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饮茶习俗

云南傣族饮茶习俗

一、云南傣族的饮茶风俗(论文文献综述)

范佳[1](2021)在《文献所见南方丝绸之路丝茶文化及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中国、东南亚、南亚直至欧洲,跨越南海、印度洋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通道。现有研究成果和大量考古、文献资料表明,南丝路沿线区域有着长期且持续的交往关系,各区域在交往中相互在政治上取得平衡,经济上进行交流,文化上相互影响。因此,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不仅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亚欧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古典文献学角度对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是本论文的重点。现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多囿于考古领域,学者对南丝路秦汉时期之前的研究关注更多,成果也更多,对南丝路汉魏时期以后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论文以文献为基础,对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时间段更多是延伸至汉魏以后,在考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占有古典文献资源,以丝绸和茶叶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涉及南丝路丝茶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主要线索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论证。在对南丝路茶叶、丝绸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比较、解读的基础上,基于文献实证分析形成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对丝绸文化及交流情况进行探讨。南方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一直是丝绸之路研究中的重点,丝绸之路存在的基础是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强烈需求,政治互信、经济发展、文化互补一直是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交往的原因。南丝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国家政治、社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将其中的问题探讨清楚有助于更好理解国家交往中的目的和意义,认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分析不同地区间文化形因,相互影响下地区文化所呈现出的相同与不同之特征及南丝路文化圈的特性。丝绸和茶是南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中最主要的两种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如文献所述,其中足见丝绸、茶叶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丝绸在古代欧亚国家之间的商贸活动中有着货币功能,其原因在于丝绸这一商品在国际市场中需求旺盛。除考古资料外,大量文献资料表明丝绸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正如诸葛亮所说,蜀汉经济“唯仰锦也”。南丝路丝绸经济文化以成都地区为盛,同时由云南地区、贵州地区、广西地区共同支撑南丝路丝绸经济文化的发展,并由南丝路境内传播至境外东南亚地区,从文献来看,有明显的传播线索和接受演变过程。南丝路茶业经济文化也以巴蜀地区为典型,并由南方民族地区茶业经济文化共同发展进步为整体趋势,以历史时期为线索,沿南丝路区域由北至南再出国境到达到东南亚地区,在沿线区域呈现出明显的经济文化发展脉络。巴蜀茶业文化沿南丝路向云贵地区、东南亚辐射和发展,南丝路茶业经济后期的商业发展,由于受茶叶专卖、茶马贸易等官方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发展逐渐缓慢并受到境外茶业经济的较大冲击。巴蜀地区是南丝路经济文化发展和传播的中心之一。南丝路丝绸和茶叶经济文化均与巴蜀地区有着密切关系,其经济文化发源、形成、演变在巴蜀地区都有着明显表现。论文以大量文献证明,巴蜀地区是丝绸和茶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地区,沿南丝路区域,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沿线地区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蜀地区是南丝路丝绸和茶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丝绸和茶文化在南丝路形成和传播的中心之一。南丝路经济交流中丝绸货币金融圈的存在。丝绸以货币功用在南丝路经济发展中产生作用并影响经济,从文献实证研究来看,表现在南丝路的朝贡贸易中,丝绸占据了朝贡贸易的主要经济份额,南丝路经济发展中除茶马贸易外,绢马贸易也是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丝绸在南丝路经济运行中承担过赋税缴纳、实物货币、互市货币等重要经济职能,丝绸是南丝路区域国库、军资的重要来源。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论文以“丝绸”和“茶”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的使用上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历史时期分段,而是围绕二者将文献进行整合并分析。

杨海潮,周洁慧,王郁君[2](2020)在《景迈山茶祖故事中的历史与族群关系》文中提出茶史和茶马古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茶叶出产区与茶叶消费区之间的联系如何建立起来。关于茶叶贸易与茶叶消费的很多历史研究已经涉及这一问题,但较少论及作为茶叶生产者的当地人对茶叶消费者等他人的态度。本文讨论了云南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的两种茶祖故事,它们都说本民族/族群的祖先是茶文化的发明者,本民族/族群种茶的历史大约有2000年,但没有讲述与对方民族/族群的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茶祖故事是最近才产生的,它们之间不仅互相矛盾,而且与其他地方及族群的茶祖故事也不一致,很多内容与已知的历史不符。这些现象显示了这两种茶祖故事是在"以言行事",通过宣称本民族是茶文化的发明者,来吹捧本地、本民族所产的茶叶。这一行为中隐含了"发明者即最佳者"的观念,凸显了这两个民族/族群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刘卡静[3](2016)在《茶包装色彩设计与心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色彩心理主要指客观色彩变化引起的观赏者主观心理的改变。进入视觉器官的色彩不同,所引起的心理反应也各有差异。在茶包装设计上,色彩形成的视觉冲击力能给消费者带来强烈刺激,进而激发其购买欲。因此,根据色彩心理分析茶包装色彩设计对消费者心理引发的变化便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茶包装色彩的基本要求,具体分析茶包装色彩设计中消费者心理内涵,以及消费者年龄、民族区域、社会心理等因素与茶包装色彩设计的关系,探讨最适宜的茶包装色彩设计。

