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108”

吉祥“108”

一、吉祥的“108”(论文文献综述)

才文闹布[1](2021)在《玉树“卓”舞韵律声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为“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流的共同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这里孕育了着种类丰富多样、形式独特别致、内容多姿多彩的藏族歌舞文化,因此玉树藏族自治州长期以来被称为“藏族歌舞之乡”。“卓”舞是说藏语“!?”的音译,舞蹈、音乐、诗体唱词为一体,它是一种古老的礼仪性的藏族民间团体舞蹈,是一种边唱边跳的舞蹈形式。本论文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以praat软件来提取不同声学参数如基频、能量和时长等方面为突破口分析玉树地区比较流行的三种“卓”舞的唱词曲调,将其三种卓舞歌转化为五线谱,最后利用spss来统计数据。通过对玉树卓舞进行声学分析得出其独特的声学特征及对比的研究。从基频方面看,玉树“卓”舞的基频低于玉树民歌。新赛嘉那求“卓”舞的乐曲走向基本呈现出阶梯形式。而且乐句内和结尾中存在持续时长3—9s左右的短拖腔。称多白龙卓舞的乐句内和结尾中存在持续时长2—4s左右的短颤音。囊谦卓格玛的乐曲和乐句时长短,基频低,颤音波动不大。从能量方面看,称多白龙“卓”舞和新赛嘉那求“卓”舞能量走向是先升后降的,基本呈现为拱形的曲线。新赛嘉那求“卓”舞的能量几乎处于高频带,除了《雪山》之外,其余的能量平均在61.72d B—66.67d B之间,声波能量较强,声音的强度大,《雪山》的能量基本处于低频状态,整体能量走向处于平衡的状态,平均值在54.41d B,声波能量相对弱,声音的强度小。称多白龙卓舞的能量平均值基本在61d B—62d B。整体的能量走向体现出声音的强度大小和音量的范围广泛。从中能够表现出慢板、中板和快板的韵律变化以及曲式结构的完整性。囊谦卓格玛的能量走向呈现出拱形的趋势,声波能量较弱,能量时长短,能量平均值在45.90db—50.7db。随着韵律情感的变换,能量走向平衡状态,音量清脆。从时长方面看,三种卓舞中新赛嘉那求卓舞的乐句和乐曲时长最长,乐句时长基本在30—2s之间,而且每句乐句的第一乐句时长最长,最后第三到四乐句时长最短,中间部分的乐句时长基本稳定,有明显的规律性。称多白龙卓舞乐句和乐曲时长短于新赛嘉那求卓舞,乐句时长基本在27—5s之间,但是乐句时长的结构一样。囊谦卓格玛的乐句时长短,乐曲时长长,乐句时长基本在10—2s之间。

王焕之[2](2021)在《民国江苏国货品牌商标设计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说明

滕焕武[3](2021)在《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潘松[4](2021)在《《民艺学论纲》(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民间艺术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为了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弘扬民间艺术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笔者独立翻译了《民艺学论纲》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四节。由我国着名民艺学专家潘鲁生撰写的《民艺学论纲》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以民艺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专着。其中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了中国装饰类和游艺类的民艺,具体展示了剪纸、年画、灯彩、秧歌等民间艺术活动,这些活动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对民艺及民俗类文本翻译方法的总结不仅可以为其他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参考,还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在文本分析和翻译的基础上,本论文从理解、表达、变通三个阶段对文本中文化负载词和长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文化负载词翻译,译者需要查询它们的背景知识从而达到语言上的正确理解,并通过增加相关信息和创造新的词组来进行灵活处理;另外,还可以通过抽象具体和省译的方法来解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对于长句翻译,需要分析语言逻辑和语境达到语言上的理解,通过句子重组以及增译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最后,还需根据调整语序和灵活转换句子语态使表达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这些翻译方法将为其他从事相关翻译的译者们提供借鉴。

