.186,10.476]pg/ml,N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分别为(25.253±3.820)pg/ml、[5.959(4.784,6.916)]pg/ml,S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S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SAS、SDS评分的相关性3.1血清IL-1β水平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781,P<0.05)。3.2血清IL-1β水平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633,P<0.05)。3.3血清TNF-α水平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730,P<0.05)。3.4血清TNF-α水平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644,P<0.05)。结论IBS患者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体检人群,其中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IBS患者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显着高于单纯的IBS患者;且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的IBS患者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与SAS和SDS评分均呈正相关,提示IL-1β、TNF-α可能参与IBS的发病,且焦虑抑郁可能通过影响血清IL-1β、TNF-α水平变化,引发炎症反应而加重IBS的临床症状。图0幅;表4个;参46篇。

贺星[6](2018)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发病率最高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之一,实质上并非一种疾病,而是由一系列症状定义的症候群,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与排便相关的腹部疼痛,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缺乏能够明确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以及形态学诊断标准。该疾病患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患者以青年和中年人为主。由于患者长期反复检查治疗,用于该疾病的医疗费用巨大,家庭负担重,社会危害大。根据患者肠道排便习惯的改变,该疾病又可以分为四种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o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BS,IBS-C)、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mixed IBS,IBS-M)以及未定型肠易激综合征(unsubtyped IBS,IBS-U)。其中IBS-D由于其高患病率、高就诊率和高危害性而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者的格外重视。随着对IBS-D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目前的证据提示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促进IBS-D的发生,遗传基因或早年生活环境及应激通过脑-肠轴与内脏感觉过敏、肠道运动分泌障碍、肠道菌群紊乱、肠道低度炎症相互作用,共同导致IBS-D的发病,但其具体、精确的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上缺乏解释IBS-D相关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指标异常,对该疾病生物标志物或关键作用靶点研究较少;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依据患者腹部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心理合并症的程度,从简单的宣教、生活方式的调整到药物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因此,研究IBS的发病机制,明确该疾病生物标志物或关键作用靶点将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社会医疗负担。因此本研拟通过动物实验,明确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oll-like receptor 4/nuclear factor-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在IBS-D发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研究IBS-D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0只SPF级Wistar大鼠(雌性,质量:160±10g)为实验动物。采用随机数字法将上述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IBS-D组、PDTC(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IBS-D组为动物模型组,接受28天急-慢应激法构建IBS-D大鼠模型;PDTC组为药物干预组,接受急慢应激法+PDTC处理(腹腔注射PDTC,50mg/kg/wk,连续4周);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于造模0、7、14、21、28天记录三组大鼠体重、AWR压力阈值、蔗糖水摄入量,造模28-31天记录三组稀便率、排便量,并收集三组大鼠粪便标本,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实验第31天采集静脉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8、IL-10、MYD88),取结肠标本,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肠道组织TLR4、NF-κB、claudin-1。将大鼠肠道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肠道组织黏膜的微观结构。结果1、造模第4周,三组大鼠1h排便量比较:IBS-D最多(7.14±0.84),PDTC组次之(5.24±0.55),对照组最少(0.82±0.42),三组间差异显着(F=239.295,P=0.000);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P<0.05)高于PDTC和对照组。比较三组大鼠湿粪率:IBS-D最高(12.15±0.85),PDTC组次之(7.25±0.58),对照组最低(0),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2.929,P=0.000);两两比较,IBS-D组湿便率明显高于PDTC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BS-D组、PDTC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基线时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l reflex,AWR)疼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增加,对照组大鼠AWR疼痛阈值逐渐增加,IBS-D组AWR疼痛阈值成波动变化,整体趋势为降低,PDTC组AWR疼痛阈值成波动变化,整体变化不明显;从第1周到第3周,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1周:F=6.601,P=0.005,2周:F=17.476,P=0.000,三周:F=14.577,P=0.000),但两两比较,只有IBS-D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0.000,0.000),IBS-D组与PDTC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180,0.232,0.349);第4周,PDTC组及对照组大鼠AWR疼痛阈值较前增加,但IBS-D组大鼠AWR疼痛阈值降低,三组大鼠AWR疼痛阈值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F=66.879,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27.17±1.50)AWR疼痛阈值明显低于PDTC组(30.33±2.56)及对照组(38.67±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IBS-D组、PDTC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基线时AWR最大耐受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应激因素的作用,对照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逐渐增加,IBS-D组与PDTC组AWR最大耐受阈值成波动变化,整体趋势下降,从第1周到第3周,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1周:F=4.158,P=0.027,2周:F=8.496,P=0.001,3周:F=16.390,P=0.000),两两比较,IBS-D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0.000,0.000),第2周IBS-D组与PDT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第4周,对照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较前增加,但PDTC组及IBS-D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降低,三组大鼠AWR最大耐受阈值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F=54.281,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37.67±2.80)AWR最大耐受阈值明显低于及对照组(51.00±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PDTC组(40.00±2.