张玉芳[4](2016)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下,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各国纷纷通过文化扩张来争夺话语权。此时,中国传统文化亟需通过一种有效而快捷的方式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则承担了这样一种责任,对内扮演着创造与传承的角色,对外则担负着交流与传播的价值功能。本文在梳理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和对于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本身的系统研究基础之上,借鉴现有对于纪录片价值研究成果,尝试对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提出系统的价值建构。于总体上从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这两大维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在文章的最后就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开发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价值提出了一套对策,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实践性,希望能为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鉴赏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谢华香[5](2015)在《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文中提出经济作物是农业中非常特殊和活跃的作物类型,它直接联系着市场和工业,既是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又是市场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考察一个地区历史时期里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无疑是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式。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全面开发的时期,也是经济作物重要的发展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考察,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云南经济的发展状况。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学术研究综述和论文研究的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清代以前云南经济作物。主要介绍了纤维作物(木棉和柘)、糖料作物(砂糖椰子和甘蔗)、饮料作物(茶)三大类,并探讨了上述经济作物最初的原产地,以及清代以前在云南的分布情况。第三部分,论述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通过对清代云南地方志的物产资料的整理,对清代主要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尤其是种植地域的扩展情况进行介绍,并认为清末开放通商口岸开通以后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新时期。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在市场、科技、工业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作物在种植区域、品种、改良试种等方面都有变化,并对这一时期嗜好作物、纤维作物、饮料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分析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论文主要从经济作物的种类、种植区域、技术(栽种和加工)、市场四个方面来考察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上述变化既是自开放通商口岸后云南经济的地域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也是云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的表现。第五部分探讨了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主要围绕经济作物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借贷租佃关系的变化和对山区开发的影响等三方面来探讨经济作物发展对云南经济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论文从云南饮食习俗、婚俗、祭祀习俗三方面的变化来探讨经济作物对云南社会的影响。总之,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深远的。第六部分,结语。认为清代是云南经济作物的初步发展时期,清末开放通商口岸以来至民国时期是经济作物发展的繁盛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国际市场、近代工业、近代农业技术等各种近代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是云南近代化过程中农业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罂粟、茶叶等经济作物在云南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即是云南的特殊自然环境决定的,又是云南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总之,清至民国时期是云南经济作物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今天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许丽苹[6](2013)在《昆明茶馆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现代的建筑形式来说,传统的空间结构布局的定位和规划已不能满足日益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群,生活日益忙碌的现代人,对于适当的休闲、娱乐以及精神的升华也开始越来越关心,茶馆的出现为这些忙碌的人群提供了适当的放松、休息的环境,所以在茶馆的设计中,注重一种平实的生活状态,和超越平凡的文化境界才能得以灵感的再现。所以在满足市场的前提下,传统化的因素也是重点考虑的,这种传统元素也就包括了在研究现代茶馆建筑元素的同时去探索传统的茶馆建筑形式和特点。昆明建筑群落以汉式建筑和少数民族形式为主,昆明人民运用当地的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去经营茶馆是当地的一种民族特色,本文调查昆明调查到的几个典型的案例如马家大院和老文艺茶苑的“一颗印”老式的合院式民居建筑,这些民居建筑现被应用于综合形式的茶馆,这种形式的改变使得茶馆在文化氛围上更加浓厚,通过研究它们传统的建筑布局和建筑外观如建筑屋面,门楼,门窗,檐廊,以及庭院的材质,造型,色彩,纹样等装饰元素和室内接待区域,散客区域等的相关的顶面装饰,墙面修饰,地面铺设以及灯光和室内色彩等装饰的研究,以及对昆明典型的观景式茶馆建筑亭的建筑形式的研究,通过对它的建筑屋顶,双层檐廊,门窗,铺装等的研究,同时研究昆明几种主要典型的现代建筑形式中的茶馆特征一起来体现传统的建筑文化元素在茶馆中的表现,结合昆明新形式的茶馆,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异同点,体现昆明茶馆中的求同存异的特点,既与社会共同进步又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刘培瑜[7](2013)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稳步提高,继而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茶馆业作为中国茶文化的衍生品,在全国各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使更多的人去享受茶馆的环境,除了进一步提供更好的茶馆服务外,更应该重视其内外部空间的设计特色,以适应现代人对茶馆环境、文化氛围的不同要求。