朱雨馨[5](2021)在《“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昆都仑召壁画艺术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民族间又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对话、相互交融,形成了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所以,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多元一体化的特征,这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基础。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作为支撑,并且同文化一样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特征。藏传佛教艺术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随着佛教文化进入到内蒙古地区并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面貌。本文主要通过系统的田野调查,在实地测量、图像采集、图像辨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归纳及综合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目标是基于“文化空间”这一理论视角,着重探索昆都仑召壁画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昆都仑召的壁画艺术是在传统藏式艺术题材与样式的基础上,将蒙、汉等民族的审美与艺术风格自然融入,在其形态设置及艺术表现上形成了面貌特征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昆都仑召虽然与美岱召和五当召同为内蒙古包头地区的格鲁派寺院,并且三座召庙同样在大殿内绘制了“佛行传”的故事内容,但是由于它们的创建年代、寺庙性质以及内容呈现等方面均客观存在差异,因而三者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空间”形态。尤其是本文重点关注的昆都仑召壁画,其铺陈展开的空间架构和叙事方式,尤使得自身艺术魅力彰显出特殊的文化内涵。昆都仑召壁画艺术展现的是基于蒙、藏、汉等多元文化融合关系形成的人文脉络,并以此衍生出地域化特征的文化面貌。它所建构的特殊的“文化空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具体体现,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而具体的呈现。

杨晓晓[6](2021)在《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扬州漆器,始于战国,盛于明清,是中国特色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清代,扬州漆器的发展便进入了全盛时期,此时的扬州漆器生产数量多且规模大。自此,扬州成为全国漆器生产与制作中心之一。这一时期的扬州漆器,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以清代扬州漆器的纹饰为主要研究对象,大量收集传世文献材料,并对所搜集的清代扬州漆器资料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期对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研究进行专题性补充,从而深入探究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艺术审美特征。据此,本文将用五章内容对此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重点是对清代扬州漆器的概述。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图档及考古资料,以此对清代扬州漆器的生产状况、现存收藏状况及漆器纹饰的形成,进行初步梳理和界定。首先,梳理不同阶段清代扬州漆器生产状况;其次,分析清代扬州漆器的现存收藏状况,发现其呈现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的特点;最后,进一步分析影响漆器纹饰形成的内在因素,即材料和工艺。第二章是对清代扬州漆器纹饰题材类型的概括。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题材类型是在对现存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研究的基础上,并与明代漆器和清代苏州漆器对比总结。主要包含动物纹饰、植物花卉纹饰、自然景象纹饰、几何纹饰、人物故事纹饰及其他纹饰六大类别,这些纹饰都蕴含着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审美特征。第三章探讨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类型。从纹饰构图形式的角度,将清代扬州漆器纹饰划分为框架纹样、填补纹样及连接纹样三类,其中框架纹样和连接纹样大多为几何纹饰,填补纹样进而又被划分为象征型、寓意型、文学型和宗教型四类。第四章分析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特征。分别从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三个阶段进行阐述,并分别与明代扬州漆器和清代苏州漆器、清代福州漆器进行对比,以体现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特色。首先,清早期扬州漆器纹饰风格深受明代漆器风格的影响,展现出“秀丽工整、精工细巧”的纹饰特色;其次,清中期扬州漆器纹饰随经济的发展审美水平发生改变,体现出“工巧精致、华丽富贵”的纹饰特征;最后,清晚期扬州漆器纹饰随审美趣味的变化表现出“深沉朴雅、细腻妍巧”的纹饰特色。第五章阐述清代扬州漆器纹饰对现代扬州漆器发展的影响。以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题材、材料、工艺角度切入,从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出发,揭示其对现代扬州漆器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意义。综上,全文从清代扬州漆器的生产以及收藏状况入手,进一步对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题材、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风格特征,最后借鉴其发展经验,对当代扬州漆器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选题新,目前国内尚未有人专门对清代扬州漆器纹饰进行专题性研究。另外,本文尚存不足,因清代漆器数量繁多,而留存在世的较少,故本文尚无法全面把握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整体面貌;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对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提升。

