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

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

一、试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婷[1](2021)在《威廉·亨利·西沃德美国内战前和平政策研究(1860-1861)》文中研究指明

李敏[2](2021)在《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文中指出当下,全球化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全球资本网络的建设,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动性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促使跨国国界的社会关系日益密切,进而发展出了超越国家边界的社会思潮和政治动员。在这种跨国力量的簇拥之下,民族主义的情绪表达和政治实践,也不必然限定在特定的国家及其领土边界之内。在某种程度上,民族主义者也可以在想象的跨国空间中进行发挥。在历史学家看来,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种跨国民族主义自有其历史先例。1858年,爱尔兰政治流亡者为了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而在美国国土上建立的芬尼亚兄弟会,便是这一民族主义的典型例证。在19世纪中叶大西洋世界出现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之下,1848年起义流亡者承袭爱尔兰裔美国人的跨国民族主义传统,在美国建立了一个新的爱尔兰民族主义共和派组织,旨在寻求爱尔兰民族独立。这一组织的跨国民族主义属性,不仅体现在组织目标的跨国性上,而且体现在组织的影响力方面。该组织的建立标志着1848年爱尔兰起义失败之后,爱尔兰裔美国人先于爱尔兰本土,第一个爱尔兰民族主义组织。并且,该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影响力跨越了大西洋。这一在美国境内建立的民族主义组织推动了爱尔兰本土类似组织的建立。两个组织建立之初,即设定芬尼亚兄弟会定期向爱尔兰本土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和人力支援。相比在此之前的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组织,建立之初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属性非常突出。芬尼亚兄弟会建立之后的最初两年,该组织并没有得到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广泛支持,整体呈现缓慢发展态势。1857年经济危机使得经济能力有限的爱尔兰裔美国人对该组织爱莫能助;19世纪40-50年代美国天主教会的扩张和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宣传,使其成为芬尼亚兄弟会最主要的竞争敌手;美国天主教会上层人士对芬尼亚兄弟会的批评,如反教权、秘密结社、暴力倾向等,都不利于该组织在爱尔兰裔美国人族裔社区内部进行宣传和征募会员。而1848年起义失败对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心理冲击非常大,深居美国的部分政治流亡者并不认为当时是建立民族主义、再次发起民族独立运动的恰当时机,所以对该组织的兴趣不大。芬尼亚兄弟会建立的最初几年,并未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这能够从该组织领导人的民族主义话语和当时美国民族主义话语的契合性与非契合性之中得到解释。在公民民族主义层面,二者在人权、民族主权和批判旧政权等共和话语,如出一辙。但是在反对英国暴政问题上,两者存在微妙的差异。在文化民族主义层面,从殖民地时代到美国内战之前,美国民族主义的文化排他性是以排外主义思想和实践展开的。无论是基于对新教以外其他宗教信仰的排斥,还是基于外来激进分子的恐惧,都对信仰天主教和崇尚暴力手段实现民族独立的芬尼亚兄弟会而言都是莫大的阻碍。在族裔民族主义层面,美国内战之前,社会达尔文主义尚未成型,种族话语限定在民族性格的含义范围之内,美国民族主义中对“生产者共和国”的强调使得以英裔美国人为代表的本土美国人更加强化了自己心中爱尔兰移民懒惰、堕落等族裔偏见。鉴于本组织发展迟缓,芬尼亚兄弟会在1861年组织了一场跨越大西洋的政治葬礼。这一葬礼有效地激发了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对该组织的招募工作影响并不明显。对该组织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美国内战中芬尼亚兄弟会成员的勇猛作战。正是他们的鲜血和对联邦事业的贡献,促使美国主流社会开始承认和认可该组织的存在。在相对宽松和受欢迎的社会舆论中,芬尼亚兄弟会组织在1863年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发展成果不仅得益于该组织的机构规范化和章程美国化,也得益于与其领导层的双重忠诚价值取向与内战时期美国民族主义发展特点的契合性。在保持对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的目标追求上,更多地运用美国公民话语,构建对美利坚民族的认同。内战时期这种双重忠诚的民族认同模式,与组织初创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内战结束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民族主义正式从意识形态的构建转向跨国政治的军事作战实践,同时也开始从巅峰状态迅速跌入低谷模式。一方面,该组织秘密谋划攻击加拿大,意在威胁英国政府用加拿大的领土交换爱尔兰的民族独立。1866年和1870年,芬尼亚兄弟会两次攻入加拿大境内,将于当时英美两国关系交恶,美国政府并没有公开阻止他们的偷袭行为。1871年该组织再次发动攻击时,格兰特政府对其进行了军事干预。该组织的一系列攻击加拿大的行为,并没有有效地推进爱尔兰民族独立事业,却激发了当地人民摆脱殖民地状态、建立加拿大联邦的政治兴趣。另一方面,芬尼亚兄弟会参与和组织了爱尔兰1867年起义,大批美国内战老兵回到爱尔兰本土,实践跨国政治。这一时期,芬尼亚兄弟会领导层一改内战时期的双重忠诚取向,将民族认同问题集中在爱尔兰民族独立问题上,一种激进的共和民族主义占据该组织思想意识上风,较少兼顾美国国内事务和美利坚民族认同。在美国民族主义的视野之下,美国内战其实暗流涌动的反芬尼亚情绪,终于在重建时代迸发出来。遭遇内战重创的美国人,再也无法接受该组织的暴力倾向。在大西洋世界范围内,该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悉数被塑造成血腥与暴力事件。这也是这一组织留给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事业的历史记忆和民族遗产。

