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的应用进展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的应用进展

一、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思依[1](2021)在《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2探讨Hp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状态与胃内菌群改变及炎症微环境的相关性,以揭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生物学内涵。3探讨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作用机制。(1)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2)观察连朴饮对模型大鼠胃黏膜凋亡、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证实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黏膜保护作用。方法1理论探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分析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机制,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治疗现状。2临床观察: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2名,分为慢性胃炎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7)、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湿热证组(Hp-PWSR,n=11)、慢性胃炎非Hp感染脾胃虚弱证组(Hp-PWXR,n=14)。内镜下观察各组患者胃黏膜相关病理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特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12,CXCL12)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表达。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检测胃黏膜菌群。3实验研究:(1)以高糖高脂饮食喂养,56°乙醇灌胃,人工气候箱制造湿热外环境刺激,联合Hp菌液灌胃,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饮食、体重、毛色、大小便等一般情况,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测定Hp定植情况,结合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对模型进行评价。(2)SPF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组(n=10)、连朴饮低剂量组(n=10),连朴饮中剂量组(n=10),连朴饮高剂量组(n=10),四联疗法组(n=10)。采用复合因素造模,造模2周后,从各组抽取两只大鼠检验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第3周开始进行药物干预,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15,7.5,3 g·kg-1,四联疗法组给予大鼠奥美拉唑(2 mg·kg-1)+阿莫西林(100 mg·kg-1)+克拉霉素(50 mg·kg-1)+胶体果胶秘胶囊(35 mg·kg-1),2次/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21天。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胃黏膜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胃黏膜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癌-2基因相关X蛋白(B-cell lymphoma-2 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表达。IHC检测Bax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胃黏膜中辅助T细胞(T helper,Th)1、Th2、Th17、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Treg)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FN-?,TNF-?,IL-4,IL-10,IL-17a,TGF-?的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探讨:(1)Hp感染后菌群失调、免疫失衡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2)Hp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主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寒热错杂证,其中脾胃湿热证为常见证型。(3)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连朴饮作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减少不良反应。2临床观察:(1)内镜下观察发现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P<0.05);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SR(P<0.05)。Hp-PWSR患者出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红斑(点、片状、条状)、糜烂、粘液增多的比例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Hp+PWSR组患者胃黏膜组织损伤、炎性细胞浸润、炎症活动度最重,其次为Hp-PWSR组。(3)IHC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胃黏膜组织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Hp-PWXR患者(P<0.05)。(4)ELISA结果显示,Hp+PWSR患者血清IFN-?、TNF-?、IL-1?、IL-8、IL-12、IL-21、IL-17a水平显着高于Hp-PWXR患者(P<0.05),IL-4、IL-10水平显着低于Hp-PWXR患者(P<0.05)。(5)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p+PWSR组Richness、ACE、Chao1、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PWSR组和Hp-PWXR组(P<0.05)。?多样性分析及物种构成分析显示各组菌群构成存在差异。功能预测结果显示,Hp感染患者胃黏膜菌群在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脂质代谢、泛醌及其他萜类醌的生物合成、脂肪因子信号、二甲苯退化、矿物吸收、视黄醇新陈代谢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减弱(P<0.05),在蛋白复制,重组和修复、谷氨酸突触、细胞色素P450、新霉素生物合成、细菌分泌系统、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较非Hp感染患者增强(P<0.05)。3实验研究:(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饮食、饮水量减少,大鼠嗜睡,喜身体蜷缩,被毛潮湿,肛门脱垂,反应较为迟钝,目光呆滞,便质粘,气味较臭,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胃黏膜Hp定植率为90%,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2)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构完整,腺体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表面欠光整,腺体排列紊乱,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连朴饮高、中、低剂量组和四联疗法组大鼠胃黏膜的腺体排列,炎性细胞浸润匀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改善最为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Caspase-3、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连朴饮低、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Bcl-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IHC结果显示,Bax蛋白在细胞胞浆内表达,蛋白表达趋势与Western Blot一致。流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h1、Th2、Th17、Treg、Th1/Th2、Th17/Treg比例显着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连朴饮高剂量组Th1、Th2、Th17、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显着下降(P<0.0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升高(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联疗法组和连朴饮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TGF-?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FN-?、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连朴饮低剂量组大鼠血清TNF-?、IL-17a水平显着降低(P<0.05),IL-4、IL-10水平显着上升(P<0.05)。结论1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性胃炎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连朴饮作为治疗方,疗效确切,深入研究连朴饮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出现与Hp感染后宿主胃黏膜菌群结构功能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失衡,炎症状态增强,黏膜病理损伤加重有关。3复合因素造模可成功构建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连朴饮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改善细胞凋亡,发挥对模型大鼠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丁辛[2](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宋聪华[3](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彭超[4](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根除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胃癌是世界上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过程,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Hp是常见的胃内致病菌,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几乎100%的Hp感染者有慢性活动性胃炎,然而仅1-3%的Hp感染者最终发展成了胃癌,说明存在除了Hp以外的潜在因素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菌群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胃癌发生过程中胃内菌群的紊乱也逐渐被关注,然而,目前研究主要为对胃黏膜菌群的研究,而缺乏对胃液菌群的研究。此外,胃内微环境变化(包括胃酸、菌群和代谢产物)与胃癌发生的风险之间的关联也需要进一步研究。Hp感染影响宿主胃肠道菌群结构,可能参与了Hp诱导的胃内炎症和胃癌发生。既往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抑制炎症,调节免疫和菌群。益生菌抑制Hp感染诱导的炎症已有报道,然而益生菌对Hp感染介导的胃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尚未见文章报道。根除Hp能够显着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根除方案中包含的PPI和抗生素已被证实可以影响胃肠道菌群。胃肠道菌群紊乱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大规模根除Hp应该考虑对于胃肠道菌群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的目的是基于人体水平研究胃内微环境(胃酸、胃黏膜菌群、胃液菌群、代谢产物)改变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以及根除Hp对人体胃肠道菌群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基于动物水平研究益生菌对于Hp感染小鼠胃癌发生风险的影响和可能机制,以及益生菌对于根除Hp后胃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短链脂肪酸含量的调节作用。材料与方法:1.收集胃炎、肠上皮化生(肠化)、胃癌患者的胃黏膜、胃液样本,提取样本DNA,扩增目标16S r RNA V4可变区片段,混样,纯化、建库后完成上机准备。基于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胃黏膜和胃液菌群结构变化。应用笔形pH计检测胃液pH,盐酸萘乙二胺法检测胃液亚硝酸盐含量,循环酶法检测胃液中总胆汁酸含量,气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胃液中各短链脂肪酸含量。2.构建Hp PMSS1感染的INS-GAS小鼠模型,布氏肉汤灌胃的INS-GAS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含唾液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益生菌饮水和普通饮水。处死小鼠前一天收集粪便样本,处死小鼠后,应用笔形pH计测量小鼠胃内pH,取小鼠胃组织。Steiner银染法检测小鼠胃内Hp定植,HE染色观察小鼠胃内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组织炎症指标CD45表达。提取小鼠胃组织和粪便DNA,扩增目标16S r RNA V3-V4可变区片段,混样,纯化、建库后完成上机准备。基于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鼠胃内和肠道菌群结构变化。提取小鼠胃组织RNA,富集m RNA,将m RNA片段化后反转合成c DNA,连接adaptor后进行片段筛选和文库富集,在Illumina Hi Seq Xten高通量测序平台上机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胃组织转录水平的变化。使用RT2 Profiler PCR Array方法分析小鼠胃组织“炎症应答和自身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组织炎症免疫相关蛋白TLR2和IL-17的表达。3.招募无症状的年轻成年志愿者,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志愿者Hp感染状态,收集志愿者粪便。对Hp阳性志愿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样本,之后给予Hp阳性者14天铋剂四联方案(艾司奥美拉唑20mg,枸橼酸铋钾220mg,阿莫西林1000mg,呋喃唑酮100mg,均为bid)根除Hp,在根除结束后4周时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收集Hp根除志愿者粪便,对Hp根除志愿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样本。根除结束后24周,收集Hp根除志愿者粪便,对Hp根除志愿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样本。提取志愿者胃黏膜和粪便DNA,扩增目标16S r RNA V3-V4可变区片段,混样,纯化、建库后完成上机准备。基于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志愿者胃肠菌群结构变化。