张宇昊[7](2021)在《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结构米氏共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金属材料的纳米结构,由于其特有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特性(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可以实现电磁波振幅、相位、偏振等特性的调控,成为近些年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由于金、银等金属材料有不可忽略的热损耗,且制备工艺与成熟的CMOS工艺不兼容,限制了它在微纳光子学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只有很少一部分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超构材料,能够在实际应用中被实现。近期的研究发现,高折射率电介质纳米颗粒也能产生很强的光学共振,并且同时包括电类型和磁类型的共振,而金属纳米颗粒只能产生电类型的共振。同时,与金属材料相比,电介质材料的损耗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器件可以解决金属结构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性能、小型化和高集成度光子器件的实现提供新的道路。本文利用高介电常数的电介质结构替代目前广泛应用的金属结构来产生谐振,研究基于电介质材料的不同微纳结构中所产生的米氏光学响应及其相应的滤波和传感性能,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基于电介质材料微纳结构产生的共振类型及其相应的共振原理进行了探究,详细介绍了在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结构设计中,常常用来改善谐振的特性参数的方法:连续域中的束缚态理论和法诺共振理论。根据这两个理论,总结了设计、优化能够实现预期共振特性的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结构的构造方法。2.建立了电介质材料六边形微纳结构的理论模型,使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数值计算分析了其产生的共振类型和特性,通过调控六边形长轴长度、旋转角度、周期比例等几何参数,实现了连续域中的束缚态(BIC)从8μm到12μm的长波红外波段连续可调,同时研究了入射平面光的角度对共振特性的影响。3.针对电介质材料六边形微纳结构的共振特性,即BIC从8μm到12μm的长波红外波段连续可调,数值计算了其在窄带反射式滤波器上的应用,在长波红外范围下实现了平均90%的反射率和均值200的Q值;本文提出的反射式滤波器的平均品质因数为300,移相时间仅需1.7ps,而插入损耗仅为0.4dB。同时,仿真分析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六边形圆角的问题对共振可能产生的影响。4.建立了“吉祥结”(十字与圆环)结构的电介质材料微纳结构的理论模型,使用FDTD方法数值计算分析了其产生的共振类型和特性,并数值计算了其在折射率传感器上的应用。本文提出的光学折射率传感器可以实现986nm/RIU的高探测灵敏度,平均品质因数(FoM)值为29,同时可以达到200的平均Q值,且移相时间仅1.8 ps。同时,该结构对入射光的偏振方向和入射角度均不敏感,可以实现器件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并且数值仿真模拟了质量分数为20%的葡萄糖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折射率的变化,探测灵敏度可达到1000nm/RIU。5.实验制备了“吉祥结”结构阵列,利用真空磁控溅射镀膜系统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PECVD)系统进行材料的薄膜沉积;利用电子束曝光技术(Electron Beam Lithography,EBL)和传统的紫外光刻系统实现制备中“吉祥结”结构的图形化;利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ndutively Coupled Plasmon,ICP)系统和深硅刻蚀等离子刻蚀系统完成了材料Si的相关刻蚀工艺;利用了SEM设备对结构进行结构参数表征,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光谱测试。

