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成瘾”恐惧症分析

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成瘾”恐惧症分析

一、癌性痛治疗中恐惧阿片“成瘾性”问题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远[1](2021)在《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对于脊柱转移癌癌痛患者止痛、改善生活质量等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脊柱转移癌癌痛患者7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5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单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q12h,7天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独活寄生汤。若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爆发痛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解救。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爆发痛次数、生活质量评分、中医临床疗效评分、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种、疼痛程度、NRS评分、KPS评分等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疼痛程度:两组患者滴定后NR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NRS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7±0.74分VS 1.53±0.82分P=0.031)。治疗前与滴定后NRS评分差值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NRS评分差值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滴定后与治疗结束NRS评分差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0.86±0.51分VS 0.57±0.68分P=0.034)。2.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滴定后,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治疗组90%,对照组83.3%。治疗结束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93.3%。分别对两组在滴定后及治疗结束的疼痛缓解率相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差别均无统计学差异。3.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情况:治疗结束两组日剂量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滴定后与治疗结束的日剂量两者差值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14.33±11.35mg VS7.00±14.42mg P<0.05)。治疗结束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变化的人数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爆发性疼痛次数:两组治疗结束就爆发性疼痛次数而言,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13±0.35次VS 0.53±0.82次P=0.041)。5.KPS评分:两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68.67±8.60分VS 63.67±9.28分P=0.037)。治疗前与治疗后KPS评分差值具有统计学差异(22.67±7.40分VS 17.00±6.51分P=0.004)。6.镇痛满意度:治疗组93.3%,对照组73.3%,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7.中医临床疗效评分: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为6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有效27人VS 18人P=0.031)。8.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结束不良反应相比较,便秘症状及等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8)。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均正常。结论: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加味独活寄生汤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不仅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疼痛缓解率,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而且可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镇痛满意率,改善中医证候,可改善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症状。

庄敬[2](2021)在《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为癌痛患者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随访服务。旨在将癌痛规范化护理服务从院内延续至院外,以期达到为癌痛患者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减轻癌痛的预期效果。研究方法:基于循证理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质量评价、证据分级等过程,初步拟定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条目。甄选专家,将初步拟定的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条目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完成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研究结果:初检文献获得5024篇,经过剔重、初筛及复筛,最终纳入37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0篇、类实验研究6篇、系统评价4篇,指南7篇。通过证据总结,初步拟定了一个包含5个Ⅰ级条目,14个Ⅱ级条目,29个Ⅲ级条目的随访清单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95.4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5和0.90,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9-0.24之间,条目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06-0.23之间,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20-0.21之间,条目可操作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2-0.13之间,p值均<0.001。综合专家意见,一轮函询共调整3项条目,删除1项条目,增加2项条目,二轮函询调整条目2项。最终拟定含5个Ⅰ级条目,14个Ⅱ级条目,30个Ⅲ级条目的随访清单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癌痛患者随访清单,内容全面、条目清晰,能够规范癌痛随访内容及流程,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便捷的随访工具,提高癌痛随访质量。