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IBS-D组、PDTC组以及对照组大鼠基线时蔗糖水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1周到第3周,三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逐渐增加,但随着应激因素的作用,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1周:F=6.204,P=0.006,2周:F=6.521,P=0.005,3周:F=5.845,P=0.008);第4周,PDTC组及对照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继续增加,但IBS-D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降低,三组大鼠蔗糖水摄取量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F=27.362,P=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14.1±1.81)蔗糖水摄取量明显低于PDTC组(16.4±1.58)及对照组(19.4±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IBS-D组、PDTC组及对照组大鼠基线体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着研究的进程,三组大鼠体重均持续升高,但是对照组大鼠增加趋势更加明显,PDTC组次之,IBS-D组增加趋势最小。实验第4周,IBS-D组(279.37±9.47)、PDTC组(294.14±6.39)及对照组(313.91±6.66)大鼠体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49.915,P=0.000),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同时IBS-D组与PDTC组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6、三组大鼠结肠组织活体标本大体观察,外观结构及内部黏膜均未见明显水肿、糜烂、溃疡、出血。HE染色后光镜放大100倍观察各组大鼠结肠黏膜,未见明显糜烂、水肿、溃疡、出血,固有层内无或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无明显水肿。7、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TLR4和NF-κB的表达,从染色密度的角度比较,IBS-D组TLR4染色最深,PDTC组次之,对照组大鼠染色最浅。同样,IBS-D组NF-κB(p65)染色最深,PDTC组次之,对照组大鼠染色最浅;比较三组大鼠TLR4的灰度值比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436,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1.52±0.08)TLR4灰度值比值明显高于PDTC组(1.22±0.19)及对照组(1.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比较三组大鼠NF-κB(p65)的灰度值比值,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74,P<0.001);两两比较,结果提示IBS-D组(1.88±0.29)NF-κB(p65)的灰度值比值较PDTC组(1.48±0.18)及对照组(1.00±0.30)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使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IL-8,IL-10的表达,促炎因子IL-8:IBS-D最高(2714.61±1450.23),PDTC组次之(1594.21±610.46),对照组最低(1135.97±311.03),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7.954,P=0.002),两两比较,IBS-D组分别高于PDTC和对照组(P<0.05);炎症抑制因子IL-10:IBS-D最低(214.64±69.05),PDTC组次之(280.96±87.80),对照组最高(368.86±81.01),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9.357,P=0.001),两两比较,IBS-D组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PDT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08)。9、使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TNF-α及MYD88的表达,促炎因子TNF-α:IBS-D最高(375.83±73.83),PDTC组次之(289.62±57.58),对照组最低(246.62±30.71),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3.374,P=0.000),两两比较,IBS-D组分别高于PDTC和对照组(P<0.05);MYD88:IBS-D最高(3435.11±581.21),PDTC组次之(2533.28±472.45),对照组最低(2028.20±495.27),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18.900,P=0.000),两两比较,IBS-D组分别高于PDTC和对照组(P<0.05)。10、使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量放大40倍图像下黏膜厚度,IBS-D组黏膜最薄(177.59±45.10),PDTC组次之(224.21±4.53),对照组最厚(249.01±33.18),三组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0,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S-D组黏膜厚度明显低于PDTC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1、使用放大200倍的光学显微镜观察HE染色后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在正常对照组大鼠中,肠上皮完整,排列整齐,无上皮结构损失,腺体正常,隐窝结构存在。部分IBS-D组大鼠存在上皮变性、坏死,上皮与固有层分离,部分肠黏膜固有层破坏,隐窝结构消失,但是病变相对局限,不是所有视野下都能发现;PDTC组肠黏膜屏障破坏较IBS-D小,只有少量上皮缺失、坏死,部分上皮与固有层分离,病变范围及程度较IBS-D组轻。12、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肠道组织claudin-1的表达,从染色密度的角度比较,IBS-D组claudin-1染色最浅,PDTC组次之,对照组大鼠染色最深。