宋春会[8](2021)在《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有关服饰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类是以传统服饰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另一类是以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老一辈研究学者主要聚集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及断代服饰文化体系的建构,研究的目的在于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宽度。因清代历史遗存服饰较多且是距现代社会较近的一个朝代,学界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清代民国以来的传统服饰研究,研究内容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宽度。针对这种现象,目前学界的研究重点有意沿着清代往前推进,加之近年明代出土的一些墓葬及其服饰陆续面世并展出,为从艺术考古的视角进行有关明代服饰研究提供了一些实物支撑。明代服饰中男袍作为其中重要的服饰类别之一,目前学界少有关注和系统化的研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建构明代服饰文化体系,拓展明代服饰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代男袍的服饰形制与种类。以明代官方典籍、图像资料、服饰实物为基础,完成有关明代袍服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从封建等级秩序、元蒙遗风、僧道服饰的世俗化三个方面梳理出有关明代男性袍服的服饰类型、使用范围和穿着场合。研究认为明代早期统治者既已建构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历经明朝不同时期不断补充完善,官方规制下明代服饰基本延续了明代早期的服饰形制,具有一脉相承的传承性;元蒙遗风袍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袍服“曳撒”进行分析,提出了曳撒在明代的发展路径及形制变迁,认为明代实际并存断腰袍、褶子衣以及马面式曳撒三种形制,提起明代曳撒不应只知马面式而忽略另外两种形制,透过曳撒探究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交流与融合。以道袍、鹤氅、直身、直裰为代表的僧道服饰摆脱既定的穿着人群和范围,走向世俗化之路,成为人人皆可穿的服饰类型。(2)明代男袍的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本内容从封建等级秩序出发,将男袍中的服饰图案分为龙纹、赐服纹样、补服纹样以及其他纹样,在图像比较、文献记载、实物分析的综合考证下,分析了明代早期至中晚期龙纹的形制特征及发展演变,并发现明代赐服纹样由早期的笼统模糊至中晚期图案和色彩更加明确,同时补证分析了男袍中补子的缝缀形式、构图结构、等级标识以及越级僭越。除封建等级外,明代男袍中的植物图案多选取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纹、云纹、杂宝纹、吉字纹等,借以表达美好的精神寄托。通过明代袍服纹样的类别及其变化研究,揭示了服饰纹样具有装饰功能的同时,是彰显身份标识和表达内在情感的外化表达。(3)明代男袍的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基于有关明代服饰的基础研究,依托现已出土的服饰实物及相关研究基础,从艺术考古的视角对明代男袍的面料种类、典型工艺以及装饰方法进行分析,提出明代袍料的五大主要类型及其面料特性和主要用途,补证了罗织物由繁入简的发展趋势。从织造与装饰技艺出发,发现明代妆花、缂丝工艺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织物中大量使用织金、银线、羽毛、孔雀羽等元素,并于明代中晚期创造了洒线绣、顾绣以及缂丝加绣的装饰方法,建构起有关明代男袍艺术特色的完整体系。(4)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与实物结构复原。明代男袍在中国服装史中具有典型的服饰结构,有很多典型的结构仅为明代所有,例如两侧有侧耳的袍服。通过对袍服结构进行剖析解读,发现明代袍服不管是直身袍还是断腰袍都存在扩大下摆的服饰共性,这一方面是对元蒙遗风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有不使内衣外露的礼仪功能。目前有关明代男性袍服的相关研究少有针对明代服饰的复原研究,主要是因为明代墓葬虽出土有较多明代服饰,但少有学者能近距离的观看、测量,且明代服饰距今几百余年,相关考古报告未能全面详近的进行记录,博物馆参观与实物总有一镜之隔,诸多限制条件为明代服饰复原提供难度。本文实施过程中能接触到部分明代服实物饰,可以近距离观看测量,获得明代袍服的一手资料,选择其中两件具有代表性的袍服类型进行结构复原,深感服饰复原的复杂性,提出复原应从现状出发,重在记录与传承。本课题旨在通过艺术考古的研究视角,运用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设计学等交叉学科的方法,结合理论研究与复原实践,在完成明代男袍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就其形制、图案、面料、艺术特色、文化内涵、时代特征等进行研究,建立起有关明代袍服的理论框架和艺术体系。

蔚慧怡[9](2021)在《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文中认为金代是磁州窑装饰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谓其粲粲一代,其中尤以瓷枕装饰备受瞩目,这一时期出现了鹰逐兔纹、鹰逐鹅雁纹、雁衔芦纹、奔鹿纹等纹样,其图源与北方少数民族所衷爱的“春水秋山”题材密切相关。“春水秋山”题材作为表现北方少数民族狩猎习俗的传统装饰纹样盛行一时,逐渐融入磁州窑瓷枕装饰之中,与瓷枕的绘画、装饰工艺巧妙结合,展现生动惬意的自然景象,为金代磁州窑瓷枕装饰增添灵动趣味。同时,这一题材应用于瓷枕之后也与瓷枕功能属性紧密结合,延伸出了愈加丰富的文化寓意,使其成为一种经典装饰纹样垂馨千祀。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文献与图片资料,对“春水秋山”题材的图源进行梳理,对这一题材的寓意内涵进行补充,还原其发展过程。同时,从金代磁州窑瓷枕的纹饰、装饰工艺、民俗功用三方面分析该题材在瓷枕中的发展与演变,探究其延伸出的寓意及文化内涵,深化对“春水秋山”题材民俗寓意的理解。