闫进琳[3](2021)在《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全息论,通过对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分析探讨穴位按摩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干预措施,为辅助治疗癌痛提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轻中度癌痛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2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收纳48例,试验组收纳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息穴位按摩(包括第二掌骨侧和耳部),每天按摩一次,持续20min,一共干预10天。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各项观察指标:疼痛评估量表、体能状况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睡眠质量量表及疼痛评分(每24h评估一次),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的影响。运用Excel表整理数据,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研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类别、原始病种分布、病程、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缓解率比较:两组在前五天干预时,NRS评分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显示前五天两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六天至第十天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可显着降低癌痛程度。不同方式干预后,两组对疼痛均有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穴位按摩组缓解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疼痛影响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降低B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BP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带给患者的不良影响。4.两组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提高患者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提升患者的体能状况。5.两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I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使患者AIS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OL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较干预前均能提高患者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QOL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全息穴位按摩联合常规癌痛护理相对于单一常规癌痛护理方案缓解疼痛更有效,可增强止痛效果。同时可以显着降低疼痛程度,使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减小,明显改善疼痛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2.全息穴位按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起到改善作用,住院期间,睡眠质量得以提升;3.全息穴位按摩可提高轻中度癌痛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医外治法防治癌痛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护理防治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无创伤、方便易操作、人文关怀强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贺静静[4](2020)在《基于瘀毒病机理论的化瘀止痛散外敷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60例使用化瘀止痛散外敷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验证中药外敷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索传统中医疗法与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癌痛的可能性,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化瘀止痛散组)30例给予化瘀止痛散外敷联合阿片类止痛药治疗,对照组(安慰剂组)给予安慰剂外敷联合阿片类止痛药治疗,治疗7天后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强度评分、总体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疼痛影响的评估、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本试验共纳入60例患者,化瘀止痛散组30例,安慰剂组30例进入统计学分析。1.疼痛强度评分:滴定完成后,两组NRS评分均下降,化瘀止痛散组NRS评分(3.10±0.66),安慰剂组NRS评分(3.33±0.5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结束后,化瘀止痛散组NRS评分(1.23±0.82),安慰剂组NRS评分(1.90±1.12),P<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化瘀止痛散组的疼痛强度较安慰剂组下降。2.疼痛缓解率:两组患者治疗7天结束后,化瘀止痛散组的总体疼痛缓解率90.0%,安慰剂组80.0%,经统计学分析,P=0.083(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24h羟考酮用量滴定后与试验结束后进行比较,化瘀止痛散组减少(3.83±5.85)mg,安慰剂组减少(0.50±9.04)mg,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化瘀止痛散组试验7天羟考酮的口服总量为(365.33±52.62)mg,安慰剂组为(424.00±69.50)mg,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爆发痛情况:治疗7天过程中化瘀止痛散组爆发痛次数为(2.23±1.07)次,安慰剂组为(2.87±0.94)次,经统计学分析,P=0.023(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化瘀止痛散组爆发痛次数较对照组少。5.疼痛影响的评估、生活质量评价:两组试验前后疼痛影响的评估各项分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试验前后的差值试验组(-12.00±7.14),安慰剂组(-6.33±5.56),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化瘀止痛散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安慰剂组。6.安全性及不良反应:(1)对于阿片类常见不良反应,以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嗜睡最为常见,经统计学分析,化瘀止痛散组的便秘、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安慰剂组(P<0.05),对于头晕、嗜睡无统计学意义。(2)皮肤不良反应:化瘀止痛散组出现2例轻度皮肤不良反应,安慰剂组出现1例轻度皮肤不良反应,经分析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重度骨转移癌痛患者,在使用阿片类药物同时使用化瘀止痛散外敷可进一步减轻疼痛,疼痛缓解率可达90%,减少爆发痛的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化瘀止痛散外敷安全有效,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总使用量,一定程度上减轻阿片类药物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于艳艳[5](2020)在《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癌痛散联合氨酚双氢可待因片对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来探究癌痛散的作用机理,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癌痛散外敷联合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和对照组(单纯口服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组)各30例。7天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止痛起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爆发痛次数、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等六项指标变化情况,以评定本方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缩短疼痛累积时间、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中医证候(胁痛、乏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胸闷喜太息、痞块、食少、嗳气等方面),改善体力,减轻头痛、嗜睡、便秘、皮肤不良反应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癌痛散在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中,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改善患者主要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癌痛散外敷减轻了患者因口服药物所带来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脏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为临床治疗癌痛提供了另一种有效途径,可作为临床辅助用药。