4.构建Hp PMSS1感染的C57BL/6小鼠模型,布氏肉汤灌胃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Hp根除药物和生理盐水处理14天。给予根除药物处理结束的小鼠益生菌(屎肠球菌R0026和枯草芽孢杆菌R0179)处理4周。收集根除药物处理结束时和益生菌处理结束时的小鼠粪便、胃黏膜和结肠样本。应用Giemsa染色法检测小鼠胃内Hp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胃组织炎症和病理情况。提取小鼠胃组织和粪便DNA,扩增目标16S r RNA V3-V4可变区片段,混样,纯化、建库后完成上机准备。基于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双末端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小鼠胃内和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应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粪便各SCFA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u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结果:(一)胃癌发生过程中的胃内菌群结构和特定代谢产物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1.胃癌发生过程中胃黏膜菌群的变化(1)α多样性分析: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肠化患者均无显着差异(P>0.05),胃癌患者胃黏膜菌群的Chao指数显着高于胃炎胃黏膜组(P<0.01)和肠化胃黏膜组(P<0.001),Shannon指数也显着高于胃炎胃黏膜组(P<0.01)和肠化胃黏膜组(P<0.01)。胃癌旁组织和癌组织菌群Chao指数无显着差异,而胃癌胃黏膜组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癌旁胃黏膜组(P<0.05)。此外,我们还将胃癌旁和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α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癌旁胃黏膜组Chao指数显着高于胃炎胃黏膜组(P<0.05),Shannon指数无显着差异。Hp感染患者的胃黏膜菌群Chao指数(P<0.001)和Shannon指数(P<0.001)显着降低。胃炎组和肠化组中Hp阳性者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低于Hp阴性者(all P<0.001)。然而,在胃癌患者组,Hp阳性与Hp阴性者胃黏膜菌群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2)β多样性分析:基于不同距离算法的PCo A分析,发现胃炎胃黏膜组和肠化胃黏膜组的样本不能有效区分开,而胃癌胃黏膜组和其他两组样本有明显分离的趋势(ANOSIM,Bray-curtis P=0.001,weighted Uni Frac P=0.001)。胃癌组织胃黏膜样本于癌旁样本呈分离的趋势(ANOSIM,Bray-curtis P=0.07,weighted Uni Frac P=0.02)。癌旁和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结构存在显着差异(ANOSIM,Bray-curtis P=0.01,weighted Uni Frac P=0.03)。Hp阳性组与Hp阴性的胃黏膜样本成明显分离的状态(Adonis,Euclidean P=0.001;ANOSIM,weighted Uni Frac P=0.001)。其中胃炎组(Adonis,Euclidean P=0.001;ANOSIM,weighted Uni Frac P=0.001)和肠化组(ANOSIM,Bray-curtis P=0.001,weighted Uni Frac P=0.001)里Hp阴性和阳性样本分离效果很好,而胃癌组次之(ANOSIM,Bray-curtis P=0.057,weighted Uni Frac P=0.002)。(3)LEFSe分析:胃炎组中Bacillus显着高于其他肠化组和胃癌组,而在胃癌阶段,Lactobacillus,Prevotella,Veillonella,Haemophilus,Fusobacterium,Neisseri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胃癌组织中Clostridia,Prevotella7,Prevotella,Johnsonella,Solobacterium等相对丰度显着高于癌旁组织。胃炎胃黏膜组中Bacillus相对丰度显着高于癌旁组,而癌旁胃黏膜菌群中包括Lactobacillus,Prevotella7,Veillonella,Fusobacterium,Neisseria等相对丰度升高。Hp阳性胃黏组中仅Helic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阴性胃黏膜组,而Bacillus,Lactobacillus,Rothia,Streptococcus,Fusobacterium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在胃炎、肠化和胃癌三个阶段,Hp阴性亚组中Helicobacter相对丰度均显着低于Hp阳性亚组,而Hp阴性胃炎胃黏膜组中Lactococcus,Bacillus,Pseudomonas,Streptococcus,Neisseri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阳性亚组。Hp阴性肠化胃黏膜组中Lactococcus,Bacillus,Acinetobacter,Streptococcus,Ralstoni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阳性肠化胃黏膜组。相比于Hp阳性胃癌胃黏膜组,Hp阴性胃癌胃黏膜组中Streptococcus,Brevibacterium,Ochrobactrum,Ralstonia,和Rothi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2.胃癌发生过程中胃液菌群的变化(1)α多样性分析:胃炎胃液组的Shannon指数与肠化胃液组无显着差异,肠化胃液组的Shannon指数与胃癌胃液组无显着差异,而胃癌胃液组的Shannon指数显着低于胃炎胃液组(P<0.01)。Hp阴性和阳性的患者胃液菌群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Hp阳性胃炎胃液组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Hp阴性胃炎胃液组均无显着差异;Hp阳性的肠化胃液组的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Hp阴性肠化胃液组均无显着差异,然而Simpson指数显着低于Hp阴性肠化胃液组(P<0.05)。(2)β多样性分析:基于非加权的Uni Frac距离的PCo A显示胃炎和肠化组胃液样本比较接近,而胃癌组呈分离的趋势(ANOSIM,unweighted Uni Frac P=0.001),而基于加权Uni Frac距离的PCo A分析中三组样本非常接近,难以有效区分开(ANOSIM,weighted Uni Frac P=0.17)。基于非加权的Uni Frac距离的PCo A中Hp阳性和Hp阴性的样本距离非常接近(ANOSIM,weighted Uni Frac P=0.399),而基于加权Uni Frac距离的PCo A分析显示Hp阳性和阴性胃液菌群具有显着差异(ANOSIM,weighted Uni Frac P=0.001)。基于Euclidean距离和weighted Uni Frac距离的PCo A分析发现Hp阳性和阴性的胃炎胃液组样本分布具有显着差异(ANOSIM,Euclidean P=0.02,weighted Uni Frac P=0.018)。同样,基于Euclidean距离和weighted Uni Frac距离对肠化和胃癌胃液的样本进行PCo A分析,结果显示:Hp阳性和Hp阴性的肠化胃液样本的分布具有显着差异(ANOSIM,Euclidean P=0.001,weighted Uni Frac P=0.001),而Hp阳性和Hp阴性的胃癌胃液样本分布无显着差异(ANOSIM,Euclidean P=0.06,weighted Uni Frac P=0.17)。(3)LEFSe分析:胃炎阶段Pseudomonas,methylobacterium,Treponema2,Pelomonas,Acidovorax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肠化和胃癌阶段,而在肠化阶段Ochrobactrum,Campylobacter,Acinetobacter,Paracoccus和Staphylococc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胃炎和胃癌阶段,在胃癌胃液菌群中Lactobacillus,Brevundimonas,Enhydrobacter,Megasphaer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胃炎和肠化组。Hp阳性组胃液菌群中Helicobacter,Selonomonas4,Corynebacterium,DefluviitaleaceaeUCG011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阴性组,而Streptococcus,Haemophilus,Gemell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Hp阳性胃炎胃液组中Helic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阴性胃炎胃液组,而Bosea,Corynebacterium和Stenotrophomona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下降。与Hp阴性肠化胃液组相比,Hp阳性的肠化胃液组中Helicobacter,Achrom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Streptococcus,Veillonella,Gemella,Rothia,Granulicatell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在胃癌阶段,Hp阳性的胃癌胃液组中Helicobacter,RikenellaceaeRC9gutgroup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阴性胃癌胃液组,而Corynebacterium相对丰度显着低于Hp阴性胃癌胃液组3.胃癌发生过程中胃黏膜和胃液菌群特征比较(1)总体样本比较(a)α多样性分析:胃黏膜菌群Observed species指数(P<0.05)和Shannon指数(P<0.001)显着低于胃液菌群。胃癌胃黏膜菌群Chao指数相比于其他5组显着升高(P<0.001)。在胃炎→肠化→胃癌这一过程,Shannon指数在胃液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胃黏膜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b)β多样性分析:胃黏膜样本和胃液样本菌群具有显着差异(ANOSIM,unweighted Uni Frac P=0.001,weighted Uni Frac P=0.001)。基于Euclidean距离和Bray-curtis距离对胃炎、肠化和胃癌阶段的胃黏膜和胃液样本进行PCo A分析,发现胃炎组和肠化组胃黏膜样本与胃炎组和肠化组的胃液样本显着分离,三组胃液样本无法有效区分开,胃癌胃黏膜组样本与胃炎、肠化胃黏膜组样本有显着分离的趋势,并且有更靠近胃液样本的趋势(ANOSIM,Euclidean P=0.001,Bray-curtis P=0.001)(c)LEFSe分析:胃黏膜菌群中Helicobacter,Lactococcus,Bacillus,Pseudomonas和Geobacill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胃液菌群,而Nesseria,Fusobacterium,Prevotella,Streptococcus和Veillonell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胃液菌群。对胃炎、肠化和胃癌阶段的胃黏膜和胃液菌群进行6组的LEFSe分析,结果显示:胃炎胃黏膜组中Bacillus显着高于其他组,肠化胃黏膜组中Pesudomonas,Thermus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胃癌胃黏膜组Acinetobacter和Johnsonella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胃炎胃液中Alloprevotella,Veillonella,Peptostreptococcus,Granulicatella和Actinomyce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肠化胃液组中Haemophilus,Neisseria,Ochrobactrum,Campylobacter,和Rothi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胃癌胃液组中Prevotella,Fusobacterium,Leptotrichia,Brevundimonas和Megasphaer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2)配对样本分析(a)α和β多样性分析:胃癌组的胃黏膜和胃液菌群Shannon指数差异显着小于在胃炎组(P<0.001)和肠化组中(P<0.001)。基于Bray-curtis距离和weighted Uni Frac距离的差值分析,胃癌阶段胃黏膜样本和胃液的距离均小于在胃炎阶段(P<0.001)和肠化阶段(P<0.05),而胃炎阶段和肠化阶段的胃黏膜和胃液样本的距离差值无显着差异。(b)细菌差异分析:胃炎患者胃黏膜和胃液配对样本差异菌属共有103个,胃炎患者胃黏膜菌群中Helicobacter,Bacillus,Clostridiumsensustricto1,Enterococcus,Lactococc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胃液,而胃炎患者胃液中Rothia,Streptococcus,Neisseria,Fusobacterium,Peptostreptococc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肠化患者胃黏膜和胃液配对样本差异菌属共有53个,与肠化胃液菌群相比,肠化胃黏膜菌群中Lactobacillus,Geobacillus和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Neisseria,Prevotella,Fusobacterium,Rothia和Veillonell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胃癌患者胃黏膜和胃液菌群比较共发现53个差异菌属,其中Lactococcus,Bacillus,Acinetobacter,Enterococcus,Geobacillus等菌属的相对丰度在胃癌胃黏膜中显着高于胃液,而Veillonella,Prevotella,Neisseria,Rothia和Fusobacterium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胃液。4.胃癌发生过程中胃内pH及特定代谢物的变化(1)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pH值的变化:Hp阳性肠化组胃液pH显着高于Hp阴性肠化组胃液(P<0.05),而在胃炎和胃癌组中,Hp阳性亚组的pH相比于Hp阴性亚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Hp阴性胃癌组胃内pH显着高于Hp阴性胃炎组(P<0.01)和Hp阴性肠化组(P<0.05),Hp阳性胃癌组的pH相比于Hp阳性的胃炎和肠化组虽然呈升高的趋势,Hp阳性的胃炎、肠化和胃癌组三组的胃液pH无统计学差异。(2)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亚硝酸盐的变化:胃炎→肠化→胃癌这一过程中胃液亚硝酸盐含量呈逐渐递增的趋势,肠化胃液组的亚酸盐含量显着高于胃炎胃液组(P<0.05),胃癌胃液组pH显着高于胃炎胃液组(P<0.001)和肠化胃液组(P<0.05)。在各个病变阶段中Hp感染对亚硝酸盐含量均无显着影响。Hp阳性胃癌胃液组亚硝酸盐含量显着高于Hp阳性胃炎组,Hp阴性胃癌胃液组亚硝酸盐含量也显着高于Hp阴性胃炎组。Hp阳性的肠化组相比于胃炎组(P=0.086),以及Hp阴性的肠化相比胃炎组(P=0.078)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胆汁酸的变化:胃癌胃液组总胆汁酸含量显着高于胃炎胃液组(P<0.05)。与肠化胃液组相比,胃癌胃液组总胆汁酸含量有增加的趋势(P=0.062)。Hp阴性胃癌胃液组总胆汁酸含量显着高于Hp阴性的胃炎(P<0.01)和肠化(P<0.01)胃液组。在胃炎和肠化阶段,Hp阴性和阳性的胃液中总胆汁酸含量无显着差异,而在胃癌阶段,我们发现Hp阳性胃癌胃液中总胆汁酸含量显着低于Hp阴性胃癌胃液组(P<0.05),而Hp阳性胃癌胃液组总胆汁酸含量与Hp阳性的胃炎和肠化胃液组均无显着差异。(4)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短链脂肪酸的变化:胃癌组总短链脂肪酸(P<0.01)、乙酸(P<0.05)、丙酸(P=0.076)、丁酸(P<0.05)、异丁酸(P=0.053)、戊酸(P<0.01)、异戊酸(P=0.051)含量高于胃炎组,胃癌组中总短链脂肪酸(P<0.01)、乙酸(P<0.05)、丙酸(P=0.065)、丁酸(P<0.05)等高于肠化组。