而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环境在现代茶馆空间的设计中更能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所以在现代茶馆空间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既是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也是人们在生活中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本论文首先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以相关理论依据为下文做铺垫。其次对中国茶文化及茶馆历史进行了分析概述,使接下来的茶馆空间设计有了文化背景的依托,并且对茶馆的受众人群进行了分析,为下文重点部分做铺垫。最后通过上文的理论支撑,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空间中的运用做重点分析,结合当下中国顶尖茶馆的案例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具体论述,分别为室内空间部分和室内空间部分,通过对空间界面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构件进行分析,把握其中规律与特点;通过对案例中一些传统元素创新手法的研究,体会新工艺新技术在现代茶馆设计中的优势。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现代茶馆空间的局部进行分析把握,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以创新的形式运用在现代茶馆空间设计中,给予空间新的意义及内涵。通过对茶文化及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空间设计中的诠释,启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最终设计打造出具有传统文化风韵和具有地方特点的现代茶馆空间。

张岳[8](2012)在《养生史视角下的中国明代茶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医养生学与中国茶文化共同拥有悠久历史、广博内容、综合性特质和深远影响,是东方传统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奇葩。茶作为传统养生保健功能饮品,从古至今广受关注、长盛不衰。历史上的养生学与茶文化在发展过程、社会人文、价值体现等方面存在许多交叉和融合。当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成熟发展的有明一代,茶文化中来自养生学的种种微观表达更卓显出了独特的时代风貌。笔者在广泛收集、整理包含综合本草类、食疗本草类、救荒本草类在内的明代存世本草、现存茶书文献和图文资料的基础上,首次从中国养生学的专业历史视角切入,有目的地深入探寻了明代茶文化发展历程和时代而貌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以期在更广大的学科范围内、更专业的研究层面上挖掘茶文化中的养生价值;并通过相关考证,对引起当代争议的“洗茶”进行了历史溯源,区分了明代的茶果、茶菜和茶食。本论文首次采用“二重证据法”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大量双领域文献资料为基础、相关茶具为图证开展专题研究,力求合理考征,为未来开发利用茶文化提供养生专业方面的可信佐证。“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具有手段多样、综合性强、目标明确的特点。可以说,只要是能达到保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预防或减少疾病、延长寿命等目的和效果的具体行为,都应属于养生的范畴。中医养生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并深受儒释道等各类文化形态影响,是狭义养生学的代名词。本论文涉及的养生史内容即以中医养生方面为主。历史上关于“茶”的文献记载包罗万象,本论文涉及的茶指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L.)0. Kuntze)的嫩叶或嫩芽,现代可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对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 var. assamica(Mast.)Kitamura)也有提及。茶文化乃至文化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养生作为茶文化中的功利追求,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部分,即属于狭义茶文化范畴。根据立题思路和概念界定,本论文研究内容限定于明代(1368-1644年)我国主流茶文化形式的传播地域内,涉及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等方面的内容,对明代前后各时期的相关情况也做了必要论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封建朝代,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成熟状态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大发展,医学成就斐然。养生学历史经过了上古时期的原始萌芽、先秦时期的思想奠基、秦汉时期的正式形成、魏至隋唐的完善发展、宋元时期的各家突破,至明代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多样化方法。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明代养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并未局限于医家一族,不少文人士子乃至书画家、戏曲家也是知名的养生家。各类养生书籍大量刊刻且内容丰富,一些非养生专书的医药文献中也有当时养生思想的体现。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明代养生学继承成果、多有突破,所表现的主要发展特点包括:强调自我摄养的主动意识;借力医药理论的研究成果;突出多样化的综合调养方法;重视实用性推广。我国制茶、饮茶、研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茶文化经历了魏晋以前的萌芽、魏后唐前的酝酿、唐代的正式形成及宋元的休闲文化,在明代迎来了饮茶方式上“开千古茗饮之宗”的划时代重大变革,整体步入成熟鼎盛的历史发展时期。明代废团茶、兴散茶,有效推动了散茶及相应瀹泡饮法的普及、各类散茶制作技术及茶壶工艺的发展,为现代饮茶模式奠定了根本基础。这一时期茶学着作也达到了史上刊印最繁荣的阶段,现存明代茶书数量稳居历朝历代之首。上至皇室贵族、中及文人士大夫、下至市井百姓,都在明代茶文化中独占一方风景,分别于皇家贡献、文士雅好、民间茶俗方面展现出各自阶层的时代特点。茶叶的功效和应用是发挥茶饮养生保健功用的基础。我国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关于茶叶药用的记载。根据历代本草文献总结,古代对茶叶养生保健功用的认识主要包括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保健应用、药食宜忌等方面。一般认为茶叶具有苦寒(凉)之性,无毒,可入心经,有祛眠醒睡、提神助思、清利头目、去火明目、解毒止痢、解渴消暑、解腻消脂、下气消食以及解酒、护齿等功效。茶叶作为养生保健常见物品,饮食、药用皆宜,茶叶单用或茶药合用的内服方法很多,也可用于外治。人们对茶叶丰富的养生保健价值一直十分重视并加以应用,同时也依照因人制宜、因证制宜的基本养生原则,总结了饮茶之搭配、时机、人群、方式等方面的宜忌。明代本草学成就不俗,关于茶之养生保健功用的总结和运用已基本完备。另一方面,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为代表的本草文献中,充分体现了当时医家对于饮茶的个人主张和思想发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明代茶文化的复杂人文背景对养生保健方面的影响。