杨梦怡[6](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温婷惠[7](2020)在《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方案改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本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以提供一项有效、安全、易于实施的治疗方法。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和西药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根据疼痛程度服用止痛药,按照2019年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滴定。于入组第1天及治疗第7天记录NRS量表、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情况、EORTC-QLQ C30量表、SDS量表,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等安全性指标。治疗期间每24h记录NRS量表、爆发痛的次数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数据均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本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入口学基线资料和病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NRS评分:完成治疗周期后,两组NRS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RS评分在第5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疼痛缓解率:经治疗,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可提示本治疗方案有缓解疼痛的趋势。③爆发痛次数:治疗期间,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4h吗啡基础量:经治疗,两组的24h吗啡基础量增加,治疗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h吗啡基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阿片类药物总剂量: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服用的阿片类药物总剂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EORTC-QLQ C30功能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功能量表中的躯体和情绪功能。经治疗,两组的躯体和情绪功能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EORTC-QLQ C30症状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症状。经治疗,治疗组的疲乏、疼痛、失眠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疲乏和疼痛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EORTC-QLQ C30总体生活质量:经治疗,两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SDS评分:经治疗,两组SDS抑郁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Ⅱ°皮肤不良反应,局部皮肤发热,摘除药物后可自行缓解,未予处理。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协同镇痛的作用,限制阿片类药物剂量的增加,能改善患者疼痛、失眠和便秘的症状,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玲兰[8](2020)在《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度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从而为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肝癌疼痛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及肿瘤科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期间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入组标准的74例原发性肝癌中度癌痛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在均给予保肝、提高免疫及抗病毒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对照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予曲马多缓释片50mg q12h口服,根据疼痛调整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进行穴位贴敷,两组都观察14天。分别采用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用SPSS 25.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入组37例,完成35例,对照组入组37例,完成36例。1.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更显着。2.疼痛改善有效率比较: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为74.29%,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KP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提高者较对照组多,联用穴位贴敷组改善患者功能状态更明显。4.BP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P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PI评分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尤其在情绪、睡眠、生活兴趣方面差异明显(P<0.05)。5.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均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便秘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便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度癌痛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镇痛药,不但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降低镇痛药所引起便秘的发生率。

谭延芹[9](2020)在《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手机杏仁医生app移动网络平台,制定并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干预前后变化,探讨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护理的更多措施和建议,提高难治性癌痛居家患者社区护理水平,为下一步构建适合我国居家癌症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规范植入rDDS癌痛患者延续护理常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的时间连续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6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植入IDDS后居家癌痛患者88例,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基于杏仁医生app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中4周、干预后8周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ANOVA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晚期癌痛患者88例,年龄37岁-72岁,均为汉族患者,其中男性51人,女性37人。文化程度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19人,高中或中专学历43人,大学及以上学历26人。婚姻状况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其中离异或丧偶者归为无伴侣者,所占比例为1 5.92%,余为有伴侣者所占比例为84.08%。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21.59%,3000到5000元间占38.64%,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39.77%。医保支付方式构成中职工医疗保险为7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8.18%,自费支付患者比例最小,为6.82%。(2)干预前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疼痛评分为4.05±1.45分,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疼痛评分为3.0±1.06分,干预8周后疼痛评分为1.05±0.76分,患者疼痛评分随干预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39.49±7.14)分,有伴侣者生存质量满意度和生存质量总分高于无伴侣者,其余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生存质量各维度产生影响。生存质量总分干预4周后为(50.89±5.59)分,干预8周后生存质量总分为(62.28±7.30)分,患者生存质量随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患者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干预前便秘的发生率最高,所占比例为60.23%,恶心呕吐次之,比例为46.59%,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分别占1 5.91%和13.64%,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便秘发生率降低15.91%,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12.5%,皮肤瘙痒发生率降低4.55%,尿潴留发生率降低6.82%;干预8周后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较干预前分别降低48.87%、39.77%、1 3.64%、12.5%。结论:(1)干预前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程度,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较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余癌症患者;(2)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干预方案能够更好地针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3)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能显着降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夏中颖[10](2020)在《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胃癌患者癌性疼痛爆发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爆发痛发作频次高,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提供新的方法。方法:该研究纳入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晚期胃癌的癌性疼痛患者,以肿瘤临床分期、爆发痛发作频次、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分层因素,以是否接受针灸治疗非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的止痛药物为基础的规范止痛治疗。爆发痛发作时,针灸组立即予以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观察针灸治疗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药物组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止痛药物止痛,观察使用止痛药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予以止痛治疗后,观察并统计24h内止痛药副作用发生情况,24h内的下次疼痛发作时间。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评价,以NRS评分记录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疼痛缓解率及疼痛评分变化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疼痛副作用发生情况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入组治疗后24h内的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毒性等评价安全性。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治疗前,针灸组和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可比。治疗后1min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20例,部分缓解的7例,无效2例;止痛药组治疗后1min时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2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h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16例,部分缓解的共12例,无效的1例;止痛药组2h时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不同止痛药使用剂量的患者中,针灸均有更快的止痛效果,药物起效平均需要30min,针灸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较药物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副反应针灸组比药物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缓解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等级,延长疼痛缓解时间,在爆发痛发作时对于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可以用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安全性更强;对于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用药情况的患者,针灸均具有缓解癌性爆发痛的作用,且安全性好;对于临床分期晚、疼痛程度重、止痛药剂量大的患者,针灸虽然也能止痛,但是相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止痛效果差。