13、三组大鼠双歧杆菌比较,对照组最高(4.41±0.50),PDTC组次之(3.91±0.43),IBS-D最低(3.73±0.51),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6.614,P=0.005),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TC组高于IB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大肠杆菌比较,IBS-D最高(7.64±1.12),PDTC组次之(7.03±1.77),对照组最低(6.13±0.75),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4.110,P=0.028),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DTC组低于IBS-D组,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乳酸杆菌比较,对照组最高(6.91±0.28),PDTC组次之(6.64±0.32),IBS-D最低(6.21±0.54),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F=7.760,P=0.002),两两比较,IBS-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DTC组高于IBS-D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1、从症状学及疾病特点分析,使用急慢应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成功,能够满足本研究对于IBS-D疾病特点的要求;2、IBS-D大鼠较正常大鼠肠道黏膜高表达NF-κB(p65)蛋白及TLR4蛋白;3、IBS-D大鼠促炎细胞因子IL-8,MYD88及TNF-α高于正常大鼠,抑炎因子IL-10低于正常大鼠;4、IBS-D大鼠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低于正常大鼠,有害菌大肠杆菌高于正常大鼠;5、IBS-D大鼠肠道黏膜机械屏障受到破坏(黏膜厚度变薄,部分结构不完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表达减少);6、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断剂发挥作用,腹腔注射PDTC后,IBS-D大鼠肠道黏膜NF-κB(p65)及TLR4蛋白表达减少;7、阻断TLR4/NF-κB信号通路后,IBS-D大鼠症状较前好转,促炎因子(IL-8,TNF-α,MYD88)较前降低;有益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有所增加,有害菌大肠杆菌数量降低,但部分益生菌(乳酸杆菌)增加趋势更加明显;肠道黏膜机械屏障破坏情况得到改善。结论1、IBS-D大鼠TLR4/NF-κB信号通路高表达,存在炎性因子失衡、菌群失调、肠黏膜机械屏障破坏;2、TLR4/NF-κB信号通路在IBS-D的发病及症状改善中发挥一定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影响炎性因子释放、纠正菌群失调及保护肠道黏膜机械屏障。

晁冠群[7](2018)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之一,世界各国流行率从1.1%-35.5%不等,其中亚洲为9.6%。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IBS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防治任务非常艰巨。根据罗马IV标准,IBS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不定型(IBS-U)、混合型(IBS-M)四种亚型。由于IBS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甚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所以,IBS不仅仅是个临床问题,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IBS可能是胃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肠道黏膜炎症后、神经内分泌失调、肠道食物过敏和精神心理异常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然而其病理生理基础、特别是分子机制仍然不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主要分布于肠黏膜中,介导水液跨膜转运,对于维持肠道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调节肠道水分子的吸收和分泌以及改善肠道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有关AQPs水液代谢机制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其在IBS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仍然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miRNA以及肠黏膜通透性与IBS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热点,但鲜有miRNA与水通道蛋白关联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探寻IBS-D肠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本研究建立IBS-D大鼠模型,通过检测水通道蛋白、离子通道,分析影响肠黏膜通透性分子的信号通路,筛查相关基因和miRNAs,揭示IBS-D中肠黏膜水通道蛋白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阐明水通道蛋白在IBS-D发生时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和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为临床治疗IBS-D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第一部分IBS-D大鼠结肠黏膜AQPs和离子通道异常表达的研究背景与目的:水通道蛋白家族是具有高选择性水的膜通道蛋白,分布广泛,与生物体内水的跨膜转运和水平衡的调节密切相关。离子通道被认为是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微孔道,具有特殊亲水性,是神经以及肌肉活动的物质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步,水通道蛋白和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及特性也被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研究显示离子通道和水通道蛋白的功能、结构改变能够导致众多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新近研究表明IBS-D的发生机制与肠黏膜的通透性有关。IBS-D发生时肠黏膜上皮细胞水通道蛋白和神经、平滑肌上离子通道的构型、表达或通道电流是否存在改变,这些变化是否参与IBS-D的发生尚不明确。研究表明D-乳酸是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重要血清学指标。本项目第一部分研究旨在建立IBS-D大鼠模型,通过检测血浆D-乳酸的表达差异,AQP1、AQP3、AQP8和离子转运体SGLT1、NHE1、CFTR在大鼠结肠黏膜的表达差异,揭示IBS-D与肠黏膜通透性的相关性,阐明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IBS-D水液代谢异常的机制网奠定基础。方法:参照文献及前期研究以应激以及直肠刺激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检测大鼠粪便含水量以及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浆D-乳酸、结肠组织AQP1、AQP3、AQP8的含量;免疫组化以及RT-PCR法检测AQP1、AQP3、AQP8和离子转运体SGLT1、NHE1、CFTR在肠黏膜组织的表达差异。结果:成功建立IBS-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1.060±0.105)ml相比,IBS-D组大鼠(1.807±0.294)ml的大便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IBS-D组大鼠的小肠推进率(67.65±5.142)%较对照组(46.60±8.288)%显着增加(p<0.05)。与对照组大鼠血浆D-乳酸含量(22.44±3.13)ng/ml相比,IBS-D组D-乳酸含量(49.79±3.55)ng/ml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提示IBS-D大鼠肠黏膜AQP1、AQP3、AQP8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p<0.05)。IBS-D大鼠肠黏膜SGLT1和NHE 1较对照组减少,CFTR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BS-D大鼠大便含水量和肠动力增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结肠黏膜AQP1、AQP3、AQP8、SGLT1和NHE1的表达下降,而CFTR表达增加,提示IBS-D发生水液代谢异常和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与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及离子通道表达异常有关。第二部分IBS-D大鼠cAMP/PKA和NF-κB信号通路对肠黏膜AQPs表达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背景与目的: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一种多功能转录因子家族,它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和细胞中,参与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cAMP/PKA通路是一条经典的G蛋白偶联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参与多项细胞生理活动。本项目第二部分研究通过建立IBS-D大鼠模型,以NF-κB抑制剂PDTC、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作为干预,检测水通道蛋白 AQP1、AQP3、AQP8、NF-κB p65、p-CREB、IL-1β、TGF-β和TNF-α的变化,研究IBS-D发病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和cAMP/PKA信号通路对AQP1、AQP3和AQP8表达的影响,阐明IBS-D的相关机制,同时探讨NF-κB和cAMP/PKA两条信号通路之间的cross-talk。