崔朝浩[3](2020)在《美国内战期间南方联盟“棉花为王”外交政策的失败原因初探》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内战期间,南方联盟基于棉花生产出口对英国、法国的重要影响,采取了"棉花为王"外交政策,力图争取英、法的支持。然而,囿于实力的限制,南方邦联外交策略过于单一,北方林肯政府则灵活采取"小麦外交"缓和与英国关系等外交策略,英、法、俄等欧洲国家出自利益考虑未卷入美国内战,最终北方联邦政府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使南方外交政策失败。

陈欢欢[4](2020)在《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政治极化问题颇受关注,面对美国内政问题一些人似乎认为其对中国有积极影响,但这可能恰恰相反,一直以来美国常因国内问题频发而刻意寻求“敌人”,因此抓住外交政策这一关键点探讨美国政治极化影响有着重要意义。而根据美国宪法,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权于美国国会与美国总统。当然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利益集团、精英阶层、智库机构等诸多因素,然而这些因素都需要通过国会与总统施加影响,因此本文抓住国会与总统这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探讨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国会和总统角度探讨政治极化与美国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导论部分提出研究问题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美国政治极化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略概括。论文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界定了政治极化的定义、表现、历史和形成原因。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以及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关系。第四章以伊拉克战争政策制定的案例探讨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最后总结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则并提出政策建议。文章结论认为,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对于他国而言并非是一种福音,因为政治极化更可能让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呈现“一致对外”的情况。然而,这种“一致对外”也会因为外交政策客体是否为盟友国、外交政策是否与实际利益相关、制定外交政策主体力量对比强弱以及政党党派交替异同相关。另外,美国政治极化也是美国国会和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重要原因,对此,相关国家也应引起重视,不能让历史重演。文章仅仅探讨了冷战后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同时本文认为相对于总统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国会这一影响机制相对稳定且较为冷门,因此偏重探讨。另外鉴于亚洲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文章探讨的案例都选自亚洲国家。如果日后能整体研究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时间覆盖整个美国历史,研究的地理位置覆盖全部区域,那么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则会更具多样性与复杂性。

陈正煜[5](2018)在《内战时期南部邦联对英“外交”研究 ——以扬西使团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在美国内战时期,南北双方不仅在正面战场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也分别向欧洲派遣了外交人员。作为此时欧洲老牌强国的英国,它的外交政策无疑是欧洲许多国家外交政策的风向标,因此南部邦联先后派遣了两个外交使团赴英争取英国的承认乃至实际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援。本文着墨于邦联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扬西使团。扬西使团在英活动期间曾与英国外交大臣拉塞尔勋爵取得会面的机会,并历经英国宣布中立至“特伦特”号事件的爆发这一段邦联对英关系的“机遇期”。扬西使团对英“外交”活动遭遇失败,其后的梅森使团终其任期都没能再扭转这一颓势。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扬西使团赴英及在英任期内的外交活动,以及探究扬西使团在对英外交中采取的策略,深入了解扬西使团失败以及邦联在内战中外交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扬西使团“外交”活动的研究,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加深对美国内战期间外交问题的理解。