而胃炎组和肠化组各种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Hp阳性胃癌胃液组总酸、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含量显着高于Hp阳性的胃炎(all P<0.05)和肠化(all P<0.05)胃液组;Hp阳性胃癌胃液组异丁酸显着高于Hp阳性肠化胃液组(P<0.05),Hp阴性胃癌胃液组戊酸含量显着高于Hp阴性胃炎胃液组。Hp阴性肠化胃液组的异丁酸含量显着高于Hp阳性肠化胃液组(P<0.05)。Hp阴性肠化胃液组的总酸(P<0.05)、乙酸(P<0.05)和异丁酸(P<0.05)含量要显着高于Hp阳性肠化胃液组。而在胃炎和胃癌阶段,Hp阳性和阴性进行比较胃液中各种短链脂肪酸均无显着差异。(二)Hp感染及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肠道的影响1.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黏膜病变的影响Hp感染4月组小鼠胃黏膜组织可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以及肠上皮化生等。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4月组)小鼠胃黏膜组织的炎症明显减轻,胃黏膜病变也得到显着的改善。较对照组(7月组)小鼠,Hp感染7月组小鼠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加,胃组织病理情况显着恶化。Hp感染组小鼠胃黏膜CD45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小鼠胃黏膜组织CD45表达明显低于Hp感染组。Hp感染4月组小鼠胃黏膜炎症(P<0.01)、泌酸腺萎缩(P<0.01)、化生(P<0.01)和异型增生(P<0.05)的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小鼠。与Hp感染4月组小鼠相比,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小鼠胃黏膜炎症(P<0.01)、泌酸腺萎缩(P<0.05)、化生(P<0.01)的评分显着下降,异型增生(P=0.06)的评分有下降趋势。益生菌处理组小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与对照组小鼠均无显着差异。Hp感染小鼠胃内pH显着高于对照组小鼠,Hp感染小鼠接受益生菌干预后胃内pH显着降低。2.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1)α多样性分析:对照组、Hp感染组、益生菌处理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的Chao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p感染组和益生菌处理组三组间Shannon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Hp感染组(P<0.01)。(2)β多样性分析:基于加权的Uni Frac距离进行PCo A分析(PC1对菌群差异的解释度为40.76%,PC2对菌群差异的解释度为22.83%),对照组和Hp感染组样本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杂因素,无法有效区分开。益生菌处理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样本相似性更高,无法有效的区分开。进行有监督的PLS-DA分析(Comp1对差异的解释权重比占16.18%,Comp2对差异的解释权重比占13.42%),对照组和Hp感染组样本有明显分离的趋势,而益生菌处理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这两个组样本间无法有效区分开。(3)物种组成和LEFSe分析:各组样本优势菌门主要包括Firmicutes,Bacteroidota,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ota等。接受益生菌干预组(益生菌处理组,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厚壁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低于未接受益生菌干预组(对照组和Hp感染组)。而益生菌处理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拟杆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和Hp感染组。Hp感染组Campilobacterota菌门平均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益生菌处理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Hp感染组小鼠胃黏膜菌群中Hp相关的OTU reads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益生菌处理组(P<0.05);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Hp OTU reads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和益生菌处理组(P<0.01),而Hp感染组Hp OTU reads数与Hp感染合并益生菌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小鼠胃内菌群中鼠李糖乳杆菌(P<0.01)和唾液乳杆菌(P<0.001)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感染组。益生菌处理组小鼠胃内菌群唾液乳杆菌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Hp感染组小鼠胃内Helic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Anaerocolumna,Anaerovorax,NK4A214,Ruminococcus,Sporomusa等多种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通过对Hp感染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胃内菌群属水平进行LEFSe分析发现,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小鼠胃内菌群中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Bacteroides,Lachnoclostridium,Parabacteroides,Roseburia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感染组,而Lactobacillus,Streptococcus,Rodentibacter,Enterococcus和Lactococcus等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4)PICRUSt2分析:较Hp感染组,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中“Biosynthesis of other secondary metabolites”,“Amino acid metabolism”,“Metabolism of cofactors and vitamins”,“Energy metabolism”,“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等KEGG代谢通路显着富集,而“Nicleotide metabolism”,“lipid metabolism”,“Carbohydrate metabolism”,“Translation”,“Membrane transport”等KEGG代谢通路在Hp感染组显着富集。3.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内基因转录水平和信号通路的影响(1)差异基因分析:Hp感染组和对照组共有157个差异基因,在Hp感染组上调的基因有136个,下调的基因有21个。与Hp感染组相比,Hp感染的INS-GAS小鼠接受益生菌处理后共有380个基因发生显着变化,其中上调基因124个,下调基因256个。(2)差异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对照组和Hp感染组的差异基因集显着富集在了“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IL-17 signaling pathway”,“Asthma”等多条KEGG通路。Hp感染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的差异基因也富集在了多条炎症和免疫相关的KEGG通路,包括“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TNF signaling pathway”,“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IL-17 signaling pathway”等KEGG通路。(3)GSEA分析:Hp感染引起“NF-κB signaling pathway”,“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和“TNF signaling pathway”等促炎通路的基因上调。而Hp感染组接受益生菌处理后,“NF-κB signaling pathway”,“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IL-17 signaling pathway”和“TNF signaling pathway”等促炎通路的基因下调。(4)差异基因互作网络分析:对照组和Hp感染组的互作网络中,共52个节点,82条边,Tnf,Cxcl5,Il-17a,Cd14,Il1rn等基因可能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Hp感染组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构建的蛋白互作网络中有151个节点,300条边。Tnf,Cd44,Cxcr4,Cxcl1,Cxcl13,Cxcl5等基因可能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5)RT2 Profiler PCR Array分析:对照组和Hp感染组的炎症应答和自身免疫相关的差异基因有Il17a,Cd14,Tlr1,Ccl20,Ccr3,Il1rn,Cxcl3,Ifng,这些基因均在Hp感染后上调。而Hp感染后使用益生菌干预,多个基因表达下调,包括Cd14,Cxcl1,Cxcl2,Cxcl3,Il1a,Il1rn,Il17a,Ifng,Ccl20,而Tlr7和Cxcr1表达上调。有6个共有差异基因,这些基因在Hp感染组表达上调,而在Hp感染后接受益生菌干预表达均发生下调,降低至对照组水平。其中Il17a在Hp感染后倍数变化最大,其次是Cxcl3和Ifng,益生菌处理使其表达降低至正常水平。通过对样本和炎症应答和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聚类,发现对照组样本和Hp感染组样本距离较大,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样本聚类处于对照组和Hp感染组的中间。(6)蛋白质印迹检测:Hp感染组小鼠胃黏膜TLR2和IL-17表达高于对照组,而Hp感染合并益生菌处理组小鼠胃黏膜TLR2和IL-17的表达低于Hp感染组。(三)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1.无症状Hp感染者在Hp根除前后胃肠菌群的变化(1)无症状Hp感染者在Hp根除前后胃内菌群的变化(a)α多样性分析:Hp阳性志愿者接受Hp根除治疗后半年(Week26),其胃内菌群α多样性指数(Sobs,Chao和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根除前(Week0)(P<0.001)和根除后1个月(Week6)(P<0.001)。(b)β多样性分析:基于加权和非加权的Uni Frac距离的PCo A分析,Week0vs Week6和Week0 vs Week26显示出不同的分离效果。基于相似性的非参数统计分析(ANOSIM)结果显示:Week0 vs Week 6(unweighted Uni Frac:P=0.015,weighted Uni Frac:P=0.001),Week0 vs Week 26(unweighted Uni Frac:P=0.001,weighted Uni Frac:P=0.001)。Week6 vs Week 26(unweighted Uni Frac:P=0.002,weighted Uni Frac:P=0.001)。(c)物种组成和差异分析:Hp感染者胃内菌群中Proteobacteria是最主要的菌门,几乎达到90%的丰度,接受Hp根除治疗后1个月,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急剧降低。其他相对丰度较高的菌门,如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在Week6时间点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根除前。在根除后24周,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依然显着高于根除后4周。Hp感染是导致患者胃内菌群中Proteobacteria占大多数的主要原因,根除Hp后,Hp感染者胃内菌群中Hp的相对丰度从70%下降至0%。接受Hp根除治疗后,除了Hp相对丰度下降,其他菌属包括Lactobacillus,Prevotella9,和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这种差异在Week26 vs Week0中最为明显。根除后24周与根除后4周相比,志愿者胃内菌群中Prevotella9,Bacteroides和Lactobacillus显着升高,而Streptococcus,Haemophilus和Neisseria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d)PICRUSt1分析:Hp根除后,多种疾病相关的KEGG代谢通路发生显着变化,如“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proteins”,“Bacterial motility proteins”和“Bacterial chemotaxis”等KEGG通路在Hp感染组中更为富集。与之相反,相比于根除前,多种生理相关的通路,包括“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Glycine,serine,and threonine metabolism”和“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等KEGG通路在Week6和Week26时间点得到恢复。(2)无症状Hp感染者在Hp根除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a)α多样性分析:Hp阳性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Sobs和Chao指数)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根除前相比,根除后1个月和根除后半年志愿者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Sobs和Chao指数)呈下降趋势,但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b)β多样性分析:Hp感染者肠道菌群结构与Hp阴性的健康对照者具有显着的差异(ANOSIM,P=0.01)。志愿者接受Hp根除治疗后,Week6与Week26时间点志愿者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与健康对照者无显着差异。给予非加权的Uni Frac距离的PCo A分析显示:Hp感染者与Hp阴性健康对照肠道菌群明显分离,然而在Week6和Week26时间点,Hp根除后肠道菌群与根除前肠道菌群逐渐分离,而与健康对照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更为接近(ANOSIM,Week0vs Control:P=0.01,Week6 vs Control:P>0.05,Week26 vs Control:P>0.05)。(c)物种组成和差异分析:在门水平,Hp阳性者肠道菌群中,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Acidobacteria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与根除前和根除后4周相比,Hp根除后24周志愿者肠道菌群中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然而,根除后4周和根除前的菌群在门水平无显着差异。在属水平,Hp感染组Subdoligranulum和Lachnoclostridium菌属相对丰度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然而Alistipes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与根除前相比,根除治疗后半年菌属的紊乱部分得到恢复,Lachnoclostridium和Blautia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Alistipes相对丰度显着下降。与根除后1个月相比,根除后24周肠道菌群中一些具有潜在益生功能的菌属显着增多,如Blautia和Eubacterium hallii。