董皓[10](2021)在《基于眼动分析的装饰文字再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文字图形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装饰图案,凝结了千年的文化与审美喜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诉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汉语言文字作为象形字一直以来都具有信息传递和装饰化两种功能,文字在信息传递功能上开始成熟稳定,而在另一条道路——也就是图案装饰性的道路上,文字依旧需要在继续发展。本文在眼动分析技术的研究应用情况和文字图形的研究现状的整理之上,收集中国传统装饰文字,从中选取传统家具上的装饰文字类型图,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图形进行装饰化要素分解编码,将图形设计转化出定量的工学编码,构建传统文字装饰化类型编码库,让文字图形的设计变成特定的编码组合,装饰文字的设计就有了多种搭配的组合公式,同时,将眼动技术应用在文字图形的评价研究上,在眼动审美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设计者可以知道哪种公式搭配较受欢迎,从而为设计实践提供指导性意义,为文字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审美量化模板。论文前半部分在相关理论基础与仪器设备的技术支持基础之上,对文字图形的内容、组合形式及装饰化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字图形的装饰化要素进行了解码,选取中国传统家具上的装饰文字作为实验样本,利用眼动分析技术进行审美偏好评价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差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的综合数据,得到各个文字图形的偏好程度,得到文字图形设计编码的最优解。最后分析中国传统文字图形再设计的必要性,依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果,对文字图形进行设计转换的应用,并进行落地。本篇论文借助眼动分析探索一种工科性的文字图形新的设计方法与手段,解决以往文字图形设计靠灵感的问题,其工学性质的研究手段以数据结果支撑了审美评价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装饰文字的图形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审美偏好模板,让文字图形的设计变得有规律可循,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人力思考做出高效可靠的设计转化。

二、吉祥的“10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祥的“108”(论文提纲范文)

(1)玉树“卓”舞韵律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树地理位置及人口
    1.2 “玉树”地名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发音合作人
        1.5.3 实验设备
        1.5.4 语料来源
    1.6 玉树卓舞唱词的类型及含义
        1.6.1 卓舞的含义及来源
        1.6.2 玉树卓舞的类型
第二章 新寨嘉那求卓舞唱词声学韵律分析
    引言
    2.1 新赛嘉纳求卓舞的语料分析
    2.2 基频声学分析
        2.2.1 新寨嘉那求“卓”舞唱词乐句基频声学分析
        2.2.2 新寨嘉那求“卓”舞整体基频曲线分析
        2.2.3 四种求“卓”舞的整体基频声学分析
    2.3 能量声学分析
        2.3.1 新寨求“卓”舞的唱词乐句能量分析
        2.3.2 新寨求“卓”舞的整体能量曲线分析
        2.3.3 新寨求“卓”舞的整体能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称多白龙卓舞唱词声学韵律分析
    引言
    3.1 称多白龙卓舞语料分析
    3.2 声学分析
        3.2.1 称多白龙“卓”舞唱词乐句基频声学分析
        3.2.2 称多白龙“卓”舞整体基频曲线声学分析
        3.2.3 称多白龙“卓”舞整体基频声学分析
    3.3 能量声学分析
        3.3.1 称多白龙“卓”舞唱词乐句能量声学分析
        3.3.2 称多白龙“卓”舞整体能量曲线声学分析
        3.3.3 四种求“卓”舞的整体能量声学分布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囊谦卓舞唱词声学韵律分析
    引言
    4.1 囊谦卓格玛语料分析
    4.2 基频声学分析
        4.2.1 囊谦卓格玛唱词乐句基频声学分析
        4.2.2 囊谦卓格玛的整体基频曲线分析
        4.2.3 四种卓舞的整体基频分布分析
    4.3 能量声学分析
        4.3.1 囊谦卓格玛唱词乐句能量声学分析
        4.3.2 囊谦卓格玛的整体能量曲线分析
        4.3.3 囊谦卓格玛的整体能量分布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三种“卓”舞图

(4)《民艺学论纲》(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1.2 Objectives
    1.3 Significance
Chapter Two The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 Lexical Feature
    2.2 Syntactic Features
    2.3 Requirement of Target Readers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Translation
        3.1.1 Preparation of Academic Knowledge
        3.1.2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s
    3.2 Efforts during the Translation
        3.2.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nslation
        3.2.2 Records and Solutions of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3.3 Feedback after th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Characters
        4.1.1 Comprehension
        4.1.1.1 Comprehension of Cultural Background
        4.1.1.2 Comprehension of Words
        4.1.2 Expression
        4.1.2.1 Adding Information
        4.1.2.2 Creating New Phrases
        4.1.3 Adaptation
        4.1.3.1 Abstraction and Concreteness
        4.1.3.2 Omission
    4.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2.1 Comprehension
        4.2.1.1 Linguistic Logic
        4.2.1.2 Context Analysis
        4.2.2 Expression
        4.2.2.1 Restructuring
        4.2.2.2 Addition in Sentence
        4.2.3 Adaptation
        4.2.3.1 Word Order Readjustment
        4.2.3.2 Flexible Conver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Part of Translation of Compendium of Folk Arts(Chapter Five)
Appendix Ⅱ Terms