茶书作为茶人研讨茶事、记辑心得的专着,不仅存录了些古代医药文献对茶的记载,更满载着茶人的日常体会和深切观察,十分贴近生活实际。明代茶书对茶叶的养生保健功用认识基本同前所述,此外特别关注道地茶品、采制工艺、用水鉴水等影响茗茶质量和功用的因素。并基于健康角度的考虑,对饮茶之用量、浓度、选水宜忌等都做了探讨。有明一代,在饮茶之风深入渗透、广泛普及的历史背景下,在养生理念趋于主动性、亲民化、普及化,养生手段趋于多元化、简便性的时代契机下,蕴含在茶文化中的各类型养生元素得以凸显和发挥,并集中展现在人们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里。明代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起居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休闲养生四个方面。起居养生紧贴日常生活,除了与茶相关的日常保健细节和劳逸结合之道,文士茶人们尤其重视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建,规定了适宜的自然环境、设计了专门的茶寮茶室。饮食文化及养生的关注度在明代社会明显提升,茶文化中的饮食养生之道主要反映在饮食卫生和食养茶疗两个方面。明代茶人以洁净为基本原则,在藏茶、择水及整个茶事活动里坚持强调卫生细节,并首次确立了品茶过程中的“洗茶”程序、发明了专门茶具即“茶洗”。在当时医药科技发展的协助下,关于茶的日常保健知识和简便茶疗方药更加普及;加入各种花朵、菜果、香料与茶叶一同点泡而成的花果杂茶,则在市井民间颇为流行。通过各种茶果、茶菜的灵活搭配组合,调整了茶饮性味、丰富了食养内容。精神养生方面,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特定历史境况下,借助饮茶生活分别达到了修心养德、养心养神、隐逸寡欲、情志排解、休闲怡神等精神调养之目的,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层面内涵。休闲养生方面,市井民众通过茶馆社会生活得到了休憩和消遣,文士茶人则在以品茶为代表的性灵生活方式,和赏器、茶会等典型休闲方式中,收获了摄生之功。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前朝茶文化要素,在清代虽未能继续保持繁荣的发展势头,茶文化整体上呈现萎缩,但是明代茶文化及其中的养生之道对清代乃至后世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长远精神追求,始终存在着丝丝入扣的渗透及影响。古老而现代的养生学和茶文化都具备突出的宜雅宜俗、宜古宜今特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普及范围、影响程度不容小觑。二者之间的交叉点是充满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可探索性领域。明代茶文化中处处蕴含着的养生之道,代表了养生学和茶文化的完美融合,为今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贵资源和拓展空间。

阚军[9](2010)在《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学术界对几个不同发展背景下的民族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的不足,在田野考察背景下有机地选择了土家族地区、黔东南苗侗族地区、安顺屯堡人地区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教育方式在三个地区文化教育传承中的作用,进而从教育制度、民族法学等角度提出民族地区或区域文化传承的对策。我在研究实践中认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明显且普遍存在于生活生产之中,而不是仅存留在节气、表演、博物馆之中,其原生态就明显,民族文化生活“特实指数”就高,所以这里提出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实用指数”概念,简称“特实指数”。通过分析比较三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教育发展历程发现,土家族无文字,语言使用少,服饰式简单,仅在大型节气中使用,建筑上吊脚楼有特色,但与汉族吊脚楼区别不大,有摆手舞、牛王节等特殊节气,但无自己的农历年,与汉族一样过春节、中秋、端午等,内容略有差异。民间歌谣丰富,但全用汉语,号子(船工、抬工、薅草)、盘歌类与汉族同类歌谣相近,现多在文化人士中流传,为非典型民族地区。黔东南苗侗族有文字,使用较少,语言使用较多,妇女服饰复杂,妇女着民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较普遍,吊脚楼有特色,鼓楼、风雨桥特色鲜明,有自己的农历侗年和苗年,传统节气繁多,民歌形式和内容多样,特色鲜明,有的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传承,注重用韵,与节气相随,与歌舞相伴,普及程度高,为典型的民族地区。安顺屯堡人使用汉字,汉字文化发达,有特殊的汉语方言存在,服饰古朴,中老年妇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遍,屯堡式石头建筑,有军事移民特点,过汉族的春节、清明、端午、鬼节、中秋节等节气,内容丰富,保留一些古代汉族节气风俗,特别是保留古朴的军傩地戏,民歌形式多样,疙瘩歌、飘带歌等古朴原始,为一个特殊的汉族民系区。通过对三个地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调查也表明,作为少数民族黔东南苗、侗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比土家族明显,民族自我认同率最高。土家族地区的民族特征消失得明显,民族自我认同率低。安顺地区的屯堡人在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又为当地迁入的汉族先民,故自我的正统感强,自豪认同最高,故使原始的汉民族文化特征较好保留下来。通过对历史上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历史上汉族主流学校教育是影响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历史上汉族主流学校教育发展程度与民族文化传承成反比。即汉族主流教育文化影响的时间早、程度深、范围广的土家族地区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原始性就不明显,文化特征的“特实指数”就低。相对而言,黔东南苗侗地区受汉族主流文化的影响相对更晚更小,故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保留相对更多,更原始。具体讲在历史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形式,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特实指数”高的重要原因,但受以汉族主流文化为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学校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明显。安顺地区的屯堡人学校教育出现较早,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但其原始的文化不仅受满清以来的汉族文化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受近代以来的现代文化的影响也没有土家族地区明显,主要是经济的相对发达和文化正统的自信为传承本民系文化奠定了物质和精神支撑。从屯堡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历程来看,只有迅速完成现代化过程,迅速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民族文化的道路才会更加顺利。从屯堡人对作为汉民族正统的自信中我们得到启发,民族自信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撑。从历史来看,现在真正保留传统汉族文化的正是我们的少数民族自己。换个角度思考,今天少数民族的许多文化反而是正统的汉族文化。对此,可以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加以强调,以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正统感和自豪感。