(d)PICRUSt1分析:相比于健康对照者,Hp阳性组中一些功能通路,如“Metabolism of other amino acid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Signaling molecules and interaction”和“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等KEGG通路显着富集。根处前后,菌群功能预测分析显示,与Hp根除后24周相比,“Infectious diseases”,“Metabolic diseases”,“Transport and catabolism”,“Signaling molecules and interaction”等KEGG代谢通路在Hp感染组中显着富集。2.Hp感染、根除和益生菌干预对C57BL/6小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1)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C57BL/6小鼠胃内菌群的影响(a)α多样性分析:Hp感染组小鼠(G0Hp)胃内菌群的丰富度指数Chao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小鼠(G0Con)(P<0.05),Shannon指数无显着差异。Hp根除后0d时间点,相比于G0Hp组小鼠,Hp根除组(G0HpE)小鼠胃内菌群Shannon指数(P<0.05)显着下降。在根除后0d的Hp根除组(G0HpE)小鼠和根除后4周时间点的Hp根除组(G1HpE)小鼠胃内菌群α多样性指数(Chao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根除后4周,Hp根除后益生菌灌胃处理4周的小鼠组(G1HpEP)与G1HpE组小鼠胃内菌群α多样性指数(Chao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着差异。G1HpE组小鼠胃内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指数(P<0.01)显着低于G0Con组,而Shannon指数无明显差异。(b)β多样性分析:基于binary jaccard距离和Bray-curtis距离对样本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应力值(Stress)分别为0.131和0.15。G0Con组和G0Hp组小鼠的胃内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Bray-curtis:Adonis P=0.003),G0HpE组与G0Hp组小鼠胃内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Bray-curtis:Adonis P=0.004),G0HpE组和G1HpE组小鼠胃内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Bray-curtis:Adonis P=0.036),G1HpEP组与G1HpE组小鼠胃内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Binary-jaccard:Adonis P=0.001)。G1HpE组和G1HpEP组小鼠胃内菌群结构较G0HpE组小鼠更为接近G0Con小鼠胃内菌群结构。(c)物种组成和差异分析:小鼠胃内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组成。Hp根除后小鼠胃内菌群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我们通过LEFSe分析方法去鉴别各组别在属水平的差异细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p感染组(G0Hp)中Clostridiumsensustricto1,Ralstonia,Strpteococcus,Citrobacter,Lac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Hp根除后0d组中Clostridiumsensustricto1,Dubosiella,Strpteococcus,Butyricoccus和Enterococc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Hp感染组(G0Hp)。Hp根除后1个月(G1HpE)组小鼠胃内菌群中Turicibacter,Rhodococcus,Lachnoclostridium和Butyricicoccus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Hp根除结束后0d小鼠组(G0HpE),而Faecalibaculum,Strpteococcus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Hp根除后益生菌处理4周小鼠组(G1HpEP)较G1HpE组,Lactobacillus、Bacteroides和Erysipelactoclostridium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Turicibacter,Rhodococcus,Akkermansia,Clostridiumsensustricto1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d)PICRUSt1分析:Hp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多条KEGG通路显着富集,包括“Carbohydrate Metabolism”,“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Transcription”,“Replication and Repair”等通路,而“Metabolism”,“Metabolism ofOther Amino Acids”,“Cellular Processes and Signaling”,“Metabolism of Terpenoids and polyketides”和“Amino acid metabolism”等KEGG通路在对照组中显着富集。而在Hp感染组和Hp根除后0d组的比较中,我们发现“Cancers”,“Signaling Molecules and Interaction”和“Cardiovascular Diseases”等通路在Hp根除后0d组显着富集。在根除后1月组中“Enzyme Families”,“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Folding,Sorting and Degradation”等KEGG通路的丰度显着低于Hp根除后0d组,而“Endocrine System”显着富集。Hp根除后合并益生菌处理组中“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通路丰度显着高于Hp根除后1月组,而“Carbohydrate Metabolism”通路丰度显着降低。(2)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C57BL/6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a)α多样性分析:Hp感染组小鼠(F0Hp)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Chao和Shannon指数)与对照组小鼠粪便(F0Con)菌群无显着差异。Hp根除后0d小鼠组(F0HpE)肠道菌群Chao指数(P<0.001)和Shannon指数(P<0.001)显着低于F0Hp。Hp根除后1个月小鼠组(F1HpE)肠道菌群的Chao指数(P<0.001)和Shannon指数(P<0.001)显着高于F0HpE组。Hp根除后给予益生菌连续灌胃4周处理组小鼠(F1HpEP)肠道菌群的丰富度指数Chao指数(P<0.001)显着高于F1HpE组,而Shannon指数两组间无显着差异。F1HpE组和F1HpEP组菌群丰富度指数未恢复至对照组小鼠(F0Con)水平,Chao指数(P<0.001)显着低于对照组小鼠,然而,Shannon指数和F0Con组无显着差异。(b)β多样性分析:基于加权和非加权Uni Frac距离的NMDS分析显示:F0Hp组和F0Con组小鼠肠道菌群较为接近(ANOSIM,unweighted Uni Frac:P=0.034,weighted Uni Frac:P=0.138);Hp根除使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着变化,Hp根除后1月组小鼠肠道菌群与Hp根除后0d组菌群明显分离(ANOSIM,unweighted Uni Frac P=0.001),Hp根除后添加益生菌处理(F1HpEP)与F1HpE组小鼠肠道菌群具有明显差异(ANOSIM,unweighted Uni Frac P=0.001),有更接近F0Con组肠道菌群结构的趋势。(c)物种组成和差异分析:对照组和Hp感染组小鼠肠道菌群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组成,而Hp根除后0d组小鼠优势菌门主要有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该组拟杆菌门平均相对丰度下降几乎至0%,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变形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均明显上升。接受根除药物治疗后一个月,Hp根除后1月组的优势菌门主要有厚壁菌门和疣微菌门,厚壁菌门的平均丰度较Hp根除后0d组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的平均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在Hp根除后给予小鼠益生菌干预1个月,我们发现Hp根除后合并益生菌处理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较未给予益生菌干预处理的Hp根除后1月组明显升高。Hp感染组肠道菌群中Bifidobacterium和Acinetobacter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Faecalibaculum,Monoglobus和Enterorhabdus等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减少;Hp根除使得多种属水平细菌发生显着变化,Hp根除后0d组(F0HpE)小鼠肠道菌群中Bilophila,Alistipes,Desulfovibrio,Streptococcus,Ruminococcus等菌属较Hp感染组显着降低,而Akkermansia,EscherichiaShigella,Citrobacter,Klebsiella,Roseburia等菌属显着上升,随着时间推移,Hp根除后1月组(F1HpE)EscherichiaShigella,Citrobacte,Klebsiella,Enterococcus和Lactobacillus等菌属显着减少,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Lachnoclostridium和Butyricicoccus显着升高,添加益生菌(F1HpEP),使Bacteroides,Lactobacillus,LachnospiraceaeUCG001,Erysipelatoclostridium显着增多,而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Akkermansia,Blautia,Ruminococcus,EscherichiaShigella等菌属显着减少。(d)PICRUSt1分析:在Hp感染组和Hp根除后0d组的比较中,“Metabolic Diseases”,“Energy Metabolism”,“Metabolism of Cofactors and Vitamins”,“Nucletide Metabolism”,“Glycan Biosynthesis and Metabolism”等KEGG通路在Hp感染组(F0Hp)中显着富集,而“Signal Transduction”,“Transcription”,“Membrane Transport”,“Cellular Processes and Signaling”,“Carbohydrate Metabolism”等KEGG通路在Hp根除后0d组(F0HpE)显着富集。而Hp根除1个月后,F1HpE组中“Cell Motility”,“Necleotide Metabolism”,“Translation”,“Replication and Repair”,“Transcription”等通路丰度显着高于Hp根除后0d组(F0HpE),而“Infectious Diseases”,“Signal Transduction”,“Cellular Processes and Signaling”,“Metabolism”和“Gene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等通路显着低于F0HpE组。与根除后1月组相比较,Hp根除后合并益生菌处理组中“Energy Metabolism”,“Nucleotide Metabolism”,“Replication and Repair”,“Amino Acid Metabolism”,“Carbohydrate Metabolism”等通路显着富集,而“Membrane Transport”,“Transcription”,“Signal Transduction”,“Cell motility”等KEGG通路在F1HpE组中显着富集。3.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C57BL/6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肠屏障功能的影响(1)对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在根除后0d时间点,Hp感染组(F0Hp)与对照组小鼠(F0Con)相比,粪便中总的短链脂肪酸含量、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均无明显差异;相比于F0Con组,F0Hp组小鼠粪便中异丁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而异戊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Hp根除组(F0HpE)小鼠粪便中总短链脂肪酸含量(P<0.01)、乙酸(P<0.05)、丙酸(P<0.001)、丁酸(P<0.01)显着低于Hp感染组,而异戊酸含量(P<0.01)显着高于Hp根除组,两组异丁酸含量和戊酸含量无显着差异。F0HpE组小鼠粪便中总短链脂肪酸(P<0.01)、乙酸(P<0.01)、丙酸(P<0.05)、异戊酸(P=0.05)含量低于F0Con组,而异丁酸含量(P<0.05)显着高于F0Con组,两组间丁酸和戊酸含量无显着差异。在根除后1月时间点,对照组(F1Con)和感染组(F1Hp)小鼠粪便中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与Hp感染组相比,Hp根除组(F1HpE)小鼠粪便中丙酸(P<0.001)和戊酸(P<0.05)含量显着下降,而两组间总短链脂肪酸含量、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含量无显着差异。F1HpE组和Hp根除合并益生菌处理组(F1HpEP)两组间小鼠粪便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2)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Hp感染后结肠Occuludin有表达增加的趋势,Claudin1表达无明显影响,而Hp根除治疗后0天结肠Occuludin和Claudin1蛋白下降趋势不明显。Hp根除后1个月时,小鼠结肠屏障功能持续被破坏,Hp根除后1月组Occu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较根除后0天明显降低,然后Hp根除后合并益生菌处理组小鼠结肠Occuludin和Claudin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Hp根除1月组,然而仍低于根除后0d组。结论:1.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存在胃内微环境失衡,包括pH升高,胃黏膜和胃液菌群紊乱,及其代谢产物异常改变。胃黏膜和胃液菌群结构具有显着差异,但随着胃黏膜病变的进展,两者差异逐渐缩小。2.益生菌减轻Hp感染介导的胃黏膜病变,可能通过调节菌群,抑制炎症和调控炎症免疫相关信号通路。3.益生菌可以调节Hp根除治疗后的胃肠道菌群失衡,促进肠屏障功能的恢复。