(5)“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昆都仑召壁画艺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内蒙古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相关研究
        2.昆都仑召壁画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2.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框架
一、昆都仑召的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2.历史沿革
    (二)建筑布局与结构功能
        1.建筑整体布局
        2.建筑功能区划
    (三)造型艺术与壁画概况
        1.寺庙造型艺术
        2.壁画艺术概况
    小结
二、昆都仑召壁画艺术调查
    (一)昆都仑召壁画现状的整体考察
        1.大雄宝殿
        2.四大天王殿
        3.度母殿
        4.转经筒殿
        5.小黄庙
    (二)大雄宝殿壁画内容的重点识读
        1.北壁内容识读
        2.东壁内容识读
        3.西壁内容识读
    (三)大雄宝殿壁画来源的个案分析
        1.关于粉本来源的探讨
        2.关于风格样式的思考
    小结
三、“文化空间”与昆都仑召壁画艺术
    (一) “文化空间”的含义
    (二) “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壁画艺术比较
        1.昆都仑召大雄宝殿经堂壁画
        2.五当召苏古沁殿经堂壁画
        3.美岱召大雄宝殿佛殿壁画
    (三)昆都仑召大殿壁画艺术独特的“文化空间”
        1.大雄宝殿壁画艺术构建的物质空间
        2.大雄宝殿壁画艺术营造的心理空间
    小结
四、昆都仑召壁画艺术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
    (一)昆召壁画艺术体现的审美意蕴
        1.装饰与造型中呈现的古典艺术
        2.传统的感性习俗与理性认知的交互
    (二)昆召壁画艺术反映的社会价值
        1.人文与历史的空间文化价值
        2.现世与休闲生活的空间文化价值
    (三)昆召壁画艺术传承的民族精神
        1.多民族艺术文化交流融合
        2.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昆都仑召大雄宝殿西壁由南向北详细内容
附录 2:昆都仑召大雄宝殿西壁由北向南详细内容
附录 3:昆都仑召壁画尺寸一览表
附录 4:《白话如意藤》与《西藏纳塘版画遗珍》对照表
附录 5:昆都仑召乌云毕力格喇嘛访谈录
附录 6:昆都仑召胡永财喇嘛访谈录
附图 1:昆都仑召大雄宝殿经堂东、西壁壁画白描稿(自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说明
    二、选题的研究意义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清代扬州漆器概述
    第一节 清代扬州漆器的生产状况及背景
    第二节 现存清代扬州漆器的收藏状况
    第三节 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形成
第二章 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题材
    第一节 动物纹饰
    第二节 植物花卉纹饰
    第三节 自然景象纹饰
    第四节 人物故事纹饰
    第五节 其他纹饰
第三章 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类型
    第一节 框架纹样
    第二节 连接纹样
    第三节 填补纹样
第四章 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的特征
    第一节 清早期: 秀丽工整、精工细巧
    第二节 清中期: 工巧精致、华丽富贵
    第三节 清晚期: 深沉朴雅、细腻妍巧
第五章 清代扬州漆器纹饰对现代扬州漆器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传达多元的纹饰内涵
    第二节 创新纹饰的装饰材料
    第三节 丰富纹饰的工艺技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存清代扬州漆器目录
附录二 乾隆朝两淮盐政进贡清廷漆器一览表
附录三 现存部分明代扬州漆器目录
附录四 现存部分清代苏州漆器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结构米氏共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超构材料的分类
    1.3 数值仿真计算方法
        1.3.1 麦克斯韦方程组
        1.3.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1.3.3 仿真模拟结构的设计和优化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结构共振理论基础
    2.1 米氏散射理论
    2.2 连续域中的束缚态
        2.2.1 通过对称性或可分离性调整激发的BIC模式
        2.2.2 通过参数调整激发的BIC模式
        2.2.3 能够激发BIC模式的反转构造方法
    2.3 Fano共振的基本原理
        2.3.1 基于金属材料的Fano共振
        2.3.2 基于电介质材料的Fano共振
        2.3.3 光学系统中Fano共振的构造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电介质材料的长波红外窄带反射式滤波器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超构材料的滤波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3.3 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六边形结构阵列理论模型的建立