方法:以应激及直肠刺激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以NF-κB抑制剂PDTC、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作为干预,通过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AQP1、AQP3、AQP8、p-CREB和NF-κB p65表达,并通过RT-PCR检测IL-1β、TGF-β和TNF-α的表达。结果:IBS-D模型组结肠黏膜AQP1、AQP3、AQP8和p-CREB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NF-κB p65、IL-1β、TGF-β 和 TNF-α 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加(p<0.05)。通过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AQP1、AQP3、AQP8和p-CREB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NF-κB p65、IL-1β、TGF-β和TNF-α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5)。通过 NF-κB 抑制剂 PDTC 干预后,AQP1、AQP3、AQP8 和 p-CREB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NF-κB p65、IL-1β、TGF-β和TNF-α的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cAMP/PKA信号通路与NF-κB信号通路均参与了 IBS-D的发生。IBS-D发生时,cAMP/PKA信号通路被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AQP1、AQP3和AQP8表达下降,IL-1β、TGF-β和TNF-α表达增加。激活cAMP/PKA、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上调IBS-D肠黏膜AQP1、AQP3和AQP8并下调IL-1β、TGF-β和TNF-α的表达。第三部分IBS-D大鼠结肠组织基因和miRNA表达谱的变化背景与目的:miRNAs已被证实参与和调控多种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凋亡和分化、脂质的代谢、神经元的发育以及激素分泌等。但目前关于miRNAs的研究多集中于肿瘤,对于功能性胃肠病,尤其是IBS相关性miRNA的研究并不多见。本项目第三部分研究通过应激以及直肠刺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采用液相芯片技术以及PCR筛选并验证IBS-D大鼠结肠组织基因和miRNA表达谱,并进一步对比IBS-D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基因和miRNAs的表达差异,为进一步揭示IBS-D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应激以及直肠刺激的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通过液相芯片技术筛选IBS-D大鼠结肠黏膜表达差异的基因与miRNAs,并通过RT-PCR进行验证,进一步对比IBS-D大鼠与正常大鼠基因和miRNAs的表达差异。结果:对照组、模型组直肠注水量分别为(1.52±0.09)ml和(0.77±0.08)m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造模成功。筛选出的基因(htr4、htr1a、2r13、nos1、Calca、npy、crhr2、il1b、p2rx3、nos2、tph1、crhr1、hmox1、trpv1、Vip、f2r1、tgfb1、htr3a、s1c6a4、tff2)中,通过 PCR 验证发现 nos1、il1b、htr3a 在模型组结肠组织中表达上调。在筛选出的miRNAs(let-7f、let-7i、miR-130b、miR-29a、miR-132、miR-21、miR-375、miR-24、miR-31a、miR-192、miR-221、miR-223、miR-23 a、miR-23 b、miR-122-5p、miR-143、miR-145、miR-146a、miR-199a、miR-200b、miR-217)中,发现 miR-29a、let-7f、let-7i、miR-130b、miR-132、miR-21、miR-375在IBS-D大鼠结肠黏膜中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miR-24、miR-31a、miR-192、miR-221、miR-223在IBS-D大鼠结肠黏膜中表达明显减少(p<0.05)。miR-23a、miR-23b、miR-122-5p、miR-143、miR-145、miR-146a、miR-199a、miR-200b、miR-217在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模型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BS-D大鼠结肠基因nosl、il1b、htr3a表达异常,且存在着多个表达上调的 miRNAs,如 miR-29a、let-7f 等,和表达下调的 miRNAs,如 miR-24、miR-31a等。第四部分IBS-D大鼠基于miR-29a调控结肠黏膜AQPs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背景与目的:水通道蛋白在肠屏障水液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AQP1、AQP3和AQP8与结肠的水液代谢关系密切。在第三部分研究中,我们发现IBS-D的发生与多个miRNAs的变化有关,其中miR-29a在IBS-D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的表达显着上调。而新近有研究提示miR-29a参与IBS的发病,其机制可能与肠黏膜的通透性有关,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项目第四部分研究通过培养IBS-D大鼠结肠上皮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评估IBS-D大鼠肠上皮细胞中钾离子浓度和LDH的表达,通过进一步抑制miR-29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AQP1、AQP3和AQP8的表达变化,从而揭示miR-29a影响肠黏膜通透性的分子机制和对于IBS-D发病相关的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方法:通过应激以及直肠刺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培养原代结肠上皮细胞并加以验证,以miR-29a抑制剂作为干预手段,分为正常细胞对照组,IBS-D细胞组,miR-29a抑制对照组以及miR-29a抑制组四组,采用RT-PCR法检测评估IBS-D大鼠结肠上皮细胞中miR-29a、钾离子浓度和LDH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AQP1、AQP3 和 AQP8 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IBS-D组中miR-29a的表达显着升高(p<0.001),钾离子浓度降低(p<0.05),LDH浓度显着升高(p<0.001),AQP1、AQP3和AQP8的表达降低(p<0.05)。与miR-29a抑制对照组相比,miR-29a抑制组中miR-29a的表达显着降低(p<0.001),钾离子浓度显着升高(P<0.05),LDH浓度显着降低(p<0.01),AQP1、AQP3 和 AQP8 的表达显着增高(p<0.001)。结论:IBS-D大鼠原代结肠上皮细胞miR-29a表达升高,AQP1、AQP3和AQP8表达降低,肠上皮通透性增高。抑制肠上皮细胞miR-29a表达可使AQPs表达显着增高,进而改善肠上皮通透性。总结论:IBS-D大鼠大便含水量和肠动力增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结肠黏膜AQP1、AQP3、AQP8、SGLT1和NHE1的表达下降,而CFTR表达增加,提示IBS-D发生水液代谢异常和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与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及离子通道表达异常有关。cAMP/PKA信号通路与NF-κB信号通路均参与了 IBS-D的发生。IBS-D发生时,cAMP/PKA信号通路被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AQP1、AQP3和AQP8表达下降,IL-1β、TGF-β和TNF-α表达增加。激活cAMP/PKA、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可上调IBS-D肠黏膜AQP1、AQP3和AQP8并下调IL-1β、TGF-β和TNF-α的表达。IBS-D大鼠结肠基因nosl、il1b、htr3a表达异常,且存在着多个表达上调的 miRNAs,如 miR-29a、let-7f 等,和表达下调的 miRNAs,如 miR-24、miR-31a等。IBS-D大鼠原代结肠上皮细胞miR-29a表达升高,AQP1、AQP3和AQP8表达降低,肠上皮通透性增高。抑制肠上皮细胞miR-29a表达可使AQPs表达显着增高,进而改善肠上皮通透性。