罗超[6](2017)在《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文中提出美国内战后,南部经历了短暂温和的“约翰逊重建”,它实质上是林肯重建政策的延续。在“林肯之死”与“孟菲斯骚乱”后,一场持续时间较长的激进重建随之而来。作为“去南部邦联化”的国会重建,它加剧了南部民众对代表黑人利益的共和党政权的抵制,使得本在襁褓中的“失去事业”(Lost Cause)迅速发展,为建立种族隔离制度铺平道路。南部的集体记忆形成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从1865年到1898年。其中,第一阶段又可以划分成两时期,第一时期从1865至1884年,称为南部内战记忆的分裂期,从“南部重葬运动”的兴起到罗伯特·李塑像在新奥尔良的落成。第二时期从1884至1898年,称为实现南部内战记忆统一的时期,以“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与“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的建立为终点。第二阶段是从1898年到1914年,即是“失去事业”要义被北方民众广泛接受的阶段。南部白人社会精英虽在1877年完成了“政治救赎”,但至1884年前,他们的集体记忆依旧是分裂的。南部城镇的纪念与扫墓活动虽繁多,但在组织过程中,均存在各自为政,领导不统一且目标混乱的问题。为募集活动经费,满足会员的诉求,扩大其影响力,纪念组织、妇女团体与老兵协会常常口诛笔伐,内讧不断。至1870年代末,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依旧凌乱,具有低调悲伤、去政治化的特征。不同于1860年代的“仇恨记忆期”,1870年代是老兵记忆的“休眠期”,很多老兵忙于生计,无暇内战记忆的讨论,尽管存在少数前高级军官整理战地记忆的情况。从1880年代开始,随着商业文化与煽情思想在美国流行,南北老兵开始举行各种战场旧址重聚活动。同时,在《世纪》等期刊的推动下,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内战记忆民主化与商业化的浪潮。此外,南部在战后废除了奴隶制,但无法改变单一农作物的经济模式。这种情况使南部更依赖于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在“新南部建设”中的很多问题就是这种经济矛盾性的缩影。然而,这种地区差异却有利于南部白人的集体记忆朝着继往开来,服务全美工业建设大局的方向转变。直至美西战争前,南部勉强实现了集体记忆的统一,但在与北部老兵在实现“文化和解”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尽管北方年轻一代已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失去事业”的要义。随着美西战争的爆发,参军潮与爱国主义思想加速了和解进程。1913年,为共同纪念葛底斯堡战役爆发50周年,南北老兵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内战纪念活动,通过威尔逊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将南北和解的进程推向顶峰。随着《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上映,北方老兵从文化上最终承认了南部奋斗已久的“失去事业”。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抹去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为代价。随着一战的爆发,非裔美国人再次获得千载难逢的觉醒契机。通过与法属非洲士兵的并肩作战与思想交流,非裔美国人渐渐恢复了自我认知与被抹去的战争集体记忆。一战后,非裔美国人走向了民权斗争的国际化之路。当然,这条国际化道路是漫长而艰险的。