通过研究我认为,如果真正要让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的汉族民系文化不是仅保留在博物馆、大型集会节气中,相对原始地保留在生产生活中,可能最根本的还是主要需要法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共同来完成。显然,学校教育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主要方式。只有改革目前的教育制度,特别是改革少数民族高考的教育制度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为此,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建立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赢机制,应该制定详细的《高考制度中优惠民族地区和发展民族文化条例》,建议高考制度上对民族地区的民族考生,用加试本民族文化科目的得分加分来代替降分的民族政策。(二)细化民族教育法律条文,使民族学校从形式到内容名实相符。将双语教学、民族文化课程、民族学生服饰等“特实指数”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作为考核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硬性指标,并将国家对民族学校的经济投入匹配起来。(三)利用上位法强化民族习惯法,使民族地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更强大。在立法中尤为必要是建立经济上和精神上奖励民族社会、民族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良性机制。

赵潽恋[10](2010)在《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延续自身生存的文化当中,饮食文化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茶又在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作用。文化是区分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具有几千年茶文化史,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目前的茶文化研究成果中,多以汉族茶文化为研究重点同时略微涉及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表象。中国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特殊、重要的贡献,各民族茶文化现象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丰富了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客位的思考方式,做必要的灵活调整,以取得良好的调查效果。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并讨论少数民族文化在茶文化发展中起到的促进作用和贡献;第二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梳理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影响,并审视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地位;第三章根据少数民族各自的饮茶特点,分类讨论中国少数民族饮茶方式的多样性;第四章通过分析茶在人生礼仪及艺术方面的精神文化内涵,探讨其符号意义;第五章笔者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二、云南傣族的饮茶风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傣族的饮茶风俗(论文提纲范文)

(1)文献所见南方丝绸之路丝茶文化及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论题研究现状与价值
    第一节 “南方丝绸之路”问题的提出
        一、从“丝绸之路”到“南方丝绸之路”
        二、20世纪20 年代—40 年代“中缅印”交通研究热潮
        三、20世纪50 年代—70 年代“中缅印”研究的继续
        四、20世纪80年代“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
        五、“一带一路”倡议与南方丝绸之路”研究
    第二节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文献综述
        一、南丝路经济类研究文献
        二、南丝路文化类研究文献
        三、南丝路丝、茶类研究文献
    第三节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研究现状
        一、整体研究概况
        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未来研究增长点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
        一、将南方丝绸之路研究的时间段向下延伸
        二、试图构建南丝路经济文化研究中丝绸和茶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方丝绸之路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第一节 巴蜀地区是南丝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一、“茶”字源自巴蜀古语
        二、巴蜀地区开人工种植茶树之先
        三、蜀茶工艺在南丝路地区影响深远
    第二节 南丝路茶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一、蜀茶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二、南丝路民族地区茶文化的发展
        三、南丝路境外茶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南丝路禅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一、巴蜀地区是南丝路禅茶文化的重要发源
        二、南丝路云南地区禅茶文化的发展
        三、越南“莲花茶”与中国禅茶关系密切
    第四节 南丝路茶文化在民众生活中的表现
        一、茶歌在南丝路地区的流传情况
        二、茶祖文化在南丝路的普遍存在
        三、茶文化对南丝路民族习俗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南方丝绸之路的茶业经济发展
    第一节 南丝路茶业经济整体状况
        一、巴蜀地区是南丝路茶业贸易的核心
        二、南丝路茶区的并行发展
        三、南丝路茶马贸易的政治意图
    第二节 唐宋时期南丝路茶业经济状况
        一、南丝路茶业商品化始自巴蜀地区
        二、国家强化对南丝路茶业经济的控制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南丝路茶业经济状况
        一、南丝路茶业贸易的新变化
        二、南丝路茶业经济衰落的原因
    小结
第四章 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产业和文化
    第一节 四川是南丝路丝绸文化的中心
        一、蜀地与蚕桑起源关系密切
        二、蜀锦直接影响南丝路经济发展
    第二节 南丝路丝绸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织锦业遍及南丝路沿线地区
        二、南丝路织锦工艺领先全国
    第三节 南丝路丝绸贸易的兴盛
        一、丝绸成为南丝路贸易的大宗
        二、丝绸商品种类极多而丰富
        三、民族地区丝绸产业持续发展
        四、丝绸是普通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
    第四节 丝绸产业在南丝路地区的扩大
        一、诸葛亮在民族地区的影响
        二、南丝路境内段丝绸产业的扩大