杨丽娟,王晓信,李彬,王淑斌,张赛,晋志高,邵蕊,王莹[8](2018)在《针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穴位痛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穴位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将18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针刺1组选取与正常人腧穴疼痛阈值变化大的腧穴为主穴,结合临床辨证再选用适当的配穴;针刺2组以临床资料为基础辨证选穴,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观察3组治疗前后穴位疼痛阈值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针刺1组、针刺2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是80.0%、76.7%、56.7%,针刺1组、针刺2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针刺2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腹部不适、泄泻、肠鸣矢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便秘、纳呆、倦怠乏力、抑郁烦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证候积分主要症状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要症状肠鸣矢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大肠经、小肠经、脾经、胃经大多数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对IBS具有很好的疗效。患者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与疾病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为治疗选穴提供帮助,为疗效评价提供一种直观化、量化的新途径,为提高临床疗效及阐明针刺作用机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张洁[9](2018)在《IBS-D肝郁脾虚证候特点与脑肠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收集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血清及临床信息,通过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多步骤的比对过滤,以期筛选出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脑肠神经递质相关的易感基因,为下一步基因多态性研究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基因注释筛选出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脑肠神经递质相关的多态性基因,分析多态性基因与IBS-D疾病特征及肝郁脾虚证候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临床纳入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收集并填写临床信息和资料,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外周血DNA,运用全外显子捕获技术进行高通量基因测序,测序结果与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UCSC hg19)进行比对过滤,运用基因注释软件(ANNOVAR软件)对结果进行注释,筛选出与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进一步参考基因频率注释数据库(1000 Genomes Project、ExAC数据库)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整合外显子区域的非同义变异基因,筛选本病患者的易感基因,同时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非共有基因多态性与IBS-D疾病特征及肝郁脾虚证候特点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0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其中男性5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为29±9.888岁,平均病程为49.5±71.320月,平均BMI值为20.72±2.84。2.反复比对过滤测序结果,得到与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共5507个,符合SNP的有5117个,其中外显子区域非同义变异基因有94个,整合后共筛选出18个共有基因及76个非共有的多态性基因,其中共有的18个基因分别为:rs12437941-UNC13C、rs2402073-TC2N、rs8187730-SLC18A3、rs1390938-SLC18A1、rs631357-KIF17、rs4838544-KIF17、rs7202563-BAIAP3、rs1132356-BAIAP3、rs17099370-SYT16、rs8019076-SYT16、rs61821060-PPFIA4、rs902790-GPR156、rs564271-SYT8、rs822522-SYT11、rs4665855-OTOF、rs6264-DDC、rs2278973-CACNAIB、rs10791893-OR5T2。3.非同义变异的多态性基因与IBS-D疾病特征及肝郁脾虚证候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将76个非共有的多态性基因分别与病程、BMI、排便相关症状、IBS-SSS评分、IBS-QOL总积分及各维度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如下:(1)与病程的相关分析:与病程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1800762、rs1800762、rs75257288、rs55788818、rs35592366、rs7114672、rs2240229 及 rs4808383,均与病程为负相关关系。(2)与BMI的相关分析:与BMI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1801474、rs9690195、rs17150243、rs2296225 及 rs6704505;其中 rs2296225、rs1801474、rs9690195、rs17150243与BMI为正相关关系,rs6704505与BMI为负相关关系。(3)与排便症状的相关分析:与排便次数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10985765和rs17099370,其中rs10985765与排便次数为正相关关系,rs17099370与排便次数为负相关关系;与大便性状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56218866及rs6704505,均与大便性状为正相关关系;与粘液便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143100530、rs6704505、rs3811448、rs2236358、rs12224646、rs11018879、rs4859571、rs2240229、rs4808383、rs7937317、rs6590021及rs6590022,其中rs2236358与粘液便为正相关关系,余均与粘液便为负相关关系;与排便急迫感呈线性相关的有rs2270927、rs754224、rs3744215、rs4859571、rs34662058 及 rs3919907,其中 rs3744215、rs34662058 与排便急迫感为正相关关系,rs2270927、rs754224、rs4859571、rs3919907与排便急迫感为负相关关系;与排便不尽感呈线性相关的有rs4073918、rs6704505,其中rs4073918与排便不尽感为正相关关系,rs6704505与排便不尽感为负相关关系;没有与腹痛线性相关的基因。(4)与IBS-SSS评分、IBS-QOL总积分的相关分析:与IBS-SSS评分呈线性相关的基因为rs3744215,并与IBS-S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与IBS-QOL总积分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3741231、rs2285906、rs3749952,均与IBS-QOL总积分为正相关关系。(5)与IBS-QOL量表各维度的相关分析:与行为障碍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9690195、rs3919907,均与行为障碍为正相关关系;与自体意象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 rs183698487、rs6704505、rs141909159、rs17854256、rs10230714、rs537916、rs1468542、rs2285906、rs112305062、rs2240227、rs2240229、rs4808383.