杨赞[5](2021)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09月~2019年05月被诊断为AP的患者439例,随访24个月到30月不等,其中有70例患者被确诊为RAP,把这7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A组),采用随机编号的方法选取同期门诊体检中心无胰腺疾病史的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B组),从收集到的439例AP患者中采用随机编号的方法随机选取80例作为对照组(C组)。观察并记录3组观察对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危险因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SPSS26.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然后采用x2检验对各因素进行分析,三组及两组间两两比较,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出更具有独立作用的危险因素,其中重点关注分析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RAP的关系。结果:将病例组A组70例患者中H.pylori(+)40例,感染率为57.14%,对照组B组80例患者中,H.pylori(+)31例,感染率为38.75%,对照组C组80例患者中H.pylori(+)33例,感染率为41.25%;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性别、胆道疾病病史史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H.pylori感染与RAP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H.pylori感染(OR=5.029,95%CI(2.961~17.958)、饮酒病史(OR=3.798,(95%CI(1.447~12.249)、胆道疾病史(OR=3.549,(95%CI 1.496~13.832)及高甘油三脂(OR=4.723,95%(CI 1.491~17.076)与RAP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R值均大于1,说明RAP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饮酒史和胆道疾病病史以及高甘油三脂等这四种因素均有关,结果提示H.pylori感染会显着增加RAP的发生风险。结论:(1)RAP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有关,且H.pylori感染可能会显着增加RAP的发病率;(2)本组RAP患者中饮酒、高甘油三脂是主要危险因素。

刘晶晶[6](2021)在《己啉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致病因素之一,全球约有40亿人被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4.76%。现有治疗方案以大剂量多抗生素联合铋剂和PPI进行为期7-14天的抗HP治疗,常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多重耐药、便秘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清除率欠佳,筛选安全有效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4-喹啉母核为研究对象,通过酰化、缩合、环化等反应合成了新衍生物己啉酮醇钠、开展了其结构确证、含量测定方法及体外和体内抗HP活性研究,获得创新结果如下:1.筛选出了一步法合成己啉酮醇钠关键中间体羟基己啉酮最佳路线及条件投料比5-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壬酮为1:5,优选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微波功率P-80W处理5min,然后P-100W处理10min,羟基己啉酮产率为68.35%。2.完成了新衍生物己啉酮醇钠的制备通过实验总结出己啉酮醇钠制备最佳条件:投料比羟基己啉酮:氢氧化钠摩尔比为1:1.1,溶剂无水甲醇,室温下回流1小时,减压浓缩,制得乳白色固体己啉酮醇钠,产率为98.58%。3.确证了己啉酮醇钠及羟基己啉酮同分异构体的结构1)己啉酮醇钠波谱数据:ES-MS:[M+H]+=282,[M-Na]-=258;1H NMR(600 MHz,DMSO)δ7.23–7.22(d,J=9.0 Hz,2H),6.84–6.82(m,1H),2.59–2.57(m,2H),1.99(s,3H),1.58–1.55(m,2H),1.33–1.30(m,2H),1.28–1.26(dd,J=9.0,5.1 Hz,4H),0.87–0.84(t,J=7.0 Hz,3H);13C NMR(151MHz,DMSO)δ173.41,158.13,152.65,126.65,123.27,122.35,110.13,107.32,99.99,34.69,31.71,29.43,29.40,22.58,14.44,11.80.确证结构为:2-己基-3-甲基-4-氧代-1,4-二氢喹啉-6-醇钠,简称己啉酮醇钠。2)羟基己啉酮异构体波谱数据:ES-MS:[M+H]+=260,[M-H]-=258;1H NMR(600 MHz,DMSO)δ11.14(s,1H),9.46(s,1H),7.49–7.16(m,2H),7.08(dd,J=8.9,2.7 Hz,1H),2.65(q,J=7.6 Hz,2H),2.49–2.42(m,2H),1.41(s,2H),1.33–1.30(m,3H),1.24(t,J=7.5 Hz,4H),0.87(t,J=6.8 Hz,3H).13C NMR(151 MHz,DMSO)δ175.88,153.27,150.08,133.53,125.05,121.71,119.43,117.26,107.86,32.12,29.58,25.16,24.92,22.59,14.53,14.45.确证结构为:3-己基-6-羟基-2-甲基喹啉-4(1H)-酮。4.建立了己啉酮醇钠及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筛选出了同时测定己啉酮醇钠和有关物质羟基己啉酮异构体的色谱条件:以Welchrom(?)Ultimate XP-Phenyl(4.6×250mm,5μm)为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68:32),流速1ml/min,检测波长为245nm,进样量10μl,柱温25℃。己啉酮醇钠在0.20~2.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3754.8x+8.8803(R2=1),三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均大于97.9%。羟基己啉酮异构体在0.20~2.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如下:y=4153.2x+131.8(R2=0.9991),三批样品平均含量为2.165%。上述方法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好,操作简单,适合己啉酮醇钠和羟基己啉酮异构体的测定。5.己啉酮醇钠体内外抗幽门螺杆菌作用通过琼脂稀释法和微量稀释法两种方法初步确定己啉酮醇钠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12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0.24μg/ml;初步确认己啉酮醇钠具有选择性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己啉酮醇钠对小鼠HP清除率与药物剂量呈量效关系,等剂量阿莫西林与己啉酮醇钠疗效相当。

李依聪[7](2020)在《基于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胃癌的发生遵循“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PLGC)忧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慢性胃炎炎癌转化演变规律。动态研究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对防控慢性非可控性炎症向癌症恶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证实胃内菌群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多种因素均可参与菌群的调控,其中lncRNA-mRNA互作的转录调控影响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过程中药物对胃内菌群的调控作用,对防治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价值,在胃内菌群的基础上分析lncRNA-mRNA互作,进一步从转录调控角度揭示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及潜在靶点,对解析药效机制、防控疾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防控方面具有显着疗效,慢痞消是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以“调气养阴,活血解毒”立法,创立的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有效方剂。本研究在验证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疗效的基础上,立足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及重要生物学标志物。研究方法:(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以MNNG为主的四因素综合造模优化方案建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进行阶段性取材并计算观察模型在不同病理阶段的成模时间、成模率、死亡率、体重、胃黏膜形态、HE病理形态;基于建立的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从第32周开始在模型组继续给予造模因素的同时分别用实验药物慢痞消、阳性药胃复春、SPF级饮用水灌胃,正常组同期给予SPF级饮用水灌胃进行对照,干预8周后取材,计算干预期间体重、死亡率,观察取材后胃黏膜形态、HE病理形态改变;(2)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慢痞消组、空白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组胃黏膜样本进行微生物多样性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分析判断各组测序样本量设计是否合理、测序获得信息是否足量;利用有监督的PLS-DA判别法判定区组差异;利用丰度等级曲线(Rank abundance curve)评估检测物种各组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利用Venn图比较各组间物种组成相似度和差异;通过Sobs,Chao,ACE和Shannon指数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用不同的算法计算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覆盖度;在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水平进行群落组成和差异分析;并进行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DA判别及绘制多级物种层级树图,从科到属水平系统探究物种分类单元丰度的差异和生物相关性,分析宿主与菌群间的作用,并聚焦具有调控作用的特定菌属;(3)对慢痞消组、空白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组胃黏膜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在mRNA、lncRNA、lncRNA-mRNA 互作三个层面,采用|log2FoldChange|≥1且P<0.05 作为筛选条件分别筛选空白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慢痞消组和空白模型组的差异表达mRNA、lncRNA、lncRNA-mRNA互作靶基因;通过绘制火山图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整体分布,通过差异基因聚类分析热图分析基因在不同样品的表达情况和区组相似性,分析差异mRNA、lncRNA、lncRNA-mRNA互作靶基因的共表达情况和符合干预反向调节机制的共同差异表达mRNA、lncRNA、lncRNA-mRNA互作靶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差异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气泡图,进一步探究慢痞消起效的可能机制,预测相关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结果:(1)实验成功建立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CAG阶段成模时间第20周,成模率58.3%(7/12);PLGC阶段成模时间第32周,成模率70%(7/10);GC阶段成模时间第40周,成模率66.7%(8/12);从造模第1周起模型组体重始终显着低于正常组(p<0.001)。干预各组疗效分析:各组死亡率情况,空白模型组死亡率14.3%(2/14),慢痞消和阳性药胃复春组死亡率均为7.1%(1/14),正常对照组无死亡;各组病理诊断结果,空白模型组CAG 8.3%(1/12)、PLGC 16.7%(2/12)、GC 66.7%(8/12),慢痞消组CAG 23.1%(3/13)、PLGC 46.2%(6/13)、GC 30.8%(4/13),阳性药胃复春组CNAG 7.7%(1/13)、CAG 7.7%(1/13)、PLGC 38.5%(5/13)、GC 46.2%(6/13);干预期间各组体重无明显变化(p>0.05);(2)对干预后各组进行胃黏膜菌群分析,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能够全面反映样本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多样性信息;有监督的PLS-DA判别法可将三组样本明显区组聚类,结果显示组间菌群特征具有差异;丰度等级曲线(Rank abundance curve)的宽度和平缓程度评估结果显示慢痞消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明显高于空白模型组;Venn图分析结果比较发现相比于其他组,慢痞消组与正常对照组微生物组成更为相似;通过Sobs,Chao,ACE和Shannon指数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慢痞消可显着增加胃黏膜微生物Alpha多样性(p<0.05),物种组成分析发现慢痞消可以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降低主要致病菌变形菌门的丰度,并筛选出6种慢痞消组相比于空白模型组显着富集的菌属,分别为理研菌属(Rikenellaceae)、Muribaculaceae菌属(原S24-7菌属)、瘤胃菌属(Ruminococcaceae)、毛螺菌属(Lachnospiraceae)、支原体菌属(Allobaculum)和另枝菌属(Alistipes);(3)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中,基于mRNA水平筛选出空白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583个(p<0.05);慢痞消组和空白模型组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18个(p<0.05);对两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发现36个共显着差异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显着差异表达趋势符合药物干预趋势。研究聚焦于22个已被命名和注释的靶基因,其中15个在疾病中显着上调而慢痞消能够显着下调的基因,分别为Egf l6、Sft2d2、Lrrc8c、Spock3、Tff3、Disp2、Tmem72、Calb1、Cela3b、Cela2a、Ahsp、Cuzd1、Apln、Lgals5和Arsg,7个在疾病中显着下调而慢痞消能够显着上调的基因,分别为P2rx7、Rpp38、Cftr、Coro2a、Tma7、Vmac和Unc5cl。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了 4条显着富集通路(p<0.05),分别为胰液分泌(ko04972)、蛋白质消化吸收(ko04974)、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ko04080)、ABC转运蛋白(ko02010)以及内分泌和其他因子调节的钙重吸收(ko04961)相关通路;基于lncRNA水平筛选出空白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显着差异表达lncRNA 347个(p<0.05),慢痞消组和空白模型组的显着差异表达lncRNA 267个(p<0.05);对两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发现75个共显着lncRNA且其显着差异表达趋势均符合药物干预趋势。研究基于75个共显着差异lncRNA利用lncRNA-mRNA互作筛选出99个显着差异靶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了 7条显着富集通路(p<0.05),分别为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ko04141)、皮质醇的合成与分泌(ko04927)、维生素B6代谢(ko00750)、胰岛素分泌(ko04911)、孕激素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ko04914)、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ko04810)、mRNA监控通路(ko03015)。最后基于以上两部分结果取交集,发现了两个与慢痞消干预机制高度相关的潜在靶基因Sft2d2和AABR07051716,这两个靶基因功能富集发现共同之处是均与细胞外囊泡功能相关。研究结论:本研究聚焦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难点,成功探索了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疾病进展动物模型的成模情况,为本领域动物实验的样本量设计、稳定复制模型等提供依据。研究发现慢痞消具有降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大鼠最终结局、延缓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疾病进展的作用,且慢痞消的作用优于胃复春。基于胃黏膜菌群的研究发现,慢痞消可以增加菌群的多样性、调节各菌种组成比例,并筛选出潜在的可能参与慢痞消调控胃黏膜微生态、改善代谢产物、缓解炎症状态机制的靶向微生物。在转录组水平本研究筛选出了慢痞消调控的22个潜在靶点,并发现了 2个高度相关的靶基因Sft2d2和AABR07051716,和1个高度相关的功能条目——细胞外囊泡功能。综上所述,慢痞消的起效机制可能与细胞外囊泡功能高度相关,并可能受靶基因Sft2d2和/或AABR07051716的调控,本研究聚焦的基因和功能途径可能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控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作用机制指明方向。