张苗苗[7](2017)在《美国南部同盟特使詹姆斯·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研究(1862-1864)》文中研究指明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国内始终存在两种制度的对立,即北方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和南方种植园奴隶制,这两种制度之间矛盾的激化导致南方各州脱离联邦,建立南部同盟。南部同盟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争取欧洲国家,特别是英法两国的支持。1861年10月,在威廉·扬西使团任务失败后,南部同盟又派出詹姆斯·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出使英国和法国,争取英法两国的承认和援助。梅森和斯莱德尔分别在英国和法国展开外交活动,试图说服两国政府承认南部同盟的独立。由于林肯政府的反干涉外交和南部同盟外交策略的失误等一系列原因,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主要介绍了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其失败原因。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共计五个章节。序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选题理由、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的背景。南部同盟建立之后,将获得欧洲国家,尤其是英法的承认作为外交的主要目标,在内战爆发之前曾派出扬西使团到欧洲去实现外交目标,并且奉行以棉花为筹码的“棉花外交”。扬西使团和“棉花外交”以失败而告终,南部同盟决定再次派出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完成扬西使团未竟的事业。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特伦特号”事件。“特伦特号”事件是梅森和斯莱德尔前往欧洲旅途中发生的一个插曲,联邦船长威尔克斯将梅森和斯莱德尔从英国船只“特伦特号”上带走,引起了英国政府和民众的愤怒,英国和美国联邦的关系紧张起来。对南部同盟来说,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外交契机。然而,在联邦国务卿西沃德的斡旋之下,“特伦特号”事件得以和平解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梅森和斯莱德尔外交活动的第一阶段——攻击联邦封锁。斯莱德尔鼓动拿破仑攻击联邦封锁、梅森和南部同盟游说团的活动以及梅森和斯莱德尔支持林赛的外交活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梅森和斯莱德尔外交活动的第二阶段——说服英法调停美国内战。本章内容涉及梅森支持拉塞尔的调停提议、斯莱德尔在墨西哥问题上开展的外交活动、南部同盟与英国关系的断绝以及1863年之后斯莱德尔的外交活动。第五章主要是对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进行评价。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没有得到欧洲国家的承认,这导致了南部同盟军事上的崩溃,但却促成了南部同盟与法国签订了厄兰格贷款,暂时缓解了南部同盟国内的经济困境。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任务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承认南部同盟并不符合英法的利益。

于婷婷[8](2014)在《美国内战中联邦政府的海上封锁政策》文中认为自16世纪以来的大国战争中,海上封锁是最常用的作战方式之一。为规范海战行为,保护中立国的海洋自由权利,在国际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公认的海上封锁程序和交战国的海上捕获船只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捕获突破封锁的敌国和中立国船只、抓捕载有战争禁运品并运往敌国的船只。美国在内战以前的历次海战中,作为中立国极力维护中立国权利、反对纸上封锁和连续航行原则,甚至为此于1812年不惜与英国开战。但内战(1861-1865)中的美国成为交战国,联邦政府在对南部实行的海上封锁,基本改变了它曾坚持的立场。联邦政府为维持封锁及摧毁南部的海上贸易,实施扩大禁运品范围、抓捕中立国驶向邦联的船只、实行连续航行主义、入侵中立国领海和抓捕虐待中立船只上的外国公民等行为,这些行为引发与英国一系列的外交争端。为阻止南部与英国的结盟,联邦政府不惜违反国际法捕获程序,捕获英国“特伦特号”船只上的南部特使,两国一度走到战争边缘。后来,联邦海军又捕获从英国驶往中立港口的中立船只,将其归为连续航行一类。这些封锁手段侵害了中立国的海上贸易自由权利,也曾是美国极力反对的做法。但联邦政府的海上封锁政策在削弱南部的海上贸易上确实起了重大作用,加快了内战的进程。内战期间,联邦政府成功运用国际法解决由实行封锁政策引起的外交争端,为北方取得战争胜利作出贡献,也对国际法的实践产生了影响。

王静[9](2012)在《威廉·亨利·西沃德与“特伦特号”事件》文中研究指明"特伦特号"事件是美国内战期间联邦政府面对的一次重大外交危机。主持日常外交活动的美国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外交策略,说服林肯以及内阁成员接受了英国提出的释放南部同盟特使的要求,在和平解决"特伦特号"事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联邦政府取得内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对英国的海上优势和先前制定的国际法提出了挑战。

王静[10](2011)在《1861年的美英关系研究》文中提出1861年美国内战开始时,美英在林肯政府对南部封锁、英国颁布的《中立宣言》和"特伦特"号事件上产生矛盾和冲突,一度诱发战争。为了维护联邦的统一,取得内战的最终胜利,美国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外交政策,避免了英国对美国内战的直接干涉。