及rs3919907,其中 rs1468542、rs2285906、rs2240227、rs2240229、rs4808383 与自体意象为正相关关系,rs183698487、rs6704505、rs141909159、rs17854256、rs10230714、rs537916、rs112305062、rs3919907与自体意象为负相关关系;与健康担忧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141909159、rs61732315、rs3741231、rs2285906、rs112305062、rs2240227 及rs3919907,其中 rs183698487、rs141909159、rs61732315、rs112305062 与健康担忧为正相关关系,rs3741231、rs2285906、rs2240227、rs3919907与健康担忧为负相关关系;与进食逃避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7792976、rs2236358、rs35537868、rs13031859、rs10034345、rs11040249、rs2240229 及 rs4808383,其中 rs35537868、rs2240229、rs4808383 与进食逃避为正相关关系,rs7792976、rs2236358、rs13031859、rs10034345、rs11040249与进食逃避为负相关关系;与社会功能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754224、rs2240229及rs4808383,均与社会功能为负相关关系;与性行为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 rs28575545、rs6704505、rs189425146 及 rs35537868,其中 rs6704505与性行为呈正相关关系,rs28575545、rs189425146、rs35537868与性行为呈负相关关系;与关系拓展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75257288、rs2236358、rs2114084、rs7114672,其中rs2114084与关系拓展为正相关关系,rs75257288、rs2236358、rs7114672与关系拓展为负相关关系;没有与心境恶劣线性相关的基因。(6)与HAMA及HAMD评分的相关分析:与HAMA评分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rs17099370、rs7049042、rs1403811 及 rs7847413,均与 HAMA 评分为正相关关系;与 HAMD 评分呈线性相关的基因有 rs7792976、rs10230714、rs3741231、rs10034345及 rs11040249,其中 rs3741231 与 HAMD 评分为正相关关系,rs7792976、rs10230714、rs10034345、rs11040249与HAMD评分为负相关关系。(7)22个基因与IBS-D肝郁脾虚证相关症状无明确相关性,分别为:rs76762496、rs17731958、rs13233513、rs77758448、rs854524、rs2240026、rs6923492、rs62000403、rs484955、rs1176744、rs12986002、rs2240154、rs55646937、rs6263、rs118160201、rs59666014、rs7873074、rs7030820、rs1966357、rs2240228、rs75716864、rs8040712。结论:1.rs12437941-UNC13C、rs2402073-TC2N、rs8187730-SLC18A3、rs1390938-SLC18A1、rs631357-KIF17、rs4838544-KIF17、rs7202563-BAIAP3、rs1132356-BAIAP3、rs17099370-SYT16、rs8019076-SYT16、rs61821060-PPFIA4、rs902790-GPR156、rs564271-SYT8、rs822522-SYT11、rs4665855-OTOF、rs6264-DDC、rs2278973-CACNAIB、rs10791893-OR5T2这18个基因可能是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脑肠神经递质相关的易感基因。2.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外显子区域与神经递质相关的54个多态性基因与IBS-D疾病特征及肝郁脾虚证候特点具有相关性,可能与IBS-D肝郁脾虚证的发病及疾病进展有关。

王倩,姚欣[10](2018)在《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肠易激综合征(IBS)作为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之一,以腹痛伴有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点。IBS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随着IBS诊断和分型标准的改变,IBS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重叠特点、亚型分类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罗马Ⅲ标准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罗马Ⅲ标准对IBS症状和分型方法的表述欠清晰,临床实践中易形成不同的理解,影响IBS诊断和分型的准确性。罗马Ⅳ诊断标准的问世是功能性胃肠病领域的一个新进展。

二、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概述
        1.2 病因病机认识
        1.3 辩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2 西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基本概述
        2.2 流行病学特点
        2.3 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2.4 诊断
        2.5 治疗方法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一般指标
        2.3 疗效观察及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临床疗效统计分析
        3.3 安全性测定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弱型IB S -D的 认识
    2 自拟方组方及药物分析
    3 自拟方疗效分析
    4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西医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
        1.2 西医病因病机
        1.3 西医治疗方案
    2、中医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IBS-D中医辨证分型
        2.3 中医治疗IBS-D方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药物
    4、疗效观察标准
        4.1 中医症状积分
        4.2 中医证候疗效
        4.3 IBS-SSS评分表
        4.4 IBS-QOL评分表
        4.5 复发率计算
        4.6 安全性评价
    5、统计学分析
    6、结果
        6.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6.2 整体疗效比较
        6.3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6.4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6.5 IBS-SSS量表积分比较
        6.6 IBS-QOL量表积分比较
        6.7 安全性比较
        6.8 两组复发率比较
    7、讨论
        7.1 导师对脾肾阳虚型IBS-D的认识
        7.2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的立意
        7.3 方解分析
        7.4 药物现代研究
        7.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1.1 IBS-D的中医病名
        1.2 IBS-D的中医病因机制
        1.2.1 先天禀赋不足
        1.2.2 外邪入侵
        1.2.3 情志失调
        1.2.4 饮食不节
        1.3 IBS-D的中医病机
        1.4 IBS-D的中医药治疗
        1.4.1 辩证论治
        1.4.2 经方验方
        1.4.3 中成药
        1.4.4 中医外治疗法
    2 西医对IBS-D的研究概况
        2.1 IBS-D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2.2 IBS-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2.1 内脏高敏感性
        2.2.2 胃肠动力异常
        2.2.3 脑-肠轴功能失调
        2.2.4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免疫炎症
        2.2.5 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2.2.6 精神心理因素
        2.2.7 其他
        2.3 IBS-D的治疗
        2.3.1 一般治疗