戴宁[8](2020)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以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不适、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本病的患病率较高,缺乏特效药物。虽然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有研究表明与脑肠肽密切相关。在辨证论治和病证结合思想的指导下,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研究将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中医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作用的机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丰富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的内涵。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及民国图书数字化平台”,整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中医名词术语,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西医疾病对应的中医病名;同时,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病机。应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中医证型;同时,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中医方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证型的理论依据。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综合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实验研究阳性药物和疗程的选择奠定基础。实验研究:首先,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胃肠动力情况来评价模型。此后,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和多潘立酮进行药物干预,通过上述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反证模型成功。同时,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筛选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的最佳干预条件,评价其对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和离体细胞水平两个方面,采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检测血清、组织和胃窦平滑肌细胞中脑肠肽(SP,SS,Ghrelin,VIP,GAS,CCK,CGRP)。结果理论研究:(1)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邪气、饮食、痰湿、气郁、瘀血等,核心病机为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病位在脾,但与心、肝、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寒热错杂证,其中脾气虚证的比例最高。在中医病证结合观念的指导下,从脾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既符合病机特点,也满足辨证论治的要求。因此,具有补脾理脾作用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在理论层面是可行的、科学的。文献研究: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可以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论是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常规治疗药物合用,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常规治疗。在纳入的27项研究中,有26项研究比较了有效率。在这26项研究中,不论疗程是14天、28天,还是30天,试验组的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此外,这26项研究中,有16项研究仅使用多潘立酮作为对照药,针对这16项研究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单独使用香砂六君子汤,还是将香砂六君子汤与多潘立酮联合使用,有效率均高于多潘立酮对照组。这为实验研究的药物选择和疗程提供参考。实验研究:(1)采用碘乙酰胺复合水环境小平台站立法成功制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大鼠的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倦卧怠动,进食量和饮水量增长缓慢,体重显着降低,胃肠动力下降。胃部病理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胃部均未出现病理改变。(2)给予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进食量、饮水量、体重有所改善,胃肠动力有所恢复,且各组大鼠胃部和下丘脑均未出现病理改变。(3)大鼠整体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胃中SP、GAS、Ghrelin含量均显着降低,SS、VIP、CCK、CGRP含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增加了大鼠血清和中SP、GAS、Ghrelin含量,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降低了大鼠血清中SS、VIP和CGRP含量,同时多潘立酮还降低了大鼠胃中VIP、CCK和CGRP的含量,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SS、VIP和CCK的含量,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降低了大鼠胃中CGRP的含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显着降低,血清中的CCK和CGRP含量显着升高,三个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中VIP含量均显着高于多潘立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 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 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显着增加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 mRNA、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降低了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中SP mRNA表达量,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Ghrelin mRNA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 mRNA、VIP mRNA、CCK mRNA、CGRP mRNA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GAS mRNA和Ghrelin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SS mRNA、VIP mRNA、CCK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SS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和中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显着上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蛋白表达量,同时下调了胃和下丘脑中SS蛋白表达量。与多潘立酮组相比,低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组大鼠胃和下丘脑中SP蛋白表达量和Ghrelin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4)采用酶消化法成功分离培养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用CCK-8法筛选药物血清干预胃窦平滑肌细胞的最佳条件,发现10%浓度药物血清、干预24h为最佳条件,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显着促进细胞增殖。(5)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GAS、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SS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可以增加胃窦平滑肌细胞上清中SP含量、GAS含量和Ghrelin含量,降低SS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SP mRNA含量显着下降,SS mRNA含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多潘立酮、中、高剂量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均上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P mRNA表达量,中剂量的的香砂六君子加减方下调胃窦平滑肌细胞SS mRNA表达量。结论(1)《中医内科学》仅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症状将其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的范畴,但并没有分析FD的中医病因病机。此外,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研究者们不仅将FD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还将其归属于反胃、厌食、纳呆等范畴,由此可见中医对FD的认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地查阅现代文献和工具书,同时梳理古代文献,对FD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中“痞满”、“嘈杂”、“胃脘痛”与FD较为对应,FD的主要中医病因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思虑过度等,病机以脾气虚弱、中焦气机阻滞为核心,病位主要在脾,与肝、心、肺、肾具有一定的关系。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中,脾气虚证位居首位。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理论可行性。(2)临床中,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改善症状,提高有效率。(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出现胃肠动力下降,且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表达下降,SS、VIP、CCK、CGRP上升,表明脑肠肽表达异常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给予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胃动力增强,其药物血清可以促进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可以上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P、GAS、Ghrelin的表达,下调大鼠血清、胃窦和下丘脑中SS、VIP、CCK、CGRP的表达,表明调节脑肠肽异常、恢复胃动力可能是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之一。

刘婉琼[9](2020)在《基于HSP70/NF-κB通路健脾清化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大鼠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健脾清化汤干预前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AG)大鼠一般情况影响、13C尿素呼气试验,以及大鼠模型胃黏膜上皮组织病理改变,HSP70、NF-κ Bp65的表达,探讨健脾清化汤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可能机制。方法:(1)实验过程: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平均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替普瑞酮组(西药组)、健脾清化汤高剂量组、健脾清化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汤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其余5组均采用Hp菌液(109CFU/ml)灌胃的方法,建立HAG模型。连续菌液灌胃5次后,采用13C呼气试验检测方法检测BOD值变化,造模成功后予替普瑞酮、不同浓度健脾清化汤灌胃治疗1月,治疗结束后取材。(2)检测指标:光镜下HE染色观察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粘膜上皮细胞HSP70、NF-κ Bp65蛋白表达结果。结果:(1)健脾清化汤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大鼠一般情况得到改善。(2)13C呼气试验:造模后大鼠DOB值明显高于造模前和空白组DO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1个月后,模型组与西药组及各中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及中药组平均DOB值均有所下降。中剂量组较高、低剂量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模型组较空白组损伤明显;西药组及中剂量中药组较模型组损伤改善。模型组完整胃粘膜上皮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减少;西药组及高、中剂量中药组完整细胞数量高于模型组;(3)NF-κ Bp65免疫组化染色:空白组大鼠胃黏膜NF-κ Bp65呈阴性或极少量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质;相比于空白组,模型组NF-κ Bp65表达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表现为深棕色,散在分布于细胞质及细胞核,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平均光密度值最高;西药组及健脾清化汤高、中剂量组NF-κ Bp65表达于细胞质、细胞核,少部分表现在胞核,平均光密度较低剂量中药组降低,低剂量中药组NF-κ B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少部分表现在胞核,较模型组稍低;健脾清化汤低、高、中剂量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依次降低。西药组及健脾清化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AOD数值均较模型组降低;健脾清化汤低剂量组较模型组AOD数值稍有降低。HSP70免疫组化染色:空白组大鼠胃黏膜HSP70少量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细胞质中,少见与细胞核,表现为浅棕色;相比于空白组,模型组HSP70极少量表达,极少见于散在分布细胞质中,平均光密度值各组最低;西药替普瑞酮组HSP70表达呈强阳性,分布于细胞质及细胞核中,表现为深棕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平均光密度值高;健脾清化汤中剂量组HSP70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及胞核中,平均光密度数值较西药组未见较大差异;健脾清化汤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HSP70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少部分表现在胞核,表现为棕色,平均光密度较空白组未见较大变化;健脾清化汤低、中、高剂量组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健脾清化汤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较空白组AOD数值降低;西药组及健脾清化汤高、中、低剂量组AOD数值均较模型组升高。结论:健脾清化汤在改善SD大鼠一般情况的同时可一定程度抑杀Hp,原本因Hp感染被抑制的HSP70或可在健脾清化汤作用下得到恢复,HSP70表达使得NF-κ B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进展,减轻胃组织损伤以保护胃组织。