    3.4 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的准BIC模式的调控
        3.4.1 结构参数对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的准BIC模式的影响
        3.4.2 光学参数对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的准BIC模式的影响
    3.5 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在中红外反射式滤波器中的应用
        3.5.1 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光谱可调性
        3.5.2 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中红外反射式滤波器的插入损耗
        3.5.3 不对称六边形阵列结构在制备过程中的圆角容忍度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介质材料的中波红外光学折射率传感器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超构材料的光学折射率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4.3 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吉祥结”结构阵列理论模型的建立
    4.4 结构的几何参数对Fano共振的影响
        4.4.1 十字结构的几何参数对Fano共振特性的影响
        4.4.2 圆环结构几何参数对Fano共振特性的影响
    4.5 “吉祥结”结构阵列在中红外光学折射率传感器中的应用
        4.5.1 传感器的RI范围和分辨率
        4.5.2 传感器的灵敏度(S)
        4.5.3 传感器的品质因数(FoM)和Q值
        4.5.4 移相时间(dephasing time)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祥结”微纳结构阵列的制备与测试
    5.1 微纳结构制造系统及设备简介
        5.1.1 镀膜系统及设备简介
        5.1.2 光刻系统及设备简介
        5.1.3 刻蚀系统及设备简介
    5.2 “吉祥结”结构阵列的制备
    5.3 “吉祥结”结构阵列的表征与光谱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艺术考古学的概念界定
        1.5.2 男袍的概念界定
        1.5.3 复制与复原的概念界定
    1.6 明代男袍发展的时代特征
        1.6.1 中央集权的政治衰退
        1.6.2 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
        1.6.3 民间思想的自由活跃
第二章 明代男袍的形制与种类
    2.1 服饰规章袍服
        2.1.1 帝王至郡王冠服
        2.1.2 长子至奉国中尉冠服
        2.1.3 文武官冠服
        2.1.4 儒士人员冠服
        2.1.5 士庶阶层冠服
    2.2 元蒙遗风袍服
        2.2.1 辫线袍与贴里
        2.2.2 曳撒
    2.3 僧道世俗袍服
        2.3.1 鹤氅
        2.3.2 道袍
        2.3.3 直身
        2.3.4 直裰
    2.4 内外穿着袍服
        2.4.1 外袍的服饰特征
        2.4.2 内袍的服饰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纹样类别与文化内涵
    3.1 身份标识的直观符号图案
        3.1.1 龙纹
        3.1.2 赐服动物纹样
        3.1.3 补服动物纹样
        3.1.4 其他动物纹样
    3.2 吉祥寓意的情怀表达图案
        3.2.1 植物花卉图案
        3.2.2 云纹
        3.2.3 杂宝纹
        3.2.4 吉字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面料与典型工艺
    4.1 袍服面料的种类
        4.1.1 纻丝
        4.1.2 纱
        4.1.3 罗
        4.1.4 绢
        4.1.5 绫
    4.2 织造技艺
        4.2.1 妆花工艺
        4.2.2 缂丝工艺
        4.2.3 织成袍料
    4.3 装饰工艺
        4.3.1 刺绣
        4.3.2 镶绲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与样本结构复原
    5.1 明代男袍的服饰结构分析
        5.1.1 直身袍的下摆形式与结构处理
        5.1.2 断腰袍的下摆形式与结构处理
        5.1.3 明代男袍下摆演变的原因分析
    5.2 明代男袍中的褶裥和分割线
        5.2.1 褶裥
        5.2.2 分割线
    5.3 明代男袍的实物标本分析
        5.3.1 明四合如意云纹圆领宽袖直身袍样本分析与结构复原
        5.3.2 明四合如意云纹圆领窄袖直身袍样本分析
        5.3.3 明净面交领宽袖断腰袍样本分析与结构复原
        5.3.4 明四合如意云纹交领宽袖直身袍样本分析
    5.4 明代男袍结构复原分析与思考
        5.4.1 节物尚用的节俭理念
        5.4.2 平面结构中的立体空间
        5.4.3 服饰复原的记录传承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明代男袍实物汇总表
附录C:《天水冰山录》藏圆领袍及服饰面料数量汇总
附录D:明代赐服汇总
附录E:定陵藏罗绢织物袍服汇总表