        三、南丝路境外段丝绸业发展缓慢
    第五节 南丝路丝绸产业的国际互融
        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丝绸产业的互融
        二、巴蜀丝绸传入印度
        三、南丝路境内段丝绸的外销
    小结
第五章 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货币金融圈
    第一节 丝绸货币金融圈形成的基础
        一、官营强化了丝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产业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丝绸货币的地位
        三、文献可见蜀与滇之间的丝绸贸易
        四、文献可见蜀与西南夷之间的丝绸贸易
    第二节 丝绸充当货币的功能
        一、丝绸货币之用的普遍性
        二、社会动荡时期的非典型货币
        三、丝绸作为实物货币的使用
    第三节 南丝路丝绸货币的流通方式
        一、朝贡中所使用的丝绸
        二、用于赏赐的丝绸
        三、高层互访时的馈赠物资
        四、互市中的丝绸货币
        五、僧侣互访时携带丝绸以作货币之用
    第四节 南方丝绸之路的丝绸货币金融圈
        一、绢马贸易之用
        二、国库与军资之用
        三、征收赋税之用
        四、以丝绸作为民间实物货币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2)景迈山茶祖故事中的历史与族群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景迈山的古茶园和茶祖故事
二、几个专名中的历史信息
三、以言行事:遗产、权利与竞争
四、余论

(3)茶包装色彩设计与心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包装色彩的基本要求
2 茶包装色彩中的心理内涵
    2.1 色彩心理概述
    2.2 茶包装色彩引起的心理反应
3 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3.1 茶包装色彩心理与年龄
    3.2 茶包装色彩与民族区域
    3.3 茶包装色彩心理与社会心理
4 结语

(4)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史和价值建构
    1.1 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1.1.1 瓷作为一种艺术品的直接呈现时期
        1.1.2 揭开陶瓷的神秘面纱时期
        1.1.3 陶瓷担任“文化输出”的形象呈现时期
    1.2 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价值建构
        1.2.1 价值辨析
        1.2.2 纪录片的价值建构
第2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社会价值研究
    2.1 陶瓷文化价值研究
        2.1.1 物质
        2.1.2 技术
        2.1.3 装饰
        2.1.4 陶瓷文化意识
    2.2 历史文献价值研究
        2.2.1 还原历史真相
        2.2.2 记录当下生活
    2.3 民俗文化价值研究
        2.3.1 表层民俗的表现
        2.3.2 中层民俗的表现
        2.3.3 深层民俗的表现
    2.4 人文价值研究
        2.4.1 真善美是纪录片人文价值最直观的体现
        2.4.2 个体化是纪录片人文价值建立的基础
        2.4.3 情感化是纪录片人文价值升华的渠道
第3章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美学价值研究
    3.1 纪实美学
        3.1.1 表现对象的真实
        3.1.2 空间、时间的真实
        3.1.3 叙事结构的真实
    3.2 戏剧美学
        3.2.1 故事化讲述
        3.2.2 多元的叙述主体
        3.2.3 有趣的人物
        3.2.4 日趋成熟的“真实再现”
    3.3 技术美学价值研究
第4章 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价值开发对策
    4.1 完善与优化制作模式
        4.1.1 制作人员:陶瓷专业素养
        4.1.2 制作人员:国际化视野
    4.2 建立陶瓷题材纪录片的市场化机制
        4.2.1 多渠道筹集制作资金
        4.2.2 明确受众,进行受众分析
        4.2.3 创作手法多样化发展
        4.2.4 增强产品营销意识
    4.3 产业化发展
    4.4 实现媒体整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前言
第一章 清代以前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纤维作物
        (一) 木棉
        (二) 柘
    二、糖料作物
        (一) 砂糖椰子
        (二) 甘蔗
    三、饮料作物
第二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的经济作物
    第一节 清代云南的经济作物
        一、糖料作物
        二、饮料作物
        三、嗜好作物
        四、油料作物
        五、纤维作物
    第二节 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
        一、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背景
        二、民国云南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云南经济作物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种类的演变
    第二节 种植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栽种和加工技术的演变
    第四节 市场的变迁
第四章 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
        一、经济作物与云南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经济作物与借贷租佃
        三、云南经济作物与山区开发
    第二节 经济作物与云南社会
        一、经济作物与饮食习俗
        二、经济作物与婚俗
        三、经济作物与祭祀习俗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昆明茶馆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云南茶馆理论研究现状
        1.3.1.1 中国茶馆及茶文化的相关资料
        1.3.1.2 云南茶文化及茶馆研究的相关资料
        1.3.2 昆明茶馆的实际研究状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昆明“茶馆”种类的形成及变迁概述
    2.1 茶馆类型
    2.2 昆明茶馆的类型
        2.2.1 老昆明茶铺
        2.2.2 昆明老民居内的茶馆
        2.2.3 昆明园林建筑中的茶馆
        2.2.4 昆明现代建筑中的茶馆
    2.3 小结
第三章 昆明传统建筑中茶馆的装饰布局及文化内涵
    3.1 昆明传统建筑类型
        3.1.1 传统建筑的内涵
        3.1.2 昆明传统建筑类型
        3.1.3 昆明传统建筑中茶馆的形成
    3.2 老茶馆环境氛围
    3.3 昆明老式茶馆的现状
    3.4 昆明茶馆的装饰内涵
        3.4.1 茶馆的装饰概念
        3.4.2 昆明茶馆的装饰范畴
    3.5 昆明传统建筑中的茶馆形式和装饰特点
        3.5.1 昆明茶摊
        3.5.2 民居建筑式茶铺
        3.5.2.1 茶铺的外观装饰特点