二、癌性痛治疗中恐惧阿片“成瘾性”问题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性痛治疗中恐惧阿片“成瘾性”问题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1.1 样本量估计
        1.2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控制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方案设计
    2 分组用药方法
        2.1 试验药物总览
        2.2 用药方法
    3 疗效评价
        3.1 疼痛强度
        3.2 疼痛缓解率
        3.3 阿片类服用情况
        3.4 生活质量
        3.5 镇痛满意效果
        3.6 中医症候疗效标准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种
        1.4 疼痛部位
        1.5 疼痛程度
        1.6 生活质量KPS评分
    2 疗效指标分析
        2.1 两组疼痛程度(NRS评分)比较
        2.2 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2.3 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2.4 治疗期间爆发痛情况比较
        2.5 生活质量比较
        2.6 镇痛满意度情况比较
        2.7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8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2.9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脊柱转移癌癌痛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于脊柱转移癌癌痛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于脊柱转移癌治疗手段
    2 祖国医学对于脊柱骨转移癌癌痛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对于脊柱转移癌癌痛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脊柱转移癌癌痛的治疗
        2.3 祖国医学治疗脊柱骨转移癌癌痛的优势所在
    3 选择加味独活寄生汤的原因
        3.1 选方依据
        3.2 加味独活寄生汤方解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疗效结果分析
        4.1 疼痛程度评分分析
        4.2 疼痛缓解率分析
        4.3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使用情况分析
        4.4 爆发痛次数分析
        4.5 生活质量分析
        4.6 镇痛满意率分析
        4.7 中医临床症候疗效评分分析
        4.8 不良反应分析
        4.9 安全性指标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医学伦理审查审批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疼痛程度评分(NRS评分)
    附录 D 卡氏(KPS)评分表
    附录 E 临床疼痛疗效观察表
    附录 F
    附录 G 不良反应记录表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转移癌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癌痛治疗及护理现状
    1.2 癌痛规范化管理现状
    1.3 癌痛随访现状
    1.4 随访清单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2.2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3 研究方案
    3.1 成立研究团队
    3.2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3.2.1 文献检索
        3.2.2 文献筛选
        3.2.3 资料提取
        3.2.4 证据分级及评价
        3.2.5 证据综合
    3.3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3.3.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3.3.2 甄选函询专家
        3.3.3 第一轮函询问卷
        3.3.4 第二轮函询问卷
        3.3.5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5.1 研究设计阶段
        3.5.2 专家函询阶段
    3.7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4.1.1 文献检索及评价
        4.1.2 文献资料提取及证据分级结果
        4.1.3 证据综合
    4.2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4.2.1 第一轮函询问卷
        4.2.2 第一轮函询结果
        4.2.3 第二轮函询问卷
        4.2.4 第二轮函询结果
        4.2.5 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确定
5 讨论
    5.1 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5.2 癌痛随访清单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5.2.1 构建过程的科学性
        5.2.2 清单条目的科学性
    5.3 癌痛随访清单构建的可靠性分析
        5.3.1 专家代表性
        5.3.2 专家积极程度
        5.3.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5.3.4 专家权威程度
        5.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6 小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痛规范化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西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病因
        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3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1 病因病机
        3.2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4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现状
        4.1 全息理论
        4.2 全息穴区及选穴依据
        4.3 生物全息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样本量计算依据
    4 病例分组方法
    5 干预方案
        5.1 对照组
        5.2 试验组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2.1 两组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比较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2.5 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比较
        2.6 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3 干预后临床各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
        3.1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天NR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I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I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穴位按摩缓解癌痛的作用机理
    2 全息理论的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评价指标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穴位相关护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4)基于瘀毒病机理论的化瘀止痛散外敷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标准
    4.试验设计
        4.1 分组方法
        4.2 治疗药物
        4.3 试验方法
    5.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5.1 疗效性指标
        5.2 安全性指标
        5.3 疗效评价标准
        5.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可比性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种
        1.4 疼痛部位
        1.5 疼痛程度
        1.6 卡氏评分
    2.试验结果
        2.1 疼痛强度评分(NRS)比较
        2.2 疼痛缓解率
        2.3 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
        2.4 爆发痛情况
        2.5 疼痛影响的评估、生活质量评价
        2.6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讨论
    1.中医对骨转移及骨转移癌痛的认识
    2.西医对骨癌痛病理机制的认识
    3.化瘀止痛法治疗癌痛理论支持
    4.侯教授运用化瘀止痛贴敷疗法治疗癌痛的研究
        4.1 化瘀止痛贴敷疗法治疗癌痛概述
        4.2 化瘀止痛散研制基础
        4.3 化瘀止痛散药物组成及方解
    5.化瘀止痛散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6.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治疗的疗效分析
        6.2 生活质量方面
        6.3 不良反应方面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癌痛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肝癌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终止标准
    4 治疗方案
        4.1 随机分组
        4.2 治疗方法
    5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5.1 疗效指标
        5.2 疗效评价标准
    6 安全性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一般资料
        8.2 疗效比较
        8.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方依据
    2 方药及分析
        2.1 癌痛散方药组成及用量
        2.2 配伍意义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
    3 穴位贴敷相关理论研究
    4 疗效评价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对癌痛的认识
    2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简称QOL)评分标准
    附录2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附录3 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附录4 WHO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的分度标准(部分)
致谢
发表论文