(9)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历史与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
二、磁州窑及金代磁州窑瓷枕概述
    (一)磁州窑的发展历史
    (二)金代磁州窑瓷枕装饰艺术
    (三)金代磁州窑瓷枕的功能用途
三、“春水秋山”题材图源与寓意
    (一)狩猎装饰的出现
    (二)狩猎装饰内容的丰富
        1.“春水秋山”活动的兴起
        2.“春水”题材
        3.“秋山”题材
    (三)“春水秋山”题材寓意
        1.整军经武
        2.万物有灵
        3.神力庇佑
四、“春水秋山”题材与金代磁州窑瓷枕
    (一)“春水秋山”与磁州窑瓷枕纹饰
        1.海东之鸟,雷霆之姿——鹰猎纹
        2.春风沂水,鸿飞冥冥——水禽纹
        3.万物之灵,山渊之精——鹿纹、虎纹
    (二)“春水秋山”与磁州窑瓷枕装饰工艺
        1.潇洒自如,笔精墨妙——白底黑绘工艺
        2.素练出风,剔刻出神——剔划技艺
        3.随类赋彩,素雅大方——釉色工艺
    (三)“春水秋山”与磁州窑瓷枕的民俗功用
        1.清凉解暑,致美致用
        2.吉祥之物,世俗美好
        3.情感寄托,游猎表征
五 结论
    (一)固本与求变
    (二)交融与互化
    (三)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眼动分析的装饰文字再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国传统家具研究现状
        1.2.2 装饰文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眼动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4 审美量化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计算机辅助审美与图案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与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2.1 眼动及眼动指标相关含义
        2.1.1 眼动研究视觉原理
        2.1.2 眼动追踪技术原理
        2.1.3 眼动测量主要参数及含义
    2.2 文字图形概述与装饰性特征研究
        2.2.1 文字图形起源与发展
        2.2.2 文字图形的呈现形式
        2.2.3 文字图形的造形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文字图形装饰化要素定量编码
    3.1 文字图形叠套形式分析
    3.2 文字图形装饰化类型分析
    3.3 文字图形装饰性叠套要素的分解及编码
    3.4 代表性样本装饰要素编码
    3.5 文字图形定量编码公式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眼动技术的文字图形审美评价实验
    4.1 眼动技术装饰性评价实验设计
        4.1.1 实验样本
        4.1.2 实验对象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材料
        4.1.5 眼动指标选取
        4.1.6 实验步骤
        4.1.7 实验数据提取与预处理
    4.2 眼动实验过程
    4.3 眼动实验数据分析
        4.3.1 注视时间
        4.3.2 注视次数
        4.3.3 首次注视时间
        4.3.4 多重比较分析
    4.4 基于实验数据的装饰要素编码审美评价分析
    4.5 偏好要素编码公式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眼动分析的文字图形设计及应用
    5.1 传统文字图形再设计的必要性
    5.2 文字图形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
        5.2.1 审美评价模板拆析
        5.2.2 文字图形设计指导
        5.2.3 文字图形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论文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吉祥的“108”(论文参考文献)

  • [1]玉树“卓”舞韵律声学研究[D]. 才文闹布.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民国江苏国货品牌商标设计研究(1927-1937)[D]. 王焕之.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藏传佛教八吉祥图案研究[D]. 滕焕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民艺学论纲》(第五章)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潘松.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5]“文化空间”视域下的昆都仑召壁画艺术探究[D]. 朱雨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清代扬州漆器纹饰研究[D]. 杨晓晓. 扬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电介质材料的微纳结构米氏共振及其应用研究[D]. 张宇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8]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D]. 宋春会. 江南大学, 2021(01)
  • [9]金代磁州窑瓷枕“春水秋山”题材研究[D]. 蔚慧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10]基于眼动分析的装饰文字再设计[D]. 董皓.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吉祥“10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