        2.3.2 药物治疗
    3 IBS-D的治疗难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观察指标
        2.4.1 中医症状积分
        2.4.2 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估
        2.4.3 内脏敏感性评估
        2.4.4 肛管直肠动力与感觉指标检测
        2.4.5 血清5-HT水平检测
        2.4.6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检测
        2.4.7 安全性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SSS、VSI得分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RP、ASP、AMCP比较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RP、IRP比较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管直肠感觉指标比较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水平比较
        4.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比较
        4.10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IBS-D脾虚肝郁证的病机及论治
    2 加味资生颗粒的方义解析
    3 加味资生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及IBS-SSS得分的影响
        4.2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内脏敏感指数的影响
        4.3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肛管直肠动力指标的影响
        4.4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肛管直肠感觉指标及血清5-HT水平的影响
        4.5 加味资生颗粒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5 问题与展望
        5.1 不足之处
        5.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调中益气化湿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概念范畴
        1.2 祖国医学对IBS-D对相关病名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 IBS-D 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诊断标准
        2.3 现代医学对于IBS的治疗进展
        2.4 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检查指标(排除器质性病变)
        2.3 IBS-D脾胃虚寒型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排除标准和剔除、脱落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分组
        4.2 处理方法及疗程
        4.3 安全性检测
    5 观察方法
        5.1 一般情况观察
        5.2 疗效观察项目
    6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各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1.2 临床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1.3 临床总症状积分比较
        1.4 治疗前、后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
        1.5 治疗前、后IBS-QOL总积分比较
        1.6 临床疗效比较
        1.7 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1.8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讨论
    1.岭南地区气候致病特点
    2.对脾胃虚寒型 IBS-D 的病机探讨
    3.脾胃的生理特性
    4.立方依据及方药解析
    5.对照药物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选择
    6.临床结果分析
        6.1 治疗后临床症状结果分析
        6.2 治疗后Bristol大便性状总积分、IBS-QOL总积分结果分析
    7 调中益气汤化湿汤的临床疗效分析
    8 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展望
        8.1 不足之处
        8.2 未来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IL-1β、TNF-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纳入研究对象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3 附表
    1.4 讨论
        1.4.1 IBS与细胞因子
        1.4.2 IBS与精神心理因素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IBS-D动物模型的建立、PDTC作用的评价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IBS-D症状相关病理生理变化及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的机制探索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器械
第一部分 IBS-D大鼠结肠黏膜AQPs和离子通道异常表达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分组
        2.3 IBS-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
        2.4 IBS-D模型验证
        2.5 IBS-D大鼠模型组、对照组结肠组织提取
        2.6 大便含水量测定
        2.7 小肠推进率的测定
        2.8 血浆D-乳酸的含量测定
        2.9 ELISA法检测肠组织中AQP1、AQP3、AQP8的含量
        2.10 HE染色
        2.11 免疫组化法检测AQP1、3、8和SGLT1、NHE1、CFTR
        2.12 RT-PCR法检测肠组织AQP1、3、8和SGLT1、NHE1、CFTR mRNA表达
        2.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腹壁撤离反射评分AWR
        3.2 大便含水量及小肠推进率测定
        3.3 肠道通透性检测
        3.4 免疫组化检测AQP1、AQP3、AQP8的表达
        3.5 ELISA法测定AQP1、AQP3、AQP8含量
        3.6 RT-PCR法测定AQP1、AQP3、AQP8 mRNA含量
        3.7 免疫组化法检测SGLT1、NHE 1、CFTR在肠黏膜组织上的表达差异
        3.8 RT-PCR法检测SGLT1、NHE 1、CFTR在肠黏膜组织上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IBS-D大鼠cAMP/PKA和NF-κB信号通路对肠黏膜AQPs表达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分组
        2.3 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
        2.4 验证模型
        2.5 IBS-D大鼠模型组、对照组结肠组织提取
        2.6 RT-PCR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AQP1、3、8mRNA表达
        2.7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2.8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2.9 RT-PCR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IL-1β、TGF-β和TNF-α表达
    3 研究结果
        3.1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AQP1免疫组化结果
        3.2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AQP3免疫组化结果
        3.3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AQP8免疫组化结果
        3.4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AQP1、3、8Western blot结果