李诺[10](202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模型肝组织病理及能量代谢变化》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证结合大鼠肝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特征。观察CAG病证结合模型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中医脾虚的本质。2实验方法:实验由四部分组成。(1)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四因素”综合造模法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用实验动物证候综合评价量表分别采集造模第28周和40周大鼠的证候要素,综合评价造模是否成功。(2)在造模成功基础上,用全自动检测生化仪检测大鼠外周血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糖(GLU)、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分析CAG病证结合模型大鼠肝功及糖脂代谢的影响。(3)应用HE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硝基蓝四氮唑染色检测CAG病证结合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4)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AG病证结合模型大鼠PI3Kp85α、Akt、COXⅣ变化,初步探讨CAG病证结合模型大鼠肝脏能量代谢改变的机制。3实验结果:造模28周,CAG大鼠表现为脾气虚证候特征;造模40周,CAG大鼠出现脾虚为主、兼有血瘀的证候特征。与正常组比较,造模28周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40周,大鼠血清ALT水平仍显着增高(P<0.05),而AST水平变化不显着(P>0.05);造模28周大鼠血清GLU水平比正常组显着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40周大鼠血清GLU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28周大鼠血清TG、CHO、HDL水平显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L水平虽有增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40周大鼠血清LDL水平显着高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40周大鼠血清TG、CHO、HDL水平显着低于正常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第28周比较,造模第40周大鼠血清TG、CHO、HDL水平虽有降低降低,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LDL水平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造模28周时,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肝组织呈现斑状糖原缺失区,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的SDH含量显着减少;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变形,内质网减少,糖原颗粒减少,胞质内出现空泡样改变。造模40周,肝细胞萎缩,肝血窦变小,炎性细胞数量增多;肝组织糖原缺失区显着扩大,肝小叶大部分呈现SDH含量减少的趋势;透射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膨大、数量显着减少,内质网显着减少,糖原颗粒数量显着减少。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第40周大鼠肝脏PI3Kp85α蛋白相对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t蛋白相对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第40周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OXIV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CAG“四因素”综合造模法能成功制备CAG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且大鼠肝脏功能、糖脂代谢和组织病理均有显着变化,表现为:转氨酶水平增高,肝糖原合成、储备减弱,血糖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增高,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线粒体肿胀、数量减少、氧化磷酸化功能减弱。CAG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及COX Ⅳ蛋白低表达现象。

二、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现代研究
        1.1 固有免疫(又称“天然免疫”)
        1.2 适应性免疫
        1.3 菌群与免疫
    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医学理论研究
        2.1 Hp相关性胃炎病名认识
        2.2 Hp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候认识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连朴饮的现代研究
        4.1 连朴饮的来源及组方
        4.2 连朴饮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4.3 连朴饮相关的实验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患者胃内菌群及炎症微环境影响的临床观察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实验材料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5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幽门螺杆菌联合湿热因素构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及模型评价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连朴饮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胃黏膜免疫细胞分化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讨论与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2.3 Hp的生化特性
        2.4 Hp的分布特征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3.1 Hp的免疫损害
        3.2 Hp的毒力因子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患者筛选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3 结果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4 讨论
        4.1 胃粘膜的选择
        4.2 Hp的分离
        4.3 Hp的鉴定
        4.4 培养基的选择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4.8 菌株的筛选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试剂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2.6 动物模型建立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4 讨论
        4.1 造模方式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4.3 Hp球形变解读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4 讨论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3.5 Net Work分析
    4 讨论
        4.1 Hp与肠道菌群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全文讨论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2 问题与展望
    3 创新点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2.1 材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筛选标准
    2.2 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实施
        2.2.3 研究变量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2.2.5 研究偏倚
        2.2.6 样本量估计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胃镜活检概况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2.4 讨论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3.1 材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材料来源
    3.2 方法
        3.2.1 数据获取
        3.2.2 差异分析
        3.2.3 预后分析
        3.2.4 基因功能
        3.2.5 免疫浸润分析
    3.3 结果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3.4 讨论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4.1 材料
        4.1.1 模式菌株
        4.1.2 实验细胞
        4.1.3 蜡块组织
        4.1.4 新鲜组织
        4.1.5 主要试剂
        4.1.6 主要仪器
        4.1.7 溶液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4.2.7 统计学方法
    4.3 结果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4)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根除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益生菌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胃癌发生过程中的胃内菌群结构和特定代谢产物变化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引言
    第1章 胃癌发生过程中胃黏膜菌群的变化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患者基线资料
        1.2.2 胃癌发生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菌群 α 多样性
        1.2.3 胃癌发生不同病变阶段胃黏膜菌群 β 多样性
        1.2.4 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黏膜菌群差异细菌
        1.3 讨论
    第2章 胃癌发生过程中胃液菌群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胃癌发生的不同病变阶段胃液菌群 α 多样性
        2.2.2 胃癌发生的不同病变阶段胃液菌群 β 多样性
        2.2.3 胃癌发生的不同病变阶段胃液菌群结构及差异细菌
        2.3 讨论
    第3章 胃癌发生过程中胃黏膜和胃液菌群特征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胃黏膜菌群和胃液菌群多样性比较
        3.2.2 胃黏膜菌群和胃液菌群差异细菌
        3.2.3 胃黏膜和胃液配对样本多样性比较
        3.2.4 胃黏膜和胃液配对样本差异细菌
        3.3 讨论
    第4章 胃癌发生过程中胃内pH及特定代谢物的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胃液pH值测定
        4.1.2 胃液亚硝酸盐含量测定
        4.1.3 胃液总胆汁酸含量测定
        4.1.4 胃液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测定
        4.2 实验结果
        4.2.1 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pH值的变化
        4.2.2 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亚硝酸盐的变化
        4.2.3 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胆汁酸的变化
        4.2.4 胃癌发生不同阶段胃内短链脂肪酸的变化
        4.3 讨论
第二部分 Hp感染及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肠道的影响
    引言
    第1章 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黏膜病变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Hp感染INS-GAS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1.2.2 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转基因INS-GAS小鼠胃黏膜病变的影响
        1.2.3 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于INS-GAS小鼠胃内pH的影响
        1.3 讨论
    第2章 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Hp感染和益生菌添加对INS-GAS小鼠胃内菌群的影响
        2.2.2 Hp感染和益生菌添加对INS-GAS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2.2.3 Hp感染INS-GAS小鼠7月时胃内菌群
        2.2.4 Hp感染INS-GAS小鼠7月时肠道菌群
        2.3 讨论