二、试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2)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选题与学术理路
        一、移民跨国民族主义与双重忠诚
        二、从政治史研究范式到移民同化研究范式
        三、族裔性研究范式为主导的时代
    第二节 跨国主义与同化取向
        一、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引入
        二、跨国主义研究方法的实践
        三、同化模式的回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架构
        一、政治精英人物的复归
        二、远距离民族主义的理论价值
        三、作为方法的跨国比较研究
第一章 芬尼亚兄弟会跨国民族主义的根基与起源
    第一节 民族的春天
        一、19 世纪中叶欧洲的民族主义
        二、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三、美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第二节 19 世纪中叶美国国土上的爱尔兰人
        一、爱尔兰大饥荒移民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白人种族认同
    第三节 美国爱尔兰裔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
        一、从托恩到米切尔
        二、爱尔兰裔美国人民族主义的建构性
        三、爱尔兰裔美国人的双重忠诚传统
第二章 美国内战之前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与缓慢发展
        一、1848 年起义的政治流亡者
        二、建立初期的缓慢发展
        三、进展缓慢的多重原因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视野中的爱尔兰民族和美利坚民族
        一、共和与自由
        二、历史与宗教
        三、暴力与奴隶制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建立
        一、共和主义的复杂性与微妙性
        二、美国排外主义的双重面相
        三、作为“族裔民族”的美利坚合众国
第三章 美国内战期间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与双重忠诚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一、麦克马努斯的政治葬礼
        二、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三、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双重忠诚
        一、公民、忠诚与反英话语
        二、双重忠诚的历时性
        三、松散的种族与暴力话语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迅速发展
        一、作为征兵宣传工具
        二、作为英美外交工具
        三、美国排外主义的弱化与回升
第四章 内战结束之后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与艰难存续
    第一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跨国实践
        一、屡攻加拿大边境
        二、踏上爱尔兰之地
        三、跨国民族主义的艰难存续
    第二节 芬尼亚兄弟会的公民话语与恐怖行动
        一、双重忠诚话语的式微
        二、作为谈判工具的美国公民身份
        三、恐怖行动与暴力形象
    第三节 美国民族主义视角下芬尼亚兄弟会的艰难存续
        一、海外美国人的公民权
        二、中立主义外交原则
        三、爱国话语的双重面相
结语
    一、结局:持续衰落与最终解散
    二、尾声:外交障碍与恐怖形象
    三、同化:忠诚话语与政治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美国内战期间南方联盟“棉花为王”外交政策的失败原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南方邦联的“棉花为王”政策
二、南方邦联外交策略上过于单一
三、林肯政府灵活的战时外交政策
四、欧洲国家的各自考量
五、结语