        3.5.2.2 茶铺的室内装饰特点
        3.5.2.3 茶铺的室内陈设
        3.5.3 合院式建筑形式茶馆
        3.5.3.1 昆明合院式建筑类型
        3.5.3.2 昆明合院式茶馆环境氛围
        3.5.3.3 茶馆建筑外观装饰
        3.5.3.4 茶馆建筑室内装饰
        3.5.4 观景式茶馆建筑
        3.5.4.1 观景茶馆建筑类型
        3.5.4.2 昆明典型观景式茶馆
        3.5.4.3 海心亭环境氛围
        3.5.4.4 海心亭建筑形式
    3.6 小结
第四章 昆明现代建筑中的茶馆
    4.1 昆明现代式茶馆建筑分布概况
    4.2 现代昆明茶馆的类型
        4.2.1 昆明仿古式茶馆建筑
        4.2.1.1 昆明仿古式茶馆内涵及类型
        4.2.1.2 庭院式茶馆建筑
        4.2.1.3 厅堂式茶馆建筑
        4.2.2 昆明综合式茶楼建筑
        4.2.2.1 茶楼的环境氛围
        4.2.2.2 外观装饰特点
        4.2.2.3 室内装饰特点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观点
    5.2 研究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7)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目前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标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概述
    2.1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内容与特点
    2.2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分类与样式
        2.2.1 藻井与天花装饰样式
        2.2.2 墙面装饰样式
        2.2.3 屋顶装饰与斗拱、雀替
        2.2.3.1 瓦当
        2.2.3.2 滴水
        2.2.3.3 斗拱
        2.2.3.4 雀替
        2.2.4 地面装饰样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究中国茶文化与茶馆茶社的起源与发展
    3.1 中国茶文化
        3.1.1 茶之礼仪
        3.1.2 民族之茶俗
        3.1.3 地方之茶俗
    3.2 茶馆的发展与营销
        3.2.1 茶馆的历史
        3.2.2 茶馆的顾客类型
    3.3 现代茶馆空间的风格表现
        3.3.1 中式古典主义风格
        3.3.2 新古典主义风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4.1 茶馆外部空间设计及运用
        4.1.1 墙体
        4.1.2 门头
    4.2 茶馆的内部空间设计
        4.2.1 前台的设计
        4.2.1.1 背景墙
        4.2.1.2 柜台
        4.2.2 散座的设计
        4.2.2.1 木雕
        4.2.2.2 壁雕、石刻
        4.2.2.3 室内景观
        4.2.3 厅座的设计
        4.2.3.1 天花装饰
        4.2.3.2 墙面装饰
        4.2.3.3 漏窗窗格
        4.2.4 包厢的设计
        4.2.4.1 天花装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青岛本土茶馆设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5.1 门头的设计
    5.2 前台的设计
    5.3 室内景观的设计
    5.4 包厢的设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8)养生史视角下的中国明代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前言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养生及养生史的概念界定
        1.1.2 茶的概念界定
        1.1.3 文化及茶文化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时间范围
        1.2.2 空间范围
        1.2.3 研究内容的范围
2 明代养生学思想
    2.1 明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2.1.1 社会政治背景
        2.1.2 社会经济基础
        2.1.3 思想文化状况
        2.1.4 医学发展背景
    2.2 明以前养生学概述
        2.2.1 上古时期——原始养生的萌芽
        2.2.2 先秦时期——养生思想的奠基
        2.2.3 秦汉时期——中医养生学的形成
        2.2.4 魏至隋唐——养生学的完善
        2.2.5 两宋金元——各种流派的突破
    2.3 明代养生学发展情况
        2.3.1 明代主要养生家及养生文献
        2.3.2 明代养生学的主要特点
3 明代茶文化
    3.1 明以前茶文化概述
        3.1.1 魏晋以前——菜食药饮共存的萌芽
        3.1.2 魏后唐前——茶文化的酝酿
        3.1.3 唐代——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3.1.4 宋元时期——上层休闲文化的重要部分
    3.2 明代茶文化发展情况
        3.2.1 总体发展特点
        3.2.2 茶文化在不同人群中的特征表现
4 养生之道在明代茶文化中的体现
    4.1 明代相关文献对茶养生功用的认识
        4.1.1 中国古代对茶叶养生功用的主要概括
        4.1.2 明代相关文献对茶养生功用的认识
    4.2 明代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
        4.2.1 明代茶文化中的起居养生
        4.2.2 明代茶文化中的饮食养生
        4.2.3 明代茶文化中的精神养生
        4.2.4 明代茶文化中的休闲养生
    4.3 明代茶文化及其养生之道对后世的主要影响
        4.3.1 养生学及茶文化在清代的发展概况
        4.3.2 明代茶文化中养生之道在清代的影响
5 讨论
    5.1 关于“洗茶”的溯源及评议
    5.2 明代的茶果、茶菜与茶食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三个不同文化背景民族(民系)比较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学术研究的回顾
        (一) 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研究概述
        (二) 安顺屯堡人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研究概述
        (三) 黔东南苗侗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研究概述
        (四) 西南多元文化、多元教育与教育立法等宏观讨论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探索
第一章 西南地区三种区域文化传承类型的发展轨迹
    一、非典型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发展轨迹
        (一) 土家族的基本历史发展轨迹
        (二) 土家族传统教育的发展轨迹
        (三)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四) 黔东南苗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二、特殊汉族民系地区文化传承轨迹
        (一) 屯堡人的基本历史发展轨迹
        (二) 安顺地区教育发展轨迹