    第3章 Hp感染和益生菌干预对INS-GAS小鼠胃内基因转录水平和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Hp感染和益生菌添加对INS-GAS小鼠胃内转录组基因表达的影响
        3.2.2 转录组学差异基因KEGG功能富集
        3.2.3 转录组学差异基因互作网络
        3.2.4 Hp感染和益生菌添加对INS-GAS小鼠胃内炎症应答和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Hp感染和益生菌添加对INS-GAS小鼠IL-17 通路、TLR通路的影响
        3.3 讨论
第三部分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引言
    第1章 无症状Hp感染者在Hp根除前后胃肠菌群的变化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志愿者基线信息
        1.2.2 Hp根除对于无症状人体胃内菌群 α 多样性的影响
        1.2.3 Hp根除对于无症状人体胃内菌群 β 多样性的影响
        1.2.4 Hp根除引起的无症状人体胃内细菌改变
        1.2.5 Hp根除前后无症状人体胃内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
        1.2.6 Hp感染、根除对于无症状人体肠道菌群α和β多样性的影响
        1.2.7 Hp感染、根除引起的无症状人体肠道细菌改变
        1.2.8 Hp感染和根除后无症状人体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
        1.3 讨论
    第2章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C57BL/6 小鼠胃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Hp感染C57BL/6 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2.2.2 Hp感染、根除和益生菌干预后小鼠胃黏膜炎症和病理
        2.2.3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于C57BL/6 小鼠胃内菌群 α 多样性的影响
        2.2.4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于C57BL/6 小鼠胃内菌群 β 多样性的影响
        2.2.5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于C57BL/6 小鼠胃内细菌的影响
        2.2.6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C57BL/6 小鼠胃内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
        2.2.7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菌群 α 多样性的影响
        2.2.8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菌群 β 多样性的影响
        2.2.9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细菌的影响
        2.2.10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C57BL/6 小鼠肠道菌群PICRUSt功能预测
        2.3 讨论
    第3章 Hp感染、根除和根除后益生菌干预对C57BL/6 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和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Hp感染、根除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2.2 Hp根除后添加益生菌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2.3 Hp感染、根除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3.2.4 Hp根除后添加益生菌对于C57BL/6 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3.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与胃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选择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分组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危险因素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己啉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1 绪论
    1.1 引言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
    1.3 致病机制
        1.3.1 胃内定植和慢性感染机制
        1.3.2 毒力因子机制
        1.3.3 免疫机制
        1.3.4 致癌机制
        1.3.5 其他机制
    1.4 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现状
        1.4.1 临床现有治疗方案
        1.4.2 临床药物
        1.4.3 研究中药物
    1.5 己啉酮衍生物研究进展
    1.6 本章小结
2 己啉酮醇钠合成优化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的无水处理
        2.2.2 合成路线的筛选
    2.3 实验结果
        2.3.1 羟基己啉酮合成条件筛选
        2.3.2 己啉酮醇钠制备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己啉酮醇钠及羟基己啉酮异构体结构确证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样品
    3.2 实验方法
        3.2.1 紫外光谱
        3.2.2 质谱
        3.2.3 核磁共振
    3.3 实验结果
        3.3.1 己啉酮醇钠结构确证
        3.3.2 羟基己啉酮异构体结构确证
    3.4 本章小结
4 己啉酮醇钠和羟基己啉酮异构体含量测定
    4.1 供试材料与仪器
        4.1.1 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色谱条件
    4.3 实验结果
        4.3.1 己啉酮醇钠方法学验证
        4.3.2 己啉酮醇钠样品含量测定
        4.3.3 有关物质方法学验证
        4.3.4 样品检测
    4.4 本章小结
5 己啉酮醇钠抗幽门螺杆菌活性评价
    5.1 实验材料
        5.1.1 菌株及动物
        5.1.2 试药
        5.1.3 试剂
        5.1.4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体外活性评价试验方法
        5.2.2 体内活性评价试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体外实验结果
        5.3.2 体内实验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研究成果

(7)基于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内菌群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研究进展
        1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胃内菌群的特征
        2 幽门螺杆菌与非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炎癌转化中的作用
        3 影响慢性胃炎炎癌转化胃内菌群的因素
        4 lncRNA-mRNA互作对菌群与宿主的调控作用
        5 基于胃内菌群的慢性胃炎炎癌转化防控策略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认识及优势
        2 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思路
        3 中医药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
        4 基于菌群的中医药药效机制研究进展
        5 基于lncRNA-mRNA互作的中医药药效机制研究进展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慢性胃炎炎癌转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慢痞消干预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实验二 基于胃内菌群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实验三 基于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动物模型研究
        5. 小结
    综述二 脑肠肽的研究进展
        1. 脑肠肽的概念
        2. 相关脑肠肽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名
        2.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4. 结论
    理论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研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
        2.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理论与文献依据
        3. 结论
文献研究 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疗效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三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四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五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条件的筛选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六 香砂六君子加减方药物血清干预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大鼠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HSP70/NF-κB通路健脾清化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大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Hp胃炎的机制研究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及认识
    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
    3. 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研究
        3.1 细菌毒力因子研究
        3.2 细菌蛋白酶、脲酶及其环境研究
        3.3 胃肠干细胞及相关抗体研究
    4. Hp相关炎症因子研究
        4.1 Hp与HSP70
        4.2 Hp与NF-κB
        4.3 HSP70与NF-κB
    5. 健脾清化汤治疗Hp相关胃炎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内容及目的
    2.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相关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法及模型建立
        2.2 取材及标本制备
    3. 检测方法
        3.1 ~(13)C尿素呼气试验
        3.2 HE染色
        3.3 免疫组化
    4.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大鼠一般情况
        1.1 造模前大鼠一般情况
        1.2 造模期间大鼠一般情况
        1.3 治疗期间大鼠一般情况
    2. 大鼠~(13)C尿素呼气试验
    3. 大鼠胃组织HE染色
    4. 大鼠胃组织免疫组化染色
        4.1 NF-κ Bp65结果
        4.2 HSP70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实验结果的思考
        1.1 大鼠一般情况结果分析
        1.2 ~(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析
        1.3 HE染色结果分析
        1.4 健脾清化汤干预Hp胃炎HSP70/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2. 西医对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1 西医对Hp的认识及诊治
        2.2 西医对HSP70/NF-κ B信号通路与Hp胃炎关系的研究
    3. 中医对Hp胃炎的认识
        3.1 中医对Hp胃炎的诊治及研究
        3.2 健脾清化汤治疗胃炎的经验
    4. 动物模型的制备与思考
第四部分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模型肝组织病理及能量代谢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造模法
        2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糖脂代谢紊乱相关性研究
        1 糖脂代谢紊乱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联
        2 糖脂代谢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制备及评估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大鼠肝功能及糖脂代谢变化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大鼠肝脏病理学改变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Hp感染对胃微生态影响的临床观察及连朴饮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思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4]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根除对胃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益生菌的调节作用[D]. 彭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5]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D]. 杨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6]己啉酮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研究[D]. 刘晶晶.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7]基于胃内菌群及lncRNA-mRNA互作探究慢痞消防治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D]. 李依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证候及香砂六君子加减方的作用机理研究[D]. 戴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HSP70/NF-κB通路健脾清化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大鼠的机制研究[D]. 刘婉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模型肝组织病理及能量代谢变化[D]. 李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的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