(4)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选题的创新点
        二、选题的难点
        三、预期目标与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国政治极化界定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内涵与外延
        一、美国政治极化的定义
        二、美国政治极化的当前表现
        三、美国政治极化的历史回顾
        四、美国政治极化形成的社会心理学过程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回顾
        一、冷战结束前美国外交政策背景
        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三、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五、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影响机制
        一、美国政治极化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政治极化与美国国会制定外交政策关系
        一、美国国会提案和国会立法过程
        二、冷战后美国国会相关情况及案例选取
    第三节 美国国会中国人民币汇率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第111 届和112 届国会与人民币汇率相关提案分析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的美国国会的极化因素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会以色列相关问题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巴以冲突与美国对以色列态度
        二、美国第115 届和116 届国会以色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5 届和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第五节 美国国会伊朗问题相关提案的政治极化分析
        一、伊朗核问题与美国的态度
        二、美国第113 届至116 届国会伊朗相关提案总体分析
        三、第113 届-116 届美国国会以色列问题具体提案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路径
        一、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影响的路径图
        二、美国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政治极化因素分析
        一、府会分歧与美国总统在对外事务中的权力
        二、影响美国总统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探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重返亚太政策的影响
        一、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治极化的表现
        二、政治极化程度与总统对外政策强度成正比
    第四节 政治极化与美国总统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影响
        一、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
        二、美国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政治极化表现
        三、特朗普“积极主动决策”型性格弱化政治极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取与伊拉克战争
        一、案例选取
        二、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政治极化对国会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第107 届-111 届国会政治极化与相关提案情况分析
        二、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关于伊拉克战争的相关提案统计分析
        三、美国第107-111 届国会伊拉克战争重要提案具体内容分析
    第三节 政治极化对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制定伊拉克政策是政治极化的产物
        二、政治极化是总统制定伊拉克战争政策的内在动力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的关键结论
        二、相关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战时期南部邦联对英“外交”研究 ——以扬西使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内容及意义
    相关概念界定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南部邦联对英“外交”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第一节 南部邦联的有利条件
        一、棉花经济上与英国的共同利益
        二、贸易政策上与英国的共识
    第二节 南部邦联的不利条件
        一、奴隶制问题对邦联与英国的制约
        二、北方举措对邦联与英国的制约
第二章 扬西使团在英国的“外交”活动
    第一节 扬西使团的“出使”与英国中立
        一、扬西使团对“出使”时机的把握
        二、联邦与英国的反应
        三、扬西使团与英国的初次交涉
    第二节 “外交”工作停滞期
        一、扬西使团对局势的误判
        二、扬西使团对英“外交”之外的活动
    第三节 扬西使团“外交”努力的失败
        一、与英国的再次交涉
        二、扬西与使团的使命终结
第三章 扬西使团败因分析
    第一节 “外交人员”人事选择不当
        一、人员构成不合理
        二、择人动机不纯
    第二节 “外交”工作的失误与偏颇
        一、对“棉花”的高估与错用
        二、指令混乱且权责不明
    第三节 联邦的外交遏制与英国中立
        一、林肯政府成功的外交举措
        二、查尔斯·亚当斯的出色表现
        三、英国坚定的中立立场
第四章 扬西使团的遗产
    第一节 “南方俱乐部”的活跃表现
        一、在议会发声
        二、厄兰格贷款
        三、建造战舰
    第二节 梅森使团无功而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1. 国内学术研究状况
        2. 美国学界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资料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战争死亡与扫墓日(1865-1869)
    第一节 战争形态与士兵死伤
        一、北方的军事制度缺陷
        二、武器装备因素
        三、宗教复兴运动
        四、现代性、内战与伤亡感知
    第二节 北方的国家公墓与纪念仪式
        一、国家阵亡将士日的缘起
        二、“国家重葬”
        三、战俘问题的政治化
        四、北方的纪念内战仪式
    第三节 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与纪念亡灵
        一、战败与海外逃亡
        二、忠诚奉献的南部妇女
        三、南部的“民间重葬运动”
    小结
第二章 “第一次失去事业”与南部救赎(1870-1884)
    第一节 第一次“失去事业”运动与“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
        一、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建立
        二、“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自辩体系
        三、“北弗吉尼亚军团老兵联合会”的缺陷
    第二节 70年代的内战记忆与遗忘
        一、1874年的杰克逊塑像落成典礼
        二、普莱尔演说与记忆较量
        三、“霍尔姆斯记忆模式”与“士兵至上”
    第三节 内战记忆与南部政治救赎
        一、“自由派共和党运动”与1873年经济危机
        二、独立战争100周年纪念与1877年政治妥协案
    第四节 战争经历与70年代的老兵记忆
        一、内战士兵记忆的多样性
        二、白人老兵集体记忆的初步形成
    小结
第三章 新民族身份在南北地区的确立
    第一节 罗伯特·李纪念碑与南部记忆统一的开始
    第二节 内战记忆的民主化与碎片化
    第三节 内战记忆的商品化与南北老兵的重聚
    第四节 跨越代际的记忆产物—19世纪晚期的美国内战文学
        一、南部煽情内战文学流派
        二、内战写实文学流派
        三、进步叙事内战文学流派
    小结
第四章 未实现和解的民族重聚与黑人内战记忆的分裂
    第一节 南部内战纪念组织的平民化
        一、“南部邦联老兵联合会”(United Confederate Veterans)
        二、南部邦联女儿联合会(United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
    第二节 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及其大众化
        一、“第二次失去事业”的辩护体系
        二、“第二次失去事业”的大众化
    第三节 南北事业的对立与地区和解的局限性
        一、南部圣贤:罗伯特·李与“石墙杰克逊”
        二、戴维斯的葬礼与“查塔诺加国家军事公园”的揭幕式
        三、“记忆消毒”的产物:普通的阵亡士兵塑像
        四、针锋相对的“纯洁教科书运动”
        五、“女士纪念协会”的偏执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内战记忆
        一、路易斯维尔非裔美国人大会
        二、未完成的非裔美国人之集体内战记忆
    小结
第五章 大众文化、美西战争与南北和解的实现(1898-1915)
    第一节 南北和解的外在推力---美西战争
    第二节 南北和解的内部拉力---1913年内战纪念活动
    第三节 南北和解的伤痕---黑人他者化形象的确立
    第四节 关于美国内战记忆建构的思考
    小结
第六章 一战与恢复自我认知的非裔美国人(1917-1918)
    第一节 黑人族群的参战之争
    第二节 民主幻象—法兰西
    第三节 战场交流与自我认知的复苏
    第四节 非裔美国人的一战遗产与战争记忆
    小结
第七章 纳粹士兵与二战记忆
    第一节 未完成的去纳粹化
    第二节 战俘经历、社会保障和去集体罪责化
        一、纳粹战俘的经历
        二、纳粹老兵与救济金法案
        三、50年代的精神创伤评价机制
    第三节 西德的“克服过去”与东德的“消毒记忆”
    小结
结语 两种集体记忆的对比与跨时空影响
    1. 对比可行性
    2. 集体记忆路径与主体性的差异
    3. 集体记忆文化差异性与相似性
    4. 美国南部老兵与纳粹老兵之集体记忆比较
    5. 两种非同时代集体记忆的产物:非裔美国人公民权运动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后记