        (三) 屯堡人的文化发展现状
第二章 教育功能在三种文化传承中的分析
    一、对三个地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总结和田野调查分析
    二、教育功能在三个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中的影响分析
        (一) 历史上汉族主流学校教育是影响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二) 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民族文化"特实指数"高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 西南民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传承的反思
    一、关于文化多样性等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
    二、现代教育体制下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定位
    三、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问题
    四、民族地区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法制保障
        (一) 建立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赢机制
        (二) 细化民族教育法律条文,使民族学校从形式到内容名实相符
        (三) 利用上位法强化民族习惯法,使民族地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更强大
附 调查表
参考文献
    (一) 着作
    (二) 论文
后记

(10)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节 主要研究办法
        一、历史文献分析法
        二、文献资料收集法
        三、田野调查法
    第四节 文章结构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与茶文化摇篮
    第一节 中国的茶起源、形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
        二、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贡献
第二章 中国少数民族的茶文化传播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茶的传播途径
        一、茶马古道的概况
        二、茶马古道的几条线路
    第二节 中国茶文化的世界化
        一、韩国与中国的茶
        二、日本与中国的茶
        三、东南亚与中国的茶
        四、欧洲与中国的茶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多彩的饮茶方式
    第一节 以茶为食的少数民族茶
        一、藏族酥油茶
        二、怒族盐巴茶
        三、德昂族酸茶
        四、基诺族凉拌茶
        五、苗族"菜包茶"、"虫茶"
        六、蒙古族的奶茶
        七、布朗族"酸茶"
        八、瑶族、彝族、布依族的"打油茶"
    第二节 采用各式器具的少数民族茶
        一、哈尼族土锅茶
        二、景颇族竹筒腌茶
        三、傣、佤、景颇、阿昌、布朗等民族的"竹筒香茶"
        四、水族、哈尼族、拉祜族的"罐罐茶"
    第三节 沏法各异的少数民族茶
        一、傈僳族响雷茶
        二、彝族、苗族的"百抖茶"
        三、白族的"雷响茶"
        四、丽江纳西族"酥油茶"、"龙虎斗"
        五、云南少数民族的茶膏
    第四节 独特茶道的少数民族茶
        一、白族三道茶
        二、壮族"姑娘茶"
        三、回族的"三炮台"盖碗茶
        四、昆明九道茶
        五、维吾尔族保健茶
        六、土家族"四道茶"
第四章 茶文化与少数民族精神文化遗产
    第一节 文化符号与茶习俗
        一、关于文化符号
        二、茶礼仪化的契机
    第二节 少数民族茶礼仪
        一、以茶待客的礼节
        二、婚俗中的茶礼
        三、丧祭中的茶仪
        四、其他用茶
    第三节 茶与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与宗教
        一、茶与少数民族艺文
        二、茶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第四节 饮茶与现代人的生活
        一、茶是道德观念的载体及道德实践的手段
        二、茶与健康
        三、人际关系的改善
        四、茶文化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渗透
第五章 对发展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建议
    第一节 少数民族茶文化发展现状
    第二节 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优势
        一、精彩缤纷的民族性
        二、世间稀有的本源性
        三、独占鳌头的多样性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五、前景广阔的国际性
    第三节 发展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建议
        一、设置若干专业委员会
        二、加大政府对民族茶文化的开发、保护和扶持力度
        三、让民族茶文化与旅游联姻
        四、加强少数民族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五、深入挖掘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茶文化旅游产品
        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茶的知名度
参考书目

四、云南傣族的饮茶风俗(论文参考文献)

  • [1]文献所见南方丝绸之路丝茶文化及交流研究[D]. 范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景迈山茶祖故事中的历史与族群关系[J]. 杨海潮,周洁慧,王郁君. 农业考古, 2020(02)
  • [3]茶包装色彩设计与心理研究[J]. 刘卡静. 福建茶叶, 2016(06)
  • [4]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纪录片的价值研究[D]. 张玉芳. 南昌大学, 2016(03)
  • [5]清至民国时期云南经济作物的种植及影响[D]. 谢华香. 云南大学, 2015(09)
  • [6]昆明茶馆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研究[D]. 许丽苹.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7]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茶馆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刘培瑜.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8]养生史视角下的中国明代茶文化研究[D]. 张岳.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2)
  • [9]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 阚军. 西南大学, 2010(06)
  • [10]中国少数民族茶文化研究[D]. 赵潽恋.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云南傣族饮茶习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