        3.5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AQP1、3、8PCR结果
        3.6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p-CREB免疫组化结果
        3.7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NF-κB p65免疫组化结果
        3.8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p-CREB、NF-κB p65Western blot结果
        3.9 PKA抑制剂H89和cAMP激活剂forskolin干预后IL-1β、TGF-β和TNF-αmRNA的表达
        3.10 NF-κB抑制剂PDTC干鼠后AQP1在大鼠结肠膜的分布与表达(免疫组化)
        3.11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AQP3在大鼠结肠黏膜的分布与表达(免疫组化)
        3.12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AQP8在大鼠结肠黏膜的分布与表达(免疫组化)
        3.13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AQP1、3、8的表达(Western blot)
        3.14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AQP1、3、8 PCR结果
        3.15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p-CREB在结肠黏膜的分布与表达(免疫组化)
        3.16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NF-κKBp65在结肠黏膜的分布与表达(免疫组化)
        3.17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p-CREB、NF-κB p65 Western blot结果
        3.18 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IL-1β、TGF-β和TNF-α mRNA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IBS-D大鼠结肠组织基因和miRNA表达谱的变化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动物分组
        2.3 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
        2.4 验证模型
        2.5 IBS-D大鼠模型组、对照组结肠组织提取
        2.6 实验流程
        2.7 分析指标
        2.8 主要实验试剂
        2.9 实验步骤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造模后动物大体变化
        3.2 模型验证结果
        3.3 IBS-D大鼠结肠组织miRNA的引物设计测试(溶解曲线,扩增曲线)
        3.4 IBS-D大鼠结肠组织miRNA的引物设计测试(琼脂糖电泳条带)
        3.5 IBS-D大鼠模型结肠组织miRNA的筛选结果
        3.6 IBS-D大鼠模型结肠组织基因的筛选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IBS-D大鼠基于miR-29a调控结肠黏膜AQPs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结肠上皮细胞分离与鉴定
        2.2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五部分 总结与讨论
结论
研究计划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针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穴位痛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1组
    2.2 针刺2组
    2.3 对照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痛觉阈值
        3.1.2 中医症状评分
    3.2 疗效标准[6]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3组大肠经相关腧穴治疗前后痛觉阈值比较
        3.4.2 3组小肠经相关腧穴治疗前后痛觉阈值比较
        3.4.3 3组脾经相关腧穴治疗前后痛觉阈值比较
        3.4.4 3组胃经相关腧穴治疗前后痛觉阈值比较
        3.4.5 3组临床疗效比较
        3.4.6 3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 讨论

(9)IBS-D肝郁脾虚证候特点与脑肠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1 概述
        1.1.2 流行病学
        1.1.3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4 治疗
    1.2 传统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的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治疗
    1.3 IBS-D与遗传及基因的关系
        1.3.1 IBS-D相关遗传学研究
        1.3.2 遗传与基因
        1.3.3 IBS-D易感基因
    1.4 IBS-D相关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
        1.4.1 神经递质相关基因
        1.4.2 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
    1.5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诊断标准
        2.1.5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
        2.2.2 标本的采集
        2.2.3 DNA提取
        2.2.4 DNA质量检测
        2.2.5 外显子捕获和测序
        2.2.6 数据分析流程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测序结果
        2.3.3 非共有多态性基因与IBS-D疾病特征及肝郁脾虚证候特征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3.1 IBS-D肝郁脾虚证候特征
    3.2 IBS-D肝郁脾虚证的易感基因
    3.3 基因与IBS-D疾病特征及肝郁脾虚证候特征的相关性
    3.4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BS的诊断
2 IBS的发病机制
    2.1 遗传因素
    2.2 精神心理因素
    2.3 饮食
    2.4 肠道感染
3 IBS的共病情况
4 小结

四、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刘波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研究[D]. 董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加味资生颗粒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肝郁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蔡林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调中益气化湿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方丽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精神心理因素与IL-1β、TNF-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孙保林.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TLR4/NF-κB信号通路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贺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晁冠群. 浙江大学, 2018(02)
  • [8]针刺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穴位痛阈的影响[J]. 杨丽娟,王晓信,李彬,王淑斌,张赛,晋志高,邵蕊,王莹. 上海针灸杂志, 2018(09)
  • [9]IBS-D肝郁脾虚证候特点与脑肠神经递质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 张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王倩,姚欣. 医学综述, 2018(08)

标签:;  ;  ;  ;  

肥大细胞异型性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