(7)美国南部同盟特使詹姆斯·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研究(1862-186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的背景
    一、南部同盟成立和美国内战爆发
    二、欧洲主要国家的反应
    三、“棉花外交”的崩溃
    四、追求承认的扬西使团的失败
第二章 外交契机:“特伦特号”事件
    一、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的目标和任务
    二、“特伦特号”事件的发生
    三、“特伦特号”事件的和平解决
    四、“特伦特号”事件的影响
第三章 围绕着联邦封锁的外交活动
    一、斯莱德尔鼓动拿破仑攻击联邦封锁
    二、梅森与南部同盟游说团的努力
    三、支持林赛的外交活动
第四章 梅森和斯莱德尔力促英法调停美国内战
    一、梅森支持拉塞尔提议
    二、斯莱德尔在墨西哥问题上的看法
    三、南部同盟断绝与英国的关系
    四、1863 年以后斯莱德尔的外交活动
第五章 对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的评价
    一、梅森和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的影响
    二、失败原因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美国内战中联邦政府的海上封锁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学术史回顾和研究资料综述
    (二)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关于海上封锁的国际法规及内战前美国传统的海上封锁观
    (一) 海上封锁的概念及相关原则
    (二) 封锁法的历史发展
    (三) 内战前美国传统的海上封锁观
二、 内战中联邦政府海上封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一) 联邦政府海上封锁政策的制定
    (二) 联邦政府海上封锁政策的实施
三、 内战中联邦政府海上封锁引发的外交争端
    (一) “特伦特号”事件与英国的中立权利之争
    (二) 斯普林博克号和彼得霍夫号:连续航行原则的应用
四、 内战中联邦政府海上封锁政策的影响
    (一) 海上封锁政策对战争进程及结局的影响
    (二) 海上封锁政策对国际法实践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威廉·亨利·西沃德与“特伦特号”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伦特号”事件和英国的反应
二、西沃德的反应和对策
三、西沃德外交策略的影响

(10)1861年的美英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封锁南部
二、英国中立
三、“特伦特号”事件

四、试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威廉·亨利·西沃德美国内战前和平政策研究(1860-1861)[D]. 杨雨婷. 北华大学, 2021
  • [2]爱尔兰流亡者的跨国民族主义 ——美国芬尼亚兄弟会的兴起与衰落(1858-1880)[D]. 李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美国内战期间南方联盟“棉花为王”外交政策的失败原因初探[J]. 崔朝浩. 西部学刊, 2020(17)
  • [4]论冷战后政治极化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D]. 陈欢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5]内战时期南部邦联对英“外交”研究 ——以扬西使团为中心[D]. 陈正煜. 南开大学, 2018(05)
  • [6]美国内战记忆的建构与南北和解(1865-1918) ——兼与东西德的二战集体记忆比较[D]. 罗超. 厦门大学, 2017(02)
  • [7]美国南部同盟特使詹姆斯·梅森和约翰·斯莱德尔出使英法研究(1862-1864)[D]. 张苗苗.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 [8]美国内战中联邦政府的海上封锁政策[D]. 于婷婷. 渤海大学, 2014(09)
  • [9]威廉·亨利·西沃德与“特伦特号”事件[J]. 王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 [10]1861年的美英关系研究[J]. 王静.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1(12)

标签:;  ;  ;  ;  ;  

论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的外交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