(6)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中止标准
    (六)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干预措施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2.1 选穴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
        2.4 操作方法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1. 疼痛程度评估
        2. 疗效指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三) 针刺镇痛机制
    (四) 选穴依据
        1. 四关穴
        2. 阿是穴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7)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癌痛的分类
        2 癌痛的发生机制
        3 癌痛的筛查及评估
        4 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概况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异常情况及处理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治疗结果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 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的确立
        3 治疗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表
    附录2 EORTC QLQ-C30(V3.0)量表
    附录3 SDS量表
个人简介

(8)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病例来源
        1.5 样本量估算
        1.6 入组方法
        1.7 剔除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药物组成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2.5 伦理学要求
        2.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2.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3 临床疗效分析
        3.1 疼痛评分分析
        3.2 镇痛药物剂量分析
        3.3 镇痛起效时间分析
        3.4 KPS评分分析
        3.5 BPI评分分析
    4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西医肝癌癌痛的研究现状
        1.1 西医肝癌概况
        1.2 西医癌痛病因及机制
        1.3 西医肝癌癌痛的治疗方法
        1.4 西医肝癌癌痛的治疗难点
    2 中医肝癌癌痛的理论研究
        2.1 中医肝癌癌痛的记载
        2.2 中医肝癌癌痛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肝癌癌痛的治则
        2.4 中医肝癌癌痛的治疗
    3 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治疗肝癌癌痛的依据
        3.1 芍药甘草汤加味选方依据
        3.2 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
        3.3 选穴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NRS评分分析
        4.2 镇痛药物剂量分析
        4.3 镇痛起效时间分析
        4.4 KPS评分分析
        4.5 BPI评分分析
        4.6 不良反应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依据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法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
    3.3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分析
    4.2 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附录B 调査问卷
附录C 文献综述(己发表)植入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延续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10)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一、癌性疼痛评估
        二、癌性疼痛发生机制
        三、癌性疼痛治疗现状
        四、阿片类药物止痛的局限性
        五、癌性爆发痛的研究进展
        六、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癌性疼痛的中医内治法
        三、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四、针灸止痛机制
        五、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结果
        (一) 基线资料
        (二) 结果
        (三) 结论
        (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癌性痛治疗中恐惧阿片“成瘾性”问题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脊柱转移癌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志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D]. 庄敬.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3]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D]. 闫进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瘀毒病机理论的化瘀止痛散外敷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癌痛的临床研究[D]. 贺静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癌痛散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D]. 于艳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温婷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疗效观察[D]. 刘玲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D]. 谭延芹. 延边大学, 2020(05)
  • [10]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D]. 夏中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的“成瘾”恐惧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